临终护理综述范例(3篇)
来源:
临终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临终关怀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35-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事业的发展,临终护理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现已经成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临终护理是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包括医疗、护理、心理支持和社会帮助等方面的全面的照顾,旨在减轻病人的痛苦,甚至无痛苦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间,使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提高。临终病人的护理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的精心照护,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使临终病人能少一点痛苦离开人世。中国临终护理的发展与国外相比无论在发展时间还是发展的模式、性质都有很大的差别和距离。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临终护理的现状进行比较,阐述如下,旨在对中国临终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1国内外临终护理的起源与发展
1.1国外临终护理的发展
临终护理起源于中世纪的西欧修道院和济贫院,那里为垂危濒死者提供精心的照料。现代较健全的临终关怀院是由西希里桑德斯傅士(DrDamtCieelySaunders)于1967年7月在英国伦敦创建的,名为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StchristopherHospice)[1]。之后,临终护理在很多国家与地区都得到响应与发展,如美国、日本能国家对临终护理都比较重视。
1.2我国临终护理的发展
我国内地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临终关怀的研究及相关临床实践工作。“临终关怀”的应用,也是开始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随着媒体的报道和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开展起来。其中,1992年在北京建立的松堂医院算是比较完善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也是我国第一家民办的临终关怀医院。临终护理不仅在医疗机构中有着显著的发展,在护理教育中也专门增设了临终护理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更早地建立起临终护理的概念和认识。
2国内外临终护理发展现状的比较
2.1临终护理模式
2.1.1我国临终护理模式
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类型主要有: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家庭式临终病房三种[2]。在我国,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数量还很少,而且大多是都集中在发达地区。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目前开展地比较多,因其有更多和更方便的医疗资源。家庭式临终病房是随着社区医院的发展而开展起来的,这种模式可以使病人不用远离家庭,能让其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安慰。
2.1.2国外临终护理模式
国外(以美国为例)的临终关怀机构类型主要有以社区为基础:提供居家照顾为主;以医院为基础:在医院内设有安宁病房或短期住院照顾;以医疗小组的方式:是独立于医院的临终关怀机构,是专门从事临终关怀而设立。在美国,由于社区护理的发展,他们的家庭临终护理更为普遍,并设有临终护理服务中心,有专门的医生和护士。
2.2临终护理的性质
2.2.1我国临终护理的性质
国外,临终关怀是以慈善为主[3]。如美国的临终病人一经接受临终关怀,其临终照料的费用可由医疗保险来支付。
2.2.2我国临终护理的性质
我国目前的专门临终关怀机构皆为非盈利性,仅有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为盈利性质[4]。但我国由于人口、社会发展程度等的原因,临终关怀的各种制度措施还不完善。接受临终关怀的病人的医药费大部分还是要由病人自己承担。
2.3临终护理实施的时间
临终护理实施的时间:对于临终护理实施的时间,目前各国尚无统一的标准,在美国,估计只能存活6个月以内者,被认为是“终末,在日本以住院治疗至死亡平均17.5天天为标准[5]。我国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是根据病人的情况适时地给予照护。
2.4临终护理发展的规模
2.4.1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的规模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开展了临终护理的临床实践。北京的朝阳门医院“临终关怀”病区有40余张床位,医护力量雄厚,是比较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上海的临终关怀机构现已经发展了几十家,在内地是比较有规模的。香港的临终关怀发展地比内地早,早在1982就已经开展起来,发展得也比较完善。但我国的临终关怀计划还很少,仅在2007年在深圳才启动了第一个。
2.4.2国外(美国)临终护理发展的规模
美国在1974年建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如今,美国国家临终关怀组织(NHO)在50个州正在运行和计划之中的临终关怀计划超过3650个,在美国有54万病人及家属接受了这种服务。临终护理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发展。
3我国临终护理的展望
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传统思想的束缚,缺乏专业的临终护理人员等的原因,临终护理事业还不能很好的得到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临终护理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临终护理能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也是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必然需要[6]。针对我国临终护理存在的不足,希望在以下几方面能加快变化,促进发展:更新思想观念,改变传统思想的束缚;加快培养专业的临终医护人员,提供全面、专业的照护;健全临终护理的模式和制度,保障病人的权利;使临终护理能加入医保范围,有利于临终护理的普及。虽然我国的临终护理发展时间还不长,但随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努力,我国的临终护理事业必定能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唐颖,李晓玲.我国临终护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华西医学,2009,24(9):2475.
[2]李玲.我国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0,23(9):1235-1236.
[3]邹敏,徐燕,袁长蓉.三甲医院护士姑息护理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6,12(20):3133-3134.
[4]陈春燕,罗羽,谢容.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15(5):3506.
临终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并发症;临床分析;发病机理;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71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2(b)-0192-02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又叫做妊高征(PIH),属于孕产妇妊娠期专有的疾病,大部分发生在妊娠20周之后,临床表现主要有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头晕、头痛、眼花等自觉症状,甚至会发生昏迷、抽搐、腹胀、腹痛、阴道出血及子痫等[1]。临床诊断时,在中度、重度妊高征患者中易发现胎盘早剥现象,其中典型患者的前壁胎盘诊断比较容易,但是后壁胎盘早剥患者其症状往往不典型,故而诊断上有一定困难[2]。为了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该研究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的临床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对该病发病机理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发病因素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临床处理方法展开了讨论,同时对该病的临床护理策略进行了简要的说明,现将具体情况作如下综述。
1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发病机理
妊高征属于孕产妇孕期特有疾病,而且比较常见,也是我国孕产妇与围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就该院临床实践来看,该病在孕妇妊娠32周后比较常见,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小动脉痉挛,底蜕膜螺旋小动脉产生硬化与痉挛,造成远端毛细血管缺血性坏死,并造成管壁破裂与出血,最终造成胎盘与子宫壁之间的脱离[3]。总的来说,胎盘早剥属于妊高征最为常见与严重的并发症,有着起病急与进展快速等特点,因此处理不及时极易造成母婴的死亡。通过对胎盘病理变化研究可知,主要表现在血肿形成、底蜕膜出血,这样就造成胎盘从附着处剥离。妊高征合并胎膜早剥可以分为显/隐性剥离与内出血,血液外流受到了阻碍,无法外流就使得胎盘中的积血越来越多,宫底也随之升高,一旦内出血较多,血液极有可能从胎盘边缘和胎膜中冲开,从而造成混合性出血,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2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发病因素
总的来说,胎盘早剥的主要病因在于妊高征与慢性高血压,Pfitchard[4]提出妊娠期孕妇胎盘底蜕膜的螺旋小动脉产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会造成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最终破裂出血,而血液流到底蜕膜后就出现血肿,从而造成子宫与胎盘的剥离,若继续发生外伤或者羊膜穿刺术等诱因则更容易造成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陈秀兰等学者的研究中指出妊高征高危患者若为双胎、胎膜早破、合并子痫及羊水早破等,则极易并发胎盘早剥。由此可见,这些高危因素也是妊高征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主要发病因素。
3临床处理方法
对于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患者而言,临床处理方法主要有适时终止妊娠、剖宫产、催产素阴道分娩、子宫切除术等,由于子宫切除术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尽量不要采用这种处理方式。我国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比如说杜占云、张艳伟、汪新玲等[5]学者在研究中提出:合并轻度胎盘早剥患者,若已经临产(短时间内即可迅速分娩),则建议在严密监测母婴安危指标情况下尝试阴道分娩(但必须破膜让羊水流出),利用胶带将患者的腹部包裹,同时缩小患者子宫的容积,对胎盘进行压迫,以此阻止胎盘的继续剥离,并且起到促进子宫收缩的效果,产程得到有效加速,那么分娩速度与效率就会提高;若合并的是重度胎盘早剥,且为初产妇、短期内无法分娩,则采取剖宫产术;病情恶化程度严重,即便是胎儿已经死于宫内也要立刻采取手术来结束孕妇的分娩;此外,对于合并轻度胎盘早剥但伴有宫内胎儿窘迫的,则建议立刻采取剖宫产术。又比如甘梅松、李鹛等[6]学者的研究中:将102例妊高征患者根据是否患有胎盘早剥分成早剥组(观察组)与非早剥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皆给予解痉、降压、镇静及促进胎肺成熟等处理,并对患者血压、胎心进行检测,根据临床表现与生化检查结果适时采取终止妊娠处理。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胎儿窘迫、死胎、新生儿窒息、胎盘卒中及子宫切除率等方面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
4临床护理策略
为了提高母婴的生存质量,就应加强临床护理,本文初步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希望临床护理有所借鉴。
4.1危险因素分析
针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患者,应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尤其是对他们的致病危险因素进行了解,并加强中度、重度妊高征患者的重视与关注;护理中要有针对性,尤其是严重患者,其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必须严密监测;而针对危险因素较多的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患者,则应特殊对待,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来减少或者消除危险因素。
4.2做好临床的防护工作
患者入院并确诊后,就要及时做好相关的抢救准备工作,比如说吸氧、迅速连接心电监测仪等,并且要及时建立好静脉通路,便于快速对患者补充各种液体[10]。抢救的时候要注意周围环境是否保暖与通风,若保暖与通风措施不足,则应及时解决;在抢救过程中,应对患者血压、面色、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等变化进行随时关注,同时要对胎儿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对患者阴道出血量与出血性质进行记录,同时将临床相关指标记录下来,根据医嘱做好相应的分娩准备工作;此外,还应准备好剖宫产手术,一旦自然分娩工作不顺利而需要剖宫产,则可以在医师判断之后立刻展开剖宫产。
4.3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会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患者往往会产生紧张、恐惧及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会影响她们的健康恢复,并且也会对育婴产生影响,甚至不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此时就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应给予产妇专业的心理护理,以便促使患者在短期内从心理上适应所处的生理情境,从而抵抗疾病、生产及危急情况的发生。护理人员必须积极同产妇进行沟通与交流,语气要平和与温柔,尽力回答产妇提出的问题与疑惑,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可以征询医生或者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的建议与意见,最大化给予产妇鼓励与安慰,从而提高产妇的自信心与战胜困难的信念。
4.4对并发症进行严格控制
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术前与术后的并发症普遍较多,这对母婴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注重母婴术后的护理,加强并发症的控制,执行特级护理策略。具体而言,除了要加强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与监测外,还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与控制,除了给予积极的常规护理策略之外,还应关注各种并发症的指征,比如说患者神志变化、注射部位、皮肤、牙龈及黏膜等是否出现出血现象,并且对患者血压变化、阴道出血量及凝血指标等进行观察与分析,看其是否触及并发症底线,若触及则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处理。
4.5加强专业知识与技术培训
产科护理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接受新的技术、新的思想与新的观念,并且护理人员之间要互相交流,探讨临床护理操作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护理人员之间经验的交流,能提高产科整体的护理水平。此外,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精神状态与服务意识,使得护理人员能将患者当作自己的家人对待,从而更好的为她们服务,提高产科的护理质量同时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结语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剖宫产及产前患有合并症的妊高征患者极易出现胎盘早剥,因此必须加强重视。虽然妊高征有着很大的危害,而且合并胎盘早剥后会对母婴生命健康产生极大威胁,但是若能做好早期诊断与治疗,那么就会减少母婴的死亡。总的来说,要做好积极的防控,减少诱发危险因素的出现,加强母婴的针对性护理,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避免外伤的出现,同时做好自我监护等,对于提高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存活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春秀,谢静,叶瑞容,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的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799-801.
[2]陈秀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50例临床特征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76-77.
[3]席晓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发胎盘早剥56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115.
[4]邓贞霞,刘艳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发胎盘早剥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4):29,31.
[5]甘梅松,李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发胎盘早剥29例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1,6(23):40.
[6]别静洋.不同原因所致早产儿临床特征的比较[D].郑州:郑州大学,2010.
[7]王静.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及DIC二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10):884.
[8]潘燕婷,谢玉珊.21例重度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的观察及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0(10):98-99.
[9]戴妙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盘早剥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2013(5下半月):189.
临终护理综述范文篇3
关键词:临终关怀医院;新模式;人性化;精神寄托
Abstract:Thearticlediscussesthestatusofchinahospicebuildings,andanalyzesthereasons.Thearticleelaboratesthenewtrendofchinahospicebuildingsfromplanning,architecture,spiritualandotheraspects.Itplaysapositiveroleinadvancingthedevelopmentofchinahospicebuildings,andprovidingreferencetothedesignerwhodesignsuchbuildings.
Keywords:hospicehospital;newmodel;humanized;spiritualbailment
中图分类号:TU246.2;TU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55-02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英文hospice,是指专门收容不治之症患者的场所。也有的国外专家将临终关怀表述为:“endoflifecare”。临终关怀又称姑息医学,是为目前无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以镇痛、控制症状、减轻精神心理创伤为宗旨,帮助病人、亲人和朋友正确面对死亡、缓解不适症状为主要手段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对节约卫生经费,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和“空巢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呈现出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独生子女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承担父母的临终料理,这将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临终关怀护理。而进行临终关怀护理的场所就是关怀医疗类建筑。
1中国关怀医疗类建筑的现状
现在我国专门针对临终关怀类建筑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我国现阶段临终关怀类建筑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1我国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大,而临终关怀医院数量很少。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慢性疾病、恶性肿瘤病人的不断增多,很多老年人在临终末期需要他人照顾。然而,普通人缺乏专业护理技能导致家庭护理困难,“空巢现象”使子女们在忙碌的工作中无法腾出大量的时间精心照料老人的生活,大多数综合医院也通常因为经济效益问题都会拒收没有治疗价值的病人,这些都造成了现阶段临终关怀事业需求量大的现状。
1.2我国临终关怀类建筑缺少应有整体规划与布局设计。我国即使在临终关怀医院较为集中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也不仅数量小,且分布不均匀,选址不佳,缺少应有医疗部署与规划,导致整体布局设计的缺失。
1.3我国临终关怀类建筑设施简陋,很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建筑设计,有的医院只有几间诊室,规模普遍都较小,或者只能采用上门服务的方式进行临终关怀,有些是对一些旧建筑进行改造,缺乏相应的建设制度与规范,很难评估现有的建筑坏境是否符合病人以及医护人员使用的要求。
2关怀医疗类建筑规划层面建设
现阶段我国临终关怀的建筑类型主要有:1)独立的关怀医院;2)以社区医疗机构为依托附属的关怀病房;3)以综合医院为依托的附属的关怀护理单元。
以上海为例,2007年上海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的调查,了解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需要,及其对临终关怀服务的意向(表1)。调查表明,无论中心城区还是郊区,为了增强其归属感,亲切感,希望就近医疗提供护理服务的比例均最高,以70岁以上老人尤为明显。同时该调查也表明,在老年人中,存在着很大的潜在护理需求。从现阶段来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主要还是由家属提供护理照料,即使作为家庭病床和上门出诊的老年人,其主要护理任务仍是由家属或者保姆完成,给老年人的家属造成了很大的生活负担。
在这种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全社会应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单位的临终关怀医疗设施,并配合独立关怀医院,是较为合理的。其原因有三:
2.1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正在改变,“空巢现象”使得护理工作从家庭不断转向社会,对病人和家属来说,就医的就近心理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临终关怀病房变得自然,这样能平衡病人和家属有病不医,有悖孝道的心理,另外去综合性大医院费用太高,经济上不能承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常床位使用率低,住院相对容易,而且医护人员及医疗环境都相对熟悉,照顾方便,收费较低,占有明显的优势。
2.2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临终关怀病人多不需要积极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条件完全有能力处治,由于受医疗资源匮乏影响,社区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周转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差,若国家为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专项经济支持也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收益。
2.3社区服务网络的形成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临终老人的孤独感让他们陷入困境,而熟悉的居住社区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条件和医疗设施相对较差的护理中心,医护人员可集中管理,时刻监护其变化,同时与临终关怀医院建立密切的联系,把那些不能在本社区服务网络内解决的问题交给临终关怀医院。
而独立临终关怀医院有其特有的管理、医疗、护理模式,在社会临终关怀事业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因为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尚不能满足大量的需求,故可以作为社区临终关怀的补充。使临终病人能安详地度过最后时光是提高公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满意程度的一项有效措施,这也能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得比较好,主要有以社区为代表的上海市临汾社区卫生中心,南汇护理院,以独立的关怀医院为代表的北京松堂关怀医院。
3关怀医疗类建筑的详细设计层面建设
在关怀医院类建筑的规划与功能设计上应着眼于对各种功能空间环境单元的合理组合,因为关怀医疗建筑也与普通建筑一样与社会状况的改变应是同步的,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与观念的更新,对功能性空间单元的要求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设计初期,建筑师应具有前瞻性,应与专业的医院管理者在观念上保持一致,从而使规划设计思路更贴切临终医疗建筑的实际要求。
在室内外空间的设计上,应在各方面考虑人性化设计:
3.1让老人在居住的同时不会感觉到与自己的平日生活习惯有太大的区别,并且要让其感到比过去的生活方式更为方便。在此意义上,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和利用人体工程学、医学工程学、医院管理学和医疗建筑设计原理、老年建筑设计规范、老年心理学、无障碍设计等,对临终关怀类建筑中基本尺度,病房、卫生间、公共楼梯与走道等进行统一设计。
3.2将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相结合考虑。
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共存着人类以外的动物和植物,人类应该是属于大自然的,建筑师在设计这类“生命建筑”的同时,就应该更注重室内外环境的互溶性,不管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能满足老年人体验大自然的需求。
3.3在建筑的外立面处理上与医疗类建筑与居住建筑风格的统一。朴实、简单大方的外观风格就能充分显示医院的特征,另外考虑当地建筑的地域性也可使病人感到亲切、舒适温暖,这样能增强病人面对绝症和死亡的信心和勇气。
3.4为护理工作者与病人家属考虑设计。
事实上,临终关怀建筑的服务人群有三类:患者、医护工作者和病人家属,我们在设计中往往注重考虑患者的需求,而忽略了家属和医护工作者的需求。因为每天面临着生命与死亡的沉重话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医护工作者失落的情绪有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从而影响病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筑师需为医护工作者考虑情绪舒缓的场所;另外对于远道而来的病人家属休息、家属之间对于老人后事的商议等活动也应尽量避免与病房相连,以免影响病人的情绪。
4关怀医疗类建筑的精神层面建设
不管在国内还是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都有自己的信仰与专门的精神寄托。我们不可忽视信仰对于生命重要的意义,建筑师可以在建筑环境中考虑一些精神寄托的场所,这样在精神上可以使患者找到一种慰藉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从而缓解病情。
5结语
临终预示着生命即将结束,但临终并不等于死亡,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提高生命质量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临终关怀类设施的建设既需要广大建筑师的重视与研究,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崔以泰.中国临终关怀研究.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俞志新.关于“空巢”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杭州科技,2002;(3).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临终患者的护理措施范例(3篇)
- 阅0临终患者的护理措施范文【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前来就诊的3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正确护理.....

网络通信基础课程教学范例(3篇)
- 阅0网络通信基础课程教学范文篇1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TP3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7-0000-021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计算机网络基础是.....

党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汇报(收集3篇)
阅:0党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汇报篇1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送走了2023年,迎来了2022年,回顾自己一年来的方方面面,....

临终护理综述范例(3篇)
阅:0临终护理综述范文关键词:临终关怀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35-01随着....

临终患者的护理措施范例(3篇)
阅:0临终患者的护理措施范文【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前来就诊的32例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