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栽培技术规程(收集5篇)

来源: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篇1

关键词加工型辣椒;栽培技术;育苗;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64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6-0072-02

辣椒(CapsicumannumL.),茄科辣椒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番椒、海椒、辣子、辣茄等。辣椒的果实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进食欲[1-4]。辣椒果实形态各异,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紫色、黄色或鲜红色,以红色最常见。辣椒根据果型大小分为大果型、中果型和小果型,辣椒根据辛辣程度分为甜椒和辣椒。辣椒的食用部位是其果实,营养价值丰富,VC含量在蔬菜中居首位。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15―16世纪开始传播世界,17世纪落户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土壤类型以及气候复杂,栽培制度多样,我国的辣椒品种资源十分丰富[3]。辣椒除作鲜食外,绝大部分以加工品的形式消费,因此,用于干制的红椒和加工的辛辣类辣椒栽培面积大大增加[1,5-10]。近年来,我国在加工开发辣椒红素上有很大进展,年产量在200t左右。为方便加工型辣椒的田间生产管理,对加工型辣椒栽培技术做如下探讨。

1主要特征

辣椒喜温暖而不耐高温,喜光照而不耐强光,喜湿润环境而不耐旱涝,喜肥而不耐土壤高盐分浓度。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30℃,35℃时不能发芽。植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开花结果初期稍低,盛花盛果期稍高,夜间适宜温度为15~20℃。辣椒是茄果类蔬菜中较适宜弱光的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高,仅是番茄光照强度的50%,其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分别为1500、3000lx[4]。辣椒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不严格,但延长光照时间,可以促进果实生长发育。辣椒需水量不大,对土壤水分要求比较严格,既不耐旱又不耐涝,生产中应保持土壤湿润,见干见湿。空气湿度在60%~80%。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为好,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比例约为1∶0.5∶1,且需求量较大。

2栽培技术

2.1栽培时间

露地栽培一般在上年的11―12月播种育苗,4月定植,5月下旬至10月中旬采收,收获期长达6个月。根据品种不同,时间略有变动。

2.2整地施基肥

辣椒忌连作,忌与同科作物如马铃薯、茄子、烟草、番茄等连作。选择排灌方便、排水良好的地块,并进行深耕。最好能冬耕,休闲冻土。定植前整地,表土仍保持较大土块,以利透气爽水。畦宽1~1.3m,栽植2行。做畦的同时,施腐熟厩肥37.5~60.0t/hm2、过磷酸钙225kg/hm2、草木灰375kg/hm2作基肥。

2.3育苗

辣椒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育苗前先晒种,用55℃温水浸种,并不断搅动,浸5~6h,也可再用10%磷酸三钠浸种15min后用清水冲净,达到再次灭菌的效果。

采用72孔规格穴盘育苗,在温度适宜的大棚内育苗。育苗基质采用泥炭和河沙,其体积比为2∶1,播种后用霜霉威盐酸盐800倍液浇灌灭菌。2~3片真叶时用25%多菌灵500倍液喷施1次。用0.3%磷酸二氢钾和0.2%尿素混合液叶面辅助追肥1~2次[5]。此时,白天、夜间温度分别保持在23~28、15~18℃。在大棚内保持基质见干见湿,防止徒长。9:00―12:00浇水,浇水后2h,再检查1次,若发现局部仍呈干象[1-2],为保持辣椒苗生长一致,要补水。应注意的是,阴雨天不浇水。

2.4定植

适期定植,促早发根。选择株高18~20cm、6~7片真叶,叶色浓绿、肥厚、无病斑、无虫害,生长健壮,根坨成型,根系粗壮发达的苗定植。定植时浅覆土,以后逐渐培土封垄,定植后只依靠干旱蹲苗会损伤根系,因此辣椒苗期管理要小蹲苗或不蹲苗,一促到底[6]。一般青椒生产密度为4.5万~6.0万穴/hm2(双株),行距、株距分别为50~60、25~30cm。一般多采用双株,能获得较高的产量。选晴天定植,浇足定植水。定植成活后,及时浅中耕1次。定植后要抢晴天追施适量提苗肥。

2.5田间管理

2.5.1及时补苗。不管是直播还是育苗移栽,都应注意对死去或缺失的苗及时补栽。

2.5.2中耕除草,追肥浇水。中耕培土定植成活后及时中耕2~3次,封行前大中耕1次,深及底土,此后只锄草,不中耕。地膜覆盖的不进行中耕。结合浅中耕施二铵、尿素的量分别为225、150kg/hm2。苗期至门椒坐果前,控制氮肥用量。门椒坐果后至采收初期,加大施肥量,视坐果情况追肥[7]。早春因光照不足,地温较低,幼苗易徒长,前期要适当控苗。开始现花后及时随水追施复合肥,及时采收门椒[1-3],并浇水追施三元复合肥300~375kg/hm2[6]。结果后期,加强肥水管理,将追肥与浇水交替进行,为促进发新枝,形成二次结果盛期,增加后期产量,追肥应以速效肥为主。

6月下旬,进行沟灌,要避免灌水后下雨,应注意的是灌水前先除草、追肥。每次灌水相隔10~15d,以底土不现干,土层表面不龟裂为准。在辣椒开始挂果时插竹占、拉绳、设支架,进行绑枝扶苗[8]。对长尖椒类型的品种,进行整枝,保留第一茬果以下生长健壮的2~3个侧枝,摘除其余侧枝[9]。2.5.3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严格实施轮作制度,清洁田园,深翻改土,减少越冬虫源。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间烧毁或深埋[10]。①疫病。疫病多发生于茎基部,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发生。发病初期,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中后期,发现中心病株后,用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病株根部。②病毒病。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200~300倍液,以减缓病毒症状,间隔5~7d喷1次,共喷3~5次。③青枯病。辣椒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应以预防为主。发病初期,可用100~200mg/kg农用链霉素或春雷霉素1包对水75kg淋湿土壤,连防3次,10~15d灌根1次,连续2~3次。其他有效措施还包括:实行轮作,防止重茬或连茬;调整土壤pH值,施石灰750~1500kg/hm2;及时检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在穴内撒施石灰粉。④炭疽病。发病初期,用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800~1500倍液[1-3],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1∶200倍波尔多液喷雾,7~10d喷1次,连续2~3次。⑤白粉病。白粉病在田间主要靠气流传播蔓延。稍干燥条件下该病容易流行。种植前深翻土壤,喷洒新高脂膜800倍液杀菌消毒。发病初期,可喷洒多氧清1000倍液加杜邦福星3000倍液并加施新高脂膜[1]。⑥蚜虫。主要用黄板诱杀蚜虫,用100cm×20cm的黄板450~600块/hm2,当黄板上布满蚜虫时,涂上1层机油,7~10d涂1次。也可用10%吡虫啉2000倍液喷施防治。⑦烟青虫。防治烟青虫选用50%辛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40%乙酰甲胺磷乳油、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

2.6采收

加工型辣椒采收时要求果蒂红,不变软时采收。及时分次采收,红熟一批采收一批,选择在晴天进行采收。采收后,挑出烂果、虫果进行保存。

3参考文献

[1]辣椒[EB/OL].[2016-03-02].http:///link?url=PrdmdFva7mYzC4lZbkSTFmBX5FnfANqW0RW9msYJf1E_ctMW48AhiNq9LlvagAncpNeYLMStb6hNc2OGH6Ivn4bFS9OT-6gLZzthGdL-lcm.

[2]张艳玲,李洪梅,冯定超,等.加工型辣椒露地栽培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5(2):15-16.

[3]李春.辣椒专用品种引种筛选及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4]吴立东,罗英,曾绍贵,等.加工专用型辣椒品比试验初报[J].上海蔬菜,2010(2):31-32.

[5]济南市农业局.绿色食品辣椒生产技术规程[J].山东蔬菜,2012(2):20-21.

[6]周绪元,王献杰,高中强,等.绿色食品露地辣椒生产技术规程[J].山东蔬菜,2011(1):24-26.

[7]张世才,蒋长春,黄启中,等.重庆加工型辣椒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J].辣椒杂志,2013(1):15-25.

[8]黄启中,吕中华,黄任中,等.重庆加工型辣椒配方施肥技术[J].南方农业,2007(1):81-83.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篇2

关键词:玉米;旱地作物;套种;研究

中图分类号:TS213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栽培的现状

(1)、种植粗放收成低

我国很多地区,在对玉米种植与管理方面,普遍都存在着管理不适当、科技不发达、收成较少的缺陷。导致这方面的主要原因除过自身土地资源的限制外,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当的人为管理原因。

(2)、对玉米施肥的不合理

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其未按适当的量进行施肥的情况,往往出现磷钾肥使用量少,而氮肥的使用量过多的现象,从而使玉米的营养元素不平衡。反之,则将会使玉米秸秆降低其柔韧性,致使玉米容易出现倒伏的情况。

(3)、玉米的种植不规模

由于农民缺乏土地规划使用的意识,所以就造成了各种如种植的蔬菜、水稻、大豆、玉米的分布区域不均,混乱不堪的情况。并且,种植的玉米仅仅用于自家饲料之用,完全没有销售的意识。所以,就导致了种植玉米的区域范围不大,形成玉米产业化的局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由于农民对种植玉米的目的和使用用途的不明确,在种植,生产的时候,通常都是忽视的最为重要的质量而只是注重产量。这种思维降低了玉米的产量,同时也阻碍了玉米的质量的提高。

二、玉米与旱地作物间作套种研究

(1)、大豆与玉米套种的栽培技术

1、选用良种

和玉米一起套种的大豆品种,应当选择浙春3号、鄂豆4号、浙春2号、等品种,另外玉米应当选择湘玉6号、掖单20号、掖单21号等。

2、适时播种

播种选择时间的正确与否也关乎产量的多少,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播种,选则晴天,并确定苗床。播种前先用温水浸泡十个小时。每hm2玉米秧苗的营养土内加复合肥30-45kg、钙镁磷肥150-225kg,播种后双膜覆盖保温。大豆播种前用铝肥拌种,按20g钼酸铵的量用50kg豆种的比例,将钼酸铵用温水溶解后兑水3kg喷洒豆种,边拌边喷,晾干后即可播种。大豆播完后,玉米及时带土移栽。

3、整地施肥

确定套种的土地之后,应当保证土地内排水通畅,不出现积水、堵塞的情况。即开好围沟、厢沟、腰沟,使三者相通。而相对玉米而言,对肥的需求量较大,因此需要多下功夫,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5000kg、复合肥225kg等等。大豆则每平方米使用钙镁磷肥与农家肥相混合。

4、合理密植

玉米和大豆套种时,对两者面积的安排应当按照3:7的标准进行种植,畦宽约270cm,种植2行玉米,间种5-7行早大豆。每hm2种植玉米22500株左右,早大豆定苗118-2万株。

5、防治病虫害

玉米产量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病虫害的影响,玉米蚜、纹枯病等等为主要的病虫害。因此,在对玉米进行种植的时候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其发病率。主要的措施有,及时清除杂草,以及玉米老叶,增强通风透光,从而降低纹枯病的发病率。同时,使用氧化化乐果和敌敌畏可以解决蚜虫的发病。同时,还应当加强清沟排渍的工作预防渍害。

(2)、玉米与蔬菜作物间作的栽培技术与潜力

在玉米生长成熟的夏秋季节,高温多雨。这一时期也是各种蔬菜的栽培时期,合理利用土地,施行玉米与蔬菜的间作套种,不但能够提高各种肥料的利用率,对于自然条件的利用也能达到极致,充分发挥中国雨热同期的优势气候条件。合理的作物间混作可通过协调作物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作物抗逆性,减轻病虫危害。

有关对玉米与番茄间作套种的实际生产研究得出:间作条件下,番茄病毒发病率显著降低;并且间作下明显改善了番茄生长的气候条件,使番茄定植后不缓苗,幼苗生长健壮;在施肥方面,番茄定植前,在玉米宽行施入大量优质有机肥及二胺、尿素等作底肥,此时正值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时期,也是决定玉米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另外,番茄第一穗果追施膨果肥时,正是玉米籽粒灌浆时期,能一肥多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促进了玉米增产。

在辣椒方面,玉米与辣椒间作对辣椒疫病和玉米大、小斑病的病害发生均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另外,对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作物对氮、磷和钾的吸收利用特征做了研究。通过有关的田间小区实验得出玉米辣椒间作(10:2)条件下,辣椒和玉米的产量分别比单作增加13.29%和28.36%,在N、P、K的吸收利用效率方面,辣椒第l行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所降低,辣椒中间行利用效率明显增加。采用正交设计L9(34)法研究玉米与辣椒间作密度、剪叶剪枝及微肥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来确定玉米辣椒间作条件下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栽培条件。结果得出所考察的因素对辣椒产量的影响程度为:辣椒密度大于微肥大于剪枝剪叶大于玉米密度;辣椒产量高的栽培条件为(种植玉米2.340万株/hm2,辣椒4.650万墩/hm2,不剪枝剪叶,喷施0.2%硫酸锌溶液);对辣椒素含量的影响程度为:玉米密度大于剪叶剪枝大于微肥大于辣椒密度;辣椒素含量高的栽培条件为(种植玉米2.805万株/hm2,辣椒3.315万墩/hm2,不剪枝剪叶,施浓度0.2%硼酸溶液)和(种植玉米2.340万株/hm2,辣椒4.650万墩/hm2,不剪枝剪叶,喷施0.2%硫酸锌溶液);对辣椒Vc含量的影响程度为:微肥大于玉米密度大于剪叶剪枝大于辣椒密度;辣椒Vc含量较高的栽培条件为(种植玉米1.995万株/hm2,辣椒3.315万墩/hm2,辣椒剪枝,喷浓度0.2%硫酸锌溶液)、(种植玉米2.805万株/hm2,辣椒2.580万墩/hm2,玉米剪叶1/2,喷浓度0.2%硫酸锌溶液)和(种植玉米2.340万株/hm2,辣椒4.650万墩/hm2,不剪枝剪叶,喷施0.2%硫酸锌溶液);辣椒干物质含量较高的栽培条件为(种植玉米2.340万株/hm2,辣椒4.650万墩/hm2,不剪枝剪叶,喷施0.2%硫酸锌溶液)。

综合来看,以(种植玉米2.340万株/hm2,辣椒4.650万墩/hm2,不剪枝剪叶,喷施0.2%硫酸锌溶液)为产量最高,品质较好。

有试验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群体的光合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间作使玉米单株生产力提高缘于间作条件改变了玉米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使玉米中下部叶片光合作用增强;而间作使马铃薯导致单株生产力下降,这是由于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速率下降造成;但马铃薯因品种的29不同受到的影响也差别很大,有些品种较耐间作,产量不会有明显下降,而另一些品种不耐间作则产量受到较大的影响。

有进行甜玉米与蔬菜间作种植对作物主要病虫害的控制作用的研究,主要做了甜玉米分别与甘蓝和辣椒的间作试验工作。结果得到了一种可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栽培管理模式:与其他种植模式相比,玉米与甘蓝以2:4带型间作种植后,小菜蛾虫密度明显降低,玉米锈病、玉米小斑病、甘蓝霜霉病平均病情指数也均有所降低;与辣椒单作田相比,玉米与辣椒以2:4带型间作种植后,辣椒霜霉病、蚜虫及棉铃虫密度均有所降低;以此得到对玉米、甘蓝和辣椒主要病虫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种植模式:玉米分别与甘蓝、辣椒以2:4带型种植。

总体来看,玉米与蔬菜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间作套种体现了很多与单作相比的优势,尤其体现在产量方面。以此看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结语

玉米的间作套种对于提高粮食及经济作物的综合效益,以及提升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提倡玉米间作套种技术是实现农村经济实力提高的前提。因此,这就要求更多的研究者通过更全面更细致的研究实验工作来尽可能服务于当今农业生产,玉米的间作套种必将在中国农业生产领域取得极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篇3

湖南省冬瓜品种应用现状及潜力品种推荐

花椰菜新品种——锦优95天花菜

早熟优质辣椒新品种濮椒一号

苦瓜新品种——闽研2号苦瓜

韩玉白萝卜高产栽培技术

醋糟基质应用于观赏南瓜的栽培技术

大白菜秋播高效栽培技术

华南地区蒲瓜栽培技术

华南地区水果型黄瓜大棚制种生产技术

歙县春季大棚番茄抗线虫嫁接栽培技术

秋延迟中型礼品西瓜种植技术

西瓜嫁接育苗简便实用技术

商丘“福瑞”A级绿色娃娃菜生产技术规范

“两网一膜”越夏蔬菜生产配套技术探讨

早春菜用玉米—夏大白菜秧—秋菜用玉米高效种植模式

草石蚕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西瓜—茄子—菜薹一年三茬高效种植模式

番茄缺素症的识别及防治

嫁接栽培防治茄子黄萎病管理技术

编委刘志敏教授

多倍体西瓜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茎瘤芥育种与栽培研究进展

早熟辣椒新品种黔椒3号的选育

3个豇豆株系的性状观察比较试验

对不同繁育方式的2个马铃薯品种原种性状表现差异性研究

茄子耐低温结果习性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分析研究

双孢蘑菇—西瓜—水稻高效生态种植模式研究

嵩明县露地栽培大白菜播期与密度试验初报

不同温度条件对豇豆和萝卜种子萌发的影响

秋季网纹甜瓜品种比较试验

不同消毒方法对辣椒种子发芽的影响

不同增效剂和调理剂对白银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冷冲击处理对鲜切青椒贮藏品质的影响

甘蓝幼苗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

铝胁迫对大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根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西葫芦单性结实考查与生理机制初步研究

微型结球白菜包装贮藏效果试验

长沙地区早春苦瓜播期及栽培模式比较试验

冀西北坝上地区日光温室环境因子与香椿生长研究

南京市叶菜生产与安全现状的调研

超甜玉米新品种华甜玉4号

耐热早熟大白菜夏绿55

茄子新品种——淄茄一号

杂交线椒新品种秦辣干椒王

西瓜嫁接苗工厂化生产存在的不足及克服办法

莲藕小棚覆盖和埋施稻草栽培技术

早春大棚苦瓜生姜间套模式

生物防治技术在马铃薯无公害生产中的应用

小拱棚黄瓜栽培技术规程

临沂市大棚有机韭菜生产技术规程

上海地区夏季青菜栽培技术

内蒙古河套地区加工番茄的基质育苗技术

有棱丝瓜高产制种技术

大棚春毛豆早熟栽培技术

湖北高山甘蓝栽培技术

苋菜白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贺州市夏阳白高产栽培及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篇4

11139穴和7977~9831穴时产量最高,667m2产量可达到194.40~233.37kg和198.76~259.04kg,经济效益最好。

关键词:辣椒;定植方式;密度

近几年来,贵州辣椒产业在市场建设、基地生产、产品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发展,种植规模迅速扩大,辣椒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辣椒产业已成为推动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1]。毕节地区地处乌蒙山脉,海拔较高,年均温13.2℃,无霜期260d左右,年降雨量950mm,年日照时数1377h,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典型的高原湿润季风性气候,特别适宜辣椒的生长,所产辣椒颜色鲜艳,油分含量高,辛辣味浓,品质极佳,是贵州省主要的辣椒产区。目前在当地辣椒的生产中普遍采用双株定植,生长后期常常发生相互抑制的现象,影响了辣椒生产力的发挥。为此,研究了不同定植方式和密度对辣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辣椒大面积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技术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大方皱椒和毕节线椒。其中大方皱椒的试验场地设在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地方名优辣椒科技示范园内,海拔1380m,土壤为黄泥土,肥力中等,其前茬作物为小麦。毕节线椒的试验场地设在永丰村,海拔1480m,土壤为黄壤,肥力中等,有良好的排灌设施。

1.2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辣椒品种设5个处理,见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长7.5m,宽4m,面积30m2,重复间过道宽0.5m,四周设保护行。

种植规格:实行大垄双行定植移栽,宽行60cm,窄行40cm,作成高垄,每垄2行,按要求进行定植,穴距35~40cm。

试验地准备和苗期管理:育苗前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苗床1次;苗期喷施多元素叶面肥1次;移栽前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次,并及时耕翻,667m2施腐熟有机肥2500kg,辣椒专用肥50kg,施后翻耕入土,整细整平;坐果后667m2施尿素10kg,或腐熟菜籽饼50kg;进入盛果期后每20~25d追1次肥,667m2用尿素5~8kg,硫酸钾5~10kg或腐熟饼肥50kg。肥料施用时按小区分别称量,均匀深施,覆土,其他生产管理同大田。辣椒成熟收获时以小区分别收获计产,全生育期注意防治病虫害[2]。

田间观察记载:分别于2009年3月25日和4月2日将大方皱椒、毕节线椒采用小拱棚播种育苗,播种前用温水浸种催芽。定植后每个处理定10株观察记载辣椒生育期及生育性状。

适时收获:试验各处理采取先熟先收,分4次采收,烘干,各次收获累加计产量(干椒)。

1.3统计方法

试验数据使用Excel2003将2个试验点各处理的辣椒产量折算成667m2的干质量产量。使用DPSv7.05对各处理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性检验(LSD法),并建立密度和辣椒产量的数学模型。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计算

由表2可见,相同定植密度下,大方皱椒和毕节线椒的单株定植较双株定植产量都显著增加,其产量分别高出15.2%和13.5%。单株定植栽培条件下,随着定植密度的增大,2个品种的辣椒产量呈峰值变化,峰值均出现在处理2,即8000穴/667m2时,667m2产量最高,分别为203.35kg和229.6kg,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栽植的产量。当667m2栽植株数大于8000穴时,2个品种辣椒产量逐渐降低。

2.2辣椒产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单株定植移栽方式下,以定植密度为自变量(X),辣椒产量为依变量(Y),建立不同种植密度对辣椒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大方皱椒:Y=-59.9466+0.054262X-0.000003X2(F=0.8277);毕节线椒:Y=-34.2250+0.060035X-0.000004X2(F=2.5644)。

对回归方程进行解析可得,当单株定植密度为9391~11139穴/667m2时,大方皱椒的667m2产量最高,为194.4~233.37kg。而毕节线椒在栽植密度为7977~9831穴/667m2时,667m2产量最高,为198.76~259.04kg。

2.3生育性状分析

各处理下大方皱椒的播种期、出苗期、假植期、定植期、始花期、始收期、终收期都保持相对一致,但各处理间辣椒的株高和开展度等植株性状存在差异。相同密度条件下,单株定植促进了株高的生长,而降低了开展度的大小,增加了分枝次数,降低了初花节位。相同定植方式下,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辣椒的株高呈现升高趋势,开展度则趋于减小;而分枝次数在处理2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初花节位在处理2时最低,之后逐渐升高(表3)。

由表4可见,毕节线椒的栽培过程中,播种期、出苗期、假植期、定植期都保持了相对一致,但是相同密度下单株栽植较双株栽植的开花期短,分枝次数多,开展度较小,初花节位低。同样是单株栽植,随着毕节线椒栽植密度的增大,其开花期逐渐缩短,株高逐渐降低,开展度降低,而分枝次数呈现峰值变化,峰值在8000穴/667m2,而此时其初花节位最低。

2.4经济性状分析

由表5可见,大方皱椒产量中有70.6%~77.5%出自第一和第二台果,处理2较处理1辣椒的总产量高出15.2%,其中第一和第二台果的产量高出24.3%,可见第一和第二台果的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辣椒的总产量,而定植方式的不同对第一和第二台果产量影响较大,从而影响了辣椒的总产量。随着栽植密度的加大,第一和第二台果的产量降低,栽植密度为10000穴/667m2(处理4)时第一和第二台果的产量最低,只占总产量的70.6%(处理2为77.5%)。相同密度下,单株栽植较双株栽植单果产量增加,而相同栽植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大,其单果产量呈现降低趋势。

各处理中毕节线椒产量出与大方皱椒的变化趋势相似。总产量中有69.4%~78.6%出自第一和第二台果,处理2较处理1辣椒的总产量高出13.5%,其中第一和第二台果的产量高出27.2%。随着栽植密度的加大,第一和第二台果的产量降低,处理4的第一和第二台果的产量最低,只占总产量的69.4%。与大方皱椒相似,相同密度下,单株栽植较双株栽植单果质量增加,而相同栽植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大,其单果质量呈降低趋势(表6)。

2.5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经济效益的计算,单株定植,定植密度为8000穴/667m2时,大方皱椒和毕节线椒的经济效益最好,其纯收入分别为1731.21元和2054.03元,高出同等密度双株定植的21%,17.4%,投产比达到1∶3.25和1∶3.67(表7)。

3结论

试验得出,相同定植密度(8000穴/667m2)下,单株定植较双株定植的产量大方皱椒高出15.2%(P

参考文献

[1]詹永发,姜虹,韩世玉.贵州辣椒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05(4):98-101.

[2]梁称福.蔬菜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侯超.不同密度和整枝方式对辣椒光合特性、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0(3):159-162.

[4]李合生.现代植物生理学.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EffectofPlantingMethodandDensityonYieldofHotPepper

XIAOLi1,ZHENGYuanhong1,WANGHui1,MUDongling1,LICongxin2,WUWenqing3,WANGYang2

(1.BijieEconomicCropsWorkstation,Bijie,Guizhou551700;2.DafangAgriculturalBureau;3.BijieAgriculturalBureau)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篇5

[关键词]辣椒机械化生产制干加工型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1-0218-01

辣椒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有利于人体健康,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同时,从线辣椒中提取的辣红素是一种具有广泛工业用途的天然色素,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技术产业之一。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效农业的推进,干辣椒和制酱辣椒生产面积迅速扩大,产值和效益相当可观

制干辣椒的生产是近几年来一八四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来一条发展思路。针对本地区环境条件通过品种优化选择,农业机械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成功摸索一套适合本地区制干加工型辣椒高产栽培技术。2015年一八四团已种植制干加工型辣椒红龙13号7.5万亩,占总播面积的37%.总产干椒在3.4千万K产值s2.03亿,占农业总值43.2%.2016年种植8.5万亩,占总播面积的42.5%.由于效益好,占农业比重越来越大,目前采收100%人工采收,费用高时间长。严重影响后续晾晒销售工作。所以机械收获势在必行。

1辣椒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区种植辣椒工艺比较复杂、环节多、费工费时和技术含量和要求标准高等原因,目前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也制约一八四团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辣椒生产――耕、整、耙、播、田管生产环节中已实现机械化,使用的机具已形成系列化、整理化。但是辣椒收获机械化技术还末突破。综合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也满足不了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需要,也成为全团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辣椒收获机械的改进和推广是关键环节。

2制约机械化生产因素

2.1品种的制约因素

前几年我区以线椒品种为主,线椒结果集中在中部主茎秆周围主要分支秆上,因分支秆比较粗用弹齿式辣椒收获机不容易拔断,收的比较干净。近几年引进品种红龙13号,早熟、丰产、抗病、色价高、果实成品率高,定值至红熟期105天左右等特点,很受农户情迷。该品种属无限分支类型果实从中部结到顶部,分支果实比较多,植株旺盛。采用弹齿式辣椒收获机很容易将分支细秆和辣椒一起收入舱内,在摊晒的同时还要捡拾茎秆,如果不及时辣椒会发生霉变,造成费工费时,效益下降局面

2.2地膜质量因素

由于地膜太薄(0.008)以下,在地膜辅设同时机械对地膜有一定的拉力才能展平。然后才能进行播种。有时受土壤条件影响或机械滚动作用造成拉力过大,由于在地膜上打孔后地膜张力不匀使地膜局部位移,出现位移现象。

2.3脱叶剂处理动力机械及施药机械准备不足

脱叶剂处理目前常用有三种动力机械,一种是离地间隙60M以内常规牵引喷雾机,另一种是离地间隙高于60M高架自走式喷雾机,再是这两年来发展起来的航空喷雾机即无人机和小型直升机。

2.3.1常规牵引式喷雾机:由于高度不够在大田行走时有挂椒和挂株碾压现象,出现辣子叶片堆积,造成中下部着药差。再是脱叶时期辣椒已封行,机械分合器分离不彻底出现行走轮压株现象。

2.3.2高架自走式喷雾机:相对常规牵引式喷雾机解决了挂椒、挂株和叶片堆积现象。还是解决不了机械分合器分离不彻底出现行走轮压株现象。

2.3.3无人机喷雾:从目前来看相对以上两种机型解决了挂椒、挂株和叶片堆积和机械分合器分离不彻底出现行走轮压株现象问题以及人工不需要翻行走行等问题。但是从喷药效果来看上部脱叶好中下部差。漏喷、重喷现象严重。

2.3.4现在推广使用无人机和小型直升机都是过路植保机械,只是在采收前10天左右淼奖镜厍进行辣椒脱叶处理。喷完就走了。职工不可能按照预定计划要求分次喷施。造成成熟度不一,只能人工采收。

2.4职工对脱叶认识不足

职工对脱叶剂生理调节功能认识不足,只知道脱叶越快越好忽略了辣椒品质,造成植株过早衰退,色素度不高,销价不高情况。

2.5栽培模式变迁带来不利因素

近几年辣椒在栽培模式上趋于探视阶段,如株距变化从27M变到23M又变到19M;从使用地膜宽度来看由70M变到150M目前又要变到2050M由此可见栽培模式变化比较大。加速播种机更新给农机户带来经济压力;密度增加给脱叶增加困难。

3发展辣椒机械化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3.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辣椒机械化生产的意义。目前人工捡拾辣椒人工费平均800元/亩。使用机械采收只需要300元/亩。发展辣椒机械化生产有明显降本增效,对职工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3.2建议选育适合机采品种果实集中,增加茎秆节点亲合力及茎秆的柔性;建议选用厚度在0.01L以上并且是当年生产的地膜;因无人机价格贵建议制定购机优惠政策鼓励当地农民或农机合作社购置;加强职工或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加强农艺与农机密切结合;加强农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宋文胜,袁丰年,张新贵.新疆制干加工辣椒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J].辣椒杂志,2010,03:5-8.

[2]韩秀云.工业辣椒全程机械化技术在新疆和静县的推广应用[J].农业工程,2013,06:47-4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作文范文(整理9篇

    - 阅1

    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作文篇1今天,我们全家兴奋极了,因为今晚要进行110米的跨栏决赛,中外闻名的刘翔叔叔是代表中国参赛的选手。刘翔叔叔刚上场的时候,我觉得他有点紧张,但他看到现.....

    温暖六年级作文范文(整理6篇)

    - 阅0

    温暖六年级作文范文篇1在某一个夜晚里,我和妈妈摇着小船驶向滨海那边的大船上去休息。第二天早晨,天蒙蒙亮,妈妈就起床了。只有我还在床上睡觉。我只能听见妈妈的嘴里咕哝着什.....

    高中日常周记范文(整理23篇)

    - 阅0

    高中日常周记范文篇1或许是一场梦地结束,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是站在这条线的两边,静静的守侯着,或者说是迷茫把,生活在不同世界的那个自己会是怎样呢!只是希望也能有所追求。.....

    高一语文周记范文(整理5篇)

    - 阅0

    高一语文周记篇1今天的晚餐可真丰富呀!妈妈下班后,就一头扎进了厨房,忙得不可开交,不停地说:“小宝,小宝,快来帮忙。”于是,我也加入了“战斗”中……没过多久,菜就一个个地上桌了:.....

    春季保健医生工作计划(整理2篇)

    阅:0

    春季保健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篇11.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省、市疫苗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做好....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收集5篇)

    阅:0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篇1关键词加工型辣椒;栽培技术;育苗;田间管理中图分类号S64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

    春季传染病防控措施(整理2篇)

    阅:0

    春季传染病防控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生猪养殖;猪病;防控措施近几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规模日益扩大,经....

    碳循环描述(收集3篇)

    阅:0

    碳循环描述范文篇1Abstract:Inordertoimprovequalityandoptimizerefineryheavyoilhydrotreatingunitoperati....

    辣椒育苗技术(收集5篇)

    阅:0

    辣椒育苗技术篇11播种后不出苗:辣椒种子发芽适宜温度20~28℃,如低于15℃发芽缓慢,10℃以下则不能发芽,在温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