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雕刻技术范例(3篇)
来源:
数字雕刻技术范文篇1
要知道,当初为了找到用于这部影片字幕的字体,可是让冯小刚导演伤透了脑筋,他甚至专门邀请了京城的几位书法大家书写了片名,但结果他却都不满意。直到有一天,他在广州的白云机场偶然发现了一本扬州古籍刻印社出版的雕版印刷线装书。
通过电影《一九四二》,扬州的雕版印刷再次走入我们的视野,其实,在熟悉扬州历史或古籍的人眼中,此次为《一九四二》制作字幕的雕版大师陈义时,可丝毫不比电影中出现的任何一位演艺圈儿的大腕儿逊色。
杭集扬帮:雕版印刷昨日星辰
扬州自古以来便是雕版印刷的中心,其雕版印刷业产生于唐朝中期,到清展到顶峰。而地处扬州西郊的杭集镇,又是扬州雕版印刷的中心。近代由于受到现代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的冲击,扬州的雕版印刷业开始逐渐萎缩,但所幸在扬州,至今还留存着雕版印刷业的血脉,也仍保留着雕版印刷术的完整传统工序。而今年已经67岁的雕版大师陈义时,退休之后,远离了城市喧嚣的生活,又回到杭集镇的小院中,做一个安静的刻字工。
一栋二层的青砖小楼。恬静的小院中种满了盆景。和煦的阳光里,陈义时和老伴正坐在躺椅上晒太阳,两人手捧着一个青铜小火炉。虽然是冬日,但这场景却让人感觉分外温暖。“这房子是我家族的老宅,但我年轻时一直都在扬州城工作,没住过几天。退休后终于可以回到老家了。种种花、晒晒太阳、刻刻字、带带徒弟,一天就过去了。”陈义时语气很平谈,但是在他的话语中,能感受到那份满足——在陈义时看来,杭集镇是历史上扬州雕版印刷的根据地,自祖父陈开良开办“杭集刻字坊”以来,雕版印刷就成为了陈家四代人薪火相传的职业,年长日久,雕版印刷已经不再是一门职业这么简单,已经成为了陈家人的精神家园。
在雕版印刷繁荣时,仅陈义时家所在的陈家庄,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就多达六十人。“在我年幼时,仅家里的刻字坊里就有三十多位工匠,写样、雕刻、装订各司其职。父亲来往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拉订单、送货。杭集镇上,不断有外地的客商慕名而来看版、下订单。用现在的话说,杭集有雕版印刷完整的产业链!”从祖父创立杭集刻字坊以来,陈家就凭精湛的刻字技艺奠定了雕版印刷名门的声名。
后来,陈义时的父亲陈正春接管了刻字坊的生意。“与爷爷相比,我父亲更是无比狂热地喜爱这一行。当时,我的三个哥哥和弟弟似乎都对雕版刻字兴趣不大,姐姐和妹妹又是女子,当年父辈的观念是‘传男不传女’,所以,就让我跟着学。我那时才13岁,根本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那年,正好扬州古籍书店在高旻寺组织了70多人进行刻补古籍版本的工作,父亲便把我带到了高旻寺,算是正式教我学习雕版刻字了,我成为寺里最小的学徒。”
从刻木丝,刻废样,到刻笔画,刻宋字,掌握这些雕版刻字的基本技能对陈义时而言并非难事,但是要想达到父亲对于雕版技艺精益求精的要求,却并非易事。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家里的作坊里有位叫陈兴荣的雕版技师,在刻《西厢记》时,竟然忘记刻行间的线条,父亲直接将辛苦刻出来的板子摔了。陈师傅不服,说你儿子刻的跟我也差不多嘛。父亲二话不说走到我旁边就打了我两个耳光。我当时被打蒙了,根本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毫无缘由地打我。父亲说,打你是因为我们陈家的雕版技术从来没有被人批评过,你记住,陈家的技术绝不能让人说不好!”
重回杭集:恢复薪火传承模式
一块黄梨木板,一把锋利拳刀,黄灯青卷,两位花样年华的女孩正屏气凝神刻版。“发刀要快,干净利落;挑刀要准,不偏毫厘。以前挑刀的只会挑刀,发刀的只管发刀,现在你们每个工艺都可以学,要珍惜这机会,加倍努力。”陈义时站在两位女孩背后,厉声指导徒弟。在指导完后,一边看徒弟们雕版的动作,一边看她们的表情。陈义时教徒很严,希望她们能够用心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但是又怕自己太严厉了把她们骂跑了。因为,现在收徒弟不容易,这几位徒弟主动请缨学习雕版印刷,这让陈义时非常感激。如果她们不学,自己祖传的技艺真的就要面临失传的处境。
以前,祖传的雕版印刷技艺是一门发家致富的、不外传的手艺。“小时,家里有几十个工人,雕版印刷是流水线,为了防止技术外泄,每个工人一生只会学一道工艺,写样的只写样,刻板的只刻板。就算刻板中,发刀、挑刀,一个刻工也不让全部精通。挑刀对力量、眼力要求比较高,一般只让40岁以前的年轻人学。当40岁以后,眼力不行了,经验丰富了,才教发刀。不然,让他们全部学会了,就会和自己竞争。但是如今,学的人少了,没有那么多人配合,就必须教所有学徒全套工艺。”退休后,陈义时又回到杭集招收学徒。但是雕版印刷是集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多项传统工艺于一身的技艺。要学的工艺多了,对学徒的要求就高了。他要求所有的学徒都像祖上那样,吃住都在自己家里。这样,自己就可以言传身教,让他们更快的提高。
陈义时至今还记得自己做学徒时,父亲教自己刻板时的情形:13岁时,陈义时就跟随父亲陈正春开始学习雕版印刷。那时,陈家已经没有自己的作坊,年幼的陈义时从小就进入广陵古籍刻印社当学徒。因为父亲的严格,从开始学习雕版技术的那一天起,在陈义时眼中,雕版就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高旻寺学艺6年,年仅20岁的陈义时终于被父亲认同,成为了杭集镇陈家雕版印刷技艺衣钵传承人。
然而,当陈正春正为“吾家有子初长成”庆幸时,雕版印刷被划成“四旧”清除,和雕版印刷捆绑在一起的陈家也受到了打击。家族数十年来雕刻的老版被付之一炬,刻了一辈子板的陈正春从此再也无缘拿拳刀。1979年,在弥留之时陈正春把陈义时叫到床边叮嘱:“一定要将祖传的雕版绝技传下去。”
1982年,陈义时秉承父命来到再次开张的广陵古籍刻印社,重启了家族经营了三代的雕版印刷业,成为了拳刀刀锋上的舞者,黄灯青卷,一刻就是三十年。《礼记正义校勘记》、《西厢记》、《桃花扇》、《春灯谜》、《红佛记》、《四明丛书》、《老子》、《西方三圣》、《欠伸稿》。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六十个字,大批历史古籍文献以黄梨木为纸拳刀为笔血泪为墨写就。
当自己也身为人父,面对逐渐长大成人的儿子,陈义时也像父亲一样叮嘱:“一定要将祖传的雕版绝技传下去。”但是面对越来越衰败的雕版印刷业,陈义时话说出来时,明显底气不足,儿子最终选择了更有前途的玉雕行业。为了让祖传的事业后继有人,陈义时又开始打破雕版印刷传儿不传女的家规劝说女儿陈美琦。耐不住父亲的软磨硬泡,陈美琦成为了陈家雕版印刷第四代传人。只有一个人学,陈义时觉得不够保险,退休后,又回到杭集镇,在杭集刻字坊旧址上翻新了家族老宅,开始招收学徒。
“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传艺不传全,这些都过时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存箱底的技术都教,不要学费,管吃管住!”虽然不指望能重现杭集刻字坊的辉煌,但是只要雕版印刷能传承下去,陈义时就心满意足。
绿杨笺谱:完成了家族的心愿
雕版印刷的最高技艺,是饾版印刷。所谓饾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对于每一个做雕版印刷的艺人来说,饾版印刷是难以企及的艺术巅峰。
饾版印刷流传几百年,也仅产生过《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北平笺谱》等几套有影响力的作品。但是,身为雕版印刷重镇的扬州,却没有属于自己的饾版印刷代表作。这是杭集扬帮所有雕版艺人心中永远的伤痛,而作为杭集扬帮的领军人物,陈义时心中的急迫越发明显。
父亲弥留时,嘱咐陈义时要将祖传的雕版印刷流传下去时,陈义时哽咽的点头时,暗自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用陈家的刻版技术刻出一套比肩《十竹斋书画谱》、《北平笺谱》的饾版印刷作品。但是身在广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时,刻印社交待的工作,只需要完成领导交代的古籍图书修复工作,按照打印出来的宋体字刻版,不需要原创、创新。于是在酝酿几年之后,1985年,陈义时决定私下用饾版印刷技艺刻印一套属于自己,能代表杭集杨帮风格的笺谱。
《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是南京的代名,《北平笺谱》北平代表的是北京。那自己的作品,也需要有扬州范。“绿杨城郭是扬州”,绿杨二字,是最能代表扬州的名词,那就以之为名。于是,刻印《绿杨笺谱》的计划就开始启动。白天在刻印社刻宋字,晚上在灯光下画花鸟鱼虫。
数字雕刻技术范文
这种传统造型训练的课程组合体系下,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一定程度上确实达到了提升目的与作用,但这一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在后续的三维基础设计、三维角色设计等三维造型专业课程中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优势。在面对计算机与三维设计软件结合的数字艺术造型平台下,学生经过前期的传统造型训练课程体系所学习掌握的一些理论与技法,并没有在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后得到很好的发挥,很多基础造型能力不错的学生好像一下子失去了方向和兴趣点,以至于在后续的课程进阶中学习成效没有形成优势的连锁效应。
一些同仁认为是学生自身的虚拟三维空间感与造型感差,以及诸如MAYA、3DSMAX等功能模块庞大的三维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能效造成的低效化。以上两点固然是影响三维造型课程学习成效低的因素,但经过笔者几年的教学体验认为,传统造型能力的课程组合体系与数字艺术下的三维造型课程体系没有形成有效的过度与对接,而过度与对接的点在哪里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在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利用计算机与软件模块的操作来模仿传统的造型与表现手法进行虚拟雕塑的软件应运而生。ZBrush、MUDBOX等数字雕塑软件具备了传统造型训练的课程组合体系与数字艺术下的三维造型课程体系有效的过渡与对接的能力。这种数字雕塑软件以及相应模块有别于MAYA、3DSMAX等功能模块庞大的三维软件,其专一性与深度性足可以让专业雕塑艺术家惊叹不已。在虚拟的数字世界里,可以使用软件对任何一个现实的或完全基于想象的事物进行造型。而这种造型所需要的能力又是完全基于创作者自身的造型技法功底。
绘画是平面的雕塑,雕塑是立体的绘画,数字雕塑正是介于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技法之间,同时它又具备了传统造型与数字造型对接与过渡的特质。笔者从数字雕塑的优势,以及其如何将传统造型技巧与数字艺术中的三维造型技术有效的衔接与过渡进行分析。
数字雕塑的优势主要有几下几点:第一,人机交互的无障碍性。数字雕塑软件的界面安排、工具设计、工具使用以及各种雕刻方法与传统雕塑技术非常的相似,它的制作思路是基于传统粘土雕塑的流程与方法,使用者可以很快的上手制作。第二,数字雕塑由于其本质上是可存储的、可提取的数字文件。它不会像传统粘土雕塑的材质受到时间、气候、环境的影响,只要重新加载数字文件便可以在任何时间对雕塑进行调整再创作。第三,数字雕塑制作的便捷性。其便捷性在于不必像传统粘土雕塑在开始刻画粘土模型时必须首先搭建承载粘土的骨架结构,它可直接对参数化物体进行塑造或对现有雕塑文件进行二次深入的加工,大大节省了人力与时间。第四,强大的雕塑造型能力。其强大在于Z球、Zsketch、参数化物体建模、拓扑建模等建模方法的强大,Alpha笔刷功能丰富多样的表现性。这些造型方法可以帮助创作者更好的表达所要实现的效果。第五,日渐完善的技术链。随着数控雕塑设备与三维打印设备的问世,原先只能以数字文件所生成的图形图像来供大家观看的虚拟雕塑作品,这种状况已经被打破。数字雕塑已经和粘土雕塑一样可以触摸,两者的界限变的越来越模糊。
数字雕塑怎样借助其自身优势,将传统造型技巧与数字艺术中的虚拟造型技术有效的对接与过渡的。这要从对接与过渡两方面分析。
基础就是发展的准备,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艺用解剖理论知识的学习,素描课程中头像写生、人体写生,所积累的对人体骨骼与肌肉的造型基础如何与数字艺术中的三维造型能力的发展对接。ZBrush中的ZSphere与ZSketch建模方法的协同使用,可以达到在虚拟空间中对人体骨骼与肌肉的深刻认识。ZSphere建模方法可以快速、高效的搭建所需要的人体骨架形态与动势,并且可以在创作中对骨骼动势不断调整,是对人体骨骼各部位结构与驱动关系的进一步认识;ZSketch建模方法则如同将人体的肌肉一条条的重新搭建生成,在搭建过程中由于需要把肌肉的层次,形状、位置准确的附着在ZSphere建模搭建的人体骨骼上,搭建出结构完整准确的解剖人物,最后通过蒙皮模块生成网格模型,这一过程就如同完成了一次医学院的人体解剖研究,是对相关基础课程的检验与再学习。
速写课程对人物动势的快速准确的把握,运用线条的曲率节奏对衣纹褶皱、头发形状等的韵律表现,可以借助ZBrush中的ZSphere建模方法快速搭建生成人物动势,而后转化为参数化物体,通过运用软件笔刷库中的各类功能性笔刷,如:Clay笔刷将头发大型迅速堆出,Slash笔刷提取发梢、发髻,以及通过Alpha笔刷功能制作丰富多样的头发形态。Standard与Damstandard笔刷的协调应用能够制作出韵律优美的衣服褶皱。虽然这些都是一些专业术语,但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软件的人,只要稍加指导,便会在很短时间塑造出成型的作品。因为它的原理源于基础的传统艺术造型技巧,其外在形式只不过是被模块化的软件功能应用。
粘土与数字雕塑,一个是基于真实物理三维空间,一个是基于软件中的虚拟三维空间,形式虽不同,但观察的方法是一样的。粘土雕塑对学生三维空间观察方法的锻炼,直接为数字雕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粘土雕塑的流程是根据形体将一块块的粘土贴在事先打好的骨架上,进行堆大型的形体塑造,再到通过利用种类丰富的雕塑刀进行深入细致的塑造。ZBrush的制作流程则是通过载入参数化物体,运用
Standard与Clay笔刷快速堆出体块形态,再通过调整笔刷的大小和力度深入刻画出成品。在数字雕塑中Standard与Clay笔刷扮演着贴泥巴与雕刻刀的塑形的角色,是借助原有的造型理论与技术实现在新的平台创作的效果。
传统与数字的对接,有知识与理论应用的对接;有制作思路与流程的对接;有技术手法的对接。不论是哪种对接,都需要有传统造型能力的训练作为基础加以数字雕塑技术的发展应用,但这一发展的应用最终是要向数字艺术中的三维造型课程体系做过渡。
数字雕刻技术范文
嘉定三朱:开宗立派祖孙相传
嘉定派竹刻将传统诗文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之中,使手工艺升华为一种独具风姿的文人雕刻艺术,开启了竹刻艺术的大门。朱鹤,字子鸣,号松邻,原新安人,生卒年月不详,约活动于嘉靖(1522~1566年)年间。其擅摹印和雕镂,工韵语及图绘,以南宗画派为基础,融入北宗绘画技法,两者融汇到竹刻艺术之中,创造了深雕技法,远景线条清晰凸现,近景刀法犀利雄浑,层次感鲜明,为嘉定派竹刻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品深受当时士人器重,人们争相求购。得到他器皿的人,不呼器名,而是直接以“朱松邻”称之。清乾隆帝题朱鹤雕刻的“西园雅集图笔筒”云:“高枝必应诧高士,传形莫若善传神。”并收藏这一作品于内府。
朱鹤传世作品极少,南京博物院藏有朱鹤雕刻的“松鹤图笔筒”。作品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气,又有古朴苍劲的金石雕刻风味,为后人所推崇。落款五行“余至武陵,客于丁氏三清轩,识竹滨兄,笃于气谊之君子也。岁元十月,为尊甫熙伯先生八秩尊,作此奉祝,辛未七月日,松邻朱鹤。”笔筒雕老松巨干一截,其密布鳞纹瘿节。其旁又出一松,虬枝纷陈,围抱巨干,恍若附干而生。松畔立双鹤,隔枝相对。雕刻细腻逼真,刀法透剔洗练,布局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具有极高的竹刻艺术水平,渗透出的文人气质多于工匠之气。
朱鹤竹刻艺术的继承者是他的儿子朱缨(1520-1587),字清父,号小松。朱缨生而聪颖,书法工小篆及行草,作画长于气韵,毛祥麟谓朱缨“能世父业,深得巧思,务求精诣,故其技益臻妙”。
上海博物馆藏朱缨传神佳作“刘阮入天台香筒”,器身上有朱小松的款,上下两端有紫檀木制的盖和底,刻有蟠螭纹。器身以民间神话故事“刘阮入天台”为题材,画面以下围棋为中心,内中刘晨和仙女对弈,阮肇在一旁仔细观望,人物注意力的焦点就是一仙女二指夹持的一着欲下未落的棋子。内中还有另一仙女手执芭蕉,站立洞门,正在呼唤仙鹤、梅花鹿前来观弈。整体画面显得恬静而幽深,反映出神仙洞府的神秘色彩。故宫博物院藏有朱小松款“竹刻雕佛手”,深褐色,下承木雕云纹座,枝端刻有楷书“小松”二字款。双佛手折枝式,均作仰立状,枝叶相连,双佛手一高一低,错落有致,基部为圆形。上部分裂如掌,开张如指,成手指状;下部叶互生,长椭圆形,纹理清楚,叶腋有刺。
朱缨的竹刻技艺由朱稚征继承,《南村随笔》称其“善画远山淡石,丛林枯木,尤善画驴,雕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一器常历岁月乃成”。朱稚征,生卒年不详,号三松。自幼受家传技艺之熏陶,悟性极高,及长,竹雕技艺已超越父祖辈,风格简明精雅,刀法古拙,一生勤奋治竹,所留作品甚多。
朱稚征竹雕“对弈图笔筒”,画面右下角阴刻填蓝行书“三松制”,左上侧阴文填绿隶书题录清乾隆皇帝御制诗,御制诗署名“子臣永璇敬书”,钤“子臣永璇”“敬书”二方篆印,以高浮雕与镂雕结合的技法雕刻松下老人对弈的画面,刀法简练而人物情态传神。朱稚征另一件作品竹雕“寒山拾得像”,内中二僧乘于莲瓣舟上,一僧坐船头,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为桨。二僧满面笑容,憨态可掬。莲舟外侧刻“三松”二字款。作者寥寥数刀似不经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处却跃然于观者眼前,确非高手所不能为也。朱稚征竹雕“仕女图笔筒”,棕红色,下承三矮足。筒壁上刻松、岩、兰草及仕女等图案。内中仕女头戴风帽,手持兰花,依石壁而立,古松穿岩而出,松枝伸展,蟠曲弯转如龙。松下有石台,台上置杯、砚等器。作者利用多种竹刻技法将山石、苍松、花草和仕女的衣纹及神态举止刻画得恰到好处,刀法中见笔墨,树石皴法颇富画意。
吴之璠:薄地阳文精妙得神
进入清代,江南竹刻艺术得到很大发展,其中艺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有吴之璠(字鲁珍)。受家学熏陶,能诗会画,精工花鸟人物,书风秀媚道劲,作品文人味浓厚。黄世祚《练水画征录校补》谓:“鲁珍初居南翔,徙天津,邑中流传绝失。所刻笔筒有贡入内府者,款镌槎溪吴鲁珍。”吴之璠竹刻风格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以圆雕法为基础,转为深浮雕法,有陷地深峻、圆活肥润的面貌;中期蜕变为浅浮雕法,已初见薄地阳文法的雏形,刀法更见峭劲洗练;晚期潜心钻研薄地阳文法,力求材质与技法完美融合。金西厓《刻竹小言》云:“鲁珍常用之另一手法,亦明代竹刻不经见者,为萃集精力,刻画只占全器某一局部之一事一物,此外则刮及竹理,任其光素,或有雕刻,不过略加勾勒而已。如此则宾主分、虚实明,朴质可见竹丝之素地,与肌肤润泽上有精镂细琢之文图,形成对比,相映生色。”吴之璠传世作品不少,均是精湛之作,留传至今和见于著录的据统计有二十余件。
上海博物馆藏“二乔并读图笔筒”,阳文行书款“吴之璠”,阳文双框印“鲁珍”,右上方椭圆形“宝”字起首印一方。笔筒一面雕刻大乔、小乔咏赏《铜雀台赋》的画面:两位窈窕的女子,一坐榻前凳上阅读,神态贯注,若有所思;一斜坐棕榻一端,右手执纨扇,睇视书卷。榻上陈置文房用具点缀。这样的画面安排,不仅增加了书香氛围,还表现了人物的气质,进而烘托了主题。笔筒另一面刻七绝一首,字体秀媚潇洒,尤其点画之间的游丝联系简直与笔写无异。吴之璠另一重要作品“松荫迎鸿图笔筒”,有行楷“槎溪吴之璠制”。笔筒以浅浮雕技法刻高松下一老者,解衣袒胸,端坐山坡上,一手持履,一手撑地,翘首仰望飞鸿,神态白若,似有遐思。松树前后穿插,树枝倒悬,画面清新开阔。无论是人物的神态,衣纹的线条,在刀刃起落之间均生动有致。笔筒画面突起的高度极微,画面上还刻出多种层次,天空,山坡、松树前后交叠,松树身上团簇的松针前后共分五个层次,作者通过刻刀将书画艺术上遮掩压叠分远近的艺术效果充分表现了出来。
封锡禄:独以铦刀运腕如风
如果说江南竹刻的浮雕技法在吴之璠手中发展到了巅峰,那么圆雕技法在康熙朝也正攀向另一个高峰,登上这个艺术高峰的竹刻家就是封锡禄(号称鼎足)。封氏是竹刻世家,其中最有名望的是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他们继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圆雕技艺,以竹根为原料,摹仿现实写生,所制作的器物多以新奇取胜,如模拟的梵僧佛像,奇形异状,诡怪离奇,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但他们雕刻的散花天女、采药仙翁、刘海戏蟾、布袋和尚等人物,却面目慈祥、神采奕奕。封锡禄和封锡璋兄弟由于技艺精绝,名声远播,因地方官推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召入宫。
封锡禄竹根雕“布袋和尚”作品中,和尚盘膝曲腿席地而坐,袈裟宽大,眯眼纵鼻,笑意满面,身侧两小童,一伏布袋上,一向腹部攀爬。布袋和尚右手握一大珠,左手抚童背,阴刻行书“封锡禄制”款识在其背后左下侧。封锡禄竹根雕“罗汉像”,采用圆雕技法,将罗汉刻成圆头大耳相貌,只见他坐于石上,面部表情略显困倦,额头微皱,张口闭目,哈欠连作,耸肩伸臂,作伸展状,同时足翘指扣。罗汉背面左下石上阴刻楷书“封锡禄造像”五字。
周颢:陷地深刻怪崛生新
当浮雕和圆雕在江南竹刻艺苑中交相辉映之时,又涌现出一位卓然超群的竹刻家周颢(字晋瞻,号芷岩,16851773),能诗、工画、善治印、精竹刻,在我国竹刻史上享有盛名。钱大昕称他“于画独有神解,仿古贤山水人物皆精妙”。其所刻作品人无耳目,屋无窗棂,树无细点,桥无略约,重视妙在神韵,这种挥刀刻画,用刀痕在竹制品上再现笔墨意趣的竹刻技法,前无古人,别树一帜。最为可贵的是他能将“绘画六法”融合和运用于竹刻艺术,以画法刻竹、以刀,达于化境,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范例(3篇)
- 阅0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范文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均为危重症患者,患者的身体防御机能大大降低,容易发生牙龈红肿、口腔溃疡、异味等症状[1]。临床实践发现加强口腔护理以预.....

矿业投资报告范例(3篇)
- 阅0矿业投资报告范文篇1这是一起由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移交海南省公安厅侦查的海口市新创基实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林川合同诈骗1.05亿元的案件。此案由海南省海口市.....

优秀党务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阅:1扎根基层践初心,党建引领促发展 ——[姓名] 先进事迹材料 自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以来,[姓名] 始终怀....

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
阅:2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一) 过去一年,我在思想上经历了诸多转变与成长。工作中,我愈发深刻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

个人工作总结(个人通用)
阅:1个人通用工作总结(一) 在过去这段时间,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经历了成长与进步。 工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