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范例(3篇)
来源:
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范文篇1
,也称之为“资财之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给自然资源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大英百科全书》把自然资源定义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和功能。于光远把自然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矿物等。
基于研究领域和研究角度的差别,自然资源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里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的总称。自然资源从本质上来说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
狭义自然资源则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并能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其关键与核心在于“能够产生价值”。
二、自然资源价值的特殊规定性
价值理论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与价值理论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目前,在价值问题上主要存在着两种认识:一是认为价值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是由人类的主观意识来决定的。另一是认为价值一种超现实的规范或理想,事物有无价值在于观念体系的逻辑规定。根据自然资源的不同分类,抽象出其本身的特点,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可以列出如下的特殊性:
1、自然资源价值具有延展性和时间性。自然资源价值的延展性体现在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不断发展和完善对自然资源的认识,由完全经济意义上的价值取向,逐渐拓展到伦理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方面。
自然资源价值的时间性,包括自然资源用途的时间变化,以及自然资源未来的发展在价值上的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需求增加,使得单位自然资源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越来越大,单位自然资源的价值体现也越来越大,这就是自然资源在时间上的分配及其可用性在价值上的体现。
2、自然资源价值具有整体性和多样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就是人类对自然资源整体性的认识。自然资源是环境的构成要素,自然资源之间的互相联系不是机械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及相互转化共存共荣。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是统一可分割的整体,经济价值的不断开发必然引起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流失和缺损。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决定了三种价值的不可分割性,取用任何一种价值的同时可能甚至必然造成其它价值的流失和毁灭。
自然资源价值内容的多样性体现在,自然资源的价值可以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可直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体现的是直接经济价值。二是虽不能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却具有间接价值。三是那部分能满足人类精神文化和道德需求的资源价值,体现的是文化价值。自然资源产品作为特殊的商品,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只具备公共物品的属性,体现的是信息和服务功能。
3、自然资源价值具有地域性和社会性。一方面,自然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特征致使自然资源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丰度,因此不同地区对同一资源的消耗在损失补偿上具有差异;另一方面,相同的自然资源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可利用方式、程度和环境效应,因而价值体现也不相同。
自然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用。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其外部效应也多转嫁于社会。人们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认识水平,对环境保护的关心和重视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自身素质、社会氛围、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有关。涉及到未来自然资源的利用、子孙后代的利益等问题大多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自然资源价值具有社会属性。三、哲学视角下的自然资源价值透析哲学的研究不是为了直接改造具体的客体,哲学是通过改造我们的主观需要,来改造客体的。从哲学的角度,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主客体之间存在着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最终体现在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的“肯定或否
定”,体现为一种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商品经济时代,虽然自然资源产品具有商品性质,但却不能完全简单地用一般的价值理论分析自然资源价值。要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哲学中对价值的解释,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
(一)从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理解价值理论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总要求助于一定的理论思维形式;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总是不断地从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于是,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产生很大影响。当自然科学取得全面的发展时,唯物辩证法的形式和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它在各个科学领域中的表现形式也随着变化。
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自然界的物质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在现实中自身作用、相互作用、共同作用的过程。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存在着主客体相互作用,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并且使其成为产品或者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为生产产品和服务提供条件。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反映了其作为一种客体对人类的满足和效用,这也正是哲学角度上自然资源价值的普遍意义。
(二)自然资源价值的能量通约性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宇宙间万物是运动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存在相应的能量形式,当运动形式不同时,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较的物质运动特性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可以说,能量特性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由于任何物质之间的能量传递和能量变换,都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不管物质之间怎么相互作用,总的能量不会发生变化,故可认为宇宙总的物质运动规模不变。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相对孤立的非孤立物质系统。一方面,作为一个相对的孤立系统,其内部发生的过程,包括人类的价值增殖过程,即不断地耗损自然能量;另一方面则是地球与太阳等宇宙天体的能量交换中,得到能量的增量补充。实际上,地球资源的再生,其大部分能量正是源于这种系统外能量的增量。生物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人类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人类相对于地球则是一个非孤立系统,其全部价值增殖的基础,均来自于其外部的自然世界中之能量补充的获得。
自然资源是自然系统转换、贮存太阳能的一切资源;人的智能具有最高能量的能级,人智慧的创造和应用,对价值创造系统的能量,具有最大的反馈调控作用。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使自然物质经过形式变化,被加工转化为人化自然。对于人化自然的价值来说,其实质就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能量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代表社会财富创造与积累的本质。人类社会通过各种能量转换获取不同性质的能量,来支撑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这其实也就是人类社会价值的深层次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李德顺.《价值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会,1993.
[3]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4.
[4]白暴力.《论价值理论的构成及内容》[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2.
[5]陈星.《自然资源价格论》[D].中共中央学校,2007,5.
[6]白玮,郝晋珉.《自然资源价值探讨》[J].《生态经济学》,2005,1.
[7]陈征.《自然资源价值论》[J].《经济评论》,2005,1.
[8]仇德辉.《从能量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EB/OL].
/f?kz=66791249.
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范文
[摘要]长期以来,于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一些人坚持认为,自然资源是天然的使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另一些人则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这是由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效用决定的。人们普遍忽视了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中所体现的搜寻和发现劳动。其实,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与其他劳动产品一样,也是有价值的。这些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只不过自然资源的价值量是由搜寻和发现自然资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因为,当自然资源成为商品时,搜寻和发现自然资源的私人劳动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单位商品资源中所包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成为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
[中图分类号]F0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2-0019-07
长期以来,于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问题的认识,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一些人认为,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这种观点过去很长时期占据主流。但是,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稀缺性认识的加深,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不过,这些人普遍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其稀缺性和效用决定的。这既不是什么新观点,也显然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因此,深入研究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其源泉和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于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是,迄今为止,人们的看法仍不一致,甚至可以说“非常混乱”。主要观点有:第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依据劳动价值论,自然资源是“天赐之物”,不是劳动的产品,本身没有包含物化劳动,因而没有价值,虽然它们对人类有巨大的效用。这种观点曾经很长时期在我国经济学界占据主流。第二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但将自然资源的价值等同于它的使用价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正变得日益明显”出发,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价值是指它同人的需要之间的系,或指其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和能力。是人的需要同自然资源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第三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仅具有虚拟价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自然资源虽然没有价值,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却具有价格,而这种价格所表现的就是一种虚拟的价值,只不过这种虚拟价值是人们后来赋予它的。”第四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决定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有用性、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第五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决定于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因为“在自然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大量投入,这使整个现存的自然资源都表现为直接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产品,它们参与流通和交换,因而具有价值。”“自然资源价值量的大小就是在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中人们所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有人认为“在现有生产条件下,资源被再生产出来时,原始的自然资源就不因其未投入人类劳动而无价值。它的价值需要按再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第六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多元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劳动价值理论中,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缺失的,”并且从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以及生存的环境空间出发,断定“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进而认为,“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多功能性决定了自然资源价值的多元性。”其中包括生态价值、使用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第七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价值是“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的对立统一。”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出发,认为“生态文明时代,自然环境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按其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功能不同,自然环境价值可以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第八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在商品经济社会是有价值的,其价值是由勘探、开发和再生产自然资源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自然资源在非商品经济社会没有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有价值,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在社会发展到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对其勘探、开发、再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形成的。”
上述观点不是有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的学术争鸣的全部,但是很有代表性。这些观点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遵循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并且认可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另一类则是超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所讨论的价值范畴完全不同于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如有的学者是基于哲学视角或其他学科的。不同学科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价值”概念,是有不同含义的。人们基于不同的价值范畴来讨论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可以相互补充,但是正如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具有可比性一样,不同的价值范畴之间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本文不打算讨论超出经济学范式的自然资源价值观,而是基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来讨论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
在遵循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的前提下,学者们于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的认识也很不相同。代表性的观点也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在这一类观点中,有些人坚持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而另一些人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但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形成有不同的看法。另一类是偏离劳动价值论的。其中,有的人将自然资源的价值等同于它的使用价值,有的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决定于它的效用和稀缺性等等。综合而论,无论是坚持劳动价值论者或偏离劳动价值论者,都没有给自然资源的价值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严峻挑战,也给自然资源的价格决策和政府对自然资源的价格调控政策带来麻烦。
二、劳动价值论中几个被误解的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有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里的价值是作为经济范畴的价值,而不是日常生活中或其他领域使用的价值概念)。人们据此认为,未经人类劳动加工过的天然的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也就没有价值。
上述观点表面看来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逻辑推论,实际上,在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上存在几个
认识误区:第一,将使用价值简单地等同于有形商品,即商品体或特定的物质产品,从而将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简单地理解为生产特定物质产品,即商品的物体特征的劳动,而忽视了无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有形商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特征。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要开发利用某种矿产资源的使用价值,就需要获得相应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同时还需要获得该种资源的相信息。第二,将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简单地理解为直接生产商品体的过程,而忽视了与使用价值生产密切相的环境生产和生态修复劳动过程。例如,商品房的使用价值不仅表现在作为商品房的单体建筑的功能上,而且表现在住宅小区内部及周边的环境功能上,因而,建设商品房的劳动过程也包括相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样,矿产资源的开发可能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甚至破坏,而获得矿产资源使用价值的劳动,应当包括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劳动。第三,忽视了商品、价值等经济范畴的社会历史性质。商品、价值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系的范畴,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非一切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有价值,劳动产品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表现为价值;并非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重要,人们就会“滥用和浪费”,也并非有价值的东西人们就会节约,就不会滥用。第四,将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简单地理解为加工制造劳动,而忽视了其中的搜寻、发现劳动。如人们能够看到金矿开采和生产各种黄金制品的劳动,却忽略了搜寻、发现金矿的劳动。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
商品首先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物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可以是有形之物,也可以是无形的东西,如服务、专利技术、工作和生活环境等。第二,人的需要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因而,物品的使用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其基本功能或核心利益上。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个完整的产品概念有5个层次:核心利益,即顾客真正购买的基本服务或利益;基础产品,即产品的基本形式;期望产品,即购买者购买产品时通常希望和默认的一组属性和条件;附加产品,即包括增加的服务和利益;潜在产品,即该产品最终可能会实现的全部附加部分和新转换部分。“许多最成功的公司在它们的产品和服务中增加了额外的优惠和好处,使得不仅让顾客满意(satisfy),而且令顾客愉悦(delight)”。第三,物品的使用价值与其存在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高度相。某种过去有用的东西现在可能没有用了,在一个地方有用的东西在另一个地方可能用不上。“磁石吸铁的属性只是在通过它发现了磁极性以后才成为有用的”。第四,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劳动过程。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人们在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消耗劳动,而且经常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各种使用价值本身也或多或少存在某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自然条件不仅是使用价值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之一。第五,使用价值可以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也可以部分地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如野生动植物是早期人类的第一富源,今天,人们依然对野生鱼类、菌类、中草药等有强劲需求。从自然界搜寻和发现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虽然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但是,并不能与商品体画等号,一种产品可能有多种使用价值,而一种使用价值可能存在于多种不同的产品中,此外,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时空场合和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既包括生产特定的物质产品的劳动过程,也包括搜寻和发现天然存在的有用物的过程;既包括直接加工制造有用的物质产品的过程,也包括为特定的物质产品发挥其功能创造条件的过程。
商品和价值作为经济范畴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虽然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但是,并不是任何劳动产品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必要或可能转化为商品,因而,使用价值并不一定表现为价值。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有明确的排他性的私人产权(这里的私人,是相对整体而言的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第二,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是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该产品是通过交换才成为社会的使用价值的。商品的价值是人类的抽象劳动在商品体中的凝结,它并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价值反应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与该商品的存在形式有,而且与该商品存在的时间、空间和环境条件有,因此,商品的价值不仅是直接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也是该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各种环境条件的创造过程中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是人类有用劳动的产物,也是自然力作用的产物,加之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生产一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比在自然条件较差条件下生产同种商品的等量个别劳动能够形成更多的社会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可以表现为直接加工制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可以表现为在自然界搜寻、发现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当它被用于交换或者为了交换的目的被其所有者占有时,它已经是有用劳动的产物。这里的有用劳动,第一,表现为发现它的存在的劳动,即搜寻劳动,如发现一片可耕地、找到优质水源、探矿、寻找石油、寻觅古董等。第二,表现为“发现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即使是一块处女地,如果没有人发现它的可能用途,它就不是一种使用价值。如果人们认识到它的使用价值,而且,这块地的使用价值与其他经过人们加工过的同样大小的使用价值相同的话,那么,发现这块处女地的存在及其有用性的个别劳动将成为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并参与社会必要劳动的平均化。第三,表现为维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以及界定和维护这种使用价值的产权属性的劳动。为交换目的而被占有的自然资源在卖出去之前,其占有者必须精心维护他的使用价值;同时,必须有明确的排他性的产权界定并通过适当的社会机制(如,暴力或法律)来维护。第四,表现为使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成为真正社会的使用价值所必需的环境条件的创造劳动。一种自然资源要成为商品,仅仅作为天然的使用价值存在是不够的,为了使这种资源成为社会的使用价值,它的初始的所有者可能需要投入很多劳动。如,一个人、企业或国家拥有的某个矿区,如果没有任何
开采条件,可能是不通路或没有电等,或者说,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具有开采的可能性或开采成本过高等,它就没有商业价值,也就不会有人购买。这样的自然资源只有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周边环境条件的改善,其商业价值才能逐步显现出来(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经常看到在一定时期,一些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却很贫穷)。这个开采条件的改善过程,实际上是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撇开这种劳动的具体性质,作为一般的抽象人类劳动也将形成自然资源的价值。
三、搜寻、发现劳动及其性质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看一个案例。“陨石交易”被称为“天上掉下来的买卖”。来自外星球的陨石每克最高能够卖到五、六千美元,远超过黄金,甚至钻石。按照传统的理解,陨石显然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那么,为了得到一块陨石,是否需要耗费劳动呢?柯作楷是国内陨石收藏者中名气最大的人之一,他为了寻获所搜集的陨石,从1990年起游历了大半个地球,耗费的家产高达千万。国内的陨石数量非常有限,很多收藏者会去陨石坠落的地区寻觅,尤其是在北非。据说,全球已知陨石约60%都出自撒哈拉沙漠的北部,很多人为了找寻陨石甚至在沙漠中孜孜不倦地游荡了二三十年。不过,并不是所有陨石都能卖个好价钱,陨石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研究价值,以及稀有程度。在这个例子中,寻获陨石和探究陨石是否具有研究价值都是需要耗费劳动的。
搜寻劳动是指寻找有用资源的相信息及其存在的劳动过程。如寻找煤炭、石油、黄金、钻石、铜、铁等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劳动过程。发现劳动是指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用性,即发现自然资源具有某种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的劳动过程,如煤炭可以燃烧以提供能源,以及作为化工原料是逐渐被认识的。发现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过程,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需要劳动投入的,同样,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成熟的,因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这并不改变自然资源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性质。
搜寻、发现天然存在的有用资源的劳动过程,像加工制造其他产品的劳动过程一样,首先表现为人类有目的的活动,表现为有用劳动。从劳动的结果来看,寻获的产品表现为天然的产品,表现为自然的恩赐,似乎没有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痕迹,因而从表象上看劳动过程与产品是分离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偶然发现的天然物甚至似乎连搜寻劳动都不存在。实际上,从历史上看,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前,加工制造能力非常有限,自然界大量存在的野生动植物是市场供给的重要来源,因而搜寻劳动是一种重要的劳动形式。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的加工制造能力迅速提升,工业品才逐渐丰富起来。但是,迄今为止,工业生产不仅没有使人类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而且这种依赖还在加深,而要搜寻和发现这些资源所耗费的劳动越来越多。因此,搜寻、发现劳动仍然是具体劳动的存在形式。其次,搜寻、发现劳动也是人类劳动力在一般意义上的耗费,即纯粹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这种抽象劳动凝结在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上,就形成自然资源的价值。偶然发现天然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就像在较好的自然条件下生产其他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够在较少的劳动时间提供较多的使用价值。因此,搜寻、发现劳动与加工制造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在这里,金刚石不是一个个体的概念,而是作为商品的全部金刚石的总称,虽然它由许多单个的金刚石构成,因而,发现金刚石的劳动也是一个总体的劳动力耗费的概念,其中每一个单个劳动力,“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作为个别劳动,每一个单个劳动力在发现金刚石的过程中耗费的劳动时间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人们之所以认为天然的使用价值不是价值,可能是因为仅仅看到了那些偶然发现的天然使用价值仅花费了很少的劳动而已。
四、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决定
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各种有用物,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等。不论人们是否发现它们的存在,也不论人类是否利用它们,自然资源总是客观存在的。按其是否具有可再生的性质,自然资源可以划分为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和非再生性自然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显现出来。
自然资源可以是天然的使用价值,在无需经过人类劳动就直接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如此。作为天然的使用价值,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正如劳动产品如果不用于交换也不表现为价值一样。马克思曾经指出,空气、处女地、野生林等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同样,劳动产品在供他的生产者自己使用或不经过交换而供别人使用的情况下也不是价值。自然资源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这种自然资源对人有用,即有使用价值,而且是作为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二,这种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并且存在着清晰的排他性产权;第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这些条件需要人类劳动来创造。因此,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已经是劳动产品。
当某种自然资源作为天然的使用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每个人都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使用价值来利用时,交换是不必要的,搜寻和发现这种资源的劳动表现为一种简单明了的人与自然的系。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显现出来,这种自然资源就会成为交易的对象,成为商品,从而搜寻和发现这种资源的劳动就会取得价值形式。例如,当野生林普遍存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时,搜寻和发现野生林的劳动无须借助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当野生林越来越少,社会对人工林的需求就会增加,野生林就会成为总体林产品供给的一部分,搜寻、发现野生林的劳动就会成为林产品生产总体劳动的一部分,因而单个野生林产品中体现的是社会平均的劳动量,或者说是社会必要劳动量形成野生林商品的价值。假设市场上有3个单位的林产品,其中,1个单位的野生林,2个单位的人工林,发现和营造这些林产品分别需要耗费3小时、6小时和9小时的劳动,则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生产这些林产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3+6+9)/3=6小时。
可见,成为商品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像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其价值量的大小也是由搜寻和发现这种自然资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个人或企业可能需要花费很多劳动才能找到石油,而另一个人或企业则
可能花费很少的劳动甚至偶然的几乎不花费劳动就发现了一个油田,但是,石油资源的价值并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自然资源中所包括的社会必要劳动不仅包括搜寻和发现这种资源及其用途所耗费的劳动,而且包括使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所必须的条件的创造所耗费的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自然资源已经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商品总体的一部分,因此,发现和创造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个别劳动也成为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这种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五、结语
成为商品的自然资源像其他劳动产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自然资源的价值并不是由其稀缺性和效用决定的,而是由搜寻和发现这些资源及其使用价值所消耗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形成的,其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搜寻和发现自然资源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未经人类劳动加工而天然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与具有同样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具有同样的价值。由于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对环境条件的依存性很强,因此,自然资源的价值中还包括与其使用价值形成相的环境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
参考文献:
[1]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马艳,李韵,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现代释义――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3]杨艳琳,自然资源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角度的解释及其意义[J],经济评论,2002,(1)
[4]额尔敦扎布,莎日娜,自然资源价值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7)
[5]罗丽艳,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论劳动价值论中自然资源价值的缺失[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6)
[6]张彦英,樊笑英,论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8)
[7]温莲香,自然资源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诠释[J],济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8]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自然资源;价值;价值观
关于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的讨论是学术界极富争议的话题,争论的核心是两大问题:一是自然资源是否具有价值;二是自然资源价值的源泉是什么。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基于经典作家们的理论进行了有益思考和理性探索,不同学派的观点纷呈而出。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回顾,笔者归纳为五个方面的不同观点:
1.自然资源无价值观
在传统的经济和价值观念中,对自然资源有没有"价值"的回答,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是否定的,认为自然资源由于没有劳动创造和参与而不是价值的凝结物。这种"自然资源无价值观"的理论依据是劳动价值论,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自然资源是天然形成的,不是劳动的产品,没有包含物化劳动,因而没有价值。从逻辑道理看,这种观点没有错,而且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自然资源价值观点而被广为宣传和引用。
2.自然资源劳动价值观
在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在这种"资源无价值"观念及政策支持下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性使用,造成资源损毁、生态环境恶化,成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学者从理论角度要求确立自然资源有价值观。李金昌(1992)撰文提出,可以在功效论、财富论和地租论的基础上,确立自然资源的价值观和价值理论。一些学者基于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纷纷为"自然资源有价值"观点作出解释。赵秉栋(1999)在自然资源构成的二元性基础上认为,自然资源资本无疑是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物质的无价值和自然资源资本的有价值,构成了自然资源价值的二元性,这是自然资源价值的真正内涵。①杨艳琳(2002)通过对自然资源生产条件的考察认为,在自然资源生产、再生产过程中人类投入大量的劳动,自然资源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生产结合的产物,也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②周肇光(2007)分析指出,人们从地球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人类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劳动用以保护、再生、增殖自然资源,各类自然资源都包含了人类的劳动,因此,都具有社会理性的潜在价值。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自然资源价值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才表现出来的,自然资源只有在人类劳动参与其中的条件下是价值的凝结物,因此,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有其社会历史属性。
3.自然资源自然价值观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价值来源于自然资源本身的属性及人们对这种属性的需求。生态伦理学家、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哲学教授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其代表作《哲学走向荒野》中提出"自然中的价值"的概念,指出"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这整个源泉--而非只有诞生于其中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国内学者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做了一些颇有影响的研究。李金昌(1992)在《关于自然资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写道:"原料之所以价低,就是因为它的价格构成不完全,没有包括资源本身的价值在内。无论东方的生产价格定价法,还是西方的市场价格定价法,原料即资源产品的价格,都只包括了开发资源的成本和利润等项内容,没有包括资源本身的价值。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资源,包括未经人类劳动参与、未进人市场交易的天然的资源,都是有价值的。"罗丽艳(2003)从哲学价值角度指出,自然资源的哲学价值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所有自然资源)的长期演化,创造出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条件,自然资源的价值从人类存在于地球之日起就存在了。学者们在这些观点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然资源价值多元论,即自然资源的多种功能属性决定了自然资源价值的多元性,如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研价值等。
4.自然资源效用价值观
有的学者从效用价值论出发研究自然资源价值,认为自然资源有满足人们需要的效用,因而具有价值。依据西方效用价值理论,效用是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是人对物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价。效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效用是价值的源泉,稀缺性是价值的前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价值决定的一般规律。国内学者基于这种理论提出了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认识。李金昌(1992)在承认"自然资源自然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种价值首先决定于它的有用性,其价值的大小则决定于它的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龚光明、侯涛、夏晓莉(2008)在《自然资源价值与价值补偿》一文中认同"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其效用"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价值存在性的三个条件,即有用性、稀缺性和产权明确。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的意义,对自然资源价值做了过于主观主义的解释。
5.自然资源供求价值观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价值来源于资源供应和人类需求的相互关系中,只有当供给与需求相互结合时,自然资源才具有价值。徐篙龄(1996)在《自然资源的价值表达及其在经济系统中的配置原则》一文中提出,在自然界的资源供给与人类的需求关系中研究自然资源价值问题。晏智杰(2004)在分析和评述自然资源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自然资源的供求价值论,即自然资源的稀缺效用和不断增长需求相结合的价值论,该理论认同大自然本身和人类需求共同创造和决定着自然资源的价值,因而也是一种天人合一价值论。
注释:
①业已经过人类开发的自然资源是由自然资源物质和自然资源资本两部分组成的,这就是自然资源构成的二元性,自然资源物质是自然界自身运动的产物,是天然形成的,自然资源经过人类的开发利用成为一种经济资源,具有资本的属性和功能。自然资源构成的二元性决定了自然资源价值的二元性。参见封志明等:资源科学论纲.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66~92.
②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158页上写道:"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更困难或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天然存在的自然资源有为人所用的使用价值,但没有付出人类劳动,其本身并无价值。在过去,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需要人们付出具体劳动就自然存在、自然生成,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自然资源当然没有价值。在现在,经济市场化、货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再也不能仅仅依赖其自然作用就能够与社会经济保持协调发展了。参见杨艳琳:自然资源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角度的解释及其意义.经济评论,2002年第1期。
参考文献:
⑴〔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⑵龚光明,侯涛,夏晓莉.自然资源价值与价值补偿[J].天然气技术,2008年第2期.
⑶王松青.自然资源物质运动与人类经济活动的互补运动刍议--关于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⑷周肇光.马克思价值论与自然资源价值决定的内在联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⑸额尔敦扎,莎日娜布.自然资源价值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花木嫁接法范例(3篇)
- 阅0花木嫁接法范文关键词樱花苗一年生苗嫁接假植一、樱花嫁接繁殖嫁接是樱花繁殖的常用方法,以武汉东湖樱花为例,进行嫁接繁殖成活率已达90%以上。樱花嫁接繁殖的方法很多,我们最.....

有机化学考试技巧范例(3篇)
- 阅0有机化学考试技巧范文摘要:高考英语考试加入听力部分(30分,占卷面分数20%),既是高考考试制度的重大改革,也顺应素质教育的推进及时展的需要。学生虽经过中学六年英语的学习及英语.....

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收集9篇)
阅:0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篇1一、学情分析1、少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解答问题的能力不高;2、基本技能掌握....

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范例(3篇)
阅:0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范文篇1,也称之为“资财之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给自然资源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和技....

花木嫁接法范例(3篇)
阅:0花木嫁接法范文关键词樱花苗一年生苗嫁接假植一、樱花嫁接繁殖嫁接是樱花繁殖的常用方法,以武汉东湖樱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