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技巧(6篇)
来源:
遗传学技巧篇1
【关键词】解题思路解题策略归纳总结提高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142—01
一“就题论题”,即对于重点题目或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是单纯地给出答案,而是要理思路、讲方法、抓实质、归类型,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这种方法的关键就是如何“论”题。讲评时,教师不仅要指出“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只有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以后的复习、练习更具针对性,避免一错再错。例如,遗传系谱题型的分析说明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笔者在讲一道此类试题时,第一步,介绍了遗传病的类型及遗传特点,然后分析了该题的解题思路,指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判断遗传病的类型,而后总结出判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一般方法——反证法,即首先假定系谱中的遗传病按某一方式遗传;第二步,根据假定的遗传方式写出各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观察基因型和系谱中的表现型是否相符合,表现型之间的比例是否与理论数据基本符合;第三步,经上面观察分析后,如果假设的遗传方式与系谱中实际情况没有矛盾之处,则可以肯定假设是正确的;如果有矛盾现象,如假设的基因型与系谱中的表现型不符,则将假设的遗传方式排除,重新假设一种遗传方式,按以上三步最终选出。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解此类题目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演绎思维的能力。
二“就题发挥”,即根据一个题目,改变条件或改变问法,演变成多个题目,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很多试题都是源于书本的,只是命题人在题设条件、问题的情境和设问方式上做了适当的变换,这样的试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而又不落窠臼的感觉,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此时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进行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而应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所以,习题讲完之后,教师应把原题加以变化,进行“变式练习”,如可改变题设部分的某一条件,变换问题情境,变换设问方式,如此对某知识点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合理的思维发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加强思维的变通。
例1: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生成ATP的是()。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D.第一、二、三阶段
改变题目的问法,可以提出:“生成少量ATP的是()”、“生成大量ATP的是()”、“产生[H]的阶段是()”、“氧气直接参与的是()”、“生成水的阶段是()”、“与无氧呼吸完全相同的是()”等六个问题。
例2:将一定比例的淀粉、蛋白质、唾液和肠液混合并置于37℃的环境中,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下,过一段时间会明显减少或消失的是()。
A.淀粉B.蛋白质C.淀粉和蛋白质D.不能确定
此题可以改变条件,如将唾液改为胰液,或者将肠液改为胰液,或者将温度改为0℃或100℃;也可改变问法,如问明显增加的是什么或不发生变化的是什么等。这样一个题目就可以变成多个题目。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讲题,甚至可以由学生自己改变题目条件或问法,然后自己再进行解答。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解题,而且学会了出题,头脑更加灵活,审题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三“借题发挥”,即根据一个题目引发出课本中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习题讲评时,教师要善于将题型分类,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并教会学生进行小结归纳。巧解问题要求学生对概念、规律、原理有深刻理解,对问题情境能分析透彻,对知识能综合、灵活运用。讲评时不能只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得失上,而应注重解法的领会和技巧的传授,这样日积月累就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例3: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则其子代基因型种类数为()。
解这道题的常规方法是先写出遗传图解,再数出基因型种类数,这种解法比较麻烦。我们可指导学生根据分离规律来解,即Aa×Aa子代有3种基因型,Bb×bb子代有2种基因型,再进行自由组合,这样子代的基因型种类为2×3=6种。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如何“发挥”。
例4:在人体内,供肌肉收缩产生运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A.葡萄糖B.肌糖原C.ATPD.磷酸肌酸
由此题可以引导学生复习能量代谢的有关知识,从能量利用联系能量释放,指出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ATP是直接能源物质,ATP可来自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磷酸肌酸的转移,而磷酸肌酸是动物体暂时贮存能量的物质,其含量较少,脂肪才是贮存能量的物质,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光能等。有些综合性的试题,如有关糖代谢、蛋白质代谢等内容的分析说明题,更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讲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系统地复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即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遗传学技巧篇2
关键词:造型遗产;借鉴;传统;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了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形成了十分丰厚的造型艺术遗产。这些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信息,它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绘画创作怎样去创新,促使艺术家不断的考问自己;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华民族造型艺术遗产对艺术创作的借鉴意义,在于对艺术遗产的借鉴运用,取舍糅合,使得传统文化适应社会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于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特质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一、造型艺术遗产的魅力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新石器时代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展现了中国造型艺术的黎明。商代殷墟遗址及陕西扶风西周墓葬的发掘中都曾发现壁画残迹,这一时期的绘画形象可从青铜器及玉器上的装饰纹样表现,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可看出造型艺术在当时已达到较高水平,为秦汉时期造型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造型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汉代宫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筑物上多有壁画,如西汉麒麟阁,东汉云台画功臣像、鲁灵光殿壁画包括天地神灵历史人物等。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生动地塑造了现实、历史及神话人物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长期分裂混乱之中,但却是绘画史中的重要阶段。佛教造型艺术勃然兴盛,石窟壁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吐峪沟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特别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壁画,展示出高度的艺术造诣。东晋画家顾恺之,他给寺院画壁画:“遂闭户往来月余,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就点眸子,乃谓寺僧曰:不三日而观者所施,可得百万钱;乃开户,光彩陆离,施者填咽,俄而果得百万钱。”他所绘壁画多么生动,看的人无不惊叹。隋唐时中国绘画进一步成熟,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如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美好图景的《西方净土变相》,其中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吴道子的壁画于佛寺壁上画怪石崩滩,达到“若可扪酌”的真实效果,而与李思训之作“皆尽其妙”。张僧繇画延祚寺,张善果画楼霞寺,董伯仁画白雀寺……都在美术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唐代人物画《步辇图》反映政治事件;《西域图》、《职贡图》描绘了功臣勋将;《玄宗试马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皇室贵族;《醉学士图》描绘文人雅士等。萌芽于东晋南北朝的山水画至此时有了明显的进步,富于装饰性的青绿山水在这一时期出现,水墨山水也相继开始。隋代展子虔所画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五代两宋之后,造型艺术成为中古绘画的鼎盛时期,宋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宫廷绘画最兴旺的阶段。文人学士把书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和文化素养,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盘车图》、《耕织图》等;借描绘历史传说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态度的历史故事画,如《文姬归汉图》、《采薇图》等。五代时期中原的荆浩、关仝,江南的董源、巨然分别以不同的笔墨技巧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山水画,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五代时江南徐熙的田园花果和西蜀黄筌的奇花异鸟分别具有野逸和富贵两种不同风格。辽金地区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北宋文人画传统基础上加以发展,对元代文人画有着直接的影响。黄公望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沈周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高叠的石岩,复合为整一的自然美。明清的绘画通过山水花鸟画艺术以寄情寓性以及对笔墨的状物抒情的追求创造上,如高雅、古拙、稚朴、天真、泼辣等审美情趣的追求。明清画家运用笔墨的方法,包括皴擦点染用笔的快慢、轻重、正锋和侧锋,用墨的浓淡、干湿等,这些技法的传授和影响,促成了许多画派的形成。有唐寅、郑變、潘天寿、石涛、朱耷、山人、吴昌硕等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所有这一切均构成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遗产的无穷魅力,
二、绘画创作对造型艺术遗产的借鉴
怎样把造型艺术遗产的借鉴上升到当代绘画的创作层面,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造型艺术遗产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所在。探讨绘画创作的“创新”必然要联系到对传统的“借鉴”。在现实绘画创作中强调借鉴,是因为我们新的创作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是可以在造型艺术遗产找到的。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借鉴是基础,创新是突破。
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象从孕育、形成到物态化。其中生活的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是萌发创作冲动的必要环节;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审美意象,并将审美意象凝聚力完整、独特的艺术形象,这是决定艺术创作成败的最关键的阶段;今天,绘画创作一方面浸透于母体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世界多元化的影响,艺术家对绘画创作的理解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利用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质将其作为观念来处理,造型艺术遗产就变成了绘画创作的资源,与造型艺术遗产的对话,是因为造型艺术遗产的内涵联系着艺术家的生存感受,这才是本质的。前人的艺术遗产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艺术家的创作构想和表现力。可见,没有借鉴绘画创作就犹如空中楼阁,没有创新,也谈不上艺术创作了,因为创作本来就包含创新。绘画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在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纳和接受。艺术遗产的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体现。绘画创作具体到借鉴和创新的问题,可以归纳于几个方面:在对造型艺术遗产的创新上,题材的可变性最大,其的空间也是最广阔的;传统造型材料在今天社会科技发展的状况下,有些已经可以被新材料所取代;要将传统的造型艺术遗产技艺进行记载和整理,在此基础上来创造新的技艺;形式和风格,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因为形式和风格是唯一不能变的,是造型艺术遗产的标志和符号,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底线。造型艺术遗产还表现出延续性这一特征。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就如同是在滚雪球一样,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继承性的文化,以某种精神、文化为核心,在“滚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添砖加瓦”。最终
结果是使传统造型艺术在一条相对固定的道路上稳定发展,并会在外部条件的形式、模式、技术、材料的更新中不断爆发出新的生命。造型艺术遗产还表现为其适应性上;强调精神的传承。要求艺术的内在精神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不论外在条件有多么大的改变都必须延续下去。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相和谐的特质也使其具备了这种适应性。但是,造型艺术遗产是旧有的生产方式的产物,如年画,是传统的过年标志。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其产生的必然条件,社会生存条件的改变必将改变和影响其生存。现当代社会的文化性质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且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一切导致年画的生存环境已经改变。因此不能再以过去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造型艺术遗产,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借鉴的核心。当然,创新就是要对过去的造型艺术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在尚存的创造上开始新的创造,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也表现了人类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而融合也就意味着艺术概念的全面开放。但开放并不意味着与文化的继承积累无关。有一句诗给当代的文化继承以极大的启示:“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新知学包含着旧学才显深邃,“善学者,能于旧学中知新知,新知中见旧学,则深邃,深沉可兼而得之”。可见开放只是艺术的表象,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什么是“里”——内涵。传统文化才是造物的基础,是它的内在动因。中国造型艺术遗产的发生、发展历史表明,它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艺术结晶,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造型艺术遗产既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又体现独特的审美精神和审美价值。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遗产是在民族的土壤里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在世界造型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用特殊的材料,出色的技巧和手段,对造型艺术遗产的借鉴把绘画创作推向高潮,逐渐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参考文献:
遗传学技巧篇3
1、加强广西壮族民歌教学的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着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对音乐萌发兴趣、保持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乐学”,由此诱导出潜能,在新课标中也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广西壮族民歌呢?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相宜的的教学法和教学方式。其中包括教材内容选择的经典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多样性等。
2、发挥音乐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了正确引导的作用;教学目的也通过教师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广西壮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有被遗忘的迹象;学校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主阵地,也担负着传播弘扬地方民族音乐的任务,这需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广西壮族民歌的教学中,音乐教师就要注意教授学生的对象和阶段性特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引导应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此外,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授曲目选择上要有所区别。对低年级学生可多选择旋律比较简单、赋有趣味性的教学,而对高年级学生则可选择一些稍有难度和意义深刻的广西壮族民歌进行欣赏。
3、继承弘扬,为我所用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有不同层次的区分,所以我们绝不可以拒绝继承和渐渐古人和民间,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原始音乐元素,但是继承和借鉴绝不可以变成代替自己的创造,这是绝不能代替的。”这就是我们继承音乐艺术遗产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民歌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继承。
二、讲授演唱壮族民歌的技巧
在音乐教学中,老师通过教唱壮族民歌来让学生在演唱中体会民歌的魅力。要学会唱壮族民歌,就应该在教学中教授学生广西壮族民歌声乐学中的一些演唱技巧,包括:
1、语言的学习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我们说要唱好一首歌曲,必须要对这首歌曲的语言艺术有所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个少数民族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少数民族的人民正是用他们独具特色的语言传唱歌曲,表达情意。要学习壮族民歌,首先就是要学习它的语言,掌握该语言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掌握壮族民歌的韵味,在演唱中做到声情并茂。
2、发声的技巧
人类自然的发生方式是符合人的生理结构的,声学中称为“声音共鸣”的科学发声技巧就是在自然发声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在演唱中应该将自然的发声方法与科学的发声技巧相结合,轻松地运用本质的声音,结合科学的气息法技巧:具体方法是放开歌喉,用流畅的、来自丹田的气息,并保持腹、胸、颈上提,让气息通畅无阻的方法歌唱,这能更好地表现歌唱者声音纯真的美感,这也是三种发声方法的关键所在,掌握了这个关键,学生的歌唱技能会得到提高,演唱的歌声会更打动听众,声音的共鸣会更具感染力。
3、准确掌控气息,运用气息
在演唱民歌时对于气息的把握非常重要。声音的产生来自于人的咽喉、声带等器官,又随着人的呼吸或运动而变化,歌唱又可理解为呼吸运动,或呼吸艺术。气息与呼吸相关,良好的呼吸是歌者掌控气息,运用气息的保证。
遗传学技巧篇4
关键词:民间乐器唢呐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体例、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作发现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增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邳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跑竹马、舞狮、花车、假马、落子等都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邳州民间传统节目,而唢呐则是这些传统节目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一.唢呐的历史与特点
1.唢呐的历史
唢呐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乐器,它虽然最早来源于波斯,但自明代起已广泛流传于我国的民间,现已成为我国民族器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唢呐,早在金、元时期就已传入邳州,明末清初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已普遍用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庙会等活动,不断发展丰富,一直传延至今。
2.唢呐的特点
唢呐管身为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唢呐也称喇叭。它发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而富于变化,表现力强,在领奏、伴奏或与锣鼓合奏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唢呐适于表现热烈、欢乐的气氛和雄浑、壮阔的场面,尤其是豪放、泼辣的曲调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又能深刻、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惟妙惟肖地模仿飞禽啼鸣、昆虫轻唱,给人以绕梁三日的美感。唢呐声声,有时像落盘的珠、滚动的玉,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像呢喃的燕、求偶的鹂,双入对出比翼飞;有时像婴儿的哭、成人的笑、老人的泪,喜怒哀乐尽在其中。如《百鸟朝凤》就是把鸟鸣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乐曲以热烈明快的百鸟合鸣之声,表现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二.唢呐的吹奏技巧与演奏曲目
1.吹奏技巧
邳州唢呐的演奏有独奏、合奏及伴奏。一般情况是以唢呐独奏用笙伴奏的形式演奏,也可和笛子、二胡、笙一起合奏。邳州唢呐的多种吹奏技巧中,咔戏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种,是吹奏技艺发展延伸的一种特殊技艺。演奏时,艺人一只手握“把攥子”吹唱,另一只手拿碗咔住发音处,一咔一松能吹奏出似唱似吹的戏词。在吹奏上也有齐奏、独奏、重奏、轮奏等多种表现形式。更奇特的是,在民间还出现了一人同时口吹四支唢呐、鼻吹两支唢呐,口鼻同时吹四支唢呐的特技高手。
2.传统演奏曲牌曲目
邳州唢呐演奏的内容多以牌子曲为主,有时也加入流行歌曲进行演奏。邳州唢呐演奏的曲牌、曲目有《上把凡调》《背宫凡调》《开门》《小开门》《大踏青》《大桃红》《小桃红》《水龙吟》《百鸟朝凤》《柳金》《八板》《哭灵堂》《得胜令》等一百余首。
三.邳州唢呐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邳州城乡有唢呐班160多个,从业唢呐演奏的艺人近1200人。演出形式分“搭台吹”、“无台吹”和“走吹”,主要在婚、丧、嫁、娶和开业庆典、老人过寿、小孩周岁、逢年过节等一些特殊的日子应邀进行吹奏表演。在唢呐的演奏以极强的表现力及感染力,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体现了其贴近民众、雅俗共赏的本质特性。在民间,劳动人民用唢呐宣泄着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徊婉转,时而喜悦欢快,时而如泣如诉,道尽人间的大喜大悲。
2007年,邳州唢呐被邳州市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考文献:
[1]王乐沛编著:《邳州文史考》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8
[2]戴启汉编著:《邳州文史钩沉》,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3]《邳州志》,中华书局出版社
遗传学技巧篇5
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正如本文上述观点一样,虽然浙江省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迫切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一问题,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正逐步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逐级普查、申报,并加强了立法保护工作,同时大力推进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实施产业化保护、数字化保护,建立数字博物馆等等举措,但是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个系统工程,人力资源需求众多,资金投入数量巨大,以现在的保护速度,依然不能完全赶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有些甚至岌岌可危,在濒临消亡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有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能够调动更大范围的群体关注和参与的方法,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在林林总总的举措当中,笔者认为,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利用DV参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能够将这一个全新的理念普及到大学生群体当中去,组织他们从大学生DV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层的契合点开始分析,全面深入地梳理和论证,从大学生的独特视角促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资料整合工作,应当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大学生DV参与非遗保护不是必然却是必要的
1995年索尼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DV格式的摄像机,从此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影像记录时代。在DV出现的同一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诞生了DOGMA95,它主张一种即时的、现场的、非技术主义的写实性的艺术风格,为DV的自由、独立创作扫清了思想障碍。以DV数字技术为标签的第三次影像技术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较为突兀的姿态进入中国,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DV革命运动,由此深刻地改变了影像艺术在中国的人文生态环境。”随着DV技术不断的成熟、数码消费的持续火热、产品不断的升级换代、价格一路的走低、外观设计日趋完美、操作性更加的便捷,人们已经开始广泛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DV,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出于专业学习需求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纷纷拿起手中的DV,记录生活、表达思想,加入到这场影像狂欢中来,并逐渐成为全民影像时代中的生力军。
而与大学生影像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却举步维艰。上文所述的观点已然成为业界乃至社会所形成共识的一个亟待加强的工作。但是,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道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么?笔者认为,它不是必然的,但却是必要的。
有鉴于当前的现状,笔者认为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利用DV参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当下,只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的、有益的、积极的、正向的,就应当广泛采信、博采众长,发动一切积极因素和有效资源投入到这样紧迫和意义重大的保护工作中去。我们可以想见,如果能够将这一个全新的理念普及或者渗透到大学生群体当中去,通过前期的宣传引导和意识发掘,组织他们从大学生DV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层的契合点开始分析,全面深入地梳理和论证,从大学生的独特视角促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资料整合工作,必将是一个可喜的局面。
三、大学生DV参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如果笔者的上述理念能够得到认可,这将为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利于更好地认清DV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对大学生DV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视。下面,我们从加强影像保护、培养学生基础、引导中坚力量、扶持主导阶层、优化传播途径以下五个层面提出的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策略。
1.加强影像保护
众所周知,影像资料是记录历史和信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且所记录的场景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还原性。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言,现有的影像资料不仅仅具有其本身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对于笔者提及的理念具有另外一层积极意义,那就是借助现有的影像资料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真正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价值,只有真正了解这项工作,并切身感受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并培养自身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浓厚兴趣,将是实施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切实推进和实施该项工作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强影像保护具有的另外一层意义格外引人注意。
2.培养学生基础
如果借助一种手段从事某项工作,那么掌握这项技能将显得十分重要。同样,对于实施这一工作而言,令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使用DV的技巧也是必须的。如何让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掌握必要的DV使用技巧,以便于随时借助这一便捷的设备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事实上,掌握这一技巧是简单便捷的,但同时也是复杂困难的,也许它不仅仅需要能够读懂说明书那么简单,更需要一定的美学、艺术学乃至光学知识,对它掌握的愈发精湛,将会为整合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愈发精湛的影像资料。
3.引导中坚力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以及大学生DV相应的优势和作用进行分析后,我们通过一一对应的比照和全面深入的总结,找出了两者深层次的结合点,从而找出大学生DV参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大学生DV爱好者、大学生摄像专业在校生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或是无组织的,或是有组织的,当然有组织的集中借助这些学生进行这一领域工作是最好不过的,总之如果能够发掘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浓厚兴趣,同时又掌握了相对精湛的DV拍摄技巧的大学生,将是恰当而十分完美的群体。因此,如何对他们加以引导,并使之成为中坚力量,将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项具有利好的消息。
4.扶持主导阶层
笔者在研究过冲中采用了文献分析与内容分析法、田野式的调查走访、访谈法、实践法等研究方法,根据相关基地和大学生调查情况,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和基地一起,联合其他单位一起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DV大赛,让学生在时间中提高认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到大学生的中间,更多地引起社会的关注。而其中我们发现,如何重点扶持和帮助这些群体中的主导阶层和实力成员,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切实对他们提供帮扶和激励,才能更为广泛的发动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真正激发大学生们投身这项工作的热情,不断推动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
5.优化传播途径
遗传学技巧篇6
7月19日上午,杭州西溪湿地蒋相公祠内迎来了一批护宝的嘉宾。他们首先参观了“戏韵流芳”浙江省珍稀剧种展示画廊,展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示了浙江56个列入部级和省级非遗名录的传统戏剧项目。
上午9时许,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暨新生代企业家非遗保护基金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周国富启动仪式举槌鸣锣。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致辞,他重申:加强濒危剧种的抢救保护,是大家义不容辞又迫在眉睫的责任。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宗馥莉在仪式上宣读了《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首先向濒危剧种剧团代表捐赠100万元现金支票,分别用于资助睦剧(淳安三角戏)、宁海平调、兰溪滩簧、浦江乱弹、泰顺提线木偶、苍南单档布袋戏、湖剧、杭剧、新昌调腔和台州乱弹这10个濒危剧种。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拟定3年共捐资360万元。
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一台“美丽非遗,魅力戏剧——浙江省传统戏剧折子戏精品”在西溪湿地蒋相公祠的古戏台上演了。浙江越剧、昆曲、婺剧、绍剧等经典剧种,还有淳安睦剧、宁海平调、浦江乱弹、兰溪滩簧等濒危剧种,以及泰顺提线木偶戏、苍南布袋木偶戏表演在举行仪式的场外广场精彩亮相。
婺剧《断桥》用戏剧表演的艺术手法,向观众展示了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其中青蛇向许仙“作难”的细节为戏剧丰富了内容、增添了趣味,演员的功夫更是让观众大开眼界。
宁海平调青年演员薛巧平表演的《金莲斩蛟》则以绝活“耍牙”最为精彩,她口含4颗、8颗甚至10颗野猪獠牙,尤其是有2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堪称戏曲的“绝技”,可与四川的“变脸”相媲美。据主持人介绍,这项绝技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眼下会此绝技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濒临失传。薛巧平从2000年开始学习这门绝活,当时和她一同学艺的8个小姑娘,现在就只有她还在坚持。所以她的拿手好戏,不仅吸引了在场的观众和媒体,同时她也希望借此项绝技绝活传承光大宁海平调。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1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优秀读书笔记范文(4篇)
- 阅0精读书本科学知识,心明眼亮豁然通达。品味书中人生哲理,拓宽思路开明眼界。分析名著史学经典,顿添智慧充实能量。世界读书日:多读书立壮志有梦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优秀.....

2025年四年级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 阅12023年四年级工作总结范文篇1孙鹏飞四(2)班是一个新组建的班级,为尽快让学生组成一个真正的集体,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风貌,本期我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培养小助手,发挥带头.....

美术知识点总结(6篇)
阅:0美术知识点总结篇1关键词:亚非拉美术;欣赏;量体裁衣;优选活用引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是不断的在思考,如何上好一....

遗传学技巧(6篇)
阅:0遗传学技巧篇1【关键词】解题思路解题策略归纳总结提高分析能力【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分子实验室管理制度(6篇)
阅:0分子实验室管理制度篇1关键词:实验室建设思路;实验室硬件条件;实验室软件水平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