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现状(整理2篇)

来源:

国外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现状范文篇1

李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投诉管理。

邓迅,广西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外合资上市公司及其风险概念的界定

1、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的概念界定

合资公司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联合起来成立的第三方公司,它是介于市场交易和企业兼并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式(Jacquemin&Slade,1989)。合资企业不仅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分别提供不同的资源而形成的联合拥有的独立企业组织,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进入由单方不能完成的项目的一种合作联盟方式。中外合资上市公司(Sino-foreignjointventurelistedcompanies,简称SF-JV-LC)作为中、外双方(或多方)合资经营的股权式国际战略联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中外合资上市公司是:任何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即外方合资者)按公正、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即中方合资者)建立的共同投资(其中外方资本所占比例最少不低于25%)、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并受中国法律管辖和保护的具有法人地位的联合企业。

2、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界定

中外合资上市公司作为实体性的股权式联盟,由于合资各方(联盟伙伴)的联盟动机、目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不确定性而面临各种风险。中外合资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错综复杂,可分为财务风险和非财务风险(如:失去竞争优势、被兼并及联盟失败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由于其天生的不稳定性,所面临的众多风险总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风险。对于财务风险概念的理解,目前理论界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财务风险认为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投资人和债权人,所有的财务风险均来自于负债融资。广义的财务风险既包括由负债融资引起的到期无法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也包括由于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经营活动判断与决策失误以及宏观环境影响等引起的财务状况恶化的风险。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属于广义的财务风险,指的是由于受到各种难以预计或控制的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公司的实际财务活动收益与预期结果发生偏离,使公司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贯穿于整个合资经营过程。

3、关于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细分研究

找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进行分类是设计财务风险评价方案的重要研究思路。关于财务风险的分类研究,由于知识背景和研究角度不同,学者们对财务风险分类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王花荣(2009)指出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整个财务活动中,在资金筹措、对外投资、资金营运、利润分配等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在文章中作者还提出营运资金风险(主要包括现金风险和应收账款风险)。赵寅珠和张锐强(2010)根据企业财务活动把企业财务风险分为了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曹力,陈丽和郭素娟(2012)认为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资产负债风险、企业收益风险和企业财务决策风险三个方面。研究成果表明,学者们主要是依据企业财务活动的环节对财务风险进行分类和归因的。因此,对于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的第一大分类,把公司经营和财务管理不善导致的正常营运、盈利、现金、偿债和发展不足而导致的财务风险研究作为对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的第一个风险大类。

由于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相对于其他的上市公司,有着天生的独特性和不稳定性。中外合资公司的内部治理更为复杂与特殊,“委托―”问题更为突出。人在经营管理公司过程中,偏离股东意愿,谋求个人利益,操纵会计利润等问题都会诱发严重财务风险。因此,除了从中外合资市公司的营运、盈利、现金、偿债和成长风险出发研究其财务风险外,可以把中外合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风险作为其财务风险的第二大分类。Jensenetal,(1990)1研究表明经理人员持股有利于将经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效地防止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张晖明和陈志广(2002)2以沪市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高管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高管人员薪酬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产收益率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即高管薪酬越高,公司的绩效越好。学者研究表明:对企业高管的激励特别是股权激励,有利于是企业高管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防止企业经理人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降低冲突,提升企业绩效。因此,可以考虑把企业高管权益激励作为关于中外合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财务风险的一个研究纬度。

2005年12月证监会、银监会下发的证监发[2005]120号《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解除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发[2003]56号)为上市公司的担保大开了方便之门。中外合资上市企业是在我国大环境下持续经营着的,其经营行为必然会受到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程度以及一系列的政策规定的影响。在对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考虑到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冯根福,马亚军和姚树洁(2005)实证研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存在着风险敏感度低,普遍收益水平不高,并且担保行为的各个主体互相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郑海英(2004)揭示了担保链中存在着巨大风险,不良担保行为会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并构成上市公司的发展障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担保的上市公司,其收益水平和风险敏感度较低;担保行为和财务风险是正相关的,不良担保行为会导致巨大的风险。因此,将对外担保不当而导致的财务风险作为中外合资上市财务风险的第三类风险。

4、关于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测度与评价研究

国内外学者们,对于财务风险的测度先后提出了多种方法和模型。首先,是基于单一变量测度模型。主要是通过单独的财务指标集合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找出判别能力较高的一个或几个财务指标的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Fitzpatrikc,1932;WillamBeaver,1966)。随后,财务风险的评价方法由单变量模型发展到了多变量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多变量评价模型就是运用多个财务指标加权汇总构造多元函数的方法来进行预测分析,主要代表有:Z计分模型(Altman,1968)、线性概率模型(Deakin,1972)、以及小企业模型和范式确认模型(Edmisterd,1972;Dimond,1972)。Ambrose&Seward(1988)3根据A.M.Best的评级指标,引入虚拟变量,运用多变量判别分析法进行财务困境预警,并与财务比率法分析结果加以比较,再将二者合并代入事前概率多变量判别分析法,比较三种方法的预测能力,结果发现事前概率的判别结果较好。逻辑回归模型是从一组因变量中预测一个“对应的”因变量的一种统计方法。比较常用的是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上述的财务风险评价模型主要是建立在传统的财务指标基础之上,在财务风险评价中加入非财务指标有助于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于是国外学者们在研究中加入一些非财务指标:高层管理者离职指标(Gilson,1989);还有一些长期性或宏观性的经济指标如利率、景气变动指标、通货膨胀率等作为构建模型的变量(Mar-quette,1980)。

国内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比较迟,但在财务风险评价及防范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国内学者在关于单变量预警模型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学者陈静(1999)4以27个ST和27个非ST公司作为对比样本,选取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流动比率4个财务指标,进行单变量分析。随后,国内学者应用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分析三种方法,分别建立三种评价财务风险、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吴世农、卢贤义,2001)。同时,国内学者也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炼最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从而抓住分析中的主要矛盾的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张爱民等,2001),研究发现主成分分析模型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2002年周敏等人提出的基于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的财务危机测定与预警模型,能够实现对财务危机状态的测定,并且不需要主观定性地判断企业的财务状态,因此在企业的判定状态方面更加合理。国内学者在财务风险的评价模型中也引入一些非财务指标。如:引入了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和对外担保等非财务指标(王克敏,2005)大大提高公司了财务风险预测准确率。

国内外学者们先后提出的财务风险测度的方法与模型中,单变量模型简单易于操作、可行性高,但单个指标无法全面地反映公司财务特征及总体情况。多元线性判别模型虽然克服了单变量模型的缺点,而且解决了非线性的问题,但未能考虑到企业的具体发展能力和经营情况。逻辑回归模型是人们对多元线性模型改造和发展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多元线性模型的缺陷,但也存在局限如:逻辑回归中的Logistic模型克服了线性模型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但计算过程太复杂,近似计算多,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Probit模型的研究思路和Logistic模型很相似,具有相似的缺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将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应用于财务预警,计算结果一定程度上优于上述三方法模型,但仍然未能明确测定公司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且预测精度不够。

5、关于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研究

国内学者在财务风险测度评价的同时,也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类是:针对企业财务风险从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周转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措施(吕喜斌,2011;杨聪金,2010)。第二类是:从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高经营者的财务风险意识和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方面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杨聪金,2010;王花荣,2009;段永红,2010;孔远英,2010)。第三类是:认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常规性策略和创新性策略,常规性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接受、风险防范、风险转嫁策略;创新性策略主要包括风险管理中整合风险整理理念的运用,总分险项目分割法与来源分割法,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周炼军、王璐,2011;穆瑞雪,2010)。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侧重的提出了风险防范的策略方法,对于现实中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是在众多财务风险评价及防范的研究中,从整体研究到具体行业分析角度的研究较少,风险防范策略和措施的提出也缺乏行业针对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国内外的学者对财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关于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研究大致存在两个趋向:一是关于财务评价理论的规范性研究,主要是提出了一些评价的框架体系;二是实证研究,初期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Z模型的介绍和分析,此后有学者开始引进国外的研究方法对财务失败预警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研究存在的不足有:1、财务风险评价研究等缺乏行业针对性,2、从实证分析角度研究,从整体研究到具体行业分析角度的研究比较少。因此,以中外合资上市公司为研究背景,在对中外合资上市公司整个企业群体财务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这个企业群体中的各行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再到典型个案的研究分析。从整体到行业,再到个案的作为研究的主线全面深入的分析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宏观层面、行业中观层面、以及企业微观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和措施的研究是有必要和意义的。(作者单位:1.广西大学商学院;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投诉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宏艳,李莉.关于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的探讨[J].会计师.2008-09-01

[2]王花荣.企业财务风险问题原因及规避应对[J].现代企业.2009-09-15

[3]赵寅珠,张锐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0-02-20

[4]曹力,陈丽和郭素娟.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2-01-25

[5]JensenM.C.MecklingW.H.(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4):305-360.

[6]WarfieldT.D.John.J.WildandKenneth.L.Wild,“ManagerialOwnership,AccountingChoicesandInformativenessofEarning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Vol.20,PP61-91,1995”

[7]Parker,S.,Gary,F.P.andHoward,F.T.(2002),“Corporategovernanceandcorporatefailure:asurvivalanalysis”,CorporateGovernance: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BusinessinSociety,Vol.2No.2,pp.4-12.

[8]赵磊,彭大庆.基于公司治理指标的财务困境预测研究[J].财会通讯.2009-07-25

国外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现状范文篇2

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向前发展,企业的发展模式日趋多元化、规模化以及网络化,而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引致企业风险的各种因素也在不断的涌现,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被提上了日程。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及中心环节,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基本保障;与此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是风险管理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我国经济、政治以及财政、金融等的稳定程度。笔者抓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者中的重要部分来总结和思考,从会计的基本要素层面对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与会计控制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以期在企业强大的内部控制大环境下,企业管理层能够认识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财务风险的联动关系,通过实施强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解与总结。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层可以最大范围地对企业财务等相关风险进行预防甚至最大可能性的进行减少,最终顺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二、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从微观层面上对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与研究现状内部会计控制概念最早出现于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创新,人们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国外学者R.H.蒙哥马利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指企业建立的控制程序,用于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保护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完整性、有效性、正确性、管理和实物安全五个方面”。2001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有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其中对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通过制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的控制方法、程序以及措施,来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能够积极贯彻有效执行,最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企业相关资产的安全、完整与规范”。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内部控制也一直受到我国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在上市公司的正式实施又为内部控制研究引发了新的热潮。阎达五、杨有红(2001)提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与灵魂,其研究表明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另一方面要对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得以保证,这两个方面是内部控制不断向前发展的主线与关键。许家林(2002)认为要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需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以及全体员工要积极树立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相互理解与配合。其次,为了更加全面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要制定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规章制度。朱红军、陈信元(2006)认为会计不但是一个具有反映职能和经济后果的信息系统,而且是一个具有控制作用的管理系统,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确保公司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内部会计控制有助于降低公司可量化及不可量化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现状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存在内外部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导致企业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出现偏差,最终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它存在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之中,贯穿企业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举债而给企业的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广义的财务风险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的整体情况。财务风险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伴随着西方企业所面临的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而我国对风险理论开始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有关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层面上,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研究体系。目前,虽然受到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时间相对较为短暂,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只是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刘思录、汤谷良(1989)在其研究中第一次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定义,从财务风险的相关特征出发第一次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步骤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财务风险在我国的研究拉开了序幕。侯红兵(1995)认为要较好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与抵制,企业不仅要树立全面、先进的财务风险理念,还要通过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与预警系统来进行外部监督与约束。我国学者许玉红从完善公司架构的角度说明了要有效的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关键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组织体系,在组织体系方面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其次是要建立健全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法律制度,最终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三、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会计基本要素视角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从会计基本要素入手,控制和完善会计要素的内容和结构,从而保障企业资金安全和降低财务风险。从企业会计要素的结构上来说,企业资金运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相关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六种基本会计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引起企业实际状况与预期情况的偏差,即可以用来说明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以及其风险大小。具体来讲,一方面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所有者权益以及形成企业负债的投资者的投入,这两个方面构成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对企业资本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企业利润的形成不仅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良好的管理与产品等获取的相关收入与消耗的成本费用的差额,企业收入与费用的不定期变化也能给企业的利润带来改变。由此可以发现,企业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传导关系。以企业基本要素及其比例关系为构成要素的企业财务风险表征体系图如图1。会计基本要素结构的不确定性以及基本内容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具体来说即是可能导致企业预期目标与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发生背离。

(一)资产与其结构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增减变动会导致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加强;企业资产结构主要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构成,两类资产在资产结构中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但由于企业所处行业性质的不同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不同等原因,其合理比例的范围也会存在不同之处。合理的资产结构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锦上添花,相反不合理的资产结构则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造成负面的影响,更是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

(二)负债与其结构负债代表着企业偿债责任和债权人对资产的求索权,负债的增加必将加大企业的偿债风险;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比例就构成了企业的负债结构,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同样会增加企业的偿债风险。

(三)权益与其结构所有者权益是偿债的基础,其增减变动会对企业偿债能力造成影响。从权益结构来看,根据不同主体所持有不同股份的数量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家股、集体股以及公众股等。合理的权益结构构成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管理效率等造成良好的影响,反之则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益造成不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增加。

(四)收入与其结构企业要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持续有效经营,其首要前提就是要获取一定的收入。收入的增减变动将最直接对企业的发展能力造成影响。企业的收入结构能够较为灵敏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资本经营活动作出反映,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这两类经营活动所创造效益进行及时反映,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一定的预警功能,以便企业对财务风险作出控制与处理。

(五)费用与其结构费用表现为企业一定期间现金的流出,其增加的不确定性会对企业收益稳定性造成影响。企业的费用结构是由生产成本以及期间费用两者的比例关系来确定,由于在实际生产管理活动中两者的比例关系存在一定的变动性,这种变动的不确定性则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管理效率。

(六)利润与其结构利润主要是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进行衡量,由于种种原因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直接表现为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结构构成主要包括分配结构与形成结构。前者表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利润的占有以及控制状况,后者则反映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取利益的能力以及渠道。这两个方面不仅表明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约束力以及持续经营的动力与方法,同时从长远来看,两者的发展状况将会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经营管理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

通过分析可知,会计基本要素及其结构与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联动关系,而会计基本要素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造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其财务风险的联动关系,即良好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和完善会计基本要素的内容和结构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降低。为了及时发现企业财务风险的生成途径和过程,更好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合理有效地对企业会计要素以及结构变动因素进行分析,最大化规避风险,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部门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以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结合。

(1)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构建与完善。陈汉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主要停留在理论方面的总结与完善,整体上还相对较为薄弱,而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则是有关风险评估的研究,在1671家样本公司中只有146家公司设置了风险管理部门。这说明我国企业的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意识还远远不够,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及时收集信息、察觉企业的潜在风险。

(2)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员工责任感以及风险意识,有必要在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将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也融入其中。《风险管理指引》明确指出:企业建立比较系统、高效以及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在企业加大对员工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使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管理充满热情与信心。另一方面,要将员工的这种意识在企业中进行弘扬与深化,也即建立风险管理相关的企业文化,更好地将风险管理的意识转化为更为有效的自觉行动。

(3)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结合。对此,企业要认识到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也是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两者在内容上存在很多交叉部分,企业在明确风险管理部职责的同时也要配合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审计部门履行自身职责来对风险管理实施监督与评价,并将其意见向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反馈,形成两个部门的良好互动。因此随着风险管理相关部门控制体系的日益完善,两个部门的相互配合更加有利于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完善信息与沟通《规范》明确要求,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等工作,同时确保通过信息的及时沟通来达到内部控制环节能够有效运行的效果,企业内部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沟通制度,同时对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收集以及处理工作作出明确的说明与规定。一旦出现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才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处理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关问题,信息与沟通的加强和完善至关重要。(1)信息的收集。不仅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广泛开展,还要从内部信息、外部信息甚至历史数据、未来数据等来对与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此外,还要处理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等。充足的信息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达到日益完善的目的。(2)加强信息化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环境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在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信息的集中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使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公司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此外,管理层通过信息系统对投资、资金预算、人力资源等信息集中掌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分散风险。

(三)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在企业内部监督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有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我国《基本规范》中明确要求:企业在内部监督过程中要根据监督管理的情况,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定期自我评价,并同时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一项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在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内部控制措施后,是否得到了有效性的发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公司调研方案(收集3篇)

    阅:0

    公司调研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行政诉讼;司法;行政;良性互动机制;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

    国外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现状(整理2篇)

    阅:0

    国外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现状范文篇1李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投诉管理。邓迅,广西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

    案例教学背景(收集3篇)

    阅:0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篇1一、歌曲活跃了课堂在新一轮的地理课改中,我摒弃了过去的课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