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整理2篇)

来源:

创建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范文篇1

一、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规划引领,推进美丽乡村有序建设。从2014年起每年美丽乡村建设我县均制定工作方案,7个州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美丽乡村规划全部通过州级技术审查并经县人民政府批复施行,251个推进村也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县还启动30户以上村庄规划编制,预计6月底覆盖率达80%,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二)示范带动,突出美丽乡村特色。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县以州级“示范村”带动、县级“示范村”推动,乡级“推进村”培育三种方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八舟、肇兴、蒲洞等7个州级美丽乡村作为示范村带动,抢抓党建精品示范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11亿元,打造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农村亮点,并实现开门迎客。

(三)以“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围绕自然环境生态美、产业发展生活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四美”建设标准,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建设点倾斜、集聚,促成项目集成与配套,全力推进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路、小康房、小康寨建设,2014至2017年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66亿元。

(四)以文明创建,促进人居环境改善。结合“三清二提升”、“农村清洁风暴”等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州级示范村、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传统村落等村寨整治,村庄环境及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涌现出了肇兴镇肇兴村,水口镇滚政村、花柳村、平善村,高屯镇八舟村等村容美寨貌新的亮点村;肇兴镇还荣获“省级文明乡镇”称号、水口镇平善村荣获“省级文明村寨”称号;蒲洞村、四寨村、黄岗村等7个村寨被评为“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州级示范村。

(五)多方筹措,保障项目建设资金。坚持“渠道不变、统筹协调、统一安排、捆绑使用、共同建设”的原则整合扶贫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发展、交通水利、文化教育、财政“一事一议”等各项涉农资金23.5亿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在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如招商引资、争取信贷支持等筹集建设资金4亿余元。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结合我县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推进农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生产,结合实际发展“两茶一药”主导产业,壮大传统特色产业,提升农业效益,加快农民增收。二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挖掘乡土文化,逐步形成农家乐、休闲农庄、家庭旅馆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发展模式,如水口滚政、茅贡地扪等。

(七)创新社会治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广平安边界“七联工作法”、“侗乡款约文化”、“移动十户联防”、“双诚信、双承诺”、“三化管理、温馨服务”等社会治理经验,创新基层服务管理,充分发挥村级便民服务、公共服务等作用,进一步改进了社会治理方式,涌现了一批社会治理的先进村寨,如洪州垒寨的“三省联防”、茅贡高进、流芳、寨头、寨南、寨母的“天甫款约”。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工作压力大力。我县村庄面广量多,全县403个行政村,30户以上村寨1112个,基础设施非常薄弱,随着村庄整治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深入开展,建设任务繁重,整治难度大。

(二)资金瓶颈依然存在。小康示范村、中心村培育、特色村培育、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都是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很大。尽管各级不断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反复强调相关部门配套资金要紧紧跟上,但受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项目建设资金存在瓶颈仍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宣传发动不够。未能充分调动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众投工投劳不足,“等、靠、要”思想仍严重,项目推进困难。

(四)产业发展不够。尽管我县在强力打造“两茶一药”,但存在有“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百里侗寨”为切入点,认真对接上级部门,妥善协调本县涉农部门,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N行动计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到2023年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

(二)切实抓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八项行动计划。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计划,各有关部门围绕美丽乡村“八项行动计划”积极向上级申报项目及资金支持,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美丽乡村示范村、推进村倾斜集聚,形成合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整治行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的“五化标准”和“一年大见成效,两年巩固提高,三年全面提升”要求,继续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河道沟塘整治、道路环境整治、农业废弃物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绿化美化亮化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到2023年,实现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总体目标。

(四)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上有新举措。在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方面,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农民书屋、民间剧团,创造适合农村特点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创建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范文篇2

一、总体要求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总的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总体目标,突出农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配套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保护农村生态和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天蓝水清、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精品村屯,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整体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创建示范活动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各类乡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注重文化,打造品牌。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的修缮和保护,积极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赋予特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地域美丽传说,收集祖训家规,弘扬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

――综合建设,整体提升。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综合发展,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时序整体改变农村面貌,整体提升农村建设水平。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根据各地特点,有侧重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民族特色型等美丽乡村典型,创新机制,创造模式,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注意典型集群建设,连点成线,扩线成面,连线成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

――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农民在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二、主要任务

(一)创建10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制定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按标准要求组织全省有条件的行政村创建美丽乡村。按照行政村年初申报创建、年中完善提高、年末验收评定的办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100个。已经获得国家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的行政村,符合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条件和要求,可获得省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

(二)推进12个县(市、区)整县美化工程。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面推行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选择磐石市、通化县、集安市、梅河口市、敦化市、公主岭市、辉南县、伊通县、长春市绿园区、通化市东昌区、四平市铁西区和铁东区作为美化工程整体推进县,在村屯周围和农户房前屋后、农村公路两侧绿化美化,打造精品线路、精品村屯和精品景观,进而带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农民管理农村环境的自觉性。

(三)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以“共建美丽庭院、共享品质生活”为主题,在全省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和一些重点村屯,选择一批经济基础较好、家庭经营管理有方、庭院布局整齐美观、绿化美化亮化到位、环境卫生治理达标的农户,作为美丽庭院创建对象,全省创建美丽庭院10万个。要实现庭院美、室内美、景色美、生活美、村庄美等“五美”的目标,带动美丽村屯、美丽乡村建设。

(四)打造30万户干净人家。在全省农村广泛倡导和积极推广干净人家创建活动,按照不求房屋漂亮但求室内干净、不求设施齐全但求物品摆放整齐、不求高标准绿化美化但求农户景致雅观,达到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的“五净”要求,全省创建干净人家30万户。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三、实施步骤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推进。

(一)启动阶段:2015年1~4月份,提出美丽乡村、美化整县推进、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示范计划,制定建设标准和创建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家论证,以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文件印发实施。

(二)申报阶段:2015年5月份,由县、市提出创建示范计划指标和总体工作方案,采取村申报、乡镇把关、市县审核的办法,综合提出创建各项目标任务,省里根据各地申报的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示范指标,进行筛选分配,将确定的指标任务下达给各地落实。

(三)创建阶段:2015年6~9月份,充分利用有效的建设时期,广泛开展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建设农村各项产业,精心打造村屯和庭院,全面完成创建示范的各项基础上建设任务。

(四)评审阶段:2015年10~12月份,对全省创建的美丽乡村、美化整体推进县、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进行检查验收,及时组织评审,合格的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文件,授牌授匾。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评审以市、县为主。

(五)完善阶段:2016年1~12月份,完善美丽乡村和干净人家创建档案,加强宣传。继续深化整县美化和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确保完成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是一项全新开创性的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配合、快速推进。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的组织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抓好创建示范的工作实施,各相关成员单位要积极主动配合,按照各自责任分工,抓好有关项目建设和工作责任落实。各市(州)和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将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作为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工作、主要任务,切实抓在手上,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确保创建示范活动圆满成功。各乡村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完善措施,履职尽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将各地开展创建示范活动情况,省里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评比奖励之中,开展好的将在新农村建设选点布局、专项资金分配给予适当倾斜。

(二)精心组织,科学推进。无论是创建美丽乡村、美丽庭院,还是整体推进美化县,以及打造干净人家,每项活动都需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屯和广大农户的精心组织、积极参与和有效行动,必须做到目标一致、协调一致、行动一致。在操作过程中,美丽乡村创建省里积极推动,地方搞好配合;整县美化、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以市(州)和县(市、区)推动为主,省里工作指导。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