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道路设计(收集3篇)

来源:

园林景观道路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趋势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园林景观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园林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1.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特点

(1)城市道路景观不同于公园小景观,道路景观的观赏主体主要是处于运动的汽车、路上的行人,它是以园林植物为载体,通过植物在绿化带内的有序列的动态韵律设计配置,形成整条道路线型的相对动态景观带,给人以动态视觉美感,此为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特点。也就是说,公园小区的静态景观不适宜设计到道路景观中来。

(2)设计原则:城市道路动态景观也是道路景观,应符合以下设计原则:

①以人为本,安全导向:绿化设计通过园林植物的配置,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正确导向,有效减弱汽车眩光,降低司机的驾驶疲劳度等,创建舒适宜人的行车与人行的道路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②动态美学;动态景观是视觉运动变化中的景观,其决定因素就是视觉变化的速度,因为速度决定动态景观变化的尺度。

③适地适树;植物选择应因地制宜,多利用本土树种进行园林绿化。以本地树种为主,同时兼顾引种适应性、观赏性强的树种,合理搭配,并考虑城市土壤条件、养护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绿地植物,形成稳定优美的景观。

2.对道路园林认识及设计上的误区

(1)要“生态不要美感”,这其实只强调了功能性,而忽略了园林的艺术性。只要生态就好,忽略了道路内在的视觉美学要求。尤其是现在的快速路园林建设,只要求多种树,园林美学要求不高。

(2)对“自然生态”的理解有误解,植物配置设计粗糙,施工出来的效果凌乱无序,并将其当成所谓“自然”,其实是毫无观赏动态美感,降低了园林艺术水平。

(3)动静态景观错位,将公园小区的静态美用于道路上,做得过于繁杂。不但可能影响交通安全,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

(4)植物生长有其本身的自然规律,城市道路绿化片面追求初期效果而种得过密无视了植物未来自然生长的空间,或者对灌木加以修剪追求所谓人工美。

3.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3.1景观定位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定位应根据其市政功能作用不同,分为主干道与一般道路,其中主干道中又根据设计时速不同分为城市景观路、城市快速路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以上道路尤其是园林景观路及主干路的绿化进行景观特色规划。景观定位与设计时速有很大关联,而动态景观尺度决定于速度快慢,因此景观定位通过设计时速影响动态景观的变化尺度。

城市景观大道:园林景观路是城市道路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点,行车设计时速一般

3.2景观分段

景观分段从宏观上来体现道路的动态景观变化。同一条道路的绿化具有一个统一的景观风格,可使道路全程绿化在整体上保持统一协调,提高道路绿化的艺术水平。道路全程较长,按用地环境分布有多个路段,各路段的绿化在保持整体景观统一的前提下,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结合各路段环境特点,景观上得以丰富。

城市道路周边用地分为居住区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山林地貌等,根据每一用地情况,园林设计上有所变化,使每段均有自己的景观特点又相互联系,以丰富道路景观、呼应环境。

4.动态园林景观与植物配置关系

景观分段从宏观上体现了一条道路的动态园林景观变化,一景观段的植物配置则从微观上构成了城市道路动态视觉变化基础。道路动态景观强调的是立面变化的感觉,即植物疏密感、高低错落感,这比漂亮的平面图案更有强烈视觉美感。其设计遵循统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等美学原则,植物配置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思想。

城市道路绿化带中与动态景观变化紧密关联的主要为中间绿化带、主辅分隔绿带、红线绿化带。每种绿化带根据视点所处位置不同其配置设计手法(韵律控制)也有所不同。

4.1中间绿化带动态景观

中间绿化带位于道路中央,与超车道相邻,它在所有绿带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起到防眩光的生态功能,因为在中间分车绿带上可合理配置灌木、绿篱等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能有效地阻挡对面车辆夜间行车的远光,改善行车视野环境:此外中央绿带还是体现一条道路景观特点的重要空间。中间绿化带以双向运动的汽车为观赏视点,因此中间绿带应有两个观赏面。中间绿带主要由一个个主景植物串连而成,主景植物一般由大灌木、乔灌组团构成,每主景之间的差异通过配置形式(遵循美学原则)、植物种类来体现。这就要求设计者须熟悉每种植物的形态、特性及其相搭配后的生长状态等,才能把握好施工后的园林效果。

4.2侧分隔绿带动态景观

侧绿带位于主车道两侧。同样以运动的汽车为观赏视点,但侧绿带不同于中间绿带。因为它位于均速道旁,侧绿带尺度变化受景观定位影响相对于中央绿带比较小。两侧分车绿带对非机动车有庇护作用,其绿化所起的滤减烟尘、减弱噪声的效果最佳。当绿化带超过4m时,宜乔、灌、地被植物以自然的配置形式复层混交,扩大生态绿量,但同时要高低错落,注意避免生成一堵绿墙,不利于污气扩散。从车道起向外由低到高呈梯状,形成良好行车视野。

在侧分隔绿带复层植物配置里,上层乔木在纵立面上通过不同乔木强调林冠线的错落变化,形成本绿带的变化景观特点,但树种无需复杂,选高低不同的乔木搭配可丰富立面;中下层植物配置则可丰富些,通过不同叶色、花色灌木配置组合到一起,但注意灌木生长速度之间的互相影响,其中上层乔木作为主景应选择形体较美的乔木为主景。侧绿带一般与路口相连,植物配置形式的变化刚好以此为界,适当的跳跃,有助于弥补均速上视觉变化不足;如果路口间的距离过长,则以200-300m为变化的长度,并随道路设计时速有所变化,时速越高,变化长度越长,反之亦然。

路口侧绿带上植物配置尽量简单,简单到只铺草皮都可以,因为形式简洁,使驾驶员容易辨别穿行道路的行人,否则容易干扰驾驶员视线,尤其在雨天、雾天影响更大,一般路口简单绿化延伸长度由行车速度、反应时间及刹车距离来决定,一般景观路为20-30m,快速路至少50m。

展望;当前城市道路园林设计趋势:

园林景观道路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园林;道路景观;设计原则;手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道路景观的构成

一般来说,城市道路景观是在城市道路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构筑物、绿化、小品等组成的各种物理形态。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观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十分重视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影响道路景观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如下:

1.1.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指道路红线以内的东西,按其功能,大致可分3类,包括实用性如路栅、路障、路灯、路钟、坐椅,电话亭、邮筒、垃圾筒、公交站亭、地下道口、人行天桥等;审美性的如街道树、花坛、喷泉、雕塑等户外艺术品,地面艺术铺装;视觉传达性的如交通标志、路标、路牌、海报、地面标志等。

1.2.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背景建筑。建筑是形成道路空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道路两侧建筑的构成形式、物质功能、视觉印象以及社会职能,决定着道路的空间特点。道路两侧建筑构成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向性的最有力的因素,具体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牌的位置、样式等方面。

2、道路景观小品在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小品的设计,题材可以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能够起到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渲染城市的人文色彩的作用,使人们在购物、观景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小品的尺度要与人接近,使人感到亲切、熟悉。

道路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谅较小、色彩单纯,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小品集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功能,包括建筑小品——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座椅、电话亭、邮箱、邮筒、垃圾桶等;道路实施小品——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但目前在我国,景观小品常常被忽视其精神功能,粗制滥造,缺乏美感。其实,景观的总体效果是通过大量的细部艺术加以体现,好比给一个人化妆。如果他的眉毛化的不合适,那么就会影响整体妆容、因此,景观中的细部处理一定要做到位,因为在大的方面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一些细节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以植物为主的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的价值与潜力

道路园林景观是城市的“窗口,一些主要的交通线都会成为关键的意象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植物在生态、城市意象构成等方面的重要性目益凸现,园林植物成为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如联邦大道(美)就是以树木繁茂的植物景观著称。植物景观不但有美化城市的作用,还能通过不同的栽植形式与造景手法,组织调配道路园林空间序列,影响空间感受。通过在规划上确保城市道路园林用地的同时。结合道路交通与周边环境,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运用合理的配植方式与造景手法,提升道路绿化覆盖率,以植物造景为组织空间的主要手段,提倡以植物为主的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是提升城市道路园林建设综合质量的关键。

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占城市总面积的相当比重,随道路扩展引发的空气、噪声污染等已成为城市公害。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主要以大量的开放式公园、公共绿地,起着改善城市生态,调节城区气候的作用。而在我国,如上海,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保留足够的绿地,人口密度高,空间开敞性差,只有结合城市道路,综合运用植物造景手法,通过建设以植物为主的道路园林景观,调配道路空间感,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生态及人居环境。此外,道路园林亦是城市园林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其自然生态系统问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主要“交通廊道”,如条条绿色项链。形成无数个绿色屏障,维护着整个城市生态功能。

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主要手法

道路因为交通功能、周边用地属性的不同,绿化方式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道路进行相应的植物配置。

1)道路景观设计在不同区段应有不同的特色。

道路景观设计在不同区段应有不同的特色。着重体现城市绿荫走廊和城市生态走廊的风貌。具体采用点线结合的设计手法,“点”即指道路沿线的景观节点,“线”是指道路自身的绿化带系统。根据道路两侧用地的不同功能,创造不同风格的道路景观,道路景观设计的主题是“绿色通廊”;既体现道路生态绿化的景观特点,又体现新城区城市建设的特点。

线序列由道路中心向两侧排列分为城市绿荫走廊和城市生态走廊两条带。

城市绿荫走廊:以人行和自行车之间树池为主,高大的行道树树冠,茂密的枝叶和常绿、开花的落叶树相搭配,既遮阳,有能构成美丽城市的林带,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城市生态走廊:城市绿化和休闲步道,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植以丰富的植物――乔木、花乔木、灌木、花灌木、爬藤植物、各种地被植物,配以小品、雕塑、水池、造型丰富的休息椅,构成高低错落、鸟语花香的城市绿林,都市人们行在其中,犹如进入自然生态环境。

节奏性节点:贯穿道路的相交路口渠化岛,人行铺装、景观小品(休憩设施、照明设施、标识指示设施、公共设施如站台等)方面的景观设计,用渠化岛用花灌木装饰,运用花池+开花乔灌木替代甲型护栏,增加路口、人行道、其他交通设施的亮点。

2)道路绿化标准段设计

绿化标准段设计运用乔木列植的方式结合灌木草本自然种植的手法,突出绿色系主调,突出和谐、绿色主题,结合周边的住宅及商业,营造明快、清晰、富于韵律感的层次空间,从而形成自然生态的道路绿化景观。

3)各功能带绿化说明

路侧绿带设计:

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植物以列植方式为主的方式,选用几种乔木交替种植,充分考虑花色及叶色、树形的变化,形成统一整齐的空间,缓和行车视野。

行道树绿带设计:

行道树以乔木为主。乔木的树型、品种和间距都应根据干道的性质而定,应选择遮蔽效果好、分枝点高、速生、树型优美、适合城市道路环境且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道路两侧的树木,在形成道路景观的空间层次的同时,也构成了道路的特点。道路较窄的宜选择树冠较小的乔木,道路较宽的宜选择树冠丰满、开展的乔木。

分车绿带设计:

分车绿带在设计上应采用大手笔。在现代城市中,汽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道路的使用者为驾驶员或乘客,分车绿带的绿化设计必须符合这类人群的视觉特性和规律,以提高视觉质量。每条分车绿带的植物品种不宜太多,分车绿带的图案变化在一般的城市道路中以50~100米为宜,不宜以丛植的方式种植灌木,尽量采用行列方式种植,图案也应简洁大方,避免形成急剧变化的跳跃感,减轻用路者的视力疲劳,适当配以开花的灌木和宿根花卉,给整条分车绿带带来鲜艳、明快的颜色。位于交叉口的分车带及导向岛需考虑到安全的因素,一般不宜种植乔木和较高的灌木,应选择适当的地被,以保证拐弯车辆及过路行人的安全视距。路侧绿带设计:

人行道旁绿地应根据相邻用地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绿化设计。位于商业区的绿地宜采用规则式种植,并将绿地适当地断开,创造一些开放和封闭的空间,使绿地与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两种空间的交替出现形成了城市绿地景观中的韵律感。位于居住区旁的人行道绿地宜采用自然式种植,由于居住区内人的活动较为频繁,为了减少道路行车的尾气、噪声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在人行道绿地应多种植乔木。由乔木、灌木和地被组成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植物种植方面不宜太琐碎。乔木种植宜疏密有致,种类不宜过多,应以一两种乔木作为基调树种,再适当配置小乔木、灌木,地被采用成片种植,形成大色块,在绿地宽度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绿地内可形成一定的缓坡,使整个人行道绿地更加生动,接近自然。

护坡绿化

护坡绿化就位置不同可分为上护坡和下护坡绿化。上护坡绿化指由开挖土方所形成的路面以上的坡面绿化。为了减少土方量,此类坡度一般较大。按栽植条件不同可分为植被坡和非植被坡。植被坡过去采用藤本攀缘类植物进行垂直绿化,现在已逐步使用了草坪喷播、草坪植生带等新型手法。非植被坡(石质坡)的绿化常采用藤本攀缘类植物绿化。下护坡绿化指由土石方堆填路基所形成路面以下两侧的坡面,此类坡面由于是人为的虚方压实坡,因此坡度较上护坡小,土质好,硬化处理少。主要采用种植池槽绿化为主,可选择植物有爬墙虎等。

道路景观设计中植物选择的要点

由于道路景观设计与城市中其他景观设计环境相区别,又与人类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设计之初,植物材料的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5.1乔木的选择

乔木在街道绿化中,主要作为行道树,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时要尽量采用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长),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

5.2灌木的选择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车行道的边缘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选择时应注意采用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过多萌孽枝过长妨碍交通;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

5.3地被和草本花卉的选择

地被和草本花卉应具有良好的抗性,能适应道路恶劣的环境,最好选择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减少更换。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结语

道路作为交通的依托,不能只从运输的功能上考虑,理应将其看作是景观的反映。所以城市道路设计工作者,应重视景观设计在道路中的作用。在城市道路周边建筑密度高,空间开敞性差,园林用地有限的情况下,结合道路交通与周边环境功能性需求,科学合理的植物景观配置是提升道路园林景观质量的最有效手段。而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必须提倡以植物为主的道路园林建设,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明确是将以植物为主,以空间构成手法为目的,展现城市多样性空间的“绿色长廊”。

参考文献:

[1]张文军.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

园林景观道路设计范文篇3

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将各种要素融合在城市道路环境建设之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效应。

1城市道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由于树木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是在不断的生长变化,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所以道路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要综合考虑其功能性质、车行和人行的要求,道路立地条件、周边建筑、市政设施等。根据园林植物的立地条件,土壤条件,背景条件等进行合理配置,做到适地适树。

1.1自然式手法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类型比较丰富,在路侧较宽的绿化带常应用自然群落式来营造良好的景观和遮阴效果。也就是在靠近人行道边缘等距种植行道树,从人行道至道路边界采用草皮、花灌木、小乔木、背景树进行自然过渡,它具有园林植物层次丰富、种植密度大郁闭度高、隔离效果显着等特点。在道路绿化地较为宽阔的区域,园林植物配植不再是墨守成规,更多是在规范框架中寻求行的搭配,逐渐向自然群落式布置过渡,不仅美化道路,而且深层次的寻求富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配置方式。

12规则式的手法

在城市的主干道或迎宾大道,为了强调整洁,大气的视觉效果,中央分车绿带及花坛景观等常用规则式的手法,或在较宽的中央分车绿带交替列植乔木和灌木球,下层设计地被植物或重复整齐式的模纹花坛,这会使人感到节奏感强、色彩明朗、视线通透、层次分明。人行道绿带以等距、单穴、单株、两列等方式定植,树种多选用冠大荫浓的乡土树种以及选用经长期驯化的并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外来乔木树种,其下种植灌木绿篱及地被植物。

1.3多层次综合手法

主干道上大部分快慢分车绿带跨度较大,建设已经从抽象的植物色块逐步走向植物生态群落营造。为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绿化,市内其他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多采用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相结合。背景树、主景树、灌木群、花境、草地多层次手法进行绿化,以保证良好的视线效果及足够的绿化量。在较宽的人行道绿带.尽量做到层次丰富,上层高大乔木有效的为行人遮阴,中层的开花小乔木和常绿的修整绿篱有效的吸附,阻滞汽车尾气和道路的尘埃,并减少行人随意穿越马路的情况,较好的达到功能与景

观兼顾的效果。分车绿带形式较为灵活.不再是一味的整形设计,而是尽量以有限的立地条件创造多样的绿化景观,布局手法从抽象走向生态。分车绿带以规则式和自然群落式两种设计手法为主,做到按不同功能的分车绿带、自身宽度、周边环境状况进行植物配植。

1.4因地制宜的手法

城市道路园林植物的配置,更凸显地方特色,就应因地制宜的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形,采用乡土树种来营造,重视乡土树种的推广和应用。另外再用香花植物,色叶植物、观花植物的层次搭配,使道路形成连续的景观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环境条件起到很好的作用,并在植物的景观表现期(如开花、结果、叶色变化等期间),给行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2道路绿化中行道树的种植设计形式

行道树绿带是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绿化带,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又称人行道绿化带步行道绿化带。它主要的功能是夏季行人和非机动车遮阴美化街景、装饰建筑立面,也是城市街道绿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21树带式

交通人流不大的路段,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留出一条不加铺装的种植带,一般宽不小于1.5米,植一行大乔木和绿篱,如宽度适宜,则可分别植两行或多行乔木与绿篱;树下铺设草皮,留出铺装过道,以便人流或汽车停站。

2.2树池式

在交通量较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设计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空地,种植花草树木,形成池式绿地。正方形以边长1.5米较合适,长方形长、宽分别以2米,1.5米为宜,圆形树池以直径不小于1.5米为好;行道树的栽植点位于几何形的中心,池边缘高出人行道8厘米一lO厘米,避免行人践踏,如果树池略低于路面,应加与路面同高的池墙.这样可增加人行道的宽度,又避免践踏,同时还可使雨水渗入池内t池墙可用铸铁或钢筋混凝土做成,设计时应当简单大方。

3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3.1乔木的选择乔木在街道绿化中,主要作为行道树,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时主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高,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

,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

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

(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支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O度,叶片紧密,有浓荫;

(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

(6)有一定的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

(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在天津市应用较多的有法桐、国槐、合欢、白蜡等。

3.2灌木的选择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音等,选择时应

注意以下几方面:

(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过多荫孽枝过长妨碍交通;

(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工人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应用较多的有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月季、紫薇、丁香、紫荆、连翘、榆叶梅等。

3.3地被植物的选择

目前.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可作地被应用。

3.4草本花卉的选择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高三的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

    高三的周记篇1下课铃响起了,同学们飞快地跑出教室,操场上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只见打乒乓球的两位同学,你拍过去,我打过来,两人不分上下。围观的同学喊着:“小明,加油!小军,加油!”。.....

    初一学生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

    初一学生周记我爱书,更爱读书,书中内容使人充实,使人快乐。古人说:“书是人类进步阶梯。”我喜欢看各种各样书。我喜欢看童话书,喜欢听灰姑娘与白雪公主故事,童话结局永远是美好,.....

    创建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整理2篇)

    阅:0

    创建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范文篇1一、工作措施及成效(一)规划引领,推进美丽乡村有序建设。从2014年起每年美丽乡....

    园林景观道路设计(收集3篇)

    阅:0

    园林景观道路设计范文篇1【关键词】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趋势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园林景观是人们对一....

    创建文明校园工作要求(整理2篇)

    阅:0

    创建文明校园工作要求范文篇1关键词:创新高校工会工作文化建设引言当前高校教育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