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低碳技术(收集3篇)

来源:

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篇1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之一,也是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省来讲,引导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加快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关键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快低碳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成果的推广,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快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全省资源特点、优势,要重点突破的技术领域包括,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技术、余热回用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因此,加大对垃圾焚烧发电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以及煤层气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加强国际低碳方面的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和碳交易市场,加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贸易,充分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对我省的技术转让,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充分发挥碳汇潜力。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发挥碳汇潜力,就是要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就我省来讲,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潜力较大。近年来,加强和改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强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绿色长廊、水土保持等工程,大力发展林业,扩大造林面积,加快发展城镇公园绿化建设步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支持和奖励农业企业开展有机食品、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因此,充分利用我省农业和森林的碳汇潜力,积极争取国家和国际清洁机制的支持。

积极打造低碳经济发展区、低碳工业园区,全力打造低碳产业发展平台。制定我省低碳经济发展区、低碳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和园区试点工作,建立低碳经济产业示范园,逐步建立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坚持用低碳理念统筹城乡建设,走出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成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省。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在水泥、钢铁、玻纤、煤炭等高耗能行业强力推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低碳产业建设。

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碳减排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切身利益。未来越来越依赖于对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环境技术来进行竞争,同时低碳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我省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激励措施,有利于我省的中长期发展。

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优化经济结构的建议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重化工业、高耗能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不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耗能低的新兴产业,用低碳经济的新理念、新模式,促进传统行业的节能减排,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重点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2开发利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能效。大力采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建筑节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会更大。

3积极发展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水力发电,替代煤、油等常规能源已迫在眉睫。

4发展碳交易市场,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加强国际碳汇交易合作,推进生态省建设,增加林业碳汇,实施碳汇交易,赢得发展商机。

5全民参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更新消费方式和理念,引导低碳消费,逐步改变高能耗的消费方式,倡导居民低碳消费理念,进行低碳生活消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6加强政府管理,加大推进低碳经济工作力度。成立我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争取中央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我省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发挥示范作用,带来商机,带动全省经济的转型。

结束语

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低碳技术创新;生产业集群;系统模型

[中图分类号]F2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69-04

作者简介:陆小成(1978-),男,湖南耒阳人,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低碳科技、公共服务。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GL055);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114004)。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引发人们对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碳排放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系统。

欧盟国家已在国内采取措施力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国际上加强与俄罗斯等国的合作。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概念。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11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政府决定到2023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中国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低碳技术创新与生产业集群的提出

(一)低碳技术创新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较多学者认为低碳技术创新是关键。尤建新(2008)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重在行动、成在创新。何建坤(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黄栋(2010)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手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同时要加强低碳制度创新和低碳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见图1)。

(二)生产业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1.发展生产业是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着力点

应满足服务经济结构中企业服务外包需求而形成的服务产业。由于服务对象是一个经济体系中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称之为“生产业”(ProducerServices),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产品或其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企业的集合体。据测算,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70%,而第三产业的单位能耗仅为工业能耗的1/4左右。如果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将服务业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将工业的比重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则我国的万元GDP能耗就能降低1%。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和减少重化工业高碳排放的重要出路。

2.生产业集群是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桥梁

生产业集群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生产业的聚集体。在这一聚集体中,与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研发、信息、金融、物流、商贸以及包括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等相关联的服务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形成的空间集群现象。生产业集群及其企业是新低碳技术的使用者和传播者,是提升区域技术低碳创新能力的重要桥梁。生产业作为知识创新的核心,越来越趋向知识化、技术的密集化、创新化、服务化,在低碳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知识传播、扩散、创新、应用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如图2所示,一方面,实现生产业集群内部的资源循环和节能减排并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生产业自身的低碳发展,其中也包括各种低碳技术服务业、低碳物流等;另一方面,生产业与低碳技术创新各要素之间建立共生关系,能有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如通过低碳创新研发服务机构、低碳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低碳创新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机构、低碳创新金融服务机构等配套和完善,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化的低碳创新服务及低碳产品生产。生产业集群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其内部的研发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金融服务、营销策划等服务业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创新服务,各类型服务业之间的交互学习与知识创新形成了低碳技术创新的有力平台和重要桥梁。

三、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的生产业集群系统模型

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篇3

一、各国政府政策

(一)国外政府的政策表现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3年英国80%的能源必须进口。英国的目标是:2023年CO2比1990年减排20%,2050年减排60%。措施有:实行“低碳城市”政策,2016年所有建筑物实现零排放;设立气候变化税,减排温室气体的投资免税;通过《气候变化法案》,为排放量设定总量限制;建成商业CO2捕集和封存(CCS)清洁煤电厂;建立全球碳交易市场。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国和倡导国,一直重视能源的多样化,并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日本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积极开展潮汐、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2007年6月,日本和英国联合主办了以“发展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再一次强调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并勾画出了未来低碳社会发展的蓝图。除英国和日本外,美国、法国等也都在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法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欧洲平均水平要低21%,还在朝着更高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迈进。法国现政府提出,在法国掀起一场绿色革命,从农业、交通、住房建设、能源使用等方面入手,让法国成为对抗全球气候变化的先锋。

(二)我国政府的政策表现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我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我国21世纪议程———我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4年3月,国务院的《我国21世纪议程———我国21世纪人口、资源与发展白皮书》提出的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案是: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2004年11月,我国政府公布《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7月,与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韩国共同发表关于联合研究与开发的《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新伙伴计划意向宣言》;9月,与欧盟发表《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确定中欧将在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与转让方面加强合作。2006年底,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提出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减少能源消费的CO2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并增加碳吸收率,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可再生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从2007年的7%,增加到2010年的10%和2023年的15%。优先开发水力和风力作为可再生能源。到2023年共需投资2万亿元;实施补贴和税收减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较高售价。10月我国《核电中长期规划》,核电占我国装机容量由目前的1.6%,增加到2023年的4%。从各国政府出台的政策来看,基本分为两个方向,一条路线就是对排出碳的回收处理,另一路线则是通过改善工艺,更换初始能源,减少各个生产工艺过程的碳排放。由于低碳经济初露头角,各国的政策也在摸索中,具体采用哪些手段来贯彻政策的宗旨,实现预期的目的,具体政策的影响力度如何,则要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才能给予结论。

二、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结论

(一)国外学者的重要结论国外学者大部分进行案例研究,给出能源政策相关建议。这些项目涉及到新能源的推行项目,低碳设备的推行项目等。JeffreyM.Loiter(1999)研究了风力发电技术和政策在美国的发展历史,指出风力发电的扩散和创新本身都需要需求牵引的政策指导。RolandVidi(l2005)通过低碳设备紧凑型换热器,制冷装备和氢燃料汽车案例说明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描述了法国和欧洲范围内的政策支持形式,最后给出成功促进低碳创新的各种政策建议。在案例研究中,有的学者从系统观点来研究。R.Gross(2005)从创新系统角度出发,通过研究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创新案例,指出新技术创新都是一项系统工程,该系统中的任何环节都会关乎整个系统的成败,指出政府出台政策要具有前瞻性,持续性和一致性。当然也有学者从单一方向的纵向转移方面研究,例SteveThorne(2008)通过案例技术转让的驱动力,解析了安全的能源服务新技术成功被接受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府支持对策。DavidG.Ockwell,JimWatson,GordonMacKerron(2008)指出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需要考虑的关键政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可以减少伴随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横向和纵向技术转让,又需要更广泛地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变革能力。除了案例研究,部分学者还进行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如IanW.H.Parry,RobertonC.WilliamsI(I1999)利用一般均衡分析模型指出实行碳税收和排放许可证的关键在于这些政策创造的收入能否用来减少其他的扭曲性课税。AnnegreteBruvol(l2004)实证研究得出燃料类型税收和价格上涨,碳税对排碳量的影响已经不大。降低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变化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占总减少量的百分之十四,碳税收的贡献只有百分之二。GopalBandyopadhyay(2007)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减少碳排放可以考虑适当的碳税,税的合理性是兼顾了增加收入和减少排放。TimFoxon,PeterPearson(2008)基于实证分析,包括对英国低碳能源创新,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互动的案例研究,形成了两个指导原则。

(二)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成果在低碳政策的研究中,国内学者角度也略有不同,有的从创新主体企业的角度来看,认为我国企业对低碳形式认识不够,不利于我国和世界接轨,从而要引起政府的注意。刘东民(2001)阐述了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主要是由企业完成的,正确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学者在对比国外的低碳经济政策的情况下,提出我国低碳政策需要改进的建议。宋德勇、卢忠宝(2009)提出:要采用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等政策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任力(2009)提出:总结国外低碳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等。还有学者从政策的战略性来研究,指出制定低碳政策的原则。许倞(2006)指出能源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是全局性和长远性,必须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建立新型体制等多方面,对国内外因素全面分析。应充分利用现代能源技术的最新成就,着力于构建有我国特色的、适应于未来能源系统发展趋势的新型能源体系,高度关注环境制约对我国能源发展的影响,制定国家能源发展路线图。刘立,陆小成,李兴川(2009)指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低碳技术创新社会建构的途径主要包括强化低碳技术创新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性整合;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价值规范的社会制度整合;构建低碳的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为低碳创新提供社会支撑。

(三)技术创新角度的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研究

1.能源效率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能源效率,从而达到减排、低碳的效果。部分学者用模型系统研究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周勇(2006)将生产率的增长分为3部分,一是科技进步,二是纯技术效率,三是规模效率。徐国泉、姜照华(2007)定性分析了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其他学者则从理论方面论述了两者的关系,并给出管理上的建议。刘元虎,沈雷(2000)论述了节能工作的两个基本点,一是靠科学管理,二是有赖于技术进步。后者主要取决于对节能技术的创新研究。任宏,蔡桥(2002)认为技术创新与能源节约是密不可分的,要走向高产出低投入必须从技术创新入手。刘晔(2007)论述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关键在于技术进步与创新,提出节能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燕中州(2007)提出实现节能目标的路径:进一步优化产业,行业结构;依靠技术进步推进节能降耗;大力推进相关节能设备的研发制造。

2.高排碳产业与技术创新在高排碳行业,学者们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大部分集中在建筑行业的减排和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上,而且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实证研究成果很少。尹波,刘应宗(2005)针对建筑节能领域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分析了建筑节能行为正的外部性,并建立了节能建筑与非节能建筑的市场配置模型,提出了消除建筑节能外部性的政策措施。戴雪芝,何维达(2007)对我国能源政策、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实施效果经过详细分析研究后,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属性数学原理的数学模型,对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效益进行了量化评价。孙鹏程、刘应宗(2007)用规制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建筑节能传统管理模式,并得出结论: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是弥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达到政府与市场效率最优化的最佳途径,建立建筑节能服务体系是引入市场机制的必要手段。李利剑(2005)论述了我国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利用低下的现状和二次能源回收技术创新的意义,提出引进、吸收、自主创新与推广是我国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回收技术创新的有效方法。

3.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对可再生能源进行技术创新,使其代替传统石化能源,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而目前对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大部分处于定性分析阶段。曾乐民、苏碧霞、于文益(2006)在分析国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广东发展可再生能源重要意义,指出了技术创新对加快区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刘岩、洪富艳(2008)以区域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研究内容,从全新视角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力求准确地反映出区域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系统功能发挥的程度。还有学者试图从创新的障碍来研究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指出应完善技术创新环境,消除技术创新各阶段的障碍,加速技术创新的进展。苏竣、眭纪刚、张汉威、王欣(2008)发现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以国家科技计划为主,其中三大计划的资金投入占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经费的绝大部分,但是该投入占全国研发总经费的比例较低。在创新过程中,以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为主,技术示范与推广活动相对不足。肖英(2008)分析了新能源技术进步存在的障碍:体制,政策,资金,市场,其他(没有形成完备的新能源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体系,技术管理水平不高;对新能源及新能源技术战略重要性认识的不足;消化吸收投入严重不足;妨碍了技术扩散效应的发生,等等)并提出促进新能源技术进步的相关建议。魏晓平,史历仙(2008)从宏观上分析得出我国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的六个影响因素: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及优质能源比例低;能源效率迫切需要提高;环境因素;价格波动;产业联动;微小历史事件。刘高峡、黄栋、蔡茜(2009)分析了这些障碍的类型,包括路径依赖障碍、市场门槛障碍和技术等,并从创新政策的角度提出改进的建议。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学者张志宏(2009)指出加快我国新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观念技术突破与产业体系建设相结合;二是要近期重点部署与长远谋划发展相结合;三是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四是积极推进与科学发展相结合;五是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

三、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着眼于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的机理研究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技术创新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大部分认为技术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而技术创新对提高能源效率的机理研究甚少。技术创新是由多个环节,多类型组成的整体,不同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和市场结构,行业的关系很少被提到。研究需要细化,对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结构,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交叉影响机制要加以分类并分析他们的共性和差异,会使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更有实践意义。

(二)产业链角度的技术创新高碳产业研究集中在节能经济效益评价和技术创新意义方面,而对高碳产业技术创新特殊性共性研究很少。高碳产业链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价值链协同发展促成的,产业链中核心环节技术创新的缺失将阻碍整个产业链创新的实现,这些都应引起学者的关注。高碳产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要素支持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很少见。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兔年简单中不失大气的企业名称精选

    - 阅0

    简约大方工程建筑公司名字 简洁中无失大气的企业名字优选_拾运网主页风水学八字相学属相周易解梦 拾运网 八字 公司取名 文章正文简约大方工程建筑公司名字 简洁中无失大气.....

    积极向上的青春格言精选(整理26句)

    - 阅0

    积极向上的青春格言精选1
    1、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于谦
    2、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妙的全部奥秘不在于能够做出一切,而在于希望做出一切。屠格涅夫
    3、为世界进文.....

    经典忧伤朋友圈说说语录句精选(整

    - 阅0

    经典忧伤朋友圈说说语录句精选1
    1、你是我编造的童话故事中的王子,而我只是你生命?一个匆匆的过客。
    2、再忧伤的文笔,也写不出现在的心情。
    3、很多事情非得以,很多爱,物是人.....

    经典忧伤朋友圈说说语录句精选(整

    - 阅0

    经典忧伤朋友圈说说语录句精选1
    1、记忆像是倒在掌心中的水,无论是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滴流淌干净。
    2、所有的道理我都明白,但是理性终究败给了情绪与嫉妒.....

    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

    阅:1

    个人年度思想工作总结(一) 过去一年,我在思想上经历了诸多转变与成长。工作中,我愈发深刻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

    个人工作总结(个人通用)

    阅:1

    个人通用工作总结(一) 在过去这段时间,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经历了成长与进步。 工作任....

    项目可行性报告模板5篇

    阅:1

    项目可行性报告 1: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项目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聚焦于在城市核心区域以及周边主要交通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