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场景布置(整理2篇)
来源:
茶艺场景布置范文篇1
孙化蓉1,2,王浩1*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37;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均衡法则历来被视为构图布局的重要形式法则之一,它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感情。均衡稳定的构图使观者产生适应的愉悦审美感情,所以,均衡式布局设计是一种心理感觉设计。以江苏六大名茶主题园景观布局为例,按照均衡的构图法则,进行6个主题区域的排序比较、概念布局,构图上引入不均衡、不完整因素创造悬念或期待;通过主题要素在6个区域纵深构图上的分布,协调概念布局的不均衡性,从而产生设计和游览上的变化和趣味性;在均衡布局的框架下,通过重复与对比产生主题区域的游览动势。
关键词:均衡布局;主题园;景观规划;构图
收稿日期:2015-01-14
修回日期:2015-04-23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项目(2014-R2-02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JB550);江苏省建设厅指导项目(2014ZD22)。
作者简介:孙化蓉(1979-),女,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信作者:王浩,男,教授。E?mail:410651474@qq.com
均衡式布局设计就是通过设计把一系列景观元素按照美的规律加以组织、排布,即古人讲的“经营位置”,使之成为有序、有意味、有精神功能(如传达园林的内容等)的完整的构图[1]。
均衡法则历来被视为构图布局的重要形式法则之一。人由于生理和物理的原因,习惯于平衡与稳定,景观平面构图也存在着由于物象量比、力感等因素而产生的平衡与稳定感觉,它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感情,均衡稳定的构图使观者产生适应的愉悦审美感情。因此,均衡式布局设计是一种心理感觉设计,具有影响游人思想感情和自然活动的神奇力量[2]。
非对称方法取得景观平面布局均衡的构图是景观设计师通常喜用的构图形式,即采用不等质和不等量的形态求得非对称形式,它是对称的变体。比之于对称在心理上偏重于理性,非对称则在心理上偏重于感性,具有鲜明的动势感,其适应性强,生动活泼,能在设计上带来更多的变化。
江苏茶文化展示中心是一座徽派风格、中庭回廊式的两层建筑,是江苏AAAA旅游景区江苏茶博园内的主要景点之一,建筑功能为中国六大茶类的炒制工艺展示、茶叶审评以及茶艺表演。建筑南侧为“L”形地块,长约100m、宽为30m和45m,定位为江苏六大名茶的主题园(后简称主题园),作为茶文化展示中心的室外展区。由于主题园的功能为艺术展示,因此适宜从艺术构图的角度进行景观平面设计,采用不对称方法进行平面布局,将各主导性景观要素利用形状、大小位置、色彩色调等形式,结合虚实气势达到呼应和谐一致,造成视觉上的均衡。
1主题区域排比与布局
1.1主题排比
主题园主要从旅游科普的角度展示、宣传江苏六大名茶,各名茶按照知名度和重要性排序为①碧螺春、②阳羡雪芽、③雨花茶、④绿扬春、⑤金山翠芽和⑥云雾茶,分别通过6个主题区域进行展示。由于主题园侧重艺术传达、文化体验以及游赏心理,并且6个主题主次重点各不相同,因此较适合从非对称式的均衡构图角度进行各主题区域的布局,以表现物象实体、主宾之位、远近之形等。
1.2主题区域排比
物象实体方面,6个主题区域尝试用同色调深浅变换的技法表现物象实体感的轻重,愈重愈深愈实愈密,愈轻愈浅愈虚愈疏;采用大小变换、远近拉距的技法表现6个主题的主次,愈主愈大愈近,愈次愈小愈远。因此,6大主题区域中,碧螺春主题区为知名度最高、景点分量最大、游览时长最长的区域,云雾茶主题区则相反。
1.3概念布局
按照主题区域的排比情况,综合构图感性,形成均衡式的布局设计平面(图1),给人以稳定、和谐、统一的构图感。排序首位的碧螺春园位置居中、面积最大、色调最深,主体地位突出;阳羡雪芽园、雨花茶园、绿扬春园分别位于场地两端,以形成四面稳固的画面格局。由于东侧区域面较大,分量偏重,因此,其余两园中排名靠前的金山翠芽园布置于西侧,排名靠后云雾茶园布置于东侧。至此,画面趋于稳定。
1.4平面动势设计
主题园中各个主题区域的确定,会直接引导或控制区域内的主题景观点的数量、虚实、大小、疏密等,从控制理性规划的角度是合理的,但会导致设计上的平淡和秩序化。排位靠后的主题区域需要被弱化,成为烘托主景的次要区域,自身特色不能有效彰显,这是将物象实体的轻重、主宾、远近割裂,走入设计的被动。
因此本方案采用动势设计思路,将排名靠后的绿扬春、云雾茶主题区域置于设计范围边缘,从而形成画面左侧、中侧较重,右侧较轻的倾斜动势[3]。游览者心里总是存在着趋于稳定、正常的动势,倾斜动势往往造成不稳定和紧张的感觉,使游览者容易产生悬念或期待,这需要在下位层次的景点布局中来平衡绿阳春、云雾茶主题园在总体景观平面中形成的不稳定的紧张感。
1.5空间限定
主题园的6个主题区域在进行设计之前,为保证各个游览区域的独立性,并方便主题集中塑造,需在动势设计平面的基础之上,考虑出入口、过渡空间、游览线路、景点及景观要素布局等,将各区域的范围边界明确设置。
主题园根据整体规则式场地线型线型走势,采用直线景观形式描绘6个主题区域的轮廓、经营位置,通过墙体、建筑、绿化、地形等要素在竖向方向限制主题区域的厚重与轻薄。在设计范围内,考虑到场地较小、主题较多,划分空间的方式以墙体划分为主,辅以建筑和绿化,形成如图2所示的空间限量形态,出入口处留有过渡空间,平面上留白,景观上虚化。
2主题要素的均衡式布局
2.1均衡式布局的多样性
形体可以在任何深度用来对构图加以适当的平衡[4]。景观平面布局需通过多种可能性和组合来取得构图上的平衡,而这种选择的多样性,会使得平衡问题更为复杂。
平衡性设计有许多微妙而困难的办法。一条尖黑线条,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平衡一大片滞重的明暗关系;一个补缀性的质感,需要较多体积来改善它与其他构图关系的轻重;一小块红色淡彩,可予以较大一片冷色区域必要的中和;一个具有适当比例的留白空间,可以平衡一个多主题的复杂区域[5]。
2.2纵深构图的设计
平衡不需要对通过保持画面的相对深度的平行形体或形式的稳定来求取,形体可以在任何深度用来对构图加以适当的平衡[6-7]。
纵深构图能突破传统景观平面表现手法的局限性,能使平面产生纵深感,更加接近游览场景[8]。通过主题区域中纵深方向景观要素奇偶聚散的布势方式,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运动感,产生疏密、节凑、聚散变化,平衡平面的倾斜动势,打破各主题区域的孤立板滞,创造既有悬念又舒适宜人的游览环境,并很好地传达设计主题。
将各主题区域的主题内容转化为主题要素,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见表1,在图2基础上进行主题要素的布局(图3),碧螺春园以及景点靠东布局,同时增加绿阳春园和云雾茶园景点数量,以平衡画面的倾斜动势。云雾茶园虽然知名度较低,但尺度适中的区域面积、合适的景点数量和体量无疑强化了对该茶叶的宣传。游人在游览过程中,感觉上有张有弛,有期待也有满足感(图4)。
3均衡式布局的动势
3.1场地形态
横长画框——比黄金比例明显横长的矩形,具有平稳舒展的稳定感,适宜表现横向的运动。主题园的形态产生出东西方向的鲜明动势,由于入口位于西侧,因此产生一种向东游览的动势。
3.2重复、对比与节奏
按照图2的布局,主题园的游览顺序为:金山翠芽—阳羡雪芽—碧螺春—雨花茶—绿扬春—云雾茶,各主题区域通过园林景墙围合与分隔,形成围合方式重复的格子空间,各个空间之间通过大小、宽窄、游览方式等的不同产生对比效果(图5)。进入主题园首先是空间狭小的入口过渡空间,通过门洞进入同样精巧的金山翠芽园,当这种尺度被游人适应以后,进入阳羡雪芽园会感觉空间开敞,身心舒缓,而阳羡雪芽园的结尾则又为一条光线较暗、空间较窄的贡茶古道;但进入碧螺春园后,眼前豁然开朗,园林中阳光充足、水面开阔,各种空间、不同形式的对比创造了游览的韵律节奏,游人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满意的慰藉,从而实现了布局与游览的动势[8](图6)。
4结语
均衡式布局是由不同的形相要素与物象结构而成的有机整体,均衡式布局的产生不仅与物象比(轻重、主次、大小、数量等)产生的人的心理反映有关,还与构图中物象的运动、动势的力感、组合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形象空间位置对量感的影响作用和视觉适应心理的平衡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构图中交织,使游人产生一种量比和力比,提升了均衡式布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构图中运用心理平衡感对此诸因素的调整而取得构图的平衡,这是均衡式布局的难点。
江苏六大名茶主题园景观设计基于主题、主题区域、主题要素等的量比,形成纵深方向的均衡构图和游览动势。该项目的均衡式构图实践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采用少量的量比要素,划分“主题区域”与“主题要素”两个基本层次,形成大众广为接受的动势形式。随着游客游览意识的提高,增加均衡式布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将带来更多的游览体验,实现意想不到的游览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复.科技期刊封面构图设计及其美学原则[J].编辑学报,2000,12(3):133-135.
[2]常锐伦.绘画构图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335-336.
[3]金云峰,范炜.多重构图——埃斯特别墅园林的空间设计[J].中国园林,2012(6):48-53.
[4]范炜,金云峰,陶楠.视错觉构图:沃克斯-勒-维贡府邸园林轴线分析[J].中国园林,2014(3):59-62.
[5]杨湘涛.园林景观中色彩艺术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66-6767.
[6]吉琳,唐红军,范续全.扬州瘦西湖“静观”景点园林艺术赏析[J].中国园林,2009(9):100-102.
[7]张文祥.谈构图艺术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的法则运用[J].武夷学院学报,2011,30(1):71-73.
茶艺场景布置范文篇2
[关键词]茶馆形态艺术对农实践先行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广大农村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角色的构成和比例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农广播应与时俱进,针对农村的不同群体进一步设置更加细化的节目。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地市级电台很少有专门针对农村所设立的对农广播频率,很多农业节目还是存在于综合广播中,节目内容因为要照顾所有的农村听众而不能做到类型化。
纵观一些传统的对农广播节目,大部分还是介绍一些相关的农业政策、农资信息、种植、养殖或者致富经验,这样的对农节目缺乏趣味性和娱乐元素,直白的教化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收听需求。南阳人民广播电台对农娱乐节目《春来茶馆》,以茶馆的形态在“三农”内容中揉进娱乐元素,以艺术的形式创新对农节目的新架构,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南阳当地乃至周边湖北的襄阳等外省广大地区农民心目中的品牌栏目。
作为《春来茶馆》节目的主创之一,我个人觉得,《春来茶馆》应该说在全国广播界的对农节目中做到了三个首创:第一,在对农主体受众和主题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首创“三农”内容和文艺内容相揉和的形式,以茶馆的形式使节目立体化,以“老板娘”和“店小二”的角色扮演来传递资讯,服务“三农”。第二,在节目中以茶馆情景剧的形式来演绎农村新变化、农村新课堂中模拟老师(农业专家)、学生(提问题的农民)课堂互动,生动形象地解决养殖、种植等农事问题。第三,模拟茶馆开门营业、中场转换、茶馆打烊之情景剧的形式作为节目的开篇、小栏目之间的转化和节目结尾。《春来茶馆》让对农服务内容以艺术的形式使单一的“三农”内容生动化、多样化,充分运用艺术化的构思让听众来享受这个节目并慢慢受其熏染,好听,耐听,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根据《春来茶馆》几年的运行,我觉得该节目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目设置艺术化。
茶馆在河南南阳有着悠久的历史。3000多个茶馆遍布城乡,“有什么事到茶馆”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阳石桥的田汉茶社和始于北魏、兴于唐宋、有一千余年历史的南阳邓州茶馆,在当地老百姓心中享有极高的盛誉。节目以茶馆的形式出现,让当地农民倍感亲切,用当地听众的话说“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
从发挥广播的特点来说,诉诸听觉的节目要想吸引人,应多在艺术上下功夫。传统的我说你听的传播方式过于单一而影响传播效果。空中虚拟的茶馆节目形态用与众不同的场景设计,对直播室各种音效设备最大限度地综合使用,将广播的声音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节目名称艺术化。
“春”寓意希望的田野,代表农。茶馆是聊天的地方,代表节目的风格。而“春来茶馆”则取自于戏曲《沙家浜》,代表文艺内容。
三、节目提示艺术化。
在节目开始前有一个节目小提示,根据季节和时令的变换常变常新。举个例子:村头大喇叭响起来了,村长(使用当地方言的南阳小品演员党铁久扮演村长):“喂、喂,乡亲们、乡亲们,俺是村长,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春来茶馆》马上要开门营业了,赶紧走呀,抢个好位置去。”伴有乡亲们的吵闹声、说笑声、走路的嘈杂声等音效,就像一个微型的情景剧。然后接节目大片头。
四、节目片头、片尾艺术化。
节目片头用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音响资料开头,接着有茶馆开门声、倒茶声、小跑堂呼喊老板娘上场等声效。结尾有收工、打烊情景,就是一个微型的小品。
五、节目场景转化艺术化。
每个小栏目之间的转换都是老板娘和小二在精心地进行场景表演。
六、主持人形象艺术化。
角色定位(一)茶馆老板娘,语言定位:评书式。(二)店小二,语言定位:幽默诙谐的南阳本土方言。[1]老板娘在具有舞台效果的锣鼓声中出场,艺术地亮相顷刻间便把听众还未集中的收听意念收拢,形成节目的首次“聚合”效能。接着,老板娘一阵评书式的开场白:以平等的老乡身份,道出“茶馆”的内容:喝茶、聊天、听段子、学农技,气氛马上轻松起来,形成节目的二次“粘合”效能。而且中间有店小二插科打诨的帮腔应答,随着节目艺术性的推进,听众在没有收听负担的轻松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农事,节目的长久“吸纳”效能便形成了。
七、农事专家团队出场艺术化。
专家团队在节目开始以老板娘介绍,配着出场音乐依次登场亮相,每个专家根据自身的特点都有一个标志性的符号,比如养殖专家会在鸡鸭鹅叫声中出场说“可爱的小东西们,有我某某在,什么妖魔鬼怪都不敢来”;种植专家会在麦浪滚滚的歌曲声中出场说“南阳,中州粮仓,我某某,为农业丰收保驾护航”,再配以合适的音效,也俨然是一个情景剧。
八、节目内容艺术化。
将相对枯燥的科教内容进行艺术化改造,即通过戏剧化、娱乐化、故事化来完成节目形态。
(一)节目开始用锣鼓齐响、鞭炮齐鸣的音效烘托出茶馆的热闹氛围,然后店小二喊“挂对联喽”。对联内容根据季节、时令、天气、新农村新变化等每期都有所区别。对联可以是听众电话直接参与,也可以是事先录制好的,可以以快板、说书的形式出现。
(二)天气预报形式艺术化。天气预报的小片头是店小二用南阳当地的大调曲的形式唱出来的,内容是连线气象局播报人员,老板娘和小二会以聊天的形式和气象局播报人员共同播报天气。
(三)农事提醒形式艺术化。农事提醒是根据季节、时令等,用评书、快板和南阳当地农民耳熟能详的河南坠子、鼓儿哼等曲艺形式录制而成。
(四)致富典型用故事形式播讲。茶馆致富角环节,老板娘用讲故事的口吻和插科打诨的看似东拉西扯实际是用疑问的方式推动故事前行的店小二一唱一和地讲述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致富典型。有时根据情节的需要,两个人还进行角色的演绎,加以适当音效的运用,非常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
(五)“三农”内容和文艺元素巧妙融合。栏目由传统的30分钟单元扩展为90分钟,每期节目根据对农内容严格选取文艺内容,使其巧妙地融合成整体,力避两种内容脱节的老对农套路。比如,对农内容是养猪致富的,文艺内容就选取河南曲剧《小两口卖猪》;对农内容是反映婆媳关系的,文艺内容就选取《周末的烦恼》这样的小品;对农内容是介绍外出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的,就选取《打工奇遇》这类小品等。内容不是生搬硬套,是经过老板娘和店小二的串联语艺术地过渡。两种内容的结合减轻了对农节目语言的乏味,在轻松中提高了节目的接收度,增强了对农节目的可听性,照顾到了农民受众的不同群体。
(六)像“农村新课堂”这样的子栏目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植、养殖的科教解说,而是把“农村新课堂”设在田间地头,进行体验式的现场互动,专家会针对某一个问题现场分析、解答,农民可以现场提问,有时还有辩驳和争论。这个时候,茶馆的老板娘和小二会现场同行,进行实况录音,除了为专家和农民牵线搭桥外,会积极地以角色的形式加入到“讲课”中,适当地插科打挥,诙谐幽默地调节气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七)政府颁布的一些惠农政策,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们当然更是用快板、说唱的形式来做宣传。[2]
娱乐对农、艺术对农、茶馆结构,很显然是一种新的对农广播形式,它是新形势下广播节目的新实践。我国的广播电视发展一直延续着实践先行的规律,其节目的发展更是跨越式的。因此,中广协近期在政府奖评奖中把对农广播节目定为形式不限、时间不限,其探索的意味相当明显。南阳电台《春来茶馆》栏目正包含着这种探索的有益实践。今年,我们的《春来茶馆》节目也将有资格参加优秀节目的评选,原先在参评时定位到底是对农节目还是娱乐节目的尴尬将不复存在。
运行六年来,这个空中虚拟的茶馆,[3]已成为当地农民朋友午后必“去”的休闲场所。大批的“茶客”被“茶馆”的氛围所感染,相继组建了许多“茶馆听评会”、“联谊会”。随着节目进村入镇现场直播,其感染力日益增强,有两个乡镇相继注册了“田汉茶馆”、“老舍茶馆”等真正的实体茶馆。它植根于乡镇文化大院,以休闲娱乐为主,并与广播“茶馆”空中对接,每天午后组织前来喝茶娱乐的村民定时收听节目,并收集村民有关种养加和娱乐方面的相关需求,反馈到节目中,使广播节目更具针对性。这种虚拟茶馆与实体茶馆进行的空中对接,是在农民受众被感染、被吸纳的自主意识中完成的,它也许正是今天对农广播节目以受众为第一需要的一种体现吧。
注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论文(整理2篇)
阅:0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立法[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society,....

茶艺场景布置(整理2篇)
阅:0茶艺场景布置范文篇1孙化蓉1,2,王浩1*(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37;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均衡....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整理2篇)
阅:0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范文篇1[关键词]煤炭消费量;协整;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Abstract:Thispaperusesc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