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非遗文化介绍(整理2篇)
来源:
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篇1
教育承担传承地方文化职能
5月11日,北京门头沟区实验二小永定分校六年级学生梁蕾和她的几个小伙伴,早早来到新桥路中学,参加该校艺术类舞蹈特长生测试。梁蕾的特长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西太平鼓。
太平鼓是一个有柄、有环的圆形单面鼓,鼓面用雪白的羊皮或牛皮制做。鼓边上缀着几个红色的小绒球,鼓柄下端拴着闪亮的小铁环。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摇鼓槌,边打边舞,“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铁环声清脆悦耳。测试时,梁蕾先跳了一支自己准备的舞蹈,又跟着新桥路中学的大姐姐模仿了一段太平鼓舞,最后,还根据老师给出的节奏击打鼓点。
梁蕾在实验二小永定分校学习打太平鼓已有两年了,此前,她还参加过区文化馆的演出。“我很喜欢打太平鼓,希望升入中学后有机会继续学习。”她说。
据新桥路中学副校长安兴春介绍,该校是京西太平鼓艺术传承学校,多年前已将该项目列入校本课程。今年“小升初”特长生测试,学校专门设立京西太平鼓项目,该校计划招收三五名太平鼓好苗子。
2004年12月,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和区教育委员会将新桥路中学命名为“京西太平鼓”艺术传承学校,并与新桥路中学签订了2005年至2008年为期4年的合作协议。这是门头沟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后的一个重要举措。
新桥路中学是门头沟区有名的艺术特色学校,共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00人。学校建有北京市中学生“金帆艺术团”舞蹈三团。他们曾参加过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全国农运会、国庆50周年等全国、市级、区级的各种大型演出活动。自1987年至2004年,仅“太平鼓”这一项目就参加了15次各种比赛和演出活动。此次命名新桥路中学为“京西太平鼓”艺术传承学校,一方面通过委托学校在初中、职业高中课程中每周开设一节“京西太平鼓”舞蹈课,并组建一两支100人以上的学生太平鼓表演队伍,以此来普及推广太平鼓;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实践编写适用于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不同需求及初中、高中、成人等不同层次的太平鼓舞蹈教材,让“京西太平鼓”能够科学规范地进入课堂,更有效地将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开发传统文化课统编教材
今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了首套京剧地方教材――《快乐学京剧》,开始在史家小学分校等东城区14所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用,之后将向更多的学校推广。编写这套京剧教材的目的,就是希望以京剧为载体,让传统文化进入孩子们的生活。
《快乐学京剧》是北京市组织编写的地方教材,将率先走进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的课堂。据介绍,《快乐学京剧》教材分3册、授课时间为每学年10课时。教材共选取9首演唱曲目和10首欣赏曲目,以传统剧目为主,兼顾现代京剧。教材主编侯守峰说,教材以剧目为载体,以行当为主线,以视听为手段,多种表现形式全面地介绍京剧,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力求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剧情介绍,演唱或者欣赏指导,有京剧百科,有活动平台,有京剧乐园,让孩子循序渐进反复去推敲去体验京剧的魅力。让孩子在快乐当中,在欢声笑语当中,去体验京剧的魅力。”
在14所试点学校之一的史家小学分校,京剧的课外小组活动已经开展了10年。今年正式开设京剧课后,孩子们对京剧的喜爱,远远超出了学校校长高满洪的预期:“喜欢上京剧的孩子不能说百分之百喜欢,但是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非常喜欢的。无论是从京剧的人物、扮相、唱腔,还是走路的姿态,孩子们可以说是越来越喜欢。现在只要有京剧社团活动,或者有大大小小的汇报演出,我们的家长都是积极地全程参与。”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尤娜表示,编写这套《快乐学京剧》教材的目的,就是以京剧为载体,让传统文化进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京剧是我们的国宝级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从它的精神内涵,还是它文化的内核,包括舞台的精湛的表演都很好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节风貌,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会悄无声息的进入孩子们生活当中,陪伴他们的成长。”
尤娜表示,目前,《快乐学京剧》教材已经进入实验阶段。实验结束后,将通过反馈情况进行总结,对教材进行修改完善,再送北京市教委及课程中心终审。一旦教材通过终审,将对教材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学校开设京剧课程。
剪纸艺术走进津辽中学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线条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享有“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盛誉。通过一副刀剪,一张纸,就能表达出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天津市西青区的付村中学,将这一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中,不仅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教育,也使这项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
3月11日,初一学生马浮钰上了自己的第一堂剪纸课。他表示:“以前看见过年家里贴的窗花,觉得特别好看,就对剪纸产生了兴趣,便开始学剪纸。趁着假期的学习,今年我想自己剪窗花,过年贴在家里。”现在,付村中学的剪纸兴趣班共有20多名学员,除了新加入的成员外,也有许多技法娴熟的老学员。付村中学初三(5)班的张煜就是其中一位,她学习剪纸已经将近3年了。剪纸时,她熟练地拿起刻刀,在模板上仔细刻画,不到一个小时,一张红纸就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喜羊羊。
张煜说:“刚开始学剪纸的时候,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没想到,逐渐喜欢上了。剪纸可以打磨自己的耐性,可以刻出不同的效果。我非常喜欢剪纸。”
如今,走进付村中学的剪纸兴趣教室,窗户上,墙壁上,桌子上,随处可见漂亮精致的师生剪纸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色彩丰富,流畅的线条与绮丽的构图,独特的表达与抒发,让人目不暇接。据了解,付村中学于2000年创办剪纸艺术班,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5年,共培养剪纸艺术特长生300多人,使剪纸艺术这项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在辽宁省建平县高级中学,剪纸课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今年是羊年。今天的剪纸课学习制作关于羊的作品。”老师话音未落,同学们就已经拿起工具跃跃欲试。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认真对照模板一点点地剪和刻,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图案逐渐显现出轮廓。
建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这项传统文化带入校园,贯穿于学生的教学中。不仅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教育,也使这项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自2014年建平剪纸艺术走进这所高中,到现在已经一年时间,共培养剪纸艺术特长生几十人,使剪纸艺术这项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成高考新考点
今年2月22日、23日,近300名高三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了为期两天的2015年艺术特长生测试。除了传统的声乐、舞蹈、主持、器乐等项目外,今年南航还特别增加了戏曲类艺术特长生。南航大学生文化艺术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艺术学院副院长杨莉莉教授表示:戏曲类主要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号召而增加,分为昆曲、越剧、锡剧、京剧各行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此次艺考招生倾向传统文化,传递出了高校招生项目转变的气息。一些名校如北大、清华,也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加入大量国学内容。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如何保有、传承、发扬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也成为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心的问题。
今年3月,从“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传出的消息显示: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预计将于今年9月出版,四册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
至此,课题组已完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标准化传统文化教材的研发工作,高中国学教材将在各地开展成规模的教材试用工作。
课题组秘书长张健表示:高中传统文化通识系列教材作为“十一五”“十二五”两个阶段十年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承担资源整合和编著。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标准化传统文化教材,均已研发完成。全套教材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经专家组反复研讨、论证,制定了“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润”的课程结构,各阶段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系统科学。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就属于“文化浸润”的内容。
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篇2
根植沃土颍淮大地育奇葩
阜阳,自古以来南北文化在这里冲击融合,黄淮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精彩,孕育了集聚吸纳功能,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在民间艺术上,呈现出多元、淳朴、富有想象力的鲜明特色。千百年过去了,血脉续传承,颍上花鼓灯、临泉杂技、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阜南嗨子戏、太和书画等传统文化,摆脱自娱自乐的封闭状态,以开放融合的胸怀走向市场,在服务百姓文化需求中求生存,靠面向市场创新中图发展,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呵护和关注中,焕发出生机活力。
仲夏时节,走进颍上县金三角公园,远远就被激情奔放的鼓乐声所吸引。循声望去,一处凉亭旁,里里外满休闲纳凉的市民,神情专注地欣赏老艺人的精彩表演。“哐哐、哐哐、哐哐令――哐……”锣鼓、响板、梆子、二胡等器乐齐奏,且听鼓乐重击,又闻响板轻打,转而一番压锤、捣锤,鲜明的节奏中,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在场中升腾。凉亭内,两位老艺人手持布扇和手绢翻花,碎步走跳间传达相互爱悦、嬉戏逗趣的生动情景,引得观众掌声阵阵,叫好连连。
这种流转于淮河岸边的民间艺术,就是颍上花鼓灯,真实展现了皖北人的热烈、奔放、迅捷、灵巧的个性特点;男子刚劲爽朗,女子娇柔风韵,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显示出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颍上县文化馆馆长刘波说:“深受百姓喜爱的颍上花鼓灯,相传是大禹妻子女娇因思念大禹化为石头,百姓为祭奠其而形成,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后来,逢年过节,农民在麦场田头起舞,历经数百年发展至今,形成了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舞蹈艺术。”
无独有偶。颍上花鼓灯在当地广受欢迎的同时,在民间流传甚久的阜阳剪纸艺术同样受到很多人的青睐。阜阳青平坊剪纸艺术家吴青平介绍,作为阜阳一项“国字号”非遗艺术,阜阳城乡百姓对剪纸艺术的爱好由来已久。从衣服鞋帮巴花刺绣,到年节婚庆张贴窗花,民间剪纸艺术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阜阳本地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
据阜阳市民间艺术协会张建忠会长介绍,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影响,我市民间文艺种类繁多:“界首的彩陶,古朴厚重,很有韵味;阜南的嗨子戏,唱腔独具特色,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临泉的肘歌抬歌等,每逢年节表演,观者把演出场地围得水泄不通;阜阳剪纸,爱好者众多,每年都有优秀作品获奖,剪纸兴趣班甚至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另外,还有刻铜、刻葫芦、泥塑、杂技、黑陶等传统民间文艺,擅长者不少,爱好者众多,这些颍淮大地流传的民间文化,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族之光。”
历久弥新民间瑰宝放异彩
经岁月洗礼,阜阳市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轨迹:小打小敲――日趋兴盛――盛极转衰。
颍上县77岁的花鼓灯省级非遗传承人曹树芝介绍,花鼓灯历史渊源流长,至宋朝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形式,清代得到较好发展。民国时期,是花鼓灯的兴盛期,那时候几乎庄庄有锣鼓,村村有灯班。每年春节、庙会时,各地的花鼓灯灯班聚会、竞演。各灯班敲着锣鼓,举着岔伞、彩旗,演员边走边唱,涌向会场,场面十分热闹。
“”期间,花鼓灯艺术被斥为“低级下流”,当作“牛鬼蛇神”批斗。再后来,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艺术形态占领市场,花鼓灯因为表演形式老土,服装配饰单一,渐渐归于沉寂。
同颍上花鼓灯的经历相似,阜阳剪纸也经历了盛衰轮回。剪纸艺术家吴青平介绍,剪纸艺术形成年代久远,古代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民间还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大部分妇女讲究女红,通过临剪、重剪、画剪,将喜爱的图样剪出,装饰衣服和鞋子。“咱阜阳,城乡50岁左右的妇女,大部分有剪纸功底。剪纸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可见一斑。”阜阳剪纸艺术家吴青平说。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机械提花、印刷品等大量冲击,剪纸老样式跟不上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渐渐淡出百姓视线。
多元文化冲击下,受到冷遇的民间艺术绝非花鼓灯和剪纸两种。以界首彩陶为代表的手工艺品因不及塑料制品便宜,也不及铁艺不锈钢产品结实,不及玻璃水晶等美观,一步步失去竞争力,曾经的名声仅留在记忆深处;以太和清音、界首渔鼓、阜南淮河琴书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不像电子音像制品那样声像并茂、没有小品那样形式鲜活,也渐渐失去人们的注意……在时代变革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民间艺术举步维艰,面临生存困境。
张建忠认为:“传统民间文艺的沉寂不是阜阳特有的现象。我国各个地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民间文化精髓,正在被一代人淡忘,这种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深思。于是,保护和传承的行动开始酝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渐渐拉开帷幕。”
据悉,自2005年6月,文化部在全国开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评选以来,阜阳市已有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临泉肘歌抬歌、界首苗湖书会、阜阳剪纸、阜南黄岗柳编、阜南嗨子戏、淮北梆子戏8项民间艺术,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太和清音、临泉毛笔制作技艺等17项民间文艺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此外,颍州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界首市田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彩陶)之乡”;太和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临泉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政府的牵头组织下,社会各界逐渐重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通过机制改革,推动民间艺术走向市场。
融入市场开辟一片新天地
花鼓灯艺术家陈玉华对传统艺术闯市场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清颍花鼓灯艺术团没有政府资助,演员大部分是老艺术家,有的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县城乡村有人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一年也能接个百十场演出,收益二三十万元。这笔钱为大家发发补贴,然后更新器具,民办花鼓灯艺术团的发展,就是在服务市场中步入良性循环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来自临泉迎仙的尹燕春敏锐地察觉到,样板戏
等传统文娱活动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于是,自幼练习杂技的他,辞掉工作,从临泉老家招了十多名学徒,开始了耍杂技闯江湖的生活。从那时起,他所代表的临泉杂技艺术开始走向市场。
“那时候,老百姓的娱乐活动少,除了听样板戏,业余文体生活单调乏味。惊险刺激的马戏表演和杂技出现后,大家都爱看,市场反映好。”尹燕春介绍,多年的“江湖”经历,让他逐渐掌握了市场运作技巧。当时,他的马戏棚大致可坐3000人,可他每次卖个八九成座位,就宣布票已售完,营造一票难求、供不应求的氛围。如此,激发了更多人的好奇心,也调动了不少观众的热情,尹春燕的收益更加可观。
然而,随着城市文明管理的加强,马戏班子要找个演出场地越来越难。面对困境,尹燕春积极转型,将演出队伍搬上舞台。这次转型,让尹燕春的杂技团上了档次。随后,他又将杂技演艺的触角延伸到繁华城市,取得不错收益。如今,尹燕春与东莞的文广新局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专门承接政府安排的大型演出,收入稳定的同时获利颇丰。
亦在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着力破解民间文艺保护传承难题的同时,阜阳市部分民间艺术从业者不等不靠,主动转型,积极面对市场寻求发展。吴青平捧着自己的剪纸四条屏作品说:“这幅剪纸,市场价超过2000元。如今,我正赶制合肥一家商务公司的剪纸礼盒订单,共1500幅,标的收入近40万元。”
创新发展传承需有后来人
经济愈发展,需求愈多样。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多元的当下,深深扎根民间、内容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显示出其自身的市场价值和旺盛生命力。
“我喜欢纯手工的东西,因为它代表着人类的智慧,并且独一无二,无法复制。在我看来,卢群山的彩陶、杜平的刻铜、兰胜利的刻葫芦、古城的泥人,每件都有自己的生命。”市民萧肃一向爱好民间艺术,他在参加阜阳市非遗产品产销会时说:“颍上花鼓灯、阜南嗨子戏、界首渔鼓、太和清音,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深邃,令人沉醉。”
颍上县文化馆刘波馆长认为:“作为表演类民间文艺,应不断创新形式,增加内涵,突出特色,创作精品,打造市场竞争力。颍上花鼓灯艺术家正在思考编排一台类似印象漓江、刘老根大舞台等叫得响的节目,将颍上特有的历史文化及人文景观融汇其中,编排一台来颍上观光必看的地方节目,以适应市场需求,开拓发展空间。”
界首彩陶艺术大师卢群山说:“目前,传统民间艺术商品化不足。如彩陶和毛笔都是手工制成,产量上不去,不利于产业化发展。民间工艺品制作可以在一些工序上采用机械作业,提高加工效率。如彩陶拉坯过程中,传统艺术脚蹬转轮,效率很低。现在,采用机械转轮,手工拉坯,既不影响工艺品的手工魅力,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吴青平则从政府规范扶持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最近参加了在河北蔚县举办的剪纸艺术节,看到当地政府对传统民艺的规划与支持,感触很深。他们统一注册‘蔚县剪纸’品牌,制定行业规范,改变过去无序竞争局面,形成集创意创作、加工剪刻、宣传推介、市场直销和网上销售为一体的运作模式。目前,蔚县有96个剪纸专业村,年生产剪纸500多万套,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2,4亿元。这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更多人对传统民间文艺的后续传承表示了担忧。市民张金龙表示:“民间艺人队伍正在逐渐减少,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先后离世,民间文艺正濒临技艺流失的边缘。民间文艺后备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政府扶持期待未来花更艳
显然,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令人欣慰的是,2005年起,阜阳市就启动了民间文化的普查工作,先后普查出界首彩陶、颍上花鼓灯、临泉毛笔、泥塑、刺绣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收录了大量照片、文字资料,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努力,阜阳市先后有8项传统民间文艺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颍上县政府高度重视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发展,专门开办花鼓灯艺术学校,每年拨款20万元用于招生教学。目前,该校首批学员已编入县文化馆花鼓灯艺术团,专职从事花鼓灯表演。现在校就读16名学员,全部免除学杂费,另享受部分生活补贴。新生代力量将从这个渠道源源不断输入到花鼓灯表演团队,为花鼓灯艺术有效传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外,临泉县也成立了杂技学校、阜阳剪纸已走进中小学课堂。近年来,阜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保护、传承和扶持力度,对那些具有市场前景的传统民间艺术进行生产性保护,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将文化资源与现代市场嫁接,在实现市场价值的同时传承发展文化,进而保护民间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颍上县有各类花鼓灯艺术团体8个,从业人员百余人。临泉县有1000多个民间艺术团队,其中杂技团队达890个,大中型团队有47个,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创效益愈3亿元;阜南县现有柳编企业70多家,带动14个乡镇9万余人从事柳编加工,2010年出口创汇5464万美元;阜阳剪纸团体1000余家,参与艺人近万人,年创效益可观;其他民间文艺也正积极面向市场寻求发展。

轨道车管理细则(收集5篇)
阅:0轨道车管理细则篇1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地铁线路施工方案探讨新建地铁运营线路施工管理及清场的研究西安首....

剪纸非遗文化介绍(整理2篇)
阅:0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篇1教育承担传承地方文化职能5月11日,北京门头沟区实验二小永定分校六年级学生梁蕾和她....

剪纸团花(整理2篇)
阅:0剪纸团花范文篇1六折团花的剪纸步骤:将一张正方形纸正方形纸对角折叠三角形中找出中心点。中心点为轴心,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