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标准(收集5篇)
来源:
数字化技术标准篇1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后,建设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7年1月15日以建信领办[2007]1号《关于加强标准宣传培训促进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工作的函》,向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机构发出了函件,强调了要加强标准的宣贯工作,同时开展示范项目的选定和组织工作。该标准对各地和各有关单位规划本地区本单位在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科学部署数字社区建设工作,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探索数字社区建设、服务及运营模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必然对现阶段我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编制委员会已就标准的宣贯培训及相关工作作了详细的工作安排。
一、我们从2007年3月开始,在全国30多个省市及地区,有组织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标准宣贯和培训活动,以供有关管理部门、系统集成商、产品供应商、物业公司等从业人员尽快了解标准内容,具备从业水平及素质,在实际建设中贯彻和落实标准要求,从而推动全国的数字社区建设。
二、有计划地开展数字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参照标准技术要求,在有条件地区,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及系统检测活动:探索数字社区建设、服务及运营模式,以全面提高数字社区的服务水平,为建立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继续追踪完善本标准,使新技术、新产品得到更好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标准篇2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存储技术;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942-03
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InformationDigitizationConstructionoftheDigitalLibraryintheCollege
LUXian-feng
(TheLibraryof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Huanggang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Adigitallibrarywasaninformationsystemwhichsavedinformationresourcesbydigitalizationandofferedimmediateservicebyinternet.Therefore,thedigitalizationofinformationresourceswasabasicrequirementfortherealizationofadigitallibrary.Initiallytheconceptofdigitizationofinformationwasdisscussed,thekeytechnologyofitwasexplored,themainproblemsnowadayswhichinvolvedtheconstructionofcontent,intellecturalpropertyrights,technologyapplicationandstandardswereanalyzed,and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thoseproblemswereputforwardtoo.
Keywords:digitallibrary;digitizationofinformation;storagetechnology;strategyofdevelopment
信息数字化作为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建设,是数字图书馆正常运转的关键步骤。但目前我国信息数字化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复建设、知识产权、技术应用和标准与规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在实施信息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更新观念、统筹建设,还要规范标准、加强立法、提高馆员素质,更要加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新的开发技术和工作方式,逐步将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加以数字化,进而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产品。
1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数字化
1.1信息数字化的内涵
从社会信息化环境来说,数字图书馆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对不同载体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选择和规范化处理,使之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建立分布式的馆藏信息资源库和虚拟信息资源库,并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用户提供无时空限制服务的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搜集、保存和传递数字化信息,可以称之为数字化信息的存储和传递中心,因而信息数字化建设无论从质量还是从数量上都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环节。
1.2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信息数字化技术包括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存储技术和压缩技术等,其关键技术是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和存储技术。
1)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包括有键盘录入和非键盘录入两种方式,目前使用较多的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主要是第二种方式。键盘录入是一种手工转换的文本模式;非键盘录入包括手写识别技术、印刷文稿扫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在信息数字化实际工作中,我国许多数字图书馆都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规避键盘录入的较高错误率和扫描方式对硬件的较高要求,也就是采用超星公司开发的数字化技术加上便携式文件格式(PDF)和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格式。
2)数字化信息的存储技术包括直接存储技术和网络存储技术。直接存储技术是目前大多数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存贮技术,主要包括光盘塔技术、磁盘阵列技术和磁带库技术;网络存储技术是海量数据信息存储的实现方式,包括直接附加存储(DAS)、网络附加存储(NAS)、存储区域网络(SAN)、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iSCSI)技术和内容寻址存储(CAS)[1]。
2信息数字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数字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观念和技术的落后,信息数字化建设整体上呈现出数字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版权保护立法不健全、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标准和规范化建设滞后等问题[2]。
2.1重复建设问题
由于国内各地区、各系统以及各馆之间无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也无规划布局和分工实施计划,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政府权威部门的协调,相当多的所谓数字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政、贪大求全和相对分散的无序状态,信息资源重复现象的问题严重。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投入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总额已达36亿元,在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各类数字图书馆都在进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甚至引进CNKI等数据库,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数字化中也非常普遍,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存在着潜在的数字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
2.2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中信息数字化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信息来源的著作权尊重和数字化信息建成后自身著作权的保护。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开通,数据库的利用将越来越广泛,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就不可避免,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网络作品的制作、传播和使用的版权保护问题,让一些数字图书馆在实践中遭遇法律尴尬。著作权人公开指责图书馆界滥用权利,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出版界也有人认为文献信息的数字化是复制出版界的出版物,在网上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复制本、使出版界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而图书馆界则认为信息获取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版权人手里,这样会严重地影响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因而制定网上数字化文献的著作权法律法规已成当务之急。
2.3技术应用问题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和网络数字化资源的采集,图书馆越来越多的信息一入馆就是数字化的,而对于未数字化的传统馆藏,进行数字化转化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光学字符识别(OCR)扫描录入方式。一般的OCR录入系统能够实现对各种现代书籍、简繁体书籍、报刊杂志、公文档案的录入识别,且识别率高,还能实现各种校对,然而,对于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而言,由于汉字的复杂性,OCR对各类中文文献的识别远难于对英文和数字的识别,特别对含有繁体手写汉字的古籍文献、简繁混排的中文文献、专业性强的中文文献以及难于机检的汉字文献。OCR技术目前还存在很大的误识率和拒识率,为此,需要对OCR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提高其应用的全面性,并要引入中文校对、录入质量控制等技术,从而加强其管理功能。
2.4标准与规范问题
目前,在信息数字化标准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缺乏对标准规范重要性的认识;②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关键标准规范;③缺乏对标准规范建设的系统化把握;④缺乏对标准规范的开放描述和开放应用;⑤缺乏开放、联合、共享的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机制,例如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软件系统差异很大,如ILAS系统、图书馆集成系统等,其标准和格式都不一致,导致开发的数据库不能兼容,检索界面不一,检索途径也不同,检索语言也无统一的规范控制,无法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3信息数字化发展对策
3.1加强特色数字馆藏建设
只有具有特色的数据才能赢得较高的网络访问频率,才具有资源共享的价值,也是各大数字图书馆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效益的文献信息共享模式。因此,在进行本馆的信息数字化建设时,除了需要全面考虑文献价值、用户需求、载体形态、技术可行性和著作版权等一般因素外,还需要科学而系统地考虑馆藏内容、馆藏特色,尤其是馆藏结构和馆藏级别。馆藏级别一般可以划分为永久保存级、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4个基本层次。永久保存级馆藏是指具有确定的保存价值和用途,并具有惟一性的特色文献;服务级馆藏是指十分有用和必须的虚拟馆藏;镜像级馆藏是指其他数字图书馆馆藏的拷贝,与永久保存级相同的是它们都是现实馆藏,与之不同的是它缺乏惟一性;链接级馆藏则是贮存于其他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其内容较为广泛,与服务级馆藏相比,它与用户的相关性要低一些。只有通过这些特色数字馆藏的建设,才能真正优化馆藏文献的结构,加快馆藏信息利用,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文献资源的保障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3.2从信息源头加快信息数字化建设
文献信息资源的源头在出版社和出版商,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文献资源被出版系统数字化,这个资源如能加以利用,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据2001年统计,全国530家出版社的图书总量是154526种[3],一年的文献资源总量就相当于一个中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全部馆藏总量,而且还在逐年递增。如果把信息数字化的生产重任交给出版商,将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可以大量减少信息资源重复数字化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者可以通过与出版社合作取得授权来解决信息资源建设、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既能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又能照顾到出版商利益,同时还能让各类文化、科技的文明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使其能为更多的人服务,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3开发和利用先进技术
无论是从数字图书馆建设,还是从作为其一部分的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来说,技术问题仍然是制约着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问题。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立项研究开发新的应用技术,而且还需要各种高新技术成果的及时转化和应用。目前,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在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国外的数字图书馆工程为国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从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的实际出发,组织专人对信息数字化关键技术进行跟踪、研究、攻关;②借鉴引进适合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③集成和采用以国家“863”计划为代表的国内已有的科技成果;④开发适合我们自己的先进技术,如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指引库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及信息媒介技术,同时规范有关技术标准[4]。
3.4促进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信息数字化涉及文献描述、组织和检索多个方面,要使工作顺利进行,各个数字图书馆之间要能够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就必须统一标准,加强兼容性。因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要走资源共享的道路,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各图书馆文献分类编目不统一,对资源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碍,在书目数据方面,数据不标准就不能保证用户从各个角度迅速、准确地检索资料。因此必须有一个数字图书馆全国中心,建立和健全全国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各种标准规范,协调规范资源库建设,解决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问题。根据标准,再由地区内、地区间各馆合作建库或由地区文献信息中心统一建库,各馆录用,最终达到全国的标准化。
3.5提高馆员的信息处理技术与研究人员的素质
随着信息资源概念的发展,文献信息数量和类型的增加,信息工作方式和手段的改进,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对传统纸质文献和某些缩微资料或视听资料的一般性收集、整理、组织、管理等工作,数字图书馆面临更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服务方式。例如,各种电子图书、网络信息资源、CD-ROM和其他电子资料已成为数字图书馆采访和处理的主要对象,这对于长期熟悉纸质文献的传统图书馆员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数字图书馆还会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知识产权归属品种和复本的比例、购书经费的分配等。在书刊分类和编目工作上,馆员的技术性处理工作会迅速减少,但会被赋予需要更多知识的技能才能完成的新任务。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参与更多的信息技术工作、文献信息研究和用户研究工作。总之,现在图书馆工作者应当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者,也是信息用户的导航者。鉴于此,在提升数字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吸收一批计算机、通讯、外语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充实图书馆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应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计算机、英语和专业综合技能与素质,及时调整和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柯明.谈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技术应用发展[J].图书馆界,2004,6(2):20-21.
[2]梁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3):13-14.
数字化技术标准篇3
基于模型定义(ModelBasedDefinition,MBD)技术是波音公司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颁布的数字产品定义规范(ASMEY14.41-2003)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数字化制造经验扩充了飞机研制建模中所特有的应用需求,从而得出的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定义技术。目前MBD技术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MBD技术能够实现基于三维模型来表达产品的设计制造等信息,颠覆了从3D到2D信息转换的传统传递模式,但MBD技术的应用仍需要对MBD技术的内涵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一、MBD研究现状
随着“十五”、“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与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机械制造业有9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了用计算机进行机械产品的三维建模,并已经完全替代或基本替代计算机二维设计制图和传统的手工设计制图方式。
目前,基于机械产品三维模型定义(MBD,Model-BasedDefinition)的设计(MBDD,ModelBasedDefinitionDesign)、工艺(MBDP,ModelBasedDefinitionProcess)与管理(MBDM,ModelBasedDefinitionManage)等环节的研究正在机械制造业的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铁路交通、汽车、机床、船舶以及兵器等行业迅速而广泛地开展。
但目前,由于缺乏基于机械产品模型定义与管理方面的相关标准,这些生产企业还需要将三维数字化设计模型转化为二维工程图后,传递至生产车间进行后面的加工制造以及计算机管理等工作。由于各种三维CAD软件功能不一样,国产软件与国外软件之间的差异,以及数字化三维设计与文件管理方面没有标准,造成了在产品的三维数字化设计模型转化为二维工程图时,结构信息不一致等现象,更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结构信息丢失的后果。现在的生产企业还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在转化后的二维工程图上进行大量而繁重的修补工作,有的甚至重新绘制,来完成二维工程图。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严重的重复劳动,并造成了较大的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
MBD技术是指在产品的数字化定义过程中,通过在三维模型上定义尺寸标注、公差要求、表面结构要求、基准要求、加工制造要求和技术要求等非几何信息,实现产品信息的清晰有效表达,满足以三维模型为驱动的下游数字化制造与检验信息的获取。近年来,基于模型的定义技术发展迅速,其将三维产品制造信息和三维设计信息共同定义到产品的三维模型中,直接使用三维标注模型作为制造依据,使工程技术人员从二维文化中解放出来。
相对于二维CAD环境中的标注,三维标注更直观,无须严苛的训练,工程师、车间工人和管理人员都容易理解。可以说三维标注的国际标准出台以后,为机械制造业摆脱图样提供了可能性。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在三维模型上直接标注的需求,以取代在二维绘图中的标注,并规范国内制造业企业在应用过程中的对尺寸、公差、注释、文本和符号等方面的规范性需求,由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结合相关组织、国内知名企业和软件公司的共同努力,于2009年了《GB/T24734-2009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11项国家标准。
该系列标准提供了一种2D工程图以外的3D工程信息表达方法,产品设计的所有设计信息均基于三维模型进行标注,三维模型和工程图一起作为信息载体,二维图在三维标注模型基础上投影产生,并保持关联关系。
该系列标准构成了后续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标准的基础,填补了我国制造业三维数字化产品定义标准的空白,统一了数字化产品定义的工程语言,规范了技术实施途径,大力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MBD关键技术
1.信息表达形式
产品信息种类多样,主要包括尺寸工具(尺寸标注、尺寸公差和尺寸修饰)、文本工具(文本注释和技术要求标注)、基准符号、表面结构、几何公差、技术要求、焊接工艺、加工制造和定制符号等功能。此类信息中的某些信息在二维工程图上表达的信息形式已经有标准规定,如《GB/T10609技术制图系列标准》、《GB/T4458机械制图系列标准》、《GB/T324-2008焊缝符号表示法》、《GB/T131―2006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和《GB/T1182-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等。
基于三维模型表达此类信息是通过“符号+文本”的形式来表达,符号的构建参照已有的标准,对于某些加工制造信息的表达,尚未形成信息表达形式的统一规范,企业可根据研究成果,经与各企业专家讨论后,将其研究成果进行标准化,而后进行推广。
如对于基于三维模型的机械加工工艺信息的表达,中国电科38所采用了“工艺信息框格”的形式来表达,将机械加工过程中加工设备类型、设备数量、加工方法、刀具参数和加工参数等信息进行符号化,利用符号来描述加工过程中的加工状态。对于工艺符号、代号及标识方法,目前已有部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工艺符号进行了规范化标识,如GB/T3167-1993《金属切削机床操作指示形象化符号》,但对于加工参数和刀具参数的表示法则需要形成标准的规范。
2.信息三维标注
目前,产品信息三维标注可参照的标准为《GB/T24734-2009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的11项国家标准,其对尺寸、公差、注释、文本和符号等标注规则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标注平面、关联性和辅助几何表达等。
很多商业化软件都开发了软件自带的三维标注模块,主要包括了尺寸标注、尺寸公差标注(轴公差标注、孔公差标注和常用公差标注)、基准符号标注、几何公差标注(形位公差标注)、表面结构标注、倒角标注、螺纹标注、尺寸标注修饰、技术要求标注和文本注释标注等模块。
这些信息的标注可直接参考有关国家标准《GB/T24734-2009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但对于某些加工工艺信息,不能直接套用国家标准进行信息的三维标注,需要对此类信息的表达制定相应标准。如对于机械加工工艺信息的表达,中国电科38所对基于MBD的产品信息三维标注方法做了相应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三维信息表达公式,并对辅助几何元素的表达和颜色的使用做出了规定,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标注的锚点属性,如图2所示。
3.标注信息管理
标注在三维模型上的各类信息种类多、信息量大,全部显示在三维模型上,势必造成模型上标注信息相互重叠遮挡,形成“刺猬现象”,影响信息的可读性。在对信息进行三维标注时,应选择合适的标注平面来放置标注的信息,并能实现标注排列方向的变更。此功能根据不同注释方向,创建多种视图和与视图关联的层,将标注的信息进行“分视图、分层级”的显示管理,可以方便地对尺寸显示按照特定的分组来实现控制,主要有全部显示、全部隐藏、按照层和按照标注类型等5种分组来实现三维标注信息的多视图查询过滤显示。
除上述之外,标注信息的管理应提供快捷的编辑方法,包括注释方向变更、排列方式调整和属性拷贝等。对于文字类、尺寸类和符号类的三维标注,其显示有方向性,应当具有快速变更文本或者尺寸方向的功能,而无需重新定义标注平面和标注方向。同类信息或同视图层级的属性样式要统一,如字体大小、字体类型等。对于三维标注应当具有属性样式批量设置,以及拷贝目标格式的功能。在构建三维标注时,可不考虑与其他标注的排列位置,待完成所有三维标注的构建时,再进行全局三维标注的显示整理和位置的排列。三维标注应当具有快速排列对齐的功能。如尺寸线对齐等。
标注信息的管理还包括成组管理,包括物理成组和逻辑成组。物理成组是指三维标注在空间位置上的组合,将要创建的标注附属到一个存在的标注上,或者将多个标注聚集成一个组;逻辑成组是指为了快速查找和方便传递,将完整表达某一对象的数字化定义信息进行组合。
4.标注信息提取
标注在三维模型上的信息为结构化信息,其中有些直接从设计模型获取,如尺寸。有些在标注时手动生成,如基准、公差和表面结构等。还有些是从企业数据库中读取而来,如加工方法中涉及的设备、刀具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结构化管理,可实现信息的快速检索、查询。
基于三维模型表达的产品制造信息(productmanufactureinformation,PMI)接受对象包括设计及制造人员和数字化设备。设计及制造人员需要在理解三维模型上标注的信息后,开展设计及制造活动,而对于数字化设备而言,如NC加工设备、检验设备等,需要将三维模型上标注的信息进行解析提取,转换成设备可识别的信息,以驱动加工制造及检验过程。
MBD技术的应用给实施数字化制造和检验带来了极大方便,工艺人员和检验人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直接从MBD模型上提取制造、检验数据,方便地进行工艺仿真、数控加工和数控检测,但MBD数据的提取与使用规范标准欠缺,有必要根据MBD数据的特点,对数据提取方面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标注信息提取如图3所示。
三、MBD应用要点
1.数字化环境建设
MBD技术的发展为打通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数据链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国家“甩图纸”工程推进。许多企业提出“三维模型下车间”的口号,给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对数字化设计环境的建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MBD技术需要软件基础环境、数据库平台、网络信息环境及信息安全体系等方面的支撑,主要包括CAD软件、CAE、CAPP、PDM、CAM、MES和ERP等软件。
MBD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需要与这些软件进行数据的传递和存储。因此,MBD技术的全面应用需要建设一条完整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通道。
2.标准体系建设
数字化产品定义方面已有《GB/T24734-2009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系列标准,但企业在实际实施MBD过程中,必须根据企业流程和环境制定相关的标准来完善MBD应用过程中的标准体系。
如利用MBD技术表达机械加工工艺信息时,中国电科38所制定了《机械加工工艺参数表示法》、《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图形符号》和《机械加工工艺信息三维标注规范》三项企业标准。
其中,《机械加工工艺参数表示法》规定了常用机械加工方法及相关刀具的工艺参数符号,适用于在二维图样和三维模型上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标注。《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图形符号》规定了机械加工常用工艺方法及相关刀具的图形符号,适用于在二维图样和三维模型上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及相关刀具图形符号的标注。《机械加工工艺信息三维标注规范》规定了常用机械加工工艺信息的三维标注要求,适用于在三维CAD模型上表达机械加工工艺信息。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MBD技术标准体系中的空白需要填补,如《MBD数据管理标准》、《MBD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标准》和《MBD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标准》等。
3.辅助工具开发
MBD技术的应用途径主要是通过在设计阶段完成三维模型构建及标注,在制造阶段完成三维工序模型构建及标注,在PDM系统中完成模型的数据管理和设计流程的触发,从而使得设计制造具有单一数据源。
为了使设计师方便地开展MBD数字化定义工作,需要对企业MBD设计制造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将标准中的规定固化在软件程序中。
二次开发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类PMI信息标注模块、与PDM系统集成、PMI信息提取和工序模型构建等。
数字化技术标准篇4
数字出版政策重点更加集中于产业深层次问题。数字出版资质、数字出版内容、数字版权等多个产业发展关键点的管理都得到了加强。多方信息表明,管理部门正在加快制定和落实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加快建立数字出版企业准入退出机制、加快推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加快实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程。
数字出版重大工程得到进一步推进。重大工程是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的有力保证,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的科技创新工程6项(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一期]、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和国家数字出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均有进展,字库和版权保护等工程研发顺利,正在稳步推进;目前,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和电子书包应用示范工程也均已完成可研论证。
数字出版的规范化程度不断加深。继《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研究报告》、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后,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4项数字出版格式标准、12项电子书内容标准、手机出版系列标准等数字出版行业标准方面进一步加快了制定工作。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今年2月完成了征求意见稿,从定义术语到内容规范、技术功能等各个方面,系统制定了电子书内容的相关标准体系。针对数字出版产业质量低劣、发展失范的问题,相关单位已启动了数字出版内容质量的检测规范与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基地布局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目前,9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正朝着差异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各基地稳步推进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发展道路。扬州园区率先制定了《江苏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扬州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同时,基地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福建、四川、深圳等省市正式加入到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申请行列中来,基地阵营有望进一步扩大。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针对数字出版产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通过加快推进基地建设,解决数字出版发展过程中资金、人才、项目开发、产品研发等一系列问题。
技术突破推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极大地方便了数字出版资源的集成与存储,北大方正、同方知网提出的云出版解决方案为产业应用云技术提供了有效路径;平台技术发展促进平台建设,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基于移动阅读终端的数字内容分销平台已经初具规模,当当、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平台的数字出版分销平台也得到了一定的巩固;电子纸技术推动赛伦纸的开发与应用,赛伦纸模式以“载体化”的概念,有效地整合了出版机构、软硬件厂商、销售渠道资源与利益。
这一年,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传统出版数字化步伐较慢、数字出版人才匮乏、数字出版标准不足、数字版权意识淡薄等,这些数字出版老问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主流数字产品开发不足、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不够、数字出版产业过于分散、市场整合力度欠缺等一些新问题也凸显出来。
2012年,数字出版发展迅速、硕果累累;2013年,数字出版蓄势待发、更值得期待:
1.以十精神为指引,推进价值体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数字出版的根本任务。数字出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反映它是整个数字出版工作的基础、核心和灵魂所在。十报告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任务,这既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继承、深化和发展,又为当前和今后的文化建设、文化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数字出版将会围绕抓好马列经典、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主题组织内容生产与传播,继续推进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与传播工程二期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
2.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数字出版发展保驾护航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支持。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如数字版权保护、数字内容投送、手机出版等,综合各方面消息,管理部门将陆续修订和出台《网络出版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管理办法》《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数据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游戏审批管理细则》等,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这些政策举措将为进入成长期的数字出版产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数字化技术标准篇5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平台和软件工具是标准化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它是工具标准化的艺术。但由于标准化的技术工具具有机械性,如果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就会导致艺术作品缺乏独特性及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数字媒体艺术虽然是依赖于数字技术,但它毕竟不是技术而是艺术,作为艺术,在创作中就应该是利用技术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利用,艺术创作要发挥的是人而不是工具的主体作用。作为使用标准化技术工具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需要处理好的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首先是工具标准化和艺术独特性的关系。技术平台的一致性、技术工具的相同性容易使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趋向同质性和标准化,而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个性化和独创性。在技术工具标准化的条件下展现自身的独特性是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作需要把握的重点。其次是技术手段的依赖性和艺术创造性的关系。传统艺术创造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首先要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和每一个细节进行思考,具体创作过程往往是整个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过程的可逆性、作品的可修改性,往往使艺术创作者创作之前对艺术作品整体性和细节性思考显得不那么重要,从而创造意识减低,并且工具功能越强大,越削弱艺术的创造性。如何避免依赖于数字的艺术创作演变为机械化的生产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数字媒体艺术是融合度比较高的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融合度比较高的艺术,是多种艺术元素和艺术形式的融合。它包括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电脑绘画艺术、电脑图像处理艺术、二维和三维电脑动画艺术、音频视频艺术和后期特技艺术等等。它既可以表现为单一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综合;既可以是实景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既可以表现为静态艺术,也可以表现为动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由于有强大的数字技术支撑,可以实现多种艺术手段的高度融合。数字媒体艺术和传统艺术还有很高的融合度,一方面它可使传统艺术表现为数字艺术。比如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艺术化传统艺术,像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艺术馆、数字化美术作品展等等,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不仅仅是运用数字技术,是通过数字技术“艺术”地再现艺术。另一方面是数字媒体艺术最终以传统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可以说是数字艺术在传统艺术领域的延伸。比如把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在传统艺术中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像舞台艺术中的虚拟场景、特效设计等等。
三、数字媒体艺术是大众化的艺术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1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学生预防艾滋病征文范文模板
- 阅0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艾滋病在世界上的首次正式记载。人类致力于攻克艾滋病已有40年历史,期间曾有两例艾滋病治愈案例为大家.....

年终大会主持人主持词开场白范文
- 阅0主持词作为参考,最终需要自己修改成自己的语言和风格才是王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年终大会主持人主持词开场白通用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年终大会主持人主持词开场白通.....

监督发言稿(收集3篇)
阅:0监督发言稿范文篇1该地方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防化研究院、北京印刷协会联合起草,旨在控制北京....

数字化技术标准(收集5篇)
阅:0数字化技术标准篇1《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后,建设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7年1月15日以建信....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范例(3篇)
阅:0保险资金股权投资范文关键词: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信息披露制度1引言我国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