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反思心得体会(收集3篇)

来源:

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篇1

被选中用来代表一群人或一个目的的故事,必然能反映出整个群体的决策过程的好坏,也能反映出整个群体的思维模式的优劣。如果整个群组内部杂乱无章、相互冲突,那么讲出的故事也往往是杂乱无章、自相矛盾、软弱无力的。一个有凝聚力的组织,在面对逆境时能哿ν心、不惧风险、遵守纪律,那么他们则更有可能寻得一个富有意义的故事。

借鉴一下神话传说,这些较宏大的故事是一些原始意象的编撰,能触发更深、更个人的认知,因为这些故事突出了体验和反应的普遍规律,能够引起注意力,让人找到意义和归属感。恐惧是一种十分强大的心理规律,都市传说证明了恐怖故事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关爱、希望、信仰的故事则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添加更多画面感,甚至还需要相应的自我修养才能像恐怖故事一样传播得那么快。

如果群体塑造故事时是严格对“故事”进行分类或者公式化地拼接的,那么这会给你一个假象,让你以为自己深刻理解了集体的创造力和观察力。没有现成的公式能教会你如何统一群体意见,也没有一个“标准流程”让你明确知道缺少了话太多的人,话太少的人等。即便你仅靠一人之力就创造出了完美的故事,那么你还是需要让群体中其余人员相信,你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

了解了群体讨论可能出现的情况之后,你才能在左右推诿、翻江倒海的群体情绪波动中自由航行,找到故事创想。因为,一个好的故事,如果需要经过集体同意之后才能讲述出来,往往会缺失统一性和魔力。

是创意还是怪异?

我在做广告行业时,我的创意团队常常会让那些“有魔力”的故事变得令人惋惜,瞻前顾后的产品经理总是用客观标准衡量和评估主观的情感,这些故事就这样丧失了全部魔力。他们在找故事时,总是做最坏的打算,提防着人们误解,而不是寻找潜在的价值。

我还记得,我所在的创意团队曾设计过一个广播广告,利用了福特公司在1994年对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赞助,在背景音乐中加入了网球场的噪音,也加入了莫妮卡・塞莱斯击球时那标志性的怒吼。因为莫妮卡・塞莱斯在1991到1993年蝉联了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冠军,也因为澳大利亚人热衷于网球运动,我们很有信心,觉得广播听众一定会轻松认出这个标志性的怒吼声。但产品经理对此却不认同。他一直执着于一点,认为听众有可能会觉得这种怒吼让人心烦意乱。

创意团队成员眯了眯自己的眼睛,其中一个人倾了倾前身,问道:“到底怎么会让人心烦意乱了?”创作底线已经明确划出,“顾客永远是对的”这种说法也大行其道,经过讨论后,在背景中播放“怒吼”也就这样一声不响地在那间屋子里被毙掉了。这个音效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我们预想的效果,但这个创意之所以在剪接室里被毙掉,并不是因为故事本身的价值如何,而是由于群体争相掌握决策权而导致的。

有些创意经常看起来有些怪异,那是因为创意本来就是怪异的。我最喜欢的一个关于这类权力博弈的故事发生在1978年,是在可口可乐公司会议室里发生的。营销和广告方面的大师在命名一款将在来年推出的柠檬/青柠系列碳酸饮料时起了争执。创意团队最推崇的命名是“美乐耶乐”(MelloYello)。但产品经理对此持保留意见,他这样说道:“美乐耶乐……听起来像是街头交易的一样。”创意总监差点跃过桌子直接站到他的面前质问他:“那你觉得可乐(Coke)究竟是什么?”

人们习惯的客观思维可能会认为,减少歧义就能减少风险――但实则不然。歧义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反映,因此会让故事变得更加真实。保留故事中的歧义,再在低风险的环境下检验故事效果,然后根据反馈来修改,这样减少讲故事时的风险更好。

利用团队的决策能力,找到自己的意义

要选择恰到好处的故事,一方面要依靠团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依靠团队利用主观思维做决策的能力。但要注意,团队在面对图像、意象、情绪这类不太熟悉的领域时,经常会过度简化这些不可测量的价值,将其转换为某些可以计量的标准。这种依赖数字的做法并不能创造出好故事,只不过是让决策变得轻松了而已。

另外一种人们经常选择的逃避方式就是,过于依赖团队里最有权势的人的想法来决定故事。如果这人恰巧是个讲故事好手,那么这种方式也行得通。类似马丁・路德・金、亨利・福特、史蒂夫・乔布斯的天才领导人曾讲述过精彩的故事,激励了成群的人们进行行动,将愿景变为了现实。然而,大部分像我们这样的平平之辈只能困于团体之中,在悖论、冲突的价值观、多元化中挣扎,这让我们在所有重大决策上都缺乏凝聚力,包括在寻求“什么是属于我们的故事”的决策上也是如此。这些团队倾向使用数据、规则、运算,只为了让自己的决策变得更加“理性”。

埃伦・兰格(EllenLanger)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针对“控制感的假象”的研究,她冷酷地解构了我们的思维定式,利用原则和认知框架来提高决策质量。尤其是在商业领域,让决策过程更轻松的“惯例”可能会让我们错过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但更引人入胜的体验。我们的行为变得越机械化,我们的故事就会变得越缺乏内涵。

并不存在什么神奇的公式。生命中许多重要的事情都是模糊不清的、主观的。你的文化背景、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性格,还有最近经历的事件,决定了你的目标和对成功的定义。我曾看到过许多团队陷入激烈的争论中,似乎在寻找“正确”答案。

主观问题往往有着不止一个“正确”答案。要想找到一个故事,让目标市场用户觉得受到重视,取决于你们所处何处、所为何人,取决于你们所处的时间,取决于你决心影响他们的目的,取决于他们报以回应的原因。所以在群体决策中,无论你是自愿选择了问题的答案,还是被迫选择了问题的答案,即便最终的结果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你也一定要从自己的角度发现这个故事的意义所在。

数据确实能回答我们的一些问题。然而,我们利用典型小组、实验性活动来选择和检验故事创想时,或是直接讲述故事创想时,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从这一刻开始,一切都将由群体内决策人员的主观意愿做决定。在这样的主观环境下,我能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要投入感情。

讲故事是个自我诊断的过程

为了讲述一个能体现“我是谁”和“我为何在此”的故事,我必须花些时间询问自己这些问题。通常,有些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并且所用时间也能短则短,比如:“我们制造能娱乐大众的电子产品,并且为公司谋利益。”这只能引起一片鼾声。

个人进行自我反省时已经很难了,而让团队进行自我反省就更复杂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去的意见不合、意识形态差异,这些都会让群体中的每个大人变得像孩子争抢车前座一样幼稚。

我的朋友吉姆・西尼奥雷利召集高管开会,他讲述了精神分析师卡罗尔・皮尔森(CarolPearson)所提出的12种原型(流浪者、战士、魔法师等),然后他邀请高管们各自选出一到两个他们个人觉得最适合作为品牌的选项。之后,公布测试的谜底,人们看到了自己所选的原型的含义。那之后开始的谈话就是依据各人的选择,寻找统一目标。

这种自我诊断的过程让一些人感到十分恐惧,他们并不确定自己是否过着有意义的人生。同时也因为这个自我认知或自我反省的过程能够显示出你对组织或团队的信任度,是否相信他们是心怀善意的、言出必行的好人。

回避深度探查的团队,可能是因为怕实在的自省过程会揭露内部的伪善和空虚,但若是为了搜寻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品牌故事或组织故事,这种发现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当客观的、由外而内的“批评”思考方式换成了主观的、由内而外的“自省”思考方式,往往会引起焦虑,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倾向夸大这种焦虑。但当团队甘于反省后,大多数人会发现其实情况没那么糟糕,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意义。

我倾向于在开场时,让团体内的成员讲述“他们是谁”“他们为何在此”的故事,并且要带有个人感情。分享这类故事会增进大家的理解,减少后来的矛盾。当每个人都明白了一个机构的愿景故事需要深入的挖掘,需要每个人感情的投入之后,整个流程就会有所改善。

第一次尝试讲述团队故事时有些人会充满了雄心壮志,因为他们的故事会讨论他们想要成为的自己,而不是现实中的自己。这些故事鼓励人们追求超出自我能力的目标,但也因此听起来十分虚伪。

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并没错,但讲述我们是谁和我们为何在此的故事不应做出难以达成的承诺。团队真正的信任来源于诚实。既然网络已经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你也能满怀期待地让故事跟上现实。通过讲故事来进行自我诊断,这能扩大团队的视野。接受故事――包括那些揭露团队中不太理想方面的故事。你对现实的接受程度越高,你所讲述的故事就会越真实。

由内而外的团结

能够吸引人们将自身带入其中的故事能让人加深自我认知: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生活,这些都影响着我所爱的人。归属感和凝聚力互为因果。通常人们利用双方共同的因素增加归属感――种族形象、方言行话,还有其他猜想的、拉近关系的因素,将你归类为某一特定的人群。

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方法。找到能显示出我们的“内在”是同一类人的故事,这样就能加强相互联系。我们的“外在”联系其实并不牢靠,因为根据不同的区分方法我们也可能被归为不同类的人。但我们的“内在”有着相同的因素,能越过肤浅的外在区别,让我们在更深层面进行交流,这一层面可以用神话来说明,也可以用荣格的说法,即集体无意识。

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篇2

教育叙事即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研究方法。

“教育”是这种写作形式的内容,“叙事”是这种写作形式的行文方式,理论思辨性的文章不属于“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很适合中小学教师写,因为它不需要太高的理论水平,只需要实事求是的客观描述和发自内心的感悟。

由“叙事”二字可以看出,这种写作方式写出的结果是故事。就故事的主体来说,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要求我们直面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真实描写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故事,最后要对整个事件进行回味和反思,或者把自己的反思渗透在故事的叙述之中。这样,读者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则故事,还有对故事内涵的重新思考。

不是所有的教育故事都是教育叙事。要使叙事成为可能,还主要看所叙之事是否有意义。也就是说,是否体现教育教学机智,或是揭示深刻的教育问题。无论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还是讲述其他教师的故事,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所叙之事一定要真实。只有真实,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并回味、反思。真实是教育叙事的生命。为了保证真实性,我们可以运用录像、录音等手段保存教学记录,也可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教学实录。当然,记录下来之后还要进行挑选,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材料。我们说的真实是实有其事,但不排除一些文字上的加工,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其次,应该有细节的刻画。教育内涵往往体现在细节中。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顾问汪中求先生认为细节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他指出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教学内容的处理、一个教学环节的改动等等都是细节。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责任心、事业心都表现在细节里,教育正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把一个个细节做好了,也就是把教育做好了。

第三,主题要鲜明、深刻,具有启发性。教育叙事要蕴含一定的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叙事才有价值。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加一些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读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来领悟文章所要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叙事的形式不限,可以是日记、书信乃至课堂实录等体式。写教育叙事要把文体把握好,不能写成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或教育论文。可以以记叙文形式分叙事和反思两部分书写。前部分重点讲述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难忘的小故事,表达从事教师工作的幸福感、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或讲述当教师的酸甜苦辣,或展现自己独到的教育艺术与智慧,或记述与家长、同事、学生、名师(名人)之间真情交往的心得体会,或陈述自己在教坛上成长的哲理故事,或表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故事……充分表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以及高超的教育教学智慧和无私的教育情怀。后部分对教育故事进行简短的反思,观点要正确鲜明,有思想性和启发性,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避免单纯经验介绍,力求有新意。

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篇3

――哈迪(HardyB,1968)

时下,很多一线老师都写过很多讲述和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小文章,有的叫“教育随笔”,有的叫“课程故事”,有的叫“教学案例”等等,他们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体验,在教育研究领域,这样的“故事”被称为“教育叙事”。

因为只是凭感觉讲故事,许多老师并不了解这种教育文体的来龙去脉和本质特征,有的不加选择地记录一切琐事,叙事成了“流水账”式的生活记录;有的叙事缺乏逻辑条理,没有诠释出叙事中的内涵,失去了教育叙事应有的意义;有的老师选择的叙事内容不恰当,既不能提升自己也无法启迪他人。看来,小文章里有大道理,要想写好教育叙事,我们仍需要了解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叙事,或称叙述,是人们经常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指通过口头、书面或映像的形式描述所发生的系列事件。通俗的讲,叙事就是“讲故事”。[1]20世纪80年代“叙事研究”被应用到了教育研究领域,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式:教育叙事研究。因为这种研究方法亲近教师、贴近实践,很快受到教师们的欢迎。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也提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真实的故事”。[2]

具体说来,教育叙事,就是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体悟理解。[3]在规范的学术研究中,教育叙事只是教育叙事研究中的一部分,叙事是为了创建一个供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的文本材料。但对于老师们来说,写作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检视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发现和体悟教育教学的意义,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过程。尽管有学者认为教师个人的教育叙事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教师本人而言,它是一种最易起步的教育科研方式,是一种“草根式”的写作,是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教师写作教育叙事的意义

1.留存精彩的瞬间

马克思・范梅南说:“教育学不能从抽象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世界中去寻找。”[4]审视教师每天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每位教师的生活中,都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教育事件”。这些教育事件不管是带给我们创造的惊喜、失败的沮丧还是悠远的哲思、深切的感动……都蕴含着教师丰富的教育智慧,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折射出众多教师各不相同的实践智慧和教育个性。可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把它们记录和整理出来,这些蕴含智慧和意义的教育事件往往会从我们身边不经意地掠过,再也难觅踪影。反之,如果我们能把那些引起我们深切感受和思考的事件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教育记叙文”就能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所以,教育叙事,能“让我们把生活中偶然的教育事件历史化,把平凡的教育生活意义化,把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5]是我们敞开教师生命意义之门的重要方式。

2.俯瞰熟悉的风景

教育叙事虽然“叙”的是教育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点滴琐事,但教师叙事不是为了保存记忆中的往事,而是为了在故事中重温教育经验、体验教育过程,对教育生活作出意义的梳理与提炼,将原初的教育经验提升成为知识性经验的过程。因而,展现故事是次要的,在展现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教育意义才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故事虽然谈的是旧事,但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应是新的启示。此时的回眸和叙述,不是简单的“回头看”,而是使自己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来俯瞰熟悉的教学实践。要“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能“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6]

3.展现“缄默的知识”

教师知识有着不同层面,如同一座冰山,外显于水面的是认知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它决定着教师“知道什么”,隐藏于水面下的是实践性知识,它镶嵌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育情境中,决定着教师“如何做”。这种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的智慧积淀,通常是内隐的、缄默的,[7]但却是教师理解和解释教育教学事件的最直接的知识来源,它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如何洞悉和把握自己缄默的个人实践性知识也就变得格外重要。

撰写和描述故事是探究、洞悉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最佳方法。叙事本身是一个意义澄清的过程,我们在故事中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一些内在的,自己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教师对故事的撰写与分析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包括“如何做事,何时何地做这些事情”这些认知性的技能,更表述了自己“如何看待和诠释与教学行为相关的事件”这些价值观念的问题,展现和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教育观念,将原本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缄默知识”表达了出来,从而更好地发现自我在认识、行为等方面的不足,发掘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惯的深层意义,教育叙事因此成为促进我们增长实践性知识、提升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方式。

4.超越日常的自我

教育叙事,叙述我们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每一次叙述都能促使我们沉静思考,质疑自己习惯化的教学行为,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的解释,追问教育的终极意义。因此,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品味、体验、发现、评价、判断的过程,是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不断发现的过程,它让我们发现自己平常教育生活中蕴涵的丰富意义,也在不断地让我们驻足沉思,走出“惯性”,改进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促进我们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质量。教育叙事,让我们在“接近自我”的同时“超越自我”,真正获得我们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5.生长“草根理论”

“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8]教育叙事让教师亲历的教育生活自己说话,让我们在与自己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产生基于自身教育生活的、带有自身生命体温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这种教育的理念或思考来源于我们自身教育生活的知识,是我们自身的教育生活经验的结晶。它“不仅为教师已经历的事情提供有意义的保留形式,而且还提供一扇向前看的窗户,帮助教师在遇到类似情况之前就有所准备。”[9]正是在这个探索实践――叙述记录――反思整理――追问提升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草根理论”,从一个教书匠转化为一个教育家。

6.创建开放的文化

叙事,是人类表达、交流的方式,讲故事的人在讲述中不断整理自己的思路,驻足反观自己的经历,听故事的人获取故事经验的启示意义,因此叙事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叙事创建了一种叙事者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开放的文化。一方面,作者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所识、所感、所困和所悟通过写教育故事表述出来,为教育同行、专家、学者等众多不同角色的人创建了一个可以评说、讨论教育问题的平台。另一方面,阅读和倾听教育故事的人“可以设身处地的把自己置身于故事所描绘的教育情境之中,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教育案例认真地加以分析、梳理,认清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规律或原则,在阅读和倾听中,把别人经过探索、努力得到的经验转变为自己的某种知识,为我所用,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和发展。”[10]因此,教育叙事创造了一种分享思想,共享知识的有效方式,无论对叙事者还是读者,这种沟通和交流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惊喜和进步,这种多向、开放的教育文化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学习、交流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叙事的文体特点

1.寻找熟悉中的“陌生”与“冲突”

教育叙事可以是记录自己一次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发掘亮点”;可以叙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呈现矛盾和问题,“展现机智”;可以讲述自己与学生交往中的一个故事,“追忆难忘”,可以呈现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困惑与遗憾,“反思缘由”……一个好的教育叙事,不仅是教师自己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其他老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因此,要想让自己的教育叙事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教师要学会“寻找”自己“熟悉风景”中的“陌生”。要搜寻那些看似平淡无奇却对自己产生深层影响的故事,要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中发现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发掘与选择题材,让自己讲述的故事具有“陌生化”效果,从而让自己和读者都有新的发现。

2.追问故事“背后的意义“

叙事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其背后的研究,并不如讲故事那样简单。其实,“鲜活的故事只不过是教育意义披在身上的一件漂亮外衣,叙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在于发现和阐释故事背后的意义。”[11]如果纯粹是讲故事,没有专业的视角,教育叙事就和一个文学报道没有区别。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鲜活的故事讲述出来,还要对自己的教育故事进行解释,必须穿透这些故事和叙述,透视其背后的意义。让故事体现你对该教育事件的思考和理解,反映出你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哲学。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自己对教育的洞察力,促进自身发展。对于阅读者、倾听者来说,才能够从这些思考阐释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你的教育叙事才具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3.在叙事中把自己“摆进去”

作为一种研究,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仅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的,在故事中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你要有直面自我的勇气和胆识,能够敞开自我,直面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将自己的自信与成功讲述出来,而且能将自己的失误与遗憾显现出来。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自己要对这些问题追问和反思,在思考反省中重新建构自己对这些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解。把自己“摆进去”,还意味着自己不是一个“旁观者”,也不是一个“评论家”,而是要在反思和追问中对教育问题有新的理解和发现,有新的行动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此,叙事才能成为你提升自我,改进实践的有效专业发展方式,照亮你未来的教育生活。

四、如何写好教育叙事

1.学会观察与积累――“从今天起,每一天都仔仔细细地过”

写教育叙事离不开大量鲜活的素材,这些素材要靠平时点滴地积累。老师们应该学会“戴着教育的眼镜看世界”,做个教育的有心人。例如常看报刊杂志时政新闻;时刻关注专业期刊的教育动态;学会从日常纷繁的教育现象和事件中发现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的案例;学会通过写教育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感受、产生的问题、与同事的讨论甚至是身边同事对某一教育现象的抱怨。我们要不断培养自己对教育的敏感性,提高自己教育研究的眼光、理解力和判断力,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慧眼识冲突”,从平淡中发现精彩,找到蕴含丰富意义和价值的写作素材。

2.唤醒自己的教育意识――“故事,使我们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对教师来说,素材的积累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开展研究,还需要对经验和故事进行“发酵”,体会其中蕴涵的教育问题,并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提炼,深入理解该故事中蕴涵的问题。教师在叙事中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反思和挖掘自我,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叙述和发现中主动发掘和提升自我,让自己走出庸常的状态,成为自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成为我们自己想做的人。

3.不断尝试和创造――“有行动才有故事”

如果说作家用自己的想象创作,那么教师就是用自己的教育行动创作。“所谓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际上是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行动。”[12]教师叙述、解释自己教育生活的前提,在于他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生活要有思考和行动。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老师需要积极对日常教育实践进行变革,不断尝试用新的行动去完成教育的过程,在探索和变革中,你会经历常规教学中所不曾经历的故事,而这些在变革中发生的故事,往往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反之,很多教师之所以无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主要是因为没有用心思考的习惯,没有学习和改进的动力,所以自己的教育生活永远是“平平淡淡、一如既往、习以为常”,只有当教师创造了自己的教育实践,他才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故事。

4.让常识与专业对话――建构自己的的文化工具箱

“出色的教育故事总是悄悄地把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冲突和教育矛盾中。”[13]教育叙事不仅是描述一个现象,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要求老师要把对事件的考察、描述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起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事件。要写好教育叙事,要有足够的理论视角,只有这样,在叙事的过程中,才知道如何组织事件,才知道事件组织起来后能表达什么样的理论主题。如果仅仅是用事实说话,缺乏对体验感受的反思,那么即使你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这“经验”也会显得单薄、缺乏深度。

“对教育现象的深刻理解应该来自“常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对话。[14]教师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布鲁纳Bruner,J.),即努力使自己拥有丰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了解国内外人文学科的前沿进展;拥有丰富的、深刻的理论洞察力;不断吸收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思想资源,不断触动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出有价值的叙事题材,并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和观念,从自己的故事中“解读”出内在的理论“意义”,使人们从故事中体验、思考和理解教育的真谛与价值。

5.学会深描――让故事引人入胜

教育论文的基本形式是用“论证”的方式“讲道理”,教育叙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写”的方式“讲故事”。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故事的是否保持了描写和分析的“深度”。“深描”能够让你将日常教育事件制作成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

(1)深度描写细节

在叙述时,你要把自己当做一个作家或是画家,充分关注故事所发生的特定背景,要对当时的情境做细致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描述,运用一定的叙述手段和技巧,如倒叙、深描等文学手法,把读者带入现场,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描写事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那些能引起老师们共鸣、难于调控、意蕴深刻、值得反思的细节,尽量具体地描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反思和阐释拥有扎实的“根据地”,同时要注意用词鲜活、行文活泼,叙述有吸引力。

例如一件事情,如果浅度描述只是列出事实,如2005年12月20日,上午8点,W校长来到办公室,准备打开电脑,看看老师们的“博客”。同样的事情,深度描述则可能是这样的:W校长先倒了杯水,他每天都有个习惯,一上班先打开电脑上学校的网站看看昨天老师们又发表的新的网络日志。因为自从学校建立了“博客”,老师们的积极性很高,这成了老师们敞开心扉、分享专业经脸的共同平台。他还记得这几天大家对一位老师关于课堂纪律的日志讨论十分热烈。他把电脑打开,开始浏览。他昨天就在想应该参与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再与老师们作些讨论。[15]

(2)深度揭示故事中深藏的教育意义

“深度描写”并不意味着描写词语丰富或华丽句子的堆积。描写的“深度”其实取决于所描写的故事背后是否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教育叙事并不直接论述教育道理,但是,教育叙事又需要讲故事的人有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然后再把这些教育道理巧妙地隐藏在自己的“描写”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故事都具有多重意义,每个读者对故事或经历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光讲故事或事件的经过是不够的。还要把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表达出来。只有在叙述的过程中对事情进行解释,你对事件的理解和故事中的内在意义才能被别人领会。因此,在叙述事件时,不仅要叙述故事情节,还要尽可能地描写自己在事件中的心理状态,在其中夹杂些对细节的感悟及反思,做到夹叙夹议,使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外显。但要注意事例和理论不是两张皮,而是融于一体、水融的。理论蕴含在故事字里行间的叙述中,体现在基于故事内容的适时而巧妙的议论、抒情中。

(3)围绕主题描写和阐释,形散神不散

需要强调的是,每篇完整的教学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叙述的故事总是隐含着一条意义线,这根主线就是叙事的主题。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刻把握事件的主线,不能偏离主题,一发不可收。叙事是为了表达你的思考或感受,叙事的方式和内容就是你的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哪些讲哪些不讲,哪些详讲哪些一带而过,都应根据主题来决定。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教育叙事让我们跃上这个舞台,向世界展示自己生命中那些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我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也会让其他人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的意义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写吧,还等什么呢?

参考文献:

[1]周国韬.略论教师叙事研究.中国教育学刊【J】,2005(12).

[2]康纳利、马莱丁宁著,丁钢译.叙事探究.全球教育展望【J】,2003(4).

[3]牛晓颖.从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困境看教育叙事研究.现代教育科学【J】,2009(1).

[4]马克思・范梅男.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刘铁芳.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5(11).

[6]王凯.教育叙事:从教育研究方法到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比较教育研究【J】,2005(6).

[7]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人的认知中存在一种缄默知识(tacitknowledge),它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于人的知识结构中的,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被清晰地陈述和传递,也难以与他人共同分享,而只能靠个体去体悟和感受。

[8][14]陈向明.教育叙事对教师发展的适切性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J】,2010(2).

[9]伊森伯格,贾隆格著,张涛译.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教师故事启示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P88.

[10]陈列.叙事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当代教育科学【J】,2009(17).

[11]杨明全.教育叙事研究:故事中的生活体验与意义探寻.全球教育展望【J】,2007(3).

[12][13]刘良华.教师如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福建论坛【J】,2006(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夏姓女孩起名大全精选

    - 阅2

    俗话说 ‚ 人如其名 ‚ 可见名字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 特别是对于女孩来说 ‚ 名字不仅能彰显自己的外在气质 ‚ 而且还能给自己的形象加分。 夏姓是一个纯汉族、源流单一的.....

    2023年带安字的女孩名字大全‚安字

    - 阅2

    “安”字由[宀、女]组成‚寓意着阖家欢乐‚幸福快乐等含意‚表述在女孩名字之中寓意着安全、清静、吉祥。 寓意非常美好‚当父母们在搜索一些寓意美好听的女孩名字时。 何不应用.....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计划精选范文集锦

    - 阅0

    从事安全生产管理者最容易忽视的一项工作,这就是安全生产条件评价工作,这是普遍存在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难以摆脱困境的重要原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计划.....

    教师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个人总结

    - 阅1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年轻教师说的,同样也献给年长的教师,带着我们不老的青春,在追求卓越、立德树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下面是小编.....

    无线电管理规则(收集3篇)

    阅:0

    无线电管理规则范文篇1受省政府委托,现对《浙江省无线电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作如下说明:一、制定条例....

    事故反思心得体会(收集3篇)

    阅:0

    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篇1被选中用来代表一群人或一个目的的故事,必然能反映出整个群体的决策过程的好坏,也能....

    事故分析会(收集3篇)

    阅:0

    事故分析会范文篇1关键词:城市燃气;燃气输配管网;安全评价;故障树分析中图分类号:TN91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