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范例(3篇)

来源: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范文篇1

怎样留住晨晨离家出走的脚步

望着离家出走7天而现在站在我面前的晨晨,我有些不知所措。憔悴的小脸上不仅写满了疲惫,似乎还多了一丝15岁女孩不该有的东西,是玩世不恭、满不在乎、看破红尘……我说不清楚。隐隐地觉得有些不一样。

晨晨初一刚入学时,天真活波、性格开朗、思维敏捷。任课老师都很喜欢她,作为班主任的我也不例外。但是我很快发现她特爱打扮,休息日,竟然上理发店化妆,梳最流行的发式。家访时才知道,她一直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外出打工。因为她的成绩不错,家人疏于对她其他方面的管理。隔代人监护,沟通机会较少,晨晨的家庭教育是个盲点。我几次建议她的父母回家监护,由于方方面面原因拖了很久,她母亲才回来。母女多年不在一起生活,都感到陌生。曾经乖巧聪明的小女孩变成了叛逆少女,曾经温柔贤惠的妈妈突然脾气暴躁不可理喻,母女争吵、冷战,最后大打出手。晨晨先是周日到同学家玩,后来乘车到较远的朋友家度周末(都是与母亲生气不辞而别)。前几次离家出走,他父亲以到姥姥家串门没能及时赶车回来为理由和我请假。最近的一次,他们真的没有一点线索才求助于我。说孩子离家出走了,让我转告其他同学不要借给她钱。我借助学生获得线索,终于在她离家第5天后和她联系上了,第6天把她领回家,周一晨晨准时上学了。

我和她谈出走的原因,她哭着告诉我是妈妈撵她走的,还打了她。当然我也让她反思自己的错误,她也承认不该用离家出走的方式解决和妈妈之间的矛盾,不该耽误课程对自己的学习不负责任,不该逃学旷课。她还告诉我,现在仍然没和妈妈说话。不想上学了,想自己打工养活自己,不想看妈妈的脸色了。

我真的不知道晨晨是否还会离家出走了,希望能够得到王老师的帮助。

克东县第2中学刘春坪

读罢案例,不由一声叹息:班主任老师明显是“点上炸药包就逃跑了”。反过来还要一脸无辜地问“真的不知道晨晨是否还会离家出走了?”实不相瞒,如果不是您始终坚持要求晨晨妈妈回到家乡,事情本没有您想得那么危险、那么复杂。现如今,晨晨家里祖孙三代的家庭动力系统被扰动到如此境地,您问或者不问,晨晨离家出走的可能性就在那里。

“晨晨初一刚入学时,天真活波、性格开朗、思维敏捷。任课老师都很喜欢她,作为班主任的我也不例外”。老师的描述,让一个聪慧伶俐、适应新环境能力很强的女孩子形象跃然纸上。事情的转折点在于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晨晨“特爱打扮,休息日,竟然上理发店化妆,梳最流行的发式”。

务必谨慎定义青少年行为与情绪“问题”

我特意把问题二字加上双引号,因为在针对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专业研究领域,我们研究对象是身心均处在发展中的孩子。我们无法脱离孩子的遗传因素、家庭关系背景、生活社区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政治文化等各种影响因素而给出刚性定义,简单地把某个孩子说成有问题。当我们判断一个孩子有行为异常或者严重情绪困扰,是由于这个孩子持续表现出不合年龄的行为,以至于在与人交往方面出现冲突(socialconflict)、个人的不快乐(personalunhappiness)以及学业失败(schoolfailure)。

行为异常指的是孩子对他人造成困扰,严重情绪困扰只表现在个人的不快乐。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某个时期表现出和年龄不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行为不是决定这个类别的唯一标准。在决定过程中,谁觉得孩子的行为“有问题”,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很明显面对一部分行为我们很容易达成共识,比如严重的攻击行为、偷窃行为、过度好动以至于终日无法安静下来,或者持续地沮丧和不快乐,这些状况在任何场合下都是无法被视做平常,而且我们可以肯定是孩子出现了行为异常和严重情绪障碍。

晨晨化妆不是问题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艾尔凯德研究并首次提出“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adolescentegocentrism)理论以来,越来越丰富的研究证实有些青少年经常会觉得自己是其他所有人的注意焦点。他们处于一种自我热衷的状态,认为全世界都在注意自己。另一方面,多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像晨晨这样刚刚迈入青春期早期的女孩子,与男孩子相比较,除学业成就外,她们往往对身体外表和社交成功更加在意。

在西方文化中,当家里的孩子刚刚进入青春初期(13岁左右),有宗教(如罗马天主教、东正教、东方东正教、英国圣公会积极犹太教等等)信仰的家庭会让孩子在教会中接受一个成年礼(confirmationceremony),无神论的家庭父母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跟孩子交流在生理上出现比较大的转变所带来的各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扰。无论各种文化的仪式如何举行,其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庆祝孩子们正在开始的、由儿童的身体转变为可以生育后代的成年人身体的这个生理变化过程。因为其神圣被尊重,被家人和教友鼓励和支持,孩子会在青春期初期大大减少由于身体的变化带来的困惑不安甚至恐惧。因为这份被尊重、被理解和支持,告别儿童期会更顺利,生理上迈入成年期更多了一份坦然。同时,学校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正确引导。

晨晨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让她在思念爸爸妈妈的同时,也对外面的世界比别的孩子多了一份向往;有可能爸爸妈妈送给她比较时尚的服饰,更激发晨晨想把自己装扮得出众。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作为刚刚告别儿童时期升入中学的小女孩,随着生理上出现的变化,开始好奇自己究竟可以成为怎样的一个女人?服装发型妆容都是孩子好奇探究的一部分内容。况且,晨晨的爱化妆、好打扮也都未曾超越这个年龄女孩子心理探索正常范围,尤其她利用的是假日打扮自己,晨晨做得有时有度,分得清时间场合,不曾影响到班级管理和学校不准化妆的规定。

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教育实践的角度分析,晨晨利用休息日到理发店化妆、梳时尚的发型都不构成任何问题。

给班主任的小贴士(tips)

如果老师觉得孩子妆容不适合她的年龄,也不妨委婉地建议孩子浏览《世界时装之苑》《时装》及《上海服饰》等刊物,提高一下审美品位;抑或老师可以怀一颗平常心,对晨晨假日化妆的问题视而不见。其实,一个女孩子把自己打扮漂亮,并不意味着她必然演变到好吃懒做乃至堕落,最终万劫不复。我也当过十几年班主任,对女孩子节假日的服饰打扮持完全宽容的态度,除了在每届新生入学初坚定地宣布:在校必须素颜,节假日自便。坚决反对扎耳朵眼儿和纹眼线,因为这些不可逆转的操作会引重大后果,例如:就业面试中留给面试官的印象不佳、遭受拒绝等。实践证明,这些爱打扮、会打扮的孩子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挺积极乐观,并未因为化妆导致堕落。

晨晨的离家出走

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师心情迫切地询问“怎样留住晨晨离家的脚步”,我们倒不妨先问问班主任老师:您知道晨晨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吗?在帮助学生矫正严重行为异常的工作中,必须找出诱发孩子出现异常行为的动机,才有可能帮助孩子终止异常行为。举一个与此相似的生活中的例子:当孩子突发严重腹痛,有的家长会不假思索地给孩子服用镇痛片。事实上,单纯地抑制“痛”这个症状并不消除导致孩子腹痛的病灶。如果孩子患的是急性阑尾炎,去痛片掩盖了症状干扰医生的诊断线索,很可能导致阑尾穿孔腹腔感染危及生命。

案例中班主任老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执著地建议孩子父母终止在外务工,回家监护孩子。这期间晨晨也没因为化妆变坏,倒是妈妈回家之后,原本活泼开朗、学业成绩不错的晨晨,终于出现了两个重大的行为问题:1.持续与母亲发生激烈冲突;2.离家出走,同时伴有严重的情绪困扰,如班主任所述“憔悴的小脸上不仅写满了疲惫,似乎还多了一丝15岁女孩不该有的东西,是玩世不恭、满不在乎、看破红尘”。

班主任老师不理解为什么“曾经乖巧聪明的小女孩变成了叛逆少女,曾经温柔贤惠的妈妈突然脾气暴躁不可理喻,母女争吵、冷战、最后大打出手”。其实,晨晨的“乖巧聪明”得益于奶奶多年悉心抚养照顾,祖孙之间情感融洽,行动和言语早已达成默契,家庭生活平静安逸,打破宁静的动力来自于晨晨妈的返乡。晨晨妈的回乡本身就带着多重焦虑:第一,夫妻共同放弃多年打工的营生,回乡后的生计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第二,深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学坏了,才被老师硬生生地要求回来,内心充满对孩子的担忧和愧疚;第三,对婆婆难说没有抱怨:您怎么就把我乖巧的孩子带成问题少女了呢?当晨晨妈的心被如此多的烦忧重重包裹着,与女儿重逢的温馨也会淡得难觅踪影。面对晨晨,妈妈还能有多少微笑和欣赏,但一定不乏批评指责。

此时的晨晨顿时觉得六月天下雪,自己比窦娥还冤枉:我学习成绩好好的,跟老师同学关系也很好,怎么在自己亲妈眼里竟然一无是处了呢?本以为自己是妈妈爸爸的骄傲,现实却无情地告诉晨晨,妈妈不但不骄傲还满脑门子愤怒:晨晨,你不听老师教导,老师才把家长硬生生请回老家来监督你。你看看,承认错误的态度这么恶劣,竟然敢顶嘴。行,好好说你不听,只有狠狠揍你了!假使奶奶站出来证明晨晨一直很乖,更会换来晨晨妈暴怒中的不屑:“您就别替自己打圆场了,孩子学坏都到如此地步了,多亏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要不孩子就彻底完了!”奶奶看着孩子受委屈难过,听着儿媳妇的抱怨伤心,面对和美的家庭转瞬间变得无片刻安宁,老人心里有说不出的苦。晨晨作为孩子,处在了一个自己浑身长满嘴也说不清的困境,她能选择的只有逃离:逃离无处申诉的冤屈,逃离家庭混战造成的窒息,这就是孩子离家的动力。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范文

由于流行文化的冲击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网瘾、早恋、暴力倾向、性格孤僻、懒散消沉、自私麻木、贪图享受、盲目攀比、不合群、反叛父母师长、缺乏责任心等问题。这些学生问题的存在,困扰着望子成龙的父母,困扰着呕心沥血的老师,也困扰着渴望成才的莘莘学子,给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导致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疏远,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示精神,让“感恩教育”惠及更多学校与学生,协助各级各类学校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改善学校学风、教风、校风,缓解学校管理压力,融洽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心、感恩意识与责任意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引爆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击碎学生厌学、网瘾、早恋、贪玩、盲目攀比、对抗父母师长、暴力倾向等“心理枷锁”,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激励学生奋进求学、立志成才以报效父母、师长、国家及社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由中国口才网与北京大学公众演讲与管理沟通课题组联合推出的大型情景实战感恩教育公益演讲会全面启动。

二、活动主题:

弘扬感恩励志文化共建美好和谐校园

三、活动时间:

每场演讲2个小时,时间设定在下午3点——5点为宜。

四、活动对象:

中小学在校学生及家长、老师

五、活动时间流程:

1、主持人(一般为副校长)发言:致欢迎词,介绍讲师和活动内容,宣布会场纪律;

2、相关领导发言;

3、专题演讲;

4、真情互动;

5、现场募捐贫困优等生;

6、学校领导(一般为校长)作总结发言,致答谢词;

7、报告会结束。

六、内容介绍:

《让感恩唤醒心中的巨人》融合了国内所有感恩主题演讲的精华,运用国际先进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加上国内首创的情景实战教练技术手段,其演讲达到登峰造极震撼人心之功,其训练达到脱胎换骨蜕变生成之效。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含着一股失败的力量称之为“心魔”,每当积极的暗示在你心理产生时,消极暗示随之而来,这股失败的力量一旦占据内心的上风,就会影响你的思想,干扰你的行为,最终掌控你的灵魂。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范文

原来,小德生性贪玩,经常逃学上网,学习成绩不佳,经常遭到父亲的体罚。小德的妈妈说:“前几天学校开家长会,听说儿子的成绩较差,回家后丈夫十分愤怒,拿起竹条就抽打儿子。”“我们没有什么文化,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好,但我们对子女们抱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小德说:“爸爸经常打骂我,我读书读不下去,自己也很苦恼,为了逃避,我只能带着妹妹离家出走。”

这又是一起因家长的不当教育引发的离家出走事件,幸好没有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我们深信,这对父母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管教也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这种管教带来的后果——孩子离家出走,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固然有孩子任性、不够懂事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不是应该考虑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我们是不是真正在帮助孩子解决他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就像小德后来说的那样——“爸爸经常打骂我,我读书读不下去,自己也很苦恼,为了逃避,我只能带着妹妹离家出走。”家本来是最温暖的地方,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和归宿,是孩子向往和留恋的地方,结果却成了孩子要逃离的“是非之地”。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爱太“热”了,热得不想听孩子解释,热得不给孩子再来的机会,热得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热得不愿意考虑后果……最终是让自己充满挫败感,也伤了孩子的心。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让自己对孩子的爱变得冷静一些,用冷静的爱去面对孩子,尤其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恨铁不成钢”的孩子,那些经常出现“让我们无法接受的行为”的孩子。冷静能让我们的爱变得温暖而不是炽热得不敢触碰,会让我们的爱更容易为孩子所感受并激发出孩子的内在力量,让孩子的心“回家”而不是“逃离”。

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家长的过于“炽热”往往是把自己的“问题”(不良情绪和困扰)跟孩子的行为混在了一起。这往往会导致我们“改变孩子不当行为”的努力成了自己不良情绪状态下的一种宣泄。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把自己“炽热”的爱变得孩子能接受,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内心的情绪和困扰,而不要带着情绪和困扰去教育孩子。这种带着情绪的教育很多时候会事与愿违,不但不能改变孩子的“不当行为”,还可能会引起亲子冲突甚至是对抗,甚至引起离家出走、伤亲、伤己等家庭悲剧。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试着去理解孩子出现的“不当行为”,思考一下这些行为的出现到底是“不可饶恕”的还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过和孩子同样年龄的时候,想想那个时候的自己也许我们更容易理解孩子,也更容易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出现的“不当行为”。这样,也许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我们更容易理智地去分析对待,而不是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用一些缺少尊重而又让孩子难以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同时,要想让孩子的“不当行为”能得到改变,我们需要的更多是肯定孩子和他“让我们接受”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指责、批评孩子的“不当行为”,当孩子被肯定的行为越来越多的时候,孩子的“不当行为”就会慢慢减少。

要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再那么着急,对孩子的爱不再那么“炽热”,我们需要学会反思,而不是用自己一直认为“对”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如果一种方式我们用了很多次都发现没有效果,我们就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到底是这种方法不合适,还是我们在具体使用中出现了问题。如果是我们自己的使用出了问题,那就调整自己的具体使用方法;如果是这种教育方式不适合孩子当前的情况,那就试着去换一种方式。千万不要在方式、方法明明对孩子无效的情况下还简单地坚持去用,这种情况下的无效一方面会让我们自己产生挫败感,情绪和状态受到不好的影响,同时也会因此导致对孩子身心伤害的加剧,甚至有时会导致家庭悲剧的发生。

此外,我们还需要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人,而不是我们的附属物。对我们而言,孩子至多只是我们的“托管财产”,他们有自己的感受、思想,有自己的需求,也有自己的人生。不管我们多爱孩子,孩子长大的过程都是一个逐步远离父母的过程;不管我们多么希望帮助孩子,我们也都只能替孩子做事,无法替孩子成长。所以,我们需要把锻炼成长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在体验、失误中学会反思和成长。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能力找到一种解决自己困境的方式和方法,只是可能他们选择的这种方式和方法用我们的眼光去看不是最快捷、最好的而已,但这个过程却是我们无法替代的孩子体验、锻炼和成长的过程,是孩子人生成长的一部分。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1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1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行为科学研究法范例(3篇)

    - 阅0

    行为科学研究法范文篇1论文关键词犯罪心理学犯罪刑事犯罪心理学研究就是为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中的犯罪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是一门介.....

    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范例(3篇)

    - 阅0

    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1月12日,西门子PLM软件(SiemensPLMSoftware)在海南三亚举办了2016年度亚太地区渠道合作伙伴大会。在工业4.0热度不减、传统软件渠道商面临转型的背景下.....

    医疗机构病案管理条例(收集5篇)

    阅:0

    医疗机构病案管理条例篇1一、我院医疗纠纷案件审理的现状针对我市一些主要医疗单位相对集中在北关区的现实,....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范例(3篇)

    阅:0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范文篇1怎样留住晨晨离家出走的脚步望着离家出走7天而现在站在我面前的晨晨,我有些不知....

    行为科学研究法范例(3篇)

    阅:0

    行为科学研究法范文篇1论文关键词犯罪心理学犯罪刑事犯罪心理学研究就是为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