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整理2篇)
来源: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范文篇1
在我国,生物发酵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利用祖先们遗留下来的传统制作方法生产发酵产品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发酵;二是经过借鉴化学工程实现工业化生产的近酵;三是从工程学角度将发酵工程分为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精制等部分的现酵工程。在这个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的高技术领域,中国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巨大市场需求。发展生物发酵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保障国家长远发展的需求。我国政府正在从不同层面上大力推动生物发酵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的生物发酵产业已得到了初步发展。以发酵为主体的工业生产有:利用乳酸菌发酵生产酸奶、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白酒、啤酒、果酒等已形成一定规模。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现代生物发酵企业先后入驻我区,如抗生素、氨基酸、2.3—丁二醇、微生物菌肥的生产,沼气、高粱秸秆发酵燃料乙醇等。生物发酵产业逐步成为我区支柱产业之一。
笔者认为:今后要加快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发酵产业发展的步伐、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首先需强化“产、学、研科技协作中试平台”的建设,使该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经过“中试平台”迅速转化为应用型成果,为我区生物发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改变该产业低水平扩模的现状。
一、我区生物发酵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我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6月,国务院公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将生物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大力发展。
发酵产业的技术科技含量较高,已经形成了具有科学研究、生产设计、设备制造等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材料消耗大幅降低,技术装备日益先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已在行业中广泛应用,与国际接轨的各种认证已经普遍采用。近年来,发酵产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十一五”期间,各行业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将各种组分充分回收和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在提高附加值的同时,减轻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我区的生物发酵产业除了本土白酒、啤酒、酸奶、调味品等传统生物发酵企业外,依托内蒙古地区丰富的水、电和玉米等资源优势,吸引了石药集团、华蒙金河、升华拜克、齐鲁制药、阜丰集团等现代生物发酵企业落户,主要产品有青霉素、饲用金霉素、黄霉素、阿维菌素、黄元胶、2.3—丁二醇、果葡萄浆等。就呼和浩特地区来说,仅托克托工业园区,就有10余家生物发酵企业,生物产品达20多个品种,发酵总容积达5万立方米。到“十一五”期末,托克托工业园区生物发酵产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左右。在呼和浩特市“十二五”规划中,全市发酵容积规划达10万立方米。另外,在巴彦淖尔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等盟市20多家生物发酵企业也相继投产,该产业在我区国民经济所占比重逐年增大。
内蒙古生物发酵产业具有资源区位优势,相关科研水平领先、已形成一定的企业群、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抓住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必须进行产业发展的高起点谋划,制定新兴产业的战略规划。
二、我区生物发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蓬勃发展,GDP增长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已由资源型逐步向创新型经济过渡,为我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近年来,我区在传统生物发酵企业的基础上,以现代生物发酵企业为龙头的生物产业已初具规模,为我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该领域现有企业除一些像白酒、乳制品传统产业外,新兴现酵产业主要是临近发达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转移的结果。这些新产业快速引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低水平重复、产业附加值低等方面存在的潜在负面问题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生物发酵抗生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资源依赖性强、工艺技术落后、导致生产效率低。
2.产品多为抗生素原料药、生产过程耗能高,产业链短、综合利用程度低。对环境污染严重,产品附加值低。
3.企业基本没有研发力量,“产、学、研”脱节,缺少技术支撑,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生产车间”。
(二)高粱秸秆发酵新型能源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短、整体效益差。
2.高粱收获季节集中,导致产能大而生产时间短,致储存运输难。
3.传统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不能达到预期经济效果。
(三)农村户用沼气发酵中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科研落后、技术支撑度低、建管脱节,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在北方冬季温度低,产气量低,导致停滞冻结,形成恶性循环。
3.沼气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沼渣的清理难度大、原料综合利用率低。
三、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生物发酵产业的建议
针对生物发酵产业上述存在的问题,要使生物发酵产业成为自治区新兴战略产业,就必须依靠发酵工程的科研成果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尤其需强化“产、学、研科技协作中试平台”的建设,使该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经过“中试平台”迅速转化为应用型成果,为我区生物发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改变该产业低水平扩模的现状。具体建议如下:
(一)自治区(发改委、科技厅、经信委、农业厅等)应重视应用型“中试”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采用“产、学、研”相结合、集中资金建设1-2个公益性生物发酵中试工程中心。
(二)重视应用型生物发酵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领军人才科研工作条件的改善。
(三)扶持小型、具有引领创新作用的实体性科技企业,政府在市场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引导性、鼓励性政策。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范文篇2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服务业工作要求(整理2篇)
阅:0服务业工作要求范文篇1物业的管理服务影响着业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因此加强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创新力度,....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整理2篇)
阅:0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范文篇1在我国,生物发酵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利用祖先们遗留下来的传统制作方法....

包装车间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整理2篇)
阅:0包装车间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篇1化工生产委员会属各单位、业务外包各单位:为加强和规范公司生产业务外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