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药物的特征(整理2篇)

来源: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多源图像;融合技术;棉花;病虫害;识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TP391.43;S4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555-03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事农业劳作的劳动力总数急剧减少,农业生产与加工的逐步自动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从传统的根据农业部的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进行调查,通过人工调查、人工记录,到微小昆虫自动计数技术、昆虫诱捕自动记录装置来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这些信息收集和数据管理都存在劳动量大、效率低、数据误差大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融合技术在军事、气象、医学、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如何将图像融合技术应用在农作物病虫害中是极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1棉花病虫害诊断技术研究意义及发展趋势

棉花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一直在中国和湖北省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品种、栽培制度、生态环境等变化及棉花生长环境日益恶化,病虫害有不断加重趋势。危害棉花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黑斑病、枯萎病、黄萎病等,炭疽病在长江流域棉区的发生尤为严重,一般苗期发病率为20%~70%,严重时可达90%;黑斑病在阴湿多雨年份往往猖獗流行,给棉花生产造成毁灭性灾害;而枯萎病在棉区一直发生较多,死苗严重,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末枯萎病得到控制后,黄萎病上升为棉花第一病害。目前黄萎病发病面积达到全国棉田面积的50%以上,发病后棉苗减产30%~70%,有的甚至绝产,而且严重影响棉花品质。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棉花病虫害有效防治及控制已迫在眉睫。

1.1棉花病虫害诊断技术的研究意义

在进行植物保护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各类方法中,化学防治是投入少、见效快、收效大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在大生态区域内可能暴发成灾的重要病虫草害,化学防治迄今仍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一般可以挽回15%~30%的农作物产量损失。使用农药(各种杀菌剂、除草剂等)进行化学防治在世界各国一直占主导地位,它投入较少,防治迅速,特别是当大面积、暴发性病害发生时,只有化学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样,在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化学防治仍然是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对棉花危害的最后一道把关防治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这些农药会通过空气、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又由于棉花病虫害症状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农业生产者受个体素质和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正确合理地判断病情,导致滥用农药、化肥等引起更大的危害;此外,由于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在减少,由劳动力不足带来的农业减产问题已日趋严重。所以,精确作物病虫害管理和机械化变量施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势在必行。为实现精确的棉花病虫害管理和变量施药,首先要能够准确地识别棉花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传统的方法主要依靠生产者或专家经验来判断病虫害原因及其危害程度,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很难做到对病虫害做出精确定量分析和判断,因而容易造成不合理的病虫害防治,也对生产管理者的农技水平要求较高。一些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虽然能识别诊断棉花病虫害,但是过程复杂,不能进行实时处理。随着信息技术、光谱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使基于生物信息的作物病虫害智能识别诊断成为可能。通过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取棉花病虫害信息,对已发生病虫害的棉花区域根据病虫害程度实行定量喷施农药。这样既可大量节省农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同时大幅度减轻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棉花病虫害防治水平。研究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诊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

1.2棉花病虫害诊断技术发展趋势

纵观近几年国内对作物病虫害智能识别诊断的研究,目前对棉花作物病虫害识别诊断主要集中在以专家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和光谱技术上,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棉花作物病虫害识别的研究报道较少[1,2],而结合光谱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研究的则未见报道。目标的高分辨率和高识别率是对获取目标信息的基本要求,仅仅利用可见光范围或在近红外范围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作物病虫害识别诊断,其单一光谱不足以准确、全面反映作物病虫害的差异,还需利用其他生物信息对其补充和加强,以达到全面地反映作物病虫害的差异[3]。

为了实现对低探测性目标的探测和识别,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的目标探测系统,而由多源传感器组成的光电成像系统是最为常见的目标探测系统。图像融合就是利用各种成像传感器得到的同一目标或同一场景的图像,综合这些不同图像的冗余信息和互补信息,以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图像描述。为此,针对湖北省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综合利用光谱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及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基于多源图像信息(可见光和近红外视觉图像信息)融合棉花病害(炭疽病和黑斑病)识别诊断技术。深入研究作物在不同病虫害危害下的反射光谱特性及变化规律,确定光谱敏感波段及其特征表现,提取可以有效表征作物不同病虫害条件、不同危害程度下的计算机视觉图像的灰度、纹理、形态特征信息和近地光谱特征信息,探索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病虫害识别诊断方法,构建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为精确作物病虫害管理和机械化变量施药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2多源图像融合技术

图像融合[4]是对多幅源自同一场景的图像进行综合,以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和易于机器识别为目的,产生比单一信息源更为精确、更完善、更可靠的图像。多源传感器图像是由成像机理不同的多种传感器获得的图像。由于每种成像传感器都是为了适应某些特定的环境和使用范围而设计的,具有不同成像机理的多种传感器获得的图像之间存在信息的冗余性和互补性,通过对其进行融合,能够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图像信息的利用率。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采集图像数据的手段不断完善,出现了各种新图像获取技术。如今图像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遥感、计算机视觉以及军事等领域[5]。利用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准确地获取检测数据,如在医学图像分析中的超声成像、核磁共振、计算机层析、血液细胞自动分类计数、癌细胞识别等极大地提高了准确率[6,7];图像融合技术在遥感雷达卫星的发展后,已成为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的重要研究热点,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形测绘等[8]。图像融合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目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农产品的无损检测和农作物生长态势及产量评估方面。如采用互信息最佳阈值迭代优化分割法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进行融合来对番茄成熟度进行无损检测研究[9];通过加权平均融合法对红外和可见光图像实现对苹果进行无损检测研究[10];采用蚁群算法的模糊C均值聚类图像分割算法的图像融合技术对作物几何参数进行测量。

多源传感器图像融合系统一般有3种类型: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2.1像素级图像融合

像素级图像融合是通过对源图像进行预处理和空间配准,对处理后的图像采取适当的算法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图像后再进行显示和后续处理。简单的像素级融合方法主要有:像素灰度值平均或加权平均,像素灰度值选大,像素灰度值选小。简单的像素级融合方法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但应用范围有限,融合结果不理想。故现在的融合方法多采用基于对源图像的多尺度分解。这种分解方法是一种多尺度、多分辨率的图像融合方法,是在不同尺度、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分解层上分别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方法能明显改进融合效果[11]。

2.2特征级图像融合

特征级图像融合是从不同的成像传感器所获得的同一对象图像中提取一些特征,产生特征矢量,然后对这些特征矢量进行融合。特征级图像融合是中间层的图像融合,精度一般。其融合方法有基于假设前提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和基于知识的方法。

2.3决策级图像融合

决策级图像融合是最高层次的融合,是首先依据每一个成像传感器所获得的同一对象图像各自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识别和判决后,做出独立的决策,然后将这些独立的决策综合起来,给出最终决策。决策级图像融合适合于多类不同传感器图像的融合,但融合结果精度较差。其融合方法有多重逻辑推理方法、统计方法、信息论方法等都可用于决策层的图像融合。

特征级图像融合和决策级图像融合方法通常应用于某些特殊场合,像素级图像融合的应用更普及,融合所得图像更有利于人眼的判读、欣赏和机器识别。对于已经配准好的图像,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不需要显式地提取图像特征,在速度和鲁棒性上有明显优势。为此采取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进行融合处理,使其符合人类视觉特征,融合结果更有利于对图像作进一步分析、理解和识别。

3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对棉花病虫害诊断的方法

1)在特定栽培条件下,培育不同棉花病虫害的试验样本及正常的对比样本。

2)对棉花病虫害样品的叶片和冠层进行光谱分析。利用便捷式光谱仪测量叶片和冠层的光谱,寻找棉花病虫害种类的敏感光谱波段及其反射率特征,分析不同病虫害种类和病虫害程度的敏感光谱波段反射率特征的变化规律。

3)根据光谱分析结果,构建多源图像计算机视觉采集系统,采集棉花作物样本多光谱图像,用VC或MATLAB编写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特征提取。

4)对所获取的特征应用模糊特征优选、主成分分析(PCA)和独立分量分析(ICA)进行优化组合和筛选,通过各种统计方法寻求作物病症与特征对应关系。建立图像特征与病种、病虫害程度的关系模型,利用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棉花病虫害种类及程度的模式识别检测试验[12]。

4展望

棉花是中国和湖北省主要的经济作物,长期以来棉田病虫害对棉花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对棉花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对棉花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各种方法中,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人们的经验确认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区域、种类和发生程度等,且是进行手工或机械喷洒农药,这不仅劳动效率低,劳动成本高,而且常规施药技术会带来农药利用率低下、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药在作物及其产品中的残留导致对人类的危害等。所以,结合光谱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展棉花病虫害的识别诊断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史岩,李道亮,等.棉花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22(1):9-11.

[2]严智燕,廖桂平,高必达.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415-417.

[3]YUTAKAS,TSUGUOO.Automaticdiagnosisofplantdiseaserecognitionbetweenhealthyanddiseasedleaf[J].农业机械学会杂志,1999,61(2):119-126.

[4]何友,王国宏,陆大金,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王宏,敬忠良,李建勋.多分辨率图像融合的研究与进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21(1):145-151.

[6]ZHENGYF,ESSOCKEA,HANSENBC.Advanceddiscretewavelettransformfusionalgorithmanditsoptimizationbyusingthemetricofimagequalityindex[J].OpticalEngineering,2005,44(3):1-12.

[7]李秋华.基于红外图像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

[8]吉微.多源气象卫星图像融合技术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9]李明喜.基于多源图像融合的收获目标准确定位研究[D].江苏镇江:江苏大学,2008.

[10]杨万利,沈明霞,严君.红外图像处理技术在苹果早期淤伤检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149-152.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中药;鉴定;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2.5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5-11-12

一、分子鉴定技术

1.蛋白质标记技术

(1)抗血清鉴别技术。抗血清鉴别技术通过中药中的抗原性物质制作出所需要的抗体,采用抗体酶免疫试验或者酶联免疫吸附法等鉴别中药,如阿胶及其代用品采用抗血清进行鉴别。

(2)蛋白质电泳鉴别。是指根据中药中所含蛋白质分子的特性,采用电泳分离的方法对中药进行鉴定的方法。我们比较熟悉的如毛细管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对果实种子、动物类药材进行鉴定。

(3)同工酶鉴别技术。是指根据中药中的同工酶分子活性、免疫性等特质,通过对重要酶活性分析和电泳检测来完成对中药的鉴定的技术。

2.DNA分子鉴定

(1)DNA条形码鉴定技术。2003年,加拿大分类学家PaulHebert提出了DNA条形码。该方法是指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标准且较短的DN段作为物种标记而建立的一种鉴定方法,通过对DNA进行筛选确定DNA整理条形码,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比对DNA数据,进行物种鉴定。DNA条形码由于鉴定快速准确,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与分子鉴定方法相比,DNA条形码鉴定优点包括鉴定结果可重复使用,整理性强,能建立数据库和鉴定平台。近年来,中药DNA条形码鉴定研究促进了中药鉴定技术的快速发展。

(2)基于PCR的分子鉴定技术。随机和简单限定引物的PCR标记技术采用随机引物对模板DNA进行扩增,如RAPD、AP-PCR等;或对引物进行简单限定,如AFLP、ISSR、DALP、SRAP、TRAP等。目前主要用于生物遗传关系和多样性分析。PCR标记技术研究的前提是事先掌握研究对象的DNA序列信息。

(3)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技术。RFLP是依据序列差异产生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从而导致酶切片段长度的变化或片段数量的增减,以此进行鉴定。该项技术首次应用到北沙参基原植物珊瑚菜的不同居群的鉴别,现在广泛应用到了柴胡等药材或其基原植物的鉴定技术当中。该方法所需DNA的量较大,对DNA的质量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推广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保留酶切方法、简化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PCR-RFLP技术,已经在灵芝、绞股蓝等药材鉴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化学鉴定技术

中药化学鉴定的物质基础是其化学成分。中药材所含成分复杂,因此必须选择具有特征的少量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早期的中药理化鉴定多依据一类成分具有的化学特性来开展鉴定。TLC方法采用对照品、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进行随行对照鉴定,得到应用和普及。与色谱分离、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对应,HPLC、GC、HPCE等方法及光谱联用技术也有了相应发展,在更高精确度反映中药材化学组分数和量等特征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性状显微鉴定新技术

物种的遗传特征主要通过生物的性状特征表现出来,因此物种特异性可采用中药物种的方式进行鉴定,因此发掘和明确有效中药材鉴别性状特征随着技术进步一直在不断发展。中药材性状鉴别技术经过长期积累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丰富的鉴别经验和有效方法:该方法是一种比较实用、快捷、有效的中药材鉴定方法。生物学中的细胞学确定后,显微镜成为植物药鉴别的重要方法。

四、生物效应鉴定技术

中药生物效应鉴定以生物效应为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通过在一定条件下生物体对不同供试品所产生的反应来测定中药的生物活性与强度差异,并以此作为鉴定中药的主要依据。该技术的优点是直接与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缺点是实验方法专属性强,整理性差。中药生物效应鉴定中的模型、参数、值、处理方法等关键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重商政策论文(整理2篇)

    阅:0

    重商政策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协商民主;政治协商;意义对协商民主的概念,很多研究人员都存在不同的理解,协商民....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征(整理2篇)

    阅:0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多源图像;融合技术;棉花;病虫害;识别诊断中图分类号:TP391.43;S435.6文献标识码:A....

    燃气经营管理办法(收集3篇)

    阅:0

    燃气经营管理办法范文篇1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依据,树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