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整理2篇)

来源: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篇1

关键词自主建构;互动式教学;实践研究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在新时期推动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是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应把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作为主要矛盾,把生活宽裕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其他支农政策的实施,农业生产发展问题已基本解决。而生活宽裕是农民一直向往但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

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有4977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说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这是其一。其二,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试点中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仅覆盖约20%的人,而且筹资水平低。其三,目前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型社会。而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总体上处于过渡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社会救济。主要是国家针对灾害的突发性特点,采取应急措施。在对待贫困户方面,国家通过设立扶贫基金,帮助发展生产。同时,为解决贫困者的生活问题,部分地区开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但全国各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参差不齐,如北京、浙江、广东、福建、辽宁等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省份虽然也在部分地区实行农村低保制度,但还没完全实行,根据有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总人数为488万人,不到需要保障人口总数的3%。

二是五保供养制度。这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以《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予以法规确认的制度。到2003年底,全国实际五保供养人数为254.5万人、敬老院2.4万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50.3万人。从保障的程度上来看,五保老人年平均五保金1200元,但因各地财力不足,实际到位一般只有800元左右。

三是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早在1986年前后,各地就陆续展开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目前全国基本上都已开展此项工作,由于社会及制度等多方面原因,在资金保障等方面不是很完善。几经起落,在经历了试点、全面推广和整顿规范几个阶段后,目前又处于试点阶段,到2003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542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16.1亿元。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其总体覆盖率还不足10%。

农村医疗保险方面,正在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只覆盖约20%的人口,而且筹资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2/3。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乡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缺位状态。在广大的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依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监督保证机制,法律层面制度设计不完善

我国宪法对社会保障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体现在第4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我国参加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也明确规定:“本公约缔约国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

但是,我国《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缺乏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专门法律。法律的缺失导致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资金的管理不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就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农村现有的社会保障立法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现行的法律依据大多是准法律与相关文件,对农村各项社会保障的地位与作用、保障的权利与义务、保障机构的的建设等,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再加上执行中的不到位,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受益缺乏信任感。

(二)没有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机制,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

把我国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就知道我国投入的力度是偏小的: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而我国只有10%左右,且这10%的投入也基本给了城镇居民。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可以说主要是资金缺乏的问题。

应该说,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的职责。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拥有雄厚的财力来安排养老及医疗保险,农民也有较多的机会获得兼业等,因此收入状况比较理想。但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很多地方是吃饭财政,即使是略有余额,地方政府在安排财政资金时也首选见效快的投资领域,吸引外来资金,而不是将财政资金投入到社会保障。

因此,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项目少,大多是救济性质,而工伤、生育、养老等意义重大的项目大多尚未全面开展,有的地方即使有所涉及,也存在运作不规范的问题。近几年来,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趋缓,扣除必要的生产生活开支,大部分农民实际无力承担各类保险所需费用,即使部分农民有实力缴纳,却由于对社会保险制度认识不清等因素,而不愿参加保险。从集体投入这部分看。大部分县乡政府均是财政开支,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这导致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

同时,农村社会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比如根据某地《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规定,农民缴费可以自由选择,因为收入水平低,不少人选择最低档次每月2元,这样,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在缴费l0年后农民也只能每月领到不到5元,缴费15年后每月也只能领到l0元。这样的养老制度安排,对农民的养老问题的解决无法起到多大的作用。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篇2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战略的高度提出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而三农问题是重点和难点。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大战略,温总理就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这是中央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就在于要启动农村市场、农村消费。农村消费为什么起不来?谁不愿意花钱?农村消费起不来,在于我们农民太穷。解决农民太穷的问题,就必须要增收,就要统筹考虑城乡发展。从现在来讲,我国总体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条件。现在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不是缩小。有人概括,中国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我们到北京、上海去看,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并没有多大差距,甚至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比他们还好。但我们的农村差距太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减小,全市目前是18%,但农业人口没有同步缩小。就是说,农业人口没有从农村转移出来,农业人口占的比重仍然很大,这就反映出我们的城乡差距扩大、工农差距扩大。像法国、日本这些国家,城乡之间没有多大差距,农村甚至更舒服、环境更好。这方面我们差距很大。但这个问题再不解决,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都是一句空话。所以,中央是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来考虑谋划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大的战略。我们在认识上一定要到位。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提法,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就有,但现在时代背景不同了,内涵也不同了。

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诚如大家所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在有中央领导同志谈,新农村建设要伴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要用几十年上百年。因此,并不是说我们搞了一个规划、搞了一些建设,就叫社会主义新农村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它是一个历史过程,就等待观望,还要有序推进。我们要树立一个长期奋战的思想,通过我们几届班子、十几届班子不懈奋斗,努力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或者说,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不同的模式。最近学忠同志表扬了内江。内江把一部分被称为“山顶洞人”的很困难的群众,从山洞迁到新的居民点,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如果我们要简单和沿海比,沿海已经拆掉的房子都是我们还没有建起来的。所以,如何来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下,有不同的模式和阶段,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我赞同刚才有同志谈到的,新农村建设制定规划,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分项的规划。既要有总体规划,还要有分项的规划。过去市上曾经考虑,要在每个县推出一两个示范点。农民兄弟的自我积累是非常有限的,推出示范点势必要拿钱去“堆”,否则怎么示范。现在看来,这种情况正是当前要防止的。人为的包装几个点,这种所谓的“新农村”并没有实际的示范意义。对于这一点,我们乡镇党委书记要特别注意。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什么?

我认为大家已经把握了这一个关键,就是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发展,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才能够解决生活的宽裕问题,才能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的问题,也才能够谈得上农村市场的启动问题。在发展生产上,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化一转移”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要解决生产问题,不能够用传统的搞法,要有新的理念,就是学忠书记提出的“要用抓工业的思路来抓农业”。“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一定要有企业的带动,要有商品经济的观念,农产品要变成商品卖掉,而不是自己吃还要通过加工使附加值增加卖更好的价钱。我体会,用抓工业的思路来抓农业,还要有成本的概念,还要有组织化的概念。发展生产,就要有这样一个新的思路。还要转移农村劳动力。井研42万人,农村人口36万人,9万人占四分之一的农村人口转移出去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用抓工业的思路来抓农业,井研结合自身的实际,还提出了要抓培训,提得很好。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农民才能够接受新的科学技术。我们今天看到繁荣村的几户人都有较好的收益,包括

繁荣村的支部书记,这主要得益于养兔和养蚕业。并不是说每家都要外出打工,支部书记这家就没有外出打工,房子同样修得不错,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所以生产发展是当前要把握的一个重点。除此之外,农业综合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要把握的重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有载体,要有硬件支撑。硬件支撑在哪里,结合自己的实际来看,首要的是乡村道路问题。我们乐山在乡村道路上欠帐是比较多的,我们的乡道硬化率全市只有41%,村道硬化率只有10%。我们乡村道路基本上都有了,但在硬化上差距还很大。第二个是沼气。第三在井研还有饮用水的问题。再有一个就是教育和卫生。

应该说,近几年中央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实实在在的举措,不仅是文件写得好,实际措施非常有力,在“少取”的同时注重了“多予”。所谓“少取”,免征农业税;“多予”,都是数以百亿计,四川省在全国较早地取消了农业税,我们市里面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过去我们每年对农业的投入是1000万左右,今年我们翻了一番,达到了2000多万,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农业的重视,也体现了我们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

三、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收集3篇)

    - 阅3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篇1关键词自主建构;互动式教学;实践研究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现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在新时期推动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是实现全面小康和.....

    对新员工的培养计划(整理2篇)

    阅:0

    对新员工的培养计划范文篇1【关键词】校院两级管理训练计划解构训练计划路径基地整合引言根据《教育部关于....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整理2篇)

    阅:0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篇1关键词自主建构;互动式教学;实践研究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现状社会主义....

    居委会党务工作计划(收集3篇)

    阅:0

    居委会党务工作计划范文篇1一、把握加强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一)重要意义。加强社区建设,是服务居民群众、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