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技术论文范例(3篇)

来源: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像识别图象分割特征提取图像增强与恢复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106-02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输入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识别出多种不同模式的对象。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在生产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已经不再凭借身体的各个器官来接受信息和感知世界的,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和决策[1]。虽然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我国已经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要想赶上时代的步伐应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市场就必须对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进行理论上的突破。鉴于此,笔者在文中将重点讨论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相关发展和创新。

1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概述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一般分为五个部分,即对所要识别的图像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其输入到计算机内,经过计算机预处理和特征提出再对识别的图像进行匹配和分类。作为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的第一步,图像输入主要是将已经采集到的图像输入到计算机内进行处理。计算机预处理过程主要是对将要识别的图像进行图像区和背景区的分离并且将图像进行细化增强图像的二值化,提高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的后期处理的速度和效率。为了能够尽量地还原图像的真实性和减少其虚假特征可以将图像的特有特征用数值的形式表示出来。在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中如果需要将输入的图像与已有的图像进行匹配就必须用一种精确的方法将其分配到不同的图像库中减少计算机对图像的搜索时间。在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中为了准确地判断出所输入的图像的性质就必须把当前输入的测试图像和之前已经保存的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2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在对图像进行识别和处理的领域中图像的识别和分割是一个也重要的问题。虽然在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相关的发展,但是还是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传统的图像识别主要经历了文字识别和数字处理以及物体识别三个阶段。在20是50年代的时候文字识别的对象主要是字母和数字以及符号,许多的专用设备都开始广泛地运用了这一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数字图像开始运用于对图像的处理和识别的研究领域,数字化图像处理更加具有存储量大和方便传输和压缩等优势,为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数字图像处理主要是表现在对物体的识别中的三维数据和图片的感知和认识。物体识别主要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借助了人工智能化的特点将其研究和探索的成果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行业领域中。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目前需要提高其对图像的识别能力,在图像的传输过程中充分地运用不同类别空间的映射[2]。作为一种成熟的图像识别和处理技术,计算机智能化图像处理技术在不断地研究和发展,对各种图像的类别和特征进行有效地对比和匹配,提高图像处理后的清晰度和识别度。

3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特点和优点

3.1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主要特点

3.1.1信息量大

计算机对图像信息的处理主要是采用二维信息的方式,因此对计算机的配置和计算机的运行系统的速度以及计算机的存储量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图像信息与语言信息相比所需要的频带较宽,无论是在计算机的成像过程中还是在图像的传输中以及图像信息的存储和处理的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

3.1.2相关性大

计算机系统中对图像的各个像素都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在计算机智能化图像的识别过程中需要对输入的各种图像信息进行有效地压缩才能够对不同的图像信息进行分类和匹配。尤其是对三维景物的选取上,输入的图像本身是没有再现三维景物的几何信息能力,因此对三维景物的背后所需要反映的部分信息必须进行适当地假设和重新地测量[3]。计算机在对图像进行智能识别的过程中需要对三维景物进行适当地引导以便于解决在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3.1.3人为因素大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在对图像进行后期处理之后总是由人来进行评价的,因而计算机在对图像进行智能化识别的时候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然而,人的眼睛总是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情绪和知识兴趣爱好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计算机对图像进行智能化识别的质量应该尽量地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视觉,充分地模拟人们在对图像进行观察和评价时候的状态。

3.2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优点

3.2.1精确度高

因为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只能将一幅模拟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转换为一种二维数组,基本的扫描仪都能够对图像的像素转化为32位。因此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能够将任何的图像的精确度满足用户的任一要求。

3.2.2表现型强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处理可以准确地处理影响图像处理的相关因素,例如图像的存储状况和图像的输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能够在任何的情况下对图像进行还原和再现从而保证了图像在经过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时候的像素。

3.2.3灵活性好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在对图像进行识别和处理的时候,可以根据图像的客观情况来将其放大。由于图像的信息总是来自于各个方面,无论是来自生物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还是对于宇宙中位于天文望远镜下的庞然大物都能够在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中进行识别和处理,通过线性运算和非线性处理实现图像的识别功能[4]。在对各种不同的图像信息进行正确地编码之后用二维数据将图像的灰度进行组合在计算机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图像的质量。

4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理论性突破

4.1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朝着高速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在生活领域还是科学领域计算机的运行速度都会对生活和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图像进行智能识别对计算机具有特别的要求,而现在的计算机在科学技术水平的促进下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硬件水平。不仅如此,在计算机的内部配置方面也比以前有了相当大的进步,计算机在进行图像的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分辨率都大大地提高了,同时对图像的存储设备的性质也在日益地更新。图像作为一种二维度信息,计算机将其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将更多的三维信息赋予图像中并且通过各种计算和技术的处理而得到相应地改进[5]。

同时,计算机在对图像所显示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压缩的时候开始以多媒体的形式对其进行信息化转换,使得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尽量能够按照人的思维和意识来进行从而提高计算机的智能化水平和对图像识别的工作效率。

4.2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朝着多维方向和高科技方向发展

计算机在对图像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开始从二维角度向三维角度和多维角度发展,因此对各种图像的数据信息处理的更加精确。目前由于硬件水平的逐渐提高,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新的技术理论和新的科学计算方法的诞生,计算机在对图像的识别和处理过程中更加侧重对其详细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经过系统的转化后形成高清晰度的图片。

5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运用

5.1医学生物工程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对诸如红细胞和各种染色体进行识别,从而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更好的医学研究。在医院的很多部门例如心电图的分析以及彩超和超声波图像处理都广泛地运用了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

5.2工程建设方面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相关零部件的检测和分类以及对输电线路故障的分析和排查方面都借助计算机的智能化工程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施工人员对工程的焊接和装配的过程中都充分地运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智能化识别从而减少了施工误差的发生,保障了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

5.3文学艺术方面

文学艺术方面对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使用非常普遍。在广播电视领域,电视要想播出高清晰度、高质量的画面就必须借助计算机对所拍摄的画面进行处理和识别。计算机能够对动态图像进行相应地采集加工合成从而形成电视画面。为了避免图像在播出的时候出现失贞的情况,计算机可以对输入的画面进行智能化处理,尤其是一些人为的失误都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地调整。在美术方面,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对每一幅作品的像素和色彩方面进行相关地调整,使其输出后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的。除此之外,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服装设计与制作和动画制作以及发型设计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4商务业务方面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电子商务和酒店商务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可以在很多的方面代替人工操作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比如,员工每天在进行上下班的时候都可以在经过大门通道的时候进行电子身份签到和认证。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商业资料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进行防伪说明等等。

除此之外,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还经常运用于航空航天事业和通信工程事业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6结语

文中通过对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特点和概念以及其优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和阐述,同时对其在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进行了讨论。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对其进行高度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图像进行智能化地处理越来越重要。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工业和农业以及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将发挥关键的作用。同时,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不断地运用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杨小冬,宁新宝.自动图像识别系统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4,40(4):424—431.

[2]李建华,马小妹.基于方向图的动态阈值图像图像二值化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2(5):626—628.

[3]康剑莉,陈罡,毛金明.基于Cabor小波特征的磨粒图像识别新方法.激光与红外.2005.3.35(3).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RFID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7-01

0引言

射频识别是无线电频率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IFD)的简称,即通过无线电波进行识别。[1]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当前热点技术之一,也是物联网的基础之一,它能够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完成物品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识别等功能,给交通、安全、销售、管理和物流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FID射频识别技术作为物联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RFID射频识别技术不但能够结合之前的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还能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地基础,对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至关重要。

1“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

1.1理论教学模式

“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如下:首先,简单学习RFID射频识别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特点、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系统构架;其次,重点剖析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理论和行业相关标准,主要包括射频前端电路的原理、编码和调制、数据校验、防碰算法、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ISO/IEC标准这几部分;最后,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软硬件角度介绍125kHz、13.56MHz、900MHz和2.4GHz@四个频率下的阅读器、应答器以及天线的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熟悉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比如学校食堂饭卡、图书馆管理以及公交车刷卡等生活中经常使用和随处可见的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进而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设计方法和开发过程等,逐步培养学生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系统集成设计以及相应的分析能力,并通过实践环节设计和搭建实际的射频识别应用系统,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参加工作和增加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2]

1.2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依据,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践教学是在本校的物联网实验室中进行的,主要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基础实验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设计两大部分,通过这两部分的实践教学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部分的教学一方面由教师向学生演示物联网智能家居中的门禁系统,以及通过原理机基础实验和原理机通信协议实验的学习,原理机基础实验包括通过示波器查看RFID系统载波的产生、RFID系统的编码、RFID系统的信号功率放大、RFID系统副载波解调、RFID系统包络检波、RFID系统数据速率选择和RFID系统天线等基础实验,原理机通信协议实验包括CRC计算实验、读单个Block实验、写单个Block实验、读多个Block实验、写多个Block实验、标签选择命令实验和复位命令实验,让学生能够对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有个直观的认知;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使用应用型RFID实验箱中的125kHz、13.56MHz、900MHz和2.4GHz这四个频率模块分别进行寻找标签实验、识别单个标签实验、识别多个标签实验、读取标签实验、写入标签实验以及标签的防碰撞实验,并结合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Qt开发环境搭建和嵌入式串口通信这三个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的相关实验,通过LCD液晶显示器观察不同频率下的实验结果,通过这几个频率模块下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不同频率下的应答器和阅读器的工作原理、通讯协议、RFID两个常用标准、选择方法以及相应的应用领域,还能进一步巩固之前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课程的知识。通过实验部分的学习,一方面巩固了之前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后续的课程设计也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部分采用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个实际应用设计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模块,课程设计部分的题目如下:图书馆管理系统、超市会员卡管理系统、ETC充值系统、商品溯源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通过课程设计部分让学生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设计原理、流程和方法,学生在这部分的学习当中不但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还能够互相学习和沟通,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实践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3]。

2“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现

“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考核方式这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由于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采用期末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的标准,这种考核方法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出现不学习、不认真和不动手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改革后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考核主要由学生的平时实践环节和最后的笔试环节两部分构成,实践环节不但包括要检查学生的实验运行结果和相应的软件程序代码,针对不同的实验还包括相应的答辩环节,这个环节主要要求学生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针对于设计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答辩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计入到最后的考核成绩当中。

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积极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更好地巩固理论基础。当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多学习,多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议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而且针对学生在实际的上课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学生。

2总结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对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延续和巩固,还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和就业前景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我校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研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对学生认真负责,以便学生能够胜任物联网专业的技术和就业需求。

参考文献

[1]单承赣,单玉峰,姚磊.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7).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篇3

1文献统计分析

1.1文献数量统计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分别以“图书馆*RFID”、“RFID*图书馆”两组关键词为检索路径,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以2004~2013年为检索年限,检索时间截至2013年12月31日,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1.2文献学科类别以“图书馆?RFID”为关键词检索到的332篇文献作为统计基础,根据文献研究内容主题进行统计,共涉及9个学科类别,其中199篇为图书情报专业学科,占发表文献总量的59.9%(见表2)。

1.3发文年代分布

2从文献量化分析看研究进程

2.1图书馆RFID研究文献的起步关于我国“图书馆RFID”的文献研究起步于2004年。2004年西华大学图书馆李欣荣发表了《RFID在现代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文章探讨了RFID的定义、RFID系统的组成、RFID的优点,指出RFID及时是一种市场前景和应用规模巨大的高新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将给现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带来革命性变化。2004年杭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沈嵘发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指出射频识别技术RFlD与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的优越性,在图书馆应用方面,射频识别技术弥补了条形码识别技术的不足。

2.2图书馆RFID研究文献的发展2004~2013年间,共发表有关“图书馆RFID”的文章332篇,这些论文分别来自54种国内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其中包括图书馆学专业及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专业。

从论文年代分布对其发展进程进行分析,10年的研究大体上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4~2006年,这一阶段涉及到的论文有17篇。第二阶段:高峰阶段,2007~2013年,研究的论文数量逐渐增多,7年共发表324篇论文,占文献总量的97.6%,并逐渐形成研究热点。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图书馆RFID研究的高峰平台期,且还没结束。

3文献研究的内容

3.1RFID的理论以及应用模式研究通过对10年发表的332篇论文主题的归纳分析,发现关于图书馆RFID的理论以及应用研究占大多数,都从RFID的介绍、特点、优越性在图书馆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应用效果等方面对图书馆应用RFID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刘绍荣、杜也丽、张丽娟在《RFID在图书馆使用现状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图书馆实施RFID技术情况的调研,就其在国内的总体发展情况、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关注者和准备实施RFID的图书馆提供参考。

在《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蔡孟欣从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经济、技术、安全、人文等方面,对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及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进而确定是否采用RFID系统。

深圳图书馆甘琳在《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创新》一文中从深圳图书馆应用RFID的经验、体会出发进行阐述,同时在服务、业务及管理等方面,论证了这种新技术给图书馆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2图书馆应用RFID的优缺点研究从目前发表的文章来看,有关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优势,不足及改进办法的论述已经比较全面。其优势主要包括:①实现自助借还,优化图书借阅服务;②便于书库管理,提高馆藏清点速度;③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成本等。不足主要包括:①成本较高;②标准不统一;③安全问题;④侵犯隐私权;⑤识别精度;⑥与现有系统的整合等。

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杨雪在《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在图书馆应用方面,RFID技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可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遇到一些问题。除上文提出的一些普遍存在不足之外,还提出图书馆在应用RFID技术中管理观念滞后、系统集成方案不成熟等问题,需要图书馆、RFID厂商及管理系统开发商协调工作,共同解决。

天津农学院图书馆王颖在《对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思考》一文中重点讨论了图书馆人在RFID应用中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包括RFID标准、人力资源合理安置、读者调查以及图书馆应用RFID系统的示范项目等方面。

4总结与分析

自从2006年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和深圳图书馆应用RFID系统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即从RFID的概述、作用、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取得有意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4.1RFID研究文献增长迅速笔者利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图书馆*RFID”为检索策略,检索出2004年至2013年文献332篇,从“文献发表年代分布统计”一表中可以看出,国内对RFID的研究成直线上升状态。

4.2RFID理论研究热点①RFID概述及其特点。在图书馆领域,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用多年的条形码识别技术逐渐被新型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所取代。对于RFID技术来说,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等,该技术可以替代条形码和磁条技术。②RFID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自从RFID技术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和深圳图书馆的应用,RFID技术已经受到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关注。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馆的管理更趋于科学化,将给现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将图书馆从数字化图书馆推向了智能化图书馆。③RFID优缺点的研究。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可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遇到一些问题,也存在不成熟或不完善的地方。近些年许多学者通过对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优势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及对策。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1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1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识别财务风险的方法范例(3篇)

    - 阅0

    识别财务风险的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识别对策一、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一)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内涵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是指企业经营总风险在财务管理活动.....

    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范例(3篇)

    - 阅0

    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范文[关键词]财务战略特征类型制定和实施一、财务战略概述财务战略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充分分析企业内外部经济环境和经济形势的.....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教案范例(3篇)

    阅:0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教案范文篇1论文摘要:改革英语教师基本技练课程,使其成为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英语教师教....

    识别技术论文范例(3篇)

    阅:0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关键词:图像识别图象分割特征提取图像增强与恢复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

    识别财务风险的方法范例(3篇)

    阅:0

    识别财务风险的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识别对策一、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一)企业财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