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生物技术的区别(收集5篇)

来源:

生物和生物技术的区别篇1

关键词:智能物流;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湖北地区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

湖北作为九省通衢的战略要地,其省会城市武汉地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中国三大增长级的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最适合成为中国商品和要素的集散地。作为这样的一个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会,其物流的需求量是极大的。2012年,湖北省交通运输货物126194.57万吨,同比增长14.5%;实现货物周转量4693.6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6.1%。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及周转量稳定增长,实现公路货物运输总量97136万吨,同比提升17.4%。全省推动铁水联运、公水联运、公铁联运,年集装箱运输量达95.1万标箱,居中部第一。全年完成航空旅客运输1552.58万人次,货邮运输13.98万吨。总体来看,我省的物流市场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但另一方面,我省的物流供应却呈现出了一系列的不足,制约了我省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1.物流基础设施缺乏比较落后、缺乏有效整合。在物流基础设施中,基于传统仓储、运输业务的长期发展,我省普通物流设施设备“过剩”,而滚筒输送机、仓储设备及各类物流输送系统、分拣系统等特种物流设备不足,罐式挂车、冷藏车等专用物流设备不足。并且,物流基础设施分属不同的地方、部门和行业,导致在使用过程中衔接不畅通,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

2.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我省物流企业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比例较低,多数物流企业仅仅停留在使用POS和条形码技术的水平上,其他信息技术如RFID、GIS、GPS以及WMS、SCM等物流管理系统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只有少数企业投入应用。以武钢、神龙、中百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管理与运作能力有限,信息化管理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部分仓储、运输等物流企业。

3.物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物流服务供给能力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端需求、即时需求、特色需求、“一体化”需求满足率较低。规模小导致企业在技术、设备和管理上都跟不上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无法满足顾客对时间、质量、服务、运输及保管条件上的要求。

二、湖北地区智能物流发展的契机

1.“中国智能骨干网”入驻湖北。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宣布联合顺丰速运、“三通一达”,也就是申通、圆通、中通和韵达等民营快递巨头以及银泰集团、复星集团、富春集团等投资财团,共同启动“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至此,智能物流一再成为理论和实践领域关注的重点。6月24日,武汉市政府与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江夏区政府与其签署了“中国智能骨干网(武汉·江夏)”项目协议,此项目将作为“中国智能骨干网”的全国七大关键核心节点之一,辐射华中地区。“菜鸟网络”计划在汉投资60亿元-80亿元,建设基于大数据、网络金融、信息服务、云计算等技术平台的新型物流仓储基地,电子商务、创意设计及相关产业集群的办公设施及配套生活社区。湖北地区智能物流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这必将带来整个湖北地区物流的全新改变。

2.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倾斜式的支持。去年6月14日,中国物流信息化推进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表示,湖北武汉地处中原腹地,水路、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广阔。预计2015年湖北将培育5-6个部级的物流示范园区,新增5家以上5A级的物流企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努力将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武汉凭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条件,以及聚集物流资源的优势,武汉已经具备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国家物流中心的基础。政府在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三次人大一次会议上,已相继做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国家创新中心、先进制作也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物流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摆在了优先发展位置。

三、湖北地区智能物流发展建议

1.构建湖北地区智能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统一规划,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为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地区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对物流信息的收集,传递与交流、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地区智能物流信息系统应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管理经验,参考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注意城市、乡镇间的信息传递。

2.加大湖北物流企业对自动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与应用,提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自动识别技术是以计算机、光、机、电、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技术。它通过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体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目前,自动识别技术主要有条码识别技术、智能卡识别技术、光字符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及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知识和规则的过程。一般分为描述型数据挖掘和预测型数据挖掘两种。人工智能就是探索研究用各种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途径,使人类的智能得以物化与延伸的一门学科。它借鉴仿生学思想,用数学语言抽象描述知识,用以模仿生物体系和人类的智能机制,目前主要的方法有神经网络、进化计算和粒度计算三种。

参考文献:

[1]窦瑞华,李海军.现代城市智能物流系统的构建策略研究.电子商务,2013(04).

生物和生物技术的区别篇2

关键词:身份鉴别;人体生物特征;发展趋势

1.引言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一大特征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护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得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技术是身份鉴别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别认证的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包括采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如人脸、指纹、虹膜、静脉、视网膜)进行的身份认证技术和利用后天形成的行为特征(如签名、笔迹、声音、步态)进行的身份认证技术。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相比,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鉴定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不会遗忘或丢失;(2)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3)“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用。正是由于生物特征身份识别认证具有上述优点,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认证技术受到了各国的极大重视。

2.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用的生物特征有基于生理特征的如视网膜、人脸、指纹、虹膜,也有基于行为特征的如笔迹、声音等。下面就这些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研究。

2.1.视网膜识别

人体的血管纹路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的视网膜表面血管得图样可以利用光学方法透过人眼晶体来测定。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得最远处。如果视网膜不被损伤,从三岁起就会终身不变,如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具有最可靠,最值得信赖得生物识别技术,但它运用起来的难度较大。视网膜识别技术要求激光照射眼球的背面以获得视网膜特征得唯一性。

视网膜技术的优点:视网膜是一种及其固定得生物特征,因为它是隐藏的,故而不易磨损,老化;非接触性得;视网膜是不可见得,不会被伪造。缺点是:视网膜技术未经过任何测试,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健康的损坏。

2.2.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基于生理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以密码、IC卡为媒

介的传统身份认证技术相比,具有不易伪造、不易窃取、不会遗忘的特点;而人脸识别与指纹、虹膜、掌纹识别等生理特征识别技术相比,具有非侵犯性、采集方便等特点。因而人脸识别是一种非常自然、友好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包括图像或视频中进行人脸检测、从检测出的人脸中定位眼睛位置、然后提取人脸特征、最后进行人脸比对等一系列相关的技术。

为了评测基于面部图像的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美国ARPA和ARL于1993年至1996年建立了FERET数据库,用于评测当时的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共举行了三次测试FERET94、FERET95、FERET96。FERET测试的结果指出,光照、姿态和年龄变化会严重影响人脸识别的性能。

FERET的测试结果也表明了基于面部图像的方法的缺点。人脸是一个三维非刚体,具有姿态、表情等变化,人脸图像采集过程中易受到光照、背景、采集设备的影响。这些影响会

降低人脸识别的性能。

为了克服姿态变化对人脸识别性能的影响,也为了进一步提高人脸识别性能,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研究者开始采用基于3D的人脸识别算法。这些算法有的本身就采用三维描述人脸,有的则用二维图像建立三维模型,并利用三维模型生成各种光照、姿态下的合成图像,利用这些合成图像进行人脸识别。2000年后,人脸识别算法逐渐成熟,出现了商用的人脸识别系统。为了评测这些商用系统的性能,也作为FERET测试的延续,美国有关机构组织了FRVT2000、FRVT2002、FRVT2006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人脸识别错误率在FRVT2006上下降了至少一个数量级,这种性能的提升在基于图像的人脸识别算法和基于三维的人脸识别算法上都得到体现。此外,在可控环境下,虹膜、静态人脸和三维人脸识别技术的性能是相当的。此外,FRVT2006还展现了不同光照条件下人脸识别性能的显著提高,最后,FRVT2006表明人脸自动识别的性能优于人。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作为国内唯一参加FRVT2006的评测的学术机构,其人脸自动识别性能优于人类。FRVT2006为人脸识别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人脸识别中光照、年龄变化依然对人脸识别性能有很大影响,二维人脸识别的性能不比三维人脸识别差。

人脸识别得优点:非接触性的。缺点是:要是比较高级得摄像头才也有效地扑捉面部图像;使用者面部的位置与周围得光环境都可能影响系统的精确性,而且面部识别容易受欺骗;

对于采集图像的设备会比其他技术昂贵得多。

2.2.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技术是指通过比较不同人指纹中的特征点不同来区分不同人的身份。指纹识别技术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对指纹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特征值,并形成特征值模板;指纹特征值比对。指纹图像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噪声干扰的影响,以便有效提取指纹特征值。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图像平滑、二值化、图像细化等。

特征提取的目的就是从预处理后的指纹图像中,提取出能够表达该指纹图像与众不同的特征点的过程。最初特征提取是基于图像的,从图像整体中提取出特征进行比较,但该方法的精度和性能较低。现在一般采用基于特征点的方法,从图像中提取反应指纹特性的全局特征(如纹形、模式区、核心区、三角点、纹数等)和局部特征(如终结点、分叉点、分歧点、孤立点、环点等)。得到特征点后就可以对特征点进行编码形成特征值模板。指纹特征值比对就是把当前获得的指纹特征值与存储的指纹特征值模板进行匹配,并给出相似度的过程。

指纹识别的优点:技术相对成熟;成本较低。缺点是:具有侵犯性;指纹易磨损,手指太干或太湿不易提取图像。

2.3.虹膜识别

虹膜相对而言是一个较新的生物特征。1983年,Flom与Safir申请了虹膜识别专利保护,使得虹膜识别方面的研究很少。1993年,Daugman发表了关于虹膜自动识别算法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世界上首个商业虹膜自动识别系统的基础。随着Flom和Safir专利在2005年的失效和CASIA及ICE2005中虹膜数据集的提供,虹膜识别算法的研究越来越蓬勃。ICE2006首次对虹膜识别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虹膜识别中需要解决如下两个难点问题:一是虹膜图像的获取,二是实现高性能的虹膜识别算法。

3.结论

本文讨论了一些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随着各国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越来越重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必将获得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贵,潘泉,等.多生物特征识别[J].信息与控制,2002,31(6).

[2]杨俊,景疆.浅谈生物认证技术——指纹识别[J].计算机时代,2004,(3).

[3]侯鸿川.面部温谱图身份识别技术探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生物和生物技术的区别篇3

关键词: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3-90-04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自2006年农业部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安徽省植保工作者紧紧围绕这一植保工作理念,不断探索水稻、小麦、玉米、茶叶等多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通过建立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大力示范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使示范区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667m2防治次数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667m2使用量下降30%~40%,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新型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田生态环境及食品的安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概况

1.1制定方案,开展试验示范2010-2013年,省植保站连续4a制定并印发了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工作方案,明确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实施基点和任务,细化了防控措施。示范区做到“五个一”,即一块核心示范田、一块示范标牌(1m×1.5m)、一个实施方案、一套主推技术体系、一名技术指导人员。同时,设定绿色防控区、农民自防区和不防治区3个处理,进行不同防控技术的效果对比,重点展示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2010年建立了42个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水稻32个、小麦7个、棉花1个、果树1个、蝗虫1个。2011年建立了30个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水稻18个、小麦7个、玉米、棉花、果树、蝗虫、茶树各1个。2012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小麦、2个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013年茶树、蔬菜作物示范区数量进一步增加。粮食作物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133.33hm2,辐射面积不少于666.67hm2;园艺作物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6.67hm2,辐射面积不少于66.67hm2。

1.2加强技术宣传和培训近年来,安徽省植保总站多次利用有关业务活动或组织人员现场观摩绿色防控示范区的示范效果;2010年,在肥西县召开全省水稻二化螟性诱技术培训班,重点对全省应用水稻二化螟性诱剂试验示范的县(市、区)植保技术人员开展培训;2011年召开了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交流会。此外,还分别在宁国、萧县、霍山等县(市)召开了水稻、玉米、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观摩交流会。各地也通过举办培训班或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等方式,积极开展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普及;植保技术人员结合病虫防治工作,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指导与服务,积极引导农民正确掌握和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1.3总结技术模式与经验全省在试验示范过程中,认真进行不同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田间天敌种群数量调查及评价方法等研究,并开展经济、生态和社会3大效益评估,积极探索与总结新型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和推广经验,为进一步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2主要成效

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在省农委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各级植保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性诱、物理诱控技术示范应用

2.1.1性诱剂技术示范应用性诱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具有安全性高、兼容性好、选择性强、防效突出、无抗药性、无损于天敌、无环境污染等优点,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在安徽省得到广泛的示范推广与应用。

(1)大面积多点开展性诱技术应用示范。为进一步加大性诱剂应用示范力度,2010-2012年省植保总站连续3a安排专项经费,大范围开展性诱技术应用试验示范。3a共计投入128.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购置二化螟、斜纹夜蛾、玉米螟、蔬菜蛾类、茶树害虫等昆虫性诱剂,3a共计采购诱芯12.2万个,在居巢、颍东、蒙城、霍山、肥西、庐江、桐城等20多个县(市、区)建立示范区,年示范面积超过2000hm2(0.67万hm2次),示范防治对象包括水稻二化螟、棉花斜纹夜蛾、玉米螟、莲藕斜纹夜蛾、蔬菜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茶黑刺粉虱、茶毛虫等。同时,还在全省15个试验点共7种害虫上进行了性诱剂测报应用技术试验。

(2)应用性诱剂防控梨小食心虫。砀山县连续多年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拿出专项经费,大力推广应用性诱剂防治梨小食心虫。2009年拿出100多万元,采购梨小食心虫性诱剂85万粒,防治面积2万hm2次,占全县梨树面积43%。2010、2011、2012年,又分别投入60万、100万、150万元用于黄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所需的经费补贴,2012年建立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区面积达2666.67hm2。该县应用中科院动物所研发的性诱剂诱杀食心虫,同时结合杀虫灯、黄板、套袋等其它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好,可将梨虫果率压低至3%以下,而非措施区虫果率一般为5%~8%。此外,还可减少施药次数2~3次,节本增效平均效益提高20%左右。2012统防统治示范区酥梨价格平均2.60元/kg,每kg较农民自防区高0.70元,以667m2产3000kg计,667m2销售收入增加2100元,经济效益显著。

(3)应用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2009-2012年,连续4a在全省11个示范区县开展性诱剂防控二化螟应用示范,年示范应用面积共计666.67hm2、1333.33hm2次。巢湖市2012年应用示范53.33hm2,示范结果表明,剪开性诱剂诱芯封口的处理区对水稻二化螟的诱蛾效果与控螟害效果均好于未剪开诱芯封口的处理区,综合防治效果达50%以上;水盆式诱捕器效果好于干式诱捕器,总诱蛾量差异极显著,干式诱捕器加设高度对诱捕蛾量有一定影响,且对二代影响差异极显著。潜山县2010年示范面积66.67hm2,示范区稻株枯心率为4.25%,比空白对照区低50.8%,但比药剂(主要为康宽)防治区高109.4%。贵池区典型调查,早稻、中稻田放置性诱捕器处理区比不放置区667m2卵量平均减少43.96%、34.66%。性诱剂防治早稻、中稻平均枯心率分别为1.41%、1.04%,枯心防效分别为40.25%、44.39%,对螟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性诱结合常规化防对水稻的平均防效为92.51%,防效比化防对照区高7.37%。

(4)性诱剂防控玉米螟应用示范。连续多年在玉米产区进行性诱剂防控玉米螟应用示范,2010年在3个县设示范基点,示范面积200hm2共600hm2次;2011年、2012年分别开展示范面积220hm2、共660hm2次和160hm2、共480hm2次,示范应用效果较好。萧县示范区2010年5月21日放置性诱剂诱捕器,6月26日调查各处理区的防治效果,性诱剂防治区、空白对照区玉米被害株率分别为5.3%、18.0%;性诱剂防治区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为72.7%,防控效果明显。蒙城县2010年对示范点二代玉米螟诱控效果调查,性诱剂示范田玉米螟着卵量、百株残虫、玉米被害株率分别减少了67.5%、66.5%和79.3%。

(5)性诱剂防控棉花斜纹夜蛾应用示范。连续3a在无为、宿松、东至3县开展棉花斜纹夜蛾性诱剂防控示范,2010-2012年,分别开展示范面积36hm2、56hm2、60hm2。2010年宿松县开展性诱剂诱杀试验示范,性诱剂区8月9日结合药剂防治1次,较药剂防治区减少药剂防治3次,斜纹夜蛾信息素诱捕器7~9月间的81d诱蛾量为53883头,是同期频振式杀虫灯的19.31倍,7、8、9月诱蛾量为4391、23817和25675头,分别是频振杀虫灯月诱蛾量的30.49、21.71和38.04倍;8、9月调查防效分别为87.46%、88.40%,较常规化学农药防治区高7.18%、7.64%。无为县示范调查表明,应用性诱剂与应用氟铃尿防治4次棉田的棉花斜纹夜蛾为害率相近,为害率为未防区的50%以下。

(6)应用性诱剂防控莲藕斜纹夜蛾。2009-2011年,在包河区连续3a进行性诱剂防治莲藕斜纹夜蛾技术示范,年示范面积33.33hm2以上,示范结果表明,性诱剂对莲藕斜纹夜蛾防控效果显著,示范展示作用明显。2009年在合肥市包河区进行了莲藕斜纹夜蛾两种性诱剂诱芯(SL20093161型和SL20093162型,由浙江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对比试验,每种诱芯试验面积6.67hm2,试验结果表明,在包河区161型性诱剂诱蛾量比162型高出41.2个百分点。

2.1.2物理诱控技术推广应用全省水稻、茶叶产区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常年应用控害面积已近6.67万hm2。(1)水稻示范区应用情况。2011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利用筹集的81.4万元采购太阳能杀虫灯370台,发放22个县(市、区)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各县(市、区)也积极利用杀虫灯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试验示范。南陵县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共3000多盏,杀虫灯覆盖面积达1.67万hm2,占全县农作物面积的50%以上。杀虫灯覆盖区域的稻飞虱、二化螟数量是非覆盖区域的60%左右,在害虫发生高峰期平均每盏杀虫灯日杀各种害虫100g以上;天长市水稻病虫害防控应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900台,覆盖面积近3333.33hm2,2010年调查,用灯区少用药1次,防治成本下降。8月20日示范区内稻纵卷叶率平均为3.6%,化防区一般卷叶率为9.4%,高的可达30%以上;怀宁县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270余台,防控水稻病虫面积800多hm2。近年示范区调查显示,有灯区使用农药次数较无灯区减少1.2次,平均667m2节省成本12元,产量一般较农民自防田每667m2增加8%以上。

(2)茶叶、蔬菜示范区应用情况。2010年开始在霍山县开展太阳能灯诱杀茶树害虫技术应用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茶园应用太阳能杀虫灯后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毒蛾、茶蚕、茶尺蠖、茶蜡蝉成虫发生稳定期,田间虫口量分别减退29.3%、32.4%、25.9%、24.2%、25.5%、14.5%。同时,分别在歙县、和县、霍山县开展了黄板诱杀蚜虫、蔬菜蚜虫和茶叶蚜虫技术应用示范。2010年霍山县在茶园中试验示范应用信息素黄板,引诱、粘杀害虫。安装黄板3300张,示范面积6.67hm2。在示范区进行小绿叶蝉、茶蜡蝉发生稳定期调查,虫口数量分别减少41.6%、71.3%。2012年,在霍山县等地茶园安装黄板数量达9000多张,示范面积超过20hm2。

2.2农业生态调控技术推广应用

2.2.1栽培措施避病防控玉米粗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技术推广应用调整玉米播期,使其易感粗缩病生育期(玉米出苗至6叶期)与灰飞虱传毒盛期错开,以此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2008年,我省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全省发病面积13.33万hm2,平均病株率7.5%。自2009年全省全面推广调整玉米播期避病栽培措施,即春玉米播期定在4月20日以前;油菜、豌豆、大蒜、大麦、小麦等作物收获后,其后茬夏玉米播种期推迟至6月10日后,以避开灰飞虱一代成虫麦田迁出传毒期,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2009年以来,各地粗缩病发病程度较轻,即使在2009年春季灰飞虱发生量大的情况下,当年玉米粗缩病平均病株率也仅为2.7%。全省沿淮地区等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病区,重点推广水稻迟直播,即小麦收后于6月5日以后进行水稻直播,使水稻易感病的秧苗期有效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的高峰期。全省目前推广面积超过13.33万hm2,对条纹叶枯病的控病效果在80%以上,有效地减轻了条纹叶枯病重发地区的发病程度。

2.2.2生态控蝗技术推广应用安徽省历史上是东亚飞蝗的重要蝗区之一。多年来,安徽省坚持推广生态控蝗技术,使飞蝗长期以来保持在低密度发生水平。主要是在蝗区推广种植蝗虫不喜食植物如棉花、杞柳、大豆、花生等,并积极探索不同作物套种模式,使常年生态控蝗面积达到蝗区面积的60%左右,不仅天敌数量逐年有所增加,多年来大面积蝗区蝗虫发生数量被控制在0.2/m2头以下,促进了对东亚飞蝗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治理。

2.3生物控害技术推广应用

2.3.1稻鸭共生控制水稻害虫该项技术是当雏鸭12~15d龄、大田栽秧后10d左右趁晴天放入,每667m2投鸭15~20只,每0.67hm2稻田修建一个简易的供鸭休息、补饲和避护的鸭棚,同时,稻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将诱杀到的昆虫对鸭进行补饲。望江县自2003年以来,利用农业项目资金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建立666.67hm2稻鸭共生控虫示范区,年实施面积近1333.33hm2。2007年调查数据表明,在水稻生长中、前期,鸭子能够很好地控制稻飞虱发生,无须施药,四(2)、五(3)、六(4)代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控制效果均在80%以上,平均控效为85.2%,比化防区的平均防效高24.4个百分点;水稻生长后期,由于田内少水以及稻飞虱的大量回迁,加之鸭子陆续出田上市,鸭子的控虫效果逐步下降,此时稻飞虱达标田块需开展化防。此外,稻鸭共生对水稻分蘖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有一定的控制效果,防效可达70%;对二化螟的平均控制效果达92%,比化防区平均高22.7个百分点,稻鸭共生田块化学农药施药次数较农民自防田平均减少2次。2006年,该县“稻鸭共生”示范区生产了6000t生态米和20万只生态鸭,示范区直接增收172万元。宁国市植保站2011、2012年连续2a在有机稻生产基地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大力推广稻田养鸭技术,2012年稻鸭共育示范面积16.67hm2,示范基地每只稻鸭可获纯利润15元以上,合667m2纯增收225元,生产的有机稻米经包装后市售20元/kg。2012年该有机稻示范片核心示范区经测产为559.6kg/667m2,整个示范区平均实产为450kg/667m2。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该项技术措施目前还在六安市金安区、天长市、金寨县等地推广应用。

2.3.2Bt等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多年来,全省一直大力推广应用Bt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及玉米螟等,全省一代稻螟虫与四(2)代稻纵卷叶螟应用Bt防治面积均达13.33万hm2左右,均占应防面积的20%以上。玉米产区则主要推广Bt粉剂撒施于喇叭口防治玉米螟技术。全省常年开展蜡质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示范应用面积均在0.67万hm2以上;大面积推广应用阿维菌素(叶不卷)防治稻纵卷叶螟近33.33万hm2次,并在生产上大范围推广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花及茶叶害虫等。

2.4科学施药技术推广应用推广一季稻大田水稻栽插后1个月不使用化学农药技术,保护稻田天敌及中性生物繁衍,为后期控害打下坚实基础。在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棉区,全面推广棉花苗期蚜虫不防治技术。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仅2009年全省推广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10多万hm2次,吡蚜酮防治稻飞虱近13.33万hm2次。此外,在宣城市、巢湖市居巢区、潜山县进行了醚菊酯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示范。

2.5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

2.5.1以作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根据不同生育期病虫为害技术特点,组装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全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近年来,全省在小麦、一季稻、夏玉米作物上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与应用。

2.5.2以靶标为害生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2010-2012年连续在巢湖市、无为县、潜山县实施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蒙城县实施二代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等。

2.5.3以绿色防控投入品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根据不同生物期靶标害虫消长规律,重点应用新型高效绿色防控投入品,辅助其它非化学防控措施,组装而成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如近年来在蒙城县、阜阳市颍东区试验示范防治玉米螟采用性诱剂、自走式高杆喷雾器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在巢湖市、无为县示范防治水稻二化螟采用杀虫灯、性诱剂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等。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存在问题

3.1.1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增强随着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以及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的抗药性和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强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工作的责任性和艰巨(下转106页)(上接92页)性不断加大。

3.1.2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仍有一定难度近年来,安徽省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示范与推广应用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全省范围全面推进这一工作需要有健全的植保推广体系和充足的经费保障。由于没有足够的绿色防控专项经费,且植保队伍体系不够完善,全面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仍有一定难度。

3.1.3广大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不够目前,具有一定知识素质的农民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意识较差;绿色防控技术前期投入物资相对较多;小范围运用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反而可能加大使用区域的病虫危害程度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

3.2建议

3.2.1领导重视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列入财政专项,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3.1.2健全植保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植保推广体系,不断提高人员队伍素质,形成省、县、乡(镇)、村四位一体的植保网络,力求做到每村有1名植保员,解决植保技术推广最后1km的难题。

3.1.3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要加强宣传指导及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多为农民提供通俗易懂、简单易行、防效优良的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覆盖率。

参考文献

[1]夏敬源.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5-9.

生物和生物技术的区别篇4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质找矿;应用;影响

在当前形势下,矿产资源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但由于矿床深埋于地层之下很难通过普通的找矿手段发现,给找矿工作增加了巨大的难度。利用新的科学找矿技术是适应地质找矿工作的要求,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遥感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发展,并为找矿技术提供必要技术支持。通过遥感技术进行地质找矿工作,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地质结构的具体成分信息,在将信息加以分析,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矿床的具置,极大地减少了人工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1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种综合性的探测技术,当前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遥感技术逐渐应用与各个领域中。具体来说,遥感技术即通过对远距离相关目标辐射和反射的可见光、红外线、卫星云图以及电磁波等数据信息加以收集和处理,然后感知成影像资料,是进行探测和识别相关目标事物的一种技术。遥感技术具有综合性强、宏观系统显现、层次丰富以及快速准确和具备动态性等特点,其能够有效提高地质找矿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应用价值极为广泛,逐渐受到各领域的关注和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一般以地质绘图为主,准确再现区域地质状况和信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纳入遥感技术是当前开展的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遥感技术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地质内的分层信息和成分数据,还能够对这些地质信息加以全面的分析和处理,对勘探和发现地质矿床的具置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地质矿体范围加以细致勘察、将勘察信息呈现出几何形态、矿床的地段分析以及成矿区域的相关地质条件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勘察和分析,能够有效地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进行,提升找矿工作的效率。

2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和影响

2.1利用遥感技术识别地质岩石矿物

岩石是成矿的主要物质基础和条件,成矿需要适当的不同类型岩石组合,利用遥感技术识别地质岩石矿物是勘测成矿区域的重要途径。识别和提取地质岩石矿物的具体信息数据需要利用遥感技术分析地质岩石矿物的光谱特征,采用图像变化、图像增强以及图像分析的方法,对地质岩石矿物加以分析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不同岩相、不同类型和不同岩性的地质岩石矿物加以区分,勘察最适合和需要的地质岩石矿物。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岩石矿物加以识别对地质填图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其识别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地质岩石矿物的光谱和空间特征差别,当前在岩石矿物识别工作中应用交为广泛的是高光谱遥感成像技术,具有分辨率高、波段多和数据信息量大的技术特点。通过利用高光谱的窄波段对地质岩石矿物加以识别,能够清晰识别岩石矿物的具体特征,地物光谱的重建和量化提取使区分矿物岩石工作更为容易。

2.2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矿化蚀变数据信息

岩石蚀变信息的提取能够有效提升地质找矿工作的效率,在地质矿床内围岩和矿热液的相互作用会使产生围岩蚀变现象,围岩蚀变的类型取决于围岩自身的内部元素成分和所处矿床的类型,围岩蚀变类型的判定是找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围岩蚀变的常见类型有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硅化、青磐岩化等,当前对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主要采取铁染和羟基进行,矿化蚀变岩石与普通岩石的差异较大,其结构、类型和颜色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利用遥感技术可使蚀变岩石在特定的光谱波段下显现出异常的光谱,从而即可进行异常信息的提取,目前广泛应用的数据源主大多是数据源与ETM相结合的形式。

2.3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地质构造信息

地质找矿工作中地质构造信息的提取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实践证明,矿化蚀变带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地质构造明显的位置存在矿化蚀变带的可能性较大,地质构造对成矿的影响较大,成矿的可能性和矿床范围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质构造的实际情况,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加强对地质构造信息的提取和勘测,是寻找矿床的重要因素和途径,需对其加以科学利用。在具体地质构造信息勘测和提取过程中,提取地质构造的信息主要可分为环形影像解译和线性影像解译。需要依据不同类型的成矿构造具体环境,对地质构造数据信息加以提取,比如,对矿化、接触带和蚀变相关的地质构造,常常提取其色带、色环和色块等异常数据信息;对一些区域性成矿构造往往提取其线性结构的数据信息;对于火山盆地、热液活动以及中酸入体相关的地质构造需要提取其环形构造数据信息。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地质构造信息在成像时可能会出现模糊作用的情况,致使矿区线性形迹各纹理信息变模糊,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使用遥感影像中的灰度拉伸、比值分析、边缘增强以及方向滤波等功能对其加以处理即可。通过对线性和环形影像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有效结合该区域地质、化探和物探等数据资料,即可判断成矿区域的分布位置及具体特点,还可以采用数学地质的方法统计分析已经解译的线性结构,从而准确地判定找矿位置。

2.4利用遥感技术分析植被波谱特点找矿

地表矿化蚀变岩石成分结构的改变是在微生物或地下水的作用下进行的,这种作用力还能够改变矿化蚀变岩石上的土壤成分,利用遥感技术分析植被波谱的变化特点来寻找矿床,是一种先进的找矿技术,其主要采用的方法和原理为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找矿原理。这种方法主要是在类似矿区的区域,长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变化特点,从而来判定该区域是否存在矿产资源,因为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大量吸收地下土壤和岩石中的矿物元素,致使植物在不同时期的生长也有不同的外部变化,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对植物的波谱特征变化加以观察和分析,寻找矿区的具置。在植物吸收的某项矿物元素超标时,就会使植物产生一定程度的度化作用,就有了相应的生物地球化学效应,这种效应会使植物的生态和生理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异。比如,植物吸收过多的重金属会使其产生褪绿或矮化等变化,能够通过遥感图像清晰观察出其植被红光光谱曲线逐渐向短波方向进行“蓝移”,从而迅速、准确地确定矿床或矿区的地理位置。

3结束语

当前,遥感技术除了以上在找矿工作的应用和影响,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出现了多光谱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技术、高光谱遥感技术等新兴的先进技术,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有效节省了找矿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求,提高了地质找矿工作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魏磊,赵鹏海,何晓宁.等.浅谈遥感技术在矿产开发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09).

[2]刘德长,叶发旺,赵英俊.等.地质找矿中遥感信息的综合研究与深化应用―以铀矿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1(03).

生物和生物技术的区别篇5

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污水地下渗滤处理系统,属污水的土地处理范畴,它以生态原理为基础,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天然净化能力,具有不影响地面景观、建设和运行管理费用低、氮磷去除能力强、处理出水水质好、可回用等特点[1,2].在日本、美国、新西兰和西欧等国家,地下渗滤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随着水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污废水再生回用的发展,地下渗滤土地处理系统以其特有的优越性,自90年代初,在污水处理与回用领域,特别是在乡镇的居住小区、旅游点、度假村、疗养院等未与城市排水系统接通的分散建筑物排出的污水的处理与回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3].

住区水环境的保护主要涉及到污废水的收集、处理及其达标排放或回用,而不影响住区的环境[4].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利用了大自然的天然净化能力,对住区的污废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是实现住区水环境保护的一种技术手段。

1、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及其工艺设计

1.1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

1.1.1基本原理

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是基于生态原理基础上,揉进现代的厌氧、好氧的污水处理技术,而形成的一种生态工程水处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专用塑料薄膜在地下围成一个生物滤池,利用配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引进草坪下,均匀地向厌氧滤层渗滤,再通过表面张力作用上升,越过厌氧滤层出口堰之后,通过虹吸现象连续地向下层好氧滤层渗透并流出生物滤池。在上述过程中,水与污染物分离,水被渗滤并通过集水系统收集被作为中水回用,污染物通过物化吸附被截留在土壤中,碳和氮由于厌氧及好氧过程,一部分被分解成为无机碳、氮留在土壤中,一部分变成氮气和二氧化碳逸散在空气中,磷则被土壤物理化学吸附,截留在土壤中,为草坪或者其他植物所利用。

1.1.2基本构造

由专用塑料薄膜在地下的冻土层以下向上方围成一个“生物滤池”,薄膜上方敷设由干管、支管、生态碎石、专用尼龙网组成的集水系统。其上方是由好氧生物菌种、通气性材料、改良土壤组成的好氧滤层。滤层上方为由专用塑料薄膜围成的,由生态砂、厌氧生物菌种组成的厌氧滤层。厌氧滤层之上为由干管、支管、生态碎石、专用尼龙网组成的配水系统。其上方是通气性土壤,土壤表面可种植草坪、蔬菜、花卉、树丛等植物,也可做停车场用。

1.1.3污水净化的主要过程

⑴毛细管、虹吸及物理化学吸附过程:通过土壤的毛细管现象及表面张力原理,将水与污染物中的胶体部分、溶解部分分离开来。土壤颗粒间的空隙能截留、滤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及胶体物质,起渗滤作用;土壤中的粘土、砂粒等颗粒通过范德华力吸附溶解性污染物于土壤中。

⑵微生物代谢和有机物的分解过程:土壤中含有的好氧性、厌氧性微生物能对污水中的悬浮固体、胶体性、溶解性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并利用污水中有机物为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

⑶植物的净化过程:种植在土壤中的草坪、花卉或树丛等植物能够吸收污水中的氮和磷;保持及增加吸水率和土壤的透气性;减少水力冲刷;作为微生物栖息的介质之一。

1.1.4工艺特点[5-10]

⑴不需复杂的构筑物,易于建设、便于维护、不堵塞、建设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⑵建筑物或小区室内外可污、废水合流排放,无须分流排放,有利于管线综合,节省管线投资;

⑶无污泥排出,不产生二次污染;

⑷在去除生物需氧量的同时能去除氮、磷;

⑸整个处理系统都设于地下,不与人直接接触,无损地面景观,而且能够种植绿色植物,美化环境,卫生安全;

⑹不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或影响较小,如运行得当,处理水水质良好、稳定、可回用于浇灌绿地、冲厕等;

⑺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⑻将污水处理同绿化和污水资源化相接合,在处理污水的同时绿化了环境,节约了水资源。

1.1.5适用条件

⑴没有市政污水管网的场合;

⑵需要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且需要中水回用的生态型居住小区、别墅等;

⑶季节性、间断性使用的风景区饭店、大型体育设施、会场、高尔夫球场和公园等地;

⑷水源性水库区;

⑸河流的一、二级保护区。

1.2毛管渗滤处理工艺设计

1.2.1工艺流程

1.2.2工艺流程说明

⑴化粪池或隔油池排出口的污水经格栅预处理后,用污水泵提升或自流进入毛管渗滤装置。

⑵毛管渗滤装置由配水系统、厌氧滤层、好氧滤层、集水系统组成,污水经截留、吸附过滤及生物降解处理后,已基本达到中水用水的最高标准——景观用水标准。

⑶中水经集水系统收集自流入集水井,再经消毒处理后,用泵提升或自流至各中水回用点使用。

1.2.3基本设计参数

⑴表面负荷设计参数

一般应根据施工地点的土质情况及生活污水水质现状确定。基本设计参数:每天处理1m3生活污水需要8m2面积的土地,水力停留时间为5.6d.

⑵高程设计参数

在非冰冻地区,毛管渗滤装置配水管最小埋设深度为地表下200mm;在冰冻地区,毛管渗滤装置配水管最小埋设深度为当地冰冻深度以下。

1.2.4进出水水质

⑴进水水质指标预测

进水水质指标:BOD5≤250mg/L,CODcr≤500mg/L,SS≤180mg/L.

⑵出水中水水质指标

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的要求。

2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对住区水环境的保护

2.1住区水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要求[4]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在“居住环境的保护”方面对水环境的要求主要包括排水系统和中水系统中的污废水的收集、处理及其达标排放或回用,具体内容与要求为:

⑴住区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污分流,设有完善的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和污水排放等设施。

⑵住区污水排放水质应满足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或参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的有关规定。

⑶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应具有配套的处理措施和综合利用能力。

⑷建筑面积在50000m2以上的住宅小区应设置中水系统,中水可回用于冲厕、绿化浇灌、洗车和景观用水等。中水水质控制指标应符合《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的规定。

⑸中水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中水接入生活饮用水系统供水管道内。

⑹中水系统的建设应与住区的污水系统、雨水回用系统和景观水系统建设统一考虑,综合布置,统一利用。

2.2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对住区水环境的保护

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应用于住区生活污水的处理,能较好地满足健康住区对水环境保护的内容与要求。

⑴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出水能够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或《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的有关规定,可直接排放。

⑵处理出水经消毒,即可作为中水进行回用。

⑶不产生污泥,无需配套相关污泥处置措施。

⑷整个系统独立设在地下,卫生安全性好,与生活饮用水完全分开。

⑸其上为绿地,能渗透、畜积雨水,且其出水经消毒即能满足景观环境用水水质要求,因而可与雨水(间接)利用和景观环境水体进行有机融合。

2.3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用于住区水环境的保护的优越性

⑴生态环保,符合健康住区对水环境保护的要求

毛管渗滤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利用了大自然的天然净化能力、处理分散排放污水的实用技术,它充分利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净化能力,既可去除有机污染物,又可去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等污染物,无污泥产生。同时由于该系统主要构筑物处于地表下,故还具有不产生臭味和不影响地表景观的特点。符合健康住区对水环境保护的要求。

⑵卫生安全,对公众健康和环境无不良影响

人们对水处理回用的卫生安全性一直非常关心。生活污水中含有许多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的污染物质,这些成分会造成环境的生物性污染,去除污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是减轻其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因此,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用于住区水处理排放或回用,在处理污水和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问题,即有关卫生学指标的问题。为此,北京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在试验中[5]选取总大肠杆菌和粪大肠杆菌作为评价系统生物学污染净化指标,对毛管渗滤土地处理系统的进水、出水和表层土壤(10cm)进行了取样分析。

⑶经济适用、高效灵活,综合效果好

毛管渗滤系统具有建设费低、运行费低、操作简单和净化效率高,可分散、分期建设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没有完善的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居住小区的水处理排放和回用,将此项技术与住区绿地建设结合起来,在有效处理污水的同时还可取得美化与改善环境和节约水资源的综合效果。

3、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应用实例及评析

毛管渗滤处理技术比较适合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回用,能够较好地满足健康住区对水环境保护的要求,优越性明显,发展态势良好。目前,我国的北京、上海、辽宁、贵州、浙江、福建等地均已有成功应用的实例[5-9].表2是毛管渗滤土地处理系统部分实例的基本情况及简要评析。

水源为水上运动中心的生活污水,处理水量30m3/d,回用于景观补水。贵州省环保局、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工程系2001年4月日本国环境省无偿援助的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示范项目。

北京“上海沙龙”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水源为20万m2小区的全部生活污水,处理水量1280m3/d,回用于景观补水、绿化、洗车和路面洒水。剩余的出售。北京绿叶环境技术发展中心2003年7月处理装置按建筑组团分为九块,大幅度地节约了小区污水管线投资,就地收集就地回用;装置埋深1.5米,装置上正常铺设小区的其他管线、道路、停车场甚至是篮球场,不影响土地的正常使用。本小区的剩余中水出售给市政绿化队;委托专业环保公司运行。

北京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水源为高尔夫球场会所和别墅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水量400m3/d,回用于景观补水和绿化。北京绿叶环境技术发展中心2003年9月利用自然地形,合理规划设计,实现全部自流,无需任何提升,整个处理系统没有用电设备。实现污水“零排放”。

北京首创“百善别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水源为36万m2别墅小区的生活污水,一期工程处理水量40m3/d,回用于景观补水和工地用水。北京绿叶环境技术发展中心2003年9月中水处理工程与开发商的开发进度合理搭配,销售出一片别墅做一个处理装置,滚动进行。合理使用资金,减轻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同时做到完工一个处理装置,投入运行一个装置,无需等待至整个36万m2别墅小区完工和入住后才能投入运行。

4、结语

毛管渗滤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利用了大自然的天然净化能力、处理分散排放污水的实用技术,特别适用于没有完善的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居住小区的水处理排放和回用,具有建设费低、运行费低、操作简单、无污泥产生、无环境污染等优点。通过有关卫生学指标测试分析,毛管渗滤土地处理系统不会对公共健康造成影响,符合健康住区对水环境保护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玉林,王冠军,萧正辉,等。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5

2张自杰,林荣忱,金儒霖。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89-291

3张建,黄霞,施汉昌,等。地下渗滤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4):47-48

4顾启浩,开彦,刘东卫等。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2年修订版)

5杨丽萍,田宁宁,褚富春。土壤毛管渗滤污水净化绿地利用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3):4-7

6田宁宁,杨丽萍,彭应登。土壤毛细管渗滤处理生活污水。中国给水排水,2000,16(5):12-15

7陈绍军,宋万,刘月。地下渗滤中水回用技术的工艺设计。给水排水,1998,24(12):32~34

8杨星宇,彭润芝。地沟式土地处理技术净化污水的机理及其应用——以贵州省为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3):65-6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

    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1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关于教师个人思想汇报范文范本

    - 阅0

    本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里,我觉得自己在思想、工作、学习以及个人素质能力等各方面都有进一步提高。本人不断学习,努力进取,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努力突出艺术学科特色,把美的享.....

    关于争做美德少年演讲稿范文范本

    - 阅0

    美德,像一滴甘露,滋润着内心的荒芜;美德,犹如一缕阳光,照亮心中的阴暗;美德,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前进的路。美德像绚丽花朵,美德如润物的细雨,我愿是风,我愿是雨,更愿是一名美德好少年。.....

    实践报告格式(收集5篇)

    阅:0

    实践报告格式篇1进入大学的第二个学期,我觉得不能再像刚进大学的第一学期那样,整天教室、宿舍的过下去。应该....

    生物和生物技术的区别(收集5篇)

    阅:0

    生物和生物技术的区别篇1关键词:智能物流;发展;研究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一....

    实践汇报(收集5篇)

    阅:0

    实践汇报篇1时间:年月日---年月日地点:深圳市福华路京海花园30a,香港丽江电子有限公司二实习目的与任务实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