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评估方案(收集5篇)
来源:
医疗风险评估方案篇1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即艾滋病传染源进行随访管理,是控制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1]。通过规范、有效地开展综合管理,可以使更多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时知晓自己的感染状况,改变危险行为,减少传播;使更多的感染者和病人获得必要的治疗、关怀和支持服务,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2]。为探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管理新模式,更有效地控制二代传播,实现国家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及广西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总体目标,我们利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在广西组织实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传播风险评估及分类管理工作”。现将工作经验介绍如下。
1制定艾滋病病毒传播风险评分表
通过查阅艾滋病传播概率相关文献并结合广西所开展的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艾滋病病毒传播风险评分表草案。评估指标包括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高危行为特征、健康状况、近期病毒载量和CD4检测结果等。组织专家对风险评分表进行讨论并进行预调查,根据专家意见和预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评分表进行了修改完善。风险评分表设定满分为100分,≥60分为“高危传染源”,50~59分为“次高危传染源”,其余为“一般传染源”。
2风险评估与分类管理方法
2.1风险评估
结合日常艾滋病阳性结果告知和随访工作,由经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的医务人员根据风险评分表对辖区内新发现报告和既往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进行艾滋病病毒传播风险评估,每例患者每年评估一次。
2.2分类管理
2.2.1“高危传染源”管理
对风险评估结果为“高危传染源”者列入随访管理重点人群,对其管理和随访落实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或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具体随访责任人,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监督和指导,确保随访干预到位,并提供相关医疗服务信息,开展行为干预,提供咨询和健康教育、发放安全套、完成CD4检测、单阳配偶检测等。如其未进行抗病毒治疗则及时转介参加抗病毒治疗。对得分高者,增加随访和干预频次,使其增长防艾知识和技能,自觉接受抗病毒治疗,减少高危行为。
2.2.2“次高危传染源”管理
对风险评估结果为“次高危传染源”者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排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各干预服务平成随访管理任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督导。符合治疗条件者劝告其参加抗病毒治疗,并提供健康咨询等服务。
2.2.3“一般性传染源”管理
对风险评估结果为“一般性传染源”者由属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各干预服务平成随访管理任务。
2.2.4动态评估管理
“高危传染源”经实施抗病毒治疗等有效干预管理后次年经风险评估结果为“次高危传染源”,“一般性传染源”者,或“次高危传染源”,“一般性传染源”次年风险评估结果转为“高危传染源”,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
3风险评估与分类管理工作进展
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2年9月下发了《关于印发<广西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艾滋病毒传播风险评估及分类管理方案(试行)的通知》,组织并培训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试点工作,于当年12月份对试点工作进行小结。2013年和2014年均下发通知在全区范围内实施风险评估与分类管理工作,期间各地按要求每季度上报工作报表,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培训、督导与指导。
3.1风险评估开展情况
2013—2014年新发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分别为10877例和9460例,开展风险评估4724例和5950例,评估比例分别为43.4%和62.9%;既往报告现存活病例分别为49990例和55172例,开展风险评估18362例和31400例,评估比例分别为36.7%和56.9%。
3.2风险评估结果
2013—2014年新发现报告病例和既往报告现存活病例风险评估结果均以“一般性传染源”为主,见表1。
3.3传染源分类管理情况
2013—2014年,高危传染源的随访比例分别为95.7%(286/299)和90.4%(283/313),抗病毒治疗比例分别为31.8%(95/299)和40.6%(127/313);次高危传染源的随访比例分别为95.3%(1045/1096)和98.0%(1246/1272),抗病毒治疗比例分别为35.9%(393/1096)和36.4%(463/1272);一般传染源的随访比例分别为93.5%(20290/21689)和98.0%(35048/35765),抗病毒治疗比例分别为56.6%(12285/21689)和67.4%(24111/35765)。见表2。
4经验与体会
为了使随访管理服务更符合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需求,提高随访管理质量,我国的一些省份或市县进行了随访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施[3-5]。广西艾滋病流行时间长[6],报告艾滋病感染人数基数较大,相当部分感染者和病人流动性大,多外出打工,难以跟踪联系;有些感染者和病人住在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由于随访工作量大,任务繁重,随访工作人员相对不足,影响因素多,均使得全区的随访工作受到制约。实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传播风险评估及分类管理工作”,是广西探索的随访管理工作新模式,相比常规的随访管理工作模式,突出了分类指导和突出重点原则,可以集中有限资源和优势力量强化对艾滋病毒传播能力强、传播风险大的高危传染源进行重点管理,明晰分级管理,有的放矢,在随访人力资源等不足的情况下,做到事半功倍,更好地发挥投入和产出效果。但在实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传播风险评估及分类管理工作”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进行随访检测和配偶检测是列为广西防治工作的考核指标内容之一,部分地区认为即使不开展分类管理,对于辖区内的病例不管风险如何他们也是要去追踪随访,故未能认真落实开展风险评估和分类管理工作。而此项工作是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在具体活动实施过程中难以对各地进行全面的督导和指导,部分地区在相关工作的落实和数据填报中存在质量问题。此外,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风险评分表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如部分信息可以在疫情报告数据库里获得,不需要重复收集等。因此,下一步计划对风险评分的内容和分值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使评估结果更能代表被评估者的传播风险。选取部分市县进行小范围试点实施,并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督导和指导,提高工作质量。同时要制定方案进行效果评估,以观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经属地随访、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积极转介抗病毒治疗等分类管理后,认知、行为方面等发生的改变,评估高危传染源管理工作效果,探讨风险评估与分类管理工作对控制艾滋病二代传播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琚腊红,苏斌,徐臣,等.安徽省阜阳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分级分类管理模式[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4):431-434.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综合管理工作手册(试行)[S].2012.
[3]余惠芬,韩瑜,徐诺雅,等.以家庭为基础服务为依托的HIV/AIDS随访服务模式探索项目对随访服务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6),582-585.
[4]李自钊.河南省基于农村社区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4):408-416.
[5]黄仁国,翟庆秀,周月姣,等.广西平乐县艾滋病患者“助管结合”随访管理模式探索[J].应用预防医学,2015,21(5),357-358.
医疗风险评估方案篇2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发病率;评估量表
DesignofDementiaIncidenceAssessment/SUZhi-cheng,CHUKe-dan,RUANShi-bao,etal.//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7,14(11):116-120
【Abstract】Thedementiaissueisgettingworstworldwide,thecauseofdementiaisstillunknown.Inthepointofepidemiology,someriskfactorsofdementiahavebeendevelopedandstudied.Onthebasisofabove-mentionedstudy,thisdesignadoptedsomeriskfactorsandquantifiedthosefactorstobethepredictionmodelofdementiaincidence.Itisanewassessmentofdementiaincidencethatcouldmeetthetrendofpreventivemedicinefordementia.
【Keywords】Dementia;Incidence;Assessment
First-author’saddress:FujianUniversity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Fuzhou35012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1.032
S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痴呆症的问题日益严重,统计显示全球2010年大约有3560万痴呆患者[1],预计到2040年,全球痴呆症人数将达到8110万,中国将达到2200万[2],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1.15亿。以全球的痴呆症发病率数据执行德尔菲法一致性评估结果显示,全球痴呆症发病率为7.5‰,发病率随着年龄呈指数增长,从60~64岁的1‰上升到90岁以上的70‰[3],甚或另有数据显示85岁为35%[4],而国内发病率是60岁以上为0.91%上升至65岁以上为1.31%[5]。尤其痴呆是一个综合征,类型可为变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继发性痴呆及脑外伤所致痴呆等,探究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危险因素非常复杂,现代医学尚无法完全清楚。但近二十年来,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痴呆发病机制,对于危险因素的已有较多的探讨,但如何应用已知的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工具,尤其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年龄亦有提早于50岁前患病的情形,设计老年痴呆症发病风险评估量表作为患者事前防治参考,以「上医治未病思维及早为潜在患者执行定期性评估,作为预防性治疗是有其必要性。
1老年痴呆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分类
已知有多种疾病可造成老年痴呆症,其各种疾病的致病危险因素存在许多共同因素,亦有一些各疾病的特定危险因素,包括多项研究指出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危险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环境、职业收入等[6-8],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属于主观性较强的因素,本文排除社会心理因素、不纳入评估量表的设计范围,是以人口学因素、行为因素、疾病因素等三项分类为主。
1.1人口学因素
1.1.1年龄就国际上研究皆显示年龄增长是老年痴呆症的危险因素[9],有多篇就国内地理区域性调查,亦同样显示高龄是独立影响的危险因素[10-11],尤其是在老年性痴呆更为明显。
1.1.2性别虽然曾有研究指出新疆地区,女性的老年性痴呆病患病风险高于男性[12],但国际研究上认为性别对痴呆总患病率是无差异的[13],也因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也是有关,所以本设计亦不计入性别因素。
1.2疾病因素
1.2.1家族史变性痴呆的阿尔茨海默病、路易氏体痴呆病与帕金森痴呆病据研究皆有家族性或遗传性有极大关联[3,6,8,14-15],其患病率可高达普通人群的3倍。
1.2.2脑血管病史因脑血管疾病或脑卒中疾病是造成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16-18],而且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亦包含脑血管病史[13-14]。
1.2.3高血压高血压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对脑的损害已早有医学研究证明,包括对变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皆是主要危险因素[11,14-16,19-22]。
1.2.4糖尿病糖尿病亦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可触发广泛性脑血管病变,也是对变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12,14,20-22]。
1.2.5高胆固醇血症依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胆固醇人群易发生老年性痴呆,病理研究发现高胆固醇引起脑中Aβ沉积,而Aβ是老年性痴呆发病主要病因[14,22]。
1.2.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仅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变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研究上亦发现本病促进Aβ生成[22-25]。
1.2.7脑外伤病史研究显示早年脑外伤与反复有脑外伤的患者,其变性痴呆患病率明显高于无脑外伤者,且患病年龄也较早[6,12,26-27]。
1.2.8疱疹病史国际上近10多年来另一重要研究显示,单纯型疱疹病毒对于老年性痴呆症的危险程度很高,尤其患者在发作疱疹病毒后,该病毒就会永久存在人体,反复发作使痴呆风险可能加倍[28-32]。
1.3行为因素
1.3.1吸烟现有研究证据大多支持吸烟是老年性痴呆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中年期开始长期吸烟,患痴呆的风险成长倍增[6-7,11,14,33-35]。
1.3.2饮酒饮酒行为达到中重度时的嗜酒或酗酒程度,已有多个研究显示患痴呆的危险性会增加,甚至达到不饮酒者的2倍[6,11,14,18,33-34,36-37]。
2老年痴呆症发病风险量表的设计与计分方式
2.1老年痴呆症发病风险量表的危险因素计分法老年痴呆症发病风险量表是采用疾病因素的8项危险因素与行为因素的2项,核计共10项危险因素,在总分数100分的默认值下,分别依各项危险因素对痴呆发病率的危险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3种等级,轻度危险核予5分、中度核予10分以及重度核予20分。老年痴呆发病风险得分数为原始危险分数,是量表第一部分评估分数。其项目分数,见表1。
2.2加权年龄危险因素后的老年痴呆症发病风险年龄危险因素的权数是采用流行病学的发病率作为计算基础,发病率代表以1年内发生新患者的频率,依照包含65岁以上者、每增加5岁为一个级距,直到80岁或90岁以上,每一个级距为原始研究资料的发病率百分比,而年龄危险因素权数即是该百分比再加上百分之一百后的数额,但由于国际上痴呆发病率研究是自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行,文献资料尚未大量产出,国内的研究亦是如此,在衡量年龄级距完整性下,搜寻得到如下二项研究资料,可符合老年痴呆症发病风险量表设计所用。即根据Kukull等[38]在美国研究数据显示,痴呆发病率见表2。另根据Chen等[39]在中国安徽地区的研究数据显示,痴呆发病率见表3。本计分公式之年龄危险因素权数应用于中国的权数,见表4。将第一部分评估分数再采用年龄危险因素作为计分公式的乘数,亦即对应表4的年龄区间乘数载入下列公式:[痴呆发病率危险因素得分数]×年龄危险因素权数=第二部分痴呆发病危险分数。
2.3运动习惯防治老年痴呆症与其影响发病率的权数多项国际研究报导显示,保持运动习惯对于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是有效的,虽然其预防老年痴呆症发生的机制目前尚无法明确得知,但研究发现于中年后维持长期定量运动习惯对于中、老年人族群降低老年痴呆发生率是有关联性[40-46]。
尤其根据Tan等[47]以Framingham研究方法在美国地区的研究资料指出,针对年龄在60岁或以上的3714例老年人,经过10年追踪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能保持至少10年L期运动习惯的老人,其罹患老年痴呆症的比率可以大幅降低50%,所以在符合上述情形,赋予其影响权数为0.5,亦是第二部分评估得分数的乘数为0.5,未符合时则乘数为1,其公式如下:[痴呆发病率危险因素得分数]×年龄危险因素权数×(0.5或1)=第三部分痴呆发病危险分数。
2.4老年痴呆症发病风险评估量表在量化老年痴呆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与赋予年龄与运动习惯的权数设计下,研发出评估老年痴呆症发病风险的量表,见表5。
3老年痴呆症病案应用在发病风险评估量表案例
3.1病案甲男,68岁。母亲已殁曾患老年性痴呆,素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2年前曾患脑卒中、患病前吸烟长达40年以上与长期饮酒习惯。其评估量表得分,见表6。
3.2病案乙女,74岁。长兄5年前经诊断患老年性痴呆,素有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曾患疱疹病毒偶有发作,10多年前因车祸脑外伤病史,病后接受复健治疗医嘱维持运动习惯已逾
10年。其评估量表得分,见表7。
3.3病案丙承上病案乙之某乙的2年后追踪,女,76岁。长兄7年前经诊断患老年性痴呆,素有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曾患疱疹病毒偶有反复发作,10多年前因车祸脑外伤病史,1年前因糖尿病恶化、并发脑血管病卧床至今。其评估量表得分,见表8。
4老年痴呆症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分数与应用
4.1评估量表分数老年痴呆症发病风险评估量表是以第三部分最后得分数,作为评估病患罹患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受评估者得分数高于50~70分以下为潜在发病者,当分数高于70分者即为高度可能发病者。根据量表设计的特性,随着受评估者的年龄增长、个人疾病史增加以及运动习惯持续性与否,受评估量者的分数是变动性的、可高可低,如同上述3.3病案丙所表现的情形,即是病患乙在追踪2年后,从一般患者变成老年痴呆症的高度可能发病者,所以建议老年人于60岁开始使用本量表评估发病风险,或者有家族性老年痴呆症病史者应提早至55岁,而后应至少每5年一次定期评估,但针对75岁以上老人则需增加评估频率为每2.5年一次,以能及时反应个人各项因素变动所带来的潜在危险,以「上医治未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及早为潜在患者执行预防性治疗。
4.2量表的应用与结论从老年痴呆症预防性康复医学的认知[48],指出痴呆的药物治疗与康复治疗效果是有限,早期预防是痴呆治疗的关键,国际医学正走强调预测、个体化与预防的模式。而老年痴呆症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设计即是为填补预测模式的空缺,也兼顾到个体化与预防模式的需求,搭配中医学在此领域上长期临床治疗优势,可在西医学尚在寻找病因与治疗方案之际,为目前国际上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医疗困境,找到一个舒缓之道,且环顾国际上对老年痴呆症预防医学的研究,尚未发现有类似或相关的发病风险评估量表,期望本研究的探讨能达到抛砖引玉之效,也可以应用本研究与量表作为开端,推广本量表、并得以累积病例案资料量,以作为尔后量表改良与资料探勘之用。
参考文献
[1]WimoA,JonssonL,BondJ,etal.Theworldwideeconomicimpactofdementia2010[J].AlzheimersDementia,2013,9(1):1-11.
[2]李磊,秦侠,陈若陵,等.老年痴呆症发病状况及随访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179-1181.
[3]FerriCP,PrinceM,BrayneC,etal.Globalprevalenceofdementia:aDelphiconsensusstudy[J].Lancet,2005,366(2):2112-2117.
[4]樊清华,郑建中.老年痴呆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029-3033.
[5]张明园,RoberKatzman,陈佩俊,等.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4):195-198.
[6]琪郑,惠淑陈.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的监护概况[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11):1043-1046.
[7]严文君,高修银,黄水平,等.城市社区及敬老院老年痴呆症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0):179-182.
[8]石君飞,周东升,陈中鸣.阿尔茨海默病患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11):836-838.
[9]UnverzagtFW,OgunniyiA,TalerV,etal.IncidenceandriskfactorsforcognitiveimpairmentofdementiaandmildcognitiveimpairmentinAfricanAmericans[J].AlzheimerDisAssocDisord,2011,25(1):4-10.
[10]周莉,吴超然,刘俐,等.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J].华西医学,2016,31(2):374-378.
[11]周良佳,马菲.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306-311.
[12]苗海军,周晓辉,洪玉,等.新疆地区Alzheimer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4):263-266.
[13]JormAF,JollyD.Theincidenceofdementia:Ameta-analysis[J].Neurology,1998,51(3):728-723.
[14]李娅,龙慧,楚兰,等.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危U因素关系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15(7):513-518.
[15]刘月华,娄季宇,白宏英,等.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2):36-37.
[16]王浩宇,刘涛,赵超美,等.南充市中心医院老年门诊患者痴呆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J].华西医学,2010,25(3):455-458.
[17]王苹.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596-598.
[18]李静,周华东,王延江,等.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3):158-161.
[19]何秉贤.降压治疗预防阿尔茨海默病[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3):201-202.
[20]李梁蜜,方芳,曹文英,等.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与血糖代谢水平的关系及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5):2932-2934.
[21]陈晓春,潘晓东.有效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是预防痴呆的关键[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2):162-166.
[22]乔晋,陆文慧,秦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4,8(2):40-45.
[23]李昌玲,刘德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医防治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8):794-797.
[24]尹顺雄,闵连秋.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管性认知障碍[J].中国卒中杂志,2014,9(6):516-521.
[25]姜红姬,全善今,方永福.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103-104.
[26]崔博,谭纪萍,刘丽欣,等.军队高龄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的对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7):722-725.
[27]黄齐亮.佛山市神经内科患者痴呆患病情况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1):1580-1582.
[28]WozniakMA,MeeAP,ItzhakiRF.Herpessimplexvirustype1DNAislocatedwithinAlzheimer’sdiseaseamyloidplaques[J].TheJournalofPathology,2009,217(1):131-138.
[29]BallMJ,LukiwWJ,KammermanEM,etal.IntracerebralpropagationofAlzheimer’sdisease:Strengtheningevidenceofaherpessimplexvirusetiology[J].Alzheimer’s&Dementia,2013,9(2):169-175.
[30]AgostiniS,ClericiM,MancusoR.HowplausibleisalinkbetweenHSV-1infectionandAlzheimer’sdisease[J].ExpertReviewofAnti-infectiveTherapy,2014,12(3):275-278.
[31]LovheimH,GilthorpeJ,AdolfssonR,etal.ReactivatedherpessimplexinfectionincreasestheriskofAlzheimer’sdisease[J].Alzheimer’s&Dementia,2015,11(6):593-599.
[32]LovheimH,GilthorpeJ,JohanssonA,etal.HerpessimplexinfectionandtheriskofAlzheimer’sdisease:Anestedcase-controlstudy[J].Alzheimer’s&Dementia,2015,11(6):587-592.
[33]任称发,袁也丰,张渊,等.江西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1):3969-3973.
[34]霍兆桥,张海荣,刘淑华.老年性痴呆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3):318-319.
[35]苗海军,周晓辉,钟小兰.Alzheimer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12):1146-1149.
[36]邓娟,周华东,李敬诚,等.饮酒与老年性痴呆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7):2578-2580.
[37]于焰,张娜,董佳梅,等.社区老老年人群痴呆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3):2685-2687.
[38]KukullWA,HigdonR,BowenJD,etal.DementiaandAlzheimerdiseaseincidence:aprospectivecohortstudy[J].ArchNeurol,2002,59(11):1737-1746.
[39]ChenRuoling,HuZhi,WeiLi,etal.IncidentdementiainadefinedolderChinesepopulation[J].PLoSOne,2011,6(9):e24817.
[40]RovioS,K?reholtI,HelkalaEL,etal.Leisure-timephysicalactivityatmidlifeandtheriskofdementiaandAlzheimer’sdisease[J].LancetNeurol,2005,4(11):705-711.
[41]WangL,LarsonEB,BowenJD,etal.Performance-basedphysicalfunctionandfuturedementiainolderpeople[J].ArchInternMed,2006,166(10):1115-1120.
[42]RovioS,K?reholtI,ViitanenM,etal.Work-relatedphysicalactivityandtheriskofdementiaandAlzheimer’sdisease[J].IntJGeriatrPsychiatry,2007,22(9):874-882.
[43]TaaffeDR,IrieF,MasakiKH,etal.Physicalactivity,physicalfunction,andincidentdementiainelderlymen:theHonolulu-AsiaAgingStudy[J].JGerontolABiolSciMedSci,2008,63(5):529-535.
[44]BlondellSJ,Hammersley-MatherR,VeermanJL.Doesphysicalactivitypreventcognitivedeclineanddementia?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longitudinalstudies[J].BMCPublicHealth,2014,14(1):510.
[45]Iso-MarkkuP,WallerK,VuoksimaaE,etal.MidlifePhysicalActivityandCognitionLaterinLife:AProspectiveTwinStudy[J].JAlzheimersDis,2016,54(4):1303-1317.
[46]DoughertyRJ,EllingsonLD,SchultzSA,etal.MeetingphysicalactivityrecommendationsmaybeprotectiveagainsttemporallobeatrophyinolderadultsatriskforAlzheimer’sdisease[J].AlzheimersDement(Amst),2016,4:14-17.
医疗风险评估方案篇3
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护理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公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保证安全护理,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病人跌倒、自杀作为临床护理质控的显性指标。评估住院病人跌倒、自杀危险性已被公认为是有效和必要的防范对策。
根据卫计委《医疗服务质量检查活动方案》的内容,“为加强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关于有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结合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提高医疗安全意、,改进医疗安全管理。我院护理部按照我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的要求,为防范与减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制定了护理质量监控工作流程。
1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1.1病人信息:科室、床号、姓名、性别等。
1.2项目:年龄、意识、感觉、精神、行动、药物等。
2评估方法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即进行危险性因素的评估
2.1年龄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的影响,容易发生意外跌倒。超过70岁(包括70岁)患者属高危人群。
2.2意识与认知老年痴呆是常见的老年病,几乎所有的老年痴呆病人都会出现心理行为异常,如情感异常、幻觉妄想、行为活动异常、饮食睡眠障碍[1]时给予计分。
2.3视觉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黄斑病变[2]、糖尿病或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眼外伤、外伤引起的视网膜震荡及玻璃体积血等均属于视觉障碍,是易引起意外的危险因素。
2.4精神因素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缺陷的个性特征;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难以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忍受的躯体痛苦(如癌痛);家属的冷漠和抛弃等是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3]。
2.5药物因素因患者坠床与使用散瞳剂、镇挛抗癫剂、利尿剂、镇痛剂、降压药、降糖药等具有相关性,护理人员在此类患者入院时即应评估患者潜在坠床因素[4]。
3评估结果以上五种评估内容合计达到一定分值后即提示为高危人群。
4评估流程
4.1首先,在病人入院后当日护理人员应评估病人的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的类型。
4.2填写《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表》相关部分。
4.3达到高危分值后采取相应措施。
4.4上报护理部进行质量控制。
5预防措施的落实
5.1确定具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时,做好跌倒、坠床的前瞻性护理是预防病人受到意外伤害的有效护理措施。如给躁动患者加床档及保护性约束;在易发生跌倒的危险场所张贴温馨提示,床边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
5.2对有自杀倾向病人加强病房安全,密切观察病情,勤巡视,告知家属有关注意事项,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减缓心理冲突,矫正情绪的失衡状态,提高病人的应对能力[5]。
5.3对于以上护理预防措施书写在护理记录中。
5.4提供安全的环境:各项检查均由专人护送,对特殊的老年患者做好重点交接班。病区清洁工作后摆放醒目的防止滑倒警示牌,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警示牌,并给予护栏床。据报道,老年患者33%的跌倒发生在夜间,夜间多次上卫生间发生跌倒最多。因此,夜间开启夜光灯能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卫生间和浴室均设有防滑垫,旁边设有扶手和呼叫铃,以便紧急情况下需要帮助时使用。
5.5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做好智力状态评估,同时佩戴手腕带。填写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药物阳性等信息,以便识别。进行治疗护理时要被动叫名,并查看手腕带。
6小结
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它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一面。只有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落实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对风险事件高危人群、风险事件易发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证患者安全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在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的过程中,医疗、护理过程的管理者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制定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加大风险监控,以降低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
医疗风险评估方案篇4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预防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由于心血管疾病临床病种繁杂,且病情重,变化快,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存在极高的风险[1-2],因此,护理工作难度较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护理知识及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本研究将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210例,其中,男112例,女98例,年龄为46~87岁,平均(54.7±16.8)岁。所有患者第一临床诊断均为心血管疾病,且住院时间均≥4周,入院后患者均意识清楚,语言清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均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并依据护理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预防方案。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2.1常规护理措施每日监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情况,若存在高血压,应及时了解患者血压情况并详细记录,分析影响因素,告知医师,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消除影响因素,力求血压控制在一个平稳状态。若存在血脂和血糖异常,应定期行血脂和血糖监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方案,并消除不良习惯,同时定期监测患者心功能、肾功能及肝功能等指标情况,以评估用药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1.2.2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以我院心内科多年护理经验及医院相关护理规章制度为依据,总结近几年出现的护理风险事故的经验教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每位入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具体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辅导。心血管病往往发病急骤,进展较快,加之老年患者居多,因此,该患病人群往往心理承受能力交差,对于困难、挫折的抵御能力较弱,一旦入院,极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认识能力下降,悲观易怒,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极大的影响了病情恢复,因此,我院针对上述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每位患者在入院当天就由责任护士进行心理问卷评估,了解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与家属共同帮患者度过心里难关;②心血管病保健知识的宣教。心血管疾病起病急骤,其救治的黄金时间往往在发病的先期,因此,掌握心血管病的急救知识及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心血管疾病科学知识的普及,并定期进行相关健康讲座,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其中,让其逐步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展规律,治疗措施及预后等,使其对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积极性;③生活指导。除上述措施外,我们还根据心血管疾病的不同种类制订了不同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案,为患者进行生活指导。例如,若患者患有冠心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同时,应注意减少摄入的总热量以及脂肪、碳水化合物,力求控制体质量,降低血脂,且不能剧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大便通畅。若为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避免肥胖,控制三餐的热量摄入,避免血压波动。
1.3观察指标
①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技术水平及心血管内科治疗指南落实情况等几个方面使患者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4个等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②根据护理过程中患者是否出现风险事件、并发症及患者医嘱遵从性等方面将护理效果分为差、一般、良以及优4个等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者63例,良者38例,一般者4例,差者0例;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者38例,良者54例,一般者9例,差者4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6.2%(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9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多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较快,若不及时救治,可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常存在多种潜在的护理风险,如大部分心脏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不自信、恐死等心理方面的问题[3],住院期间可能会做出某些偏激的行为,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部分患者依从性差,可能无法完成医嘱,不配合治疗,擅自离院,增加院外心脏病意外事件的发病几率,严重者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另外,部分患者年龄较大,且合并症较多,可能出现摔伤、跌伤、坠床、烧伤、窒息等意外事件或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严重疾病。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上述潜在的风险,并及时给予预防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将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6.2%(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92/105)(P<0.05)。说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评估,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预防方案,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增加了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2]边素艳,刘宏斌.523例老年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用药情况调查[J].医学院学报,2014,35(8):827-830,866.
医疗风险评估方案篇5
1.1特勤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优势目前各军队疗养院及空军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已应用军队疗养院特勤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飞行人员基本情况,各专科体检鉴定情况及疾病矫治、健康教育、航空医学训练等情况,为健康教育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人才储备优势军队疗养院及空军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担负着飞行人员疗养康复、体检鉴定、航空医学训练、疾病矫治等多重任务,有丰富的体检鉴定及疾病防治经验,各体检专科配有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健康管理的有效实施奠定了人才基础。
1.3设施设备优势军队疗养院及空军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拥有上级配发的彩色多普勒检查仪,全自动生化仪、DR、肺功能检查仪等仪器设备,为健康管理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设施设备基础。
1.4健康干预优势飞行人员疗养期间,吃住行均在疗养院及航医中心,医护人员能充分了解疗养飞行人员的生活习惯,随时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制定干预措施,详细指导飞行人员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对健康管理真正做到“知、信、行”。
2疗养期间飞行人员健康管理的劣势所在
2.1信息化管理个人健康档案不完善目前,疗养机构运行《特勤人员疗养信息系统》,对疗养的飞行人员实施健康管理。由于健康管理软件系统不完善,飞行人员入院后信息采集不够全面,对其饮食习惯、运动情况、吸烟及饮酒等健康信息情况采集的不够完整,未能逐一建立评估问卷,因此,对代谢性疾病风险评估、健康生活方式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肿瘤风险评估等仍存在缺项及不完全,对飞行人员的健康管理存在较多劣势。
2.2个人健康状况危险评估不完善由于健康管理软件系统缺乏及存在的缺陷,通过健康体检了解和掌握飞行人员健康状况及疾病信息,对其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估不够完善,对个性化健康及疾病危险性评估不完善,使实施健康管理的医护人员及飞行人员自身难以全面了解疾病危险分层的位置及预后评估。
2.3从事健康管理医护人员人才短缺目前,军队疗养院及航医中心普遍存在编制不足,人才短缺问题,开展好健康管理工作尤其做深做细及长期跟踪服务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做后盾,因此给健康管理的顺利展开带来了诸多不便。
2.4仪器设备短缺目前,部分军队疗养院及航医中心医疗仪器设备仅限于部队配发,且部分仪器设备面临老化和淘汰。健康管理的顺利展开应陆续配齐各种设施设备,包括人体代谢热层像仪、骨密度检测仪、动脉功能检测仪、精神压力检测仪、人体成分分析仪及大型数字减影设备、CT、磁共振、伽马刀、无痛电子胃镜、大型胃肠彩超、脑功能分析仪等。
3疗养期间开展好飞行人员健康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3.1引进健康管理相关软件系统健康管理软件系统在地方某些单位已经应用多年,并日趋成熟,引进软件系统将会为健康管理的顺利展开提供全面系统化和便捷化。
3.2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选派医护人员参加全国健康管理学术会议,到健康管理全面展开的单位参观见学,引进先进经验和专业人才。军队医护人员短缺时可招聘文员和聘用制人员弥补。
3.3大力引进先进设备设施采用向上级单位申请,单位筹集、集资,利用地方厂家试用的设施设备解决设施设备短缺问题,并尽快派专人学习或引进专业人才,使新的设施设备能尽快投入使用。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1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2025实习期间感悟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 阅0经过这一个月的实习工作体验,我没有了之前的稚嫩,想法也成熟了许多,考虑的事情也比较全面了,从之前什么都不去规划的到现在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从害怕到从容对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2025员工个人工作回顾总结精选范文
- 阅0工作总结,通常叫总结,是通过对以往工作的回顾、反思和分析研究,找出成绩与问题、经验和教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实践的一种应用文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

医疗机构地震应急预案(收集5篇)
阅:0医疗机构地震应急预案篇1“5.12”*大地发生震后,*市卫生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立即启动我市《突发公共....

医疗风险评估方案(收集5篇)
阅:0医疗风险评估方案篇1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即艾滋病传染源进行随访管理,是控制艾....

工程经济的作用和意义范例(3篇)
阅:0工程经济的作用和意义范文【关键词】市场化进程经济体制转轨一、序言2010年8月26日深圳迎来了她30岁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