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例(3篇)

来源: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

社区医疗机构感染的基本概念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感染源源自被感染者所处的环境、所用的物品。比如社区医疗机构内空气、环境表面污染所引发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是指感染源源自被感染者本身,比如滥用抗菌药物造成微生态环境紊乱引发感染。

社区医疗机构感染的感染源社区医疗机构内源性感染的感染源均来自病人本身,外源性感染的感染源主要来自其他病人或来自外环境。

社区医疗机构感染的传播途径社区医疗机构感染的传播途径不仅包括空气、水、食物、土壤、虫媒等,还有特殊途径,如通过污染的医疗器具、血液制品造成的感染,又如抗生素使用不当可造成体内微生态平衡的破坏,某种微生物过度生长大量繁殖导致内源性感染的发生。

社区医疗机构感染的易感人群对于内源性感染来说,在社区医疗机构就医及住院的患者均是易感者,对于外源性感染来说,在医院内的所有人员都是易感者。

社区医疗机构感染的监测

监测的内容包括监测社区医疗机构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的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感染的流行趋势等。

监测的方法监测社区医疗机构感染的方法可分为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一般采用主动监测由经过感染控制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

社区医疗机构感染的控制

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是控制、降低社区医疗机构内感染发生机会的基本条件,也是进行感染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实施对社区医疗机构内感染的控制涉及3个环节,一是控制感染源,二是切断感染途径,三是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感染源对于正常菌群引起的内源性医疗机构感染的感染源的控制,应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使用指征,减少或避免发生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造成病人体内微生态环境的失衡,从而导致内源性医疗机构感染的发生;提高病人机体的免疫力,增强病人抗病能力;减少因介入性检查、治疗操作不当造成的病人正常菌群异位导致的内源性医疗机构感染的发生。

对于病原微生物异位导致的内源性感染的感染源的控制,应注意及时治疗原发病灶,防止感染的扩散。

对于外源性感染的感染源的控制,具有感染性的病人,首先要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同时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感染性的病逝者,首先同样要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同时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手段,防止感染的扩散。对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设备、器械、物品采取严格、彻底的消毒与灭菌处理,消除感染性。

切断感染途径采取科学的手段切断感染途径,是控制、降低外源性感染发生机会的重要手段。各类诊疗器械、医疗护理用品、诊疗环境、医护人员手是引起外源性感染发生的重要媒介物,防止外源性感染发生首先要对这些媒介物做到消毒或灭菌处理。

目前按临床应用危险性将医疗机构用品分为3类,即高度危险性用品、中度危险性用品、低度危险性用品。高度危险性用品在临床应用前要求达到无菌,一般情况下中度危险性用品及低度危险性用品在临床应用前要求达到消毒合格。对低度危险性用品的消毒处理方法、方式比中度危险性用品的要求简单。在特殊情况下,对低度危险性用品使用后的消毒处理要求和处理方式需要依据使用者即病人所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用于传染病人的物品,即使是低度危险性用品也必须按照中度危险性用品的消毒处理要求进行。

社区医疗机构中消毒、灭菌方法根据其本身的性质及其作用方式,通常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紫外线辐照杀菌、焚烧、过滤除菌的净化空气方法等是目前社区医疗机构常用的物理消毒与灭菌的方法;消毒剂喷洒、浸泡、擦拭、熏蒸等是医疗机构目前常用的化学消毒与灭菌方法。在消毒工作中选择消毒、灭菌方法时,应尽量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或对环境无污染的、经济的、效果可靠的、对物品损害最低的、消毒与灭菌处理后的物品无残留毒性的、临床使用安全的方法。

消毒或灭菌处理必须达到消毒或灭菌合格标准方能消除其感染性。我国于1995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对医院消毒效果联合颁布国家强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该标准也适用于社区医疗机构。共涉及消毒与灭菌效果评价5个方面卫生标准。其中第1个卫生标准是对医疗机构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制定的。第2个标准规定了医疗、护理用品的卫生质量。根据不同医疗护理用品在临床应用时对病人可能造成的危险性,将医疗、护理用品划分为3个等级。一类是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无菌标准;另外两类是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相应的消毒合格标准。医疗用品卫生标准既包括灭菌合格标准,也涉及消毒合格标准。另外3个卫生标准是对使用中消毒剂、医院污水、感染性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定的具体的卫生标准。

保护易感人群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并不总是引起感染,它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因素、定值部位、宿主机体的防御功能。减少、控制社区医疗机构内感染发生应采取综合措施,对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免疫及防护;对高度易感者,要及早进行监测并采取有效的防护;对各种损伤性、介入性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对病人防御屏障的破坏;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

社区医疗机构发生感染后的调查与处理

发生医疗机构内感染后的调查发生医疗机构内感染后首先要搜集相关资料、对感染定义。资料包括发生时间、地点、人员、感染部位、感染程度、微生物学样本、与发生感染有关的因素。

与发生感染有关的因素包括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被感染者体质,介入性诊疗器具使用情况及其卫生质量、诊疗环境卫生状况等。分析可能引发感染的原因、途径,确定所发生的医疗机构内感染类型,属于内源性感染还是外源性感染。

属于内源性感染应对发生感染的病人所患疾病与临床治疗、处理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病人的免疫功能是否异常、自身有无感染病灶异位、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介入性诊疗操作引发的菌群异位等。

属于外源性感染应对发生感染者所在的环境卫生质量进行调查监测、取证;对所用诊疗器具进行卫生质量调查检测、取证;对可能引发感染的人群进行调查监测、取证等。获取微生物学样本是分析可能引发感染的原因、途径的重要依据。

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详细记录并妥善保存所有调查取证的资料。

发生医疗机构内感染后的处理根据感染原因、途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针对环境,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针对诊疗器械,消除感染因素;针对人员,一方面可通过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能力;一方面可通过采取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减少被感染机会。

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预防社区医疗机构内医护人员发生医院内感染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一方面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产生对传染病病原体的抗病能力;一方面针对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

接触性感染是医疗机构内病原体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的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的方式。通常可分为直接接触感染、间接接触感染。感染途径主要是皮肤、黏膜。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保证医护人员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对防止接触性感染极为重要。在进行检查、治疗,尤其是在处理使用污染器械过程中,要防止锐器扎伤。对此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大力提倡安全操作,在接触病人血液、痰、尿液、粪便等体液污染物时及操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进行引流操作或接触感染性废物时,一定要戴手套,在操作完毕后,要严格洗手消毒,防止污染传播、扩散。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

(中共福建泉州市委党校,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目前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制度建设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都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为了应对这一状况,就必须在加强自然生态资源补偿与税收法制化以及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的同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生态补偿银行制度、保护地役权制度、碳汇交易制度、生态产品认证制度,从而全面协调地推进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化建设。

关键词:自然生态资源;制度建设;法制化;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7-0053-04

收稿日期:2015-06-15

作者简介:陈彩棉(1966-),女,福建泉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文明与自然资源保护。

自然生态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与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正是出于对自然生态资源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自然资源生态文明确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生态建设,制度先行;因而,对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建设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是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深刻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美丽中国”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实践问题。

1我国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建设现状

就总量而言,我国是个资源大国,然而,若从人均的视角看,我国自然生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25%;我国人均拥有草地不足5亩,仅为世界人均草地的大约一半;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20亿亩,位居世界第2,但人均则排在世界第67位,而且还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危害较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46%[1]。尤为严重的是,这些自然生态资源不仅人均占有量少,而且还分布极端不均衡,从而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后果。面对这种状况,为了形成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建设。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在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所面临任务的艰巨程度而言,这些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体系内部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这些缺陷与不足可以归结于法制化建设的不足与市场化途径的缺乏两个方面。

1.1法制化建设不足

1.1.1未能真正完全融入生态文明理念

不可否认,在国家层面上的相关法律基本上能够秉持并彰显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零净损失的理念。然而,基于各地方具体和实际的地方性立法并未能完全融入这些生态理念。在具体立法中,往往从本地方的利益出发,既没有设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与践行,也未能在重要资源上深入贯彻零净损失理念。就此而论,大多地方性立法在生态理念上停留在字面和口头。

1.1.2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目前自然资源保护法律大多规定了各个市场主体和个人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强制性义务,但未能规定与之相应的生态权利,致使在履行生态义务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时,大多市场主体和个人倾向于漠视生态责任,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经济利益。而且,在规定行政强制性义务时,大多罚则规定过于笼统,不足以对违犯法律者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1.1.3体系化程度不高

虽然目前我国在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中都规定了生态补偿制度,但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尤其是缺乏对生态补偿制而言至关重要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导致了在生态恢复实践中因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而缺乏现实可操作性。此外,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中,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激励法律制度,以至于资源型企业在具体资源开发中缺乏践行生态理念的激励机制,从而使得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归于无效。

1.2市场化途径缺乏

1.2.1生态补偿市场化手段相对滞后

以作为当前最为重要保护措施的生态补偿为例,目前大多地方现有法规和条例严重滞后于生态补偿方式的发展。当前,国外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手段已普遍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向,并发展出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湿地银行、一对一交易等市场途径。然而,我国目前这些市场途径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法律法规中对这些新自然资源生态保护的法律支持还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支持。

1.2.2自然生态资源用途限定市场化手段乏力

目前,我国自然生态资源用途限定主要是通过物权法、矿产资源法、草原法、水法等单行自然资源法来进行调整和规范的。这些法律规范借助于国家强制性规定明确了自然资源权利人的生态义务,从而具有鲜明的公法性质。实践证明,这种公法手段在众多环节和方面并非是充分有效的。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在这一方面相较于公法手段更为高效的是付诸市场化途径,主要包括地役权合同、碳汇交易、排放权交易、生态产品认证、私人补偿、湿地银行等。目前,这些市场化途径尽管为相关法律所确认,但并没有过多地强加强制性义务,因而属于私法手段的范畴。然而,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中,缺乏相应的市场化途径据以实现的规范和规定。

鉴于目前我国在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制度不健全现象,要推进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化,就必须在法制化和市场化两个层面上协调并进与均衡发展。

2推进我国自然生态资源保护法制化进程

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管理,自然生态资源保护无疑首先适用于公法领域。因而,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建设首先应体现于公法途径和公法体系建设方面。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日趋匮乏,我国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上,大力推进自然生态资源法律体系建设。在国家层面上,主要包括《森林法》、《矿产资源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自然资源法律。在地方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有《黑龙江省草原条例》、《云南省森林条例》、《陕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在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保护的相关条例、办法等也可圈可点。可以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种类齐全、法条完备的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然而,要切实保障这些法律法规效力的发挥,还必须进一步推进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化,大力加强自然生态资源补偿、生态税收、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公法手段的法制化。

2.1推进自然生态资源补偿法制化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不力的关键原因在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不完善。鉴于现有各类自然生态资源补偿机制过度重视政府作用的现象,要完善自然生态资源补偿机制,就必须改变过度倚重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做法,充分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扩展保护资金的筹集途径,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激励保护生态资源的积极性[2]。

值得强调的是,生态资源补偿机制不完善不仅体现于机制本身,而且还在于缺乏据以施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了弥补现有的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体系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国家应尽快颁布并实施统一的适用于全国层面和范围的“生态补偿法”,制定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标准和补偿标准,对自然生态资源补偿中的补偿主体、补偿程序、补偿方法、补偿手段等一系列问题予以明确详尽地界定,从而为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提供科学而明确的法律依据,由此增强自然生态资源补偿制度的可操作性。

2.2增强自然资源生态税收法制化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管理者和守护者,无疑是森林、草原、湿地以及矿产等公共自然资源及其所产生生态效益的主要购买者。然而,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因而单纯依靠政府购买远远不能完全补偿产生自然资源生态效益的生态成本和经济投入。为此,国家必须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生态税收法律法规,将我国境内所有的受益于自然资源生态效益的单位和个人都纳入生态税征收的对象范围,并根据各种资源的具体特性来确定生态税收的征收主体、征收额度、征收方式等。通过这种生态税的有效征收,来补偿生产自然资源生态效益所耗费的成本,以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2.3加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

生态公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同代人之间的生态公平又是生态公平的重要方面。从国外的先进经验看,同时代不同地区生态责任与生态义务的对等性主要是通过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的。借由横向转移支付,使自然资源生态效益的受益地区向供给地区提供生态补偿。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已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实行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进行生态利益调节,但大多仍停留在单纯的“输血式”补偿的阶段上,主要是将补偿金额直接发放给生态供给地区的个体住户。这种补偿方式不仅不利于闲散资金的集中,而且也不利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鉴于这一现状,国家就应站在社会公平守护者的高度上,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上规定财政转移额度,强力推行提供技术支持等“造血式”补偿途径,借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3创新我国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市场化途径

如前所述,我国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制度的缺陷不仅在于法制化建设方面,而且还在于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市场化手段和途径。因而,切实保障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就必须在完善我国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公法途径的同时,创新并完善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市场化途径和手段。这就是要求构建旨在保障自然生态资源公益价值最大化的公益性私权。在这里,自然生态资源领域的公益性私权不仅仅表达个人生态利益和诉求,而且还承载着社会整体的公共生态利益,是生态公益性公权在生态效益发挥、生态利益分配、生态正义维护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增效剂”和“调节器”,是有效解决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公权性与开发利用私权性之间冲突的法律保障机制[1]。

3.1建立自然资源生态补偿银行制度

自然资源生态补偿银行制度是美国在1993年首先启用的一项湿地保护制度,是指在预期开发行为可能造成某个湿地的损失之前,先购置土(湿)地建造或恢复新的湿地,来满足水源保护区或生态区域内的补偿需求。一旦这些湿地建立以后,补偿银行可以提供补偿存款(mitigationcredit)用来做异地补偿(off-sitecompensation),这些存款可以由建立银行的人使用。在美国,通过生态补偿银行的实施,目前已基本达到了湿地零净损失的目标[3]。作为一种事前补偿,这种补偿方式比事后补偿有着更大的前瞻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

鉴于这种补偿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很多地区纷纷效仿,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湿地保护条例》,其后又将保护对象扩及草地、森林、矿产等其他自然生态资源。其中最为紧迫的当属一些地区的矿产开发对草地造成破坏的生态补偿。在这些地区实施生态补偿银行制度,就是要在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禁止破坏湿地义务等制度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提高矿产开发启动门槛,强制性要求在采矿企业尚未对草原产生破坏前,将先行购买补偿草地作为赔偿确立为获得采矿许可的必要条件,并引入市场机制和途径来弥补公共管理滞后性、公权灵活性不够以及政府资金不足等缺陷。

3.2健全碳汇交易制度

碳汇交易制度是一种在国际范围内新兴的以排放许可为交易对象的环保制度,属于受私法调整的市场途径。通过碳汇交易,可以极大地拓宽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的融资途径。目前,国际上碳汇交易制度主要应用于森林资源保护上。在我国,要完善碳汇交易制度,首先必须拓展这一制度适用范围,将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都纳入制度设计保护的对象。事实上,与森林相比,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有着更低的固碳成本。据测算,1hm2草原的固碳能力就达1.65t之巨。鉴于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固碳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应在碳汇储量高的地区大力建设碳汇基地和综合性自然资源碳汇交易市场。

同时,要建立健全与碳汇交易制度相匹配的一些基础性制度。首先是低碳信用卡制度,根据持卡者的碳排放情况,消除自己的碳足迹,也可通过个人购碳平台购买经过认证的减排量,以支持减排项目的实施;其次是初始碳信用免费分配制度,对碳信用进行免费初始分配;再次是碳信用市场准入制度,将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碳信用作为判定其能否进入该行业的一个指标重要指标[4]。

3.3完善自然资源保护地役权制度

所谓地役权,就是指为使用自己不动产的便利或提高其效益而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不动产的权利。要完善自然资源保护地役权制度,就必须切实做到确立国家、地方政府、非政府公益组织、企业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化主体;建立国家、地方政府财政、国债、生态补偿税等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确保生态补偿基金的充足与调配;主体在通过向供役地人支付报酬获得自然资源上的保护地役权的过程中,必须遵照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保护地役权人严格行使对供役地人的经营管理自然资源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的权利,供役地人切实履行对自然资源进行严格保护的义务。这样,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在发挥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的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经济功能[1]。

3.4实施生态产品认证制度

所谓生态产品认证制度,就是指在符合绿色环保、资源节约、低碳节能等方面认证标准的自然生态产品上贴上证明性图形标志,使广大消费者能够根据这些标识而确认这些产品的生态性,进而能够为购买这些产品而付出比一般的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借由这种机制,自然生态产品的购买者便通过付出高价格来向自然资源权利人进行生态付费,既体现了生态公平,又实现了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在具体的生态产品认证制度建设过程中,应着力推进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重点认证符合各项生态标准并具有原产地特征和特性的良好生态型产品,包括原产地标记产品、原产地名称保护产品、生物物种起源产品、具有历史传承的名、优、特产品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产品等。大力鼓励一切具有实力的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和特色精品企业——积极申请保护评定。

参考文献

1唐孝辉.建设美丽中国的法律制度回应——自然资源保护地役权制度构建[J].理论与现代化,2013,(4):12-16.

2杨华.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何处着力[J].环境保护,2010,(6):32-34.

3赵云峰,侯铁珊,徐大伟.生态补偿银行制度的分析: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2,(6):172-175.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篇3

【摘要】通过对1例经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认真做好各种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患者好转出院。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病例

【关键词】桡动脉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观察护理

经桡动脉径路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选择。PubMed数据库检索所有桡动脉途径诊疗脑血管病的文献,行文献复习.结果通过桡动脉途径行介入诊断脑血管病的技术成功率93.5%~99.0%,轻微并发症率3.2%~9%,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TRA入路行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77例,技术成功率100%.结论TRA途径诊治脑血管病狭窄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尤其治疗椎基动脉狭窄方面,较传统股动脉入路创伤更小、成功率更高,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5岁。因反复头昏,行走不稳2月余于2010年12月3日收住入院。入院时神志清楚,生命征平稳,四肢肌力正常。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颅脑CT示:双侧额顶叶少许梗塞灶。颈动脉超声示:,右侧椎动脉内径缩小,血流数度减慢。心电图正常。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示:椎动脉严重狭窄达85%以上。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时发现髂动脉严重迂曲狭窄路径差,予定于行桡动脉穿刺行支架植入术。

2治疗方法

取平卧位,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右侧桡动脉处,穿刺成功予定路径放置保护伞,保护伞释放后行支架植入术。术后予穿刺处绷带加压包扎。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术前准备: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既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了解患者的各种辅助检查结果;了解手术的步骤方法,做好碘过敏皮试及皮肤准备,术前30min遵医嘱给予地西泮10mg或苯巴比妥0.1g肌肉注射,并在手术对侧肢体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以保证术中及时用药。手术时间长的病人安放导尿管。夜间睡眠障碍者可给予镇静剂。

3.1.2心理护理:患者存在恐惧、紧张和疑虑心理,对手术结果表示担心。我们与患者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细致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以及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稳定患者的情绪,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同时给予移情性安慰和鼓励,尊重患者,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换位思考,体会患者的心理感受,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3.2术后护理

3.2.1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术后予心电血压监护24h,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四肢皮肤温湿度及桡动脉搏动情况,并与术前对比。

3.2.2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的观察及护理:患者术毕回病房后观察桡动脉穿刺处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覆盖伤口的无菌敷料是否干燥。每30m巡视一次。为防止穿刺部位出血,嘱患穿刺肢体减少活动。用药期间观察有无各个系统的出血情况,动态监测出凝血时间,根据检验结果随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及速度。

3.2.3健康指导:①术后24h指导患者下床活动肢体,避免剧烈活动。②指导患者按医嘱正确服药,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仍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治疗及预防。向病人说明术后使用抗凝药对预防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按医嘱坚持服药。,用期间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元时间,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③定期专科门诊随访支架植入术后3~6个月可能引起再狭窄,应注意有无头痛、头晕、站立不稳、一旦发生应该及时来院就诊。如无特殊至少每3月来院复查一次。④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脉搏的方法。按时服药有效控制血压,血糖。术后在适当范围内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能参加剧烈的活动,头部屈曲、旋转动作不能过大,,避免重体力劳动,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睡眠,预防感冒。戒烟、戒酒,低脂、低盐饮食,多食蔬菜及适量水果。用软毛刷刷牙,不可做颈部按摩。

血管介入诊疗常用途径为经股动脉径路,如冠状动脉、脑血管颅内外段、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等。但由于术后患者需较长时间卧床及制动,发生的并发症较为严重且不易处置,因此,经桡动脉径路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选择,越来越多的开始采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此技术有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周围血管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药物的使用,等优点,能使病人早期活动,尤其适合严重髂动脉病变者,但操作难度大,对术者要求较高。

参考文献

[1]廖耿,杨职,蓝崧等.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第13卷第15期,33(1):47.

[2]王信娟,邵爱君.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卧床时间再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2,17(4):283.

[3]陈淑杰,徐阳,杨波,等.锁骨下动脉狭窄内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23.

[4]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术后的护理《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年8月6卷4期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2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2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对管理学的意见和建议范例(3篇)

    - 阅0

    对管理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一、民主评议机关工作进展情况⒈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玉兰同志为组长,区委副.....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范例(3篇)

    - 阅0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范文>>口译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语口译实践中的跨文化交际口译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口译中跨文化交际差异的协调探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

    企业信用修复办法范例(3篇)

    阅:0

    企业信用修复办法范文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柴股份”)是一家具有超过60年历史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例(3篇)

    阅:0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社区医疗机构感染的基本概念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感染源源自被感染....

    对管理学的意见和建议范例(3篇)

    阅:0

    对管理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一、民主评议机关工作进展情况⒈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主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