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校本课程建设(整理2篇)

来源:

完善校本课程建设范文篇1

一、教师工作

1、师德建设

认真落实《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严格实施师德预警制和师德“一票否决”制。继续深化“爱与责任”主题教育活动。

2、校干培训

组织好每月一期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和每学期两期的农村小学校长论坛。挂靠名校建立校干发展共同体。深入开展校干读书活动,加强课题研究;开设网上校长论坛。进一步加强副校长和中层干部业务培训。

3、教师培训

区级培训。重点抓好名师、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培训。一是名师、骨干教师培训;重点加强教育理论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坚持组织好每月一期的名师论坛;探索实施名师“影子”工程,继续开展名师、骨干教师外出高级研修活动;对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实行届中考核。二是青年教师培训;重点加强教材通研和学科知识构建;每学期举办两期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完善青年教师考核方案,对近五年分配的青年教师继续实施区级跟踪考核;落实学科归位,逐步解决青年教师“学教不一”的问题。同时,每学期分学段组织一次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校本培训。各校认真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培训体系,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确保每月一次的集中培训时间。完善校本培训考核监督机制,落实学分制管理。

4、教师常规管理

严格落实教师队伍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教师日常管理,严肃工作纪律;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落实情况的调研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城区教师支教农村制度。

二、德育工作

5、德育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德育体系建设,培养、树立学校典型。各校要落实《德育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德育体系建设方案,抓好方案的落实。推进德育品牌建设。

6、德育常规管理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抓手,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发挥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活动课资源库,做好区域内心理教材的研发。

积极推进德育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性。深入开展“读学生”活动,关注每一名学生。加强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进一步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办好家长学校;发挥区家庭教育培训学校作用,强化家长培训;探索建立由班主任、部分校干、教师、家长代表组成的班级教育委员会,实现学校、家庭的同管共育。

7、德育队伍建设

办好每月一主题的德育干部论坛,抓好德育干部校际交流,打造德育专家团队。继续开展德育项目团队研究。

以德育体系建设在班级的落实为重点,搞好区校两级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加强班主任梯队建设,树立各级优秀班主任典型。

8、班级和团队建设

规范班级日常管理;开展优秀班集体创建活动。制定《区中小学学生思想评定方案》,规范学校德育评价。发挥中小学生成长档案的作用。

加强团队组织建设,开展好团队日主题教育活动,上好主题团队会。

三、教学工作

9、教学常规管理

落实《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突出学校的主体责任。继续开展“三课型”练课达标活动。加强学科组建设,开展第四届优秀学科教研组评选活动。

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地方课程开设,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积极推动学校课程建设。

继续深化备课改革,提高备课实效。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完善考试与评价制度,发挥好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的作用,重点抓好普通话、英语口语和音体美等学科技能的检测。进一步抓好高中、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备考工作。开足开全实验课,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率。

10、理想课堂建设

深入、持久地推动理想课堂建设。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能力为目的,积极进行包括生本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信息化课堂等在内的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学科知识构建,发挥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继续开展学校全员展示、学校强学科对外展示、校内教研组全员展示等课堂展示活动;举办示范月展示活动和现场研讨活动;深化区域教研、校际交流等活动。

成立全区理想课堂建设项目组,建立理想课堂组织保障体系。培养理想课堂建设先进典型,评选理想课堂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

11、教育科研

制定《区“十二五”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推动全区教育科研的开展;建构科研范式模型,实施小课题研究;健全科研保障机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举办两月一主题的教育发展论坛,努力探索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12、新教育年会

以缔造完美教室为主题,全力办好年全国新教育年会。

13、体卫艺和科技教育

开足开全艺体、科技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实施特色文体大课间活动,努力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加强社团建设,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力争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

搞好体育艺术科技2+1+1达标活动。加强艺体科技421体系建设,组织好各类体育、艺术和科技比赛;发挥区科技教育中心作用,不断提高科技比赛水平。

四、书香校园

14、书香校园建设

规范落实“周、月、季”读书计划;加强阅览室、图书室建设,深入推进百种报刊进校园活动;加大检测力度,搞好学生星级阅读评价,培植、推广书香校园建设特色项目典型。举办第七届中小学读书节。

五、标准化学校

15、标准化学校建设

加大学校教学设施配备力度,力争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指导各校积极争创省规范化学校。

16、学校信息化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设备的配备和更新,提高使用率;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建设数字化校园。

六、安全工作

17、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各类形式的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发挥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培训中心作用,提高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

18、校园安全

健全完善校园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施校园安全一票否决制。加强全区学校、幼儿园安全档案建设工作。印发《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简报》。

19、校车安全

完善接送学生车辆监督检查长效机制,落实学生车“六定两点”管理责任制。加大对非法营运车辆及交通违章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车主、驾驶员培训,定期组织车辆检测。

20、校舍安全

落实《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年度改造任务;启动幼儿园园舍安全工程。

21、食堂、公寓安全

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管理。严格执行原材料准入制,确保食品安全。强化成本核算,提高饭菜质量。加强饮用水管理,积极装备数码节能饮水机,保证师生喝上安全、卫生的热水。

完善公寓安全和服务设施,强化公寓管理的各项规定,不断改善学生住宿条件。

七、学前教育

22、学前教育

落实《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范管理,科学保教。加强幼教工作者培训,加大名园长建设工程力度。加强园所硬件设施建设,重点搞好镇(街道)中心园建设。进一步加强园所安全工作。

组织好省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工作。

八、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

23、职业教育

抓好学校管理,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培训。搞好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基地建设。

24、成人教育

实施“劳动者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好各种社会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

25、民办教育

加强对民办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特殊教育

26、特殊教育

加强区特教中心建设,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办学质量。

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体系,加强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检查。

十、学校文化

27、特色学校建设

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原则,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年内召开特色学校建设交流会。

28、学校文化建设

落实《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大力倡导文化立校。各校要积极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学校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建设,年内开展全区中小学“三风一训”及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展评。

十一、民主管理

29、学校民主管理

完善教代会制度,提高教代会质量。加强校务公开。

实施送温暖工程,开展困难教职工帮扶活动和谈心活动。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积极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

十二、财务管理

30、学校财务管理

加强学校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内部审计,严肃财经纪律。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十三、教育督导

31、教育督导

深化中小学分层差异督导,完善学校办学行为随机督查和通报制度,强化学校基础性工作和创新性工作的评估。加强教育督导责任区工作,落实教育督导责任区督学考核制度。加大对镇(街道)教育督导力度。做好年省学前教育专项督导迎评工作。

十四、党建、党风廉政、和机关建设

32、党建工作

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制度,加强党员学习培训,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党员党性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务公开。

33、党风廉政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廉政教育,搞好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提高党员拒腐防变的能力。

34、稳定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实行稳定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加大预防排查力度,及时化解各种矛盾。

35、机关建设

着力提高机关人员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实施科室岗位责任制和工作通报制;继续落实机关人员联系学校和调研制度。

十五、教育宣传

36、教育宣传

完善校本课程建设范文篇2

一、什么是“合”式课程体系

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认为学校要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真”的学问、“善”的道德、“美”的艺术、“健”的身体、“动”的技能、“和”的生活的人。为此,我校基于“真”“善”“美”“健”“动”“和”六字来构建新课程体系,发挥六大类课程体系“分而有合”的育人功能,即以“真”的课程学知识,以“善”的课程育人品,以“美”的课程熏情操,以“健”的课程练体魄,以“动”的课程传技能,以“和”的课程融生活。我们把这一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命名为“合”式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合”是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具体体现。“合”,有“适合”的意思,代表我校一直倡导的“以人为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合”,也有“全”的内涵,代表我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即培养“完全的人”;“合”,还有“和”的意蕴,代表我校的办学特色,即“中医文化教育”,因为“和”是中医文化的精髓。

图1表达的“‘合’式结构”,其上半部分是“人”,代表我校的培养目标是培育未来人生“四个生活”(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公民生活、文化生活)需要的“完全的人”;“合”式结构的下半部分,表示要培养“完全的人”,需要提供“合适的教育”。我们认为,“完全的人”所适应的“四个生活”,可通过“真”“善”“美”“健”“动”“和”六字构建的新课程体系来实现。我们认为,“合适教育”应该包括合适的环境、合适的教师、合适的课程,其中合适的环境是前提,合适的教师是条件,合适的课程是核心。“合”式课程开发就是我校基于上述理解,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它适应了我校学生的学业发展与人格形成的实际需求。

二、为什么要构建“合”式课程体系

从我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来看,2006年开始的课程改革使校本课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这一轮课改中,我校开设选修课程多达51门,还开发了《走进智能机器人世界》《敲开创造发明之门》等特色校本科技教材。2009年开始,学校为彰显中医文化的育人功能,进行了特色化、精品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继开发与设立了“中医药文化读本”“校园本草纲目”“中草药欣赏与栽培”“家庭酿酒工艺”“品读茶文化”“中草药标本制作”等校本课程与选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的还有具有中医特色的“两节两假”等社会实践类校本课程。

应该说,经过一轮课改的实践,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与经验,但总体上还存在着课程目标单一化、课程体系碎片化等不足。我们深切地感到,要培养“完全的人”就必须强化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所以,在2012年开始的深化课程改革中,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再次认真研读、领会省教育厅的课改精神,站在培养国家未来发展所需人才对学校教育要求的高度,认真分析、梳理了学校原有校本课程,继承了特色课程,修订了不足课程,填补了空白课程,构建了富有学校特色的“合”式课程构架。“合”式课程架构的形成,实现了校本课程体系化,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

从形成健全的人格、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等高中教育的目标来看,学校模式的育人,一要有符合时代的教育理念,二要有结合学校实际的实施方略。我校践行“以人为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体现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过程与目标的合理衔接”。“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目的,即教育要以人的生命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和根本出发点;“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教育的手段,即教育不但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需要,强调与落实好因材施教、培育个性的思想,而且要关注人的一生,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创造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全面素养。

人往往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因而同时过着不同的生活。作为家庭的一员,过着家庭生活;作为单位的一员,过着工作生活;作为社会的一员,过着公民生活;作为纯粹的“他”自己,过着精神文化生活。“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幸福生活为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当下和今后过好“四个生活”需要的教育。

这种“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去经营正常的良好的“生活形式”,即过好“四个生活”。我们借用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思想,把这种教育理想称之为“完全的人”的教育。

因此,我们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义为:培育能够适应未来人生中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公民生活、文化生活等“四个生活”需要的“完全的人”。

培养“完全的人”,需要我们的课程提供人生健康成长需要的完全的素养。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完全的人”的教育应该具备人类文化的全部,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

受此启发,结合学校的课改实际,我们认为要培养的“全人”应该是具有“真”的学问、“善”的道德、“美”的艺术、“健”的身体、“动”的技能、“和”的生活的人。为此,我们基于“真”“善”“美”“健”“动”“和”六字来构建新课程体系,即“真”的课程、“善”的课程、“美”的课程、“健”的课程、“动”的课程、“和”的课程等六大类课程。

三、怎样构建“合”式课程体系

“合”式课程体系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既合理借鉴又彰显原创,既着眼当前又惠及长远,既强调理论又渗透应用,既呈现显性又挖掘隐性,既重视结果又关注过程”的校本课程新体系。在构建“合”式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重视“构”,更着眼于“建”。在“构”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要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在“建”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的体系是开放、发展的,要随着课程建设的进程不断调整与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要指示今后课程建设的方向。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意义(整理2篇)

    阅:0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意义范文篇1【关键词】自由贸易实验区;服务贸易;离岸金融;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开放一、问题....

    完善校本课程建设(整理2篇)

    阅:0

    完善校本课程建设范文篇1一、教师工作1、师德建设认真落实《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严格实施师....

    设立公司流程(整理2篇)

    阅:0

    设立公司流程范文篇1【关键词】集团公司现金池融资探讨一、集团公司现金池模式融资概述现金池融资是一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