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概述(收集3篇)
来源:
汉字文化概述范文篇1
东汉末年,我们已有《说文解字》这样的辉煌巨著,直至今日亦研究汉字时,仍把它作为必备的参考书而置于案头,但它其实只是—部离析性考释的著作。在清朝末年,深埋在地下几千年的殷王朝历史档案——甲骨文重返人间,文字学家把这种材料与历代出土的金文材料、传世的古代文献相结合探讨汉字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这些成果大都是属于文字事实研究方而的,在汉字理论建树方面,远不及文字事实的研究那样景气。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汉字学,特别是近百年来的汉字学在理论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一、无法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
清末以前,传统文字学(即小学)只是经学的奴婢。人们殚精竭智研修小学,主要是为了通经。清朝末年,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的文字学家们致力于建立—门独立的汉字学,企盼把小学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当时及后来,泛滥于思想界的,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人们大都认为,现代化是单元的,现代化即等于西方化。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字学,必然带上欧洲中心主义的深深的胎记。
与古代文字学家不同,清末以来的文字学家接触了西方文化,大体弄清了西方文字的面貌及其历史。既然现代化等于西方化,既然西方文字和它的历史呈现出特定的样态,那么,中国的文字学家们在探讨汉字的理论问题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向西方文字“认同”。
(1)汉字的“形”不能单独直接表达概念
西方拚音文字不是以形表义的,而仅仅是表音的,它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对语言有极强的依赖性。既然如此,汉字也应是这样。于是中国的文字学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汉字“不能单独直接表达概念。”(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3页)这样的主张不是个别的,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有的文字学家断然说,文字可以直接表达概念的主张,是彻头彻尾反马克思主义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斯大林又进一步指出:“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基础’的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斯大林所说的思想的自然基础,仅仅是指有声语言。这样,认为汉字可以直接表达概念,那就是离经叛道的。
可是,近年来,通过对聋哑人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语义同物质手段的联系是多维的。这样的物质手段,可以是声音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手语形式。现代心理学的实验也证明,认读方块汉字可以直接从图象获取意义信息,不像认读拚音文字那样,必须通过语音的分析才能了解意义。
正因如此,我们相信著名语言学家帕默尔的这句话:
“(汉字的)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而不是通过口头词再去表示概念”。
(2)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简化
西方文字大体经历了图画文字(古代埃及文字)、表词文字(古代埃及文字)、音节文字(古希腊文字)和音素文字(古布腊文字,拉丁文字:希腊音素文字起源于腓尼基文字,而腓尼基文字是在古代埃及和克里特·迈锡尼文字影响下形成的;拉丁文字又源于希腊文字)这么几个发展阶段。就书写单位来说,西方文字的发展趋势是绝对的简化。
在此启发下,又兼看到了汉字中的一些简化现象,于是文字学家们立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今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简化。
但是,汉字的事实似非如此。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繁化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比如在殷商时代,“祖父”的“祖”只写作“且”,语气词“唯”只写作“佳”,“考妣”的“妣”只写作“匕”或“比”。这类现象决不是罕见的,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与西方文字书写单元的一味简化不同,汉字书写单元的演变走的是一条自己的路,它是既简又繁。吕叔湘说:“讲到字形的演变,可以说是既有简化,又有繁化。简化指减少笔画,为的是写起来方便。繁化指增加偏旁,为的是区别字义”。(《语文近著》145页)这样的看法是比较符合汉字发展的特定状况的。
汉字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发展道路呢?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是中国文化宏观背景的影响。中国文化有一种基本的特征,即是调和持中,它制约着我们汉族人处理问题时的方式。比如,古人在处理政治问题时,既不一味的“宽”,也不一味的“猛”而是讲究“中和”,要“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古人认为,这样才能处理好政事。又如在为人上,古人认为既不能太“质”,否则就过于“野”,也不能太“文”,不然就过于“史”,要取其中,即“文质彬彬”,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君子。再如在处理“中学”和“西学”这对矛盾时,人们大都主张“中学”为“主”为“体”,而“西学”为“辅”为“用”,这也是取中庸之道。总之,古人在处理矛盾时,不好走极端,而常以互相让步、调和折衷的办法解决。这样的中庸文化精神,也制约着人们对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的处理方式。汉字是要人书写的,写出来后又是让人看的,书写的人要求汉字形体简单,而看的人又要求汉字“视而可识”。这两项要求就构成一对矛盾。面对这个矛盾,古人是取中庸之道的,即走简明化的道路。既考虑书写人的要求,努力减少笔画便于人们书写;也照顾阅读人的利益,适当繁化,以区别字的意义。
(3)汉字日益向表音的道路上迈进
西方文字的发展历程是,由表示意义到表示音节,再由表示音节到表示音素。既然如此,中国的汉字也应当是日益走向表音。
为什么说汉字的发展具有音化的趋势呢?文字学家们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假借字的产生和大量使用,,二是标音的形声字的出现。
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如果汉字也同西方文字一样,是在一步步地向表音的方向迈进,那么在汉字中,传统所谓“假借字”应该是越来越多,而且相同的音节应该逐步用同一个“假借字”来书写。这样才能逐步由表意文字过渡到音节文字,最终变成拚音文字。
但是,汉字的历史发展状况却与此大相径庭。假借字在较早的时期就已经出现并比较广泛地被使用着,但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假借字多半被加上了义符。比如“溧冽”的“溧”本来写作“栗”(栗树的栗),“忧感”的“感”本来写作“戚”(斧头类兵器),“云谓”的“谓”本来写作“胃”(肠胃的胃),“碡瑁”两字本来写作“毒冒”。有些假借字虽然没有加上意符,但是,由于它频繁地被使用,它的特定形体作用于人的视觉神经,使人产生了条件反射,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实现了字形和字义的直接联系。比如,连词“而”、“则”,代词“其”、“此”等等,人们视其形即知其义。
汉字在其发展中,逐渐取得绝对优势的不是假借字,而是“溧”、“感”、“谓”一类的形声字。形声字为什么会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呢?有的文字学家解释说:“这是由于它具有标注语音的优越性”。(梁东汉《文字》20页)这样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若论标注语音,那么形声字不及假借字,因为后者是纯粹表示语音的。既然具有标注语音优越性的汉字会在汉字的发展中占有优势,那么在汉字占绝对多数的应该是假借字,而不是形声字。其实,形声字是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音化是为意化服务的。它的声符往往不是真正表音,而只是大概地譬况一下,而且还常常兼表意义。一句话,形声字基本上也是以形表义的。
总之,汉字的发展趋势,并不是象有些文字学家所想象的那样,是一步步地走向音化,而是始终在“意化”。
(4)汉字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
五四时期的多数专家学者,都毫不怀疑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他们相信,要实现现代化,就要走西方的道路。既然如此,汉字未来的出路就在于拉了化,即以字母表示语言中最小的单位——音素。这一点,成了当时许多学人的共识。后来,文字学家们又得出了汉字的发展呈简化和音化的趋势,这样,人们就更加相信,未来的汉字一定会是一种西方式的拼音文字。建国以后,党和政府把汉字的根本改革作为—项政策来加以推行。主席在1951年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是五四时期汉字拉丁化思想的历史延续。经这位伟大人物的提倡,汉字改革、走拼音化的道路成了不容置疑的语言文字工作上的指导思想。还具体地指出了汉字拼音化的具体实施步骤。主张要分两步走,一是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二是加以根本性的改革。总理根据文字改革的思思,提出了当时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是简化汉字,二是推广普通话,三是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样文字改革的各项基础工作就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然而,汉字拼音化运动至今快一个世纪了,它的成就却不大。这是为什么?
另一个引起人们反思的原因,则是近年来人们对现代化这一概念认识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特别是欧美学者认为现代化的潮流是单元的,它从西欧崛起后,将要涵盖天下,波及世界各地,任何—种文化,都要经过现代化——即西方化的洗礼。但是,70年代以后。世界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异于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了。如以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工业文明——即东亚工业文明即是其中之—。这些东亚同家和地区所走的道路,与西方的道路有所不同,其工业化的模式也有别于西方,但是,他们却取得了很大成就,实现了现代化。而对这样的事实,人们开始对现代化单元发展模式产生怀疑,开始认识到,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只是西方的一条,实现工业化的模式也不只是西方一种,现代化是多元的,而不是单元的。这样,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一些思想家开始进行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即设法突破19世纪以来欧洲中心主义所提出的现代化模式。他们没法从三个方向进行突破,—是回到传统中去,二是想办法了解非西方的重大文化传统,再一个就是了解初民的文化传统、初民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寻根热潮在世界范围内蔚为壮观。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评价汉字,再思考汉字的未来。
清末以来,人们人都认为汉字“是当今普天之下之字之至难者”,而拉丁文则很容易,它“基于切音为字,则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提笔”。(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既然如此,汉字与拉丁文:字的优劣自不待言,汉字走拉丁化的道路也势在必行。
可是,今天人们却认识到,汉字虽然有—些缺点,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记忆汉字虽然不象记忆西方文字宁母那样容易,却没有记忆词的书写形式的辛劳。而且汉字还有其它一些优点,如汉字适应汉语的特点;它以形表意,阅读速度快;它是一种平面字,储存的信息多,给人的敏感优于线形字;它简洁明确,有超时间和地域的功能等等。正因汉字有种种长处,所以行人说汉字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奇迹”,甚至还有人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汉字既然适合汉语的许多特点,并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长处,所以,人们认为汉字的未来不见得是拉丁化,对汉字进行的改革,不应是废弃式的改革,而应是继承式的改革,即把它不好的地方取消,采取优胜的地方。
二、难以克服传统文字学理论的缺欠
我国传统的文中理论,有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个理论产生于汉代,经东汉末年许慎的阐发而影响于后世。它本身有许多缺欠,主要有下述三点:一是把造字方法与用字方法混为一谈,更不会阐述这两者区分的原则,二是没有分清汉字的静态结构类型和动态的创造方法这两个概念,三是对造字方法、用字方法以及结构类型缺乏科学、完整的认识。
许慎所具体阐发的六书理论,虽然存在着种种缺欠,但是在清代以前,它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许慎以来没有发现多少新材料,在宋代虽有不少金文材料出土,但却没有用于汉字学的研究;二是许慎所撰写的《说文》,属于我国小学的经典著作,而小学与经学的地位几乎同样崇高,一般人不得妄加非议;二是我同学术研究的传统缺乏创新意识,人们崇媚古人,古人的学说被奉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之故,人们对六书学说不发生怀疑,研究汉字学只是在六书的系统里、圈子内,画地为牢。许慎以来,文字学的著作虽然可以汗牛充栋,但是,真正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却没有。一直到清代,有些文字学家才发现,六书理论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即把造字方法和用字方法混为一谈了。
汉人把六书都看成是造字的根本大法。其实,在这六书里,假借、转注两法与前四种方法有明显不同,使用这两种方法以后,在整个汉字体系里,并没有增加新的汉字。把这两种方法也称之为造字之本,显然是名不副实。对《说文》和“六书”有深入研究的清代学者,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对“六书”加以区分。清代著名语言学家戴震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他用“体”和“用”这两个概念把六书切为两半。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王筠则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木也。”(《说文释例》)他则使用“经”和“纬”这两个概念,并明确地指出,前四书是造字之本,后两书是用字之本。
有些文字学家,不愿意相信六书两分的看法,他们宁愿相信汉人。汉代学者明明说六书是“造字之本”,你们清儒为什么说后两书不是呢?
其实,清代学者区分了造字和用字之不同,提出了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两个概念,是很有理论意义的,是对于中国文字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后人应择善而从,不应迷信汉儒,应该在清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下述问题:一是造字和用字区分的标准是什么?二是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两个理论子系统各包含哪些理论要素?
关于造字和用字这两者的区分标准问题,文字学家们并没有把它提出来,更不用说加以讨论了。而这个区分原则,显然是文字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对此认识不清,必然影响到汉字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入。
我们认为,凡符合下列两条者即属于“造字法”。一条是,活动的结果使语言中一个需要记录的语素有了自己的书写形式,二是在整个汉字大家庭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
定下这个原则,有助于系统全面地探讨文字的创造和使用问题。
关于汉字的创造方法。最早有前面讲过的汉人的六书说。这个说法把用字方法也包括进去了。清人认为,“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者才是文字的创造方法。这四书学说虽然比六门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是问题仍然很大。
第—,由于它没有分清动态的“文字创造”和静态的“文字结构”这两个概念,所以把由不同力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归于同一种创造类型之下。例如所谓的“形声字”就是这样,有些形声字,如“氢”、“氧”等等,是直接用两个偏旁组合而成的,是真正的“形声相益”,“氢”、“氧”这两个语素,原来根本就没有书写形式。但许多形声字,则是通过对记录该语素的旧有汉字的改造而产生的。比如原野的“野”的初文作“”,后来加注“予”声,于是“”这一新的形声字就诞生了。由上述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若从静态的结构来分析,都是由意符和音符组成的,古人把这两类字都纳入“形声字”这种造字方法之下的原因即在此。
第二,由于古人缺乏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所以又把用同一种造字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分属在不同的造字类型之下。如指事、象形、会意这三书就是这样。这三书都是通过描摹字形(包括事物之具体形状和抽象的形态)来表达语素意义的。例如古文字小的“上”是通过描绘一短横在一长横之上的形体来表达在上的意思,“日”是通过描绘太阳的外部形态来传达日头的意思,“舂”是通过描摹两手举杵舂臼巾之物的形状来表达“舂”这种动作。这都是用同一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却被分成二类,正因如此,这三类造字法之间的界线是模糊不清的。比如,“上”、“下”两字,许慎归为“指事”,而郑樵却列入“象形”。又如象两手争夺一物的“争”字,有人认为是“象形”有人认为是“会意”。
第三,有一种文字创造方法还没有被归纳出来。比如“叵”(由“可”字变来的)“少”(由“小”字分化出来的)、“祖”(由“且”字改造而成的)等字是什么方法创造出来的,这个问题四书说没有回答。
四书说的上述缺欠源于汉人的六书学说。四书说既然存在这样的缺欠,那么对它进行改造就是势在必行的了。30年代,精通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的唐兰先生,对六书说、四书说展开了批判,还提出了他的关于汉字创造理论的新学说——三书说。这三书说是,—为象形文字,二为象意文字,三为形声文字。唐兰认为,象形文字要具备下列二个条件。首先,一定是独体字,其次,一定是名字(用来记录名词的汉字),最后,一定在本名以外,不含别的意义(“人”是象形字,因为它只有“人”的意思;“大”不是象形字,因为它含有“人”以外的“大”的意思)。除了象形文字,形声文字就都是象意文字。
唐兰的三书说仍然存在四书说的上述三种缺欠。既是诗人又是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的陈梦家,在1956年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新的三书学说,即“象形”、“假借”、“形声”。他认为这是汉字创造的三种基本类型。“象形”是由形得义,“形声”是由形与音得义,“假借”是由音得义。陈梦家的三书说,克服了四书说的第二项缺欠,把“象形”、“指事”、会意”看成一种造字方法。但是,他概括这三书时使用的名称——“象形”则不甚理想。陈氏的三书说,仍没有克服四书学说的第—、二条缺欠,而且又把“假借”当作文字的一种创造方法,这无疑是汉字创造法研究上的退步。
]988年裘锡圭先生出版了《文字学概要》,在这部代表着80年代汉字学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里,他采用了陈梦家氏的三书说。但他对“象形”这—名称做了改动,使用了“表意”这个术语。他认为:“这样才能使汉字型所有的表意字在三书说里都有它们的位置”。(《文字学概要》106页)这样,裘先生的三书说是表意、假借、形声。这三书说仍然带有陈梦家三书学说的缺欠。
中国汉字的创造方法到底怎样,这是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确定了“造字法”和“用字法”区分的原则之后,应该全面、系统、科学地把汉字的创造方法概括出来。
汉字是语素文字,也就是说,—个汉字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个语素,而且是单音节语素。语素有它的声音,也有它的意义。在最初(主要是从事理逻辑上说的),人们创造汉字时使用的方法,大都是绘形表义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描绘形象化的符号来图解语素的意义。比如,要想记录“门”这一语素,就画上两扇门;要想表示“追逐(野兽)”的意思,就画人(用一只脚代替)追逐逃走的猪这样的简要图画。这种造字方法,基本上包括了传统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但比这三者的涵盖面要大。
另一种方法,就是形体分化法。这种方法是为了应付由于语素意义的引伸变化和汉字形体的假借而造成的一字多词的情况而使用的。为了解决一字多词的矛盾,人们便在原字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造出一个新的汉字来。例如,“且”字既作副词用,又表示祖父的“祖”,人们就由“且”通过加偏旁“示”分化出一个“祖”字来,专门表示“且”的后一种意义。又如“取”既有取东西的意思,也有娶妻的意思,人们就由“取”通过加偏旁“女”分化出一个“娶”来,专门表示“取”的后一种意义。再如“气”有云气和乞求两种常见意义,人们就由“气”通过减少笔画分化出一个“乞”字来,专门表示“气”的后一意义。
再一种造字法,是表义拟声法。这种方法是同时取来两个汉字,用其中一个汉字的字义指示所要记录的浯素的意义,用另一个汉字来譬况所要记录的语素的声音,两者合而为一,创造出一个新的汉字来。如“氢”、“氧”、“氮”、“禧”、?”、“祺”等字都是这样产生的。
总之,文字的创造方法应该是下述三种,即绘形表义法、形体分化法、表义拟声法。
关于汉字的使用方法,过去有“转注”和“假借”两书说。“转注”的含义如何,人们始终搞不明白。这样,就只剩下“假借”一法了。
文字的使用,是指没有(或有)书写形式的语素对已有汉字的借用。
语素对文字的借用,一般只取被借字原来的音,例如象簸箕形的“其”字之所以被语气词“其”借用,是因为簸箕的“箕”和语气词“其”音近。这种借用方法就叫音借法,也就是一般所谓“假借”。
有时语素对文字的借用,只取被借字的形而不管它的音、义。例如,因为“获”的古字“?”象人手里拿着一只鸟,有“只”的意思,所以就被语素“只”借过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形式。这种方法叫作形借法。
语素对文字的借用,有时只取被借字的义而不管它的形和音。例如,表义为十斗的“石”,本来并不读如“担”,但是,由于它和语素“担”意义相同,“石”就被借来书写“担”这个语素,“石”也就改读为“担”。这种方法叫义借法。
汉字文化概述范文篇2
[关键词]缩略套语语义空白翻译
汉语缩略套语是指汉语使用过程中将较长的短语或句子缩略并归纳为一种简短易于记忆的说法。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会汉语缩略套语的精髓,找出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才能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
(一)汉语缩略套语的特征
1.具有数字化特征。以数字概括形式表述的汉语缩略套语,通常采用归纳性语言。其具体内容已被隐藏,将相同汉语词语以数字的形式表述。
2.概括性汉字表述特征。用汉语缩略套语表述时,人们喜欢选用句子中概括性的词语表述,词语的语法结构未必严谨,但却能够方便记忆。
3.中心词表述特征。一般来讲,汉语句子一定包含有中心词,选用中心词来表述是汉语缩略套语比较常见的方法。
4.词语首字组合特征。由于汉语多义词语少于英语,词语的含义相对单一,采用第一个字缩略的用语也不会导致语言的混淆,因此,人们使用时易于记忆。
5.其他组成形式。“中心词+缩略语”、“缩略语+中心词”都可以归纳为汉语缩略套语。
(二)汉语缩略套语的英译处理
1.原句还原法。既然汉语缩略套语是由原句简化而来,直接翻译出来又无法理解其含义,翻译时就将其还原成原来的句子。
例句: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分析:党的十六大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的全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译文:mrhujintaowaselectedthegeneralsecretary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centralcommitteeinthe16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2.脚注法。指在句子里仍按照缩略语翻译,最后用脚注的形式将缩略语的内容翻译出来的方法。
例句: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分析:“三个代表”指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在句子中翻译,则显得太长,影响整体句子的结构,因此,采用脚注法。
译文:weshouldholdhighthegreatbannerofdengxiaopingtheory,fullyactontheimportantthoughtofthe“threerepresents”,carryforwardourcauseintothefuture,keeppacewiththetimes,buildawell-offsocietyinanall-aroundway,speedupsocialistmodernizationandworkhardtocreateanewsituationinbuilding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the“threerepresents”referstothecommunistpartyofchinarepresentsthedevelopmenttrendofchina’sadvancedproductiveforces,theorientationofchina’sadvancedcultureandthefundamentalinterestoftheoverwhelmingmajorityofthechinesepeople).
3.直接转移法。随着语言的发展,对于双方共知的缩略套语,就无须还原或脚注,而是直接将缩略语转移过去即可。
例句: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分析:世贸组织即wto,已被世人所共识,因此,直接转移为wto。
译文:chinahasjoinedintowtosince2001.
4.解释法。解释法主要针对汉语的部分缩略语在英语里没有对应的表达的方式,出现语义空白,直接翻译过去会使人不能够明白其含义,采用解释法就能够比较直观地明白其含义。
例句:在解决上,我们仍然主张“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原则。
分析:实行所谓“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中国一个国家的框架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
译文:onsolvingtheproblemoftaiwan,westillstandfortheprincipleof“onecountryandtwosystems”,whichrefersto“withtherestrictionofchinaasonlyonecountry,thechinesemainlandcarriesourthesystemofsocialismandmaybepermittedtoimplementthesystemofcapitalism.”
汉语缩略语英译主要是解决两种语言在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语义空白现象。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的差异性,才能够做到正确表达和充分理解。
参考文献:
汉字文化概述范文篇3
关键词:汉字日语影响
一、引言
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创造文字的基础。汉字的输入,不仅使日本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假名”,日本人还根据表达的需要,利用“六书”造字法,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国字”。汉字不仅结束了日本的零文字历史,而且从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日语语言的表达。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日本的文字,汉字已经深入到日语的骨髓中,融于其血液之内。本文将分析汉字对日语的文字、词汇、语音、文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二、文字方面
1.汉字的传入
《隋书》记日本“无文字,以刻木结绳记事”,说的是日本在借用汉字之前并无本国文字。公元三至五世纪,中国汉字逐渐传入日本。据日本史书记载,朝鲜百济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到日本,是汉字正式传入日本的标志。汉字传入后,日本朝廷的敕诏,国史,诗文等无不用汉字撰写。例如圣德太子在公元604年发表的《宪法十七条》就是纯汉语式文章。但此时日本人使用汉字的形式,只限于把汉语原封不动地吸收过去,而且,文字的使用者也主要是入籍的中国人和朝鲜人,以及日本的皇室和贵族。隋唐时期,为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朝廷先后向中国派出了3次遣隋使和19次遣唐使。官方的交往,促进了民间贸易与文化活动,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为了全面学习中国文化,日本人努力学习汉字,成为当时的社会热潮。
2.日本文字的诞生
如上所述,汉字传入日本,被日本广大人民理解、接受,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属于黏着语的日语与孤立语汉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字和汉文毕竟不能直接记录和表达自己的语言,使人感到有诸多不便。于是,为了适应表达日本语言的需要,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在奈良时代创造出以汉字音、训作为表达日语的标示形式——“万叶假名”。因其用法主要集中在日本古典名著《万叶集》中而得名,即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表达。比如,“星”一词,当时写成万叶假名“保思”两个汉字,“草”写成“久佐”两个汉字。其中所用汉字大都丧失其原来的意义,它们只是被作为一种符号表示日语语音。假名是对“真名”即汉字而言,真名即真正的文字,是假名的来源。以“万叶假名”为母体,经过不断的改造和简略,在8世纪,空海仿照汉文的草字体创制了草书字母——“平假名”。平假名就是上述所说的“万叶假名”在频繁使用过程中写法不断被本土化,从而经常利用其行书体和草书体而慢慢形成的。片假名和平假名一样,实际上也是人们在社会使用过程中逐步创造、逐步完善的。片假名相传为奈良时代吉备真备所创。吉备真备利用汉字的偏旁结合日本语的发音,创造了日本语楷书字母——“片假名”。“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标志着日本文字的出现,由此逐渐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文章书写方式——汉字假名混写体。综上所述,日本从最初没有文字到自己创造出独有的假名文字与“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这个过程同时是全面引进汉字、学习使用汉字,并根据日本原有语言对它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3.国字的变迁与发展
在不断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日本特有的事物,聪明的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发明创造出了日本独有的“国字”。如前所述,日本从我国吸收汉字并用来记录日语,但是遇到一些日本特有的事物、概念,就找不到合适的汉字完全表达日语的实际要求,再加上平安朝初期日本人就很熟悉中国的造字法,所以他们就根据需要,创造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国字,以作补充。从国字的字形上来看,主要是根据汉字六书中的“会意”法造出来的。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素(有意义的最小汉字形体单位)在意义上的重合表示一个新的概念。如「働表示人活动的意思,「鱈表示下雪的时候捕捉的鱼,「凪表示风停止了,「峠指山路的最高上下行走处,「辻指十字路口、交叉点。国字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有助于日语的发展。这是汉字对日本语言的另一大卓越贡献,也是汉字在日本实现本土化的又一体现。
三、词汇方面
除了在文字方面吸收汉字之外,汉字的传入,还增加了日语的词汇量,丰富了日语的表达能力。和语中,表达抽象概念的名词和有关星座、人体内部器官的词汇很少,汉语的传入给日语增加了词汇,特别是弥补了用和语词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词汇的不足,如“忠”、“孝”、“礼”、“德”、“気”、“情”、“精”、“縁”、“念”等。表示人体部位(如「頭、手、足)、表示生理疾病(如「頭痛)、表示社会制度(如「律令)等词汇也被大量引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惯用已久的意味深长的四字熟语,就是引进“成语”而形成的。所谓“四字熟语”,就是由四个汉字复合而成,具有固定的格式,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的惯用句形式。日语的这些四字熟语最初来源于汉语,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日语的四字熟语逐渐发生了变化,与我国现在使用的成语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类型。
1.与汉语成语同形且意义完全相同的,也就是保留了汉语成语原本的形意的四字熟语,例如:「一目瞭然、「一朝一夕、「一刻千金、「喜怒哀楽、「四面楚歌、「千差万别等。
2023宝宝双胞胎男孩名字精选
- 阅8选择双胞胎男孩的名字 - 第一星座网黄历星座生肖批命双胞胎男孩的名字选择第一星座网络 作者: 匿名11028人在看 我们都说 ‚ 婴儿是上帝送给父母的最好的礼物 ‚ 也是父.....
夏姓女孩起名大全精选
- 阅7俗话说 ‚ 人如其名 ‚ 可见名字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 特别是对于女孩来说 ‚ 名字不仅能彰显自己的外在气质 ‚ 而且还能给自己的形象加分。 夏姓是一个纯汉族、源流单一的.....
弘扬爱国精神五分钟演讲稿精选模板
- 阅2英雄情怀,是中国历史长河上的一盏明灯。每个时代都有英雄,董存瑞舍命炸碉堡,邱少云忍焚烧之痛,毛岸英;青山处处埋忠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弘扬爱国精神五分钟演讲稿参考模.....
爱岗光荣个人演讲稿精选模板2025
- 阅1爱岗,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通的精神,他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银行运营工作总结报告(收集3篇)
阅:0银行运营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篇1[关键词]铁路运输;收入进款;监控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2.018[中图....
汉字文化概述(收集3篇)
阅:0汉字文化概述范文篇1东汉末年,我们已有《说文解字》这样的辉煌巨著,直至今日亦研究汉字时,仍把它作为必备的参....
教职工交通安全培训方案(收集3篇)
阅:0教职工交通安全培训方案范文篇1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是该专业教学开展、课程选择、人才培养、授课方式、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