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例(3篇)

来源: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经济专题;工科院校

KAID、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是发挥课程作用的基本要求。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经济专题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一)时效性

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成为区域乃至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全球经济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数据不断更新,经济政策推陈出新,经济现象瞬息万变,因此,经济专题的授课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二)联系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公民都是经济的参与者和影响者,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家、地方的经济政策变化均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特别对于大学生而言,将来的职业规划受到经济发展趋势影响更加显著[2]。因此,经济专题不仅仅包含讲授经济政策和一般的经济理论,还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经济原理也能轻易在身边找到案例,因此经济专题的内容往往和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等存在直接关联。

(三)政策性

经济专题的授课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包含宣传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掌握政策的基本内容,科学分析政策的影响过程是授课的基本要求;同时,学习和掌握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是分析经济现象和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因此经济专题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四)思考性经济专题授课的思考性,是指引导学生科学分析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增强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识,科学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思考,日常观察的经济现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掌握的知识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基于上述经济专题的特征,需要授课教师掌握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特别是对于工科院校而言,避免出现忽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象,坚决杜绝形势课“谁都能讲”的误区[3],选配合格教师,熟练掌握国家经济政策内涵,主动联系大学生感兴趣的经济现象,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趋势。

二、KAID教学法设计

基于经济专题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作者多年来采用访谈和问卷等方式,在数百名大学生中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KAID教学法.

(一)KAID教学法基本内容

KAID教学法包含四部分内容:(Knowledge)经济学知识的讲授。包括根据课程要求,理清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知识,讲授理论知识,一般来说这是经济专题教学的第一步;(Analysis)运用知识分析经济现状。包括运用讲授的经济学知识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和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学的导入、迅速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主动思考奠定基础;(Industry)结合专业把握趋势。即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把握相关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深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做到课程教学与专业素质培养相互促进;(Demand)集合大学生发展需求。即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新、学科竞赛等需求,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二)KAID教学法实施

K-A-I-D教学法四个部分内容存在逻辑关系,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按照K-A-I-D的顺序备课,但需要指出的是,K-A-I-D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互为前提,因此准确的讲教学过程应当是“K-A-I-D-K……”环状的结构,如在了解大学生学科竞赛、专业需求、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需求后,可以以此继续提取一些相关经济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K-A-I-D教学法应用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如也可以以D(需求)为起点,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采用经济知识释义,然后解释现象,把握专业发展趋势,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实际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对象、授课特征等确定K-A-I-D教学法的切入点和过程。最后,在K-A-I-D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始终要围绕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讲授,不能偏离、更不能违背政策,这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KAID教学法的核心。

三、KAID教学模式的保障及要求

(一)经济与管理学相关学科的基础

鉴于经济专题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要求配备具有经济与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便于分析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政策实施作用过程,建设稳定精干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选择形势与政策课主讲教师时,不要拘泥于思想政治教育部的专任教师[4]。相反,如果授课教师缺乏经济与管理相关知识,则容易出现对经济政策解释不全面,分析经济现象及其与实际的联系不透彻,偏离授课目标。

(二)教学对象的专业及相关的产业背景掌握

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经济与管理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掌握受众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将物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大学生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则能显著提高授课效果。

(三)身边的经济学现象的搜集与整理

结合大学生的需求,注重搜集身边的经济现象典型案例,才能使得分析经济现象的过程更具吸引力,也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四)注重后续授课效果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依据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课下积极思考问题,集合职业规划和学科竞赛等,持续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现象,把握市场需求。四、结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掌握必要的经济学知识、正确看待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经济政策已经成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形式与政策课经济专题作为大学生课程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应当在宣传党和国家经济政策基础上,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中心,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只有不断优化KAID教学法,才能进一步满足形式与政策课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2016-12-03].

[2]冉欣,郭智芳.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的优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6):116-118.

[3]谢丽萍,张强.“05方案”实施以来理工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状况和完善举措探析[J].教学研究,2016(1):77-81.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城乡差异;VAR模型

一、文献回顾

一般情况下,在地区经济结构有明显差距的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其政策效果必然在各地区产生较大的差异,这就是货币政策的差别效应。国外研究货币政策差别效应的相关文献比较丰富,货币学派的Beare[1]利用简约式模型对加拿大平原地区的三个省份进行分析,指出各地区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差异能够解释货币对不同区域造成的不同影响;新古典凯恩斯学派的Fishkind[2]利用大型区域宏观模型分析,证实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印第安纳州经济的影响与对全美的影响相比存在差异,认为这主要是由印第安纳州的相对经济结构造成的;Rochoff[3]等人对区域利率差异和区域信贷可得性差异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存在的成本和风险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Karras[4]等人对欧洲国家货币政策不对称效应进行了研究;Carlino和Defina[5]等人通过国家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来鉴

收稿日期:2008-09-01

作者简介:李善燊(1980-),陕西省平利县人,国际商务师,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何炼成(1928-),湖南省浏阳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别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指出经济结构的地区差异导致货币政策出现区域非对称效应。截至目前,国外已发展起来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分析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

相对来说,国内关于货币政策差异性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且多采用描述性研究、一般回归、因果分析等方法的居多。如张志军[6]等国内学者,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并一致认为应该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特别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最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尝试采用国际流行的VAR,SVAR等计量模型来研究,如李成[7]、周好文[8]、丁文莉[9]、张晶[10]、杨开忠[11]等,但他们只局限于研究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行政区域或者东、中、西地理区域间的差别效应研究。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用向量自回归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研究我国统一货币政策的城乡差别效应。本文分三部分论述,首先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统一货

币政策对城乡经济影响的差异化存在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然后分析产生差异性效果的原因,最后提出消除这种差异性后果的建议。

二、差异性影响的计量模型分析

1980年,西姆斯(Sims)针对大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存在的不足,首次提出了非约束性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这种模型以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出现,系统内每个方程右边的变量是相同的,包括了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然后通过模型中所有内生当期变量对它们的若干滞后值进行回归,进而估计出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一个VAR(p)模型的数学形式是[12]:

yt=Atyt-1+…+Apyt-p+Bxt+εt

这里yt是一个k维的内生变量,xt是一个d维的外生变量。A1,…,Ap和B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扰动向量,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是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即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本文基于VAR模型计量分析步骤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对货币政策城乡效应的分析主要立足于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到最终目标(经济增长)这一过程,指标选取1978~2004年度数据,具体为:1、狭义货币供应量指标m1;2、城乡经济产出指标,cy表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ny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上数据是以1978年为基期,核算出年度CPI,年度城镇CPI,年度农村CPI,将名义货币供应量和城乡名义收入转化为实际值。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部分年度《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然后对这些经过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对数调整,经过处理以后的变量序列分为3个序列组。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篇3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为了达到最佳配置生产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义通过谈判协商实现成员之间互利互惠及经济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兴起,其背后隐含着多种因素,有着众多的目标,既有促进贸易、收入和投资的需要,又有实现增长和发展的要求;既有获取市场准入适应区域与全球化的意图,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虑。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同时也是我们所讨论的财政问题。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是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伴而生并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政府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决定的。

遗憾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模型中却很少直接关注财政问题。以被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核心的关税同盟理论及其发展为例,维纳(Viner1Jacob)及其后继者们从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投资效应等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体、非成员体乃至整个世界的生产、消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利益或损害。虽然该理论是从关税及其效应分析这一财政问题出发,而且后来约翰逊、库珀和马塞尔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将“公共产品”引入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分析,并得出了关税同盟更能满足成员体政府对各种保护主义倾向的商业政策以及对工业化目标的偏好的结论(田青,2005),但总体看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模型基本上是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下的阐述,很少直接关注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经济活动及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也没有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政府主导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机制作出全面的阐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约。

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是由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所具有的政府主导性和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性这一特征决定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但却不被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所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效应这一基本问题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系统阐述,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国财税制度协调及发展的研究。也就是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直接影响着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国政府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本身,而且还关系着区域经济体各成员国之间乃至非成员国之间的财政利益和财政关系的协调;同时,将财政问题作为重要的变量引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还可以更好地从政府经济活动的角度阐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府主导性及其机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而且将直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国际财政是伴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扩展和国家间经济依赖的日益加强而在财政关系领域形成的一种国际经济现象,是财政和国际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关于国际财政的定义(董勤发,1997),理论界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世界或全球角度来看的财政,即世界财政或全球财政,是以世界性的公共权力机构或世界政府为后盾的;另一种观点是把国际财政看成是国际经济中的财政,是国家财政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或变种,是国际经济中的国家财政活动,是不同国家的财政通过国际经济交往而相互联系在一起所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财政关系。与国家财政相比,国际财政具有一般财政的普遍性特征,但又有其自身固有的特殊性,即国际性、整体性、复杂性和协调性等特点(林品章,1995)。虽然在欧盟的财源筹集方式、国际税收合作组织研究以及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于1999年提出的对电子邮件开征“比特税”等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世界财政或全球财政的影子,但在现代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个超国家的全球权力机构或世界政府,国际财政就只能是国际环境下财政的作用问题。它主要表现为对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国家财税制度协调和财政利益分配,是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本质是国家间的财政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财政存在的客观前提在于国民经济中的市场失灵。同样,国际财政的产生和存在,也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基础。首先,国际财政作为国际经济活动中财政问题的国际化,其基础是市场经济;而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性和开放性决定的国际市场失灵,就直接成为了国际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董勤发,1997)。其次,基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利益目标追求,各国政府财税制度和政策安排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直接构成为各国政府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严重阻碍,因此,寻求和实现各国政府间的财政协调和合作,是国际财政存在的现实基础。

从国际财政产生和存在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的角度出发,国际财政存在的意义就是矫正国际市场的失灵和实现各国财政的协调和合作。同时,又由于当前并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世界权力机构,也就不可能有一个制定、颁布和执行国际课税和支出方案的“国际财政当局”,更不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世界范围内的全球财政制度。因此,国际财政只能采取多国财政合作的存在形式。根据合作的程度,国际上多国财政的合作方式大致分为财政协调(FiscalCoordina2tion)、财政同盟(FiscalUnion)和财政一体化(FiscalIntegration)。这三种基本合作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财政协调是以既有国家为基础的国际财政合作形式,是国际财政合作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它强调财政合作的自愿性和协商性,如现有的各种国际税收协定等;财政同盟更多地以部分国家的让渡为前提,它强调财政合作的一致性和强制性,往往是区域经济共同体中较高级的合作形式,如欧盟内部废除关税、统一增值税等;财政一体化则以国家财政的完全让渡或消失为条件,实行超国家财政干预,它是最高级的财政合作形式,但由于其缺乏现实性,所以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理想化的财政合作形式。而根据不同的国际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国际财政研究在存在形式上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一般而言,国际财政协调是当前国际财政最重要的存在形式也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国际财政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主要是围绕着国际财政协调来展开。

三、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基本框架

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产生的财政问题,是国际经济活动中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研究的范畴。而通过对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分析,我们找到了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也就是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实质上就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问题。因此,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和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相结合的角度,我们可以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研究框架。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研究框架,本质上就是要诠释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主导性和政府经济活动性的运行机制及意义,通过推进和实现区域内外各经济体的财政协调和财政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循着从国家财政到国际财政的思路,借鉴马斯格雷夫等人对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的阐述,通过在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中引入政府及其经济活动———财政这一变量,一种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研究的新视角和分析方法———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基本框架浮出了水面,②它大致由国际区域财政导论、国际区域财政支出、国际区域财政收入和国际区域财政政策等四部分构成。

国际区域财政导论主要阐述国际区域财政的含义、产生、研究范围及方法等内容。借鉴国际财政的定义,我们可以给国际区域财政做出这样的界定:它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财政问题,是国家财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延伸和发展。换言之,国际区域财政就是国际财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国家和国家间的财政关系,是我们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层面的一种视角和分析框架。国际区域财政的存在,也有着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质上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安排,而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性和开放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即国际区域市场失灵,就成为了国际区域财政产生的理论基础。由于各国政府财税制度和政策安排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经济体不断寻求财政协调与合作的努力,现实地演绎了国际区域财政的存在。总体看来,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性质依然是财政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有机结合,研究范围也包含着财政协调、财政同盟和财政一体化三种形式,且它们不同程度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在研究方法上,国际区域财政也应遵循国际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董勤发,1997),即国家主义分析方法与世界主义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

国际区域财政支出主要探讨国际区域财政支出的形式及其效应。具体而言,国际投资和国际援助是其存在的基本表现,前者类似于国家财政中的政府投资,后者则更多地具有政府转移支出的性质或类似于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意义。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和效应分析,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综合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投资和国家财政中的政府投资,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分析区域财政支出中国际投资的框架。从现实来看,国际投资制度主要由各国家的投资制度、双边层次投资制度、区域层次的和多边层次的投资制度构成,且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并成为国际投资的阻碍,因此,要从制定更权威的、高度自由化的投资制度和高标准的国际投资保护制度及公正高效的争端解决制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柳剑平等,2005)。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国际援助在传统的国家财政和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基本作用(郧文聚,2000),主要是缓和国际政治经济矛盾和促进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短期性、政治性和经济战略性的支出形式而存在。目前,除欧盟法中的国家援助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援助制度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外,国际援助特有的规律和运行规则总体上与作为国际区域财政支出形式的内容和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各经济体之间收入的公平分配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必须着力构建一个能有效协调区域财政关系的经常化、制度化的国际援助制度。

国际区域财政收入主要研究国际税收、国际债务和区域国际组织的会费筹集等问题及其经济影响。国际税收是国际财政大厦相对独立的体系和重要支撑,同样也是国际区域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内容。国际税收的研究,不仅表现在早期对国际税收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且反映在当前对国际税收竞争、国际税收协调、国际税收合作与国际税收组织、贸易与税收摩擦、反吸收调查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扩展。由于受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发展水平和存在形式的制约,国际区域财政中的国际税收除国际税收协调这个核心以外,还涉及到国际税收同盟和一体化等表现形式,这在欧盟的统一关税、统一增值税和“自有财源”中可以得到初步的例证。也就是说,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国际税收,必须密切关注和分析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国际税收的各种具体形式和效应。关于国际债务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在国际金融研究和国家财政的债务分析中找到较为完整的内容和体系。如何从现有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出发,立足于促进区域经济稳定与发展,探讨区域国际债务的规模及效应和债务监控体系,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国际债务运行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就成为了国际区域财政框架中的国际债务研究的主要内容。此外,为了避免如联合国财政危机中的会费问题的尴尬,还应该积极研究关于区域国际组织的会费筹集方式,使区域国际组织能够高效正常运转,确保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的发挥。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2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2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口腔护理基本知识范例(3篇)

    - 阅2

    口腔护理基本知识范文【关键词】口腔;优质护理;疾病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接受全冠修复术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61.....

    小学校园卫生管理方案范例(3篇)

    - 阅2

    小学校园卫生管理方案范文全面普及校园安全知识,不断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规范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隐患和减少事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青春之火范例(3篇)

    阅:0

    青春之火范文篇1五四青年节宣传口号1、发展的希望在创业,创业的希望在青年。2、发奋图强,成材不负青云志;继往....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例(3篇)

    阅:0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经济专题;工科院校KAID、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

    2025年x月份区政府主要工作落实情况

    阅:1

    2022年x月份区政府主要工作落实情况根据《x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xx年x月份区政府主要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