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整理2篇)
来源: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知识教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26-01
一、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知识的局限性
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高中语文知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老师的教学方面。由于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比较死板,主要是讲课本知识,没有跟实际联系,教学没有生动性、创新性;二是表现在教育局方面。教育局在编写课本时主要是针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还有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一般一个课本能够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严重与现实生活脱轨,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知识和总结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都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不能找到的;三是表现在学生方面。由于高中生受到高考的压力很大,主要是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机械性的教学、学生机械性的学习,这样下去学生对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感觉。因此,现在的高中语文知识严重跟现实断轨,影响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也影响了语文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差。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单一、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主要是针对高考而教学,教学的方法比较传统、落后,没有什么创新性。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老师在讲课时基本上就是一块黑板、粉笔,一本语文课本从开始讲到最后,就是那种非常机械性的教学,老师在讲课时起到主要地位,而且涉及到的语文知识完全是课本上的知识,甚至有些高中只讲高考所需要的知识,对现实生活中所运用到的语文知识根本不涉及,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在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思想严重不相符,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纯粹是应试性的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根本没有什么用处,根本无法将语文知识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淡。
二、高中语文知识教学融于生活的措施
(一)拓宽语文教学的资源
我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能学到最真实的东西,而且有研究表明,一个高中学生两个学期在课堂上说的所有话才跟他在生活中一天说的话一样多,可见生活中的知识是多么的重要。由此可见,将语文教学知识融于生活是多么的重要。生活是一片无限大的“肥土”,只要我们能够将高中语文教学知识充分融于其中,才能使高中语文教学知识茁壮生长,充分发挥它的真正价值,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就会兴趣大增,语文知识也就会越来越多。
语文教学的资源不能只存在课本上,它的资源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像我们生活中周围环境、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经济文化、时事要闻等等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资源。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将语文知识融于日常生活,教会学生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语文知识中,在生活中学会语文知识,只有这样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游览名山古迹、访问名人雅士来将自己的胸怀彻底的抒发出来,可以观察现实的人生百态、生活习惯来加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从黄岩岛、问题中,思考中菲、中日之间的关系,从北方四岛问题中可以看出日本和俄罗斯之间的国际复杂关系,等等这些都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的,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将高中语文教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一定能够提高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改变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听课的地位,创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授课方式,使老师跟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不平等关系,而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价值观,使老师跟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存在一种朋友的关系在里面,甚至是亲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老师跟学生之间还要学会相互尊重,学生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辛勤汗水,老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想法、创新等等,使老师和学生真正做到相互尊重,只要这样才能使老师跟学生之间产生平等的关系,学生才会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说出来,认真投入到学习语文知识中,然后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将语文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将生活中的元素引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可以说生活的边界跟教育的边界是一样的,生活在什么样的范围你所学的课程也就在什么样的范围。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知识中,一定要有生活中的元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设立生活中情景,将实际生活跟高中的语文教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高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能够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语文的真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将生活中元素引用进来,使学生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死板课堂,而是跟生活紧密相连的课堂,使教学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真正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质量以体现生活化为最终评价标准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不应再是单纯一节课讲多少语文知识作为评价这节课堂质量的标准,而是将这节课堂所运用的生活化比率作为评价标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能力有很大帮助。因为,生活化在评价课堂质量时是站在最实际的角度去评价的,是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利因素。在实际评价中它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目标具有统一性,评价非常公平;.二是评价标准多元化,注重人性的的发展。
三、结论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将高中语文进行生活化,使学生们在生活中能够很好的学到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范文篇2
一、依据《说明》,搞好复习应试
《说明》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应试的依据。只有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才能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要求做到下面两点。
1.吃透《说明》精神。
《说明》把考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浓缩为30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由于《说明》的内容比较抽象、概括,单从《说明》条文字面上去学习,难于理解和吃透其精神,那么,如何才能理解《说明》要求的内涵、吃透其精神呢?
(1)结合课文中相关的知识短文去学习《说明》。课本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知识短文,结合单元课文的体裁特点,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能力训练,把初、高中12册课本中的知识短文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体系和序列,《说明》中的每一条要求,都能在课本的知识短文里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例如:“现代阅读”的第1条要求:“能够理解语文中的含义。”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后面的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词语》,介绍了理解词语的要求和揣摩词语的特定表达意义的方法。
(2)结合高考试题去学习《说明》。用高考试题跟《说明》的30条要求进行对照分析,就可以了解每年的高考试题考了《说明》中的哪些要求,是如何考查的?就可从把握高考题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次范围以及命题的方式、标准等,从而加深对《说明》的理解,帮助我们吃透其精神。
2.落实《说明》要求。
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贵在落实《说明》各项要求。如何落实?我们的体会是:一是按30条要求去组织复习内容和材料,条条都要落实到复习应试中去,一条也不能遗漏;二是将《说明》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检测、每一次评讲中去,老师在制订复习计划、在备课时,要胸怀全局,将30条要求化解到各轮复习的各个专题、各个单元、各个环节上去,每一节课、每一次训练和评讲,重点落实《说明》中的一、二条要求,每个专题、每个单元的复习、训练和评讲,重点落实《说明》中的几条要求,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复习,全面落实《说明》的30条要求;三是用《说明》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查漏补缺,保证《说明》的30条要求条条落实、全面落实。
二、重视课本,不局限于课本
课本是学习语文基础和培养语文能力的“例子”。如何看待“例子”?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也几经折腾。在后恢复高考制度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在高考考试题中直接出自课本的命题有较大的比重,于是有人提出“抱着课本打滚”的口号;新高考淡化课本命题,有人说“既然不考课本,何必学课本?”甚至“丢开课本,另起炉灶”,在题海中去游泳。究竟如何对待课本?我们从多年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必须重视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
课本有300多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文质兼美的范文,有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序列。就拿作文来说,据统计,高中6册课本有122道训练题,其中记叙文45道,议论文43道,说明文19道,应用文19道。在这122道训练题中,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作文练习,有整篇的作文训练,也有片断作文训练,还有审题、拟写提纲的训练。如果以课本的知识短文为指导,以课文范例,认真做好这122道训练题,学生在写作能力上何愁不能提高?
不仅在教学中要重视课本的学习,在考前的复习中也必要重视课本的复习。在复习应试中,要以《说明》的30条要求为纲,将课本中的“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融会贯通,形成能力。还要把各册的课后练习和单元训练的内容和题目进行归类整理,检查一遍,有的题目在平时教学中虽然训练过,但落实得不够的,或训练不成功的,就要重做;如果平时没有练过的、遗漏的,就要补做。在考前的课本复习中,还要选取几篇典型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方法的强化训练和以课文为范文的写作强化训练。
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要重视课文,然而,也要注意不局限于课本。
重视课本,不是以学好课本为目的,而是以课本为“例子”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而,我们的视野又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还要加强课外延伸性、扩展性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去巩固和贯通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课外阅读的视野应该开阔一点,各种体裁的课外文章都要涉猎,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都要读一读,特别是要注意阅读一些反映国外高科技的发展和动态的说明文,新高考每年都考了科技说明文的阅读,都注意把国外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引入命题,1993年的科技说明文阅读的材料是美国K大学研究人员对“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1994年的阅读材料是进入90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米切尔·洛林在生物进化系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1995年的阅读材料是两位美国学者对外星人的研究动态。课外阅读,还要注意阅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引导学生向现实生活学习语言。例如,1994年第21题要求对一则启事标题进行修改,考生如果对我国当前实行聘任制有关的词语诸如“选聘”、“应聘”、“征聘”、“诚聘”、“求聘”、“待聘”、“预聘”、“受聘”等词语不了解、不熟悉、不理解,是很难准确答题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词如“承包”、“集资”、“合资”、“个体户”、“股份制”、“三资企业”、“劳务输出”、“电脑”等词;在现成课本中是学不到的,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也还未收进去,而这些新词语在高考试题中又经常出现。不加强课外阅读、不注意向现实生活学习语言,就不能适应新高考面向现实生活、面向未来的命题趋势。
三、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进行教学和复习应试
语文教学的一个实际情况是,讲授新课的时间长、复习的时间短。学生一进入高三年级,有的学科就开始复习了,而语文还有两册新课本还要讲授,往往是其他学科已进入综合复习阶段,语文课本还未授完。这就鲜明地形成了讲授新课和复习应试在时间和效益上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长时期地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如果按照起始年级讲授新课的方法去教第五、六册的新课,争取不了复习的时间;如果草草对待新课本的学习,或者只教基本课文而不及其余,或者只“读”不“写”,或者“读”而不精、“写”而不改,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赢得复习的时间,却会造成新课的知识学得不扎实,也会造成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遗漏、缺陷,在复习时花费二倍、三倍的时间去查漏补缺,也难以补上。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是不足取的。在多年的教学和复习应试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以新带旧”法,较好地解决了讲授新课与复习应试之间的矛盾。所谓“以新带旧”法,就是: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说明》以及课本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新课某一单元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捕捉可考虑因素;在讲授新课时,除了认真落实单元教学要点外,还要将已学过的与新课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有联系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渗透到新课教学中去复习;新课授完后,以该单元的“单元知识和训练”为纲去巩固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初步梳理出本单元所属文体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序列,对可考因素强的语言材料、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高中《语文》第六册安排了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诗歌、文言文等五个单元,在新课教学中运用“以新带旧”的方法,那么,第六册课本学完后,既扎扎实实地学习了新知识,又对这五个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复习和初步梳理,对读写能力进行了一次综合训练,这样既可缩短复习的时间,又提高了教学和复习的效率。
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整理2篇)
阅:0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范文篇1目前,在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方面,以及在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教育上,存在系统单一、普....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整理2篇)
阅:0高中语文课本知识范文篇1【关键词】高中语文知识教学生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对统计员的工作要求(整理2篇)
阅:0对统计员的工作要求范文篇1关键词:医院;统计人员;职业技能;工作效率中图分类号:C8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