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例(3篇)
来源: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校园;园林绿化设计;生态化;人文化
1对校园绿化的认识
校园绿化是成功地进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以教育为本,环境育人的社会新潮下新校园的热潮也不断涌出,因此规划校园绿化设计应加以重视并重新来认识它。校园绿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绿化是校园环境面貌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联系校内各功能区的必要手段,对发挥校园环境的生态功能、提高环境品质、塑造人文环境、划分空间与营造景观等起着重要作用。
2校园绿化规划主导思想
绿化设计应遵循校园景观总体规划,校园景观总体规划讲究五重:重心、重轴、重环、重园、重带的规划格局。校园绿化设计要营造出心、轴、环、园、带环境空间,在营造同时得以生态绿化和人文绿化为主导思想。使绿化简洁、大方、便民;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校园文化的延续。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大学学子的要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从生态出发“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人文型的设计思想。如江西师范大学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为护校河,校内一条长达5千米的健康小道环绕校园,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勾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画面,学校生态化建设可圈可点,绿脉以生态林带、湿地系统、疏林草地为骨架,在生态林带设小品、雕塑等人工景点,别有一番韵味。
3大学校园绿化的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的生态性原则。因地创造植物生长条件,使校园环境充满生机。“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是学校景观“适地造树”、“适景造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绿化生态配置,崇尚自然原则。绿化配植应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配置时应突出树木的生态优势,应以树木为主,草本为辅,这样能很好的增加绿化覆盖率。于此同时绿化设计又必须要避免影响建筑的通风和采光,对一些有毒有害树种要尽量少用或则不用。应“崇尚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寻求人与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使环境有融于自然之感,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3)树种的选择“以绿为主”的原则。选择树种时应注重文化性、科普性、趣味性相结合“以绿为主”,使绿化不仅成为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也是学生们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扩大学习层面的重要点。如湖南科技学院全园以香樟、桂花为骨干提高人的绿视率,可以减轻学生的视觉疲劳,以香樟、白玉兰、桂花、红叶石楠为基调,形成基调和谐、特色分明、景观生动多变的景观效果。(4)“以人为本”的教育性原则。“人”是景观的使用者。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是关键,做好总体布局减少建设中的种种矛盾,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都能说话,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5)主题校园的特色原则。塑造大学的绿化特色应把握校园主题,挖掘校园历史、文化、生活等素材,注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去。同时还要结合学校发展历史和学科特点来设计,充分利用校园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例如湖、河、水体等)和校园内有特色的以及有代表性的建筑景观来塑造有特色的校容风貌。学校绿化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在自然中见人工。如江西师大瑶湖新校区环境景观通过“校在绿中、林在校中、景在湖中、学在境中”的园林造景手法,以记忆的片段和主题文化园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了从国立中正大学到江西师大的发展历程和名人轶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的一大亮点特色是“全国生态校园示范基地”,在校园内养有梅花鹿、老山羊、黑天鹅、斑嘴鸭、绿头鸭等野生动物,被授予“野生动植物保护示范校区”,称号,被众多国内外朋友称为“中国最美校园”。
4校园绿化的植物配置法
(1)“点”配置法。主要指一些地点的处理,比方如大门的入口处、办公楼的入口处等等得显得庄严又不遮挡视线,这通常称谓“门面”是第一印象。所以植物的配置设计必须要求简洁别致。比如种植槽或花坛的植物配置,可用七彩扶桑、洒金榕、红花继木、黄素梅等植物;门前有空地的,可采用灌、乔、地被搭配造景,也可成行成排种植观叶观花灌木;还可以配置时令花卉摆设,色彩图样常换常新,变化多姿。(2)“线”配置法。校园周边防护带绿化、校园道路两侧的绿化、运动场周边的绿化等,它们像蜘蛛网络一样连接着一片片的绿地,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校园道路两侧行道树的选择,主要以荫庇为主,可用法国梧桐、黄槐、羊蹄甲、相思树等阔叶树木。如果道路离教学楼、实验室等建筑的距离小于5m时,则不应该选择阔叶树作为行道树,可用花灌木、绿篱作路旁绿化植物,也可以选择鱼尾葵、龙柏、落羽杉等树身耸立、遮蔽性小的植物为佳。(3)“面”配置法。指面广、量大的绿地,如校园内游憩绿地,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等前后面积较大的地块。其目的是为了在建筑周围形成一个安静、清洁、卫生的环境,其布置形式首先要服从建筑功能的需要。如在教学楼、图书馆的南面,实验室南北面的绿化,应考虑室内的通风采光需要,在建筑东西侧,可选择一些快生阔叶大乔木,以防日晒。在离教学建筑一定距离,且面积较大的地块,可规划为校内游憩绿地,成为全校师生课余交谈休息的场所。(4)“空间”配置法。绿化空间指垂直绿化,包括屋顶绿化、花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主要是利用小土地获大面积绿化,丰富绿化层次和形式。如屋顶狭小、土层薄、易积水等缺点,在植物种植时应慎重,要以灌木、草本花卉为主,也可结合水池、小型假山、园林小品等布置,尽量打造出安静、幽雅、空气清晰的环境;如建筑的角隅线条生硬,通过了植物进行缓和最为有效,宜选择观叶、观花植物成群配植,也可略作调整,栽草,再植花灌木组景。
5强化校园绿化管理,配置合理的给水系统
园林绿化讲究“三分种,七分管”的特点。绿化的维护目标应当是保证花草树木的健康生长、表现设计意图,在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的艺术创造。在维护经费较紧的情况下,校园绿化养护应当按主次轻重分级管理,并制订相应的要求标准监督实施。绿地给水系统主要有景观水源补充用水与绿地浇灌用水。绿地以利用地形坡度自然排除雨水为主。主要的道路与铺装广场宜设雨水井和管道排水。
6结论
从各优秀的大学校园规划中不难看出生态化和人文化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校园的绿化都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出发,满足校园内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一系列空间要素的需求出发。通过园内的绿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空间,营造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和美学价值的绿化。绿化是校园建设的亮点,是体现生态、人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庚阳.大学新校园景观的人文性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4).
[2]吴为廉.园林工程规划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校园;绿色建筑;改扩建
1总体设计理念
1.1延续传统格局
每一个大学的老校区都有相当长的历史,因此在改造和扩建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它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对整个校园形象的影响。绿色校园建筑首先要有整体规划,尽量保护原来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要充分考虑有合理的自然通风、日照、交通等。
1.2关注生态环境
在改造校园的过程中,我们要在校园整体规划结构上,综合考虑校园与自然、校园与大学园区、校园与学校自身特色三方面的关系,创造出兼具生态性、开放性和人文性的现代化大学校园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校园中的现状水网体系形成校园人工水系,兼顾排洪、生态和景观的需要。并以此为师生提供更为直接的亲水生活环境。
1.3营造人性与自然的校园网络
校园网络系统主要由道路和绿化系统为骨架构成。校园的规划网络要体现出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功能上以人为本,环境上体现出自然与生态特色。在交通上力求形成一个联系便捷,并与景观紧密结合,同时强调交通组织以人为本,以步行和自行车为本。
1.4关注功能分区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展,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使用要求,而如何使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以体现“以人为本”的分区理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5关注校园特色
新建大学校园在全国各地“速成”,如何在改造和新建过程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如何营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苏州大学校园的改建就要有苏州当地的特点,要有“苏韵”,而不是照搬上海的某校园的特色。
1.6关注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校园规划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如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
1.7建筑单体设计
个性建筑创作应当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周边环境融合,并反映自身建筑的个性。注重功能的合理,建筑具有通用性、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建筑设计注重内外空间的交流、渗透、创造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建筑设计强调地域性,文化性,造型典雅,大气,富有理性,以反映大学文化之精神。
2苏州大学北校区未来改造的设计要点
我们设想将设计学院搬迁至苏州大学北校区,北校区地处苏州市区,具有浓厚的苏州气息,但是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我们项目改造的宗旨,是结合基地闹市区位和现有环境,改造为具有独特艺术氛围的场所,为设计专业师生提供优雅独特的学习环境。
2.1总体布局
为体现校园建筑与社会空间的融合性,扩大校区入口广场的面积,并设计为开放性校园环境,使人有良好的视野范围和景观视觉。现有校园主干道两侧为古树,因此予以保护,加宽校园入口干道,形成林荫大道,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干道两侧分设设计研究生学院与设计产业园,并用景观连廊衔接在一起,不仅可以使学院与设计园交通流线畅通,同时避免了校区原有老建筑“知行楼”对新建建筑的视觉影响,让行人感受到新校园带来的现代气息。
2.2设计学院整体布局
整个建筑群分为教学区,行政办公,教授工作室以及公共展览空间四个部分。学院大楼平面空间布局采用适当多栋分散布置,再设置建筑之间连接体的园林建筑布局,建筑单体与室外庭院虚实相生,教授工作室采用小栋建筑,每座建筑小楼间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衔接,再现了苏州园林的空间艺术,达到移步换景的特点。从平面来看,建筑与环境虚实相结合,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2.3设计产业园整体布局
创意设计园利用基地西侧优美的树木环境,采用自由的布局形态来安排整个创意设计园的平面布局。本楼功能分为接待、会议、研究所、学生创业办公室,每层空间都有可供创业的研究生交流的开放空间,建筑伫立在环境之中,并与周围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人能有一种生态野趣的感觉,与树共处,与自然为伴,建筑内部核心处做中庭,有利于自然通风、自然采光。
2.4单体建筑设计要点
对于设计学院来说,可以在教授工作室周围设连廊空间,或收或放,形成交流空间,各层连廊参差叠落,树木从缝隙中生长出来,创造一个与自然亲近的空间环境。建筑多采用南北朝向,通风采光效果极佳,南侧开大面积落地玻璃窗,并采用水平遮阳板避免建筑能耗过高。对于设计产业园来说,主入口设在建筑南侧,开敞的入口广场为人们提供了宽阔的交流空间,舒展的建筑形态有如人的双臂展开怀抱,拥抱人们进入其建筑当中。创意园一层与二层设接待、研究室以及会议室等功能空间,满足设计人员不同的功能需求。中庭采用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对能源的消耗。同时在中庭两侧设交流空间,使得设计人员可以没有阻碍的进行人际交流。三、四层工作室与小型会议室以及独处的思考空间,为设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的同时,也同时有公共交流空间和私密的独处空间可选择。
3结语
校园建筑应当注重的各个方面,建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延续传统格局、关注生态环境、营造人性与自然的校园网络、功能分区、校园特色、建筑单体设计等等,校园要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
参考文献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校区规划:地域人文:绿化景观:环境育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l.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55-04
1引言
当前,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已转向知识和科技的竞争。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国家生存与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已被提升至战略的高度,高等教育理念正朝着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国际化交往,重视知识创新,注重科技整合与多学科参与的新方向发展;面对如此形势,有不少大学原有校园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更难适应未来的发展。于是,扩大规模或新建校园势在必行,并呈现出校园向内、向外开放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更应体现出当代教育的特点,满足发展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2校园新区规划设计构思
作为校园新区规划应在充分考虑本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的基础上,在校园空间、建筑设计、生态景观特色规划方面进行具体规划设计,具体构思如下:
2.1校园总平面布局灵活、多样,贯彻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认为,大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承的场所,更应是一个培育和陶冶全素质人才的摇篮,以往师生间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被一种互动的双向的关系所代替,封闭呆板的校园空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现代校园的布局在总平面上讲究构图的多样性,布局中强调各种功能有规律的合理组合,体现紧凑、张弛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变化丰富,平面构图的变化必然带来空间效果的改变。
2.2校园功能分区明确、关联,体现以人为本
我国高校传统的布局是由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及教师生活区构成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大学校园一系列管理制度改革,学生宿舍的建设和管理逐渐与社会接轨,同时,在取消福利分房后,教师住宅的解决也被推向社会,现代校园规划中生活区将逐渐趋向淡化。
2.3注重环境美化、构建绿色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新的校园规划中,更加注重环境美化,更加强调绿色环境与人的活动及建筑环境的整合,以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形成人的活动能融入自然的有机运动的生态机制,充分考虑到人在环境中的各种行为活动,便于作为校园的主体――学生的使用。
2.4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校园新区相对于建筑单体来讲,用地规模较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尽量做到因地制宜。首先,对于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尽可能抢救,以使其尽量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其次,要尽可能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在建设中树立不再破坏生态环境的意识,反对“先破坏,后治理”的观点。对于成材的树木,伐不如移,移不如不移;对于坡地、台地、山地,因垫随形地布局,减少挖、填的土方量:对于已有的水面,则尽可能地结合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使其成为校园一景。
3项目概况
衡阳师范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也是全省仅有的两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目前,学校设有14个系,4个二级学院,共有31个专业。跨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迎来建校后又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为适应学校发展,在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跨过湘江东进的战略指导下,学校也将战略转移至东区重新发展,新校园学生规模划定为17000人。
校园新址座落于衡阳市区东部的酃湖片区,占地112.4hm2,其中建设用地105.99公顷,用地以大量的农田、鱼塘为主,有少量的农宅。基地北靠衡州大道,南临衡花路,东有湖南工学院相临,西有酃湖公园相靠,南部有自然的山丘、水库相拥。其用地地势平坦,自然环境优良,区位条件良好,见下图1。
4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以“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为设计主题,运用现代的规划理念,结合衡阳的特色和历史文脉,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将衡阳师范学院新校园建成一个生态化的、富含地域人文的、花园式山水校园。
4.1规划结构
新校区场地呈狭长的条形用地,东西短而南北长,城市交通主干道均位于南北两侧,故从场地的走势看,其主要走势为南北走势。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将校区内的主要功能分区顺势分布:将要求便于疏散、便于对外的功能区布置于场地的南北,而将联系紧密、相对封闭的功能区布于东西向,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利用场所。
根据学校的内部功能分区以及考虑与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的关系,将校园规划结构定为“六区、两轴、一带、一中心”。
“六区”分别为教学区、学生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行政办公区、科研区、绿化景观区。“两轴”为贯穿校园南北的景观主空间轴和横穿东西的辅空间轴,由若干小空间松紧有致、排列有序的地串连而成。“一带”为利用现有鱼塘水面和水渠进行整合。形成以曲水为主的校园中心生态绿化带,它穿插于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形成校园内部活泼、开敞、开放和交流的主空间。“一中心”为位于校园中部的主空间,由大片水面与中心广场组成,形成校园的中心区域。
4.2内部道路交通规划
4.2.1道路系统
校园路网采用外环形式,外环主要用于组织校园内的环形车行交通,同时又合理将校园进行分区。内部则以步行交通为主;主要连贯于教学区与学生公寓区之间,做到车行与人流互不干扰。
校园环形主路红线宽24m,连结校园主次出入口,并联系各功能区用地:校园步行道系统则根据人流特征定宽度:作为空间景观主轴的步行道宽约24~40m:滨水景观道宽约3m。
4.2.2交通组织
1)动态交通:校园机动车交通以不干扰教学、生活为原则进行组织。食堂、锅炉房的后勤运输从校园次人口出入,人流量大的行政办公区、体育馆(会堂)、游泳馆、科研区均安排在主干道一侧,方便人流、车流出入与疏散。
核心教学区内部主要为步行交通,偶发性机动车交通以能满足各建筑物货运、消防要求为原则,通过周边式道路解决。而广场、过街楼、连廊等则串联构成教学区的步行系统,并通过分布在水滨、林带中的步行道,延伸至各功能区,从而组成整个校区的步行系统。
2)静态交通:规划在出入口附近将主要的车流截流,其它的停车场地则主要分布在外环道――侧和各功能区及重要建筑附近,如办公楼、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等,均根据需求配
置相应规模的停车泊位。
鉴于自行车仍是校园内部的主要交通工具,规划对自行车停放作了专门安排:学生生活区中采用停车棚集中停放:教学区可考虑在路旁结合绿地设置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区:部分人流量大的建筑因地制宜,灵活结合建筑物半地下层以及绿化用地的地下或半地下空间集中停放。
4.3绿化景观规划
设计时充分利用现有的鱼塘水面,将水系进行改造,南接南部的水库,西连酃湖公园之水,将现有酃渠适当进行改道拓宽,形成有源有脉、来去分明的生态水系。在水系的两侧堆山叠土,点石布木,做成穿插于校园各个区域的、有机的景观绿化系统,并运用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形成生态绿带、中心绿地、主题绿地、院系庭园绿地四个层次的绿地,用带状的道路绿地和水系加以连贯,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绿化系统,使整个校区建筑群与绿色开放空间形成了节奏鲜明、园景交融的校园整体环境。
规划结合开凿的人工湖面设置中心绿地,以环形主干道绿化带为引导,形成“四园、一心、一带、一环”的绿化主体系统(见图2),并通过绿廊渗入各个建筑群落之间,结合多种造景手法,构筑融入学生生活学习各层次的、序列式的共享型园林生态系统,并与校外大环境融人一体,从而创造了既注重校园的环境塑造、又注重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交融的校园的形象。
校园的绿化配置以突出自然平和的情致为目的,从中心向四周逐步由几何形态向自由式种植过渡,植物由教学核心区的规整种植逐步过渡到周围以自由形态为主的乔灌木组景。学园空间、宿舍组群空间采用不同的园艺设计或异类花木以表达各类风格,形成特有性格和识别性。
在植物种植上应注重乔、灌、草结合,高、中、低有序的搭配,常绿与落叶按比例协调,形成和谐、丰富而具有极高生态价值的绿色生态系统。
4.3建筑设计
衡阳师范学院新校园作为新世纪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新校园,规划强调传统延续要与前瞻性相结合,使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成为建筑群体设计的重要方法。
在建筑群体组合上,设计着重强调组团状的建筑布局之组团内建筑的整体感和围合感,通过广场、院落、连廊、平台等空间元素,使之彼此间取得紧密联系。丰富建筑的空间形态,并强化其内外空间的连续性、层次感和场所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提供空间支持,增强建筑内外空间的活力,为师生创造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功能分区上,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各个功能区域对外联系的便捷性要求、动静分区要求,将建筑内部划分为若干区域,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与其它功能区紧密联系。
在建筑形体上,设计追求简洁明快,因地制宜地将几何形体的穿插与拼接作为主要创作手段,建筑主体外饰面可采用彩色外墙涂料与面砖,局部采用点挂玻璃幕墙、亚光复合铝板等新型建材,突出时代精神与场所精神,塑造现代校园建筑的风格特征,建筑立面构图采取灵活构图手法,着力推敲形体尺度、比例关系,见图3。
5校园新区地域特色的营造
特色规划是区别于其它个体或地域的特点优势,具有其独特性和可识别性,因此,也是现代高校新区规划设计时努力寻求和挖掘突破的重点。
5.1营造地域人文特色
5.1.1外部人文特色的对接颂扬
衡阳位于湖南南部,湘江中游,因位于南岳衡山之南,故名衡阳,又因传说大雁南飞至此而回,故又名雁城。这里风景名胜众多,有五岳独秀的衡山、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来雁塔、珠晖塔、船山书院等。
众多的名胜古迹,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流传久远古人遗风,极具韵味的经典传说无不昭示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校园作为授道解惑之所,是地域文化的最集中的地方,传承颂扬本地特色文化责无旁贷。规划设计时,既注重文化内部深层次上的传承,又通过具体形式突出表现出来,如将空间院落的传统理念与理性简约的现代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文化意境与功能使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上天井、片墙与红砖等符号和材料的运用,力求展现具有衡阳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呈现鲜明的地方特点和地域特色。
5.1.2内部人文的传承发展
校园内部人文特色的传承主要体现在校风校训上继承和发展,衡阳师范学院作为全省仅有的两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几十年一直以“厚德博学、砺志笃行”作为学校校训和办学准则,深得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因此,在新校区规划设计时,特别注重将校园文化融会其中,如将校园内部的曲水湖面命名汇智湖,一方面象征着融汇众智,另一方面也昭示着其曲折迂迥、有如大雁翩飞形态的水系,象征着求知、求学、求真路上的道路曲折和必历的磨炼,必须具“砺志、笃行”的精神才能到达彼岸。
在校园主人口的广场中心设置一校训碑,将校园之校训铭刻于其上,使学生一进入校门即能深刻感悟到校园独特的人文气息。校园的中心广场命名为“弘博广场”,布置喷泉与叠水,水流顺应地势,注入迥雁湖,象征着学习必须有兼容并蓄、弘大的胸怀和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众长的能力。
设计还沿中心绿带布置四个主题园:博园、厚园、笃园和砺园,分别代表着“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主题。从而将建筑景观与校园内部文化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了新老校区文化内涵上的对接,也体现了校园个体的独有性和可识别性,从而更好地诠释出地域文化特色。
5.2个性化空间结构
5.2.1公共空间特色的营造
校园空间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是空间设计的主导思想,也是整个教育园区的规划理念。开放性的校园环境可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园区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园区与市民的交流。新校区主入口从南面进,座北朝南,主出入口朝向的核心共享区是整个新校区的景观视觉中心(见图4),西面和南面自然景观好。故规划将校园主人口设于南面,东向作次人口考虑,西向、北向人口作为景观性次入口。
结合校园周边城市用地功能,从便于校园分期建设以及便于实施社会服务着手,规划将校园沿南北长轴向分为三段,形成紧凑而舒展的布局。
北段紧靠城市主干道,周边有城市的居住区和文化娱乐用地,故规划将校园的体育运动区及教学区的科研中心、会堂等布于此处,设立单独的出入口,既便于人流的疏散,又便于社会化服务。
中段较狭长,规划将核心教学区与学生生活服务区沿东西两向布置,中间穿插中心绿地进行分隔,既加强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又缩短校园主要的交通距离――教学与生活的距离。
南段为校行政办公区和接待及音乐学院,成教学院,研究生楼,用开阔的水面与城市道路相隔,方便科研、办公和对外交流,更能很好地形成校园的入口标志景观。
5.2.2建筑空间特色
新校区建筑空间结构主要结合用地规划设计为六大分区:核心教学区、学生生活服务区、
行政办公区、科研区、体育运动区和绿化景观区。其中核心教学区位于校园中部,是校园的主要功能片区,其以环道和穿插自由的水面作为界定,形成强烈的核心感和界域性。规划教学实验楼采取院落式的回形建筑布局、模块式结构,便于生长和拓展,各教学单元通过暖廊联系,形成风雨无阻的整体教学环境。建筑群之间形成大片的共享绿地,有利于改善教学区的环境质量。教学区建筑整体的风格简洁明快,形体高低错落有致,布局均衡舒展,体现出校园建筑既严谨又不失活泼的个性。图书馆位于核心区一侧,是校园的主景之一,图书馆建筑与综合教学楼、实验楼形成一组高低错落有致,具有强烈标志性的建筑群体。
规划将学生生活服务区布置在校园的东部,呈带状分布:行政办公区置于主校门的东侧体育运动区集中布置在校园的北侧并穿插于学生生活区附近:绿化景观区以人工湖面为中心,堆土造山为衬景,形成校园绿化生态休闲带・整个校区从西侧的点式到东侧的组群式,建筑物由疏到密过渡与景观的由放到收的设计思路相吻合。建筑多为4~7层,成组分区分布于校内,成为园林界面和景观节点。规划时强调校园复合空间的创造,对校区社区化氛围的营造,使规划设计更顺应时展精神,突出时代特色。更使核心教学区和学生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既分又台,完成校园由“闹”到“静”的空间过渡,同时也为校区营造了优美而雅致的校园空间。
5.3绿化景观特色
绿化景观规划特色则在重视校园文化特质的景观设计同时,强调形成以校园主轴线为引导的空间景观及“中心绿园”为主景的绿化景观环境,并通过几何式和自由式构图方式,表达秩序与浪漫有机结合的人文精神。校园辅轴线为东西向绿楔,顺应学生区的主要人流流向,由西至东步随景移,与空间景观主轴线至中央广场相交接,和主轴线景观相辅相成。
纵观整个校园新区建筑与环境景观规划时注重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注重建筑与文化细微处的融合,具有鲜明的湖湘地域特色。
6结语
综上所述,延续悠久的校园传统,可以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在新校区规划设计中,尽量挖掘旧校区的优良之处,采取“旧为新用”的手法再现原有场所精神,激起学生对学校历史的追忆和感怀。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环境育人理念正逐步深入校园景观设计者和教育者之心,衡阳师范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正是秉承此设计理念,极力将新校区规划建设成建成为一个现代生态型的、富含地域人文的花园式山水校园。
参考文献:
[1]张四平,传承学校历史规划现代校园,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2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2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范例(3
- 阅0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3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1-0031-02小儿肺炎是临床常.....
海洋的污染与防治范例(3篇)
- 阅0海洋的污染与防治范文关键词:环渤海污染;“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污染Astract:Thewarningof″Bohaimaybecome'DeadSea'″fromtheoceanenvironmentexpertmakes″theblueseaactivityp.....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例(3篇)
阅:0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关键词:法学;研究性教学;理论指向;实践指向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法学教育发展史告诉....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例(3篇)
阅:0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篇1关键词:高校校园;园林绿化设计;生态化;人文化1对校园绿化的认识校园绿化是成功地进行学....
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范例(3篇)
阅:0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375+.2【文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