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认亲心得体会(收集5篇)

来源:

结对认亲心得体会篇1

【个人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范文一】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我们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上下同心团结向上,才是最无穷的力量,才能真正的创造未来。只有团结的力量,才能创造那美好的未来,只有合作才能创造出最美好的和谐。在我们乌什县依麻木镇吉然村,也有着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有将国家领导人头像绣成织锦时刻牢记民族团结的吐尔逊古丽吐尔迪;有无私帮助汉族村民的毛里尼亚孜伊斯马依;有不计报酬为村民修枝嫁接的汉族老杨,当然还有许多民族团结的故事。这些事迹早已深深烙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吉然村,将影响和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吉然村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状态,也关系到社会安定的维系。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阶段的教育,而在这漫长的一生当中,特别是学校教育阶段,老师可能会随时更换着,但父母始终是父母,没有更换过。因此,三个阶段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贯穿全程的,是最为关键的。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是与孩子最亲近的人,母亲是孩子行为习惯的榜样,也是孩子行为的监督人。母亲的一切举动和情绪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个优秀的母亲胜过100个教师,作为母亲,就应当好好教育孩子。

无论是汉族还是维吾尔族或者其他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都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任何民族都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更没有短长之别,只有各民族团结奋斗,才有了今天这样安定发展的社会局面。也只有各民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生活才能一天比一天好。要教育青少年远离和抵制那些以维护本民族利益为借口,宣传消极民族主义的错误言论,要认清新疆自古以来都是各民族大聚居、大团结共同创造繁荣美丽的边疆。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多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祖国分裂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子女作出表率,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增添色彩。

【个人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范文二】祖国和谐共发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站在天安门广场,可以看到56根柱子矗立在广场上,紧紧的挨在一起,并排着、、、象征着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我们秉着一个中国原则,共同团结发展各地经济,拉动国家经济实力发展。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个民族都像是我们祖国的孩子,血脉相连,共继文明,传承文化。56个兄弟姐妹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发展我们的祖国。

08年的南方雪灾中,我们不忍心看着我们的兄弟姐妹在冰天雪地里挨饿受冻,多少的志愿者集体出动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在512汶川地震时,举国上下,我们共同哀悼,一个孩子受难,其他的55个一齐携手帮助他,我们发动募捐,让他们度过难关;我们一齐默哀,为他们祈祷;我们出动救灾现场,一起去救出我们的亲人,我们不怕灾难现场有多么的恐怖,哪怕随时会倒塌,随时有余震。。。我们不怕,因为压在下面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同一祖国的亲人。我们不可以为了自身的安全利益放弃他们,我们做不到```我们齐心救出灾民,齐心共建灾后家园

但是,在我们全国人民都在团结一致的为祖国建设的时候,有些叛乱份子就开始想着要分裂国家,藏独疆独,达赖份子在西藏,新疆肆虐的敲抢打杀、、、完全无视我们的感受,见人就砍,路边的商店都被他们嚣张得烧了、、、太过分了,我们同是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团结一心呢?我们在为我们国家自豪的同时,你们竟然做出这么损害国家名誉的事情,而且是无庸的举动,你们被你的一时无知充溢了头脑。不管是达赖份子,还是有着分裂国家想法的无庸之士,我们都会用我们的团结,用我们的努力来证明给你们看,中国只有一个,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中国不可能被你们这些小计量就可以打倒的,我们56个兄弟姐妹的感情是深厚的,我们也不可能那么容易被拆散的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对于国家的分裂我们坚决不动摇我们要建设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建和谐社会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和谐是我们的主题,团结是我们的宗旨。

努力是我们的信念,发展是我们的成果。

我们从不畏惧任何的艰难险阻,我们会迎韧而上,我们向前,我们不退后、、、、、、只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国人的共同意愿:祖国和谐共发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个人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范文三】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这句维吾尔族谚语道出新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意义所在。

新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有着必要性和紧迫感

身披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红色绶带,韦志红激动地在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动员大会会场留影纪念。

韦志红是乌鲁木齐公路管理局燕儿窝分局的退休职工,去年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她资助了60多个贫困学生,还跟3个维吾尔族家庭结对子,逢年过节总会给结对子的朋友带去自己亲手编织的毛衣、毛裤等生活用品。

只有各民族拧成一股绳,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韦志红说。

在新疆,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源远流长,上世纪50年代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的动人事迹,白衣圣人吴登云等民族团结典型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集中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同胞情、骨肉情、团结情,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一体多元格局。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多民族、多文化是新疆的一大特色,也是新疆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新疆财经大学副教授苏宁说,新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有着必要性和紧迫感。

让各级干部多接地气、多点泥土味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组织各种民族团结活动。自治区民委(宗教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段红娅说,在未来一个半月内,我们还要前往我们局访惠聚工作组所在的皮山县科克铁热克乡4个村,进行结对认亲户走访活动。

加强民族团结事关新疆发展稳定大局,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形式上,关键还是要付诸实践、见诸行动,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扎扎实实做起来。

指出,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

新疆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曾和平认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族团结说到底就是人与人的团结,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首先由自治区本级结对认亲,各地州市行政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全体党员干部与本地基层群众结对认亲,从而形成覆盖全区各族党员干部结对认亲交朋友的生动局面和工作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与南疆四地州基层群众这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疆的生动实践和创新举措,这一举措就是要推动各级干部走出机关大院、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庭院炕头,多点泥土味、少点官僚气,与各族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养成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推动各级干部多层次、多方位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和群众愿望心声,进一步密切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增进与各族群众的深厚感情。

曾和平说,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就是要解决好渡河的桥与船的问题,为加强民族团结搭建一个平台、找到一个载体,就是要让各族干部群众通过手拉手、心连心、交朋友,消除隔阂、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感受血浓于水的兄弟情、姐妹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结穷亲让各族干部群众走动互动起来

11月底前,我要到结对认亲户家里去看看情况,还要把他们请来我家做客。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买合木提吾斯曼说。

正如指出的,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里面就有大政治。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与你有多亲,你将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老百姓就会把你装在心里。

新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突出强调要结穷亲,就是要通过一对一结对子,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摆脱贫困,让群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更加坚定地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

当前,我区民族团结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影响民族团结敏感、复杂而又微妙的具体问题等。

买合木提吾斯曼认为,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当前最基础性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推动各民族干部群众之间走动、互动起来,只有加深了解、增进交流、促进互信,才能为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胜利。

结对认亲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竞争心理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出590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97份,有效率为67.2%。其中男生150人,女生240人;初中生有129人,高中生109人,大学生159人;独生子女144人,非独生子女253人。

1.2研究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采用了岳冬梅等人(1993)进行翻译和修订的中文版进行测定。父亲教养方式量表有六个因子:情感温暖与理解(Fl),惩罚严厉(F2),过度干涉(F3),偏爱被试(F4),拒绝否认(F5),过度保护(F6);母亲教养方式量表有五个因子:情感温暖与理解(M1),过分干涉与保护(M2),拒绝否认(M3),惩罚严厉(M4),偏爱被试伽(M5)。

(2)成就动机问卷(AMS)由1988年叶仁敏和Hagtvet进行修订,共30题,包括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f),成就动机的总分由追求成功得分减去避免失败得分构成,得分越低,成就动机越弱。

(3)大学生竞争心理量表由岑延远(2005)编制,共61个条目,包括竞争倾向、竞争动机、竞争策略和竞争内容4个维度。

(4)中学生竞争心理量表由周雪雯等人进行修订,共43个条目,由竞争倾向、竞争动机、竞争策略和竞争内容四个分量表组成。

2结果

2.1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特点

比较不同性别青少年感受到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有差异,发现男青少年比女青少年更多地感受到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干、父亲拒绝与否认和过度保护。在母亲教养方式上,男青少年比女青少年更多地感受到母亲的过度干涉。我们从其他更多不存在性别差异的因子看,尤其是男女青少年在感受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时不存在差异,说明原因更多来自于父母针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其教养方式会有差异。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感受父母教养方式时,也存在某些差异: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拒绝与否认和过度的保护,还有来自母亲的惩罚严厉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但同时也感受到更多的过度干涉。

同样,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在感受父母教养方式时,也存在某些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大学生在感受父亲惩罚严厉、拒绝与否认和母亲的过度干涉、拒绝与否认显著低于初中、高中;初中生在感受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显著高于高中、大学。

2.2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和竞争心理的关系分析

结果表明,父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与追求成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与追求成功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与避免失败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呈显著负相关。父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与成功动机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与成就动机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竞争倾向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过分干涉,父亲的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竞争动机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母亲的过度干涉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亲拒绝否认,母亲的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竞争策略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竞争内容与父亲的过分保护,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过分干涉呈正相关。

2.3父母教养方式对成就动机、竞争心理的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对竞争心理的预测作进一步分析。结果见表1。

3讨论

3.1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特点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大学生父亲与母亲教养方式在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都是以“情感温暖与关心理解”为主,其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过度干涉”,最少使用“严厉惩罚”,这与有关研究结论一致。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感受父母教养方式时,也存在某些差异,这与有关研究结论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集中于这一个孩子身上,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有疏忽之处,因此就表现出更多的关爱和过多的干涉。而父亲对非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的原因则可能是非独生子女的父亲的责任感相对较强,同时对孩子也存在过分的担忧,因此就会表现为过度保护孩子。相对高中生和大学生,初中的学生感受更多来自父母的干涉、保护和惩罚。

3.2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和竞争心理的关系

父母亲给予的情感温暖理解,有利于子女情感的自由表达,经验开放,思想灵活,从一个侧面推动其成就动机的提高。而父母的严厉惩罚会使子女失去信心,还会消极退缩,因而使他们的成就动机较低,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

母亲的过度干涉和情感温暖、理解关心对竞争倾向产生了正向预测力,那可能是因为母亲对个体的宠爱,使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竞争的意识就更强;而又因为青少年特别敏感、情绪化、叛逆,越是干涉他们,就越会表现出反叛的心理,竞争的倾向就越强。

结对认亲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庄芷言恋兄情结弗洛伊德分析法镜像理论

当代作家张欣的小说《锁春记》这部被出版方概括为“成功男士庄世博与查宛丹、叶丛碧、庄芷言三个性格、背景各异的女性之间的情感恩怨纠葛”的悲情故事,其实远不止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概括。小说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直击人性中微妙的感情心理,庄芷言这位集高傲美丽、睿智淡定于一身的女人,为了哥哥的事业,完全放弃了个人的生活乃至情感,封闭了自己的内心,揭示的并不仅仅是当下社会女性主义对于男权社会的一种反抗,亦或是女性的崛起,笔者认为,更多的是人物内心的一种情结。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拉康镜像理论等方面去窥探庄芷言锁春的秘密,印证其恋兄情结的本质。

一、“不动心”的幽闭——庄芷言

作者说《锁春记》是“一部人性关怀的小说”,在“代序”中,直指“幽闭”这一心理学范畴,表达她这部小说关注的重心,用作者的话说,“我们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许多时候跟物质生活无关,越是衣食无忧越容易进入一种幽闭的状态。我们不再相信别人,因为他人即是地狱。许多女性朋友,尤其是成功人士,她们的执著可以说无坚不摧,但对于执著背后的痛苦和艰辛,几乎很少被人关注或者关心”。而庄芷言这个自小就受父亲“不动心”的影响而学会了矜持与自保的女人,便是让我们震撼的幽闭者。

自小父亲庄唯钊就对庄芷言疼爱有加,甚至是俯身去让她当马骑,这让他的夫人都瞠目结舌,因为作为一个部级著名大医院的心脏外科专家,他平时不苟言笑,沉默寡言,说一不二,谁也无法想象他对自己的女儿却是这样的“宠爱”,这直接影响了庄芷言对于父亲独有的依恋情愫。可以看到,儿童时期的庄芷言生活在父亲满是疼爱的环境里,父亲在庄芷言的成长中,对其心理和性格无意识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父亲因哥哥选择文理科问题与其失和时,庄芷言“内心非常的撕扯,她爱这两个人,但又不知该帮助谁打倒谁。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这阴影,遮蔽了庄芷言内心的阳光,始终萦绕的是对于父亲的独特感情;而在父亲终因哥哥以吞下降压药反抗,无奈退让的时候,庄芷言“开始同情父亲,她觉得父亲明显的老了,那是一种内心的苍老。她嘴上不说,有时却会在深夜里躲在被窝里痛哭”,也是“从那一刻起开始,芷言觉得自己才是与父亲心心相印的人”。都说“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庄芷言的痛苦,源自于她对父亲独特的爱,而恋父情结便是其缘由所在。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提出了恋父情结(ElectraComplex),他的主要观点是小女孩无意识地敌视母亲,并和她竞争父亲的爱。成年后的孩子会强烈憎恨母亲,希望坐上妻子的位置。其实恋父情结(ElectraComplex)一词源自一出古希腊著名的三联剧。Electra的父亲在征战特洛伊的途中,为躲过风暴,杀了小女儿以祭神;Electra的母亲为替女儿报仇,在丈夫凯旋之日杀了他。Electra因此而记恨母亲,最终怂恿弟弟杀害了母亲。Electra一词用来形容那些过度依恋父亲的女子。

在这里,弗洛伊德“恋父情结”不仅仅只是表现为一种依恋与替代,更多的还是一种对于父亲痛苦的感同身受,一种与父亲共分担的感情。

后来庄芷言选择大学攻读政治系时,她“很严肃地对父亲说:‘爸,你放心,我会替你看住哥哥的’”。庄芷言的这一句话,是爱父亲的体现,爱他就主动替他承担生活中的痛苦与烦恼,这一句话,是庄芷言对父亲的承诺,也成了对庄芷言和庄世博命运的预言。

庄芷言对于父亲的感情在小说中并没有过多地渲染,在父亲因为过度劳累而猝死之后,庄芷言人生的重心便转移到了哥哥庄世博身上。因为从那一天起,庄芷言的心里除了哥哥庄世博,便再也容不下第二个人。

庄芷言的“幽闭”,紧锁自己的内心,是因为她将父亲给她的一切以及自己所认可的一切、所理想化的一切投射在她的哥哥庄世博的身上。

二、清醒的生病与清醒的堕落

1.从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看庄芷言的“恋兄情结”

父母双亡后,庄芷言与哥哥庄世博之间便变得相依为命了。为成全哥哥庄世博的事业,庄芷言完全放弃了个人的生活乃至情感,清心寡欲。他们之间似乎既是兄妹又有情人的暧昧关系,让人匪夷所思,却又是那么的真实!

生活中,庄芷言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世博,让妻子宛丹感觉到,庄芷言无形中对她构成了一种情感上的侵犯,她们的矛盾也由此产生。至于事业上,庄芷言更是庄世博不可或缺的智多星,世博每次“大动作”,都少不了芷言的出谋献策,世博在金融界的人脉应酬,更少不了芷言的张罗打点。而对于情人叶丛碧的意外死亡,庄芷言更是主动为哥哥摆平一切官司与纠缠。可以说,庄世博能走到今天的位置,离不开芷言。甚至庄世博自己也曾感叹芷言是他“精神上的爱人”。

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庄芷言对于哥哥庄世博的种种举动,根源于她所答应父亲“替他看好哥哥”的承诺,庄芷言对于哥哥的一举一动,其实是恋父情结的一种转移,是随着家庭的变化及年龄的增长,把对父亲的感情转移为对哥哥的依恋。

由此可见恋兄情结,实质上是恋父情结的一种迁移,是恋父情结的一种变体形式。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性学三论》中曾提到:“儿子受到母亲的吸引,女儿受到父亲的吸引。”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可以归纳得知:儿童的最原始的情感冲动开始于三岁左右。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所以每个女孩子都会有恋父情结。不过所谓的“父”不一定就是父亲,也可能会是从小给予女孩如父亲般关怀的人。

在这里,庄芷言的“恋父情结”便表现为与她哥哥相依为命,甚至是不顾一切在庄世博生命中抢占一个如“情人”位置的执拗。长兄如父,庄世博实际上就像芷言的父亲,芷言的恋父情结投射到哥哥的身上,形成了所谓的恋兄情结。

妻子査宛丹其实早就意识到了庄芷言与庄世博不同寻常的感情,“照理说,兄妹感情好的人有的是,然而这两个人的精神世界是独立王国,别人是根本没法去的,并且这个真正的别人还就是她査宛丹”。庄芷言对哥哥的依恋及其建立起来的牢不可破的哥哥对她的依赖,正是其“恋兄情结”的一种“个人哲学”。甚至于,深夜妻子宛丹醒来发现枕边无人,结果却在庄芷言房间虚掩的门缝里,发现丈夫世博盖着被子睡在沙发上,头枕着芷言的脚,而芷言全神贯注地在看一本书。庄芷言在“恋兄情结”中构建起来的对于哥哥的“占有”,是让人震撼的。但同时,芷言的这种“清醒的生病”却对另外的两个女人——庄世博的妻子査宛丹、情人叶丛碧——造成了伤害。

正如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如果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庄芷言最终也没有摆脱恋父情结畸形发展导致的结果——自杀身亡。

2.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庄芷言的“自我实现”

庄芷言把家族和自身的理想都转嫁到了哥哥的身上,帮助庄世博化解了一个个的矛盾,最终如愿以偿走向了事业的巅峰。换句话说,哥哥成了她精心打造的一件作品,她在哥哥身上寄托了所有的期待,她所做的每一件事,从她的角度出发,都是对的、无可厚非的,然而,正因为她心理处于极度封闭的状态,她才更偏执于自己的理念,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一意孤行。庄芷言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另有寄托”的镜像式存在。

镜像理论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富有颠覆性的视觉文化理论之一。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幼儿可以通过镜子确认自己与自己镜像的统一,幼儿对“自我”的界定和理解全部来自镜中的对立物的镜像,因而婴儿对自我产生虚假感和圆满感。

在镜像阶段,主体通过反复凝视的行为获得“一次认同”(identification),即“主体认定一个镜像时发生在他身上的转换”,此时主体对镜中之“我”的形象的欣悦确认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误认,“暴露了某种典型情境下的象征母体(thesymbolicmatrix)”。至此,“我”被抛入某种原始的形式后,“在对他者认同的辩证法中被对象化,尔后又通过语言而得以复活,使其作为主体在世间发挥作用”,从而获得“理性之我”——这也将是二次认同的源泉。

庄芷言固守家庭伦理中的“女儿”与“妹妹”身份,执“亲情”之链,锁住自己的春天,为了延续父亲的意念而燃烧自己的青春、守护兄长直至幻灭。这与当初她对父亲许下的诺言“替他看好哥哥”是分不开的,因为哥哥是父亲“寄予厚望的”。在哥哥转到英语系的时候,她却没有转系,“她觉得自己应该对父亲信守诺言”,“没有人知道父亲的死对她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和影响,其实从那时起,她就变得有些自闭,平时沉默寡言,喜欢来无影去无踪的独来独往,她没有朋友,也不喜欢与人交流,更没有什么可以信赖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与她唯一有血缘关系的哥哥,便成为了庄芷言认同的对象,在父亲寄予厚望的哥哥身上,庄芷言找到了自我认同的“影像”。因而她固守她的“位置”,迷失乃至失去自我,哥哥所有的一切亦是她对自我的一种实现,甚至于哥哥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其实是芷言手中的“木偶”——一举一动其实都是她思想的反映,且迷信“芷言永远是对的”。

诚如庄芷言自己所说,她和她哥是蛹和蝶的关系,蛹穷尽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成全蝴蝶的美丽。可她不知道,如此沉重的期待,如此偏执的努力,最终导致兄妹关系的扭曲和倾斜,也最终毁掉了这段兄妹情感。

三、不可说的窥视之美——锁春的秘密

作家三毛说过,“爱情是一个美丽的错”,“爱情正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一说便是错”。其实,世间又岂止禅和爱情如此,一切真正的情感,一切美好的人性,无论是什么性质,包括这种掺杂着异性之情的兄妹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可言说?

在生命逝去的前夕,庄芷言与哥哥喝酒庆祝庄世博不到40岁就当上代行长,他们谈论父母、童年、家事等过去的种种,对于芷言来讲,可以说她已得到了她所努力追求的“兄妹之情”,她“第一次感觉到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像春天的阴霾和潮湿,深锁心头,久久不去”。正是这种深锁心头的无路可退,让庄芷言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小说中,净墨说“你的生命里没有一季春天”,“想必净墨是窥视到了一个女人锁春的秘密,而他没有半点欣赏,只有厌恶,便如同一根刺一样,深深扎在了芷言的心头”。锁春的秘密被发现,不被世俗所接受的感情被窥探,在现实世界找不到出路,因而在顺利帮助哥哥实现事业上的成功之后,庄芷言选择“幽闭”,将这份特殊的感情深埋进永恒。最终选择在父母居住过的祖屋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回忆中永生,因而她的锁春也就具有了更深沉的令人感慨的悲剧之美。

在祖屋,庄芷言静坐了好一会,“童年的生活不期而至,芷言便在其中尽情地回忆和漫游”。这些回忆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象征,是她最深沉地不可背叛的自我感受,占据了她整个心灵。最终庄芷言割腕自杀,“睡在父母的床上,体会那种久违的爱,她感受到自己在一点一点地缩小,最终缩回了母体,她安睡在母亲的子宫里,渐渐地,她返回宇宙,变成一粒微尘漂浮着,自由自在”。在毁灭中寻求永生,也是在往生中寻求回归,庄芷言的最后幻想是对“父母”的一种交代——对于父亲的嘱咐与期望,她都圆满完成了,更是对自己“锁春”的不后悔。而幻想着回到母体,在宇宙中得到重生,对于新生的强烈渴望也是庄芷言一季之春未曾绽放的结果。庄芷言人生中的这一春,是超越外界现实与冷漠的,因而她的死也就具有了深沉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欣.锁春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4]弗洛伊德.三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结对认亲心得体会篇4

这位父亲的苦恼在于儿子过分依恋母亲的问题,也就是独生子女中的孩子性别认同问题。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一般为4岁以上,如果还不能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的性别,不能使自己对性别的心理体验与他的实际性别相一致,一味去模仿异性的穿着、言行和举止,那么,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存在性别认同障碍的可能。

据国内心理学家对一些病例剖析后认为,造成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原因,主要与父母抚养方式不当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关。

在抚养方式不当方面,有的家长喜欢女孩,或者看到男孩长得像女孩,就把男孩当女孩来抚养。相反也有把女孩当男孩来抚养的。这些家长不按儿童的实际性别,而按自己的意愿来抚养孩子,开始还看不出什么问题,有时甚至觉得有趣,但经过长期的强化,不良后果就显现出来了,结果造成了孩子的性别认同障碍。

在家庭环境不良影响方面,儿童因某种原因长期生活在异性环境中,缺乏同性(如父亲)的榜样;或者父亲因“惧内”等原因在家中处于从属地位,使得男孩自幼羡慕女性,轻视男性;或者儿童与异性父母(父与女,母与子)的关系过于亲密,造成其在身心上对异性父母过分依赖,而不愿接受自己应有的性别角色行为,从而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如这位来信咨询的父亲,其儿子就是因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过分依赖母亲的倾向,最终发生了性别认同障碍,直至影响到了家庭的稳定性。

性别认同障碍对孩子一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在性格方面,由于他们的行为有异于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往往会受到同伴的歧视、嘲笑和周围成年人的压力,从而使他们形成内向、孤独和抑郁等不良性格。一旦这种障碍未能在儿童时期及时得到纠正,长大以后,他们将比一般儿童更有可能发展成同性恋、异装癖和易等。其次在婚姻家庭方面,有严重恋母或恋父情结的人,在婚恋中会希望对象是父亲式的丈夫或母亲式的妻子,不自觉中照着父亲或母亲的影子去寻找自己的配偶,无形中会影响恋人的选择和婚后的家庭生活。

为防止性别认同障碍的出现。父母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正常性别角色的教育,强化孩子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心理体验,无论在给孩子取名、选玩具、穿衣和做游戏等方面,都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性别,而不能凭父母爱好人为地为孩子制造不同的性别认同。

倘若发现孩子有较明显的依恋异性父母的倾向时,要多培养孩子与同性父母的亲密关系,父亲应经常陪儿子玩,母亲也要经常单独与女儿在一起。要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父母是一对”,而不是“母子是一对”或“父女是一对”。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必显得“正人君子”一样,亲密的动作也可以适当有一些,这会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念。即夫妻间是亲密的,应该同床而睡。这对培养孩子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十分重要。

结对认亲心得体会篇5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作为婴儿与主要呵护人之间强烈、持久和亲密的情感联系,依恋的研究甚受心理学家的重视,尤其是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表征问题。文章通过依恋理论的简单回顾,从客体关系尤其是Winnicott的过渡性客体这一角度对不同依恋类型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发展,婴幼儿对他人和父母的依恋表征的形成,婴幼儿在与母亲的短暂分离中内心体验对依恋类型形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内部工作模式;过渡性客体;陌生情境测验;依恋类型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2-0052-04

收稿日期:2015-01-02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研究一般项目(2012B302);安顺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委托课题;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应用心理学资助

作者简介:金圣华(1982-),辽宁辽阳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博士生。

自从Bowlby明确提出依恋的概念以来,依恋研究一直是儿童社会性和情绪研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备受发展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随着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依恋的形成及其依恋类型对儿童一生发展的影响,对个体人格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已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验证。为了探索婴幼儿内心世界依恋表征和依恋类型形成之间的关系,给临床治疗找到更有效的证据,1980年,Bowlby提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此后许多研究者也在Bowlby的基础上对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及实证调查,但是他们更多地关注了依恋类型,而对婴幼儿内心世界对依恋的表征重视不足,他们忽视了从婴幼儿的内部心理活动这一角度对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进行深层次的研究[1]。进入9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角度,即将母婴依恋和过渡性客体依恋整合起来,研究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这样婴幼儿内部世界对依恋的表征就和依恋类型的形成联系了起来[2]。文章从客体关系学派的表征出发,对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一展望。

一、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心理表征——Bowlby的诠释

Bowlby认为“依恋是一种联结亲密情感关系的能力……是有效人格机能的首要特征。性和食物无法主宰依恋,也无法派生依恋。在人的一生中婴儿与主要照顾者间的依恋关系是最重要的并影响其一生的。[3]”Bowlby综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控制论,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依恋理论,该理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一种有效控制认知\情绪的动态结构,是儿童在与父母的行为交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和受人喜爱度的心理表征[4]。这种内部工作模型主要以无意识运行,并且一旦建立就倾向于永久,并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参照。他认为婴幼儿关于自我、他人及人际关系的心理表征是在婴幼儿与呵护人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并对其一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产生影响[5]。因此。依恋内部工作模式被假设分为两个互为补充的方面:一是有关依恋对象的,描述的是当婴幼儿需要照顾时,呵护人是否能对他的反应做出适时、合理、正确的反馈;另一个是关于自己的,论述的是婴幼儿对呵护人的反应的评价问题进而涉及对自我的评价[6]。但是婴幼儿的内在心理世界又是如何表征他和母亲的依恋关系?这是一个颇受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由于婴幼儿心理用语言的难以报告性,很难有人提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近年来随着客体关系理论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从客体关系(尤其Winnicott的过渡性客体依恋)的角度来解释母婴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

二、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心理表征——客体关系学派的诠释

参照Bowlby依恋理论及Ainsworth“陌生情境测验”程序对儿童依恋类型的解释与分类,近几年来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并得出了许多有用的结论。但是儿童依恋的心理表征是怎样形成的?儿童在与母亲的分离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反应,他们的内心体验是什么?尽管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尝试过解决这样的问题,但他们大多是通过对儿童的直接观察进行实证研究,很少从儿童内心世界这一角度去研究依恋关系。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为心理学家从客体关系角度来研究依恋的内在工作模式提供了基础。

(一)客体关系学派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理论来源

1920年,弗洛伊德在他的《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描述了幼儿如何发展出处理与母亲分离的机制,他观察了他一岁半的孙子,他认为他的孙子是非常依恋妈妈的好男孩,然而,当妈妈将他独自留下时,他几乎从来不哭。弗洛伊德很关注这一问题,他注意到他的孙子每当独处时,常常通过将他的玩具或别的他能抓到的东西扔出去,然后又开始找这些东西,找到后感到非常满意。一天,当妈妈不在时,他的孙子就玩一个系在绳子上的木轴,他反复的将它扔进他的有帘子的婴儿床里,然后再拉回来,并且发出一声高兴的“da”声,弗洛伊德注意到他的孙子从消失又掌控的游戏中得到了满足。由此,弗洛伊德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他认为这个消失又找回的游戏可以和母亲的缺失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游戏帮助小男孩掌握了由于他的母亲不在而导致的分离焦虑情绪,获得了母亲随时都在身边的那种满足感[7]。

弗洛伊德的观察可能是婴儿与母亲分离依恋模式的最早探索。1953年,Winnicott提出了他的“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object)依恋概念,用来描述幼儿对毛毯、绒动物、衣服等强烈的、一致性的依恋。Winnicott在他的《过渡性客体和过渡性现象》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概念。他认为“过渡性客体”是介于主观客体和真实客体关系之间的一个中间性的经验领域,它不是一个内在的或主观的客体,也不仅仅是一个外在客体,他是第一个“非我”拥有物[8]。包括以下几个特性[9]:

(1)此客体被认为是可以搂抱的,并且可以被用来爱和破坏的。

(2)此客体必须是从不变化的,即使变化也是婴儿使其变化。

(3)只有孩子体验到足够好的妈妈的照顾,过渡性客体依恋才能发展。

(4)对于健康的孩子来说,过渡性客体依恋是非常普遍的。

(5)有时面对压力时,过渡性客体比妈妈自身显得更重要。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建立在婴儿与母亲由最初的共生(完全统一状态,Mahler)到不断分离的过程中的,分离才能体验到依恋,依恋允许婴儿与母亲的分离,走向独立[8]。在与母亲的逐渐分离中婴儿开始发展独有的过渡性客体依恋,当外部客体,如乳房、母亲、足够好的环境等被儿童体验为鲜活的存在并且适时的满足时,儿童将其内化为有活力的、真实的和足够好的客体,即内化的客体形成。这时一个过渡性客体依恋就会随之产生。如果外部客体缺失或不存在,婴儿的内化客体就失去了意义,那么过渡性客体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此时母婴依恋就会出现问题。这可以看出过渡性客体是外部母亲特征的代表,它通过婴儿内化的内部母亲特征起作用,影响着婴儿与母亲依恋的关系[10]。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对Bowlby理论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和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测验法依恋类型的有力补充,并重新开始审视Winnicott的“过渡性客体”依恋现象,完善依恋理论。Carole.J.L[1]就认为陌生情境测验是调查过渡性客体行为的最佳方法,二者都认为生命的头两年是婴儿依恋发展的敏感期,这样过渡性客体的依恋和对主要呵护人的依恋就被有机结合,互相补充。Mahler认为过渡性客体的价值在于它允许婴儿逐渐摆脱妈妈的身体和怀抱,这样当孩子和妈妈产生身体及心理分离时,婴儿能和妈妈保持共生性联系[11]。

(二)客体关系学派对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心理表征

近年来,许多心理学理论家已经开始关注这种现象,他们发现儿童对过渡性客体的依恋和儿童对母亲的依恋已经和许多心理发展过程相联系:分离——个体化、自我和身体自我发展、力比多客体恒常、客体关系和共情能力等。但是,儿童对过渡性客体依恋和对母亲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如何表征的呢?

1.安全型依恋内部工作模式

Elisha.D[12]认为,在正常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婴幼儿肯定要经历母亲的缺失,并且之后要与母亲分离,就如受到挫败一样,常常会伴随着焦虑的发生,当婴幼儿体验到与母亲分离时的焦虑时,他们就会发展出对过渡性客体的依恋,在对周围世界的初步探索中找到满足感,这样婴幼儿就获得了自信和连续的感觉,将这种感觉内化为暂时的母亲意象,就构成了一种稳定、可靠的自体感的基础。在母亲缺失时寻求构建一种长期的自体,将母亲存在感内化,虽然母亲暂时离开,但通过有趣的、幻觉的方法将过渡性客体内化成母亲意象,这就是客体关系所认为的安全型依恋[11]。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将注意力转向过渡性客体,将其内化为一个生动的内部客体以保持一种持续存在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过渡性客体是起着纽带功能的客体,一方面朝向内部客体,而另一方面又对着外部世界。利用过渡性客体,婴幼儿内部的自体可以与包括母亲在内的外部世界保持重要的联系,他们可以在母亲缺失时重新发现内部客体的行为,找到与母亲相联系的客体。

2.矛盾型依恋内部工作模式

伴随着混乱的自体感的丧失,婴幼儿内化母亲意象和过渡性客体的尝试失败,不能成功地连接外部经历,如果经历的过渡性区域瓦解或者不起作用,一个“代沟”就会出现,婴幼儿活着的、连续性的、与母亲一体化的经历被阻断,空白、缺乏被遗弃的感觉将会占主导地位[13]。婴幼儿内部客体与主要客体(母亲)之间的连接丧失了,不安全依恋就会产生[4]。这种依恋类型的婴幼儿不允许实体的母亲与自己有丝毫的分离,分离就感到与母亲失去了链接,从而产生焦虑和被遗弃的感觉,内心对母亲的体验是复杂的、矛盾的。

3.回避型依恋内部工作模式

Klein和Bion认为好的客体不存在的地方,就等于坏的客体存在。但近期Green的研究却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如果主要客体(母亲)对婴儿来说是个缺失的客体,那么婴幼儿的内部客体可能是空洞的存在[12],他提出了“存在性缺失”和“缺失性存在”这一对术语。“存在性缺失”是指现实存在着的主要客体(母亲)对部分婴幼儿来说是缺失、不存在的;“缺失性存在”是和“存在性缺失”相联系的,如果现实中存在的主要客体(母亲)对婴幼儿来说是缺失、不存在的,那么婴幼儿就不能真正内化母亲意像,其内化的内部客体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即空洞的存在[12]。Green[12]强调,婴幼儿意识不到实体母亲的真实存在,他在丧亲之痛的状态下就会去感受过渡性客体,开启思考自己本性的新方法以代替婴幼儿与一个力比多母亲见面,结果就是婴幼儿通过过渡性客体向实体母亲封闭了自己,同时也封闭了自己的情绪,实体母亲的存在与否对婴幼儿来说影响不大。现实客体(实体母亲)的存在性缺失和内部客体(母亲意象)的缺失性存在造就了无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儿童。

分析发现,婴幼儿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发展是和依恋的类型紧密相关的[14]。客体关系理论者认为,安全依恋类型的婴幼儿他们对自己母亲行为和反应的心理表征是积极的,内化的母亲意象是好的[15]。而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婴幼儿则对母亲行为和反应的心理表征有一个负面的评价或不评价。更重要的是,这些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会泛化到以后他(她)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或者成为他(她)们评判自我价值和他人价值的标准[16]。因此,依恋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的心理表征和婴幼儿个体对母亲意象的内化的质量密切相关[17]。

三、评价与展望

通过对过渡性客体依恋和母婴特有依恋模式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探索母婴依恋内在心理工作模式的可能的方法,但这仅仅是可能,当前将过渡性客体现象和依恋理论结合起来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许多心理学家仍对此持怀疑态度。Rutan和Weisberg[18]等都认为尽管过渡性客体依恋的强度与母婴依恋有关,且过渡性客体作为婴儿探索新环境的物其有效性已经有人用相似的方法在陌生情境中研究过并得到证明。但到现在为止,他们的研究都缺乏这样一个前提,母婴依恋的特有模式与过渡性客体依恋的发展其内在相关何在?事实上,两者在非常明显的儿童领域的研究都没有相互汲取,在寻找理解人类发展的各种方法时,两者还缺乏合作。

但过渡性客体理论和依恋理论可以彼此取得完善,如Winnicott认为过渡性客体依恋在足够好的母婴关系缺乏时不能发展,这可以从早期的过渡性客体依恋与在陌生情境中的安全的母亲依恋模式相一致中得到证实[19]。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与回顾,可以预测的是未来对依恋的研究将更多的是二者的综合性研究,着重于对儿童依恋过渡性客体的真实行为和母亲的行为的观察,更深入的是对青少年期和成年期比较抽象的过渡性客体现象和依恋类型的纵向研究。近年来,一个就母婴依恋理论的前后关系中过渡性客体依恋的人格调查研究,不仅被认为开启了过渡性客体理论和依恋理论合作的新领域,而且开辟了人格发展研究的新领域。随着对婴儿期,青少年期,成人期依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过渡性客体依恋和母婴依恋的研究在未来还会进一步融合。

参考文献

[1]CAROLEJ.L.Theoriesoftransitionalobjectattachment:anoverview.International[J].JournalofBehavioralDevelopment,1986,(9):383;399.

[2]JSSREYS,APPLEGATE,D.S.W.Theory,culture,andbehavior:objectrelationsincontext[J].ChildandAdolescentSocialWork,1990,(7):85;97.

[3]瓦尔·西蒙诺维兹,彼得·皮尔斯著,唐蕴玉.人格的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6.

[4]ANDREAD,INAB,GOTTFRIEDS.Theinnerworkingmodelasa’’theoryofattachment’’:developmentduringthepreschoolyears[J].Attachment&HumanDevelopment,2008,10(4):395;414.

[5]王争艳,刘迎泽,杨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29;639.

[6]NICKOLAC.O,GARTHJ.O.FLETCHER.Mappingtheintimaterelationshipmind:comparisonsbetweenthreemodelsofattachmentrepresentations[J].PersSocPsycholBull,2003,(29):1479;1493.

[7]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6卷)——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1;48.

[8]克莱尔,贾晓明,苏晓波.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72;80.

[9]EYTANB.Childhoodvs.adolescencetransitionalobjectattachment,anditsrelationtomentalhealthandparentalbonding[J].ChildPsychiatryandHumanDevelopment,1998,(3):149;167.

[10]GERTRUDE,RUBINB.Developmentalobjectrelationstheory[J].ClinicalSocialWorkJournal,1987,(15):318;327.

[11]E.B.LEHMAN.SoftObjectandPacifierattachmentsinyoungchildren:Theroleofsecurityofattachmenttothemother[J].ChildPsycholPsychiat.,1992,(33):1205;1215.

[12]ELISHAD.Thelossofthetransitionalobject[J].PsychodynamicCounseling,2001,(7):5;25.

[13]ROBYNF.Scriptingattachment:Generalizedeventrepresentationsandinternalworkingmodels[J].Attachment&HumanDevelopment,2006,8(3):283;289.

[14]PAULARAVITZ,ROBERTMAUNDER,JONHUNTER.AdultAttachmentmeasures:A25-yearreviewReviewArticle[J].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2010,69(4):419-432.

[15]JESSICAL.BORELLI,MICHALJ.CROWLEY,DARYNH.DAVID.AttachmentandEmotioninSchool-AgedChildren[J].Emotion,2010,10(4):475-485.

[16]NATALIERUSK,FREDROTHBAUM.FromStresstoLearning:AttachmentTheoryMeetsGoalOrientationTheoryOriginalResearchArticle[J].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2010,14(1):31-43.

[17]MATTHEWJ.DYKAS,JUDECASSIDY.AttachmentandtheProcessingofSocialInformationAcrosstheLifeSpan:TheoryandEvidence[J].P.sychologicalBulletin,2011,137(1):19-46.

[18]ANNEA,RUTANJ.S.Theimpactofobjectrelationstheoryonpsychodynamicgrouptherapy[J].AmJpsychiatry,1984,(11):1376;138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2

    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2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工作保密心得体会精选范文2025

    - 阅0

    各单位在定人定岗、开展岗前培训的同时,应第一时间做好保密专题教育,使新进人员知晓保密工作重要性,切实提升新入职干部的保密意识和保密知识水平,确保不出现泄露国家秘密和工作.....

    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观后感个人心得

    - 阅0

    9月26日晚,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楚始都所在地和楚文化发祥地淅川县,2022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四届中国农民电影节隆重开幕。现场众多影视艺术界嘉宾、优秀.....

    高中历史培训感悟(收集5篇)

    阅:0

    高中历史培训感悟篇1首先在这里,我不想与大家过多的分享有关我党的历史知识,当然纵观我党的发展,党校教授给我....

    结对认亲心得体会(收集5篇)

    阅:0

    结对认亲心得体会篇1【个人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范文一】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临床思维的训练方法范例(3篇)

    阅:0

    临床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急诊医学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1]。急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