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发展现状(整理2篇)

来源:

新业态发展现状范文篇1

国有林场经济创新发展,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的需求,主要是考虑到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国有林场的状态,重点分析经济发展的现状。1.经济意识薄弱。经济意识在国有林场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期间,仅仅注重资金的用途,忽视了经济效益,导致很多资金、物资,单纯的应用到国有林场的生产中,未考虑国有林场经济的循环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经济上的问题。我国林业方面,积极号召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更是暴露出了国有林场的经济缺陷,因为经济意识薄弱,所以国有林场企业并无富裕的经济成本,不能在林场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合理的经济建设,导致林场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降低了经济建设的能力。我国很多国有林场生态,忽视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仍旧坚持传统的生产方式,缺乏经济意识,导致国有林场的经济问题出现缺陷。2.林场经营不善。国有林场的经营方式,是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也是经济发展创新的核心。国有林场经济方面的子系统之间,具有关联性的特征,如果林场经营不善,就会直接引起经济亏损的问题,进而还会出现环境污染、林业退化的问题,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形成了恶性循环。国有林业应该深入分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促进国有林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经营国有林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林场经营的一种手段,违背生态平衡的原则,破坏了国有林场的经营方式,导致林场经济发展,跟不上时代的速度,很容易出现经济紊乱的情况。3.林场植被单一。国有林场的发展历史较长,其是森林经营单位,综合分析国有林场的经济运行状态可以发展,林场植被单一。林业是国有林场的第一产业,而产业划分时,还包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丰富了国有林场的植被,很多传统的国有林场,保持单一的植被种植方式,淡化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建设,干预了国有林场的生态平衡,不能丰富林场植被,经济效益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再加上林场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降低了林业的产量,林场经济入不敷出,引发经济问题。国有林场的经济发展创新中,离不开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此条件下,解决植被单一的问题,强化林场的经济建设。4.缺乏物质基础。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中,应该要意识到经济系统与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的关系,不要有经济独立化的情况,而人力、环境等因素,就是林场经济的物质基础。我国国有林场运营期间,经常出现物质基础缺乏的问题,林场建设期间,物质支持不到位,如人力安排不足、自然环境缺陷等,干预了国有林场的经济建设,导致林场发展中,不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5.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但当前国有林场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人才队伍结构单一,致使许多林场生产经营活动技术更新慢,许多行业和领域仍处于简单初级再生产。以福建泉州市所属的12个国有林场为例,现有大多国有林场多数远离城市,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工作生活条件艰苦,虽每年有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经常是“无人问津、无人报考”的尴尬情形,无法有效吸引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形成了人才结构单一化的现状,致使其严重制约林场经济发展。

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国有林场经济发展创新

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角度下,分析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创新途径,一来解决林场中的环保问题,二来促进国有林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国有林场经济创新建设的过程。1.树立经济意识。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国有林场运营时,要树立经济发展创新的意识,利用创新的手段,促进林场的经济发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林场经济发展创新的方向,我国国有林场经济建设中,逐步实行了经济创新改革,目的是有意识的促进林业经济增长。国有林业经济发展创新中,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方法,优先安排试点运行,遵循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要求和法律法规,树立经济创新意识,推进经济创新改革。2.强化林场经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带动了国有林场改革,改革期间,提出了经济发展创新的要求,积极强化林场经营,创造经济效益。林场经营与经济发展创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下,国有林场的经营,应该改变传统林场经营的方法,灵活选择经营模式,致力于提高林场的经济效益,创新经济模式。例如:某国有林场,顺应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号召,改革了林场的经营方式,该林场地域面积广阔,具备经营能力,而木林市场疲劳,导致林木价格降低,减少了林场的经济收入,该国有林场经营时,引进了承包经营机制,以家庭为单位,刺激林场生产,承包者在不违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可以更换苗木种类,转化为多元化的种植结构,而且承包者可以自行寻找林业市场,促进林木销售,截止2015年,该国有林场中,林场面积达9000亩,2000亩新建林场,也逐渐走向正规,年产值已经超过150万元,此类经营改革方式,不仅平衡了国有林场中的生态平衡,保护了环境,更是带动了林场以及当地地区的经济,表明经济发展创新的重要意义。3.丰富林场植被。国有林场经济发展创新中,提出了丰富林场植被的要求,主要从产业结构上,完成经济创新。林场植被丰富,有利于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由此,国有林场注重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明确产业与经济发展创新的关系。4.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林场生态保护的基础,加快国有林场队伍建设是国有林场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保障职工生活”也是《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两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完善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需要着眼于吸引人才和服务林场经济发展,适时调整国有林场编制结构比例,逐步提高国有林场技术人员比重,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鼓励支持林场职工参加学历、学位教育。加大国有林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国有林场职工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结语

国有林场经济发展创新,有利于提高林场的经济效益,实际在创新中,林场环境影响非常大,注重林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明确两者关系,在环境保护的条件下,创新国有林场的经济发展,满足国有林场的经济需求,最主要的是提高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创新经济后,为国有林场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作者:粘东平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五台山国有林场

参考文献:

[1]于江龙.我国国有林场发展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2]刘鹏飞.山西国有林场场外发展林业的调查与建议[J].林业经济,2015,37(03):19-22.

新业态发展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233133

农业是我国“互联网+”的行动计划的重要领域。新常态下,“互联网+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对于引领“三农”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和提升农村服务水平意义重大。山东省宁阳县在推进“互联网+农业”上不断探索创新,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加快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1发展现状

1.1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质量快速提升

近年来,宁阳县作为农业大县,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质量明显提升。目前,宁阳县建设基站1080个,其中3G基站260个、4G基站270个;建成远程教育资源卫星接收点120个;在行政村和中小学建成信息点798个;建成h、乡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单位间进行电子公文交换。顺风、中通、申通、圆通、汇通、韵达等多家较大的快递公司都已入驻宁阳,2015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数达2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3.3万户,因特网用户数达8.4万户,改善了农民生活品质,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1.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日益增长,在农产品、家电、百货、农资等农村网购发展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宁阳县农村电子商务初现雏形,形成了能覆盖到乡镇一级,相对完善的物流体系。凌云、华联、万达、不老枣等涉企业均已在阿里巴巴、邮政网等网站上销售产品;另外,“爱尚家”等网络购物平台也在逐步兴起。宁阳县在网上销售产品主要有大枣、核桃等宁阳特产。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5.3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5亿元。

2主要问题

2.1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差

目前,宁阳县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农业网络信息不全面,不能及时解决部分农业从业人员的难题,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阻碍。农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电脑在农村应用少,缺乏一定的硬件设施,不能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电子支付信用制度还不健全,农民不敢在网上从事经贸活动。农村电子商务网络不安全,安全技术支持不到位,经常会发生网上诈骗。

2.2互联网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

信息技术人员缺乏是个普遍现象,农业从业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培训,不能较好的进行农业生产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根据实地调查,宁阳不老枣、凌云商贸等少数企业在淘宝等购物网站上销售产品,能掌握丰富的信息,发展良好,大多涉农企业计算机数量少,经常进行财务、打字、文件应用,电子商务应用差。

2.3网络农业营销物流平台缺乏

农业物流平台硬件设施不足,信息化产品不完善,共享物流信息有很大难度。物流公司缺乏与网络农业营销物流平台衔接,不能及时运送产品,客户的一些利益受到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经销商的经营活动。

3对策建议

3.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互联网+农业”发展意识

随着“互联网+”行动的深入开展,“互联网+”在“三农”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要积极参与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把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活动有效串联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农业效应。

3.2完善机制体系,加强网络农业平台建设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资金投入,健全完善农业网络体系,不断拓宽农业从业者信息渠道。加大网络环境优化力度,排除网络使用障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强农业网络体系建设宣传,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性,从而利用平台及时农业发展信息。

3.3提升能力水平,加强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落实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的智能控制系统及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研发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新智能设备普及应用水平,夯实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

3.4狠抓培训教育,优化网络农业技术人才队伍

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提升互联网农业人员素质。引导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资源等现代科技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大互联网农业生产理念和互联网技术学习应用力度,把先进国家或地区发展经验学习好、利用好。

综上所述,“互联网+农业”发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围绕信息社会发展新形势,快速统筹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等重点工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柳彩莲.论“互联网+农业”的新经营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新业态发展现状(收集3篇)

    - 阅0

    新业态发展现状范文篇1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量外资企业入驻中国,既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外资企业入驻中国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外资企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