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级中学教育(整理2篇)

来源: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115-06

ResearchontheStatus-quoand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fortheLayeredP.E.TeachingofHigherEducationInstitutes

WUXiao-yang

(P.E.Dept.,ShandongIndustryandCommerceCollege,Yantai264005,ShandongChina)

Abstract:ByresearchingtheP.E.teachingoutlineof36highereducationinstitutes(HEIs),itfindsthattheP.E.teachingmanagementmodelofHEIsisdiversified.Andlayeredteachinghasnotbeenappliedwidely.Bythemethodofliteraturereview,questionnaire,expertinterview,itmakesanin-depthanalysisonthestatus-quoofthelayeredteachingintheP.E.courseinHEIsandfindsthatinthepractice,therearesomeproblemssuchaslimitedapplicationscope,lackoflayeredmethods,incompletetestmeasures,negativeimpactonthestudentself-esteemandshortageofeducationresources.Fortheexistingproblems,itproposesdevelopmentstrategyandsuggestionsinordertopromotetheimplementationoflayerededucationintheP.E.courseinHEIs.ItsuggeststhatHEIsshalltakelayeredteachingasthefocusandpremise,combinetheirowneducationfeatures,andproperlyuseteachingresourcesandreformP.Eteachingaccordingtotheirowncondition.

Keywords:

HEIs;physicaleducation;thelayerteaching;status-quo;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正式向全社会,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核心内容,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较以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分层次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1]。

为深入了解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调研。调研发现,我国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的范围还不够广,多数学校没能将分层教学列入教学大纲,近十年虽然关于分层次教学的实验研究较多,但缺乏全面性和持久性。有些改革步伐较快的学校,虽然原来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由于实施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转而在改革中放弃了分层教学,改为其它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3)》的颁布,普通高校体育课正面临新一轮教学改革,在普通高校体育课中推广实施分层教学是《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3)》的要求,也是普通高校体育课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分层教学实施现状的调研,发现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在普通高校推广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办法和发展策略,促进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普通高校体育课中推广实施分层教学的步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分布于全国各地的36所普通高等学校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大纲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分析法通过查阅36所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大纲,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分析。

1.2.2文献资料法查阅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的相关文献28篇,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1.2.3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法向山东、北京等地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对大学生的体育课满意度进行调研。问卷回收率100%,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1.2.4专家访谈法对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的高级访问学者15人进行访谈,了解同行专家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看法。访谈对象均是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普通高校教师,分别来自于全国12个省(市)的普通高等学校。

2结果与分析

2.1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

2.1.1体育课分层教学教学管理模式实施情况运用网络搜索查看学校网页的方法,查阅调研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36所普通高等学校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大纲,其中211大学12所。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管理模式呈多元化状态,分层教学尚未大范围实施,见表1。

2.1.2现行大学体育课分层教学管理模式优缺点分析比较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普通高校体育课关于分层教学及课内外一体化的相关文献28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从2001年开始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课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2];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可显著提高学生体能、心理素质和体育认知水平[3];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不仅包括课内,而且包括课外和校外[4];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育教材结构有了新的含义,既注重知识、技能学习,又重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5]。但现行的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是缺少分层教学的内容,这就违背了“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为克服这一缺点,可在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中融入分层教学的内容,即选项课分层教学结合课外俱乐部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已经实施选项课分层教学的学校中,体育课分层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体育选项课分层教学模式”和“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两种,在总结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种分层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比较,表2。

上述分析显示,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目前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校还比较少,在被调研的36所高校中,只有一所学校采用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

2.1.3体育课分层教学选项课分层方法的情况通过对8所已实施分层教学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大纲研究得知,当前体育课分层教学大都是采用三个层次的分层方法,即将各专项的选项课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层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各学校的分层办法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层办法:

第一种是采用大一选项课初级班,大二提高班,大三选修高级班的授课模式,即大一选了某专项初级班合格后,大二才能进入该专项提高班学习,提高班合格后才能选修高级班。这种分层办法的优点是容易操作,但采用这样的分层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

第二种是采用大一开设初级班和中级班两个层次供学生自由选择,大二开设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供学生选择,大三开设选修课的高级班,但不允许学生在同一专项同一层次第二次重复选课。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选课愿望,缺点是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盲目选择高层次班级,给教师上课带来一定困难。

第三种是大一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测试达标才能进入专项班选课,测试不合格的进入体能综合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体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实现体育课教学目标,缺点是容易使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2.1.4体育课分层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情况在对8所已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高校体育课考核与评价方法的研究中发现,现行体育课分层教学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在不同层次班级是不一样的,低层次班级的难度要比高层次班级小的多,有的学校虽然不同层次的班级考试内容一样,但达标与技评的标准却是不同的,这样就造成有些运动技术相对较好的学生体育课成绩低于比自己技术水平差的同学,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的不平衡,而且多数学校都将体育课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的标准课程之一,那些有希望评上奖学金的学生可能对此更加不满。虽然有的学校采取高级班增加学分的方法来弥补这一不足,但在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这种弥补措施实际意义并不大。特别是那些通过测试来进行分层次的学校,由于学生不能自主选择班级层次,会使这些学生感到不公平。因此,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考核评价办法尚需改进。

2.1.5大学生体育课的满意度调查情况运用随机发放的方法对北京、山东等地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针对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表3)。

调查中有95名大学生勾选了对体育课不满意的原因复选项,见表4。

由表3、表4的数据可见,当前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学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基本满意度尚可,但不是很高。大学生对体育课不满意度原因主要集中在“选不到自己喜爱的项目”和“上课人数太多”两个方面。

2.1.6专家访谈情况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果,对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15名高访学者进行了走访调查,访谈中发现在他们所在的15所高校体育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只有2所,仅占13.33%,比网络调查的结果还要低出很多。有的学校虽然在教学大纲里制定了选项课分层教学的内容,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按大纲的要求进行上课,甚至还有个别学校连体育选项课都没有实施,还是按自然班上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管理者对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选项课分层教学太麻烦。另外一个原因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与大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出现脱节,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时身体基本运动能力较差,大一进行体育普修课教学实质上是对中学阶段的补课和充电[6]。专家认为,对于大一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客观情况,可呼吁加强中学体育课的教学,从长远来看大学阶段还是实行选项课好一些。

访谈中有多位专家针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难点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专家们认为,实施分层教学面临的难点问题主要有:首先是低层次学生的心理影响问题,因为运动技能测试不达标而被分配到低层次的班级后,这些学生会产生被歧视的心里感觉,进而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其次是体育课考试方法问题,由于不同层次的专项课考试标准不同,会出现运动技能差的学生体育课成绩比同专项运动技能强的学生还高的现象,这其实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尽管教师会找出一些理由解释,仍会使少数运动技能较强的学生产生不满情绪;第三是教学资源不足问题,因为学校体育课教学资源不足,有一些学生会选不到自己满意的专项课,被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项课里,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交谈中还发现,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对各位高访学者进行了专门采访,在多选的调查中认为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制约因素是“教学管理者对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67%;认为“分层教学实施过程较为繁琐”的有8人,占53%;认为“场地器材不足”的有6人,占40%;认为“师资力量不够”的有5人,占33.33%。

2.2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调研发现了一些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2.2.1实施范围不广泛问题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的范围不够广泛,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2.22%的高校将分层教学列入教学大纲,分层教学尚未广泛实施。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课教学管理者对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另有少数学校是因为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碰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最终放弃了分层教学。

2.2.2分层方法欠佳问题在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高校中,体育课分层方法主要是采用较为传统的三个层次的方法,即将各专项选项课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这种分层方法虽然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2.2.3考核方法不完善问题现行体育课分层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法大多是在不同层次的班级中采用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部分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体育课成绩反而低于比自己差的同学,使一些学生认为体育课考试不公平,特别是希望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不满情绪更大一些。虽然有的学校采用高层次的班级增加学分的办法来弥补考试标准的差别,但在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这种弥补意义并不大。

2.2.4学生心理影响问题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通过体能测试来进行分层的方法,有可能对那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自尊心有伤害的只有15人,占对体育课不满意意见的15.78%,占调查样本总数的5%。虽然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按照现代教育理念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分层教学对学生心理影响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尽力减小这种影响。

2.2.5教学资源问题近些年,由于招生数额的逐年扩大,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资源(体育场馆、师资力量等)严重不足,致使体育课班级人数大幅增多,上课的生均场地面积大大减小。据资料数据显示,国内某省38所大学中,田径场(400m标准场地)有35块,平均6018人拥有1片场地,与教育部的标准要求相差22片,篮球场389片,平均541人/片,差额是753片,排球场233片,平均904人/片,差904片,等等[7]。另据不完全调查,当前体育教师的数量差额也很大,这些体育课教学资源的短缺也是影响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3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发展对策

2.3.1推荐采用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体育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俱乐部当前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俱乐部的发展过程中,俱乐部呈现多种形式,主要有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三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处在起步阶段,但它代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8]。依据现代教学理念,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管理模式,要紧紧围绕分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因此,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中融入分层教学的内容将是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首选。

专家认为,课内分层教学与课外体育俱乐部一体化模式既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能从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缓解高校场馆和师资短缺的现状,能充分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便于管理,可操作性较强,值得广泛推广。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结合各自学校场馆、师资、地域特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避免千人一面。

2.3.2改进选项课分层方法传统的选项课分层教学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这种分层方法的初衷是为了照顾两头的学生,解决技术较差的学生“吃不了”,技术好的同学“吃不饱”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处于中级班的水平,初级班和高级班人数较少,而被分到初级班的学生成为少数人,容易产生被歧视的心里感觉。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将每个单项选项课分成两个等级,A级班和B级班,并分别制定各项目的A、B级教学计划、大纲和考试标准。A级班的课程目标定在传统的初级班和中级班之间的水平上,B级班的教学目标设定在原中级班和高级班之间的水平,选课时可不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让学生自己选择A、B层次。这种分层方法的特点是重点照顾两头,让处在中间水平的大多数学生向两头靠拢,优点是即解决了新生分班前要进行运动技能测试的弊端,又可有效缓解低层次学生的心理负担。

2.3.3改革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大学体育课的考核与评价是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应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9]。

基于上述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和A、B级分层方法,参考同行专家的意见,初步构建了“普通高校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供大家参考,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体育课分层教学采用了课内外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一、二年级体育课程考核权重比例为选项课课内成绩权重50%、40%,《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权重30%,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权重20%、30%。选项课实行分层教学,为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可将A级班的二级权重定为100%,B级班的二级权重定为90%。三、四年级没有体育必修课,主要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主,为了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可采用俱乐部活动获得学分替带体育选修课学分的方法,例如,学生参加50h课外俱乐部活动替代一门体育选修课的办法等。这种考核评价体系的优点是既注重体育选项课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考核,又兼顾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同时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另外,在体育选项课的具体考试中,既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又给学生自由选择A级或B级班的机会,且B级班的学生人数较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差等生的心理压力。

2.3.4结合学校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分层教学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科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其目标应全面体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教育功能的前瞻性,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即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10]。

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的教学实践中,体育课教学资源好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分层教学计划和实施办法,充分满足大学生的体育课需求;而教学资源不足的学校也不能自暴自弃,应立足现有条件,想尽办法,开发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实施分层教学。例如,某学校学生选课时羽毛球是热门项目,教师和场地资源严重不足。于是,采取了将排球场和篮球场拉上羽毛球网,地面贴上胶带,建成了简易的羽毛球场地,供上课使用。师资力量不足,就进行内部教师技能培训,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得到了学生一致好评;再如,某高校由于连年扩招,导致体育课师资和场地严重不足,篮球专项课班级人数达到50人以上,而场地只有两个篮球场,这样就给教师的技术教学造成困难,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练习次数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采用了课内外相结合的办法,将篮球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辅助,教师定点辅导,为各二级学院(系)培训一定数量的篮球单项体育骨干,然后由这些骨干负责组织、辅导该学院(系)篮球俱乐部的其他同学,每学期末以创新学分的形式对这些骨干进行奖励。这种方法即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专项技术又保证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的人数,同时解决了学校场馆、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可谓一举多得。另外,学生在选择课外体育俱乐部时,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去进行选择,会出现有的体育单项俱乐部人数很多,而有的俱乐部人数甚少。针对这种情况,在组建体育单项俱乐部时,可将大的学院(系)和人数较多的俱乐部具体到系年级分组,小的学院(系)和人数少的俱乐部则以系为单位组建,甚至可以几个系联合组建一个俱乐部。

总而言之,普通高校要以分层教学为中心前提,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课教学改革。

2.3.5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是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有力保障,因此每一个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都要肩负起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任,加强宣传力度,使学校各级领导能充分认识到体育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深刻解读《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结论与建议

1)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范围不广,实施的程度不够深入,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实施范围不够广泛、分层方法欠佳、考核方法不完善、学生心理有负面影响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广泛推广分层教学任重道远。

2)课内分层教学与课外体育俱乐部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合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改革实际情况的较好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3)加强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研究,为体育课分层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

4)加强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组织领导,深刻解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进程。

5)普通高校要以分层教学为中心前提,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J].人民教育,2010.

[2]许明荣,等.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81-383.

[3]陈天霞,等.“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90-91.

[4]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80-381.

[5]陈海啸,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08-111.

[6]谭曙辉,刘成.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前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76-78.

[7]张浩,等.分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101.

[8]郁俊,周君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新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83-84.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篇2

教育经费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因此,对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和年份教育经费执行和使用情况的比较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基于2004-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的数据,对我国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期发现我国教育经费执行中的一些规律。

教育经费执行情况是一个国家某一年份教育经费的实际投入及分配情况。一般情况下,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通过全国教育经费情况、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四个指标去统计。其中,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是教育经费执行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根据199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并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5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的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要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因此,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又具体分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情况、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和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二、2004-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情况比较与分析

2004-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从7242.60亿元增长到为14500.74亿元,每年都比上一年增长16%以上,其中2007年和2008年增长的比例较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全国教育经费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2004-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也是逐年增加,从2006年起增长的比例也都在20%以上,其中2007年增长最多,达到30.43%。具体见表1。这是因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从2004年到2008年增加了1.88倍,这为国家教育投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逐年提高有关。这说明,从2004年起国家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且每年的增长速度较快。

三、2004-2008年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比较与分析

2004-2008年我国教育经费很好地完成了《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的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2004-2008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情况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2004年到2008年(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从4025.82亿元增长为9685.56亿元,每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比例均在15%以上,其中2007年增长最快,为32.08%。同时,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从2004年的299.45亿元增长到1603.71亿元,按同口径比较,从2005年起,同比增长几乎均在50%以上,其中2007年增长最快,为76%。具体见表2。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从2004年到2008年增长了2.41倍,每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比例均在15%以上。同时,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从2004年到2008年增长了5.36倍,从2005年起每年比上年增长均在50%以上。总之,2004-2008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增加较多,速度较快,并且中央财政教育支出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较高。这说明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且投入的比例逐年增加。

2.2004-2008年各级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4-2008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如下。

(1)2004-2008年各级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

2004-2008年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的数量和比例均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129.11元增加到2757.53元,每年的增幅几乎都在20%以上,其中2007年增长最快,为35.11%;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246.07元增加到3543.25元,从2005年起每年的增幅几乎都在20%以上,其中2007年增长最快,为41.28%;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758.63元增加到3208.84元,每年的增幅几乎都在10%以上,其中2008年增长最快,为21.16%;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842.58元增加到3811.34元,其中2007年和2008年增长较快,分别为26.70%和22%;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5552.50元增加到7577.71元,其中2004年和2005年有所下降,2006年起有了较大的增长,2008年增长了15.76%。具体见表3。

(2)2004-2008年各级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差异情况

2004-2008年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均的数量和比例均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增长的数量和比例却有不同。其中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增长的数量和比例都有较大的增长,增长的比例几乎都在20%以上,其中2006和2007年增长较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增长相对较低,这与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基数是有关系的,其中高等教育的增幅较小,特别是2004和2005年为负增长,这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事业费相对一直比较高。这说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教育经费的分配日趋合理。

3.各级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8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

(1)2004-2008年各级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

2004-2008年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均的数量和比例均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116.51元增加到616.28元,每年的增幅几乎都在40%以上,其中2006年增长最快,为62.71%;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164.55元增加到936.38元,从2005年起每年的增幅几乎都在40%以上,其中2006年最快,为62.5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290.31元增加到698.28元,每年的增幅几乎都在10%以上,其中2008年增长最快,为36.93%;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267.70元增加到911.71元,其中从2005年起每年均在20%以上,其中2008年增长最快,为26.98%;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2298.41元增加到3235.89元,其中2004年和2005年有所下降,2006年起有了一定的增长,2008年增长了24.61%。具体见表4。

(2)2004-2008年各级学校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比较

2004-2008年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均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增长的数量和比例却有不同。其中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增长的数量和比例都有较大的增长,增长的比例几乎都在40%以上,其中2006年和2007年增长较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增长相对较低。具体见表4。这与各级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基数有关系。这也反映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教育经费的分配日趋合理。

四、2004-2008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在2005年比2004年下降了0.32%。其余年份均有一定的增长,其中2007年的增长比例最高,为1.08%,具体见表5。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增加,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五、2004-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

2004-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均有一定的增长,从2004年的2.79%增长到了2008年的3.48%。同时,每年都在上年的基础上有所增长,但是都没有突破4%,就增长最快的2008年也只是3.48%。具体见表6。这也说明,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是相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比例仍然相对较低,特别是经济相对较弱的西部省份中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要想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突破4%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六、2004-2008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比较的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2004-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2004-2008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全国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2004-2008年,我国教育经费很好地完成了《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其中2004-2008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逐年增长;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数量和比例均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增长的数量和比例却有不同,其中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增长的数量和比例都有较大的增长,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增长相对较低。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