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例(3篇)

来源:

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文篇1

【关键词】忠孝观;中日文化差异;日语教学

一、中日的“忠孝观”

在儒家的道德伦理规范中,“忠”和“孝”是极为重要的道德准则。首先,中国是家族社会,非常注重家族主义,因此极其重视“孝”。而且,这种孝道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寻求的是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当然,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仁”是核心,比如君主需要施行仁政,君主要做一个仁君等等。但是当其作为一种不分君主臣民的普遍道德准则时,则是以“孝”为基础展开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从这些都可以看出,“仁”的核心基础是“孝”,如果不孝,则不仁。而“忠”也是要依靠“孝”才能实现。孔子又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也就是说君子必须先施行孝道,才能效忠于君主,先孝后忠。由此可见,若是碰到忠孝两难全的时候,按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必先“孝”再“忠”,从未见过“杀父以全忠”的先例。因此,“忠”归根结底只是居于“仁”,“孝”之下的相对的道德规范,而且,“忠”是有条件的。在《论语》中,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主张君臣之间应以礼相待,“礼”是“忠”的前提,只有当臣下感受到君王的“礼”之后,“忠”才会作为对其的回报而出现,是一种表达君臣双方感情的方式。

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在公元5世纪儒教传入日本之后,将中国儒家非常重视的“忠孝”观念结合本国国情与实际,发展成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忠孝观”。“孝”并非是日本原发的概念,而是由中国舶来的道德规范。并且,“孝”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比如,日本的“孝”不光光指家庭中儿女对父母的孝道,还包括抚育后代子女,在公司中照顾下级等等。“孝”的对象也一般是只限于记忆中的祖先或者现存者。由此可见,日本的“孝道”并非仅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从日本的“养子制度”也可窥见一斑。造成中日两国“孝道”有如此不同之处的理论依据是,日本的“孝”的核心是“恩”,并非“仁”。照顾抚育后代是报答祖先“恩情”的一种方式。“孝”的前提是“恩”,而“忠”的前提也是“恩”。可以说,日本整个社会是一个以“恩”为基础的社会。“忠”最早出现在圣德太子的《宪法十七条》:“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君言臣承,上行下靡”将“忠”定义为无条件的对君主的单方面服从。而到了武士统治的时代,则更加强化了“忠”的概念,这在武士道里体现的最为明显,在江户时代,武士道又与中国的儒学思想相结合,发展成为倡导“尽忠死难”的武士精神,把“尽忠孝,讲仁义”作为武士修养的内容,将“得主尽忠”,“忠于主君”,“报恩,克己,面对死亡不动摇”等作为武士的道德规范。这些无不体现了“忠”的思想在日本被推到了极致。因此,当“忠”与“孝”相冲突的时候,日本人则会取“忠”舍“孝”,“忠”大于“孝”。

二、中日“忠孝观”的异同

中国儒家的“忠孝观”传入日本之后,经过时代的变迁,虽然保留了一些共同的文化底蕴,比如,“孝”都强调对父母的顺从,而“忠”也都强调“忠君”,即对君主要“忠诚”、“忠心”,但是这些看似相仿的文化概念中,却有着本质的文化差异,“忠孝观”在日本经过吸收、改造,已经变成日本化的“忠孝观”。

(1)在“孝”的观念里,中国的对象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人,而日本尽孝的对象则不限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还可以是一般性的社会组织,可以是老师、上司等。其次,中国的“孝”的核心是“仁”,“仁”是中国所有伦理价值体系的核心,但是在日本,“仁”并未像中国一样受推崇,由于日本的伦理思想受佛教的影响巨大,所以“孝”也带有佛教色彩,含有“恩”的意思,所以也可以说,日本的“孝”是以报“恩”为核心,“恩”则成为主导整个社会伦理价值体系的核心。

(2)“孝”是日本从中国的舶来之物,“忠”则是原本就植根于日本原始思想体系中,只不过吸取了一部分中国的思想,把中国的“忠”的概念给异化了。①中国的“忠君”指的是所处的某个朝代,概念比较抽象。这是由于中国更换朝代频繁,那臣民需要尽忠的只能是当时的朝代,而非某一君主。日本则更为具体,下级是忠诚于自己直接的主君,这在武士时代体现的最为明显。②“忠君”在中国是有条件的,是一种感情回馈,就如孔子所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君”的条件是“礼”。且如若君主有错,便会给以指正。在日本则不然,君主不论对错,下级都必须对其“忠诚”,这是强制性的,这也是由日本极为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所决定的。③中国的“忠”的前提是“仁”,一切都以“仁”为行为准则,而“忠”在日本和“孝”一样,是以“恩”为前提的道德规范,这就使得臣下和主君有着一种契约关系,臣下对主君的“忠”是为了报答主君对自己的“恩”。

综上,中国由于注重家庭之间的亲子关系,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所以“孝”总是重于“忠”,中国的“忠孝观”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伦理道德规范;日本的“忠孝观”是基于其氏神信仰、主恩从报等因素,而使得“忠”高于“孝”,它是一种由外向内不断制约的伦理道德规范。

三、对日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日语教学大都重视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础技能训练,忽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的课堂渗透,造成学生只会机械性的使用日语,无法真正进行跨文化交际,无法真正和日本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如同中日之间“忠孝观”这种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不进行系统地了解,在国际的大舞台上和日本人交流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误解和阻碍。因此,在注重传统的语法听力等训练中,需适当地开设文化类、历史类的课程,探索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琪.关于中日“忠孝”观的比较研究[J].林区教学,2012(10).

[2]王蕊.浅析日本人的“忠孝观”[J].北方文学,2015(10).

[3]毕艳红.中日文化差异的社会根源探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9(1).

[4]高媛媛.中日文化差异对大学日语教学的影响[J].高教学刊,2015(16).

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国故事;《嘿,老头》;传统;现代

中国故事讲述的内涵是指在新的时代情势下表达与体现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性,将具有共同情感体验的人与事展示给大众,使之从中获取一个民族应有的能量,凝聚起走向未来的精气神。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是宏观视野上讲述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民族发展的重大事件,也应是微观层面上讲述老百姓在时展中引发的各种情感伦理纠葛事件,唯两者结合,才能既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大势,又能满足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接受心理。日前,由杨亚洲导演,李雪健、黄磊、小宋佳等主演的电视剧《嘿,老头》即是这样一个典型。该剧以关注“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为中心,围绕着现展过程中的家庭情感关系展开了几个问题,一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二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三是现代都市青年的爱恋观念的变化。从该剧人物价值取向来看,《嘿,老头》为我们提供了以家庭为基点如何坚守伦理道德的正值并逐步实现现代转型的有效模本。

一、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

《嘿,老头》主要剧情是刘海皮(黄磊饰)年少丧母,父亲刘二铁(李雪健饰)长年酗酒,对海皮管教欠方,海皮以逃避的方式远离北京赴海南创业失败,回京却不愿回家,在外租房从事快递服务。退休后的刘二铁因酗酒与父子关系的紧张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丧失记忆,成为整个电视剧的转折点,父子关系由此发生倒置。问题直接指向当下“孝道”的反思与重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中心意义是善事父母,这是孝文化在殷周发展至战国时期,从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善事父母等几层含义中提炼出来的最核心的意蕴。孔子也从“仁”角度为孝提供了具有普适意义的哲学基础,实现了从宗族道德到家庭道德的转变,成为儒家文化治理社会的根本。①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曾子、孟子、荀子等人发展或扩大了孝的内涵与外延,使孝文化发展为维系家国治理的基本伦理。无论如何,孝作为人类基本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的重建,需要汲取传统优秀文化的养分。

刘二铁记忆的丧失反而重新唤起刘海皮对孩童时期父亲形象的建构,他对父亲的成见在照料父亲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并理解了父亲的酗酒。海皮从胡同串子到孝顺儿子的转变也是他事业发展的转变:他将父亲视做儿子,寸步不离地细心照料他,“凤姐”“狗子”合办的快递公司赢取来自潮州商人风险投资的基点。剧中透露,潮州商人随身所带的“功夫茶”实则是他们对家的依恋和文化的传承,在“家”这一共同体文化的促成下,与刘海皮的合作具有道德信赖体系的意义。至于刘海皮所谓“亲情比爱情更重要”的感悟,可以看做是他成熟的宣言,最基本、最原初的人际关系相处还应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唯有家庭人际和谐,才能以良好形象走出去,这恰恰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根本所在。

与“孝”同存的“悌”也在该剧中有重要的传达,海皮的发小,“狗子”“老贼”“方子”“易爽”等之间的哥们感情的展示,很好地阐释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的思想。第一是“狗子”“凤姐”“老贼”“方子”等人超越了血缘基础对刘二铁形同父亲般的照料,既体现了“泛爱众”的“仁”,又反映了兄弟姐妹之间彼此照应的“义”,在纵与横的维度筑建了稳定的家庭、邻里关系。而“易爽”幼年失父,在刘二铁身上获取了女孩成长过程中需要的父亲的刚性成分,她与刘二铁之间由此也产生了无法割舍的情结。

《嘿,老头》对“老年人”的关注,切中时弊地讲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空巢化不断攀升的现实故事,对当今社会因人口流动造成家庭的聚少离多而引发的普遍情感疏离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揭示了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临并加以纠正的症候,在这层涵义上讲,《嘿,老头》起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该剧中西文化的差异集中体现在易爽与美籍华人白洋的爱恋之间。易爽同刘海皮一样,一心想要逃离家庭。她的夙愿是前往美国,苦于短缺费用,一直未能成行,只能在外资企业从事日常行政事务,被辞后进入“木成”的公司推销轮椅。在交叉路口邂逅“高富帅”白洋,他从事的残障儿童公益事业,成为易爽推销轮椅的突破口。在多次商业性质的接触、易爽母亲的推波助澜后,易爽与白洋之间产生了爱意。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易爽与白洋之间存有着步向携手阶段的潜在危机。

首先,易爽与白洋各自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存在的差异是本剧着意强调的,白洋对北京文化的惊奇度充分反映了一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猎奇心理。他的生活给予易爽、海皮强烈的西化印象。这可以从饮食方面分析,雍和宫胡同口的豆浆、油条,家庭生活中的饺子、包子是易爽、海皮等北京人的主要饮食,而从美国而来的华裔主要的饮食是西餐,对中国传统饮食仅存于他者想象到现实的惊奇。白洋这种表象式的文化融入,在深层文化心理层面,他的行为实践表明其已然是西方生活模式。这里,并不是刻意要在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问题上争出高低,而在于对中国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普通大众来说,西方价值观影响下的生活模式在北京大都市中尽管遍及各个角落,但现代化的大都市生活对老城民而言,是一场深刻的激变。易爽在海皮租住的房子放眼街市的现代生活,直言:“这还是我们那会儿的北京吗?”她的疑惑代表了传统生活模式下的老城民,包括年青一代对不可抵挡的现代化生活到来的反思。有意思的是该剧搁置了现代化与传统的冲突,着力表现和宣扬着传统家庭、邻里关系的和谐性,也充分反映了现代化的狂流并不能裹挟走传统优秀文化基因。

其次,从白洋和易爽处理情感的具体行为来讲,也存有着重要的差异。在易智非法将海皮院落挂牌出售后,出于对刘家的歉疚与同情,易爽将刘二铁和海皮直接接到自己家中同住。在易爽看来,这是邻里之间理所应当的帮扶,白洋却给海皮在外租了一套房子,意欲让海皮父子从易爽家搬出。他与易爽的对话中透露出隐忧,即不能忍受女朋友和别的人住同一处房子。这对于爱恋中的情侣来说,是人之常情。但从中西文化来考量,白洋的出发点是从个体价值实现的前提下再到群体利益的满足,而易爽是从邻里群体关系出发过渡到个人情感的提升。“西方人是建立在个体意识上的群体,中国人是建立在群体关系上的个体。”②自儒家确立“仁”为核心文化并大行其道以来,群体关系也就作为了考察个体道德修养高下的重要标准,两人的出发正是中西文化在“人”的问题上的殊异途径。

此外,需要提及的是白洋的身份问题。作为华裔,他在北京的经历恰好是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应对力的过程,与易爽的爱情甚至可以说是他在易爽身上感受到了和谐的群体关系、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的完美结合,也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文化习性的参照。易爽与海皮的爱情终成正果,也就契合着具有文化共同体的个体之间的结合要低于不同文化体系中个体组合难易度的事实。在另一个层面也表明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适应伸缩度,《嘿,老头》用视觉艺术更直接地传递出这种能力,或者说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三、现代年轻男女的爱恋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现代生活的物质诉求,情感被搁置在物质之后。如何在消费主义时代对物质与情感做较好的均衡,成为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焦虑问题。一方面,追求物质在多元化社会被合法化,并进入到大众心理层面被予以理解;另一方面,物质诉求的蔓延必然导致在精神层面缺少能够建构良性社会必备的情感支撑。众多的情感型影视剧对此类问题不断探索,但最终在通过奋斗获取物质层面的成功(如购房、购车等条件的实现)的模式来解决情感问题,关键在于物质条件一般或者较差的情况下,年轻男女坚守情感的要义来应对时展变化的文化本源来自何处需要我们做出判断。《嘿,老头》中,如果说文化差异是导致易爽与白洋感情失败的主因,那么可以说易勇与冯静的破镜重圆,“狗子”破除阻难与“凤姐”的结合,易智与女友晓然结婚是现代都市男女回归爱情本身的示范。

从剧中可以知道,易勇和冯静这一对夫妻感情面临家庭破裂的危险。在易爽眼中,嫂子冯静欺负、刁难易勇,处处挑刺,哥嫂矛盾全在嫂子冯静身上。冯静回应是“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穿在自己脚上才知道”,这句话的转义即是女性用身体器官来体验情感的愉悦与压抑与否,而男性则是按照自己的社会需要来塑造女性,易勇将婚姻问题归于冯静不理解他的“成功学”,分歧就在这里。冯静与易爽的深层交谈透露出易勇长久以来都没有拥抱过她的事实,使同为女性的易爽立场随即发生转变,指涉的是女性身体蕴涵的“‘用身体去理解,女性就是在为思考与行动确立新的准则’,这样,社会的品质应该是相爱而非强力,是温存而非侵入,生活的社会位置因此有了女性品质”③这一伦理诉求。毋庸置疑,温存、相爱是女性婚恋生活中重视的情感交流方式,换言之,也是本能的反映,而非物质的满足度,由此解构了现代生活中对物质诉求的意义,回到了人类爱恋本质而非异化的情感体验:基于本能的情感结构稳定性在或然律中要高于建立在异化过程中的情感系统。

另外两对关系,“狗子”与“凤姐”、易智与晓然的情感纽带是孩子。“凤姐”对稍有口吃、其貌不扬的“狗子”的接受最大原因在于她与前夫的孩子同“狗子”的关系有了质的提升。易智是易家的叛逆者和不安分子,尽管戏份不多,但作为剧情发展的一个动因,他的破坏性和修复力贡献最大值是对年轻男女爱情观的一个巨大反讽,恋人晓然不在乎他的劣迹斑斑,看重的是他本质上的善,对家庭成员的维护。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在易智去世后,怀有身孕的晓然拿着“结婚证”进入易家,有效地击败了众多影视剧中未婚先孕的剧情设计,具有传统家庭准入的合法性,他与晓然的孩子也成为他对易家的最后交代。总之,无论是“狗子”与“凤姐”组建的新家庭,还是晓然进入易家,均是我国家庭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关联点:预示希望的下一代,是“人”的情感因素,而非物质的因素。《嘿,老头》的这种处理显然是对流行的物质决定情感观念的一种反思,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中的人情预设,思考了情与钱在现代转型中的位置关系。

四、结语

我们可以发现,《嘿,老头》叙事涉及社会养老,家庭局部的夫妻、子女关系及由此衍生的婚恋问题,邻里关系等,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真实存在。在市场经济开放与竞争并存,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特点下,家庭作为国家之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的人际关系在感情心理、精神依恋层面都指涉到中国民族的特性。家庭成员之间如年轻人的成长与成功,老人的养老都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国家繁荣稳定发展的现代情境下,只有掌握了基本单位的特点及功能,才能搭建起缓冲社会矛盾的缓冲平台。因此,中国故事的起点可以回归到基本单位――家庭,充分反映出国人共有的心理变化、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影视作品的视觉化特点更直接、更有影响、更为便捷地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职责与义务,多方位、多角度地丰富中国故事的讲述,呈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面前的包容性和历史选择中的本地经验。

注释:

①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文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陕西省渭南市714000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调查子女孝心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特别是通过分析双方对孝顺的不同理解及感受,得出子女孝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的方法是使用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及孝道量表对某医院老年病科80名老年人及其成年子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62名老年人和65名成年人心理健康均值分别是(198.37±21.53)和(516.92±92.20)。尽孝感受和孝行实践的相关性非常显著(r=0.65,P<0.01);老年人对子女孝行的满意程度与其心理健康显著相关(r=0.34,P<0.01);成年人的孝道观念和孝行实践的相关性显著(r=0.71,P<0.01)。最终得出本研究的结论是子女尽孝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

关键词心理学试验;健康状态;子女孝心;代际关系;老年人心理健康

精神赡养是从传统孝道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既有对传统孝道的继承,也有对传统孝道的发展,在对老年人的精神敬重方面,精神赡养和传统孝道保持了内在的统一性。然而大多数子女关注的是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忽略了对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作为子女,由于工作忙、生活压力大等原因无暇顾及父母的精神需求,两代人对于孝顺的观念和行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子女孝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入手,研究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某医院老年病科80名老年患者和80名成年子女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老年组62份,成年组65份;其中老年组男性38名,女性24名,年龄范围60~80岁,平均年龄(70.2±6.9)岁;成年组男性40名,女性25名,年龄范围30~55岁。平均年龄(40.7±6.5)岁。

1.2方法

采用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老年版)评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采用孝道观念量表,子女尽孝感受量表及孝行实践量表调查受试者的孝道观念程度,老年人对子女孝行的满意程度及成年子女对父母实践孝行的程度。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量表的平均得分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

2结果

2.1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62名老年人心理健康平均分是(198.374-21.53),其中女性(200.504-17.85);男性(196.944-23.81),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人心理健康五个维度中适应分值最高,认知分值最低。

2.2心理健康、孝道观念、尽孝感受及孝行实践的相关性

(1)老年组老年人对子女孝行的满意程度与其心理健康显著相关(r=0.36,P<0.01),老年人的孝道观念与其孝行实践显著相关(r=0.34,P<0.01),尽孝感受和孝行实践显著相关(r=0.65,P<0.01);孝道观念与心理健康、孝行实践与心理健康、孝道观念与尽孝感受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2)成年组成年子女组心理健康、孝道观念、尽孝感受、孝行实践之间都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孝道观念和孝行实践、尽孝感受与孝行实践均显著相关(分别r=0.71、r=0.67,P<0.01)

2.3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孝道观念、尽孝感受、孝行实践之间的职业差异

干部、工人、农民三种不同的职业在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孝道观念、尽孝感受、孝行实践上得分存在较大差异。人际维度得分显示,老年干部和老年工人显著高于老年农民(F=5.10,P<0.05),老年干部和工人之间的分值无显著性差异;情绪维度得分显示,老年干部的分值最高,其次是老年工人,再者是老年农民(F=6.46,P<0.01),老年工人与农民的差异不显著,而老年干部与工人、农民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P<0.05);孝道观念得分显示,农民的孝道观念最高,其次是工人,再次为干部(F=3.04.P=0.06)。

2.4子女在孝道观念、尽孝感受及孝行实践的性别差异

在成年组尽孝感受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79.46±9.08)VS.(74.33-&acute;r9.55),(£=2.12,P=0.04),而在孝道观念[女(60.04±8.32)VS.男(61.33±7.62),t=一0.63,P=0.53]和孝行实跋(女(88.00±8.900)VS.男(84.55士10.70),t=1.33,PII.0.19)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人在孝道观念、与子女关系及与父母关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5子女与父母在孝道观念、尽孝感受及孝行实践的差异

成年人的孝道观念比老年人更高(扭3.90,P<0.01);而在尽孝感受和孝行实践上与老年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结论

(1)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适应能力较好,而认知效能较差。

(2)心理健康、孝道观念、尽孝感受及孝行实践的相关性。

(3)不同职业在心理健康、孝道观念上的差异在人际交往方面,老年干部和工人明显好于农民。

(4)尽孝感受的性别差异老年组在尽孝感受上没有明显性别差异,而成年组显示的女性尽孝感受明显高于男性。

参考文献

[1]李瑞芬,童春林.中国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6(12):156-15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范例(3篇)

    - 阅0

    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范文篇1关键词成人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属性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1成人教育发展战略中所遇到各种问题的提出目前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

    高中生物的学习技巧范例(3篇)

    - 阅0

    高中生物的学习技巧范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起教学方式的革命,其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以其信.....

    麻醉科上半年工作总结(整理3篇)

    阅:0

    麻醉科上半年工作总结篇1时间很快,已在麻醉科20天,期间自己努力了,也进步了不少,我想这不仅是工作,更重要的是给....

    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例(3篇)

    阅:0

    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文篇1【关键词】忠孝观;中日文化差异;日语教学一、中日的“忠孝观”在儒家的道德伦理....

    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范例(3篇)

    阅:0

    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范文篇1关键词成人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属性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1成人教育发展战略中....

    副班长学期工作总结(收集2篇)

    阅:0

    副班长学期工作总结篇1时间又快过了一年了,我也做了个不及格的副班长快一年了,也算是个惹众怒的副班长吧。在....

    高中生物的学习技巧范例(3篇)

    阅:0

    高中生物的学习技巧范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