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范例(3篇)

来源:

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我市辖30个乡镇,人口64.5万个,土地总面积234.3万亩,耕地面积56.42万亩,人均耕地0.87亩,是一个人多耕地少的县份。

1999年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基本国策,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土地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农田得到了特殊保护,全市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以与时俱进的理念,高度重度土地管理

(一)领导重视,把土地管理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管理的精神上,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尤其是耕地保护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主管副市长分别任组长的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和全市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六次基本农田保护市长专题会议,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市国土资源工作,将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调,今年3月,市长李国保分别在全市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和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专门讲了耕地保护工作,特别强调了“基本农田五不准”。市政府先后印发了五个有关耕地保护文件,即2000年“关于成立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和汨改发[2000]32号文件,2003年印发了“关于对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和“关于调查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文件,2004年印发“关于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的文件。同时,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耕地保护工作经费,1999年财政预算给足40万元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今年又拿出20万元落实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经费。每年市政府都从农业、监察、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织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检查,切实做到了责任、任务、人员、经费“四落实”。另外,各乡镇也都相应成立基本农田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二)宣传得力,全民耕保意识明显提高。耕地保护不单纯是政府部门的事,更是全民的事,全社会的事,只有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增强全民耕保护责任感和自觉性,耕地保护才有坚实基础,才能见成效。为此我们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一是每年“6.25”土地日组织宣传车辆进行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几年来共出动宣传车辆200多台次,在全市城区、乡镇进行巡回宣传。二是利用各种会议进行宣传,先后利用300多场会议宣讲耕地保护内容,开耕地保护专题会议150多场次。三是利用非农建设看地进行宣传。每看一宗地都向用地户进行宣讲保护耕地的重要意义,动员用地户要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四是制作基本农田保护宣传公告。全市统一制作了100幅2×1.5米的基本农田保护公告,张贴在全市交通要道和人群聚集的地方。五是在全市35个乡镇场建了485块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牌,公示耕地保护相关内容和措施。六是书写了15000多条石灰标语和门板标语。七是利用典型违法案例进行宣传。八是利用广播电视进行宣传,每个“6.25”土地日前后一周进行播放,特别是“基本农田五不准”,去年连续播放了一个月。九是利用《汨罗报》专版专栏进行宣传。《汨罗报》未撤销前,每期都在该报重要位道开设有耕地保护专栏。

正是由于我市领导重视,耕地保护宣传得力,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做到了家喻户晓,全民耕保意识明显增强,呈现出了“三多”、“三少”的好势头。即爱惜地的人多了,乱占滥用耕地的人少了;耕地种植面积多了,荒芜耕地面积少了;村民建房申请占用荒山荒地的多了,申请占用耕地的少了。

二、以协调发展的思路,严格保护耕地资源

(一)明确责任,加强考核,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落实到实处。层层落实了保护责任。将48.45万亩基本农田面积的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全面落实到乡、村、组、户与丘块,层层都明确了保护责任人,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保护责任,全市共签订到村责任状384份到组责任状6100份,到户责任共14万分。

建立了基本农田目标责任考评制度。市委、市政府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解到乡镇后,每年由市政府组织对各乡镇基本农田保护进行一次全面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原经考评基本农田保护不好,保护措施不利,每终取消评先资格。

坚持“占一补一”原则,切实做好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建设制度的加快,我市建设占用耕地有近千亩。但我们始终坚持了“占一补一”原则,经岳阳市国土资源局选址验收先后共开发整理耕地1500多亩,除用于建设占用的耕地外,还储备有560亩耕地。1999年—2003年共收取耕地开垦费1400多万元,都用于了新耕地的开发项目建设。

(二)巩固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成果,加强了基本农田建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我市于1999年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753个,保护面积为48.45万亩,保护率为85.7%。

一方面,加强“软件”建设,健全制度,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我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即《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基本农田调整补划制度》和《基本农田定期巡查制度》等五项制度。同时,狠抓了制度的兑现和落实,使基本农田保护走上了制度社会轨道。

另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把基本农田地力建设,同中低产田改造等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把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同土地整理结合起来,将土地整理优化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进行。此外,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依法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无论数量多少,都必须报经国务院审批。报批前,应制定补充耕地方案,并明确补划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质量。

全面建立了高标准保护标志。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公式制度,投资50万元建起了永久性保护标牌485块。保护标牌明确了保护范围、保护面积、保护措施、保护责任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高标准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市到乡、乡到村、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丘块都建起了基本农田保护图、薄、册、卡等一整套保护档案。我们组织各乡镇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图斑、村、组、地块和农户,面积、区位要符合要求,数据要准确,并以村为单位将图斑逐一登记造册,以乡(镇)为单位汇总统计。基本农田保护区图、保护区登记卡,到丘到户花名册,丘块登记表与实地逐一进行对照核实做到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图、表、卡、册与实地相一致。并及时做好了基本农田保护基本资料的整理装订工作。据统计全市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753个,建立基本农田标志485个,共装订到户登记表42本,图斑表28本,到户责任卡105本,保护责任状2本,全市汇总本1本。

(三)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保障了经济建设用地需求。我们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制度,切实实行基本农田的“五不准”,非农建设无论是国家建设、集体建设,还是农民建房都坚持做到了:凡可占或不占用耕地的项目一律不占用耕地;凡不可避免需要占用耕地的一律从严控制占用面积;凡建设项目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一律另行选址或撇开基本农田,因而使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压到了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我市耕地。

同时,坚持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按规划办事。对于不符合规划用途的,坚决不予办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手续。非农建设项目凡是圈外用地的事先必须按法定程序先批准调规后批准建设用地,不是重点项目一律不准圈外用地。由于坚持了用途管制制度,基本消除了建设占用耕地的随意性,达到了保护耕地的目的。从1999年到2002年,严格审批国家建设用地41宗,面积334.65公顷;集体项目用地53宗,面积36.5公顷。其中为京珠高速公路、武广电化改造、1809线、新火车站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工程报批用地185.85公顷,为市重点工程友谊河沿江大道工程报批用地61公顷。据统计,2003年共为重点工程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14宗,总用地面积1333.5亩,其中,国家用地11宗,用地1267.5亩,集体用地3宗,用地66亩。

(四)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了土地开发整理。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占补平衡的唯一途径,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市建立完善了责任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第一成立了专门的班子,由分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国土资源局成立了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第二完成了后备资源调查,我市拥有土地后备资源10.5万亩,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近期、中期、长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第三制定了土地开整理程序,依法按程序开发整理土地,确保生态平衡。第四制定了优惠政策,实行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为促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和耕地储备库。据统计我市从1999年至今,建设占用耕地1095.13亩,而开垦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达1588.4为亩,现储备耕地净492.9亩。从2001年至今已有3个国家、省级项目落户汨罗,开发整理规模达8859.6亩,新增耕地5853亩。

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全面推进土地管理

(一)抓住政策机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3月,全市开展了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专项工作,共收回开发区和项目开发部8个。清理各类建设用地327宗,未纳入市人民政府“五统一”管理的5处,擅自利用划拨土地搞经营性开发的5宗,存在少批多占的4宗;清理土地交易582宗,清理违规用地16宗,查处率达100%,处理各类土地遗留问题11起。“中国国土资源报”头版头条以《没有人再敢批条子了》的文章报道汨罗市治理整顿工作的情况。

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促进了土地市场的规范与完善。经过对土地市场秩序的清理整顿,我市大力推行了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挂牌招标拍卖。进一步规范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同时,严把土地登记关口,对经营性用地没有进行招标拍卖挂牌的,不予登记;对出让地价明显低于出让底价的,不予登记;对未全部缴纳土地出让金的,不予登记;对违反规划改变土地用途的,不予登记。目前,全市实现了土地“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目标。全市所有经营性用地一律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城区最高地价已达到1.3万元/平方米。其中,2003年,汨罗局采取拍卖挂牌方式供地共计10宗,成交价款7052万元。其中商业局位于建设路0.2公顷商业用地以900万元拍出全市第一价,建设东路6.67公顷土地以3900万创全市土地交易总价最高记录。4月份成功地对汨罗江砂石资源采矿权进行第一次挂牌出让,最终以5万元成交。8月份对汨罗江南渡桥下游砂石资源采矿权进行捆帮式公开挂牌。

(二)抓执法监察,严肃查处了耕地违法案件。一是抓监察网络建设。聘请了市、乡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员、新闻记者等12名同志为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兼行风监督员,聘请了31名国土员为专职监察员,各国土资源所聘请362名村干部为土地信息员。设立举报电话32部,举报箱100个。同时,完善动态巡查责任制,按照“五定一包干”(定人、定范围、定责任、定费用、定奖励、费用包干)的原则,采取经常巡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一级巡查区15天查一次,二级巡查区每月巡查一次,形成“地动我知,违法我管”的局面。二是抓违法案件查处。我市一直把非法占用耕地作为土地执法重点来抓。特别在耕地违法案件处惠,决不估息迁就,不心思手软,该拆除的坚决拆除,该罚款的予以重罚。2003年发生耕地违法案件9起,违法占用耕地2.09亩,都给予了重罚处理,共罚款4.12万元。全年违法案件下降20%,制止率在92%以上,案件查处率达100%,结案率达100%,案件查处无错案发生。

(三)从严把好征地关,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我市在认真开展全省征地补偿费用管理大检查同时,采取“三严”严格征地管理。即严格控制征地规模;严格依法按规划计划、按程序征地;严格征地审核和征地补偿安置监督。同时,认真督促落实法定的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解决征地安置补偿费用拖欠、挪用、截留问题,抓好征地补偿费的清欠工作。建立了征地公告制度和补偿标准听证制度。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今后凡没有征求被征地农民集体组织和农户意见的征地方案,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审核报批。另外,我们在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农民保护耕地的有效机制。

(四)加强基础业务工作,数据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人文地理环境;农业长足发展的条件;自然和小农经济;创生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5)01-0000-08

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

“世界屋脊”与海平面的巨大落差,使中国的自然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在气候上,纵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几乎包括了各种气候类型,从而构成一个以温带为主、十分有利于农耕文明长足发展的大环境。而且,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土壤与气候结合得很好。每年天气暖和的几个月里,季风雨降临,使农作物能一年两熟;这种情况与中东和欧洲迥然不同。”[[i]](P67)“适应农作物生长的夏季几个月里,季风给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而在欧洲,雨水多半集中在草木不生的冬季几个月里。”[[ii]](P323-324)其实,这种情况不仅是中东和欧洲,就连美国、印度等国家也无法比拟。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就说过:“在中国,冷热的交替并不像我们伟大的共和国所看到的那样毫无规律、无法预测、变幻不定,而是平稳、井然有序的……中国人的日历把二十四时节的其中一个定为‘霜降’。几年前,霜降是十月二十三日。那一年,直到十月二十二日,都一直无霜,恰好在二十三日的凌晨,大地辅上了一层白霜……从未看到过有超过他们历书上所确定的日期三天的反常情况。”[[iii]](P216-217)印度的农业则全依赖季风的正常与否,“每当季风推迟,就会给印度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只要这类现象连续重复二、三年,那就是一场饥荒”[[iv]](P53)。

在地形上,中华大地则从西往东倾斜,形成从西北的青藏高原、中部的丘陵地带到东南沿海平原,落差世界第一的三级台阶式、极为丰富而又复杂的地貌,更有众多江河湖泊所构成的水系穿插其间,因此,尽管中国的可耕地仅占全部领土面积的10%左右(领土面积略小于中国的美国,可耕地高达40%),却具有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极其丰富多样的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就农业资源而言,农作物品种的丰富多样也是世界第一,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农产品的世界博物馆。相形之下,西方的农作物品种就相当单一,正如布罗代尔所说:“小麦、面粉、面包三位一体,贯穿整个欧洲历史,对当时的人来说,活着,‘那就是啃面包’……面包价格‘上涨’会牵动一切,掀起轩然大波。伦敦、巴黎或那不勒斯,莫不如此。”[4](P165)而在中国,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十分丰富,任何一种主食农产品歉收,都只能造成局部的影响,从不会因此引起轩然大波。

在人口上,中国从远古到秦,才发展到2000万~3000万之间,至汉以降的近1400年间,虽然在唐代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过8000万~9000万的高峰,北宋后期(11世纪)也曾达到1亿,但皆是昙花一现,总的来说,一直在5000万~6000万左右徘徊,直至明代后期(17世纪初)才突破2亿大关。就是说,尽管中国始终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但之于地大物博,直到近代之前,人口却并不“众多”,并且始终没有形成过西方国家的那种必须向外扩张的人口压力。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天灾人祸不断[1],但正如歌词所唱:“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予灾民以足够的回旋余地,无论是人口压力还是资源枯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杀婴、移民、流民、就食、游民、戍边、罪犯流放……直至周期性的造反起义和改朝换代,以及开荒、围湖、修梯田、发展间种、引进高产作物等多种方式加以缓解和消化。所以,正如葛剑雄所说:“中国本身的人口压力从来没有成为向外扩张的原因,也不是开拓疆土的动力”,即或中国的人口“增加到上世纪的4亿多,但都是依靠本国生产的食物供养的,从未产生过向境外寻求生存条件的企图,因而中国的人口数量从来没有构成对外部世界的威胁”。[[v]]

就人文环境而言,中国——这个面积比西方(主要是西亚、西欧和南欧)的总和大得多的广大地域,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之中,与西方那种四通八达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照。正是这一“举世无双”的人文地理条件,不仅使中国的文化与文明得以独立自主地创生,并且在基本上没有受到异质文化摧残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生发出一套独特的生存发展模式——即与西方的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生存发展模式[[vi]]截然不同的农耕、兼并、融合三位一体的生存发展模式。

--------------------------------------------------------------------------------

[1]单是一条黄河,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两千年中便决口1590次,大规模的改道26次。仅1938年的改道,受灾人口就达1250万,死亡89万。参见胡兆亮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4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i]][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ii]][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iii]][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iv]][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2.

[[v]]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兼论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95夏季卷.

[[vi]]汪国风.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1).

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独特生存发展模式

中华民族早在一万多年前,便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1],至标志文明社会的青铜时代前夕,已有了8千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在相对封闭而又丰富多样的环境中,创生出多种多样的农耕文化圈。荦荦大端,则为已故的苏秉琦先生所总结出的中国考古学文化六大区系,即面向海洋的三大块: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关中、豫西、晋南邻境为中心的中原,以洞庭湖、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这意味着中国的农耕文化不仅具有六大类不同的模式,而且兼有大陆和海洋两种文化内涵,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说:“中国在人文地理上这种‘两半合一’和‘一分为二’的优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i]](P170)

由于农耕文化、特别是始终处于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状态的农耕文化所具有的靠天吃饭和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了农耕社会不可能积累起足以让北方游牧民族垂涎、并诱发他们化为骑马民族的巨大财富和物质文明,所以,邻近的游牧民族在很长的时期中,也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并未化为骑马民族。加之相对封闭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保护作用[2],使中华农耕文化能够在没有受到异质文化摧残的情况下向农耕文明过渡,从而也就保证了中国农耕文明以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独特发展模式独立创生和发展。

直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和秦汉帝国时期,农耕文明已然成熟、成型之时,骑马民族的冲击才姗姗来迟。因此,尽管在以后的两千年中,他们不止一次地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甚至在元、清两代完全入主中国,却非但不能毁灭中国的文化传统,反而无一不被中国文化传统所融合,自己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也就是说,就血统而言,中华民族、特别是作为其主体的汉族,与西方各民族一样,都是杂种民族。但就文化而言,中华民族文化,却始终是围绕着汉族文化发展,并形成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的融合文明。

--------------------------------------------------------------------------------

[1]近年考古发掘,在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2000年左右的“玉蟾岩栽培稻”,以及最古老的陶器残片,这表明中国早在1.2万年前就有了相当成熟的原始农业和原始陶业。参见乌东峰:《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有新拓展》,《新华文摘》2003年第7期。

[2]中国的封闭状态只是一种相对的封闭状态,并非像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那样“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而是始终存在四条通道:除了大家熟知的出河西走廊过中亚沙漠绿洲的丝绸之路外,还有近来逐渐进入大家视野的经南海西行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越过云贵高原到达印度和东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鲜为人知的横贯欧亚大陆北部的“草原之路”。但高山、大漠、海洋、森林等构成的艰难险阻,既不妨碍中国与四邻相互间的交流,从而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长足发展不断提供新鲜的营养和动力,使之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且又阻止了异质文化的长驱直入,有效地保护了中国农耕文化的正常发展。

--------------------------------------------------------------------------------

[[i]]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1999.

中华文明的特质

一、农耕为本,血缘共有。

农耕社会的人或家畜皆以植食为主,因而人们就像植物皆为根所羁一样,为土地、水源和家园所构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根”所束缚,不但失去了采集狩猎时代到处游荡的自由,也不能像游牧民族那样逐水草而居,随遇而安,而只能累世聚居于一地。由此便形成了农耕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这种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的民族特性,与西方人喜欢探险、经商、殖民的民族性,形成鲜明对照。所以,中华民族始终固守大一统的向心传统,几千年来,无论国力如何强盛,从未越出相对封闭的自然界限去向外开拓,即或在明代,具有当时世界第一流的航海技术和最强大的远航舰队之时,也仅仅是本于“有教无类”地将华夏文明昭彰四夷的文化传统,进行“赔本赚吆喝”式的礼仪往来和文化交流[1],既未用来扩展贸易,更未进行任何掠夺、殖民勾当。

农业生产分农忙和农闲,农忙时必须集中大量劳力抢种或抢收,而农闲时则只能让大量劳力闲置,却又不能遣散,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不违农时,而且保卫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防盗、争水、抗灾、兴修水利……也需要维持一支稳定的“常备军”,而维持这样一支“常备军”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维系重视传宗接代、人丁兴旺的家族体制。由此便形成农耕文化的又一基本内涵:以家族为本位的血缘共有观念。与西方人的以个体为本位的个体私有制观念也是泾渭分明。西方的文明社会,是通过货币经济和个体私有制对于原始氏族制度的彻底破坏建立的;而中国的文明社会,则是通过坚守自然经济和血缘共有制,保存、扬弃和发展氏族制度完成的。由此便形成一种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血缘和拟血缘[2]的差序结构财产共有观——“其相与为共的,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亲厚,愈要共,以次递减。同时亦要看这财产的大小,财产愈大,将愈为多数人所共。盖无力负担,人亦相谅;既有力量,则所负义务随之而宽……然则其财产不独非个人有,非社会有,抑且亦非一家庭所有。而是看作凡在其伦理关系中者,都可有份的了”[[i]](P81-82)。亦即一种既非个体私有制,也非国家公有制,甚至也不是介乎二者之间的团体或集体所有者,而是一种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公私杂糅、变幻不定,按亲疏厚薄分配责任与权利的血缘和拟血缘圈子共有制。或者说,是一种没有明确边界,兼有多少社会角色,便负有多少社会责任并享有多少权力和权利的共有制。

采集狩猎基本上是一种单纯向自然索取的非生产性活动,可以“手到擒来”,常索常有;而农业生产则是一种基于改造自然的生产性活动,首先,它需要寻找和开拓一个适宜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并且必须不断地进行生产和改造方能维持,稍有懈怠或中断便会前功尽弃。其次,它还需要一套远比采集狩猎复杂得多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各种农具、牲畜、水利设施、天文气象知识、农耕技术、养殖技术……等等才能进行生产。这就需要全体成员聚居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合理分工,齐心协力,常年不懈地进行维持和积累。因而,集体的经验智慧便超越了个人的聪明才智,成为决定性因素。这就又决定了农耕文化的又一与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和团体精神的传统观念也大异其趣的基本内涵:崇尚家族主义和血缘伦理的传统观念。由此又派生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意识:重传承因循而轻改革变异的祖先崇拜意识、重伦理秩序而轻个人奋斗和个体素质的子孙崇拜意识、重等级专制而少民主自由的伦理封建意识、重社会安定轻开拓创造的保守意识、重经验教训而轻逻辑思辨的哲学意识,以及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崇尚天人合一、天道循环的中庸意识,等等。

二、兼并战争,家国同构。

累世聚居必然导致族群的膨胀,却已经失去了采集狩猎时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只能在“根”的束缚下,囚在一个固定的地域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即由族群发展为氏族、胞族、部族、部族联盟、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与此同时,宜农地区的稳定与富足,又必然吸引不同血缘族群、氏族向同一地域集中。不同血缘的族群或氏族间的矛盾纷争,势必要求某种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权威来加以管理和仲裁。加之,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但治水非一家一户、一族一乡所能胜任,必须进行更广泛的、超血缘的联合。为了调解和裁决血缘群体或异血缘群体之间的水资源纠纷,领导大家更有效地治水与合理用水,也需要产生一个凌驾于各个群体之上的权威机构,从而也就必然推动和加速农耕社会的社会化进程。中华大地上的第一个文明古国——夏,便是治水、管水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公认的文明社会主要特征之一。而文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财富的积累与财富的集中”[[ii]](P473)。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说,国家不过是积累和维护财富的工具而已。但西方的“文明是由生产技术革命与以贸易形式输入新的资源这种方式积累起来的财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9](P496)。我认为,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西方文明是通过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生存发展模式,刺激生产力和积累财富的产物。[6]而中国“财富的集中是借政治的程序(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借技术和商业程序(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的”[9](P481)。具体地说,就是充分利用宗族自然分支所形成的“社会与经济的分层”,和大宗对于“巫教的法器的独占”,从而达到积累和占有以青铜器为主要象征的财富的目的。[[iii]]当然,尽管积累和占有财富的方式不同,最基本的手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战争。

国家是暴力或战争的产物,东西方皆然。然而,农耕社会的战争,既不同于大抵始于公元前三千纪上半叶,骑马民族所发动的、先后持续了三千年的掠夺战争;也不同于西方人始于公元前16世纪,以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国为滥觞,一直持续至今的海上掠夺和海外殖民战争,而是一种农耕社会内部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发展生产力的兼并战争。在时间上,农耕社会的兼并战争要早的多,而骑马民族和西方海上骑马民族所发动的掠夺战争,则不但发生在农耕社会的国家形成之后;并且正是以农耕国家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主要对象。就战争目的而言,兼并战争的主旨在于兼并和统一农耕生产的领导权或组织权而非掠夺或殖民。因为在农耕社会的国家形成之前,分散的、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并无多少财富可掠夺,若将被征服的氏族或部族的人口作为奴隶进行掠夺,则被征服者的土地便会荒芜,从而造成治水的缺环,而且征服者的土地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无法承受人口的激增,也就是说,任何形式的掠夺或破坏,皆会削弱整个农耕社会的生产力。加之兼并战争的双方皆属植食文化[3],天性中便缺少嗜血成性的残暴因素,更不会像骑马民族那样对被征服者实行“三光政策”。因而,兼并战争的结果便通常是,只要被征服者俯首称臣,交出军事与生产的支配权,并且按时纳贡(包括一定数量的奴隶),就让他们留在原地维持原状。征服者当然要派人去加以监督和管理,便有了最初的官僚制度。

兼并战争的性质,又决定了它在发展形式上,往往是以某个最强大的氏族或部族为核心,如滚雪球般一层一层地越滚越大。最初的被征服者大抵是同祖的远亲,战争的结果便成为认祖归宗——将被征服者的图腾并入征服者图腾,结合成以征服者为核心的、具有共同祖先的胞族或部族,然后再去兼并不同血缘的氏族或部族,最终形成部族联盟的国家。就其性质而言,也就是家国同构——即建立在血缘氏族基础上的拟血缘国家。“黄帝”便是在拟血缘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逐步演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拟血缘共同始祖的。

由于兼并战争基本上是农耕社会内部的战争,每个人都是以氏族或部族一员的身份参战,本来就不多的战利品皆归全体成员共有,个人从中得不到什么实惠。因而,调动征服者内部成员战争积极性的主要措施,便是实行有限度的奴隶制──将部分俘虏化为奴隶,作为征服者全体成员的共有财产;或鹊巢鸠占地将被征服者的肥沃土地据为己有,而将被征服者迁徙到贫瘠的或偏远的地区。与此同时,由于被征服者所失去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原有土地和人口的支配权而非所有权——无论如何,他们都仍然保持着氏族或部族的完整和足以养活全体族人的土地——所以,对于征服者而言,调动被征服者战争积极性的最佳措施,便是通过联姻结成更大的联盟,去继续兼并其他的氏族或部族,以不断扩大盟主的支配权(而非所有权)。而对于被征服者来说,这不仅可以从心理上将自己化为征服者的一部分,在新的兼并战争中还多少能获得些好处。而且,被征服者越多,自己所承受的义务便相对越少,又何乐而不为?这就决定了农耕文化的又一基本内涵──以核心民族为中心的同心圆式的大一统观念。

与欧洲水系相比较,中国内陆水系具有明显的统一性。欧洲大陆从东北到西南斜贯着一条由乌瓦累丘陵、瓦尔代丘陵、喀尔巴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安达卢西亚山脉构成的分水岭,使欧洲大陆形成两个斜面——北冰洋-大西洋斜面和地中海-黑海-里海斜面。故而欧洲水系分别流向四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系的不同流向,从客观上促进了政治的分裂。而中国西高东低,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水系皆自西向东入海,下游平原又有利于开掘运河,形成水系网络。正如唐人李之仪的词《卜算子》所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水系的统一性,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文化和政治的大一统。

如果说,丰富的生态条件与自然资源使中国不存在向外扩张的政治需求;那么,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便决定了中国不具备向外扩张的物质条件,因而,中国的兼并战争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边界(通常不超出农耕文化区),便会自动停止,转为防守,极少再向外扩张。从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将兼并政治权力置于掠夺财富之上的战争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对中国人的不好战、不事侵略大为惊异,并在日记中写道:“在一个几乎可以说其疆域广阔无边、人口不计其数、物产多种多样且极其丰富的王国里,尽管他们拥有装备精良、可轻而易举地征服邻近国家的陆军和海军,但不论国王还是他的人民,竟然都从未想到去进行一场侵略战争。他们完全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并不热望着征服。在这方面,他们截然不同于欧洲人;欧洲人对自己的政府不满,垂涎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1](P14)

三、海纳百川,生生不息。

相对封闭的人文地理环境,既保障了中国农耕文明的独立创生与正常发展,又为它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新鲜动力——与异质文化、特别是游牧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众所周知,正如生命必须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持和发展一样,文化也是通过不同文化的冲突、交流和交融而发展的,任何一个处于绝对封闭状态的族群,即或不走向灭绝,也只能成为文化活化石而不可能有任何发展变化。例如菲律宾棉兰老岛上,生活于难以穿越的密林禁地中与世隔绝的塔桑代人(Tasaday),被发现时仍处于旧石器时代。全族群只有24人,一直穴居在岩洞中,过着钻木取火、使用石器或竹木工具、主要靠采集为生的生活。没有文字,语言中也没有数字。[[iv]](P1-20)故而,中华农耕文明之所以能够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相对封闭而非绝对封闭。

事实上,被尊为中华文明始祖的黄帝和炎帝,就是西北地区以畜牧为主的半农半牧部族的代表[4],他们正是靠着游牧文化喜欢游动、长于开拓、吃苦耐劳、骁勇善战、机动灵活……的优势,在不断的迁徙中战胜中原的农耕氏族,建立一统天下的。而且,黄帝和炎帝的祖族氐、羌族,与西亚的游牧民族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渊源。[5]从一系列考古发掘资料看,“早在铜石并用时代就已经有原始欧罗巴人种进入西北蒙古,而年代为前七世纪至三世纪的乌兰固木墓地的颅骨绝大多数是欧罗巴人种”,“西周晚期的周人已和欧罗巴人有所接触”。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古墓群中,也发现了不少“分属不同支系”的欧罗巴人颅骨。“文献上所说的匈奴和东胡,从现在已掌握的资料看,均属北亚蒙古人种的大范畴”。他们从战国中期开始大批南下,与向北方长城地带扩张的中原强国,展开持久的拉锯战。[[v]]可见,中华文明在其创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异质文化之间不同形式和规模的交流就没有断过。

就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游牧文化和骑马民族的确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但如果说他们在西方的文明史上扮演着“食腐兽”角色的话;那么,他们在中国则大抵充当了“强心剂”角色。即每当中国的农耕文化陷于衰败之时,他们便步黄帝的后尘东进或南下,为中国农耕文化的持续发展,注进新鲜的活力。例如,继任舜担任华夏部族联盟盟主的禹,便是“兴于西羌”的、留在当地的黄帝族的后裔。商王朝衰败时,灭商继任华夏族盟主的周王族,与夏禹一样也都是黄帝族留在西北的后裔。而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建立中华帝国的嬴秦一族,同样也来自西北。[6]此后,凡是中华帝国处于衰败之时,便会有游牧的骑马民族来为其清除腐败,注射持续发展“强心剂”,它们的每一次大规模的入侵,都为开始衰败的中华帝国带来新鲜的活力,致使中华帝国在动乱中重振雄风,再创辉煌。到了中华帝国和农耕文明进入烂熟期之时,他们便索性以易主的方式入主中原,成为中华帝国的统治者,却依然维护、遵从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从未有过任何偏离或中断。君不见,中国历史最辉煌的三个朝代汉、唐、清,皆是骑马民族的“强心剂”作用的结果——汉承秦制,没有嬴秦一族的东来,有怎么会有汉帝国的辉煌?唐继隋业,不但是南北朝长期动乱的结果,而且,唐李氏一族本身就具有胡人血统;清易明主,取代病入膏肓的明王朝入主中华的爱新觉罗一族,则是正宗的骑马民族出身。

真真是南橘北枳啊,在西方的货币经济环境中扮演“食腐兽”角色的骑马民族,到了中华民族的农耕人文环境中,竟充当了“强心剂”的角色。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一以贯之地传承数千年,最重要的原因,除了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这一客观条件外,恐怕就在于中华农耕文明特有的、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华夷之辩”、“以天下为己任”等为内涵的文化包容性。正是这个“和而不同”的包容性,使周边的游牧文化和骑马民族,入乡随俗地充当了“强心剂”的历史角色,甚至以入侵乃至易主的方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共同维护和发扬了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

要之,“农耕为本、血缘共有”,“兼并战争、家国同构”和“海纳百川、生生不息”这三者,也就是中华文明“农耕、兼并、融合三位一体”的生存发展模式。

--------------------------------------------------------------------------------

[1]所以,花了近三十年时间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当地人共同信奉的神明,有关他的种种神话传说、仪式、庆典,历经大约六百年历史文化积淀,已经发展为当地的民俗。

[2]所谓拟血缘,概括地说,就是孔子所谓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或通常所谓的“家国同构”,即将血缘共有制及其相应的等级关系和伦理观念,放大、延伸、扩展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如将“孝”发展为“忠”,忠君爱民便是孝悌的延伸,社会道义便是血缘伦理的延伸;将亲缘关系扩展为乡缘、地缘、业缘、学缘等拟血缘社会关系,拟血缘关系便是血缘关系的延伸,国君或官僚的权威便是家长、族长权威的延伸,等等。

[3]即以植物食物为主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亦即筷子文化;与之相对应的是游牧民族和西方诸民族以动物食物为主的肉食文化,亦即刀叉文化。

[4]《国语·卷十·晋语四》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据刘起釪考证:“少典之‘典’,显然是‘氐’的音转”,“蟜”的古音乃“古羌字的音转。”(刘起釪:《续古史辨》,P18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所以,少典族即氐族,有蟜即羌族。自从远古以来就一直居住在广大西北湟渭之间,即今陕西、甘肃、青海地区,都是主要从事畜牧业的半农半牧部族。

[5]据孙新周考证,在黄河上游诸青铜文化中,与古羌人最密切的辛店文化,其彩陶艺术的艺术风格,与西亚彩陶具有完全一致的人物造型。而是为古羌人南迁的后裔的彝族,其神话和艺术风格也与古希腊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皆属于游牧民族的“马文化”的范畴。请参阅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P134~141,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6]关于嬴秦一族的来源,史学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西来说,以王国维、蒙文通为主,认为秦之祖先,起于夷狄;一是东来说,卫聚贤、黄文弼等主之,主张秦为颛顼之后,禹殷商同属于鸟系祖先传说系统。即或按后说,嬴秦是“或在夷狄”的东夷族的一支,他们至少也是长期生活在西北,与游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从而具有骑马民族优势的汉人。

--------------------------------------------------------------------------------

[[i]]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ii]]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9.

[[iii]]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iv]]刘达成.当代原始部落漫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v]]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J].燕京学报,2003(11).

结论

文化是人文地理环境的产物,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具有不同的文明生发模式。就像不同的家庭环境形成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必然具有不同的成长模式一样。

概括地说,西方文明史是一部在普遍缺乏农业长足发展条件而又开放的人文地理环境中、由于骑马民族的反复冲击和不同文化的不断杂交而形成和发展的,打着鲜明游牧文化烙印的历史。就其性质而言,大抵属于一种不同文化相互竞争,优胜劣败、你死我活的竞争型文明。而中华文明史则是一部在得天独厚的具有农业长足发展条件而又相对封闭的人文地理环境中,独立自主地创生,并通过同质文化的不断兼并和对于周边异质文化反复融合,始终保持农耕文化特质的历史。就其性质而言,大抵属于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和而不同、共济共生的生存型文明。

要而言之,西方文明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个“争”字;中华文明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个“和”字。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1]][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2.

[[1]]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兼论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95夏季卷.

[[1]]汪国风.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1).

[[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1]]刘达成.当代原始部落漫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1]]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J].燕京学报,2003(11).

TheOriginsandCharacteristicsoftheChineseCivilization

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耕耘机;技术方案;推广应用

引言

田土耕耘田间机作业是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人工耕地脱粒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随着农村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劳力紧张的状况,农村对微型耕耘机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微型耕耘机品种较多,性能指标各异,适用性不同,为此,内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所与四川兴明泰机械有限公司成立成立课题组,联合开发研究了一种适合四川丘陵地区使用的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要求。

本文论述了微型耕耘机研究技术方案,技术特征,推广应用前景等内容。

1.技术方案

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以178F、186F、187F系列风冷柴油机为配套动力,变速箱和行走箱为工作机,通过齿轮直接将动力传递出来。变速箱采用两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倒档采用插入式直齿啮合,行走箱采用两级锥度齿轮减速。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并结合实际情况,将本机型设计为两个前进档一个空档及一个倒档。两个前进档的好处是:根据地形及土壤情况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耕作速度,以达到最佳耕作效果,增加倒档是为了在遇到耕作死角无法前进时,可以用倒档将机器倒回开阔地,用倒档再配以其它附加机具可实现多功能耕作,如抽水、喷淋、开沟起垄等。为减轻整机的重量,但又保证强度及可靠性的情况下,变速箱采用铝合金材料,行走箱采铸铁材料。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采用改型的摩托车用湿式摩擦离合器进行离合。这样做的优点用采用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农机上,一是性能可靠,二是节约成本。

2.主要技术特征

2.1标准化

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企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是联系科研、设计、生产使用等方面的纽带,是产品质量可靠的保证。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视产品标准化的建设,并贯彻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提高终端产品的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用户。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同样秉承四川兴明泰机械公司标准化这一最大技术特征,打造标准化高的产品品牌。

2.2EM型微型耕耘机标准化率

全机总项数:245,标准件项数:90,标准化率:36.7%。

2.3基本参数的确定

耕耘机发动机功率与土壤的地质坚实度,含水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发动机功率设计依据是土壤坚实度为850kPa,土壤绝对含水率为25%,植被密度800g/m?与基本参数。经初步计算、额定功率定为4kW/3600r/min,12小时持续功率为3.7kW/3000r/min,燃油消耗率为314g/kW.h,油消耗为6.8g/kW.h,根据以上发动机基本参数,选定市场上流通的F178风冷柴油发动机。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最大耕深≥10cm,平均耕深10cm。

2.4与国内同类技术的比较

根据市场调研及样机试验得出:国内微型耕耘机快档转速一般在100rpm~160rpm之间,慢档在60rpm~80rpm之间,倒档在40rpm~50rpm之间。根据这样的要求并结合所使用发动机的额定转速以及各箱本的结构对各齿轮的齿数及模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改进。

3.总体技术方案的确定

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把开发项目确定为“EM型微型耕耘机”后,课题组派出技术人员对西部地区生产微型耕耘机的几个厂家的微型耕耘机和以汽油机和柴油机为代表的两大派别厂家进行了对比研究,再带着以上问题对微型耕耘机进行了专门调研。

在微型耕耘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为了认真按照国家质量法和标准化的要求,课题组制定了“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企业生产规范,作为生产和检验该产品的依据。该规范参照JB/T10266.1、GB/T10266.2中微型耕耘机技术要求条件及试验方法的有关章节,作为指导检验产品各项技术指标的标准和方法。

根据产品生产要求,对微型耕耘机的安全性能和主要技术性能及产品结构进行实地调研,并征求了部分商、农机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对市场该类产品存在的大架强度不够、行走箱受力结构不合理、机体质心漂移、离合器防护罩螺钉紧固困难、扶手操作手感欠佳等问题进行了逐项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其改进方案,对有些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对其生产工艺、工装夹具、检验方法及生产手段制定了严格的方法和规定。

4.技术成熟度

内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所长期致力于农机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技术开发能力强,四川兴明泰机械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通用柴油机及终端农用机械产品的民营企业,在发动机装配和研发上有独特的优势及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开发和生产耕耘机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耕耘机研制过程中,利用兴明泰公司现有的生产质量控制手段及设计思路移植到农业机械上,结合农机生产实际情况,选定微型耕耘机这一项目,充分吸取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优点,研制开发出具有兴明泰特色的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此款微型耕耘机不仅在强度与平稳性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在设计上比传统的微型耕耘机有了重大的突破。

5.推广应用情况及市场前景

5.1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农业机械化快速崛起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产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措施,是农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农业机械化涉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个环节,发展农业集体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农业机械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广大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不断增加,广大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力,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渴求越来越迫切。只有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需求。

5.2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适应市场需要

根据目前微型耕耘机产品生产和使用情况的现状,课题组人员分别到重庆市的江津、永川、壁山、涪陵和我省的武胜、广安、梁县、南充、西充、阆中、苍溪、巴中、广元等进行调查研究。走访了农机销售商和用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观摩了部分耕耘机的现场操作,倾听了农机使用户对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产品和功能性能要求,亲自参加了农机事故现场分析会。经过调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EM型微型耕耘机的特点我省及西部多丘陵的地貌特点吻合良好,适宜推广,市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农业机械设计手册》(上、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实用机械设计手册》(上、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院编,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

[3]《旋耕拖拉机基本设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4]JB/T10266.1-2001微型耕耘机技术条件.

[5]JB/T10266.2-2001微型耕耘机试验验方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后现代哲学论文范例(3篇)

    - 阅0

    后现代哲学论文范文一、本土资源对于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现代哲学家肩负着双重的任务:一是清除封建主义的尘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扫清思想障碍;一是提炼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研究性学习指导教案范例(3篇)

    - 阅0

    研究性学习指导教案范文篇1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水平的提高、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增强,这一切都赋.....

    2024年预备党员年终总结(收集6篇)

    阅:0

    2022年预备党员年终总结篇1紧张而有序的一个学期又要过去了,在忙碌的一学期里,我认为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在业务....

    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范例(3篇)

    阅:0

    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我市辖30个乡镇,人口64.5万个,土地总面积234.3万亩,耕地面积56.42万亩,人均耕地0.87亩,是....

    后现代哲学论文范例(3篇)

    阅:0

    后现代哲学论文范文一、本土资源对于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现代哲学家肩负着双重的任务:一是清除封建主义的尘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