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整理2篇)

来源: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范文篇1

近年来霸凌事件在校园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校园霸凌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非常大。校园欺凌是一个多因素现象,同个人、家庭、学校、文化等多种因素相关。

一、霸凌的定义

霸凌是指一种反复发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恶意侵害行为,通过孤立、辱骂、威胁、打骂、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霸凌可分为直接霸凌和间接霸凌。直接霸凌包括直接语言霸凌,如谩骂,也包括直接身体霸凌,如拳打脚踢,拉扯头发等。间接霸凌,如造谣,孤立排挤等。

二、校园霸凌行为的特点

(一)普遍性

由于校园霸凌行为对儿童或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巨大危害,各国心理学家都对本国学校的霸凌现象做了调查。挪威学者奥维斯最早关注校园霸凌事件,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对北欧国家的校园霸凌事件进行了研究。根据奥维斯对挪威数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约50%的学生“一个月两三次”或者更频繁地卷入霸凌问题,其中受害者约占9%,霸凌者约占7%。

(二)隐蔽性

校园霸凌现象分为直接霸凌和间接霸凌。直接霸凌是通过身体霸凌或者语言霸凌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较容易发现。然而,间接霸凌通常需要通过第三方,这样就导致霸凌现象难被发现。例如网络传播谣言,背后说坏话。父母和教师也较难判断孩子是否深陷这种霸凌行为。

(三)反复持续发生

受害者通常胆小,不敢将受霸凌的事实告诉教师和父母。霸凌者正是抓住此种心理,反复持续欺侮受害者并且以此为乐。霸凌现象一旦发生就会持续反复发展下去。

三、校园霸凌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儿童和青少年的霸凌行为属于社会行为,是儿童或青少年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直接学习,是指个体直接做出某种行为并亲自体验这种行为的结果,从而获得“何种行为在何种场合下是适宜的”信念。这些信念会指导他们日后的行为。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实现的学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孩子的行为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这些霸凌者常看到他们父母的家暴行为,耳濡目染,或者是一些家长因为教育方式有问题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采取打骂方式。这些儿童和青少年在观察父母的暴力行为后,认为此行为等同于发泄愤怒的正确方式,学习了暴力行为并且应用在学校环境下,就成为霸凌者。

另一方面,家长对霸凌现象认识不够,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之间打闹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教育孩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和家长说被欺负的事实,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传媒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例如,书籍中的暴力情节,电视电影中对暴力的美化和渲染以及网络中的暴力游戏。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孩子们看了书籍、影音或网络游戏会觉得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是正常的。同时自身缺乏认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在学校里的某件小事可能就成为其霸凌的导火线,他们应用在媒介中学到的暴力解决问题方式而成为校园霸凌者。

(三)校园因素

校园因素分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上学以后,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显著增加。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很容易模仿他人的行为。在中国大部分城市,虽然现在教师水平显著提高,但不排除个别教师对学生的指责、打骂现象。教师眼中的学困生,如果性格软弱、内向,则更加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四、校园霸凌行为的危害

霸凌是儿童和青少年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中国或者外国,农村或者城市,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几乎都会有这种现象存在。因此有人觉得,霸凌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霸凌可以让成长中的儿童变得更坚强,从而能更好地迎接成年后的生活。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霸凌行为对被霸凌者、霸凌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有消极影响,因此霸凌行为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有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如焦虑、孤独、自残,甚至有自杀的想法。而霸凌者可能会在的道路越走越远,也可能因为控制不了自己攻击他人而抑郁。看到霸凌行为的同学会恐惧,心灵受到创伤。如果旁观者看到霸凌行为没有受到制止或惩罚,他们也有可能受到错误的引导而走上霸凌的道路。校园霸凌行为毁坏校园和谐氛围,影响儿童和青少年以后的发展道路,甚至可能引发自杀和犯罪,影响到家庭和社会。

五、对策与建议

校园本应该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花园,教育祖国未来的地方。然而,校园内霸凌事件却越来越频繁,破坏了本应该是一片祥和的学习氛围。那么,究竟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对策能够解决校园霸凌呢?

(一)个人方面

首先,加强认识。研究显示,实施暴力的儿童或青少年自身并没有认识到暴力对他人所产生的危害,因而他们肆无忌惮地霸凌给他人带来伤害。因此,学生自己应该充分意识到霸凌行为危害的严重性,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矛盾不再采取暴力的方式。

其次,青少年和儿童应该注重沟通交流。交流包括和同学的交流。当遇到矛盾时,要学会用语言表达,而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同时也要多与教师和家长来交流。如果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应该及时向教师和家长反映,积极沟通,寻求帮助。

再次,同W们如果看到其他同学被欺负,不应冷眼旁观,应该及时劝阻欺凌者,保护被欺凌者。校园环境需要所有人的共同维护,保护他人的同时也是保护自己。

(二)家长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强大的后盾,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心与教育。

家长应该时刻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力量。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加自信自律,较少被欺负,较少欺负他人。家长要以身作则,坚决杜绝暴力行为的发生,以免孩子模仿学习。

家长应该尽量陪伴孩子,注意孩子所关注的电视、网络信息有没有不健康的内容。如果要观看含有暴力信息的内容,家长要陪同观看,并且教育孩子暴力行为是不正确的。

(三)学校方面

在反霸凌行动中,学校是最重要的一环。学校的管理者要正视霸凌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预防霸凌事件的发生。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该为和谐校园贡献一份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关心,给予学生应该得到的尊重,鼓励儿童和青少年的多元化发展等。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课程,增强学生对霸凌行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缺失是导致霸凌现象的原因之一。同时教师要告诉同学们,学校和教师永远是他们的后盾;告诉同学们“人善被人欺”,我们不可以欺负别人,但是也不能让别人欺负。如果有霸凌事件发生要坚决抵制,第一时间联系学校和教师来处理事情。学校可开通投诉邮箱。

(四)国家与社会方面

国家要完善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惩罚霸凌学生,保护被霸凌学生来约束霸凌行为发生。

通过公益活动加强美德、公德教育。指出暴力的恶果,减少暴力文化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手机等电子媒介,以及书报等纸质媒介,都会对儿童及青少年产生影响。因此,呼吁各类媒体对播出的内容、出版的书籍等严格把关,减少美化和渲染暴力对未成年人的误导。

国外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例如,2003年9月,美国新泽西州制定反霸凌法规,要求学校采用反霸凌政策,处理霸凌和其他骚扰。“olweus禁止霸凌计划”要求任命反霸凌协调员,并建立学校反霸凌条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霸凌的专题讨论。据统计,这项计划实施后,校园中的霸凌和其他行为减少了50%。设立求助电话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英国许多地方设立了针对儿童问题的热线,请志愿者和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包括霸凌在内的儿童问题。

六、总结

不论被霸凌者有什么样的错,霸凌都不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冤冤相报何时了?与其以牙还牙,不如手挽手,肩并肩,建设和谐校园。目前,校园霸凌事件还时有发生,希望学校、社会各方可以警觉起来,改进不足之处,帮助孩子们。

【参考文献】

[1]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9(04):80-83.

[2]吴志锯.合理、合法地制止校园欺侮行为[N].中国教育报,2007-07-12.

[3]张馨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应用[D].烟台:鲁东大学,2015.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范文篇2

基础教育的功利性追求必然导致人格教育的缺失,当务之急就是要从目前不科学、不理智、不健全的教育中把孩子解放出来。

关键词:

基础教育;功利性;批判

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有多少?症结何在?出路何在?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国教育界都在关注并热议下列问题:中国为何至今未出诺贝尔奖获得者?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何难出一流的创新人才”的答案在哪里?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孰优孰劣?“中国制造”何时变为“中国创造”?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何时能减轻?中国的家长为何对孩子学习成绩如此苛求?为何“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状况难以得到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何时休?择校热为何高烧不退?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何时实现?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令人困惑、烦恼,甚至痛苦。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由基础教育的功利性导致的。

一、急功近利是目前基础教育问题的症结

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了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社会的急功近利导致了目的单一的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瞧见急功近利的影子,过早的开发教育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类培训班、兴趣班是怕孩子升学吃亏,教师课堂教学稍微远离应试教育就会受到家长的质疑甚至反对。眼下的中国社会可以说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可以谈教育,最有资格谈教育的教师反而集体“失语”。因为急功近利,进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全面育人的基础教育被异化为仅对与考试有关的科目与技能的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那些无法直接在试卷中显示的但对人格生成与未来发展极其重要的东西,如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能力,人的创新精神与潜质,个人爱好与特长等,全被一张张冷冰冰的考卷过滤掉了。本应丰富多彩的基础教育被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整合得奄奄一息,本应丰富多彩的孩子个性培养变成了统一的模式复制。由此所产生的价值导向导致基础教育的一切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基础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当知识异化为考点,教育变成考试培训的那一刻,一条狭窄的教育单行道就形成了:知识―考试―分数―升学―就业。知识被区分为“有用”和“无用”,分数决定成功与失败,教育的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日益弱化。即使教育者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在这条狭窄的道路上闪转腾挪,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更不要说教育者也被功利化了。如此发展下去,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技能演化为分数,学生被培养成毫无生气、毫无人格、毫无思想的机器。所学知识不仅不能转化成智慧,反而成了束缚学生的枷锁。这种后果并不是耸人听闻的假设,由此导致的教育恶果已经显现:校园欺凌,学生群殴,杀害同学甚至教师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许多人将这种恶果归咎于教师,因此,只要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出现,不管事情大小,不论真假,全民围攻。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如何造就一流人才?钱学森之问还用回答吗?单纯的知识教育使厌学之风蔓延,蔑视教育、轻视知识的风气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据调查,中国公民年读书数在世界上排位极低,一个只拥有知识碎片而没有文化,一个只醉心奇闻逸事不读书的民族如何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础教育的急功近利导致浮躁之风愈演愈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已经全民化。家长、学生拼命地择校、择名师以求考名牌大学,于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愈演愈烈;幼儿园小学化,家长与教师合力加码,孩子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被剥夺,正常的成长过程被扭曲,家庭丧失了温暖,教师变成了“恶魔”,感谢师恩逐渐成为一句充满嘲讽意味的话语,素质教育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急功近利让教育变得残缺不全。教育的最根本功能和最基本的要义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指自然的、具有动物属性的人,第二个“人”是指区别于动物的有高尚灵魂、追求精神自由、追求真善美的人。教人如何就业,如何获取物质和金钱,只不过是强调人的动物属性,而这种“没有灵魂的教育”却成了社会时尚。有人说,把农村出来的打工仔培养得喜欢读文学名著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育一定要有精神的厚度、灵魂的高度及人生的宽度,但这种教育正渐行渐远。急功近利,也使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全面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难以落到实处。新课改的重要的价值取向是三维教育目标的达成,但事实上,传统的知识目标尚且可以,能力目标已有折扣,“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则被严重忽视。原因很简单,就是高考不考这些内容。恰恰这两方面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比单纯的知识重要得多。基础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基础教育应该为孩子的一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奠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必要的知识基础,更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素质。这些恰恰被我们急功近利的基础教育所忽视甚至抛弃。这正是当前教育最值得忧心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

二、导致基础教育急功近利问题的原因分析

面对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有识之士不禁要发问:中国的教育的急功近利为何表现得如此狂热和不可遏制?其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中国的人口与就业的矛盾导致教育的急功近利。从客观上讲,中国人口众多,各种资源有限,就业压力过大,生存竞争激烈,因此势必将这种竞争延伸到人的学生时代。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技高一筹”,必须“先人一步”。学生学业的竞争就自然成为未来生存竞争的预演。家长就只好将升学就业作为第一要务为孩子设计,急功近利也就不可避免。从国家的层面看,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又是硬中之硬,改善民生是大局中的大局。让百姓多就业、快就业也自然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家、国在此形成共识和合力,教育的急功近利和短期效应也就“顺理成章”了。另一方面,国家目前仍然存在的过于死板的用人制度和片面的唯学历论的人才价值取向也推波助澜。这些导致人把追求高学历当作人生特别重要的必修课,把应试能力当作最重要的能力来训练,从而求得“一考定终身”的效果。于是教育直接成了生存就业的工具,教育功能的狭窄化和减弱化成为必然,急功近利成为必然选择。要看清中国教育的真面目,仅站在教育里面看教育是不够的,只有站在更高的高度来俯视,才能看得更真切,理解得更深刻和更透彻,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在一般意义上把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简单归因为高考制度是不科学、不公正的,是比较肤浅的。高考制度当然要改,它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内容。但要根治中国教育的弊端需要较长的过程,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内外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统筹安排,从教育制度、用人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社会的人才价值取向的改变等各个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

三、解决基础教育急功近利问题的对策建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容(收集3篇)

    阅:0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容范文篇1现在电视频道越来越多,但其中有多少在替农民朋友说话,又有多少在说农民想知道的....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整理2篇)

    阅:0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范文篇1近年来霸凌事件在校园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校园霸凌对儿....

    总部经济调查报告(整理2篇)

    阅:0

    总部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篇1关键词:质量事件质量事故管理原则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概述《核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