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整理2篇)
来源:
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生;欺凌行为;预防和干预
一、引言
笔者在任教的第一年,任教班级里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一位比同班同学大三岁的男生,经常以老大自居。对从外地新转来的另一名男生,收保护费。让这名男生付一学期的牛奶费,保证以后没人打他。还有校园里的,以大欺小,高年级低年级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校园除了直接的肢体攻击(以强凌弱、群殴个体)外,还包括学生间私下起绰号,嘲讽、取笑他人的家庭背景、个人缺陷等等。而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家长认为这是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基本上忽略了它的危害性。其实,这种行为的危害也是巨大的,这是一种变相的前兆性的校园暴力现象,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与校园现象相关的恶性事件和暴力事件频发,应当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一)校园欺凌行为具有非均衡性:
1.力量上的非均衡性通常表现为以强凌弱、以大欺小,这是欺凌区别一般意义上的攻击行为的关键之处,也是欺凌行为的根本通过调查发现,超过70%的学生认为欺凌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身体弱小,相对于被欺凌者而言,欺凌者总是年龄偏大、身体更强壮、脾气比较暴躁,在欺凌行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受欺凌者则处于不利地位。除了身体方面上的优势外,欺凌者可能作为一个群体,在力量上、心理上,或其他社会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这是欺凌行为区别于以往攻击的关键。
2.年龄上的非均衡性,欺凌行为在年龄上的非均衡性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欺凌者和受欺凌的比例都有显著的下降。在调查中也发现小学的欺凌与被欺凌者的比例分别是27.8%、8.4%,小学的欺凌与被欺凌者的比例分别是16.6%、3.7%。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成为潜在的欺凌对象的可能性将逐渐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社交能力也逐渐增强,儿童有可能逐渐摆脱原来体力上的劣势,减少受的几率。而欺凌他人的行为则可能有着更深层的机制或原因,与儿童人格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有联系。
3.性别上的非均衡性,“2000年Khatri、Kupersmidt和Patterson经研究发现,通过受欺凌可以对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预测。这种预测受到性别的影响,即女孩更易受同伴受欺凌的影响。这个研究发现,和男孩相比,受欺凌女孩更多的表现出弱小、胆怯、性格抑郁或不受同伴欢迎,这也造成了女孩的受欺凌形式与男孩不同,多是间接受欺凌,如社会孤立、排挤等。因此,总体上说,男生受欺凌者多数只受到来自同性的欺凌,而女生受欺凌者不但受到来自同性,还受到来自异性的欺凌。”【1】
(二)校园行为具有隐蔽性:校园欺凌行为虽然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但一般的欺凌行为却往往得不到教育者足够的重视,直至发生严重的暴力事件。校园欺凌行为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欺凌行为发生地点比较隐蔽,欺凌者为了躲避成人和老师的监管和避免被其他同学发现后举报,大多选择在隐蔽的场所对他人实施欺凌。校园里的操场、宿舍、厕所、上放学路上等其他比较隐蔽的场所都是欺凌事件的多发场所。在调查中发现操场的欺凌事件发生率相对最高,占到53.5%。宿舍占到40.1%,厕所占47.5%,这说明,学校的物理环境有待加强监管。
2.受欺凌者通常会隐瞒欺凌事件。受欺凌者在欺凌事件中处于弱势方,长期受欺凌使得他们的性格特点比较软弱,导致他们对欺凌者采取的都是屈服、顺从的行为,长时间的受欺凌形成的习惯性屈服的性格,不但不会揭发检举欺凌行为们还会隐瞒自己被欺凌的事实,以避免因为自己的泄密会引起欺凌者再次的打击报复。
(三)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持续性:学生间的欺凌并不是偶然一次或几次的行为,偶发的一次或几次的行为叫做捉弄、开玩笑,这种行为本身是无恶意、非蓄意的,可以看成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过程。“而学生间的欺凌行为通常是重偷胤⑸,受欺凌者多次地或者持续地遭受侵害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稳定的欺凌/受欺凌关系,欺凌者习惯上认定受欺凌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到欺凌的事件告诉他人,或确定即使事件泄露,自己也不会受到处罚,因此他们会重复把受欺凌者作为攻击的对象,而受欺凌者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和习惯性,则长期遭受强者的欺凌。”【2】
三、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原因分析
小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逆反心理较强,爱模仿,情绪易偏激,对朋友很讲哥们意气。在这种模仿天性的驱使下,他们可以模仿自己崇拜的一切行为,这些行为反映到同伴、同学间常常表现为欺凌。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文化市场活跃,随之糟粕文化大量涌现,封建文化残渣泛起,特别是宣扬凶杀、色情、黑道等腐朽文化的影视和书籍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
(二)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
1.校规控制性过强。当前学校总是对校园安全问题过于谨小慎微,怕学生出现安全事故承担责任,校园各项规章过于严格,因此学生对校园环境及学校管理不满。学校氛围和教师对待欺凌问题的态度与学生中欺凌的关系最为密切。“学校的整体氛围影响着学生对于学校欺凌的认识与态度。与那些欺凌现象较多的学校相比,那些欺凌现象较少的学校的特点是,拥有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以及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3】
2.预防治理措施匮乏。对于学校来说,通过制定有效的针对校园欺凌的防范措施是制止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必要条件。“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展有效防止欺凌行为的项目和计划,甚至有些老师和领导对校园欺凌也没有很清醒的认识,更有甚者许多学校根本未将发生在校园里的欺凌、暴力事件及时上报,他们一般将欺凌事件当作纪律问题而不是犯罪问题进行处理,他们担心人们会排斥带有不安全标签的学校,给学校的日常工作带来不便,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4】这种不敢正视现实的后果丧失了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机会。
3.校园隐蔽场所监管不力。欺凌行为毕竟是一种违反校园规范与法规的行为,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侵犯,因此,校园欺凌行为往往发生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查,操场、宿舍、厕所等等隐蔽的地方占欺凌行为发生的80%以上,主要是这些地方人员流动不大或者欺凌行为容易被日常行为所掩蔽,如果能够对此类地方加强监管,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4.教学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教师处理问题的公平度和对待不同同学的亲和度以及对学生的暴力与体罚都很可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中的欺凌发生率。如果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和随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抗,而且,对学生有偏见、歧视或冷落同样会刺激学生的过激情绪。”【5】
四、小学生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干涉
校园欺凌在我国是一个普遍、严重而又缺乏足够重视和干预的问题,然而,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国外很多国家如挪威、美国、日本等针对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都取得了很好效果。结合国外对校园反欺凌经验的研究,对于我国的校园反欺凌措施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和家庭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社会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
1.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依据。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时往往无法可依而陷入两难的境地。青少年法制建设的开展,不仅仅关系到每一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在法律的层面上给期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界定,以避免传统的定义过于狭隘,学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对校园欺凌界定的多样性,为校园欺凌案件的合理、合法、有据的解决提供法律层面的保证。
2.教育部门配合,制定反欺凌措施。“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增加,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在关注暴力事件原因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重视校园欺凌问题,在校园暴力的源头阶段将其斩断,积极督促学校制定、实施反欺凌措施,并且通过对欺凌问题发生原因、类型、频率等的调查对校园反欺凌工作做出及时的评估。”【6】
(二)学校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宣传反欺凌政策。
1.提高教师干预能力学校管理层及教师要达成共识: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欺凌,校园决不允许欺凌存在。学校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反欺凌政策,减少校园欺凌发生率。教师可以通过板报、主题活动周、家长会、专题演出等形式宣传学校反欺凌政策,努力促进安全校园气氛的形成。通过这种活动,让每个人都知道,学校对欺凌的各项干预措施正在实施中。
2.加强隐蔽场所监管,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操场、厕所等校园隐蔽场所是欺凌事件多发地带,学校要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监管。学校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干部共同配合,在课间和课外时间在这些校园隐蔽场所轮流值班,对发现的欺凌事件及时阻止。
3.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教师学生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权威,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粗暴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滥用暴力、粗话等不良言行对学生进行身w和人格的攻击。教师要时刻维护自己的教育形象,拥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班级气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好的学生卷入欺凌行为中的比例相应很少,同伴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欺凌行为。”【8】
(三)家庭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加强亲子沟通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了解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也有利于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言行。在交流方式上可以采取电话交流、书信交流,在交流的时间上要定期定时和孩子联系,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言行不是没有人管教的。在交流内容上要全面细致,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像孩子的生活饮食、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要关注。对孩子的欺凌行为要及时发现,争取消灭在萌芽期。父母给予的家庭温情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孩子,欺凌行为发生的概率。
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范文篇2
什么是霸凌或者欺凌?
霸凌行为(Bullying)是指带有敌意地使用攻击、威胁、强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惧,从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它有两个重要特点:霸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只有攻击者强于受害者时,所进行的攻击行为才能被视为霸凌。霸凌往往是一种习惯,极有可能会反复发生。
校园中霸凌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能是聚众行为,即一群人对于某一个人的霸凌。后者通常以一个主要霸凌者为首,其他人或起到协助作用,或坐视不管,然而起哄和默许都使霸凌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霸凌的发生要比我们想想的频繁得多,也普遍得多。2016年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2%的高中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遭受过霸凌,5~18岁的学生中有21.8%表示曾经被霸凌过。我国的数据暂缺,但情况可以想象,并不乐观。
欺凌有哪些表现?
言语上: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的话语;嘲笑讽刺;威胁、恐吓、强迫他人做不想做的事;敲诈勒索。行为上: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暴力行为、肢体攻击。这是校园中最常见的欺凌形式,却常常被认为是“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网络欺凌:社交网络上的言语攻击;威胁恐吓的邮件和短信;信息、照片令他人难堪等。
被欺负的孩子往往并没有什么错,可能因为ta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ta不爱说话,或者因为体型、外貌等等。但这些原因从来都不能成为被欺负的理由,没有人应该受到欺负。但现实是:每个人都有受到伤害的风险,我们不能只顾保护好自己,而不去从根源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校园欺凌会波及到哪些人?
除欺凌者与受害者外,参与欺凌的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协助者(assistant)是欺凌中最大的帮凶,也是最软弱的。在欺凌者首先实施欺凌行为之后,协助者会迫切地想要加入到其中。我们校园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一开始只有一个人欺负人,后来更多的人加入。协助欺凌者好像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行为,类似“站队”:我跟你是一拨的,我帮你欺负别人,你别欺负我。
起哄者(reinforce)如果个体对于反抗欺凌的预期是偏负性的,例如会认同“枪打出头鸟”、“我并不能改变什么”,那么将很有可能成为起哄者。
局外人(outsider)在面对欺凌行为发生时可能会选择回避、直接走开。但他们是欺凌事件中变数最大的角色,如果他们能改变对于反抗欺凌的负性预期,那么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抵抗者(defender)是欺凌行为中与受害者站在一边的。这些敢于反抗欺凌者的孩子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较少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校园欺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1.失眠。在校园中曾受到过欺凌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睡眠问题,并且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欺凌次数的增多而提高。2.心理失常。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遭受过欺凌的孩子。3.缺乏自信,自尊降低。被欺凌经历越多、时g越长,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4.影响正常学习。欺凌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5.严重行为问题。被欺凌的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以及成年后的型人格。美国每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个枪击者都曾经被霸凌过。长期的逆境会导致人的情感反应系统一直处于激活状态,这种慢性压力会永久损坏大脑神经元。
对于欺凌者,行为实验表明,他们并不会获益。这类孩子有很高的患有抑郁、焦虑情绪障碍以及自杀的风险。可见,欺凌者并不是胜利和强势的存在。据调查,小时候曾作为校园欺凌者的孩子,在长大后有更高的风险参与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为。
我们应该怎么做?

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收集5篇)
- 阅0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篇1校园欺凌的界定为校园欺凌下一个可操作的定义,借此定义有效开展应对工作并非易事。有人认为,界定是否构成校园欺凌,要看被欺负同学的主观心理感受,被欺.....

毕业生自我介绍(收集9篇)
阅:0毕业生自我介绍篇1我身边的朋友一般都会叫我野兽(我不好意思说是禽兽),当然并不是说我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而....

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整理2篇)
阅:0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范文篇1关键词:小学生;欺凌行为;预防和干预一、引言笔者在任教的第一年,任教班级里就发生....

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收集5篇)
阅:0小学校本课程体系篇1一、确立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建设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必须与课程建设目标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