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论文(整理2篇)

来源:

植物保护论文范文篇1

深化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废物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增值;以生态保护、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为发展目标,实现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提升生态农业的持续性。

二、推广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性

植保技术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条件,将其应用于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其一,植保新技术转变了传统植保方式。植物生长所需酸碱度、温湿度、渗透性等指标是植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受土质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影响,土壤难免出现害虫、真菌、细菌,这就要求及时处理各种危害。传统植保多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杀菌除害,虽然起到了杀菌抑害的目的,但由于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品安全问题等。植保新技术在栽培上推广“三免”技术,田间管理上推广“三避”技术,植保措施上实施“三诱”技术,这有效避免了传统植保技术的负面效应。其二,植保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关注于综合效益的实现,植保新技术的推广益于生态农业发展。首先,植保新技术可有效防治农作物病害,减少病虫害带来的环境危害、生态损害及经济损失;其次,植保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生产力投入,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且以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提升了农作物产量与附加值,利于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最后,运用植保新技术可有效控制生态保护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对实现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当前植保新技术从防治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昆虫信息素、植物源农药等)、物理防治技术(光、高温、电磁波、物理阻隔、人工器械防治等)及化学防治技术,在植保措施上主要为“三诱”技术,即为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下面说明“三诱”技术的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应用效果已被确定,其能够杀死吸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地老虎等多种害虫,且在夏季高温季节能够诱杀成虫700多头,其杀虫范围极广,杀虫量极大,促使其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之中;同时,在本季度害虫量减少的前提下,下季或来年虫口密度减少,这对减少虫害防治成本,降低虫害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比可知,在未用杀虫灯前,高温季节每月需喷洒农药4~5次以杀死螟蛾科害虫、金龟子,使用杀虫灯后,可不用农药防治螟蛾科害虫,其他科害虫防治只需喷洒农药1~2次,这既减少了劳动时间与强度,又减少了农药用量与成本,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效益与效率。再就是,频振式杀虫灯在其作用中无污染,且对人畜无害,使用安全性较好。黄板。黄曲条跳甲是叶类植物害虫之一,且较难防治,若要药效防治,则需农药药性极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危及人的生命安全;黄板对趋色害虫,尤其是趋黄害虫具有较强的诱杀作用,如小白菜应用黄板杀虫调查中,一张黄板一般可粘黄曲条跳甲83~241余头,贴近蔬菜、加大用量后可达364头。由此可见,使用黄板可有效避免高毒农药在叶类蔬菜中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且利于保护人体健康;黄板使用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适度调整用量,靠近蔬菜,以提升黄板粘虫量,减少虫害,促进农作物成长。性诱剂。性诱剂诱杀害虫效果较好,如1个防治周内,小菜蛾性诱剂可在1个甘蓝生长季节诱杀成虫853头,在1个诱芯使用期内,斜纹夜蛾性诱剂可诱杀成虫384头,小食蝇诱剂诱虫效果也较好。

四、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重点关注农业生态效益,这需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态性。植保新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显著优势,如减少了化学药物对土壤成分的危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质,延长了土壤使用年限,有效控制了虫害,且对人畜不产生或产生极小危害,利于产品安全与人畜安全。且随着植保新技术研究的深入,此技术结合了生物技术中的细胞、基因成功经验,从细微层面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不但去除了病原微生物,且力求从根本上控制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破坏,这对提升农作物生产率与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利于实现农民增收,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因此,植保新技术对推动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发展前景广阔。

五、结语

植物保护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植被调查;植被恢复;植物群落;恢复模式

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多样,硬质景观和植物景观均很丰富,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文化遗产。近年来,国务院把风景名胜区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列在一起,而且重申和强调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十六字方针。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风景名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到了规划议程当中,风景名胜区已经是兼备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生态保护以及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等功能的重要区域,风景名胜区事业己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公益事业。

1研究背景

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多样,硬质景观和植物景观均很丰富,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文化遗产。目前,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很快,在世界的经济份额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已经成为各国非常重要的行业之一。因为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传统、粗放的观光旅行,缺乏全面、科学的总体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植被资源过度、超负荷的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与执法不力、管理不严,风景区开发者、管理者及游人的环境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从而导致了我国大部分风景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植被破坏[1]。

2研究目的与意义

风景区旅游在创造繁荣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利于旅游地及附近地区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及社区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抚贫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居民环保意识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本地区自然环境与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资金投入;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价值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往来等等。植物的景观效果与植物本身的客观现状、立地条件以及人们的认知开发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联。

3植被恢复概念的提出

植被(vegetation)是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总体。植被恢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它能充分利用土壤来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区域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恢复第一步是要进行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木林、草地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它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植被合理稳定的结构、高效的功能与和谐的关系[2]。生态恢复是指运用适当措施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有利于利用并恢复其原有的潜力[3]。

4植被恢复的发展阶段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以恢复生态学为基础,但是恢复生态学本身还是一门很不成熟的学科[4],是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全属于恢复生态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对生态恢复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成果。

钟祥浩等指出在封禁条件下,遵循环境生态系统演替原理,让退化的生态系统自然地恢复或在人为作用下自然恢复,经过一系列的演替变化,最终达到其初始状态或者进入最优化的生态系统状态[5]。黄春晖,高峻指出把生态构建作为恢复生态学的新视点[6]。何跃军,叶小齐等认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生态演替理论为依据,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首先排除干扰,再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微环境系统,从而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7]。岑慧贤,王树功指出干扰与演替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演替是可预见的和有秩序的变化系列[8]。

何正盛认为在恢复与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应遵循八条基本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也就是生态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限制因子理论、地域性原理、生态位原理、物种共生原理、密度效应原理以及二效益相统一的原理[8]。宋乃平等指出植被重建的理论基础应归结为顶级群落理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与循环理论、多样性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以及地域分异理论[9]。肖天贵等认为生态重建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生态重建的复杂性反映在人与自然矛盾和冲突的协调重构上,可持续发展是生态重建的基本理论基础[10]。目前,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生的理论是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该理论是VanderValk提出的[11]。

植被恢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生态重建的第一步,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是生态重建的重要步骤,也是现代生态学中重要研究内容[12]。

5植被恢复的主要模式

5.1保健型植被恢复模式

孙爽[13]提出构建养生保健型植物生态群落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种类,来改善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利用群落植物空间层次的错位关系,营造出关系协调、功能显著的复层混交林。养生保健型群落的园林意境能达到自然美和功能实用的统一和谐,使园林比自然更典型,使生活在此环境中的居民能在视觉、听觉、嗅觉乃至体疗方面均受益。建立人工植物群落的要求,也就是提高绿化率、提高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从而提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提高景观质量,提高植物的分解和合成作用,即提高循环能力[14]。

5.2近自然型植被恢复模式

陈存根[15]提出“近自然林(near-naturalforest)”是根据顶极群落理论,选择地带性树种,培育成近自然林应有的健康、稳定、多样的混交林。既具有集约经营的人工林生长迅速的特点,又满足天然林稳定、持续发挥多种效益的功能。风景区营造近自然林,首先要判断当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特征,通过生态型绿化建设“近自然”群落是植被恢复的一种新理念,它以生态学的潜在自然植被和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运用乡土树种,即当地自然植被的主要乔木、灌木,运用容器育苗等“模拟自然”的技术方法,经过人工营造与植被自然生长的完美结合,从而超常速、低造价地营造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目标,实现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趋于稳定状态、后期完全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少人工管理型”绿地[16]。在风景区进行生态型植被恢复,营造“近自然”群落,就是依据地区的潜在自然植被,确定该目标绿地类型,选择植物种类并进行相应的植物配置。

5.3野生常绿阔叶型植被恢复模式

吴征镒.1998,(6):165一168.

作者简介: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饭店培训总结(收集3篇)

    阅:0

    饭店培训总结范文篇1关键词:旅游饭店;培训方案;有效培训现代企业的竞争,虽然是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但归根....

    植物保护论文(整理2篇)

    阅:0

    植物保护论文范文篇1深化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废物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增值;以生态保护、防治污染、维持....

    幼儿园保育员工作职责(收集8篇)

    阅:0

    幼儿园保育员工作职责篇1三、按照消毒制度的规定,认真做好碗、筷的消毒工作,认真做好饭前餐桌的消毒工作。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