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概述(整理2篇)
来源:
植物保护概述范文篇1
根据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规程》还将耕地分为五个二级类: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在《规程》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开展了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工作时,将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果(树)粮间作地都调绘为耕地。
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概念的延伸
从农业历史上看,耕地与其他农用地一直存在着相互的转换。在依靠自然肥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时代,农民通过休闲、草田轮作、作物轮作等手段恢复地力;因此,耕地上面种植的作物或植被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规程》中的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就属于这类。
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施用化肥补充耕地养分,可以做到不休闲、不轮作。但是,随着自给自足农业为市场经济代替,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对土地资源的配置调节作用的不断增强,农民必须适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以稳定和增加收入;同时,农业结构调整也是我国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应对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措施。因此,调整农业结构,因时因地不断改变耕地的种植类型,对于促进农民富裕,壮大农业经济是必然趋势。
1999年12月,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把大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确定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同年12月底,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搞好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调整思路,坚持政策引导和科学规划,增强服务意识,使农用地管理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好。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在对耕地的认识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一是确定了新的耕地鉴定标准。从2000年开始,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将耕地改为其他农用地,经认定土壤耕作层未被破坏或轻度破坏易于恢复的耕地,都不作为减少耕地考核。二是明确规定,将闲置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或被破坏的耕地开发整理成园地,并经土地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认定能调整成耕地的,可以视同补充耕地,在土地变更调查时按现状地类调查。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时期适用)(下简称《过渡分类》),自2002年1月1日起执行。在《过渡分类》中,耕地与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并列作为农用地的二级类,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在执行《过渡分类》、进行土地变更调查时,设定了很多可调整用地类型,如可调整果园、可调整有林地、可调整人工草地、可调整养殖水面等,其主要特征为由耕地改用作现状用途,但耕作层未被破坏或可复耕的土地,土地变更调查时仍作为耕地对待。
2002年的《过渡分类》关于耕地的概念实际上与《规程》中耕地的概念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新开发复垦整理地,将原来“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改为“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耕地保护工作的不断实践,耕地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的。从耕地的生产能力来看,耕地转换为园地、草地和鱼塘,并不意味着丧失了其农产品的生产功能。从土地利用角度看,耕地、园地、鱼塘之间互换用途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可逆性。从农作角度看,园地土壤也有耕作管理措施,也应该属于耕作土壤。从土壤肥力角度看,园地因为肥料投入多,还可能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地质量或生产力。即使是鱼塘,因为大量鱼的排泄物,加上鱼饲料残余沉积塘底,鱼塘塘底的塘泥成为很好的肥料,当鱼塘复垦时,塘泥覆盖地表成为肥沃的耕作层。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的概念
第一次土地详查中将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果(树)粮间作地都调绘为耕地,显然扩大了耕地的面积。这其中,草田轮作地、果(树)粮间作地实际上都属于可调整的耕地,其用途是变化的;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属于非固定的耕地,随时存在弃耕撂荒的可能。
此外,耕地、园地、鱼塘之间互换用途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耕地改换为种植果树或养鱼,复垦以后并不见得地力衰退,而是可能提高。所以,耕地上种植作物(包括果树)或改养鱼,只要能够复垦,而且复垦后生产力不下降,就依然可以视为耕地。
因此,从耕地保护的目的是保护耕地的生产力的角度上讲,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耕地概念上,应该承上启下,变革《规程》中耕地的概念为:耕地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种植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等一年生农作物的土地,也包括利用原来的耕地栽种果树、林木、花卉等多年生作物的土地;耕地还包括原耕地用来养鱼、养猪、养鸡等养殖业,但没有进行地面固化,可以复垦的土地。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护区的划定
1.不能禁止划入耕地保护区的现有耕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各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的战略性规划。它包括统一调整和规划耕地、林地、牧草地、居住用地、交整理地、水域用地等等,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避免浪费和保护土地资源。有人片面地认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保护耕地。实际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相当综合,既要考虑“吃饭”,也得考虑“建设”与“生态”,并非仅仅是保护耕地。而且,对于一些大都市,其主要功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火车头”的作用,其土地利用安排首先应该考虑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这样的大都市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在不超出资源(土地与水)承载力和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前提下,优先考虑城市建设用地。为此,大都市规划中首先应该是划定生态环境用地和那些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用于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耕地不能划入耕地保护区。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不能划入耕地保护区的现状耕地是:
(1)划定的用于各项建设的耕地
这包括根据需求预测和适宜性评价用于城市、村镇居民点、交通道路等各项建设的耕地。
(2)大于25°的坡耕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四条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而且规定已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上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当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因
此,根据国家法律,现有大于25°的坡耕地要逐步退耕,不能划入耕地保护区。
(3)其他严重退化、不宜耕的耕地
其他发生严重土地退化的耕地,包括严重风蚀的耕地、严重水土流失的耕地、土层非常薄浅的耕地,严重污染的耕地,也应该考虑不划入耕地保护区。其中农药、重金属污染已经影响到土壤健康,并且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土壤污染达到国家限制标准的耕地,应该退耕,这类耕地最好不划入耕地保护区。
实际上,严重风蚀的耕地、严重水土流失的耕地、土层非常浅薄(
当然,将部分耕地划入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用地,必须要本着集约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划定建设用地,不能借机无限扩展建设用地;也不能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名义,将本来生产能力高,耕种条件下对生态环境没有多少负面影响的耕地退耕。要从保护耕地就是保护食物安全、保护国家稳定的高度。尽可能保护耕地。
2.规划中划入耕地保护区的耕地:
除了上述不能划入耕地保护区的其他以下耕地,应划入耕地保护区:
(1)现在种植各种农作物,包括种植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等一年生农作物的耕地;
(2)第一次详查时为耕地,后来经过农业结构调整,目前栽种果树、林木、花卉等多年生作物的土地;
(3)第一次详查时为耕地,后来经过农业结构调整,用来养鱼、养猪、养鸡等养殖业,但没有进行地面固化,可以复垦的土地;
植物保护概述范文篇2
中学生物学竞赛,是以普及生命科学为原则,以培养21世纪生命科学的后备人才为目的,以提高青少年认识生命科学、保护物种的科学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较高层次的选拔赛。因此,要求试卷编制应规范化,命题应科学严谨,克服随意性。
竞赛命题的主要依据
1.国际生物学竞赛(IBO)的理论纲要(《生物学通报》,1994.10)。
2.《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生物学》(高信曾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和《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吴相钰、刘恩山等编译,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学大纲》供试验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人民教育出版)。
范围和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
植物解剖、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和分类(20%)
一、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一)植物组织1.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2.分生组织3.成熟组织4.组织系统5.维管组织和维管束
(二)种子和幼苗1.种子的结构和类型2.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三)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1.根的结构(内皮层)2.茎的结构(维管束)3.叶的结构与气孔功能4.根、茎、叶的变态
(四)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1.花的结构2.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二、植物生理
(一)植物的水分代谢1.植物吸水的部位及方式2.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水势)3.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4.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5.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植物的矿质代谢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3.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4.植物体内无机养料的同化5.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5.绿色植物与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的比较6.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7.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五)抗逆生理(抗旱、抗寒等)
(六)植物的呼吸作用1.呼吸作用的类型和过程2.植物体各部分的呼吸强度比较3.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4.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5.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6.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类2.赤霉素类3.细胞分裂素类4.脱落酸5.乙烯
(八)植物开花的机理及其应用1.植物的花前成熟2.低温和花诱导3.光周期和花诱导4.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5.其他条件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九)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1.顶端分生组织和形成层2.无性生殖、有性生殖3.双受精作用、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4.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的世代交替(生活史)
三、植物系统分类(了解到科、目、纲、亚门和门)
(一)藻类植物1.蓝藻门2.绿藻门3.红藻门4.褐藻门
(二)菌类植物1.细菌门2.粘菌门3.真菌门
(三)地衣植物
(四)苔藓植物1.概述2.苔纲3.藓纲
(五)蕨类植物1.概述2.石松亚门3.木贼亚门4.真蕨亚门5.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6.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六)种子植物——裸子植物1.概述2.裸子植物分类3.苏铁纲4.银杏纲5.松柏纲6.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七)种子植物——被子植物1.概述2.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10个重点科(十字花科、豆料、菊科、蔷薇科、锦葵科、茄科、葫芦科、芸香科、禾本科、百合科等的特征及花程式、花图式)3.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第二部分
动物分类、形态、解剖和生理(20%)
一、动物分类、形态与解剖(重点是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1.主要特征2.草履虫3.分类(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二)多孔动物门1.主要特征2.海绵
(三)腔肠动物门1.主要特征2.水螅3.分类(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四)扁形动物门1.主要特征2.分类(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五)线形动物门1.主要特征2.分类(线虫纲、轮虫纲)
(六)环节动物门1.主要特征2.环毛蚓3.分类(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七)软体动物门1.主要特征2.无齿蚌3.分类(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八)节肢动物门1.主要特征2.甲壳纲3.蛛形纲4.多足纲5.昆虫纲(纲的主要特征: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重要目的特征,触角、口器、翅、足的类型)
(九)棘皮动物门1.主要特征2.分类(海星纲、海胆纲、海参纲)
(十)脊索动物门1.主要特征2.分类概述(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3.起源和演化
(十一)圆口纲
(十二)鱼纲1.主要特征2.躯体结构概述3.分类4.洄游
(十三)两栖纲1.主要特征2.躯体结构概述3.分类4.休眠
(十四)爬行纲1.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进化上的意义2.主要特征3.躯体结构概述4.分类5.起源和适应辐射
(十五)鸟纲1.主要特征2.躯体结构概述3.分类(主要目)4.繁殖及迁徙
(十六)哺乳纲1.主要特征2.躯体结构概述3.分类(主要目)
(十七)脊椎动物结构的比较(重要器官)和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比较
(十八)动物体制的基本类型
二、人体及动物(重点是脊椎动物)生理
(一)基本组织
(二)消化系统1.食物的成分2.消化系统的组成3.食物的消化4.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循环系统1.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体液平衡(内稳定)
(四)呼吸系统1.系统的结构特点2.呼吸机制3.气体交换
(五)泌尿系统1.系统组成2.肾脏的结构3.尿的产生
(六)生殖系统1.男、女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排卵和经期3.受精4.外胚层、内胚层、中胚层的形成5.胚胎的膜
(七)神经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和付交感系统)2.反射3.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八)感觉器官(眼和耳)
(九)内分泌系统1.脑下垂体2.甲状腺3.胰岛4.肾上腺和肾上腺皮质5.卵巢和睾丸6.内分泌功能的调节7.昆虫的激素调节
(十)免疫系统1.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第三部分
细胞生物学部分(20%)
一、细胞的化学成分、亚显微结构及功能
(一)化学成分1.水、无机盐2.糖类3.蛋白质(包括:氨基酸、三字母缩写、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变性实质)4.酶类(概念、特征、分类、作用机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5.脂类6.核酸(包括DNA和RNA)7.其他重要化合物(包括ADP和ATP、NAD[+,]和NADH[+,]、NADP[+,]和NADPH[+,])
(二)结构及功能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细胞膜(理化性质、分子结构与物质运输等)3.细胞内膜系统(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的结构与功能)4.线粒体结构、功能5.质体的类型和叶绿体的结构功能6.核糖体7.过氧化氢体、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构功能8.细胞核(核膜、染色体、核仁、核基质)和核功能9.细胞壁成分与结构10.细胞骨架系统(包括:微丝、微管、中等纤维、微梁)的功能1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1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比较13.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
二、细胞分裂
(一)细胞分裂的方式、意义
(二)有丝分裂1.细胞周期(间期G[,1]、S、G[,2]的变化)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特征
(三)减数分裂1.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变化的主要特点)2.第二次分裂(染色体变化的主要特点)
(四)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五)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癌变
三、细胞代谢
(一)糖代谢(指异化)1.糖的无氧呼吸(糖酵解)2.糖的有氧呼吸(糖酵解、柠檬酸循环、氧化磷酸化)
(二)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等(异化)
(三)同化作用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原初反应等)2.暗反应(卡尔文循环)
(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转录2.翻译3.遗传密码4.生物合成过程
(五)生物代谢类型中重点是原核细胞(微生物)的代谢等1.光养和化养2.自养和异养3.厌氧和需氧
(六)细胞的全能性
(七)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简介
第四部分
遗传与进化(20%)
一、遗传和变异
(一)遗传1.遗传的分子基础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DNA的结构3)DNA的复制4)基因结构与基因表达的调控5)染色体的结构2.遗传基本规律及应用1)基因的分离规律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3)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3.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4.多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5.基因定位6.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7.卡方检验8.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9.基因工程简介
(二)变异1.基因突变1)概念2)特点3)机理4)类型2.染色体变异1)结构变异2)数目变异
3)基因组、染色体组3.基因重组4.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二、生命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一)生命起源
(二)生物进化机制1.进化证据2.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突变、自然选择、生殖分离、适应、进化的中性学说)3.哈特·温伯格定律及应用
(三)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四)物种的形成(途径和方式)
三、生物界级的分类
(一)病毒和类病毒1.病毒的结构和繁殖2.类病毒
(二)原核生物界1.细菌的结构和繁殖2.蓝藻3.放线菌4.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
(三)原生生物界1.甲藻门2.金藻门3.裸藻门4.粘菌门5.原生动物门
(四)真菌界1.酵母菌2.霉菌3.大型真菌
(五)植物界
(六)动物界
(七)植物界和动物界进化系统(树)
第五部分
生态学部分(20%)
一、生物与环境(自然生态学)
(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生态因素2.光照、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4.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5.种间斗争(竞争、捕食、寄生)6.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适应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休眠)2.适应的相对性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种群1.概念2.特性3.结构和数量动态变化4.影响因素(逻缔斯曲线)
(四)群落1.概念2.结构3.群落演替
(五)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4.生态金字塔5.能量流动(生物量、生产量、能流过程和特点)6.物质循环(类型、过程、碳、氮、二氧化硫在自然界的循环)7.光能利用和生物固氮(光呼吸、固氮生物种类、生物固氮过程简介、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8.有害物质的富集9.建立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应用)
10.生态系统的类型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保护(生态平衡的解释、生态平衡的原理、破坏的因素、保护)
二、人与生物圈(社会生态学)
(一)人口增长1.人口问题2.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3.温室效应4.臭氧层的保护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2.森林在环保中的作用3.草原的利用、保护与农牧业的发展4.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5.农业生态系统与发展生态农业6.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自然保护区8.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9.有害化学药品和重金属对生物影响10.环境与人体的健康
11.无公害绿色食品12.生物净化
三、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行为的概述1.概念2.特点3.研究方法4.研究意义

饭店消防责任制度(收集3篇)
阅:0饭店消防责任制度范文篇1一、工作目标2017年,监督全县旅行社,督促指导A级景区、星级饭店建立完善风险管控、隐....

植物保护概述(整理2篇)
阅:0植物保护概述范文篇1根据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

人力资源公司上半年工作总结(收集5篇)
阅:0人力资源公司上半年工作总结篇1回顾20xx年,人力资源部在公司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各部门和服务中心的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