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正确解决方法(整理2篇)

来源:

校园欺凌正确解决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校园欺凌青少年咨询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校园欺凌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Olweus最先重视这一问题,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目前,欧美日等许多地区和国家非常注重这一现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执行步骤。在国内,校园欺凌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处于早起阶段。校园欺凌与暴力行为、行为和犯罪行为密切相关,是当今社会和国家必须承认、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认识欺凌

1.1欺凌的定义与特征

BarbaraColoroso(2003)认为“受到有意识、故意和好斗的意愿驱使,通过攻击、伤害他人,制造恐慌使他人产生畏惧的行为叫欺凌。”

欺凌不是单纯的捉弄,它包含三个特征:第一,它是消极的恶意的行为;第二,在一段时间内,它会反复发生;第三,“欺人者”和“被欺者”间力量是不均衡的。(Olweus,2000)

1.2欺凌的类型

欺凌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身体欺凌——打、踢、推、用拳猛击等;第二,言语欺凌——起绰号、谩骂、侮辱、造谣等;第三,社交欺凌——排挤、孤立对方,将其排除在群体活动之外;第四,网络欺凌——通过邮件、博客、论坛等媒介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欺凌日益成为校园欺凌的普遍工具。RachelSimmons认为网络欺凌是儿童社会暴力行为中,最新近、最邪恶的一种趋势。因为网络欺凌者无需直接面对受害者,不会看到其当时的反应,这使得欺凌者更加频繁地肆无忌惮地使用非常恶毒的语言攻击受害者。

1.3校园欺凌的形成因素

校园欺凌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泛滥的网络媒体是校园欺凌产生的重大社会因素,青少年通过模仿习得暴力行为和污言秽语。学校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园氛围建设,致使校园欺凌屡见不鲜。家庭缺乏温暖、父母自身行为粗暴、无视或溺爱的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暴力、动荡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欺凌他人,逆来顺受的“胆小鬼”也更容易惹上欺凌。“欺人者”一般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缺乏控制力、同情心、责任心。而“被欺者”一般性情腼腆、怯懦,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自尊心、自信心较低。

1.4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不仅损害“被欺者”,对于“欺人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被欺者”会焦虑不安、设法逃学。如若长期受到欺凌,可能会导致学业荒废,认知发生改变,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等消极后果,最终有可能走上自残、自杀或杀人的道路。“欺人者”可能会沉溺于的行为模式之中,也可能会因无法控制的攻击性而产生抑郁,贻害一生。旁观者会感到恐惧、体验到心灵创伤。如果欺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会从中汲取错误的生活经验教训,甚至习得欺凌。校园欺凌破坏人际和谐,影响青少年今后成年生活,甚至会导致自杀或犯罪,严重危害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2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

目前,校园欺凌的总体比例较高,危害较大。遗憾的是,我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的相应防治措施更是较少。实际上,校园欺凌可以通过许多手段得以减少。防治欺凌,急切的意识和灵活的策略尤为重要。应对校园欺凌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2.1国家和社会方面(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36页)

制定法律法规,颁布个性教育计划,营造社会和谐氛围,肃清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

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2003年9月,美国新泽西州制定反欺凌法规,要求学区采用反欺凌政策,处理欺凌和其他骚扰。“Olweus禁止欺凌计划”要求任命反欺凌协调员,并建立学校反欺凌条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欺凌的专题讨论。据统计,这项计划实施后,校园中的欺凌和其他行为减少了50%。设立电话救助热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英国许多地方设立了针对儿童问题的热线,请自愿者和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包括欺凌在内的儿童问题。

2.2学校和教师方面

学校在反校园欺凌方面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学校范围的干预可以将校园欺凌降低20%~50%。

第一,创造尊重、支持和关怀的校园氛围,坚决抵制校园欺凌。第二,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起草和解释全校反欺凌政策。第三,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第四,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完善设施,设计操场环境、建全监控网络、设立安全室等。第六,健全匿名举报体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切实保障举报者安全。第七,发给教师指导材料,培训教师正确处理欺凌事件。第八,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性教育,对“欺人者”进行早期行为干预,防范欺凌团伙的形成。第九,注重与家长的交流,校园欺凌的有效防治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内。第十,配备专业的咨询人员,给予青少年更科学、专业、有效的帮助。

校园欺凌在中学尤为常见,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如果学生经常有腹部疼痛、小便不畅、情绪不稳定、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专心做作业、无故旷课、设法逃学、酗酒、自虐或攻击他人等现象,很可能与校园欺凌有关。教师不能只关心青少年成绩,要注意观察其变化,真切关怀青少年,切实帮助青少年。

教师可以加强班级建设,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同辈支持。可以组织欺凌专题讨论,使青少年提高认识、学会技巧。可以进行自我肯定练习,赋予青少年力量。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训练:“被欺者”仰起头,眼睛盯着“欺人者”,大声说道:“不要胡来,否则你将要受到学校的惩罚。”

2.3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暖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养与支持。

第一,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稳定的家庭氛围。第二,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矛盾。第三,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完善性格。第四,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第五,当得知孩子被欺凌时,给予孩子支持,传授孩子应对技巧,减轻孩子的恐惧情绪,必要时获取校方帮助。

2.4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自身多是校园欺凌的当事者,其主观意识态度和应对行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欺人者”、“被欺者”和旁观者都要意识到校园欺凌危害的严重性,共同维护校园环境,保护自己,远离欺凌。

第一,加强自身意识,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第二,打破沉默法则,勇于沟通,积极取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第三,进行自我肯定练习和角色扮演训练。面对校园欺凌,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以暴制暴,应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值得强调的是,学校、教师、家长、青少年要经常沟通交流,进行谈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易行有效的方法。

综上,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方一起高度关注欺凌,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才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

校园欺凌正确解决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校园欺凌教育策略学校管理

1.校园欺凌的教育问题

什么是校园欺凌?就是指一个人或者多人持续多次对某个人或者多个人进行肉体上的攻击,还有就是用语言和行为进行心理上的迫害,比如威胁、骚扰、将其孤立、无视其存在,从而给其带来痛苦[1]。这两种定义的不同在于前者站在受害者一方,即只要受害者“感觉到痛苦”,该行为即为“校园欺凌行为”。而后者则站在加害者一方,着重于“给别人带来痛苦”。

2012年开展的一项校园欺凌在线问卷调查显示,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在接受采访的中小学生中,有68%的学生表示存在校园欺凌现象,8成以上的学生对此“心生恐惧”,然而,大部分学生遇到校园欺凌,多采取回避或忍受的态度。据了解,校园欺凌事件主要发生在校内的厕所等不易被老师发现的地方。7成以上学生称,学校附近的胡同、小区等偏僻的地方也不安全。

2.校园欺凌问题的根源

2.1个人因素

校园欺凌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只是有时是一个人欺负一个人;有时多人欺负一个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孩子有欺凌行为,这些都和他的成长经历、家庭氛围等是分不开的[2]。往往受这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影响:①孩子因为从小生活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②家庭教育不当,有的是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和影响到孩子,有的是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注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的偏执性格;③因为从小被家庭溺爱,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④欺负别人,是因为过去有受欺负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敌意。这种感受和冲动促使他们从伤害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畸形满足感;这种孩子所占比率较高,因此他们的存在亦不容忽视,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欺凌行为发生。

2.2社会因素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思宁认为,造成孩子语言成人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多,缺少玩伴,与电视、游戏为伍,无形之中就会融入成人的世界。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可轻视的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大,虽然各类媒体具有报道的自由和语言表达的自由,但是为了青少年的人性的培养,希望媒体注意其报道的内容和方式是否妥当。在电视节目这方面,有很多节目是通过欺负、嘲笑他人的方式取悦观众的。青少年观众通过观看此类节目,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也可以采取此类行为获得,通过欺凌他人获取,这些节目会给那些欺负别人的孩子提供一些负面暗示[3],这样青少年就会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认为,目前对于校园欺凌的社会风险评估等级落后。据唐钧介绍,长期以来,校园欺凌事件的风险等级偏低,造成对此类事件重视不够,从而忽略管理,这也是校园欺凌得不到有效管理的原因之一。

3.校园欺凌的对策

对于越来越多发的校园欺凌,求解之路,绝不仅限于对个案、孤例的调查、处理和善后,而应思考缓解和根治的办法。加强预防和惩戒,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多方面出“硬招”,进行系统性求解,这才是根治之道。

3.1家庭

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部分已经阐述过,欺凌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密切关联。每个家庭都能经常对孩子的生活态度予以关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教育,并使其掌握判断善恶和关怀他人的能力。想要做到这点,便需要以浓厚的亲情和相互信赖的关系作为基础。被欺凌的青少年,家庭必须成为能使其放松下来的心灵的归宿。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本身就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也不想让父母担心而羞于承认和坦白被欺负的事实。对此,希望父母及监护人能够真正理解并接纳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与包容。

在被访学生中,“假如你被同学欺负,你会告诉谁?”,45%的初中男生和55%的小学男生选择“告诉老师”,而只有2成左右选择“告诉父母”。初一男生称,出于自尊心,谁都不愿承认自己受过欺负,更不想让爸爸妈妈知道,“我想自己处理,不想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毕竟被别人欺负挺丢人的”。而四年级男生刘涛表示:“如果被欺负就向老师告状,会被同学鄙视,更没人理我了。”

3.2学校

新形势下,针对少年儿童成长的特点,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偏重分数、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等问题,审视“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两个概念[4]。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应该是一个可以愉快学习、活动的场所,更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存在感和自我实现的喜悦。但是在升学竞争白热化的现今学校中,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教师、班集体忽略,这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不再花更多精力在学习上。校方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知道、理解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很多评价人的方式。因此,对于在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志愿者活动的学生,校方要积极予以奖励。通过这种奖励制度,使拥有不同才能和性格的学生拥有自信。

对于处理校园欺凌问题,学校有责任预防和解决。学校方面要坚持“绝不允许欺凌现象的存在,也绝不允许鼓动、无视欺凌行为”的态度,而且如果有类似事件发生,则要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并让学生知道,根据情况校方会采取开除学籍等严肃的处理方式。通过强化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尊重、正义感及对他人关怀的心灵,通过搭建平台、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建设性人际关系等途径,努力使青少年学生中的校园欺凌行为越来越少,这些又恰恰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素质。

3.3社会

当前,引发校园欺凌的都是一些很琐碎的小事,甚至压根是没事找茬寻刺激。一些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引发一起校园欺凌事件。目前的校园欺凌现象呈现出三大特征:①参与人群女性化。媒体统计表明,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在今年所有暴力事件中的占比达到了32.5%,且多表现为胁迫性、侮辱性等对被害者心理产生影响的行为;②施暴手段残忍化。回顾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施暴者的行为正变得“花样频出”,性质愈发恶劣;③事件传播网络化。纵观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几乎所有的施暴过程都拍有视频或图片,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快速传播,从而极易引起广泛关注,而施暴者拍摄视频的动机,据调查绝大多数是出于“炫耀”。

学校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广大企事业单位能够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予以尽可能的帮助,并且能够多多关注此类问题。例如,可以采取公益广告的形式提倡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也可以赞助各类媒体共同创造和谐环境遏制欺凌现象的发生。在信息化的社会,各类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大。虽然各类媒体具有报道的自由和语言表达的自由,但是为了青少年的人性的培养,希望媒体注意其报道的内容和方式。另外一点是对于欺凌现象本身的认识,欺凌现象,也存在于成年人的社会当中,想要彻底根绝,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欺凌弱者这一卑劣的行为都绝不能被正当化。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一种“决不允许欺凌行为出现”的明确规则,并用坚决的态度正视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杰.浅谈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情人节活动主题策划方案(收集9篇)

    阅:0

    情人节活动主题策划方案篇1一、活动背景(一)情人节背景情人节,一个起源于公元三世纪古罗马时代,让情人互表爱....

    校园欺凌正确解决方法(整理2篇)

    阅:0

    校园欺凌正确解决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校园欺凌青少年咨询对策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校园欺凌普遍存在于各....

    门店工作安排(收集3篇)

    阅:0

    门店工作安排范文篇1一、活动背景1、家家乐电器有限公司成立19周年,为更好的证明了家家乐的实力,传达家家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