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整理2篇)
来源: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篇1
心肺复苏器械辅助治疗
获得较大进展
采访一开始,宋昱教授首先诠释说:“所谓院内心肺复苏,是指针对发生在医院急诊、病房或其他科室的心脏骤停而采取的复苏措施。相对于院外心肺复苏而言,院内复苏一般经短暂的初级复苏后即可进入高级生命支持,因此,其成功率也显著高于院外复苏。”
宋昱教授接着回顾说:“我国院内心肺复苏的观念和方法,经历了一个逐渐改进的过程,其中心肺复苏的器械辅助治疗,近些年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他接着介绍说,在高级通气方面:心肺复苏期间应尽可能避免动脉高氧状态,尤其在复苏早期。2010年指南明确指出,为避免不必要的高浓度供氧,控制氧自由基释放,建议在保证必须氧供情况下,只需给予能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4%左右的最低吸氧浓度。目前尚无足够证据确定心脏骤停复苏期间放置高级气道与其他治疗措施之间的最佳时机。院内复苏在5分钟内建立高级气道与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无关,但与改善24小时存活率有关。有气管插管的患者考虑用定量的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CPR质量、优化胸外按压和监测胸外按压期间或心律为规则心律时有无自主循环是合理的。
关于临时起搏适应证,宋昱教授认为有三大类:一是血液动力学障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二是长间歇依赖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三是终止某些持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对于心肺复苏装置,宋昱教授介绍说: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公共场所的放置和教育训练公众掌握使用以及扩大对公众CPR规范化的培训,才能使心肺复苏出院存活率再度提高,但不建议常规使用心肺复苏装置,理由是使用机械心肺复苏装置,包括摆放、启动、调节等,可能延误或中断心肺复苏操作。同时,学界多项研究并未显示院外复苏过程中使用复苏装置带来额外益处。
关于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宋昱教授表示:ECMO仍是目前最有效的心肺功能支持技术,能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支持呼吸循环、保护重要脏器的目的,还能实时调节氧合及酸碱电解质水平,减轻心脏负荷,有效防止再发心脏呼吸骤停。在院内复苏中使用ECMO,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存活率和神经系统预后,但心脏骤停时的起始心律、复苏时间、致病原因和最初复苏效果等因素均会影响应用效果。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在有力快速启用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机构,对于正在接受高质量CPR且病因可逆的心脏骤停患者建议使用该技术。2009年法国体外心肺复苏指南也提出了使用体外复苏技术的适应证。
对此宋昱教授认为:“综合上述回顾,我认为心肺复苏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不断提高着抢救成功率。尽管每一轮心肺复苏指南的更新都基于当时临床证据的支持,都会产生新的争论,但仍在把对复苏的认识与实践推向更高的层面。如何理解当前指南的进展,如何将这些理念与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中国专家达成的
心律失常处理共识
在采访中宋昱教授介绍说,心律失常在急诊科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而且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2013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国专家共识》,对规范和指导临床急救处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宋昱教授进一步解析说:“在观念和方法的更新方面,2013版《专家共R》首先识别和纠正了血液动力学障碍,血液动力学状态决定着心律失常急性期的处理原则。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应注重抢救治疗的效率。血液动力学严重障碍者,需立即纠正心律失常。对快速心律失常,应采用电复律,电复律不能纠正或纠正后复发,需兼用药物;对缓慢心律失常,应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或置入临时起搏治疗。其次,在衡量获益与风险方面,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以挽救生命为目的,采取积极措施,追求治疗的有效性;对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需要更多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防止治疗过度增加新的风险。在遇到治疗矛盾时,应着重顾及危害较大的方面,对危害较小的方面谨慎处理或观察。第三,在治疗与预防兼顾方面,强调心律失常纠正后应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复发。主要重视原发病的治疗,祛除诱因。结合病情确定是否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终止后的治疗。如有适应证,建议远期采用射频消融或起搏治疗。第四,在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方面,由于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处理策略也随之不同。心律失常病因明确者,在紧急纠正心律失常的同时应兼顾基础疾病治疗,尽快消除诱因。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者为当时的主要矛盾;而心律失常病因不明或无明显基础疾病者,则应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为目标。
宋昱教授还介绍说:“关于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指出,应根据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心律失常性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建议短期内换用或合用另外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宜考虑采用非药物的方法如电复律或食管调搏等。序贯或联合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及促心律失常作用,仅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状态或其他顽固性心律失常处理时才考虑。纠正心律失常应与病因治疗并重。除以下常用药物外,一些非经典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甚至他汀类药物,也被用于心房颤动和猝死的防治……”
多学科协作在急诊救治
危重症患者领域至关重要
在采访中宋昱教授强调,急诊及CCU作为收治危重症患者的前沿阵地,需要面对的病情往往是凶险而复杂的,因此,多学科协作在临床救治工作中至关重要。比如,血液净化技术对心衰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证实。因此,宋昱教授专门介绍了血液净化技术在CCU的应用问题。
他表示:“血液净化技术始于肾内科。近年来随着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的丰富,其应用范围极大扩展。心脏重症患者往往面临复杂困难的容量管理任务,传统治疗手段有时难以胜任,尤其对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及时、有效地应用血液净化技术已经成为心脏重症治疗有力的武器之一。我院CCU自2008年开始着手该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积累,2010年全面开展这项工作,在难治性心衰、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宋昱教授还说:“CCU是传统ICU的一个分支,ICU成熟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我们要学习、理解的宝贵资源。加强这两个科室医护人员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能够使CCU的成长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急诊和重症科室常常需要面对突发的紧急情况。在争分夺秒的救治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或不规范操作都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聊到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宋昱教授说,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是国家冠心病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同时也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我们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面,一言以蔽之,就是最大程度地避免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忙中出错”。他就此详细阐述说,“因为心脏急诊和重症的工作特点,就是要面对各种突发、紧急的诊疗活动,要求医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有创操作技能。培B一名合格的心脏重症医生和护士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建立合理的医护人才梯队,持续的培训和医疗、护理质量改进,是建立CCU的基础。我院CCU成立十余年,累计派遣医生、护士出国学习、进修十余人次。他们带回来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为我院CCU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积极参加国内各级各专业的培训和交流,使得医生跳出心脏专科思维的局限,在治疗活动中更能从整体出发,抓主要矛盾,提高治疗水平。我们成立了胸痛中心,强化JCI-CCPC-AMI、JCI-CCPC-HF项目管理,在制度上减少差错发生的概率。”
谈及宋昱教授担任着副主任和医疗总监的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工作,宋昱教授介绍说,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是一家公立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医院的胸痛中心于2015年2月25日正式成立,由急诊科、导管室、CCU、心内科和心外科等组成,与天津市120急救中心和8家区域内医院联合组建胸痛患者协作救治网络。早在2015年12月19日,医院胸痛中心即在2015亚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单位认证,成为天津市三家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之一。该院胸痛中心自成立以来,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定期召开质控会议,分析影响D-to-B时间的因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使D-to-B时间达标率最高达97.5%,平均时间最低达60.1分钟,使更多患者受益。
致力学术交流,
发展心脏重症学科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在紧张的临床工作之余,宋昱教授一直致力于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工作。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2013年成立了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血管重症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而且,自2013年以来,在宋昱教授的主导下,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年会。
谈及于2016年4月9日召开的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血管重症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宋昱教授介绍说:“去年的年会由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血管重症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承办,对心血管重症诊疗和护理经验及进展进行交流,对心血管重症疑难病例及诊疗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来自北京阜外医院、空军总医院、武警后勤医学院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市胸科医院及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百余名心脏重症学资深专家和护理学界专业人士莅临大会,并做了多场学术报告。”
宋昱教授还介绍说:“作为一年一度的重症医学高峰会议,去年的大会对心血管重症医学工程的学科建设和学术进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内容包括国内外MRSA院内感染指南解读、恶性心律失常治疗进展、抗栓治疗进展、胸痛鉴别诊断、ADHF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达比加群预防房颤卒中应用建议等数十个主题的研讨。会上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而且,心血管重症护理分会场中各位护理专业的发言也成为大会的亮点。因为这是历届年会中首次设立护理分会场,为心血管重症护理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机会和学习平台,并进一步增进了大家的友谊与合作。同时,与会专家还针对重症患者仪器辅助治疗如呼吸机、心衰脱水治疗仪、左心辅助装置、ECMO以及重症护理危险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宋昱教授还介绍说,目前,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血管重症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正在紧张有序地筹备当中。今年的年会将继续以解决临床实际热点、难点为抓手,以新的指南和新的理念为基础,面向各级一线医护人员,尤其面向广大中青年医生,在心脏重症领域的平台上提高自身医疗和学术水平,使学会平台真正成为心脏重症领域广大医生和护士的“医护之家”,为我国心脏重症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篇2
重症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的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患者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从而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的整体医疗实力,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学科规范和发展是社会现代化与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1]。
1推动CCM发展的相关因素
推动CCM发展的相关因素包括:人类对危及生命的严重疾患或并发症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衰竭脏器功能的支持与治疗手段的完善;高科技含量的先进技术在检测、监护与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服务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转换的压力[2-6]。我国的CCM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经过2003年的SARS和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等突发性灾难事件,ICU的特殊医疗功能,专职医师和护士的专业水平以及CCM的存在意义,终于赢得了社会的认可。CCM的发展更加系统化、规范化。ICU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科室建制及人员梯队组成也更加规范,各地CCM分会的规模逐渐发展,学术水平明显提高。
2学科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学科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管理是学科发展的基础。重症医学科集中了有生命危险的患者,要降低这些患者的死亡率,不仅需要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先进的治疗手段,而且需要团队合作与有效的执行力。作为迅速发展的学科,CCM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发展动力[7]。
2.1重症医学科对团队的要求
重症医学科的工作特点是团队工作(teamwork)。在专业方面首先要有正确的医疗理念,要不断提高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这些理念不仅要被自身团队的每个人所接受,并真正地被消化吸收。这样才能使这个团队成为具有共同语言、合作默契的集体[8]。重症医学科的人员组成、模式、工作程序、对重症疾病的认识程度、对设备的掌控能力、医院其他科室的专业水平以及科室之间的合作,都对重症医学科具体工作的实施有重大影响[9]。近几年来,我国CCM发展的大事一件接着一件,2008年7月4日国家对CCM的学科进行了认定,在学科分类标准中将CCM作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并建立了CCM的学科代码——320.58;2009年1月19日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为一级诊疗科目,随后颁布了《重症医学科设置与管理规范》;CCM专业人员晋升第一次开始了本专业统一报名考试等。所有这些对我国CCM事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CCM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新阶段,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2.2重症医学科的规范管理[10]
2.2.1基本要求
①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②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③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2.2.2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单元以8~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2.2.3ICU的人员配备
①医师与床位配备比例: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0.8~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②护士与床位数配备比例: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③其它:ICU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相关的技术与维修人员。
2.2.4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①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任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②ICU医师应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③ICU医师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④ICU医师应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1)复苏;(2)休克;(3)呼吸功能衰竭;(4)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5)急性肾功能不全;(6)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7)严重肝功能障碍;(8)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9)急性凝血功能障碍;(10)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11)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12)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13)镇静与镇痛;(14)严重感染;(1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6)免疫功能紊乱。⑤ICU医师除一般临床监护和治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1)心肺复苏术;(2)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3)机械通气技术;(4)纤维支气管镜技术;(5)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6)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7)胸穿、心包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8)电复律与心脏除颤术;(9)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技术;(10)持续血液净化技术;(11)疾病危重程度评估方法。⑥ICU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⑦ICU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经过专科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2.3ICU的医疗管理
2.3.1ICU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规范诊疗常规。除执行政府和医院临床医疗的各种制度外,还应制订以下符合ICU相关工作特征的制度:(1)医疗质量控制制度;(2)临床诊疗及医疗护理操作常规;(3)患者转入、转出ICU制度;(4)抗生素使用制度;(5)血液与血液制品使用制度;(6)抢救设备操作、管理制度;(7)特殊药品管理制度;(8)院内感染控制制度;(9)不良医疗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10)疑难重症患者会诊制度;(11)医患沟通制度;(12)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人员紧急召集制度。
2.3.2ICU医生负责制
ICU的患者由ICU医生负责管理。患者的相关专科情况,ICU医生应该与专科医生共同协商处理。
2.3.3ICU的收治范围
①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②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③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ICU的监护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围。
2.4ICU病房建设标准
2.4.1ICU地理位置
应该有特殊的,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考虑以下因素: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等,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2.4.2ICU开放式病床
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m2;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m2。每个ICU中的正压和负压隔离病房的设立,可以根据患者专科来源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通常配备负压隔离病房1~2间。鼓励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多设计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2.4.3ICU的基本辅助用房
包括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中央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废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辅助用房,包括示教室、家属接待室、实验室、营养准备室等。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之比应达到1.5∶1以上。
2.4.3ICU的整体布局
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扰并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2.4.5ICU的通风、采光条件
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每个单间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该独立控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2.4.6ICU的医疗流向
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最好通过不同的进出通道实现,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2.4.7ICU病房建筑装饰
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符合消防要求的总原则。
2.4.8ICU的设计要求
应该满足提供医护人员便利的观察条件和在必要时尽快接触患者的通道。
2.4.9ICU的噪音要求
除了患者的呼叫信号、监护仪器的报警声外,电话铃声、打印机等仪器发出的声音等均属于ICU的噪音。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这些声音应尽可能减少到最小的水平。根据国际噪音协会的建议,ICU白天的噪音最好不要超过45分贝(A),傍晚40分贝(A),夜晚20分贝(A)。地面覆盖物、墙壁和天花板应该尽量采用高吸音的建筑材料。
2.4.10其它
ICU应建立完善的通讯系统、网络与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广播系统。
2.5ICU必配设备
①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ICU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ICU最好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最好每个电路插座都在主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短路器。②应配备适合ICU使用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③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配备便携式监护仪1台。④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应有便携式呼吸机1台。⑤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⑥其他设备: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血液净化仪、连续性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体外起搏器、纤维支气管镜、电子升降温设备等。⑦医院或ICU必须有足够的设备,随时为ICU提供床旁B超、X光、生化和细菌学等检查。
2.6ICU选配设备
除上述必配设备外,有条件者,视需要可选配以下设备:①简易生化仪和乳酸分析仪。②闭路电视探视系统,每床一个成像探头。③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BIS)。④输液加温设备。⑤胃黏膜二氧化碳张力与pHi测定仪。⑥呼气末二氧化碳、代谢等监测设备。⑦体外膜肺(ECMO)。⑧床边脑电图和颅内压监测设备。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左心辅助循环装置。10(10辅)防止下肢DVT发生的反搏处理仪器。11(11反)胸部震荡排痰装置。
3展望
ICU作为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已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随着学术指南性文件的增加和内容的逐渐完善,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及ICU的工作规范化正向新的阶段迈进。新时代对社会和科学所提出的新需求,永远是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CCM的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国际学术动态正在预示着CCM发展的巨大潜力。注重发展我国的CCM,让其沿着规范化持续发展的道路,与全球进程同步,走向国际前沿。
参考文献
[1]刘大为.重症医学的学术内涵建设与学科发展[J].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2009,1(1):1-2.
[2]TheLeapfrogGroup.LeapfroghospitalQualityandSafetySurveyResults.Accessedatleapfroggroup.org/epon17April2008.
[3]LeayMM,RapoportJ,LemeshowS,etal.Associationbetweencriticalcarephysicianmanagementandpatientmortalityintheintensivecareunit[J].AnnInternMed,2008,148:801-809.
[4]EngorenM.Theeffectofpromptphysicianvisitsonintensivecareunitmortalityandcost[J].CritCareMed,2005,33:727-732.
[5]LevyMM.Societyofcriticalcaremedicinepresident'saddress:Makingadifference[J].CirtCareMed,2009,37:1541-1544.
[6]FalcigliaM,FreybregRW,AlmenoffP,etal.Hyperglycemia-relatedmortalityincriticallyillpatientsvarieswithadmissiondiagnosis[J].CritCareMed,2009,37:3001-3009.
[7]TheNICE-SUGARStudyInvestigators.Intensiveversusconventionalglucosecontrolincriticallyillpatients[J].NEnglJMed,2009,360:1283-1297.
[8]TheRENALReplacementTherapyStudyInvestigators.Intensityof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incriticallyillpatients[J].EnglJMed,2009,361,1627-1638.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收集3篇)
- 阅0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篇1[关键词]危重症护理学学科发展发展趋势危重症医学已经成为日趋成熟的新兴独立学科,依傍这门新兴学科的危重症护理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危重症.....

高中历史赋税制度总结(收集3篇)
阅:0高中历史赋税制度总结范文篇1关键词:中古社会;赋税基本理论;土地所有制;低度私有;赋税项目赋税基本理论是笔者在....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整理2篇)
阅:0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篇1心肺复苏器械辅助治疗获得较大进展采访一开始,宋昱教授首先诠释说:“所谓院内心....

需求分析工程师岗位的主要职责(收集11篇)
阅:0需求分析工程师岗位的主要职责篇1职责:1、服务器、存储、工作站系统架设和维护2、项目实施售前、售后技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