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法(整理2篇)

来源:

古代建筑法范文篇1

[关键词]构景手法;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中国园林艺术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商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造园活动,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囿与台结合所产生的就是意义上的园林,有证可查的就是商朝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朝时期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秦汉时期出现的苑囿以建筑布置为主,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为“湖海”,并在“湖海”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从此之后的园林建设又多了求仙的意图。汉武帝以秦代上林苑为基础,建成了一个广阔的山水园林,各类建筑物与建筑群散落其中,成为中国最大的风景园林。中国山水园林真正的兴盛是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舍宅为寺,从而也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园林。隋唐的文人士大夫把诗文画意融入园林建造之中,园林开始萌芽,园林艺术也呈现由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的趋势。私家园林因为诗文、绘画的影响以及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造园活动,呈现了很高的艺术品味。诗画为景,赋予了园林山水特别的情趣。宋代文人园林极为兴盛,皇家园林也开始受到私家园林的影响。明代由于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富庶,园林兴盛。到了清代,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均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时至今日所尚存的中国园林中,皇家园林开阔气派,私家园林曲折清幽,均是我们现代建筑学习的瑰宝。

一、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

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基本可以分为框景、漏景、借景、障景和抑景等。造园者可利用框景取得好的景色,从而在移步换景中得到美不胜收的游览感,而漏景手法则是使得游览者在一种自然而又巧合的回眸中获得动人景色的惊喜。有些园林占地面积不是很大,通过借景则可以获得园林尺度行的延伸。障景、抑景的效果则是达到一种欲扬先抑的效果,给予游览者一种身心的莫大惊喜。这些经典的构景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依旧遗留,并取得了良好的造景效果。

二、古典园林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及景观的设计师承于古典园林,而又有其自己的特点特色。首先,现在建筑受到容积率、用地红线等的限制,从而很少有特别大面积的景观与建筑相结合。其次,中国现代的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亦受到欧美园林及建筑风格的影响,从而结合了许多西方的造园及建筑手法。下面通过举例进行说明。1.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与景观特色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作品,其中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进步与对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手法的继承。首先,苏州博物馆利用建筑与地形的自然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院落式空间,在利用三角形拼接的建筑中营造了好的框景空间。同时它的庭院用水元素将整个空间组合起来,而水的应用是中国古典造园手法中不可缺少的。其次,苏州博物馆中的水面面积并不大,但是一直延伸到建筑表皮为止,给人一种没有边界的浩淼之感,这也是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博物馆在水边植小的树木,面对辽阔的水面,更显得水面的开阔,这是一种园林中常用的对比手法。苏州博物馆在景观特色上体现了诗画结合的精神,白色墙壁上的山水写意画真可谓是“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体现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精髓。最后,建筑整体采用白色墙体,灰色屋顶,并利用颜色更深的黑条框进行建筑的提神,可谓是将这组建筑很好地融合入到了苏州古城区之中。2.京兆尹餐厅建造于北京雍和宫旁边的京兆尹餐厅,成功地结合了现代建筑的手法与中国古典建筑的手法,同时它的建筑内部的景观手法也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衣钵。京兆尹餐厅一入门就是在白色有灰边的墙上书写着京兆尹三个字,这种景观手法来源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的障景,可以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而一入门口就是一片竹林,这种成片植树的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同时竹林也象征了餐厅的一种品格、格调。建筑入口处的负氧离子形成了云山雾绕的感觉,使得到来的客人仿佛置于仙境。这是种隐喻象征的手法,亦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手法。建筑内部由两个庭院组合而成,一个是开场的庭院,另一个是由封闭的玻璃罩封闭的庭院。庭院内部栽植了许多树木,坐在餐厅内部的人,可以透过一个个小窗,欣赏到不同的建筑景观,这是框景的手法。同时坐在建筑内部的人,可以透过一个庭院将建筑视线延伸到另一个庭院内。这种视线的延伸,是借景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大增加了建筑尺度的感觉,给人一种辽阔、气派的感觉。建筑内部有许多包间,每个包间都有不同的主题。走进包间,包间内部会绘制许多绘画作品,作品展示的正是包间的主题,这种景观手法如同古典园林建筑中的题词带来的效果。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在月夜到此感受的正是如诗如画的感觉,而京兆尹餐厅的绘画也会带给客人同样的感受。总体而言,这个建筑实例中运用了许多古典园林的建筑手法,而这个实例代表的是现在许多建筑景观的手法,可见古典园林的景观手法对现代景观的影响有多深远。

三、结语

古典园林的手法通过千年的传承与总结,在明清已经形成了极高的艺术水平。研究古典园林造园与造景的手法,对于设计出富有现代感的园林景观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深深根植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因而描绘出了中国人对于景观与园林的向往。将古典的手法熟练的学习并加以应用,在现在的园林景观里会形成不一样的园林效果。它会赋予层次、根植文化、创造不凡,形成一步一景、步步不同、缤纷异彩的景观世界。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邱景亮,王骞.山水情结与景观设计[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4-137.

[4]程人婷.论江南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5]刘娜,周磊.谈中国现代城市住宅区中式园林的景观设计[J].美术大观,2015(10):124.

古代建筑法范文篇2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复

1中国古建筑的类别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类型颇多,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寺院古建筑、宫廷古建筑、园林古建筑、祭祀古建筑和民居古建筑。寺院古建筑有灵隐寺、白马寺和兴教寺等;宫廷古建筑有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及末代皇宫等;园林古建筑有留园、拙政园、蠡园等;祭祀古建筑有十三陵及乾陵等;民居古建筑有王家大院、洛阳卫坡村和乔家大院等。

中国古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其规制划分也有比较大的不同,例如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主要将其划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基本的规制;在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中则主要划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1]。由此可见,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对古建筑的规制给出明确规定。此外,中国古建筑雄伟庄严的风格体现出了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2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原则

古建筑如同其他的历史文物一样,是经过若干年的积淀保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够再生产及再建造,如果遭到破坏就不能挽回。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相应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原状”是指古建筑建设时的原来状况,未被他人修缮改动的状况,是古建筑健康真实的状况而非残破的状况。通过相应地勘察得到其建造时间、工艺和类型等具体信息,分析出古建筑中的原有构件和后变构件,以此来确定古建筑是否“原状”。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强调“恢复原状”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恢复原状所需资料不足时,可以“保存现状”,等资料足够时再“恢复原状”。此外,对于一些经历过修改变动但其形象独特、为大家所接收的古建筑可以“保持现状”。

总而言之,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应严格按照以上基本原则实施,不能随便加入个人主观看法。

3古建筑的修复方法

对于古建筑中损坏的构件,能够修复的都尽量不替换。当必须替换时,应参照原材料的外形特点及内部构造选用匹配的新材料。倘若修复缺失的构件,必须有准确的历史资料和相应数据,而不能通过臆测想象来进行修复工作。对于替换的构件涉及结构本体时,需要对古建筑进行详细的勘测调查,以便确定最优的修复方案。当情况不清楚或者不易探查时,需要事先设置必要的临时支撑再进行下一步工作,例如在米兰大教堂柱子的修复工作中,曾使用过一种繁复的拱顶架体系,由于此结构的支撑,可以对柱子进行任何的修复。

英国的巴格雷府邸是一栋早期的木构架建筑,为防止其倒塌,曾经提出过两个加固方案:原位补强和落架大修。最后根据现场情况综合分析后选择了落架大修的方案[2]。此外,归位复原法在古建筑的修复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将现场挖掘得到的散乱部件进行原位组合重建,使得古建筑的面貌全部或者部分再现。由于归位复原法的独特优点,使得其应用相当广泛。

4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一些问题

4.1缺乏针对性

由于古建筑的建造时间不同和历史背景各异将导致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在进行保护和修复时,应当因地制宜,从建筑类型、气候环境、结构类型、所用材料及构件部位等进行全面考虑,避免出现一概而论的情况。

4.2技术选择的不合理

现在,虽然古建筑有关部门对于其修复工作已有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修复人员掌握的技术比较陈旧而无法给出优秀的修复方案。古建筑修复规范指导的缺乏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使得修复人员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无法得到相关培训,对于古建筑缺乏保护意识。此外,一些修缮单位盲目使用新技术,使得古建筑产生一些严重的损伤。

4.3缺乏对木结构破坏的认识及维护措施

木结构建筑中的微生物劣化机理是进行古建筑保护及修复不可忽略的问题,应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木构架建筑其劣化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地理原因、气候原因及自身原因等,但是微生物腐蚀是影响最严重的因素。微生物腐蚀具有其特定的降解模式及衰变信号,为技术人员进行分析提供了重要信息。

5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未来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历史遗产,其中古建筑数不胜数,但是岁月的侵袭、自然的影响及人为的损坏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急需进行合适的修复。随着国家相应法令政策的出现及相关技术人的培养,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相信未来古建筑将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放射科医学技术(收集3篇)

    阅:0

    放射科医学技术范文篇1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很多先进技术都应用于很多专业和领域医学领域也不例外....

    古代建筑法(整理2篇)

    阅:0

    古代建筑法范文篇1[关键词]构景手法;古典园林;建筑风格中国园林艺术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

    中学语文教师辞职申请格式(收集3篇)

    阅:0

    中学语文教师辞职报告范文二篇1尊敬的x校长:您好!首先向您说声对不起,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期望,今天写信是向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