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带来的好处(整理2篇)
来源:
消费主义带来的好处范文篇1
论文摘要:效用是微观经济学中最经典的术语之一,具有主观性、可计量性、递减性、可再生性等主要特性。通过效用论来论证理性的消费者能够实现既定资源的有效配置,满足自己的最大欲望,推导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花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1效用的涵义和性质
1.1效用的涵义
效用是微观经济学中最经典的术语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历士多德的《政治学》。作为经济范畴的效用,最初出现于费迪南多·加利亚尼1751年出版的《论货币》,其含义为“事物能使我们获得幸福的属性”。现代经济学对效用的理解,正如萨缪尔森(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所说,“可将效用理解为一个人从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把精神的、非物质的内容从效用中“清除”出去,避免经济学卷人伦理道德的争论中。萨谬尔森在上述定义之后紧接着加了一句,“更准确地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之间进行排序”。形成现在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效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效用的理解: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得到满足,则是正效用,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基数效用论者的基本理解是:效用是从消费中获得的满足或快乐,是幸福的增加,并认为效用可以计量和加总;序数效用论者的基本认识是:效用反映个人的偏好,是一种心理现象,不可以计量,也不可能加总求和,只能排列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来表示。
1.2效用的性质
(1)效用的主观性。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首先,表现在效用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即对不同的人,同样的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比如面包和饮料两种物品,张某认为面包的效用大于饮料的效用,恰恰相反,王某认为饮料的效用大于面包的效用;对同一个人而言,同一种物品的效用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可能不同,比如同一件羽绒服,在冬天和寒冷的地带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大,在夏天和热带则可能给人们带来了负效用。其次,效用的主观性指消费者心理上的主观感受,而非物品本身的属性,物品本身的属性由其物理或化学性质决定的,一般称之为物品的使用价值,它描述的是物品客观属性,不受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个性特点决定。效用从物品对人的角度所进行的描述,反映人与物品之间的一种关系,受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个性特点决定,强调的是消费者对某种物品带来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一件物品不论其客观上具有多大的有用性,但对某个具体的消费者来说,效用只取决于这一物品的稀缺程度以及他在这一基础上作出的主观评价。再次,效用的主观性表现在,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改造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理想等,克制一些无关生存的欲望,于人于己不利的欲望或者自己正常情况下无法满足的欲望,降低相应商品或行为的效用水平。克制这些不合理的欲望不仅可以让人们的灵魂远离痛苦,而且还可以给人们提供比用商品或行为填满不合理欲望的沟壑所能得到的满足还要大。而对一些合理的、自己有能力满足的欲望极力主张人们去实现。最后,效用虽属主观范畴但不含伦理学判断。只要能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物品就有效用,欲望本身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不在效用评价范围之内。
(2)效用的可计量性。效用一词,经济学发展史上有过不同的表述和理解。主要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计量和加总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不可以计量,更不可以加总。在经济学中,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往往被安排在同一章中介绍给读者,竟可以相安无事,在其他学科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其原因就在于,效用是可以计量的,无论“基数效用论”,还是“序数效用论”,分析方法虽不同但得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一致的,所以这两种理论能够和平共处。序数效用论虽然认为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反映了个人的偏好,不可以计量,只能排列顺序,否认了效用的计量性,那么消费者主观评价系统对特定商品欲望满足程度是如何排序的呢?显然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萨谬尔森是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经济学家,他处心积虑地构建“显示偏好理论”,即当消费者在市场上选择了某一商品或劳务组合,他的“偏好”就同时被“显示”了,因此经济学家无需数量描述,就可以证明这一组合必然是效用最大化的。其实消费者在市场上进行选择显示偏好,就是依据自己的主观评价体系对欲望强度进行排序,消费者主观评价体系认定效用作为欲望强度,存在着强弱、大小的不同,默认效用是可以计量的,否则消费者无法对商品的效用进行排序,无法在市场上进行选择商品,由此可见,消费者主观评价体系是效用可以计量的默认系统。所以,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不可以计量的,指经济学家无法也无需对效用进行计量,但消费者主观评价体系是可以对效用进行计量的。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正是基于对效用的共同理解,即效用是可以计量的,才会对消费者行为得出一致的结论。
(3)效用具有递减性和可再生性。消费者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从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是减少的,但是,过一段时间后,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的效用又可恢复如初。
2消费者行为理论
2.1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假定
(1)消费者是理性的经济人。理性指消费者将自己“付出”与“获得”进行比较:当“付出”给定时,追求尽可能多的“获得”;当“获得”给定时,追求尽可能少的“付出”;当有限的资源面对一系列给定的“付出”与“获得”时,选择其中差距最大的。按这一“理性”行为的人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消费者在进行行为决策均符合消费者均衡条件。
(2)消费者的收人和商品的价格是既定的。不同的收人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不同,获得的商品的效用不同。只有在相同的收人条件下,在不同的消费决策中选择效用最大化的消费决策才有意义。同理,商品的价格不同,导致最佳消费组合不同,只有商品的价格不变,在不同的消费决策中选择最佳消费组合才有意义。
(3)消费者的偏好是即定的。由于效用的主观性,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组合的效用会因时、因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确定最佳消费决策,只有消费行为发生在既定的时间、地点才有意义。
(4)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消费者是相同的。消费者用货币交换商品,实际上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只有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才能用货币的效用衡量商品的效用。
2.2消费者均衡
运用效用论中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分析得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花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假定消费者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总是购买效用最大的消费品组合,则消费者的行为可以转化为一个求解效用函数条件极值的数学问题。设I为消费者的收人,Pi为i种消费品的市场价格,则P1X1=P2X2+…十PnXn=I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以此条件求效用函数:U=u(X1,X2,……,Xn)(注:式中U表示消费者一定时期内消费各种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效用总量,X1,X2,……,Xn表示n种消费品的消费数量。)的最大值,得:
式中MUn=du/dxn,即Xn的边际效用;a为货币收人的边际效用。即:消费者均衡条件是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花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效用论的序数效用论从消费者偏好进而应用无差异曲线细化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应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预算线共同推导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所购买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与之对应。如果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X1,X2,且给定一个效用水平UO,则效用函数为:
UO=u(X1,X2)(1)
消费主义带来的好处范文篇2
[关键词]消费主义;电影《洛丽塔》;享乐主义;悲剧人生
基金项目:该研究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11年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认知诗学维度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CWY11-18)。
电影《洛丽塔》改编自俄裔美国后现代主义先驱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的同名小说《洛丽塔》。小说《洛丽塔》于1955年在法国出版,因其描述的恋童癖以及关系在欧洲和美国掀起一时的轰动和广泛的争论。电影《洛丽塔》于1962年上映,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Kubrick)执导。电影时长153分钟,共38个场景,讲述了来自欧洲的亨伯特教授(詹姆斯·梅森饰)与其继女洛丽塔(苏·莱昂饰)之间的不伦之恋。导演库布里克对电影题材的处理含蓄而唯美,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圆润,并在影片中巧妙地运用黑色幽默以及反讽等叙事手法,让电影的内容和题材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因此,电影上映后旋即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也成为20世纪经典影视作品之一。现有对电影《洛丽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导演库布里克电影的黑色幽默手法;探究电影的戏仿手法;或是研究小说《洛丽塔》原著与改编电影的差异等。本文基于消费主义理论,分析电影《洛丽塔》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阐释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即享乐主义与破碎的家庭关系,并揭示消费主义的社会现实是造成洛丽塔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
在二战结束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迅速增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人们的消费思想以及消费心理在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的环境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摒弃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与价值信仰,消费主义思想应运而生。消费主义即是一种可以获得心理满足以及愉悦的活动形式或者说价值观念。波德里亚认为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本身,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需求瞄准的不是物,而是价值,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消费者基本的、无意识的、自动的选择就是接受了一个特殊社会的生活风尚”[1]。人们对物品的购买或者占有可以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也是一种心理的狂欢与释放。
电影采用倒叙的方法,影片开头描写了亨伯特枪杀奎尔蒂的场景。然后,镜头一转回到了四年前的一天,亨伯特到美国任教,在寻找住所之时到了黑兹夫人的家里。亨伯特对黑兹夫人提供的房间并不满意,然而亨伯特正准备离开之时,在屋后的花园里面见到了年仅14岁的洛丽塔,于是爽快地答应了租住黑兹夫人的房间。从此之后,亨伯特愉快地住了下来,三人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出席舞会,然而亨伯特却处心积虑地设法和洛丽塔单独相处。亨伯特为了能与洛丽塔长久生活在一起,违心地与黑兹夫人结婚。婚后不久,黑兹夫人发现了亨伯特的私人日记,知道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后,愤怒地冲了出去,不幸遭遇车祸。黑兹夫人去世后,亨伯特立即去夏令营把继女洛丽塔接出来,第一天就在汽车旅馆中占有了她,然后开始了第一段汽车旅行。由于经济原因等,亨伯特不得不结束快乐的汽车旅行,选择比尔兹利暂时定居下来,然后把洛丽塔送进附近的一所女子学校。不久后,亨伯特发现洛丽塔经常撒谎、逃课、很晚回家等反常情况,决定带着洛丽塔逃到墨西哥。然而这次逃亡是洛丽塔与奎尔蒂设计好的圈套,在汽车旅行的途中。奎尔蒂将生病住院的洛丽塔带走,消失在亨伯特的眼前。3年后,亨伯特突然收到洛丽塔的来信,告诉亨伯特自己已经结婚并怀孕,但是遇到了经济困难,希望亨伯特能够资助她们。亨伯特收到信后,立即出发找到洛丽塔,亨伯特一方面了解到在汽车旅行中跟踪他们并带走了洛丽塔的人正是奎尔蒂,另一方面他仍希望挽回洛丽塔,但洛丽塔坚决地拒绝了他。悲恸的亨伯特夺门而出,寻找奎尔蒂报仇,于是出现了影片中开头的一幕。
影片的序幕镜头即表现了洛丽塔遵循享乐主义以及放逐眼前的生活方式。序幕镜头里呈现的是一只年轻女孩的脚,女孩稚嫩的小脚慢慢放在一位男士略显苍老的手上。女孩即是电影女主人公洛丽塔,而这个中年男士则是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用左手托着洛丽塔的脚,右手慢慢地拿起棉花,把棉花放在小脚的各个脚趾之间,然后小心翼翼地为洛丽塔的脚趾逐个涂上亮眼的指甲油。库布里克的电影序幕镜头虽然委婉,却足以让观众联想到亨伯特唯唯诺诺的态度与洛丽塔怡然自得的神情。该场景唯美且暧昧,不仅反映了亨伯特对少女洛丽塔的迷恋,而且揭示了洛丽塔追求物质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本质心理。库布里克电影的开头即点明了消费主义社会对于洛丽塔的影响,洛丽塔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为了能过上时尚而享受的生活,对自己与继父之间破碎的家庭关系以及畸形的不伦之恋毫不在意。
电影中,亨伯特第一次见到洛丽塔的场景即反映了洛丽塔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亨伯特是在黑兹夫人的花园里第一次见到洛丽塔的,洛丽塔躺在草地上,穿着比基尼,戴着花哨的墨镜,宽檐帽下一头金色的长发。洛丽塔的穿着打扮体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女孩的典型消费观——摒弃传统、时尚前卫。库布里克电影《洛丽塔》的一款主打海报里,洛丽塔带着大红色的心形眼镜,眼神犀利,洛丽塔的性感红唇引人注目,而库布里克的点睛之笔在于洛丽塔红唇上的一根白色可乐吸管。从这款以洛丽塔为主的电影海报则可以看出库布里克对洛丽塔这个“小仙女”或者说“小妖精”的细致刻画。洛丽塔注重外在、喜好庸俗、热爱时尚、热衷享乐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比基尼、墨镜、宽檐帽等正是时尚杂志、电视电影以及广告最为推崇的时髦打扮之一。此外,洛丽塔每次看见咖啡店的招牌广告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广告,就会兴奋起来,“杂志上的广告给妇女带来了新的时尚理念,最后把读者变成了消费者”[2]。
就消费主义而言,消费是人们获得的惟一方式,享乐是消费的最终目的。消费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对物质的消费成为社会新的时尚。因此,洛丽塔为了纵情地享受生活,她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去换取继父亨伯特的零花钱,或是以此要求继父购买各式各样的礼物。影片中很多镜头都描述了洛丽塔坐在前行的车中,嚼着口香糖,翘着腿,哼着歌。既然洛丽塔热爱这种享乐的生活,那么亨伯特规训洛丽塔的手段之一就是购物。亨伯特在与洛丽塔争吵之后,每次都能投其所好地通过购物来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亨伯特常常给洛丽塔购买笑话书、糖果、可乐、网球拍、口香糖、薯片、太阳镜,还有迷你裙、短裤以及各式各样的夏裙。“这种购买商品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忽视商品的使用功能……实质上代表了一种自我放纵、自我满足的欲望。”[3]对商品的占有欲彻底地改变了美国年青一代的性格与意志,也造成了美国青年人思想萎靡与传统道德品质的缺失。
亨伯特维系与洛丽塔之间关系的方法除了购买各种商品之外,还有金钱诱惑。亨伯特每次都要先允诺给洛丽塔零花钱,才能占有她。而后来洛丽塔离开亨伯特之后,亨伯特四处寻找都没有她的踪迹。三年后,亨伯特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洛丽塔的书信,信上主要说她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亨伯特立即出发,按照信上的地址寻找到洛丽塔,拿出了400美元现金和3600百美元的支票以及卖房子时买家支付的1万美元契约文件。亨伯特希望借此挽回洛丽塔,劝说洛丽塔跟自己一起离开,洛丽塔反问道:“你是说如果我和你去汽车旅馆,你就会把钱给我。”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幕,亨伯特才意识到他无法挽回洛丽塔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消费和金钱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父亲与女儿之间正常而和谐的家庭关系上。
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与电影等新型传媒是战后美国青年的主要精神消费活动。影片里,洛丽塔爱看电影,喜欢阅读画报和杂志,追逐电影明星。洛丽塔生病住院后,亨伯特精挑细选了几本文学书籍,其中就包括艾略特的诗歌集到医院去看望她,但是洛丽塔对这些书根本不感兴趣,她始终盯着手中的杂志看,连与亨伯特谈话,视线也不会离开杂志。洛丽塔热爱庸俗的流行文化,如热闹的爵士乐、方块舞,还有音乐片和电影画报。此外,洛丽塔一直痴迷于电视剧作家奎尔蒂,并一心想做演员。在女校念书的时候,洛丽塔出演了奎尔蒂导演的校园公演戏剧。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奎尔蒂就是一个幽灵式的人物,他出现在多个电影场景中,先是伪装成警察,然后是心理学家、导演以及医生,奎尔蒂一直都戏弄着亨伯特,并试图接近洛丽塔。然而,在那样的时代与环境中,这样一个与恶俗的男子竟然成了洛丽塔爱慕的对象。洛丽塔床头挂的电影海报上是奎尔蒂的照片,而在电影的最后一幕中,洛丽塔告诉亨伯特她从始至终喜欢的人是奎尔蒂,她认为奎尔蒂具有某种“美丽的日本或东方生活哲学”的气质。在亨伯特与洛丽塔第二次穿越美国的汽车旅行中,奎尔蒂一直跟踪他们,并趁洛丽塔生病住院之际把洛丽塔带走。奎尔蒂许诺为洛丽塔争取好莱坞的片场合约,让她成为好莱坞耀眼的明星,而后来奎尔蒂却强迫洛丽塔在他面前和别人拍。洛丽塔的价值取向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发生了扭曲,正是洛丽塔口中“天才”的奎尔蒂把洛丽塔从人生的一个悲剧漩涡带到另一个悲剧漩涡中。结语
洛丽塔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普通的美国女孩,身处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洛丽塔的扮演者是苏·莱昂,一个14岁的女孩。纳博科夫也认同苏·莱昂出演洛丽塔的角色,“我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一流的……苏·莱昂端早餐的样子或在车里穿毛衣的样子都是令人不能忘怀的表演和安排”[4]。库布里克把洛丽塔刻画成一个满口脏话、喜欢快餐食物、口香糖、流行刊物和漂亮衣服的年轻女孩。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即是“消费社会的文化”,其所强调的主要内容有“遵循享乐主义、放逐眼前的、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5]。洛丽塔把享受生活看成自己的生活目标,为了能够维持这种生活,把亨伯特当做实现这种生活的途径。反之,亨伯特为了亲近早熟而热情的女孩洛丽塔,利用零用钱、糖果、可乐、薯片以及美丽的衣饰等商品来规训洛丽塔。影片中洛丽塔经常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看书不到两分钟就把书扔一边,嘴里不停地嚼着口香糖,甚至跟别人讲话也从未停止过,洛丽塔的语言和行为里面透露出轻佻、无聊与叛逆。洛丽塔即是工业化以及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的受害者,她对物质的欲望、她的价值取向以及周遭的社会环境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之路。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8.
[2]潘小松.美国消费主义的起源[J].博览群书,2004(07).
[3]李常磊,王秀梅.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消费主义文化透视[J].外国文学研究,2011(04).
[4]纳博科夫.固执己见[M].潘小松,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24.

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整理2篇)
阅:1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范文篇1关键词:社会保障立法思考一、引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理2篇)
阅:0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篇1关键词:动物学实验教学创新体系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

中医馆医疗废物处理方案(整理2篇)
阅:1中医馆医疗废物处理方案范文篇1一、主要工作情况:(一)、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环保统一监督管理职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