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教学笔记(整理2篇)
来源: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篇1
笔者就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道探讨。
1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内容
1.1医德医风祖国医学非常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大医精诚”,精是医疗技术精湛;诚就是对医德医风的要求,没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和敬业精神,专业技术就不可能达到精湛的水平。名老中医都是德艺双馨的大师,这也是中医工作者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主要方面。焦树德老师是全国名老中医,他对中医药事业非常热爱,有强烈地民族自豪感和中医药自信心,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面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病患者时,焦树德老师经常激动地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此类疾病中医文献两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中医治疗疗效好,而且安全”。焦树德已八十三岁高龄,身体不太好,每天限制挂号,但当碰到外地患者就诊时,就格外放宽,给予其极大的方便。
这些都深深地感动了我,当自己面对繁忙的门诊工作,面对等待的患者,也毫无怨言,认真耐心地诊治每位患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治学方法名老中医的成功经验,和他们严谨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他们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有很深的造诣,传统文化底蕴很深,中医理论根基扎实。在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上都下了一番苦功夫,熟谙原文,旁及各家,他们对中医经典思想的熟悉把握程度,是中青年中医所不及的。所以青年中医工作者要在读经典上补课,临床工作之余,多挤时间研读经典著作,养成读经典研修各家中医著作的好习惯,贵在坚持和不懈,同时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加大积累,不断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学以致用,带着临床问题去学习,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找闪光点,找创新点。比如,在学到《内经》中“胃不和卧不安”和“五脏主神”的理论后,笔者对治疗失眠有新的认识,根据病情选择使用半夏泻心汤和麻子仁丸加减,治疗兼有脾胃湿热、大便秘结的失眠患者,疗效提高。
1.3学术经验名老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学术经验。这些经验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是中医药学的宝贵的财富。青年中医工作者要把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学到手,继承下来,更好地为广大的患者服务。读到了《朱良春用药经验》,其中讲到利隔散治疗食道癌有疗效,在临床中治疗一位食道癌患者,在服用汤药的同时,配合使用了利隔散,(利隔散的组成:白僵蚕、蜂房、壁虎、全虫、锻赭石各三十克),患者服药五天后,一晚上吐出两块黄豆大小紫血块带粘液,此后患者吞咽困难有所缓解。
1.4诊疗艺术中医是一门集专业技术和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科学。名老中医在诊疗实践中,身临其境,面对患者,四诊合参,应用自如,出神入化。人们常说:治好病是本分,有患者才是本事。这本事就是诊疗艺术的体现。所以青年中医也要在诊疗艺术上下功夫,多临床,多实践,多总结,尽快提高。例如:薛伯寿教授在看病中,遇到一位巨结肠的患者,两次诊疗以后,效果不显,他就主动介绍患者到相关专科去治疗;再如,熊继柏教授诊疗患者时,强调单纯运用中医药方法;而王应麟老中医脉诊尤精,并注重诊法的创新。如此体现了名老中医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所为有所不为,术有专攻的特征。名老中医以德载术,以术宏德,热爱中医,有强烈地事业心,和责任感。
2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方法
2.1拜名师能够亲自跟随名医学习,是非常幸运的事,耳闻目睹,潜移默化,可以从医德医风、治学方法、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诊疗艺术等方面全面系统学习。这样只是少数人有条件,得到机会,难以大批培养。
2.2听讲座全国名老中医经验学习班,和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但由于时间短,内容少,很难整体把握某位名医学术思想和经验。
2.3读书籍现在有大量名老中医经验系列书籍,为青年中医工作者提供了可以学习的范本,认真阅读,细心体会,反复研习,临床验证,提炼学术思路,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切忌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贪多求快。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篇2
1古今相参,病证结合
古代中医学由于受条件限制,以自发的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诸多古代病名都与现代疾病存在距离。以中医肿瘤临床工作为例,古代的噎膈、反胃等病名都已基本不用,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流行的诸多肿瘤病名。患者来诊时携带大量的现代医学检测报告单,甚至还有些无证可辨的早期患者,只是在体检化验中发现些“蛛丝马迹”,不足以构成辨证的依据,但现代医学检查确有实效,这就要求为师者做到将现代检查手段与传统医学的结合,甚至运用“微观辨证”思维方式,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既要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医,又要去解决现代疾病的诸多问题,确实要综合考虑、认真思考。
2教学相长,后生可畏
古人云“后生可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今弟子有诸多“可畏”“称贤”之处,如思维敏捷、善于思考、信息超前,加之外语、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自如等,都是为师者所不及。笔者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产生思维的惰性,好在有师带徒的担子在肩,不敢怠慢,督促自己要看书学习,从而产生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动力。与年轻人在一起也受到了学生朝气蓬勃的渲染,从而在心理上、专业上激发不断进取的热情。例如指导学生发表总结老师临床经验的文章,对老师也会有提升。学生出版了《李佩文治癌经验集》一书,提示自己临床工作不单是每日重复诊治常见病,还要善于归纳和总结;在嘱咐肿瘤患者要适当活动时,学生则总结为“别闲着、别累着”;在贯彻“治未病”,预防乳腺癌的活动中,学生创办了“粉红丝带”活动,到各处演讲,办班十余期,颇受社会欢迎,收益甚大。上述这些实为师者当学之处。
3医乃仁术,重视医德
医乃仁术,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业务应不忘带作风。医德医风是高于医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代曾有警示故事:徒弟出徒,师傅送雨伞一把,嘱咐出诊看病要风雨无阻;还送灯笼一盏,又嘱咐治病救人要不分日夜。当今社会身为师傅送些什么呢?应向学生反复强调“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医者仁心”。从古到今,不可以小觑,要带出作风正派、医术高明的弟子,实属为师者之责任。勿让有医无德的弟子出师,所以要时刻记住“身教胜于言教”,谨记自己的行为应给徒弟带来好的影响。笔者遇到经济困难患者常和徒弟讨论药品价格,尽量使用相对便宜药救治患者。对远道而来的患者,首先对挂号的辛苦表示同情,对治疗有较大把握的患者常嘱咐下次挂普通号抄方即可,不必再来挂特需号。对一些患者过多地询问生活调养常识,应不厌其烦予以解释,要有耐心,不敢敷衍了事,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4熟读经典,师者为先
传承工作中强调“学经典”“读名著”,在中医传承工作中需要学习的专著甚多,茫茫书海,哪些与本专业结合有用,还要为师者予以指导。还要给学生留有余地,鼓励学生凭自身的兴趣,猎取有益的专著,以便日后在师承的基础上有些发挥和创新。以中医肿瘤临床为例,除中医传承工作规定阅读的经典以外,笔者常读《脾胃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书,书中的内容如何和本专业结合,这便要求老师先读,再推荐给学生。为了激励学生的读书兴趣,笔者购书时也常给学生带上几本,并随时把自己的专著和文章送给学生。笔者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祖父李景浩留下的线装本《增广本草纲目》十余册也送给了学生,嘱其认真研读,以激发其读经典、做临床的兴趣。
5启发悟性,切忌死背
年轻医生往往留有在校时的学风,跟师学习往往容易死记硬背,灵活性差、实践不足,有时临症治疗,易急于求成。例如一见炎症就清热解毒,一见糖尿病就认为“消渴”,一见肿瘤就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作为老师应避免“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呆板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引导学生灵活思考,启发学生的悟性。孙思邈曰:“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老师的经验不单来自书本,多来自实践。指导临床工作,多和书本有一定距离,为师者要多启发学生,中医的诸多指征不像西医那样可有具体的数字或形态来表示,靠背书可以掌握,中医有诸多表象是无形的,要靠老师引导学生去理解。例如中医四诊,要师生共同摸脉、望舌,提出老师自己的体会,给予学生“心领神会”的体验,还要在治疗过程中体验舌、脉的演变过程,也要鼓励学生敢于阐述自己的看法。有时治疗无效,老师在学生面前也应不避疏漏,和学生一起讨论治疗不足的教训。
6小结
中医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历史上中国曾有过名医辈出的时代,时至今日,中国能否再有名医出现,涉及中医传承工作的成败。中医界的领导曾反复呼吁要创建中国的“名院”“名科”“名医”。前两种通过多次评比、授牌、发文,在“名气”上已有名目,但真正能被群众称道的“名医”却呼之难出。有些医生刚有带业务的苗头,便兼任院长、处长、科长等行政职务,忙于党政而无暇专顾医道。

农学专业文献综述范例(3篇)
阅:0农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山西农业科学》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大农业学术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栏目....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整理2篇)
阅:0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篇1笔者就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道探讨。1继承名老中医....

产业发展规划方法(整理2篇)
阅:0产业发展规划方法范文篇1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中心城区工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