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范例(3篇)

来源: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误区途径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其原因

1.由爱护而过分娇宠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年龄约为18-22岁,以独生子女为主。一些家长总是对孩子怀有怜爱之心,即使在孩子进入大学以后,仍然担心孩子不能照顾自己,会受到伤害,于是继续娇宠和溺爱孩子,满足孩子很多不合理的要求。这样过分的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娇生惯养,不适应住校生活,不能和同学和睦相处。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除了直接导致孩子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外,同时也使孩子丧失了依赖家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束手无策。

2.由期望而导致严苛、功利

有些家长自己的“大学梦”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之后,进而对孩于产生更多强烈的期望。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出了一种不理智的关注和要求。这样继续中学时期高强度的学习,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且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发厌学情绪,导致逃学、旷课等等不良后果。

更有一些家长在一些社会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一味的要求孩子竞争学生会干部、加入党组织、获得各种荣誉,这些家长甚至持有一种狂热的态度,采取一切能够采取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同时也鼓励要求孩子能够以一种狂热的态度来达到目的。这种家庭教育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加深了孩子的功利思想,使孩子变得做事前先考虑结果是否有利,有好处才干,有荣誉才上,为达到目标不择手段,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采取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做法。这样教育下的孩子往往会功利心很强,忽略了在大学中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加强自身素质。

3.由失望而变成厌恶、冷漠

孩子如果高考失利,没有能够按照父母的期望进入知名大学或热门专业学习,一些家长在惋惜之余,不能理智、有效的缓解消除失望、沮丧等等不良情绪,而是将这种消极的负性情绪完全转嫁到孩子身上。要么对孩子产生愤怒情绪,要么对孩子冷漠,不管不问。不论是哪一种态度,对于孩子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也是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放弃。孩子在经历考试的失败之后,自信心、学习热情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同时他们又要面对大学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时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指导,丧失家庭教育有效的帮助,对孩子在大学时期甚至以后的发展,无疑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4.由袒护而过分纵容

孩子在大学中出现问题时,一些家长总是找各种理由帮孩子百般开脱,甚至在明知是孩子做错时,还要庇护偏袒。更有甚者威胁学校,严重干扰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这些家长的行为实际上对孩子的错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反而会让孩子在家长的袒护下有恃无恐,更加无视学校有关规定,继续犯错,最终很可能导致孩子被学校开除,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做无疑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孩子过分自负,如有失败和挫折则归咎于他人,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

5.由分歧而放任

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身心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开始对自己接受过的教育、已有的观念进行了重新认识,对学业、人生价值都开始新的选择和追求。但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却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去应对。这时“代沟”问题就显现出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争执难免发生。在各种各样的分歧之下,有些家长索性对孩子听之任之,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直接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由学校。虽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是也会使孩子不能有效的和他人沟通,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放任的做法会加深家长和子女之间的误解和隔膜,亦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冷漠。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家庭教育要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由于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客观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而优秀的学校教育能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家长的观点。大学生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也不是家庭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确保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也可以借助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作为学校要从理论上指导家长进行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安排负责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德育导师,帮助家长观察掌握孩子在校的思想动态、学业生活,并定期与家长联系。

2.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

马卡连科指出:“孩子的一切良好习惯的形成,完全靠父母榜样的力量。”这充分说明了家长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各种要求的同时,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人父母者除了要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还要做到自身与时俱进,及时修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错误做法。这就要求家长既要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还必须注重提高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方面知识,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对孩子在大学阶段出现的问题加以正确引导,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3.家长与孩子平等民主,有效沟通

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平等民主,有效沟通。家长要学会尽量消除中国传统观念思想残存的影响,努力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形成一个平等、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使孩子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愿望、需要。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的言行、态度给以重视,见微知重,及时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不避讳、不偏袒,从而加以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引导。

4.家长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普遍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孩子在智力、体力、能力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孩子的特点,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正确的家庭教育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既要着眼于孩子自身的特质,又要合理预计孩子可能的发展空间,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同时家长要结合孩子所学的专业和兴趣,不要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福禄培尔.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影响

一、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Earlychildhoodeducation;preschooleducation),它主要是指对3~6岁年纪的儿童进行教育。幼儿教育是整体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为未来接受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我们把人的一生按以下阶段来划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的年龄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而3~6岁阶段是孩子了解社会的初期,我们应该注重这个阶段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指学前教育,是和前面婴儿时期教育的一个衔接,同时也为后面的初期教育奠定基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重要而且特殊的阶段。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及内容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更好地体现出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价值观和教育目的。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有很深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范文篇3

但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教育者往往丢失了这个教育法宝。于是,教育常常是逆孩子的天性而为,出现种种问题。

有为教育的现状和潜在危机

渴望独立和成长,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家长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巨大伤害。

在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会特别想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端碗。家长怕他把饭弄洒,怕他把碗打碎,所以,宁可看他哭也不愿意顺从他。孩子天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会不停地问:“妈妈,这是什么?爸爸,那是什么?”他脑子里有无数的“为什么”。如果家长去满足孩子的这种求知欲,鼓励他继续问下去,他就会成为一个热爱求知的人。但一些家长做的常常是毁灭孩子求知欲的事情,被问烦了,会没好气地甩出一句:“哪来这么多问题?一边去!”

上学后,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有的,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学的,他们要通过学习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获得成就感,但我们的教育往往扼杀了这些。比如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表现为他想主动去了解什么,如果你在他了解之前就逼着他去学有关的知识,他就会失去兴趣。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是在做负面工作,打个比方叫“牛不吃草强按头”。牛本来是非常爱吃草的,吃草是它的天性。但你不到它饿的时候非要按着它的头强迫它吃,就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牛会非常烦,不愿意吃草了;二是你会非常累,因为牛会反抗你。孩子天性好学,是好学那些自己觉得有趣的东西。孩子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形象走向抽象、从感性走向理性,这是一个自然规律。目前学校的学习内容安排很多时候没有按这个自然规律走,所以会让孩子产生无聊乏味之感。当前,厌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孩子小学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厌学了。

当孩子不爱学习时,家长会吵孩子,老师也会批评教育孩子,总之是要施加种种压力逼着孩子学。这种逆孩子天性的有为教育虽然也能培养出专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但大部分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是痛苦的,在成长中他们要不断地经受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当孩子在痛苦中接受教育并成长时,恶自然就隐于其中了,这将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诸多后患。比如,我们很多家长甚至教师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学习是苦的(这个观念来自他们小时候对学习的亲身体验),只有逼着孩子,孩子才会好好学习。他们会继续向孩子灌输并实施“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学观念,一代一代,贻害无穷。

有为教育对孩子的危害不止于此,它最大的危害就在于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只达目的、其他什么都不考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教育者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只管好好学习,只要你学习好,家里的什么事都不用你管!”老师会对学生说:“你们现在什么都不用考虑,全身心投入学习,你们的目标就是考个好大学!”为了考大学的目标,家长和老师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搭上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会给孩子的未来埋下种种隐患,在孩子走上社会后,必然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像药家鑫,就是一个典型的有为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开车撞伤人后看人没被撞死,就连捅八刀把人捅死。因为如果把人撞死了就可以赔一次钱了事,而没撞死则可能永远都要照顾这个伤者,有没完没了的麻烦。为了不给自己带来麻烦,他就干脆把对方捅死。这种思维模式直奔目的,完全没有良知的底线。

有为教育和无为教育的对比

无为教育顺从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开心地去做事,开心地成长。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美好、柔和的感受,这也会成为他内心的底线,他长大后自然会去帮助别人开心地做事。可以说,无为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在做善的、正向的事情中快乐地成长。

面对同样一件事时,什么样的教育是有为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呢?

比如学生小华,语文作业写得特别差。老师非常生气,翻开他的作业本让全班同学看,并严厉地批评说:“小华的作业写得又脏又乱,是全班最差的!”老师这么说是事实,但会让小华受到伤害,对小华起到的是打击作用。老师确实会让孩子因为害怕再受到这样的批评而认真写作业,表面看来是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实际上,孩子的内心留下了一道伤痕,他可能会从此讨厌和害怕语文老师,甚至一辈子讨厌和害怕语文。这就是让孩子在压抑和痛苦中成长的有为教育。

而如果老师走到小华跟前,把作业本递给他,微笑着说:“小华,你这次作业没做好,我相信是因为你没认真做。如果你真有什么地方不会,那说明我没讲清楚,你可以问我,我再给你讲一遍。你不是一个没有智慧、脑子不灵光的孩子,老师相信你这次回去认真做,一定能把作业做好的!”老师这么说,孩子下次能会不认真写作业吗?在孩子心里,感受到的是老师对他的肯定、信任,还有老师的谦逊。这些全是正向的东西,它们会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开心、舒展地成长。这就是无为教育。

当前的教育在越来越细化地影响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过于细化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有为教育。曾有一位家长很苦恼地对我说:“孩子认为学习是给老师学的。我仔细想想,表面看起来确实是这么回事,因为要听老师讲课,作业要交给老师批改,阅读表、英语听读表、体育锻炼卡都要填写后交给老师审阅,假期活动要写报告交给老师……我感觉学校的影响无孔不入,似乎要把孩子的一切都管起来。”

教育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努力地、全面地帮助孩子成长。但是,一个愚蠢的教育者,他越是努力地、全面地影响孩子,对孩子的危害就越大。即使是优秀的教育者,过度的教育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因为这与孩子的独立成长是相悖的。

学校的教育难免会很死板,往往是“一刀切”式的教育。学校对所有孩子都给出了统一规定。这种面向全体的规定,应该是越少越好,只有这样,才能给个性、天赋不同的孩子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如果学校的规定太多太细,就会成为一种束缚孩子自由成长的力量,以控制和捆绑的方式来逼迫孩子成长,危害无穷。这会让孩子失去成长中的快乐体验,失去成长的主动性。

以阅读为例。读书原本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事情。在我们小时候,大部分同学都会准备一个摘抄本,把读到的有哲理的、优美的句子抄下来,并且还会在摘抄本上画上花儿、贴上“星星”,装饰得很漂亮,把它作为自己的心爱之物,经常拿出来欣赏一下。这个阅读和积累的过程,完全是一种享受,大家都是很开心地在做这些事。而现在,有些学校的老师要求孩子每周要读几次课外书,要填写阅读表,阅读表上还要积累若干好词好句。孩子在读书时,会想到这是在完成一项任务,积累好词好句时抄写要工整,不然老师会批评。这个阅读和积累的过程就失去了轻松快乐的感觉,不再是一种享受。孩子在填写阅读表时会觉得很烦很累,完成任务后再也懒得看它一眼。

当前有为教育的大环境不易改变,但老师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把有为教育转向无为教育。比如,当按学校的要求发下阅读表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给你们讲一件我小时候的事吧。有一天,我读到一句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我感觉特别好,就赶紧找个本子记下来,常常读一读。每次读时都很振奋,想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成长,长大后成为杰出的人。后来,每当看到好的诗句和词语时我都会摘抄下来,这些好词好句是我的一笔财富,每次读时都很开心、很受鼓舞。同学们,你们也来试一试吧!”这样,孩子会受到一种感染,会很乐意去填写阅读表。

教育孩子时怎样做到无为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教育者自己要做到不带偏见(孩子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就认为孩子整个人不好),不带成见(孩子过去表现不好所以现在和未来就不会表现好),不带情绪(生气了就吵孩子、骂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没有强烈的执着(认为孩子非得照教育者想的做到什么程度才行)。二是教育者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自己说的话孩子爱听吗?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孩子愿意接受吗?自己提出的建议,孩子会开心地接受吗?孩子愿意跟自己说心里话吗?自己做的事是顺从孩子天性的吗?无为教育,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教育者要帮助孩子开心、独立地学习和生活。

如果孩子不爱学习,我们要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帮孩子解决问题。我们只需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就好了。当他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时,他自然就会愿意学了。怎么来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呢?按“学会的三个标准”做,帮孩子提高认真能力(认真是一种能力),这时学习就会变得相对简单轻松,孩子会发现这个方法是非常有用的。学会本身带来的成就感是他所渴求的,而老师和家长这时再表扬、鼓励他,就会让他非常开心。再一个,要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有趣,比如以游戏的方式来学习,这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在平等思维教育基地为期两天的“学会精品小班课程”里,我们会抽出一个小时时间带孩子玩“狼羊菜过河”的游戏。一个人带一只狼、一只羊、一棵白菜过河,如果人不在,狼会吃羊,羊会吃菜。这时有一条船,人每次只能在船上带一样东西过河。让孩子思考:怎么才能把狼、羊、菜顺利地带过河?玩这类游戏会帮助孩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的头脑变得有条理,分析问题时做到每一步都很清晰,并且每一步都从一个必然走向另一个必然。

教育者一定要帮助孩子开心起来。退一万步说,即使孩子学习不好,我们也要帮孩子开心起来。如果说孩子确实不是学习的料儿,他的潜力在别的地方,我们干吗非要他痛苦地学习呢?让他先变得开心起来,这才是有智慧的教育者。无论学习好与不好,一定要让孩子开心起来。当孩子开心了,他就会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们,愿意把心里的困惑、遇到的困难告诉我们,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教育者要去接纳孩子做错的地方,理解孩子,同时肯定孩子在出错过程中所做的正向的努力,鼓励他继续去做正向的努力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关爱和支持。当孩子对教育者有了信任、爱与依赖的感觉时,教育者的建议孩子就会爱听。此时,教育孩子会无往而不利,孩子会对教育者言听计从。

什么叫言听计从?就是教育者的“言”都是顺孩子天性的“言”,都是让孩子听起来开心的“言”;教育者的“计”,都是让孩子知道对自己好的“计”,都是让孩子感觉到有用的“计”。这样,孩子当然就会对教育者言听计从。当教育者做到这些时,就是在做无为教育。

教育是面向社会全体的,社会教育的目标不是要培养特殊的优秀人才,更不是要培养一些在压抑和痛苦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而是要培养幸福的、健康的、能够自食其力的公民。教育者要对孩子负责的有两点:一是帮助孩子拥有一颗能够获得幸福的心,二是帮助孩子开心地拥有至少一项将来能够自食其力的才能。

无为教育的根本是教育者自身修养的提升

教育者在对待孩子时有三个层次的表现:第一个层次,教育者由着情绪、偏见、成见去表达,这时表达出来的当然有不好的东西。普通老师都在这个层次。当情绪好的时候,他会是一个好老师;当情绪不好或者对某个孩子有偏见、成见时,他就会大大地伤害孩子,成为让孩子讨厌的老师。第二个层次,当一个老师成长时,他会去注意自己的言行。每当发现自己情绪起来时,他会控制自己;当对某个孩子出现偏见、成见时,他会注意到这一点并及时调整。这个层次的老师是在努力做一个正向的教育者。第三个层次,就像《师说》里所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有道的老师本然是善,他所表达的没有情绪、偏见、成见这一类的东西,他油然而生、脱口而出的全是对孩子起正向影响的东西。

言为心声,一个人所表达的,无非是他内心的东西。教育者做的是有为教育还是无为教育,取决于他内在的修养。所以,有为教育向无为教育的转变,根本在于教育者自身修养的提升。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超越”心中的执着、偏见、成见、情绪等。这个转变有三个步骤:一是学会反思。刚开始会经常出现执着、偏见、成见、情绪,要及时反思自己。二是觉知即停。每当自己要去表达执着、偏见、成见、情绪时马上觉知到,立刻停下来。三是觉知心念。“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心里一旦要生起执着、偏见、成见、情绪,念头还没起来时马上就觉知到,不让这个念头出现。要达到第三个阶段,需要读大智慧的经典,比如《金刚经》《坛经》《道德经》《中庸》《大学》。这些经典能帮助人内心变得清净、充满智慧,从根本上提升一个人的修养。

《中庸》一开始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是率天命之性,率天命之性才是道。《师说》里说“传道授业解惑”。老师要传什么道?是依照人的天性而定位的道。老师要怎么传道?道以不传而传。真正的传道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影响,是由师之德、师之道,自然地熏习、影响孩子,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形成老师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像释迦牟尼、孔子带学生,经常是一起出游,学生有什么困惑或看到什么情况,随时向老师请教,跟老师展开讨论。这个学生主动提问、师生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无为教育,就是传道。

做无为教育,教育者要放下一切偏见,平等地看待一切事物。在教育孩子时,一方面是放下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放下自己的贪欲;另一方面是放下对孩子的要求。教育者看到孩子是各种各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依据孩子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去帮助他们成长,而不去分辨他们的好坏,不去达成自己的一个什么愿望。这就是我所提倡的平等思维。

有人问:“当教育者放下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也不去要求受教育者时,教育是怎么发生的呢?”

教育的发生是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发生是熏习;教育的发生是一朵玫瑰自然地展现它的美和香;教育的发生是以自己的品质来影响对方的品质,是以自己生活中的举手投足来感染对方,而不是以言语来教导对方。每一位教育者,无论你想不想引导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引导;无论你想不想影响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影响;无论你是不是在教育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教育。所以,是教育者自身的品质在影响着教育效果,而不在于他做了多少努力。

教育者要忘掉教育去从事教育,用真心去对待一切。不是说要教育孩子了,所以就要想出一套东西来限制孩子,要孩子如何如何做,而是要用自身自然而然地来影响孩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1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1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青少年公益活动方案范例(3篇)

    - 阅0

    青少年公益活动方案范文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公诉中图分类号:D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52-01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与特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由来已久,在.....

    对孩子教育的启发范例(3篇)

    - 阅0

    对孩子教育的启发范文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范例(3篇)

    阅:0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范文关键词:城市科技驱动力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空间分异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TheEvalua....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范例(3篇)

    阅:0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范文[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误区途径一、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其原因1.由爱护而....

    青少年公益活动方案范例(3篇)

    阅:0

    青少年公益活动方案范文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公诉中图分类号:D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