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收集5篇)
来源: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篇1
关键词:防洪标准自然条件规划设计防汛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洪涝灾害显著特点之一是内涝,即外河洪水位抬升,城区雨洪积水难以有效排除而致涝。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感,随着新城区地不断扩张,使得老城区更容易受到内涝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出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对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江河洪水的特性,在流域或水系防洪工程体系的框架下,通过建设必要的防洪、除涝、排水等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并采取非工程措施,改善和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水平,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应有预案对策,以保证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与生产不发生大的动荡,使各类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因此,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的总体对策是采取工程与非工程及社会综合性防洪排涝减灾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与指导人类的社会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损失。
2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问题
2.1城市防洪标准偏低。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不足,多数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城市地上建设,对防洪、排雨等地下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现有的城市防洪标准与这些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不相称,在遭遇大洪水时,由于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和经济总量的扩大,同样的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2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由于城市地区湖泊、洼地萎缩、面积减少,土地硬化程度提高,而且大量的建筑建造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易造成内涝。另外,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区原有设计的排水管网很多都是建设年代已久、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比较低,很多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加大了排水负荷。
2.3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城市洪涝灾害防治除了依靠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外,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我国目前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2.4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很多城市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薄弱,预报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洪管理上,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市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受淹后又缺乏补偿机制。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缺乏包括洪水保险、城市居民紧急疏散、撤离及救灾措施等内容在内的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
2.5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由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除遭受过洪涝灾害的城市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既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
3城市防洪排涝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计算模式
3.1假设暴雨计算。通过统计一地区的历史数据,查询相关的暴雨资料之后取平均时态,又或者是选择相对较恶劣的一个组合情形,将其作为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依据,通过暴雨可以间接推测、计算出洪水。
3.2产流计算方式。这里提及的产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径流成分整个生成、整合的过程,就是水分处于垂直运行时,因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同样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垫面的条件不同其产流机制也会不同,而产流机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产流的发展过程,出现一些不同的径流特色。因此根据产流机制的不同采取的产流模型计算也要因地制宜。
3.3汇流计算模型。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时的净水量分布规律,推导出流域进出口断层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数值。汇流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依照流域的蓄泄关系可以划分为非线性以及线性的两种汇流模型;依照输入空间的分布差异可区分为集总和分布的参数两种模型;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坡面的汇流以及河网的汇流两方面计算城市汇流数值的。
4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4.1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目前,我国多数城市排涝标准偏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的不断增加,内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也不断增加,因此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已成为我国城市防洪建设中的紧迫任务。
4.2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进行。应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间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注意防洪排涝问题,明确城市防洪建设的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防洪排涝设施与市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4.3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进一步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防御超标准洪涝水、风、潮预案,制定相应的防洪排涝调度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如绘制城市防洪风险图、界定风险区、引进风险管理,加强洪水预报、调度、警报,建立城市排涝系统应急反应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4.4逐步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警制度,洪涝灾害风险征兆识别、预报与预警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特别是预报结果的传播和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建立健全预警制度,对内容、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能够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地洪涝灾害信息,提醒城市居民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涝灾害,又可以避免公众的盲目恐慌和各种谣言的流传。
4.5建立和完善雨洪利用管理体系。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不仅是水务部门和城建部门的任务,同时还牵涉到气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其他众多部门,具体实施时需与城市建设、市政管理、节水、建筑设计、环保和园林等许多部门通力合作。要有效推广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必须建立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与配置、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问题,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监督。
4.6建立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提高快速反应决策能力。我国防汛工作现行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各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方式,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配套法规,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4.7增加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资金投入。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必须按照防洪规划逐步完善和提高,鉴于洪水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要防止大灾大投入、小灾小投入、无灾不投入的被动局面。不少地方对防汛抢险舍得投入,但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则往往投入不足;对修建防洪工程设施可以按计划安排投资,而对防洪的非工程措施建设则往往重视不够,缺乏资金保证。国家在考虑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时,不仅要考虑直接经济效益,更须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及其全部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安排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和非工程措施的投入。
4.8强化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增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参考文献:
[1]吕旭东,刘磊.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01).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篇2
关键词:近代;河南;洪涝灾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25902
水灾,也称洪涝灾害。洪涝包含着洪水和雨涝两方面的意思,但两者往往同时发生,难以区分,人们将它们通称为洪涝灾害。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其诱发的山洪暴发和堤坝溃决常常加重了洪涝的灾情。本文对近代河南的洪涝灾害进行梳理,粗略分析其影响及成因。
1近代河南洪涝灾害概括
河南近代洪涝灾害频繁,笔者根据《近代中国灾荒纪年》、《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1840至1949年间,河南出现旱灾的年头有93个,其中有34个年头受灾县数在50以上,可见近代河南遭受水灾的频率之大。《河南水旱灾害》一书也对河南近代的水患进行了整理,据该书统计,近代时期河南发生全省性不同级别的水灾共有56年,平均两年一遇,其大水灾年1年,区域性特大水灾2年。但实际上,河南近代水灾的严重性远不止此。
2近代河南重大洪涝灾害
近代河南洪涝灾害频发,尤其以1841~1843年,1855年,1921年、1931年、1933年、1935年、1938年等年度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
(1)1841~1843年间的黄河水患。1841年8月2日,黄河在河南省祥符汛地三十一堡处决口。署理河南巡抚鄂顺安在后来的奏折中回顾说,“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祥符汛三十一堡漫口,省城猝被水围,其非常之险层见叠出。”开封南门进水,城内水深数尺至丈许,官府民舍倒塌无数,人民荡析离居,城中万户哭声的灾难性场面。除祥符外,还有陈留、杞县、通许、太康、睢州、鹿邑、归德、陈州等州县遭受水灾。如“杞县城外黄水亦深五尺,种种危险情形,为从来所未有”。1843年7月,黄河又于河南省中牟县下汛九堡再次漫口,至今还流传民谣:“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走万锦滩”。直至1845年2月2日(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决口才正式被堵合。连续数年的黄河水患给沿河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2)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铜瓦厢决口事件发生于1855年6月中旬。据8月7日上谕称:“(署东河河道总督)蒋启赐奏,下北兰阳汛三堡漫溢。……本年黄河水势异涨,下北厅兰阳汛铜瓦厢三堡,堤工危险。六月十八日以后,水势复涨,南风暴发,巨浪掀腾,以致十九日漫溢过水,二十日全行夺溜,刷宽口门至七八十丈。~下正河业已断流。下游居民,罹此凶灾,流离失所。”又谕:“兰阳北岸,为黄河上游,较丰北之距海较近者,迥不相同。据奏,漫水微向西趋,复折往东北,是已直注直隶、山东境内”。然而当时清政府把精力放在如何镇压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忽视了救灾,导致灾情甚为严重。加之豫西南捻军活动频繁之南阳诸地发生较重之旱蝗,使全省局势更加动荡。
(3)1921年特大水。1921年河南又遭特大洪涝。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是年“豫、苏、皖、浙、陕、鲁、鄂、冀大水,以淮河区域罹灾最重。灾区达二七,方里,鲁、豫、晋三省被灾区域一四八县,灾民九,八一四,三三二人。”在被水淹的各省中,北方以河南省灾区最广,计58县,其中“一片波及全境,田庐荡然者约占三十二县,风雨为灾秋成绝望者计二十六县。”
(4)1931年特大洪涝。1931年是中国的大水年,河南也遭受了严重的水灾袭击。《河南水旱灾害》一书将这次水灾称之为河南近代最严重的水灾。七、八月间,河南大部分地区阴雨连绵,结果造成山洪爆发,河流泛滥,八十余县不同程度遭灾。据当时的《民国日报》所载:“遭害最深损失最大者计有确山、镇平、鄢陵、桐柏、商丘、遂平、沈丘、邓县、潢川、襄县、信阳、罗山、西华、内乡、唐河、郾城等数十县治,一片,水深数丈,庐舍倾塌,秋蜀荡然,牲畜粮食漂流净尽。”从中反映出此次水灾给河南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
(5)1935年河南水灾。1935年是中国继1931年大水灾之后的又一个大灾之年,尤其以长江、黄河流域的洪灾为重,河南受灾严重。该年7月以后,大部分地区忽然暴雨不断,黄河漫溢,洪河、沙河、漯河、泊河泛滥,白河溃决,丹江、浙河暴涨。共58个县市受灾,其中偃师、淅川、新野、巩县、郾城、汝南、襄城、邓县、唐河、内乡、滑县、封丘、兰封等13县为重灾区。灾情最重之偃师城内房屋倒塌殆尽,伤500余人,财物损失不计其数,居民多逃奔城北一带村庄。县府临时迁往北窑村办公,后迁槐庙街。这是县城水灾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上海《晨报》惊呼:“偃师陆沉”。
(6)1938年花园口决堤。1938年黄河水患不同于以前,只因这次水患完全是人为所致。1938年6月为阻止日军西进,制定了“以水代兵”的策略,6月9日,花园口河堤被掘开,黄河之水由花园口穿堤而出,奔腾直泻东南,大部分沿贾鲁河经中牟、尉氏、鄢陵、扶沟,以下经西华、淮阳至安撤亳县,顺颍河到正阳关入淮;一部分自中牟顺涡河经通许、太康、亳县至怀远入淮。此外,还有一小部分自西华向南至周口,注入颍河。46遂出现了一场惨绝人襄的大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受洪水泛滥之灾的达44县、市,1250万人口,约67万公顷土地,遭受此次黄河洪水袭击,总计89万人口死于非命。
3近代河南洪涝灾害主要危害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篇3
关键词:防洪排涝;问题成因;措施对策
Abstract:thedomesticurbanfloodcontrolandwaterloggedeliminationworkisanimportantcontentoftheconstructionofurbanizationisoneofthecityresidentstoensurethenormalworkandlifeofthefundamentalguarantee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ocietytohavetheimportantmeaning.But,thedomesticurbanflooddisasterfrequentlyoccurs,directlyaffectthecityPeople'sDailylifeandsafetyandproduction.Belowislookingforreasonsofproblems,thispaperdiscussesthecountermeasurestosolveproblems,andtoimprovethesystemofcityfloodcontroldrainagecapability.
Keywords:floodanddrainingwaterlogging;Problemscause;Measure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1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防洪排涝的严峻形势
2011年6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7时,城区平均降水57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毫米。这场暴雨洗刷了闷热的同时也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多处道路瘫痪。今年5月10日前后,两场雨,使我国南方数座城市受淹,部分路段积水深度达1米左右。综合我国的内涝的情况,城市的防洪除涝减灾工作已经是重中之重,城市的防洪除涝工作是一个持久之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形势严峻,必须全力应对,寻找成因,制定对策,以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2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成因
2.1暴雨频发而强度骤增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大规模城市建设所致的大气环境变化,我国暴雨频发,暴雨强度骤增,且降雨集聚,降雨造成高水位洪水,瞬时降雨量大而降雨时间长,造成严重的城市外洪内涝。
2.2河道淤塞致泄洪能力降低
由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道长期不清淤疏通,河底标高上升,河床的宽度和深度减小,泄洪断面缩小,流水不畅,当上游洪水下泄和本市暴雨汇集时,形成高水位洪水,危及城市安全;且城内雨水无法外排,造成城区大面积渍水,构成城市外洪内涝严重局面。
2.3城市位置不当及布局不合理
现有城市、城镇已建于洪水淹没的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经常受到洪水侵袭。例如,安徽省金寨县县城位于水库下游1km泄洪水位以下的梅山镇,1991年7月暴雨后水库泄洪,县城大部被淹,损失达1亿元;四川省射洪县城选址于地势低洼的太和镇,在四川省8·17洪水中损失惨重[2]。有些城市新区在选址时仍建于低洼积水地区,同样会饱受洪涝之苦。
2.4渗水地面减少而径流速度加快大规模城市建设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大量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使暴雨的径流速度加快,渗水面积减小,雨水快速聚集,单位时间内的雨量大大超越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而导致了涝灾的发生。
2.5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而不匹配
有防洪任务的城市大都十分重视防治外洪,各地在按国家标准确定防洪标准时,往往就高不就低,如上海市确定的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的防洪标准达到了千年一遇,通过建设堤防来防止洪水的入侵。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分部门管理,城市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排涝标准定得过低,这也是城市内涝时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6现状防洪排涝设施配套不足且运行不力
现状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普遍配套不足,老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设施老化。老城区大多为雨污合流排水体制,排水管径小,故障多,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加剧了老城区内涝的灾损。如江苏省如东县城少数地域,每遇稍大的暴雨,路面积水较深,家具商城进水,居民床铺、冰箱泡水。
2.7城区地面标高处理不合理
老城区往往由于历史原因,街区地面标高偏低,有些道路标高高于街区地面标高,街区雨水难以排入道路下的排水管道。尤其是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地面标高,雨水向老城区汇集,加剧老城区的内涝。
3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
针对问题成因和灾害状况,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控制热岛效应,保护气候环境
严格控制城市大规模耗能排热,提倡节能减排,保护大气环境,避免因成片的城市热岛效应而引发气候环境变化,减少暴雨频发机率。
3.2疏浚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
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统筹协调,疏浚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降低河床底部标高,拓宽河道,增大泄洪断面,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加强河流堤防建设,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
3.3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
对于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的老城区,采用加高加固河道堤防、铺设大管径的排水管道和建设排涝泵站,或局部搬迁,开辟湿地等措施,抗御洪水、排除积水、纳缓洪水。
3.4增大渗水地面,减缓径流速度增大渗水地面,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方式,使雨水渗入地下,并减缓地面雨水径流速度,减缓、减少雨水骤积。同时,在绿地中适量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造景,使周边街区不受淹。
3.5完善防洪排涝标准,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应采用国家标准为基本保障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省、区、市具体情况,编制各自的相应标准、规范。特殊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尤其要注意防洪排涝标准相匹配,适当提高排涝标准。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排涝标准,如上海市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随时排除;江苏省排涝标准也为20年一遇,南通市结合自身实际还加上最大24小时暴雨逐时段不受涝。
3.6充实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完善管理,提高运行能力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应考虑难以进行雨污分流老城区的雨水量。老城区道路窄,可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地下管线布置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开发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统筹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并通过完备的管理确保排涝设施正常运行。
3.7科学处理城区地面标高问题
因地面标高过于偏低而常年受淹的老城区,可在地势最低处开辟绿地,挖掘河池水面,纳洪蓄水,改善老城区绿化景观环境。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的紧邻新建区,应在新老城区结合处开挖河渠,拦截新区流向老城区的雨水。
4小结
总之,上述对策措施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纳、优化,以便系统、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参考文献: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篇4
关键词:旱涝;灾害;水土保持;预防
旱涝灾害是气象灾害的一种,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它的种类最多,危害范围最广,影响深度最大。而干旱和洪涝灾害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发生的频率是最大的,严重的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
涝灾特别是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较大。持续的大雨和暴雨可造成江河泛滥,淹没城市、工厂、农场、村庄等,从而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旱灾会导致森林枯死,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所造成的损失表现形式比洪涝灾害缓慢一些,但它造成的后续潜在影响比较大。
1旱涝灾害的成因
从中国历史上看,发生旱涝灾害的频率很大,最近几年有日渐加强的趋势,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1大气环境异常
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境异常而导致降雨量过多或过少造成的。直接原因如降雨量过猛过大,持续时间长,城市、水库、农田等地方的水不能够迅速排出,就会形成涝灾。而长时间不降雨,或降雨量过少,各地水补给不足,就会形成旱灾。
1.2森林资源的长期破坏
在丘陵山区盲目毁林开荒,森林资源的长期破坏,也是导致发生旱涝灾害的原因。森林资源的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在土层浅薄的山区形成石漠化,直接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基础,并加剧了土壤干旱;同时水土流失也会增加暴雨径流,造成水体和河道淤积而加重洪涝灾害。
1.3日益加剧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使大片的土地变为工业,商业用地,使土地植被大量破坏。不透水地面与路基面积不断扩大,使其不透水程度增加20%-80%。同时城市排水防洪措施不到位,致使城市水灾日趋严重。
2旱涝灾害的预防
2.1建立监测防灾网络
建立监测防灾网络,我国已经建设了3.5万个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和地下测井点,形成了遍布主要水域的监测防灾网络。有了全面的监测防灾网络,对于暴雨的预测就能有效避免暴雨带来的灾害,对于干旱的预测也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小一定程度的灾害。利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灌溉排水技术有效减小灾害破坏程度。
2.2兴修水利工程
防洪防旱首先应该治理大江大河,对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主要江河的流域进行疏通、疏浚,沿岸堤坝进行了整修和新建,不断提高湖泊水库江河等调蓄洪水能力。分洪蓄洪为了减少特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使大中城市和重要工、矿基地遭到洪水破坏,在大江大河沿岸,选择低洼地带建立分洪、蓄洪区水库。
2.3开展水土保持
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深山区,要首先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严禁陡坡毁林开荒。同时积极植树造林,大搞闸沟淤地,努力建设多种涵养水源的生物蓄水工程。在浅山丘陵区,要吸取过去以粮为纲的教训,坚持农、林、牧并举,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大力开展封沟造林,荒坡植树种草,修建水平梯田,变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减轻当地和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作用十分明显。
2.4改善居住条件
不断改善居住地条件,以避免洪水破坏。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对大片低洼易遭受洪水袭击地区修建围村堤以阻止洪水;对平原易淹地区修筑高台建房避水;对小片低洼地区实行易地搬迁,搬迁至高地不易受洪水侵袭地区;对易遭台风暴雨袭击的地区将土、草房改为砖瓦房。改善人口密度较大地区的居住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受灾人口;提高耕地面积较大地区的农业生产作业条件,研制抗旱涝能力强的作物会降低旱涝造成的农业损失。
2.5加强救灾措施
防汛抢险每年汛期来临,都要根据汛情出动成千上万的防汛大军。分片包干,日夜守候在江河、水库堤坝旁,千方百计制止洪水漫堤,风浪破堤,抢堵险情。引水杭旱每年都要对受到干早严重威胁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抗旱活动。对临灾地区的群众和重要财物进行转移这是抗御洪涝灾害的主要办法。我们国家为抵抗水灾,每年都要有近百万群众进行临时转移,使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大为减少。
3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大气环境异常,森林资源长期破坏,城市化进程加剧,导致旱涝灾害越来越严重。但是目前,人类对旱涝灾害还不能彻底的操控.然而却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这就要求各个地区在旱涝灾害的预防过程中,能够立足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损害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马培衢.农业旱涝灾害协同防治体制创新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2010,Vol.31(2),pp.183-186.
[2]王芳,芮珏.区域旱涝灾害灾损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Sciences,2011,Vol.39(4),pp.2002-2004.
[3]张治军,唐芳林,刘绍娟,刘文国.森林资源与旱涝灾害关系浅析.林业建设-ForestryConstruction,2010,Issue6,pp.35-39.
[4]陈维杰,李重新.水土流失与旱涝灾害.中国水土保持-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nChina,1996,Issue2,pp.15-17。
[5]田新程.西南大旱的警示:涵养水源惟靠森林.中国林业[J].2010,5A:4-7.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篇5
关键词:暴雨,形成,危害,防御
暴雨是指在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常成阵性,强度很大,雨势倾盆。按其降水的强度又可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为“暴雨;100~199.9毫米为“大暴雨;200毫米及以上的称“特大暴雨。
一、暴雨洪涝的形成
暴雨从云的形成到产生降水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简单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输入、强盛而持久的上升气流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水汽是形成降水的原料,没有它,云都难以形成,就更谈不上形成降水了。只有云中有足够的水汽,保证云粒不断增大,最终才能产生降水。当然,也只有云中有非常充足的水汽不断输入,补充和更新,才能产生暴雨。在我国,产生暴雨的水汽,来自于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但是,当大气中有了水汽,仍不一定能形成降水,要伴有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要使大气中的水汽形成降水依赖于上升运动,要使云中水汽不断得到补充形成新的云粒也依赖于上升运动,同时要使云滴长到足够形成降水的大小前不从云中掉下来,也依赖于上升运动。一般当低层空气温度暖而潮湿,上层的空气冷而干燥时,致使大气层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气中能量的释放,从而使空气产生对流,促使云的充分发展,产生暴雨。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的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再加上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降水。在这些有波动的地区,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产生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形成暴雨中心。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产生于积雨云和雨层云中。当大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并伴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云滴的凝华增长和冲并作用均很强烈,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形成暴雨。积雨云的云体的水平范围与铅直伸展的尺度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水平范围小,经过一个地方用不了多少时间,因而降水的起止很突然;另一个方面,由于积雨云中,水滴分布大小本来是不均匀的,再加上不同时间升降气流多变化,也使降水具有阵性。虽然积雨云的水平范围小,但多个积雨云排列起来,体积通常相当庞大,形成暴雨区。
暴雨洪涝灾害的标准因各地降水和地形的特点而有所不同。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我国是受暴雨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年从晚春到盛夏,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给我国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暴雨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大。科技论文,危害。。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6个省份遭受暴雨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6155千公顷,受灾人口9750万人,因灾死亡594人、失踪212人,倒塌房屋5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科技论文,危害。。今年与2000年以来同期相比,洪涝灾害各主要统计指标均偏大,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偏多2倍,倒塌房屋偏多近五成。
二、暴雨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危害
暴雨洪涝灾害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暴雨的危害主要有:
(1)拍打危害。由于暴雨降水强度大,雨势猛烈,即使没形成洪水,但若农作物在开花期连遭暴雨,使花药花粉连造破坏,即所谓“暴雨洗花,造成虽抽穗开花,但不结实而枯死,使空壳率猛增,造成减产。暴雨的拍打还可使土壤表面板结,土壤的透气性变差,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2)渍涝危害。水既是农业的命,但多了也是病,就连水稻也不例外,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过长时间和水深的渍水,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还原性物质增加,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加强了嫌气过程,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而减产。特别是高温季节,几场暴雨之后,便造成瓜果、蔬菜、芝麻等农作物烂根死亡,影响向农作物的产量。
(3)洪涝灾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当然,受害程度,还随受涝时间长短,水层深浅,水温高低,水质混淆程度和农作物的生育期不同而不同。其抗洪能力生殖生长期又比营养生长期弱,而生殖生长期中,又以开花期最弱,其次是孕穗期。水温越高,水质越浑浊,洪涝危害程度越重。特别是特大暴雨由于降水强度很大,可致江河、湖泊水位暴涨,泛滥成灾,低洼地渍涝危害,造成陆地水土流失,甚至山洪暴发。科技论文,危害。。科技论文,危害。。洪水发生时,往往把农作物冲倒,甚至冲毁,土壤中的营养成分随水而流走,甚至把表层的肥沃土壤冲走,造成土壤贫瘠化、板结化。科技论文,危害。。此外雨多,湿度大,易诱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科技论文,危害。。
三、暴雨洪涝的防御措施
一般来说,战胜洪涝有以下措施:1、多种植、广种草,创造良性的农业生产环境,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塘坝,保持水土,改善排灌设备,增强调洪蓄洪能力;2、掌握当地气候规律,特别是洪涝的时间,地域分布和地形特点,调整耕作制度,作物布局等,尽量避免暴雨洪涝集中时段对农作物关键时期的危害,做到避灾保收。旱地梯田,每梯级的坡度最好不超过10度,以免加剧冲刷。3、要注意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时做好防洪抗灾准备。检查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降低易淹鱼塘水位;汛期前和汛期中,对水利设施要加强检查和巡视。5、洪涝灾害即将出现之前,人畜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洪涝出现后,要及时组织排洪抢险,尽量减少冲淹面积和被渍时间。暴雨洪水退后,冲倒的作物要及时扶植,缺株及时补苗。冲入农田的碎石泥沙要清除,并注意防止病虫害发生。旱地作物若表土冲刷,根系外露时,要客土补充,并及时中耕,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无论水旱作物,在遭受洪涝之后,都要及时追肥,促进根系生长。
参考文献:
[1]费秋英,古建泉,唐国芳等.应用气象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01-64.
[2]罗汉民,阎秉耀,吴诗敦等.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283-306.
[3]闫斌,陈绍清.气象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4]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5]彭安仁,葛寿恒,章世雄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1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关于观看《党的光辉历程》心得体会
- 阅0回望党的历史,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长夜,像东方的x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华大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观看《党的光辉历程》心得体会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范
- 阅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要开播啦!对此在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之后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想呢?那么关于感动中国的观后感心得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感动.....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收集3篇)
阅:0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篇1[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述;关系;构建设想【中图分类号】G....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收集5篇)
阅:0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篇1关键词:防洪标准自然条件规划设计防汛措施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城市洪涝....

工商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收集5篇)
阅:0工商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篇1关键词:校企合作;困境;对策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高职财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