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小品(收集3篇)
来源:
戏曲小品范文篇1
关键词:保定;戏曲艺术;文化产业;创新;策略
本文系保定市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戏曲艺术的文化产业创新研究》结题论文,项目编号:201002075。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保定市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北方昆曲、老调、哈哈腔、河北梆子等剧种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时代语境下,保定市戏曲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2006年至今,保定市委、市政府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日趋明晰,这也为保定重新定位戏曲艺术发展目标并大力传播之提供了稳定的政策推力。然而,在政策推进下的保定戏曲文化产业目前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受众群体维护不足,产业链条出现断裂,不少剧团仍然面对强烈的生存危机。因此,保定戏曲的发展需要建立起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生态变化的新型传播模式,最终实现保定戏曲文化传播形态的自我完型。本文将结合产业现状,重点探讨保定戏曲文化创新传播模型中四个维度的具体建构策略。
一、研究受众群体变化
保定戏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已成为重要的城市文化因子,戏曲票友社遍布城乡,各级剧团演出活跃。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保定戏曲文化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难以回避的生存危机,究其原因,戏曲受众群体和演艺市场环境的变化至关重要。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在戏曲剧团转企改制的过程中,保定戏曲剧团应建立符合演艺市场要求的生产机制,巩固原有受众基础,同时培育新的受众群体,满足多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
首先,对于城市中、校园内的戏迷票友,可以有步骤地实施小型剧场建设计划,联合现有的票友社和戏剧团组织,让戏迷票友的舞台不仅存在于公园或小圈子聚会中,还有更多登台表演的机会,票友之间不但自娱自乐而且还能与专业戏曲演员同台展示、学习促进。
其次,近几年无论是事业单位性质的文艺院团,还是民营剧团的发展都说明了扎根基层的重要性。我省的大厂评剧歌舞团,之所以能从三十多年前一个濒临解散的剧团,转变为年演出收入过千万的明星剧团,其根本就在于瞄准农村、贴近群众。河南小皇后豫剧团90%的演出也都在基层农村,创造了资产十倍增长的民营剧团奇迹。两个典型剧团不但重视农村市场,而且还尊重农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有些剧团认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就降低表演品质要求,久之也会失去农村市场的支持。因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剧团演出频率的增多,农民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标准也在提高,而且他们中也不乏具有较高鉴赏水平的戏迷票友。所以一个成功的剧团必然拥有一批贴近农民生活、常看常新的精品剧目,比如大厂评剧歌舞团《水墙》《男妇女主任》,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的《风雨行宫》《花喜鹊》等。
此外,戏曲文化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对于年轻观众群的开发。从戏曲内部来讲,这需要创演贴合现实热点的剧目,提高唱腔念白等的节奏感,强化舞台效果;而戏曲外部则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将校园文化和戏曲文化联系起来,让更多的青年学子体验戏曲艺术,感受其中的魅力。目前不少地方戏都在创作“青春版”剧目,比如作家白先勇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田沁鑫导演的青春版昆曲《1699桃花扇》、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的青春版《杨门女将》等。此类以“青春”定位的戏曲剧目,不仅体现在年轻演员的青春靓丽,还应该是打破年轻人对戏曲的思维定势,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并反映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比如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尝试用戏曲形式讲好一个年轻人曾经热捧的网络故事,秦腔《杨门女将》则丰富了更多易于引发年轻观众情感共鸣的人物细节。
二、丰富戏曲演剧形态
争夺和挖掘观众资源归根结底是要在戏曲的艺术表现力上下功夫,保定戏曲丰富演剧形态需要从重视剧本创作和创新节目形态两方面努力。
首先,长期以来戏曲本体存在着轻剧本创作重演员表演、轻原创重改编的现象,而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成功剧团也不难发现,挖掘各方剧本资源,积极创作新剧,移植、改编和整理优秀剧目是地方剧团在市场竞争中突围的重要途径。如同如今新闻界的“走转改”活动一样,好的戏曲新剧往往也是“一头汗,两腿泥”到群众生活中体验得来的。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团长赵德平之所以创作出《男妇女主任》《当家的女人》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本,与他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分不开的,他笔下的故事来自于现实农村生活,清新朴实的作品风格广受观众欢迎。此外,网络文学购入成本低、投资见效快的特点已经吸引了当下众多电视剧制片方的青睐,戏曲中也有青春版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样的移植实践,保定剧团也可以学习这种经验,挖掘有一定受众基础的优秀网络文学资源。当然,任何剧本的改编和创新还需要结合自身戏种的艺术特征,保定戏曲中老调的唱腔曲调特点就可以在慷慨激昂的红色经典故事中寻找剧本创作灵感。
其次,演剧形态创新方面,可以巧妙使用嫁接、融合方法将当代元素和多元表现方法置入新剧中。其实从源头看,戏曲本身就是古代歌舞、文学、说唱、杂技等形式综合而成的艺术产物。如今的各地方剧团也纷纷在戏曲演艺中借用小品、魔术、民歌、流行音乐、影视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叙述方法丰富舞台表现,像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的《铡刀下的红梅》利用现代化的灯光、布景手段,将闪回等电影蒙太奇方式放到刘胡兰故事的表现中。大厂评剧歌舞团更是把评剧以外的相声、口技、杂技、戏曲小品等多种表演形式搬上舞台,真正做到“观众想看什么就有什么”。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则借鉴话剧的舞台艺术,强化了表演的观赏性。这些地方戏曲的改革经验也都对保定戏曲发展有所启发。
三、创新传播扩散渠道
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品需要打通传播渠道,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体系。作为舞台艺术的戏曲其重要传播基地是剧场,保定戏曲的发展也离不开逐步稳定的剧场建设,特别是在政府、协会或企业的协助下鼓励有能力的剧团成立属于自己的剧场。剧场不仅是剧团、票友的演出平台,同时也将用于举办戏剧沙龙、戏剧大师培训班、戏剧艺术展等一系列戏曲文化活动,最终形成一定的文化品牌。
戏曲小品范文篇2
4月18日,由中共湖北襄樊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主办,襄樊市音乐家协会、市艺术研究所承办,市豫剧院协办的“李大庆戏曲音乐作品演唱会”在襄阳剧院举行。
演唱会集中展示了湖北襄樊市艺术研究所原书记、所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李大庆从艺45周年特别是近10多年来戏曲音乐作品。湖北省地方戏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詹春尧、河南省南阳市豫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中玉、枣阳市曲剧团的“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宋千进、襄樊市豫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宋丽珍、李华、刘丽丽以及湖北省豫剧团、襄樊市花鼓戏剧团的10多名优秀演员联袂登台,相继演唱了李大庆作曲、配器的曲剧《刘秀还乡》、《竹乡情》、京剧《襄阳米颠》,豫剧《十三款》、《小小露水官》、《孔明村的活宝》、《山野秀才》、《范仲淹》、《夫人城》,襄阳花鼓戏《宋玉传奇》、《任长霞》等剧目的16个代表性唱段,精彩演出赢得了现场1000多名专业艺术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的阵阵掌声。
翌日,李大庆戏曲音乐作品研讨会在襄樊市豫剧院举行,武汉音乐学院刘正维、蔡际洲教授、湖北省艺术研究所党委书记龚战同志、国家一级编剧宋西庭同志,以及河南邓州、湖北孝感、十堰、襄樊等地的戏曲专家参加会议。专家们一致认为:李大庆博采众长,继承创新,戏曲音乐创作涉猎豫剧、曲剧、京剧、襄阳花鼓戏、随州花鼓戏等多个剧种,是一位丰产的作曲家。他在保留剧种风格的基础上,把握时代气息和脉搏,努力把“好听”放在第一位,把最好的旋律奉献给群众,特别是他长期挖掘整理襄阳花鼓戏音乐,最终使这一消亡了30年的剧种重新回到了戏曲舞台。专家们指出,戏曲音乐作品举行演唱会在襄樊是第一次举办,在我省举办的也不多,李大庆戏曲音乐作品演唱会的成功举办,将会促进襄樊乃至鄂西北地区戏曲音乐的发展。
李大庆是湖北省襄樊市宣传文艺战线惟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几十年来,鄂西北地区戏剧舞台上的很多豫剧、曲剧、京剧、襄阳花鼓戏、随州花鼓戏剧目,都倾注着他那聪颖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其中他作曲或配器并在晋京演出中担任乐队指挥的《刘秀还乡》、《丑嫂》等剧目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作曲、配器的《竹乡情》、《小小露水官》、《疙瘩厂长》、《千古绝响》(随州花鼓音乐剧)等均荣获全省戏剧大奖和“作曲奖”;作曲的宜城兰花筒《卖袄》、《排水风波》分别获文化部“群星奖”和湖北省“百花书会”一等奖。特别是近年来襄樊市重点剧目《襄阳米颠》、《宋玉传奇》、《山野秀才》等都是在他身患脑梗塞疾病情况下坚持完成音乐创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其中由他配器并担任指挥的《襄阳米颠》获得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银奖第一名,并应文化部和总政治部邀请晋京演出。
戏曲小品范文篇3
一、辽宁戏剧和曲艺文化是喜剧小品的丰厚土壤
辽宁成为东北喜剧小品的主要阵地决不是偶然的。辽宁是中国戏曲的重要阵地,中国戏曲在当地影响最大的剧种是京剧、评剧和河北梆子。二人转艺术就是在广泛借鉴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才产生的。河北梆子在清代同治年间传到东北后,二人转艺人常与河北梆子艺人同台演出,合作时间长达50年。河北梆子许多剧目、唱腔和表演技巧,如锣鼓经、梆子腔、武打动作、上场诗都被二人转艺人吸收进来。自1920年以后,评剧在东北普及,取代了河北梆子的地位,二人转又开始了同评剧30年同台演出的历史。二人转戏班演出了大量评剧剧目,借鉴了评剧的化妆技巧和服装设计。虽然评剧是河北的剧种,但在东北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许多名家在这里成名,如享誉梨园的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陈桂秋等均来自沈阳评剧院。著名的中国戏曲学院的地方戏办学历史,实际上也应追溯到1953年的东北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当时位于沈阳的东北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招收首届评剧班。1954年该校改称中国戏曲学校沈阳分校。1955年,评剧班再次招收10名新生。同年该校全体教职员工及京剧、评剧两个专业的学生全部迁到北京,并入中国戏曲学校,后发展为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评剧等戏曲剧种对当地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二人转艺人都掌握了一些戏曲剧种的唱段。
辽宁在话剧、歌剧、儿童剧方面更是人才辈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四大话剧院之一,是具有全国影响的艺术表演剧院,曾创作上演了《高山下的花环》、《报春花》、《父亲》、《郭明义》等200余部优秀作品,荣获国家多项大奖,并培养出李默然、宋国锋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辽宁的歌剧享誉国内外,原创歌剧《苍原》曾获得多项部级大奖,被评为十大经典剧目,受到江泽民同志的称赞,在港、澳、台地区产生深远影响。歌剧《远方的胡杨》、《沧海》等剧目也受到艺术界的好评。辽宁儿童艺术剧院更是人才济济,《蜡笔小新》、《奥特曼》、《猫和老鼠》、《聪明的一休》等著名的外国动画片就是由该院的优秀演员配音录制的作品。
辽宁的曲艺全国闻名,著名评书演员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的作品风靡全国。实际上,评书演员个个都是讲故事、讲笑话、抖包衹的高手,这在各种晚会上他们表演的幽默评书小段中就可见一斑。沈阳的相声也很有特色,
在相声发展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相声界素有“京津沈三足鼎力”之说。1873年,刘世英的《陪都纪略》记载了沈阳早期的相声艺人情况。1921年,北京相声艺人冯昆志一家来到东北,与其子冯振声,徒弟德淑珍、冯少奎等人组成“冯家相声班”,东北相声素有“冯家门”相声之称。解放后,沈阳相声曾经历过十分辉煌的时期,沈阳相声艺人自发组织成立了“沈阳相声大会”,专业和业余相声演员众多,拥有庞大的观众群。沈阳相声的讽剌性很强,具有火爆、粗矿、幽默,大气的特点,著名人物为杨振华、金炳昶、陈连仲、王平、陈寒柏等。著名相声演员王平生前曾说,1976年以后,沈阳相声带领中国相声走向了巅峰。当时杨振华、金炳昶合作的《假大空》、《下象棋》、《八字谜》等名段曾传遍全国。
辽宁浓厚的艺术氛围为东北喜剧小品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许多优秀的喜剧小品人才就是在这种氛围下诞生的,并从戏曲、曲艺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如喜剧明星范伟、黄宏、巩汉林、金珠、句号均为相声演员出身,分别师从相声表演艺术家陈连仲、马季、唐杰忠、金炳昶、姜昆。潘长江原为评剧演员,出自评剧世家,从他表演的小品中能看出深厚的戏曲功底。巩汉林的父母都是河南梆子演员,对他的表演风格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辽宁喜剧小品在多种艺术的不断碰撞中形成,它不是突变式的,是和全国范围内的小品发展轨迹几乎同步的。
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小品的理解还处在探索时期,小品当时基本被分为话剧小品和戏曲小品两类。话剧小品和戏曲小品是小品艺术的主流。1985~1986年,本溪话剧团演出的小品《红皮鸡蛋》、《让坐》、《JQK》。1988年中央电视台与辽宁电视台在沈阳联合举办了“三鱼杯”全国喜剧小品大赛,全国多家艺术演出单位派队参加,参赛的剧种有话剧、京剧、评剧、川剧、豫剧、吕剧、楚剧、蒙古剧、拉场戏、谐剧等近200个小品,《中国戏剧》杂志专门进行了报道。[1]在此次比赛中,戏曲小品第一次被搬上比赛的擂台,且受到了很大关注。从比赛的结果看,6个戏曲小品和8个话剧小品分别获得金、银、铜奖。获2013年第9期总第226期重庆社会科学全球见见里予中国个性得金奖的是青岛市吕剧团的《超负荷》、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书香门第》、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的《“夸”爸爸》。很多剧种的戏曲小品由于受使用语言的局限,虽然有优秀的剧本和表演,但始终难以在综艺舞台上占主要地位,而话剧小品和东北喜剧小品则因语言优势最终发展成为小品的主流,被称为“文艺的轻骑兵”。《对缝》、《卖挂历》、《如此竞争》等富有辽宁特色的小品脱颖而出,并走出省界,当时在南方引起的反响比在北方还强烈。
二、拉场戏是铁岭喜剧小品的原型
东北喜剧小品有多种风格,其中以赵本山为代表的铁岭小品影响最大。1990年,小品《相亲》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标志着铁岭小品开始崭露头角,逐渐被全国人民接受。赵本山能从铁岭走向全国,二人转功不可没。二人转是总称,未必都是二人表演。传统二人转的演出形式主要有单出头、双玩艺和拉场戏,后来又发展出群唱、群舞、坐唱、表演唱等形式。我们平时看到的两个人手拿扇子和手绢边舞边唱的形式称为双玩艺,是典型的走唱类曲艺。单出头和拉场戏属于戏曲。单出头相当于独角戏,拉场戏则是一种二人或多人表演的地方小戏。20世纪80年代,赵本山在东北地区走红,主要依靠拉场戏,这为其小品表演之路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的很多小品也可以看做是省略了唱的拉场戏。拉场戏的唱词具有强烈艺术性,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及歇后语,语言十分风趣。在演变为小品的过程中,很多拉场戏剧作家如崔凯、张超、张庆东、何庆魁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拉场戏是如何演变成铁岭风格的喜剧小品的,要给出问题的答案,首先需要对“铁岭现象”进行分析。赵本山、潘长江、李静、李海、乔杰、张超、崔凯等众多著名喜剧演员、编导均出自铁岭,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先来看一下铁岭的人文特点。铁岭这座300万人口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因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而闻名的中国电影之父任庆泰就出自辽宁铁岭,铁岭是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以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高鹗的祖籍地,也是著名红学家端木蕻良的故里。《红楼梦》中大量描写铁岭的风土人情,红学大师周汝昌曾说,没有铁岭就没有《红楼梦》。周恩来总理称铁岭为他的第二故乡,少年时曾在东北最早实行西方教育的新式学堂一铁岭银冈书院接受民主教育。1946年,周恩来曾对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李勃曼说:“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
那么,以二人转为原型的喜剧小品从这个辽北小城中诞生后,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呢?20世纪80年代,东北三省一区当中,二人转最繁盛的地区吉林省,其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都居于前列。而辽宁铁岭之所以成为小品艺术之乡,有着深刻的原因。二人转界有句俗语,“南靠浪(舞),北靠唱”,辽宁以舞为主,吉林以唱见长。铁岭地处辽宁北部,西接内蒙古通辽市和科左后旗,南邻沈阳,东连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北靠吉林四平。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它的艺术风格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人转界有“梨(树)、怀(德)、双(辽),二人转故乡”的说法。铁岭的二人转深受吉林的影响,四平地区的梨树县是二人转重要的发源地,早在1780年就有“蹦蹦戏班”进行演出。梨树的二人转对铁岭影响很大。拉场戏《大观灯》曾轰动东北,它的主演赵本山和潘长江就曾得到梨树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董孝芳的精心指导。四平、梨树、开原、铁岭均处于辽吉两省交界地区,交通十分便利,其行政区划在历史上也是时分时合,语言、习俗十分接近,梨树的二人转老艺人经常在铁岭地区活动。因此,当辽宁的二人转在80年代相对冷清时,铁岭的二人转却相对红火。但是,吉林的二人转更加追求戏曲的程式化,而铁岭的二人转则在吸取了吉林的优点后,充分发挥了南派载歌载舞的特点,吸引了更多观众,拉场戏《麻将豆腐》的成功就是证明。
三、拉场戏、话剧、相声融合为喜剧小品
铁岭人发扬敢作敢为的精神,为了打出地方特色,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于1983年将铁岭曲艺团和话剧团合并成铁岭市民间艺术团,这项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各方面人才的整合为铁岭小品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有着良好的创作班底,汇聚了大量的人才,如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专业的著名回族作曲家逯贵曾导演铁岭首部歌剧《洪湖赤卫队》,并创作了大量歌舞作品以及《张志新之歌》等话剧作品,并曾为该团大量的作品担任作曲工作。话剧导演张惠中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将专业的戏剧理念运用于拉场戏,舞蹈演员出身的乔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由他导演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后来成为著名编剧的张超、崔凯创作了大量的拉场戏和小品。赵本山、潘长江后来调入该团,连同原有的何广顺、李海、李静等优秀演员,构成强大的表演团队。戏曲演员出身的著名编导李春明以百年老戏《瞎子观灯》为基础创作了拉场戏《大观灯》,将京剧、评剧、二人转、流行歌曲巧妙融合,该戏连演几百场,创造了当时全国剧场演出的最高纪录,“辽艺”的李默然以及抗敌话剧团的演员曾专程观摩考察。从此,铁岭民间艺术团形成了编剧、作曲、导演、演员一条龙的格局,可谓阵容强大,人才济济。大量的拉场戏被创作出来,《双扣门》、《双送鸭》、《闹鱼塘》、《麻将豆腐》都是该团创作的优秀作品。从此,具有鲜明辽北风格的拉场戏正式形成,这时的拉场戏已不同于传统的拉场戏,话剧人才的加入使铁岭拉场戏在编剧、导演、作曲方面表现出更强的专业性。
拉场戏《1+1=?》是该团编剧张超、张惠中的作品,原由李海、李静表演,并曾获过奖,后来该团借调赵本山出演男主角,受到同行和观众的认可,赵本山因此正式调入该团。1987年,姜昆率领中国广播说唱团到铁岭演出时,观看了赵本山和李静表演的这个拉场戏,并向中央电视台推荐,《1+1=?》参加了当年的央视国庆晚会。这个拉场戏时间为20分钟,晚会导演曾提出应对节目进行压缩,但考虑到节目的完整性,这次并未进行大幅删改。拉场戏这种表演形式时间有长有短,如演出全本《大西厢》共需三个多小时,《回杯记》要一个多小时,而晚会上的拉场戏显然在时间上会受到限制。这样,在铁岭民间艺术团后来创作的晚会节目中,就尝试着去掉唱段和舞蹈以节约时间,唱词改为直接说,名称当然也改叫小品了。但创作班底几乎未变,如编剧崔凯、张超,导演乔杰、张惠中等人就从拉场戏顺利转入小品的创作。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拉场戏作为地方戏可以由不同的人来演,而喜剧小品则几乎无法重复演出。赵本山首演后,别人很难再演,因为喜剧小品的包衹一旦抖出去之后再演就减少了“笑果”,很多喜剧小品几乎都是“一次性使用”。这里有一个过渡期,即拉场戏和小品同时存在。拉场戏《驱邪》、《麻将豆腐》和小品《如此竞争》、《老有少心》、《办班》等基本上是同时期的作品。自1990年小品《相亲》在全国走红以后,电视晚会上就主要以小品形式出现而非拉场戏了。但电视晚会以外的拉场戏仍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存在,既有喜剧,又有悲剧,多年来在东北地区仍深受欢迎。有些剧目如《双送鸭》、《双扣门》、《摘幌》等还被改编成戏曲电视剧,并多次获奖。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至今仍经常播出拉场戏,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好评。
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拉场戏,但传播较广的往往都是喜剧作品,如《1+1=?》、《麻将豆腐》等。拉场戏较其它戏曲剧种更易表现现代生活,因而能较快过渡到喜剧小品这一形式。同时应看到,传统二人转走向衰落,
实际是伴随着戏曲、曲艺的衰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拉场戏演变为小品,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节奏。编曲和演奏两个环节的省略使创作速度大大加快。铁岭小品保留了传统二人转的“说口”,虽然灵魂上仍然是拉场戏,但形式上则向话剧和相声靠近。相声表演艺术家李文华曾说,“二人转的说口就是相声”。二人转“说口”本来就与相声关系十分密切,这使得二人转演员对相声的借鉴更得心应手。巩汉林、范伟、黄宏、宋丹丹等相声、话剧人才的加盟,进一步壮大了东北喜剧小品的力量。赵本山早期表演的小品仍带有很多戏曲的特征,如《相亲》、《如此竞争》背景比较简单,虚拟化特征较大,舞台较为空旷,大多只有一桌二椅。但是后期的小品多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舞台布景越来越真实;《策划》、《同桌的你》中,不仅有屋子、窗户还有火炕和饭桌;《狭路相逢》中甚至把真车开上了舞台。就连早期经常出现的_句_压韵的连环说口,也逐渐减少。《说事儿》的编剧张猛就大量借鉴了话剧和相声的创作手法,将在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小品创作,实际上这部作品在形式上已经没有多少拉场戏的痕迹了。

夏姓女孩起名大全精选
- 阅4俗话说 ‚ 人如其名 ‚ 可见名字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 特别是对于女孩来说 ‚ 名字不仅能彰显自己的外在气质 ‚ 而且还能给自己的形象加分。 夏姓是一个纯汉族、源流单一的.....

2023年带安字的女孩名字大全‚安字
- 阅5“安”字由[宀、女]组成‚寓意着阖家欢乐‚幸福快乐等含意‚表述在女孩名字之中寓意着安全、清静、吉祥。 寓意非常美好‚当父母们在搜索一些寓意美好听的女孩名字时。 何不应用.....

2025同心共筑中国梦个人心得体会精
- 阅0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同心共筑中国梦个人心得体会参考范文8篇,以供大家.....

2025《金刚川》观后感个人心得体会
- 阅0《金刚川》是一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战争片,中国志愿军无数次冒着敌机的轰炸,舍命修桥的行为透露着中国军人的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而现在我们应当为生在中国感到自豪!下.....

戏曲剧种(收集3篇)
阅:0戏曲剧种范文篇1关键词:近代戏曲史;跨度;分期中图分类号:I207.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4-0161-0....

戏曲小品(收集3篇)
阅:0戏曲小品范文篇1关键词:保定;戏曲艺术;文化产业;创新;策略本文系保定市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戏....

商业计划书的定义(收集3篇)
阅:0商业计划书的定义范文篇1对于正在寻求资金的风险企业来说,创业计划书就是企业的电话通话卡片。创业计划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