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研修总结(整理2篇)

来源:

校本课程研修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中部地区;选课制;现状;问题

选课制是指在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对所开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选择希望学习的课程。包括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1]。目前,与学分制相配套的选课制在我国高校已得到广泛普及。

1.研究方法

为了解选课制在高校实施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湖北省武汉市三所“211工程”大学为调查对象。这三所大学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文中用“I”表示;华中科技大学,文中用“II”表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中用“III”表示。三所大学中华中科技大学既是“211工程”大学也是“985工程”大学。调查问卷采用里克特量表,围绕选课制实施现状,总共设计38个问题。,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05份,回收率为90.50%,其中有效问卷为829份,有效率为89.39%。

这三所学校的有效问卷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302份,华中科技大学320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7份。本研究通过SPSS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通过分析得出选课制在高校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2.研究结果

2.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课程结构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数量及其比例。合理的课程结构既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智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研究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程度”对课程结构设置加以分析。

笔者对这三所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程度进行调查。总共有33.2%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比例最高,有36.2%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其次,华中师范大学有31.4%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例最低,仅有21.2%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认为目前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的人数总共有33.2%。其中华中师范大学比例最高,共有33.4%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有33.7%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例最低,有66人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总的来说,本科生对于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程度看法并不一致,三所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与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对学分的要求不同有关,但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的人数仅占到总人数的33.2%,这说明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2选课方式不完善

选课方式是选课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课方式有手工选课与网上选课两种形式。网上选课是利用网上选课系统,计算机自行处理的新型选课方式。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网上选课方式,因此本研究从“高校网上选课系统”这一方面对选课方式加以分析。

笔者对这三所高校网上选课系统方便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得出,学生对网上选课系统总体满意度高,但各校系统优劣不齐。共有占43.5%认为网上选课系统方便,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比例最高,有1占50.9%;其次是华中师范大学有占46.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低,只有占27.5%。认为网上选课系统不方便的占23.6%,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例最高,有占31.4%;华中科技大学比例最低,仅有占16.6%。总的来看,接近43.5%人认为网上选课系统方便,说明网上选课这一方式基本上得到了本科生的肯定。然而,三所学校之间存在差异,中南财经大学仅有27.5%的学生认为该校的网上选课系统方便,而华中科技大学网上选课系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可,华中师范大学网上选课系统也有接近半数的学生认可,这与各学校网上选课系统设计是否合理、方便有关。

2.3选课指导体系不健全

“选课指南”,又叫选课需知,主要包括如何操作网上选课系统和网上选课的各种注意事项等内容。旨在减轻学生选课时遇到的困难与阻碍,是提高网上选课效率的必要前提,是选课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笔者对三所高校本科生对选课指南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总共占33.9%满意学校《选课指南》。其中,华中师范大学人数最多,占37.7%。不满意学校《选课指南》的共有占24.3%。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数最多,占48.5%;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占18.2%;华中师范大学人数最少,占其总人数的14.5%。其余41.9%的人认为《选课指南》一般。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有47.5%;华中师范大学有46.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26.8%。总的来说,学校的《选课指南》还不能令学生完全满意,总共只有33.9%的本科生满意《选课指南》。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满意度与其它两所高校相比最低,只有26.0%表示满意,这与学校《选课指南》的设计是否清晰、明确有关。

3.改善选课制的对策建议

3.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既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选课方案的指导性文件。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选课制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然而,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本科生都认为学校目前开设的选修课数量太少,且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合理。高校的课程设置受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约。因此,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的首要前提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规定必选和选修课程,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弹性。具体来看,必须减少必修课的数量,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一般为5:3:2,必修课、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比一般为6:2:2[2]。

3.2完善网上选课方式

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使用网上选课方式。然而网上选课系统瘫痪的现象严重,这不仅降低选课效率而且影响学生的选课情绪。因此,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网上选课系统是学生顺利选课的基本保证。首先,学校在设计选课系统时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考虑到系统最大同一时间可以容纳的人数,使设计更为合理和人性化。其次,学校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在系统出现故障后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和改进网上选课系统。

3.3健全选课指导体系

选课指导是保证学生选课质量的基石。然而,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都不满意学校的《选课指南》且认为导师指导选课有效程度低。健全选课指导体系应从完善《选课指南》和加强导师指导出发。《选课指南》的设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据,尽可能明晰、完善。除了对选课流程的介绍外还应包括对各门课程的详细介绍,包括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具体将会涉及到哪门课程,以便让学生更能全方位的了解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郭大勇.完善高校选课制的思考和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6.

校本课程研修总结范文篇2

作者简介:方千华(1976-),男,福建建瓯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和总结全国25所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课程开设的门数和学分为切入点,对各培养单位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当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征与不足,旨在为新时期深化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54-03

在调查和总结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全国25所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课程开设的总门数和学分为突破口,全面深入地剖析现阶段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概括其特征和不足,为深化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1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1.1课程设置的结构从25所院校的培养方案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可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各专业和基础的学位课程)和专业课(以各方向基础的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程(以体育学为基础的课程)。总体而言,课程设置的结构相对稳定,部分院校在培养方案中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为专业必修课程,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比例和开设的门数体现多样性。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状况可见表1,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设置了第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3门12学分;从调查院校的课程设置看,基础课程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主要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必修课程是研究生在本专业内拓宽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的基础课程,主要按二级学科开设,但是学分上差异较大。

在这一基本的课程体系结构下,我国25所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总共有442门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为196门,占总课程的44。3%,非学位课程为246门,占总课程的55.7%,两类课程所开设的门数之比超过了1:1.3。

1.2公共必修课程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不同的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必修课,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课,根据不同院校此类课程名称统计,共开设了11门课程。

1.3专业基础课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同的院校对课程的门数和学分的要求不同。从25所院校培养方案分析,专业基础课程的门数和学分存在较大的差异,36%的院校规定不少于8学分,有的院校开设了5门课程16学分,而有的院校只开设1门课程3学分。根据对25所院校开设的课程频数统计,目前各个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在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体育学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共开设了78门的专业基础课程(表2)。

1.4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能使研究生拥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的最新的科学研究成就和发展趋势,着重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开设。从25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分析,专业课程的门数和学分存在较大的差异,48%的院校规定的学分在6学分至8学分之间,有的院校开设了5门课程高达14学分,而有的院校只开设2门课程4学分,还有的院校规定学位论文的综述和发表的专业相关论文为2学分,并且列入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对25所院校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频数统计,目前各个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体育学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一共开设了97门专业方向课程(表3)。

1.5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为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从25所院校的培养方案看,开设的选修课程总门数是264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院校在选修课程的学分和门数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1.5.1跨学科和交又学科选修课程表4可见,开设了50门人文社会学类科课程,涉及学科广泛,如开设了社会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经济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化学概论、社会学基础、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学、经济法、公共关系学、世界宗教与民俗、中国文化思想史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行政法等课程。

1.5.2工具与方法类选修课程方法与工具类课程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外语、计算机、统计学、逻辑学等课程。从表4可见,开设了此类课程门数为47门。

1.5.3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教育训练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类选修课程这类课程是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的课程,打通了二级学科间的壁垒,有利于研究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表4可见,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运动人体科学类分别开设了55门和60门的选修课程。

2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探讨

2.1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主要特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设置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普通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三者有机组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研究生学位课程格局,完善了课程体系结构。2)课程设置门数多、学分设置较合理、知识覆盖广,体现了基础化、时代性和前瞻性等特征。3)选修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广,不仅体现了体育学领域不同学科的内容,而且还开设了大量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解决知识结构的个性问题,适应各种生源、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研究方向的需要。4)各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在保证总体的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自的教育资源,发挥优势,课程门数、课程学分和课程内容都各具特色,体现出差异性。5)课程设置体现了小型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课程不断细化,门数不断增加。6)课程设置体现了个性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根据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专业方向的划分实际情况开设的课程。7)课程设置体现了国际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各学院校加强研究生的国际交流,重视外语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2.2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足1)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老化,重复本科生课程的现状依旧存在。2)部分院校必修课程开设过多,选修课程过少,不利于研究生

课程设置的弹性化发展。3)课程命名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4)部分院校在专业基础课中很少或没有涉及跨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混合以及在二级学科的各方向设置不同的基础课程,因此,没有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学位基础课程,没有体现出基础课程的重要功能,造成课程结构体系失衡。5)部分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课程主要从师资角度出发,根据教师的研究领域开设相关课程,没有很好地结合具体学科方向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侯彦芬.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主动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2):20-22.

[2]杨文轩.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73.

[3]王斌,周绍忠,马红宇.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59-61.

[4]黄汉升,葛春林.中国和美国体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特点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2):20-26.

[5]王天生.英国体育研究生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3):6-10.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编.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81.

[7]赵卿敏.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5):26―31.

[8]孙庆祝,孙晋海,赵先卿,等.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格、模式与方法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76-77.

[9]黄汉升.美国体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特点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1):85-88.

[10]王天生,程致屏,夏玉兰.中英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1):28-32.

[11]隗金水,邹亮畴,黄志玲.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92-94.

[12]贺斌.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与研究生教育弹性学制比较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99-101.

[13]李其生.谈研究生培养之管理一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先进课程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43-46.

[14]梁传杰.新世纪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1):69-70.

[15]宋筱平,陆军,陆叔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沿革、特点和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9):29-32.

[16]王战军.新世纪的研究生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21-2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反洗钱培训总结(整理2篇)

    阅:0

    反洗钱培训总结范文篇1层层部署,做好活动准备工作。云南分行结合自身点多面广的实际,突出民族、边境等特点,提....

    校本课程研修总结(整理2篇)

    阅:0

    校本课程研修总结范文篇1【关键词】中部地区;选课制;现状;问题选课制是指在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对所开....

    博物馆工作要求(整理2篇)

    阅:0

    博物馆工作要求范文篇1[关键词]博物馆宣教功能社会需求加强中图分类号:N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