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文化概论(整理2篇)
来源:
东南亚文化概论范文篇1
[关键词]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开发
[作者简介]林轶,广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旅游管理硕士,广西南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028-05
一、引
言
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以健身活动与医疗护理项目为特征,满足旅游者追求放松、平衡的生活状态和逃避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跨国异地养生专项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休闲度假旅游。来自异国他乡的养生旅游者与一般游客相比,停留的时间更长,节奏也更缓慢。甚至其目的是直接通过暂时的居住,以便于利用优越的养生环境调养身体、开阔心境。对于养生旅游者而言,异地养生居住的适应性是第一位的。而这取决于不同地域文化是否能够相容。隶属亚洲文化圈的国家在文化上具有诸多相通性。因此,我国在养生旅游的海外客源市场方面,其重点是亚洲文化圈市场。其中,在亚洲文化圈中,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是中国重要的海外旅游客源国,其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对我国海外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其他海外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养生及养生旅游
养生,中国古代也称“摄生”、“道生”、“保生”,其中“生”意为生命、生生不息之意,即通过各种手段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的意思。“养生”一词被认为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庄子首先提出来的,而对于养生理论,我国在明清时期就发展了相对完善的养生理论。强调养生的本质是人体的物质形体与精神、自然的整合统一,即“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在欧美国家,养生(Wellness)这一新生词汇产生于1961年,由美国医师HalbertDuma提出,将wellbeing(幸福)和fitness(健康)结合而成。HalbertDunn医生认为自我丰盈的满足状况为较高的养生境界。这一理念由Ardel、Travis等作家在有关健康的出版物中采用,Travis强调养生的动态性,认为养生是一种状态、过程与态度,而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
养生旅游是旅游活动中的一种,它是以养生为目的来选择景点,安排内容和进展,考虑节奏快慢的一种旅游活动。伯尔尼大学休闲旅游研究中心则提出,养生旅游是指以维护健康或促进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的空间移动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杨铭铎、陈心宇则在其《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概念辨析》一文中提出,养生旅游是一种以现代养生观为指导,以维护健康或保护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以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修复保健为主要目的,以生态养生环境和养生民俗文化为依托,以观赏、康体、娱乐、生活体验等活动为主要方式的休闲旅游活动。
三、中国养生旅游发展概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追求身心健康,提高免疫能力,增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从而延缓自身的衰老过程,也成为了国内外旅游者追求的新趋势。中国养生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迅速,是深受国内外养生旅游爱好者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一)中国发展养生旅游基础条件优越
中国拥有丰富的养生旅游资源以及优良的养生生态环境,同时,养生历史悠久,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在自然养生旅游资源方面,中国有山岳型旅游地,紫外线充足,负氧离子含量高;有森林旅游资源,空气清新,富含臭氧、过氧化氢气体等杀菌消毒的气体;有较长的海岸线,海滨旅游资源丰富,阴离子含量高,适合养生度假;而众多的温泉资源,其特效的矿物质成分以及水温,对治疗皮肤病及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等则颇有疗效。
由于养生旅游者对旅游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其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一般旅游者时间长,且养生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是追求身体或精神上的舒适健康,因此,要求旅游生态环境能与其疾病预防、康复疗养、或修养身心的目的相适应。适宜养生旅游者的旅游区主要是自然生态旅游区,截至2006年,我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形成了一个全国的自然保护区网,为养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中国除了拥有良好的自然养生资源和养生环境外,养生文化也是吸引东南亚游客的重要因素。最早提出“养生”一词的我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强调人类要主动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调理心身、养护生命。庄子在多篇文章中用具有哲学思辩的语言对养生之道进行了深刻论述。如在《养生主》中,庄子告诫人们养生必须“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就是说必须依据人体天然形成的特质,遵循人体生理机能的固有规律,违背了这一主旨和规律,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在《达生篇》中庄子也写到:“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这就是说,身体要健全,精神要康复,就要与天为一,因为天地(即自然界)乃是万物得以繁育、生长的基础和前提。养生要依据自然界四时六气和地土相宜之理,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论。众所周知,庄子是道家文化的奠基人之一,道、儒、释构成中华文化基本内核,东南亚国家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对道家文化也是情有独钟,对于道家所提出的养生理论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从养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来看,我国的养生文化对东南亚客源国颇具认同感和吸引力。
(二)中国养生旅游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养生旅游发展迅速,特别是在2007年,养生旅游已成为了风尚,许多旅行社也纷纷推出众多“养生旅游”产品,如到长寿乡探秘游,温泉养生旅游等。而像药物养生、食物养生、老年养生和环境养生一直以来都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此外,各省市也都各打养生牌,对养生旅游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为我国养生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出旅游精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黑龙江要倾力打造“养生度假天堂”;广东佛冈县已建立起了国际(中国佛冈)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浙江武义也凭借其独特的温泉资源,在2009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中提出要构建“东方养生胜地”;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则要朝着“国际养生度假基地”的目标发展。
总之,中国的养生旅游可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悠久的中华文化为我国养生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加上各省市及地方对养生旅游发展的重视,使得许多优秀的养生旅游产品层出不穷,在旅游供给方面,能较好的满足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需要。
四、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研究
(一)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概况
1东南亚入境客源市场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根据2005至2009年的统计数据,东南亚入境
旅游者的数量在总体上是呈现上升的趋势。2008和2009年的人数下降是因为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表l和图1)。
而根据世界组织预测,到202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入境旅游人数将达21000-30000万人。根据这一数据以及东南亚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东南亚入境旅游人数还将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2东南亚来华入境游客所占入境外国游客总数的比重较大且比较稳定
2005至2009年,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五国的入境人数之和占当年入境外国游客总数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4%~16%左右(表2和图2)。
3东南亚入境客源市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海外客源市场
东南亚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海外客源国,在历年的海外客源市场排名中,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一直都位列前10。仅以2008和2009年的数据为例,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分别位列第5、第6和第7位。泰国游客历年也是位于前10名,在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54]18万人,只比当年排名第10的加拿大略少0]85万人(表3)。
(二)东南亚养生旅游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健康、愉快、长寿”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养生旅游作为一种集“养生”和“休闲”于一体的消费理念,在现代人类的思维中已开始形成,养生旅游也逐渐成为了国内外旅游者健康旅游的首选。东南亚客源市场与我国同属亚洲文化圈,在对养生的p,-~上存在着诸多的共同之处,其养生旅游市场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1东南亚来华养生旅游市场的需求较大
2005~2009年,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来华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在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及其他等项中,观光休闲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除了菲律宾外,其他4国来华观光休闲旅游的百分比均超过50%(表4)。
由此可见,东南亚来华养生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是比较大的。
2东南亚来华旅游客源市场开展养生旅游具备主客观条件
从主观条件上看,一是全球养生需求的普遍增长,使得养生成为了旅游的一个新兴且热点的项目,全球的养生旅游蓬勃发展。另外,就东南亚客源市场而言,东南亚自古以来与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属亚洲文化圈,且居住着大量华人华裔,与我国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到中国来开展养生旅游活动,无论是养生的理念,还是养生的方式等,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从客观上看,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国民旅游需求的决定性因素。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显示:当一国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其国民就会外出旅游;达到1000美元时,国民就有能力到周边国家旅游;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国民就会周游世界。
近几十年来,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各国经济运行情况较好。即使是在世界经济已出现下滑迹象的2007年,除泰国经济增长率为4,8%以外,其它主要东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都达到6%以上。
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当地各国人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到2007年,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中,只有缅甸的人均GDP不足300美元,柬、老、越都在600美元以上,新加坡、文莱则超过3万美元,马来西亚、泰国分别为6948、3737美元,印尼、菲律宾都在1000美元以上。
东南亚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为东南亚的来华养生旅游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总之,无论是在主观还是客观上,东南亚来华旅游客源市场开展养生旅游的条件都已具备。
(三)开拓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对策
东南亚是我国重要的海外养生旅游客源市场之一,大力开拓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对促进我国养生旅游的发展,提升养生旅游的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对东南亚市场的调研
充分了解客源市场的现状、特征、需求结构及发展趋势,可为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等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要深度开发东南亚养生旅游市场,必须充分重视对该市场的研究,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并认真做好该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可对市场现状、发展走向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测评。
2加大养生旅游的宣传力度
养生旅游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兴起也是在近几年,虽然发展得比较迅速,但许多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的养生旅游地或是开发得较好的养生旅游产品仍未能为东南亚旅游者所熟悉。要开拓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做好市场宣传非常重要。一是要优化媒体组合战略,提高宣传的有效性,如利用电视、专业期刊等媒体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二是通过双方的旅行社加大对养生旅游的推荐力度,通过旅行社的合作,增加游客的数量,增强口碑效益。
3优化养生旅游的结构和品质
市场开拓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产品,因此,优化养生旅游的产品结构,提升养生旅游产品的品质,是开拓东南亚养生旅游市场的基础。目前,我国养生旅游市场相对还不是很成熟,虽然许多地方都打养生牌,且也推出了一些高品质的养生旅游产品,但总体来说开发的深度还不够。许多养生旅游产品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康生健体方面,并未挖掘其养生内涵。产品结构也相对单一,主要是利用山岳、森林、温泉开展养生旅游活动。在开拓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过程中,应针对东南亚客源的特点,根据东南亚与我国养生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提供适销对路的、高品质的养生旅游产品。
4利用区域合作拓展客源市场空间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加快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态势下,我国应该全方位、多层次地利用区域合作,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开拓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方面,可以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印缅孟区域旅游合作等契机,加快与东南亚国家的旅游合作,作为进一步推展东南亚养生旅游市场的广阔平台。
东南亚文化概论范文篇2
关键词:汉字东亚文化圈日本韩国
本文围绕着东亚文化圈与汉字这一论题,再次强调汉字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作用。
汉字虽然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但它将渗透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它各个广泛领域里。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又在这些国家的文字系统中以多样而复杂的语言形式发展下去。
一、东亚文化圈
(一)东亚文化圈的概念
文化圈理论是德国的格雷布(1887年~1934年)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1868年~1954年)提出来的。根据他们的叙述,文化圈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2]:
①世界上存在若干个文化圈,每个文化圈都包含一定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在内;
②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收容区)这两个要素构成;
③核心影响边缘,边缘反过来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诸多要素的影响,核心与边缘的位置有可能会置换;
中国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3]称文化圈是一种‘文明系统’,系统中的诸多国家享有基本共同的传统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但它并不排斥现代性之下的普世性和多元性,所以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它的异质性。
东亚文化圈即属于地域概念,也属于语言概念和文化概念。它包括曾受汉字文化和传统儒教文化影响的亚洲东部一些国家。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畴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其边缘地区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地区。东亚文化圈不是由单纯的政治或者军事力量而形成,而是以地理环境为优先条件,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相关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二)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文化圈是世界文化圈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大概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中衰以及裂变、兴起等阶段。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也是以深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背景为基础。
东亚文化圈起源于中国的华夏文化,后来渐渐扩展到周边国家,并与其他文化交融到一起。它的核心文化是中国文化,边缘文化是越南﹑日本﹑韩国、北朝鲜等地区的文化。东亚文化圈的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化不断向周边扩展和被接受的过程,也是其他地区的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并不断深化和丰富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过程。
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给东亚文化圈带来剧烈的冲击,作为核心地区的中国以及边缘地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日本迅速地摆脱了边缘地区的位置,通过吸取西方文明主义的道路以和实施野蛮的军事手段,慢慢站到了核心地位。华强教授[1]指出,东亚文化圈在近生的两次裂变均是由日本的侵略行为所造成的。第一次裂变是日本侵占琉球﹑台湾和吞并朝鲜半岛而导致的,第二次裂变是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而引起的。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给东亚文化带来了莫大的物质以及精神损失。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年代里,经过两次重大裂变之后的东亚文化圈发生巨大变化,它需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东亚共同体。
二、东亚文化圈与汉字
谈到东亚文化圈,不得不提起汉字。因为尽管东亚文化圈里有汉字﹑儒教﹑佛教﹑律令等诸多共同要素,但汉字始终作为文化积淀﹑传承和交流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不可欠缺的历史任务。它在东亚地区所担当的主要功能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古代中国的儒教与佛教传播到边缘地区,到人们解读和精通这些儒教和佛教书籍,都是要靠汉字作为载体;
第二﹑边缘地区为了建立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借用大量汉字来标记本土语言,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文字系统里;
第三﹑日本和韩国等地区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是借用大量汉字来翻译或创造一些新文化用语;
第四﹑在现代社会里,汉字仍然在东西方以及东亚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产业链交流,首先就需要进行大量专业用语的翻译工作。
第五﹑另外,从提高人们的知识度,完善教育制度的角度来讲,仍有必要在东亚各地区坚持汉字教育。
汉字在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中起着如此非凡的作用,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如上所述,汉字属于自源文字,夏商之际(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前后)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统,源头是河南安阳古代殷都的甲骨文。特有的方块字形是汉字最突出的个性之一,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具有独立的意义,使人们很快就能记住并适应汉字。而且汉字的形﹑声﹑义三者在方块字中形成一种完美的结合,造字方法非常独特。汉字除了这些构形方面的优点,还具有超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特点。这些都为汉字负载丰富的文化信息,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是广义文化意义的全息码,它积淀着无文字时代的文明信息,又蕴含着有文字时期文明进化的韵律,体现了多维的价值。东亚文化圈的复兴之路也是实现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比较坎坷,但有了汉字这一强有力的武器,就见到了一线灿烂的光明一样,它的前途也是无量的。
每个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东亚文化圈’也应遵循这个原理。‘东亚文化圈’一度崛起﹑发展,又由于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出现过裂变时期。随着“东亚文化圈”的发展和变迁,汉字也在东亚各地区有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存在。
本文主要以韩日两国为对比研究对象,考察汉字在这两个国家的传播、接受以及应用与发展情况。笔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韩日两国的汉字传播阶段、接受形式以及相关文字政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三、汉字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接受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语素音节表意性的书写体符号,给东亚各地区文字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在韩国和日本等地区处于无文字时期的时候,汉字作为东亚地区的整理文字长期借用下去,并充当着标记各民族语言的作用。权强在自己的研究论著中阐述古代东亚世界的定义时,特别强调了汉字的作用。他称“古代东亚世界是指以中国的汉字作为媒介,接受儒教、佛教和律令等几个要素的东亚地区,其中包括韩国和日本[1]。”汉字传播时期,东亚各地区的书面语和口头语还处于互相分离的状态,只有皇族、贵族以及官僚等少数阶层才能获得接触和学习汉字的机会。由于崇拜先进、发达的中国文化,汉字很快就成了文化传播的媒介,之后又成为了东亚各地区的整理文字。
汉字的传播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优越性和文字的可普及性,还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关系。围绕着中国王朝的权威以及以古代中国的册封关系为中心的东亚世界里,中国往往是东亚各地区争先想靠近的对象。有关东亚地区汉字传播的研究中,除了汉字作为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和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以外,还要注意到历史、政治以及外交等诸多因素对汉字传播的影响。汉字的传播与其说是为了实现它的语言记录功能,不如说最初是为了实现它的文化传播以及政治外交功能。
东亚地区的汉字接受形式大致分为汉字的借用与仿造。借用是指通过借音、借义以及音义兼借等方式,用汉字标记本土语言的方法,主要有音义兼借、音读现象以及训读现象等。仿造是指根据汉字的形态以及制造方法创造出汉字式文字,主要有孳乳仿造和变异仿造等。孳乳仿造是指通过根据原有汉字的形态或者偏旁部首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补充旧汉字的新旧混用方式。变异仿造是指通过重新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区分新旧汉字的方式。
梁重海指出,汉字的接受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改变汉字的形态,按部就班地使用原有汉字。第二个阶段是创造出新的汉字。第三个阶段是改变汉字的形态或减少汉字的结构,创造出崭新的音节文字。第四个阶段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统[2]。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汉字与东亚各地区之间的接触是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分析东亚各地区的汉字传播与使用问题,如语音变化、词汇与语法、应用等现象是考察东亚各国国语史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汉字虽然属于语言学领域的概念,可它广泛地渗透在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与文化等诸多领域里。数千年来,汉字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越南等周边地区,并形成所谓的东亚文化圈,之后又在东亚各地区的文字系统里不断地发展成新的文字形态。汉字在东亚各国的应用与发展并不是很顺坦,越南和北朝鲜现在已经彻底废除了汉字的使用,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字系统,而韩国和日本也正在有意识地限制汉字的使用。韩日两国都具有符合本国实情的汉字标记法和使用方法,这些地区仍然在使用着汉字。韩国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官方正式场合中彻底废除了汉字标记,但在人名和道路标识等领域里还保留着汉字标记法。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和汉字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它通过颁布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等一系列汉字相关政策,使日本人至今还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应用着汉字。
至今为止,东亚各地区各自实施了截然不同的汉字相关政策,其过程中也陆陆续续出现过汉字废除论、汉字限制论、汉字简化论等不同的论点,汉字在一些国家也渐渐失去了踪影。如果我们不顾一切,极端地废除或扼杀汉字的适当应用,东亚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就会出现‘断层现象’。为了维护共同文化圈的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经济一体化,各地区应该客观地接受汉字的实用性和功能,为汉字今后更好的发展未来而做出最大的努力。
健全而强有力的经济发展,需要规范化的汉字应用和正确的汉字相关政策,同时还要具备有能效应用汉字编码的环境。为了阐明怎样有效应用汉字,并促进国际化交流的研究课题,我们不仅要探讨汉字编码以及汉字字体的统一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而且还要在充分掌握东亚各地区汉字应用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之下,吸取相互的经验教训,摸索符合时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东亚各国的汉字传播与使用情况,发掘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还应考虑到东亚地区的繁荣昌盛,彻底研究和分析汉字在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领域中要起的作用和责任,并确立出崭新的课题和解决方向。汉字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创造出来的的宝贵文化,它可以客观而正确地记录人类历史与文化,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展灿烂文化的重要责任。汉字的应用,必须要完全符合新文化、新语言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汉字的存在价值和地位才会更加巩固和完善。
特别注释:本论文为中国2010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而完成的。
注释:
[1]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50页
[2]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第2期70页
[3]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第2期77页
[4]権強(2004).古代日本·朝鮮における文字世界の形成.東京大学博士論文1页
[5](1987).韓日兩民族?漢字漢文?受容?發展???比較硏究[Ⅱ].《CHEJUUNIVERSITYJOURNAL》,Vol.25No.114-15页
参考文献:
[1]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2]汪大昌.《语言与文化》[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赵峰.《汉字学概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
[4]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5]凌加杰.《汉字现代化之路》[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6]马曼曼(2008).中西文字文化传承功能之比较研究[C].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7]刘伟(2009).汉字和汉语的关系[C].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8]宋之贤(2003).论汉﹑韩﹑日语言循环影响与规律[C].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亚非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
[9]陈辉(2006).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C].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
[10]尹铁超(2010).论文字在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C].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
[11]俞新天(1996).东亚文化研究的意义[J].社会科学,第10期
[12]周有光(2000).中国和汉字文化圈[J].群言,第1期
[13]周有光(2000).朝鲜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2期
[14]周有光(2000).日本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3期
[15]周有光(2000).越南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4期
[16]许征(2000).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17]周有光(2000).汉字文化向邻国的传播[J].教师博览,第5期
[18]史继忠(2001).论汉字文化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19]李虎(2002).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J].东疆学刊,第4期
[20]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21]孔刃非(2004).汉字起源观念的文化审思[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3月
[22]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第2期
[23]许孝梅(2004).“汉字文化圈”浅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第4期
[24]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第2期
[25]林龙飞(2006).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J].东南亚纵横,第8期
东南亚文化概论(收集3篇)
- 阅2东南亚文化概论范文篇1[关键词]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作者简介]林轶,广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旅游管理硕士,广西南宁[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整理2篇)
阅:0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范文篇1关键词:中小学课程管理;意义;问题;对策学校的课程管理应该是课程管理系统中最具活力....
东南亚文化概论(整理2篇)
阅:0东南亚文化概论范文篇1[关键词]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作者简介]林轶,广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
东南亚国家(整理2篇)
阅:0东南亚国家范文篇11、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1967年8月8日成立于泰国曼谷,现有10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