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会总结范例(3篇)
来源:
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会总结范文篇1
(一)我校中师生家庭教育调查与研究
中师生家庭教育是指中师生家庭中各影响因素对中师生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本课题中,课题组成员主要从家庭成员离散情况、父母亲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上网教育、青春期教育这些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由于家庭中的教育因素多种多样,难以详尽,本课题还研究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综合性指标——家庭功能,以体现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综合情况。1.我校中师生家庭教育人口统计学资料调查结果(1)家庭成员离散情况调查一般情况下,父母亲与子女之间亲情互动需要适当的距离,若子女与父母亲距离适当,有利于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问题协商,若距离太远,情感沟通、解决问题等家庭功能就不能较好的实施,所以,父母亲与子女的距离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之一。我校中师生这一家庭因素调查结果为: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占总人数的54%,父母双方中一方在家,另一方出去打工的家庭占20%,双方都出去打工的家庭占26%。(2)父母亲文化程度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体现个体的认知意识,认知影响个体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决定了父母亲的教育意识、教育行为。我校中师生在这方面的调查结果如(图1)(3)父母亲教养方式国内将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溺爱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影响不同。我校中师生父母亲教养方式统计如下(见表一):(4)上网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网络,网络利用得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网络利用不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上网内容和上网时间是影响个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我校中师生的家长是否关注他们孩子的上网情况?调查如下:关注孩子上网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46%,不关注孩子上网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54%。(5)青春期教育我校中师生处于十五、十六岁至二十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迅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加强该时期的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我校关注青春期教育和不关注青春期教育的家庭调查情况如下:关注的家庭占53%,不关注的家庭占47%。2.我校中师生家庭功能调查与研究结果家庭功能是指家庭成员在完成家庭任务各个环节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家庭的基本功能表现在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同时家庭作为一个系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来实现这些基本功能,如满足个体的物质需要、心理需要、社会性需要,促进家庭成员的发展,家庭功能是衡量家庭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课题组人员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对被试施测,然后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根据表1的结果来看,本样本在各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5955、2.5025、2.5741、2.5524、2.6429、2.5699、2.5868。从该量表的评分标准来看,1分代表健康,4分代表不健康。由此可见,中师生的家庭功能健康状况处于中等略微偏下水平,其中,沟通这一维度得分2.5025,处于中等水平,比其他维度健康。调查说明中师生普遍存在家庭功能的健康不良现状。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功能健康状况极其不良的中师生值得相关老师密切关注。
(二)中师生自测健康调查与研究
中师生健康成长是指中师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符合年龄特征并且积极发展。该课题运用自测健康量表对被试施测,旨在了解我校中师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表现。根据表2的结果来看,本样本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各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分别是7.9983、6.3285、6.6681。从该量表的评分标准来看,0分代表不健康,10分代表健康。由此可见,中师生的自测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生理健康这一维度得分7.9983,处于健康水平,并且标准差不大,说明个体差异性不大,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维度虽得分不如生理健康得分,但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这两个维度的标准差较大,提示,中师生个体差异明显,对于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得分较低的学生,值得相关人员关注。
(三)中师生家庭功能与自测健康相关分析
家庭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成员信息沟通的情况、角色完成情况、情感融洽情况、行为控制情况这六个方面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家庭功能健康情况。这些方面与个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相关情况,是本课题关注的另一个重点,运用SPSS13.0统计如下:根据表3的结果来看,本样本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等因素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等均有较显著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影响较大。调查研究表明,我校中师生家庭功能水平略微中等偏下,自测健康中,身体健康水平较好,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水平略微中等偏上,相关性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有较显著相关。至于为什么家庭功能水平略微中等偏下而自测健康水平略微中等偏上,可能学校教育在其中起了积极作用。
二、我校中师生家庭教育情况分析及给出的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会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家校互动教育合力落到实处
总体来讲,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发展相当迅速,国家教育部先后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将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才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21世纪初,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与普通教育二分天下的局面。所以,有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文件稍迟才出台。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导纲要》,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被独立提出并有了具体的指导性文件。然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没有大学生的成熟与自信,也缺乏中小学生的家长监管与照顾。他们虽然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他们大多是原先所在学校的后进学生,有部分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时本身就已带着心理问题和困扰。再加上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别不稳定的叛逆期、青春期,因而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尤显必要和迫切。然而遗憾的是,许多职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和职业辅导之类的课程,大多却流于形式,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职业学校,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处看,事关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大处着眼,又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所以必须无条件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只要能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就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提高认识,加强硬件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定比例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承担,心理教育人员要经常参加研讨和进修;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有专门的心理教育场所,包括教师工作室、个别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档案室;学校还应该配备完善的心理测验工具和充足的书籍报刊资料。但众所周知,大多数农村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几本教材,也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完全由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去照本宣科,目的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主观认识不到位。因此,首先必须做到学校领导亲自负责心理教育工作,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这是前提和基础。
二、全员参与,全面渗透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在保证学生智育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肩负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专门性、专业性的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不仅心理健康教师要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在个别辅导与团体咨询的过程中,做到理解、尊重、爱护学生,而且其他教师也都应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虽然不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但现代教育的理念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做到在课堂内外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唯其如此,才能有效配合专业教师的各种心理教育活动,形成学校的教育合力,全面而又高效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很多省份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性理论和技术以自学考试的形式纳入了对每一位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考核,这将会大大推动中职学校“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的形成。
三、家校互动,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中职学校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着更为复杂的家庭背景,就笔者对我校不同班级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单亲子女和农村留守学生要占到将近60%。而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共识。正如张春兴教授所说:“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其结果可能还是治标不治本。所以,要经常联系家长,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学生的家长,有意识地把家庭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之中。要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亲人关爱,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水一样。心理健康教育不怕单亲,也不怨留守,仅仅需要家长与学校的联系,需要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和支持,我们的学生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会总结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附表格]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国内有些调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那么,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县各中学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也供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人士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二、调查的初步结果1、**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57.8,384人)、身体症状(22.3,148人)、过敏倾向(19.4,130)、自责倾向(17.5,116人)、对人焦虑(9.5,61人)、恐怖倾向(6.5,43人)、冲动倾向(4.4,29人)、孤独倾向(2.3,15人)。表1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学习对人孤独自责过敏身体恐怖冲动总焦虑焦虑焦虑倾向倾向倾向症状倾向倾向倾向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标准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检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在被调查的664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附表格]第2页
生。表2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男生(n=309)女生(n=355)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7.422.998.552.61-5.1670.000对人焦虑4.292.194.971.99-4.1890.000孤独倾向2.782.142.741.990.2810.779自责倾向4.992.115.732.17-4.4320.000过敏倾向5.342.195.872.09-3.1750.002身体症状4.953.045.682.55-3.3800.001恐怖倾向2.802.463.812.53-5.2260.000冲动倾向3.082.323.372.14-1.6680.096总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值表示显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具体比较可见表3表3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8.432.777.492.874.2650.000对人焦虑4.972.144.251.204.3850.000孤独倾向2.832.112.661.991.0680.286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过敏倾向5.702.075.522.561.0160.310身体症状5.522.885.112.701.8500.065恐怖倾向3.512.563.122.511.9680.049冲动倾向3.352.293.082.141.5270.127总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表4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职(n=136)三中(n=121)云中(n=150)MSDMSDMSDMSDMSD学习焦虑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对人焦虑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孤独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自责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过敏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身体症状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恐怖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冲动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总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对五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五个学校在学习焦虑(F=4.98,P<0.01=、对人焦虑(F=6.98,P<0.001=、自责倾向(F=7.94,P<0.001=、恐怖倾向(F=3.65,P<0.01=以及总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异。经过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上,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对人焦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学生,而职高的学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职高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恐怖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的学生;而在总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表3不同民族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汉族(n=611)畲族(n=53)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8.002.648.252.64-0.5900.556对人焦虑4.662.124.682.03-0.0780.938孤独倾向2.782.092.551.670.7800.436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过敏倾向5.602.155.922.13-1.0670.286身体症状5.352.825.302.770.1120.911恐怖倾向3.402.572.622.072.1430.032冲动倾向3.222.183.422.71-0.6240.533总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不足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三、调查结果分析1、**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调查显示,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一)改善家庭教育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1、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2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2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三角形教案范例(3篇)
- 阅0三角形教案范文篇1课程标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营造一个积极思路、探索创新的氛围来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寻求.....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范例(3篇)
- 阅0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范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是这样设计的:质疑――实践――验证――反思――应用――拓展,通过学生的指一指、看一看.....
财务制度体系建设范例(3篇)
阅:0财务制度体系建设范文关键词:电力;财务;三集五大;集约化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
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会总结范例(3篇)
阅:0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会总结范文篇1(一)我校中师生家庭教育调查与研究中师生家庭教育是指中师生家庭中各影响因素....
三角形教案范例(3篇)
阅:0三角形教案范文篇1课程标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营造一个积极思路、探索创新的氛围来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