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例(3篇)

来源: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文篇1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乡村旅游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学理论体系与理念引导的匮乏。论文通过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将研究维度统一为动力机制根系统、地面坐标三维系统、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产业结构树冠系统、环境制约因变系统五个分支,基此厘清乡村旅游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构架要素,建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最后,根据论文构建的研究框架,强调了乡村旅游理论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基于休闲与发展主义哲学语境,提出构建乡村旅游产业理论架构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1.0016.06

收稿日期:2014.07.09修回日期:2014.09.09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

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乡村旅游理论体系建构研究”(13TAAG015);河南师范大学部级项目培育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乡村旅游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11.521)。

作者简介:陶玉霞(1972—),女,河南浚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学基础理论与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04.html

AStudyontheTreeModelConstruction

oftheSystemofRuralTourismTheory

TAOYuxia

(CollegeofTourism,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

Abstract:Theproblemofruraltourismrootsinthelackofguideofscientifictheorysystemandlong?termconcept.Throughtheempiricalresearchandlogicalanalysis,thepapermergestheresearchdimensionsandclassifiesthemforfivebranchsystems,includingrootsystemofdynamicmechanism,thegroundcoordinatethree?dimensionalsystem,theimagestructureandgeneratingsystem,industrialstructurecanopysystem,environmentalconstraintssystem.Basedonthis,thepaperclarifiestheinternallogicandstructurefactorsoftheruraltourismdevelopmentandevolution,constructstreemodelofruraltourismtheory.Finally,accordingtotheresearchframework,itemphasizestheimportanttheoreticalproblemswhichweneedtopayattentiontoontheresearchofruraltourismtheory,andbasedontheneedsofthenationalleisuretimesandthecontextofdevelopmentdoctrinephilosophy,itpusforwardtheproposaltoconstructtheruraltourismindustrytheorysystem.

Keywords:ruraltourism;theoreticalsystem;treemodel;industrialsystem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广泛,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产品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贡献与文化影响、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旅游乡村的建设模式或规划途经、乡村旅游国际比较与借鉴等研究硕果累累。但大多是关于具体经营模式、问题与实践对策的研究,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等方面。

熊凯首先引入了乡村意象概念[1],黄洁探讨了“乡土情结”这一乡村旅游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性[2],彭兆荣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了“乡村空间”与“乡村概念”在当下乡村旅游中的逻辑关系[3],可惜这一理论分析近几年没有深入下去。REICHCLEARIE强调“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4],何景明基于国内外研究的比较总结对乡村旅游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5],王艳平、陶玉霞分别从认知过程与发展目标等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概念二层级说[6]、三级概念说[7],刘英杰[8]、陶玉霞[9]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尝试构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体系。但这些研究对旅游实践发展的导引力度作用不大。

第1期陶玉霞: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建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第9卷

SHARPLEY指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并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10]。马波认为如果乡村旅游带来的绩效低于乡民的期望,为发展旅游而保护乡村的逻辑就会崩溃[11]。BROHMAN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正在摧毁本地化的基础[12]。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旅游飞地”、“旅游孤岛”、“新殖民主义”[13]、乡村景观城市化、传统文化异化、乡村性消解等旅游后现象令人担忧。乡村在旅游开发中作为农业生产载体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代之而来的是审美对象和消费空间角色的转换,加上寻租行为潜流暗涌,资本绑架了政策和规划[14],促使中国大地正在生发现代历史上第二次“山乡巨变”,经历着一次空前绝后的重构[15]。这一系列问题根源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不完整,缺乏前瞻性理论的指导,从而使发展目标、开发层次、客源市场的定位与产品体系研发等方面迷失了方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界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机制、形象生成与演变、环境因变影响因素、问题分析的整体框架与维度等关注不够。从研究趋势来看,近些年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少,着眼于系统性理论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研究成果大多偏重于对具体问题的个案评价和分析,微观的研究缺乏严谨性和理论深度,宏观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和发展理念。总的来说,学术界对乡村旅游尚缺乏整体系统性和多维结构深度的认识,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建构尚属空白。

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建构是广泛和深入开展乡村旅游研究的基础,乡村旅游系列概念的明确与结构框架的规范,也决定着实践的导向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政府基于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和建设引导将决定乡村未来完全不同的命运。

一、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架构要素

(一)研究方法

通过对搜集文献的分析综合,整理出乡村旅游研究7个维度42个向度,据此设计了114个问题,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村、河南辉县郭亮村三个旅游地及游客作为调研对象,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结合、历史资料对比)的方法,对乡村资源的禀赋与特征、乡村游客的动机取向与行为认知、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乡村游客对乡土的哲学认同与回归诉求、乡村旅游的时空发展与变迁认知、乡村的文化意象与现实感知、乡村旅游环境制约与影响因素、乡村旅游体验满意度及旅游地经济、文化、生活生产、社会结构、景观特征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城区东部,面积12km2的5个村子依托传统花卉产业分别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5个主题景区,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人称“五朵金花”。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90km门头沟区斋堂镇辖区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现有500间74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三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文化遗存丰富,被誉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辉县西北60km的沙窑乡太行深处海拔1672m的高高悬崖上,村落为依山势而建的平民石屋三合院聚落景观,先有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天梯,后有“世界第九大奇迹”郭亮洞,是集旅游、度假、写生、影视拍摄于一体的著名景点。三地分别位于西南区大都市郊区——环城游憩带、华北大都市周边山区——大都市周边、华中深山区——小城市辐射的边远山村聚落区,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调查中向三地游客各发放问卷500份,分别回收472份、463份、478份,删除问题样卷,得到有效问卷438份、421份、440份,有效率分别为93%、91%、92%。通过对问卷等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根据问卷反映效果与spss因子分析,剔除低效率问题28个,留下86个问题计38项具有研究价值的研究向度,并结合访谈情况与专家咨询认可度,将研究维度统一为动力机制根系统、地面坐标三维系统、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产业结构树冠系统、环境制约因变系统五大系统,基此厘清乡村旅游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构架要素,建构乡村旅游的理论体系。

(二)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架构要素

乡村旅游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求证其存在的哲学基础,即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根系统;其次是在需求本质之根基上探讨乡村旅游成长起来的形象结构与系统生成原理及大众认知的反向重构;第三是从理论层次全面把握由乡村旅游形象树干系统生发的发展要素树冠系统,包括客体、主体、媒体各个向度的研究维度;第四是根据其历时空间的需求与供给变化探讨乡村旅游纵向发展、横向扩张与层次升级的变迁规律及影响因素;第五要清楚认识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制约与因变要素。这五个子系统形成了建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五大系统,在此基础上就能够整体把握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架构关系,对乡村旅游做一全面理性的系统认知。

1.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根系统

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动力探究是乡村旅游研究的哲学根基,其实质是探讨乡村旅游的本质。历史文献和调研数据显示,在乡村旅游的动力系统中,人们的亲土心理结构与田园精神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源。随着历史演进和意识建构的作用,人们对乡村旅游的根性诉求和乡村认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探讨乡村旅游的意识建构与文化传播功能便成为目前美丽乡村旅游与建设必要的关注点。

2.乡村旅游形象结构与生成干系统

分析乡村旅游形象的心理召唤结构,厘清乡村旅游发展的价值依据,是进行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哲学根基。大量文献表明,关于乡村的诗歌等的艺术描绘,塑造了或淡泊宁静或朴野天籁般的乡村意象,并在历史阶段与人们的亲土心理同构,生成了独特的心理召唤结构。但是,现代乡村旅游的媒体传播,已然在重塑着乡村的现代形象与结构,影响着人们对乡村的现代性认知。从历史阶段到现代世界纵向时间轴的角度探讨人们对乡村价值的发掘与认知规律,分析当下乡村游客的乡村旅游诉求与认知变化,将成为指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依据。

3.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树冠系统

乡村旅游形象是促使乡村旅游者前往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又是乡村旅游业借以宣传和吸引游客的符号。乡村旅游形象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但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又以其形而上的旅游形象得以实现,二者以载体系统和符号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而存在。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产业的三个构成要素均以乡村旅游形象这一主干为支撑相互联系在一起,而现代乡村旅游业又建立在乡村旅游者与旅游资源互动互赖的基础之上。这样,主体系统乡村旅游者、客体系统乡村旅游资源、媒体系统乡村旅游业,这三者就构成了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结构的要素系统,是为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树冠系统。

4.乡村旅游地面坐标三维系统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厘清事物发展变迁的脉络是格物致知的根本路径。根据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乡村旅游本质内涵与发展外延在时间、空间和层次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时间范畴探讨历史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源、概况、特征与社会心理和文化影响,对于在社会公平、文化冲突、发展哲学等语境中预测乡村旅游从城市及周边到偏远乡村向并荒野扩张、从“农家乐”阶段向高端小旅游模式升级等未来发展趋势十分重要。乡村旅游现展的历程表明,不同的乡村旅游认知、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对乡村重构带来的影响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5.乡村旅游环境制约因变系统

国内外学者很少研究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首先,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包括对乡村旅游的本质认知,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经济、伦理、生态、政治目标的认知,决定着乡村与旅游发展的健康与否。其次,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认知及其变异是影响乡村和旅游存在、发展、重构的空气,空气的稀薄或污浊不清均会造成乡村与旅游发展的羁縻或病态。第三,回归诉求、旅游生活方式、游憩时代、城市化进程这些社会背景是培育乡村旅游长足发展的土壤。第四,坚实的经济支撑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不竭水源,旅游对乡村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15]。第五,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百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这些国家政策导向的支持是乡村旅游茁壮成长的营养肥源,而大游憩背景下乡村小旅游发展模式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生态保障。这几个方面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模式、质量和效果。

二、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

综上所述,可得如下结论:乡村旅游的需求动机是乡村旅游发生的根源,是乡村旅游存在发展的哲学基础,即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根系统;探讨乡村旅游形象的形成、变迁与接受,分析乡村旅游的形象结构与大众认知构成乡村旅游形象干系统,是研究乡村旅游需求心理与行为特征的基础;乡村旅游客体、主体、媒体各个产业结构要素及其研究向度构成了乡村旅游这棵大树的繁枝茂叶;格物致知的基础工作是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事物高屋建瓴的把握,是明了乡村旅游的纵向变迁、横向扩张与层次升级,构成乡村旅游地面坐标三维系统;任何事物都有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环境制约与因变要素影响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模式、质量和效果。这五个子系统构成了乡村旅游理论体系内在逻辑与架构关系的五个维度。基此,笔者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如图1,并描述了各维度的主要研究向度。每个维度的研究向度又是开放性的,即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向度还可以相应增减和修正,在示意图中用“……”表示。

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根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的历史传统积淀与中国人的田园精神、人的亲土习性与心理结构、人对乡土的哲学认同与回归诉求、现代旅游的社会背景与人性异化、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民族社会的身份认同、乡村旅游的文化建构功能开拓等。

乡村旅游地面坐标三维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纵向变迁:历史—现在—未来;乡村旅游横向扩张:城市—乡村—荒野乡村旅游层次升级:农家乐—乡村旅游—乡村游憩、乡村旅游与乡村重构等。

乡村旅游形象结构与生成干系统。梳理各种影响要素与因变历史,乡村旅游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的核心在于乡村意象的历史生成与环境因变,主要研究向度有起源—历史与演变、地域与文化差异、个体特征与总体形象、个人诉求与大众认同、积淀的理想与现实的接受等。

乡村旅游客体系统。旅游客体系统即乡村旅游资源的研究向度主要有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内容、乡村旅游资源的属性与特征、乡村的意象与形象、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建构与经济开发禀赋、乡村旅游资源的审美要素与休闲向度、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乡民与传统、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与发展空间等。

乡村旅游主体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取向与行为特征、实现乡村旅游的条件与障碍、乡村旅游的期望与感知、乡村旅游体验与影响、乡村旅游过程中的身份认知与诉求等。

乡村旅游媒体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的产品与生产、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宣传、乡村旅游产品生产的动机与效应、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身份认知与主体变迁、乡村旅游开发的目标与性质演化等。

乡村旅游环境制约因变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阳光、乡村旅游的文化变异—空气、乡村旅游的经济支撑—水、乡村旅游的社会背景—土壤、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肥、乡村旅游的生态:乡村小旅游与乡村大游憩等。

三、结束语

(1)基于实证分析与系统论原理构建乡村旅游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理顺乡村旅游的五大系统,能够为乡村旅游研究提供规范的框架体系,为其发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路径引导。

(2)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树冠模型系统关于客体、主体、媒体研究维度的确定比较复杂,尚需要更多实证分析的确证和支持;乡村旅游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的研究在学术界尚属空白,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一研究对于确立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形象定位、产品设计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实践架构的体系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的建构恰为之提供了构建思路。

图1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示意图

(3)研究还发现,乡村旅游发生发展的哲学基础研究,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生产动机、身份认知与主体变迁研究,乡村旅游形象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与认知变迁研究等都是影响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需要引起学界与政府相关部门足够的关注;政府基于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和建设引导将决定乡村未来完全不同的命运。

(4)本研究框架的构建对促进学界科学认知乡村旅游研究的整体系统性,发现研究缺失或不足,启发研究思路,拓展研究视野,开拓研究维度,提升研究的理论高度与哲学深度,矫正研究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作为建构性的研究维度体系的理论框架不是针对每一个问题的具体研究,只求达到提纲挈领、抛砖引玉、发微探幽之目的。

(5)我国诸多乡村旅游后现象的发生正是根于乡村旅游定位不科学、战略性产业架构体系缺失造成。基于国民旅游与休闲时代的形势和发展主义哲学语境,根据本理论体系框架,通过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构建乡村旅游产业架构体系主要包括乡村自足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文化意识形态系统、乡村旅游产品研发与质量控制系统、乡村旅游产业管理系统、乡村旅游产业经营系统、乡村客流控制系统等子系统。

参考文献]

[1]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70.73.

[2]黄洁.从“乡土情结”角度谈乡村旅游开发[J].思想战线,2003,29(5):24.26.

[3]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4):2.7.

[4]REICHELA,LOWENGARTO,MILMANA.RuraltourisminIsrael:servicequalityandorient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00,21(5):451.459.

[5]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

[6]王艳平.乡村旅游需要二级概念[J].旅游学刊,2006,21(5):6.7.

[7]陶玉霞.旅游的空间公平问题与乡村旅游的三级概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120.123.

[8]刘英杰,王伟伟.乡村旅游概念体系的新思考[J].理论界,2006(4):79.80.

[9]陶玉霞.乡村旅游内涵结构分析与概念体系构建[J].农业科学研究,2014,35(2):21.25.

[10]SHARPLEYRICHARD.RuralTourismandSustainability——ACritique[C]//DEREKHALL,LESLEYROBERTS,MORAGMITCHELL.NewDirectionsinRuralTourism.Aldershot: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03:38.53.

[11]马波.乡村的力量乡民的立场[J].旅游学刊,2011,26(10):5.6.

[12]BROHMANJ.NewdirectionsintourismforThirdWorld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1):48.70.

[13]左晓斯,刘小敏,缪怀宇.城乡移民与乡村重构[J].广东社会科学,2011(6):183.193.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变迁;洋家乐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267-02

一、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与现状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家乐凭借乡村的优美环境和低廉的价格蓬勃兴起,已形成规模效应,如安吉、临安等地的农家乐,满足了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和放松心情的需求。但总体而言,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的客源单一且数量有限,而且旅游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软硬件水平较低。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遭遇瓶颈,乡村旅游亟需新业态形式,“洋家乐”凭借其创新的理念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开始抢占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家乐市场。

根据《2014―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力之大吸引大量的人群开始着眼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伴随乡村旅游开发而引起巨大变化的乡村文化变迁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二、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变迁的概念

乡村文化,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是在乡村环境中长期孕育发展的,渗透在乡村的建筑及居民的思想言行中,因此乡村旅游文化也渗透在吃、住、行、游、娱、购的各环节,渗透在旅游的全过程。

张晓萍等提出文化变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大规模变异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乡村文化变迁是指发生在乡村环境中的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现象,乡村旅游文化变迁则是指依赖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变迁现象。

三、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特征

1.传统性。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农村是社会的根基,农民是社会的基础理论。农村有着最传统、最原始的中国特色文化,不论是历史悠久的农耕五谷文化、精雕细作的建筑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还是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都依附于乡村文化而存在,这些乡村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历史依旧能历久弥新,在于乡村文化的传统性特征。

2.原生性。乡村旅游地区景观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村民相对朴实,人口分布集聚,农业化程度高,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因为乡村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乡风民俗在乡村地区也能得到完整的继承和延续,而且乡村建筑文化和社会文化也能得到继承和延续,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3.脆弱性。旅游过程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相互接触、排斥或融合。城市游客本身所携带的“强势文化”会对“弱势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由于文化本身的价值趋向性,旅游目的地就在游客游览的过程中吸收了旅游者所携带的“强势文化”,因此,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具有脆弱性。

4.亲缘性。费孝通在其论著中形象地指出了我国农村文化血缘性的家族观念强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传统乡村社会“乡村”不过是“家族”的一种放大而已。村民的社交网络呈现由点到圈的过程,“点”即小家庭,“圈”则是所处的乡村。对于中国的乡村农民来说,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每个家庭就成为单独的、互相孤立的细胞。

四、以三九坞为例的乡村文化变迁

1.乡村旅游发展的建筑文化变迁。乡村建筑文化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与精湛技艺相融合的结晶,我国的乡村建筑形式多样,类型丰富,如土楼、竹楼、吊脚楼、窑洞、徽派建筑群等。就三九坞而言,乡村居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自然而然地摒弃了原有的古村落建筑风格的房屋,选择乡村所特有的二至三层的小洋楼,而三九坞“洋家乐”秉持的理念是古色古香的乡村气息的建筑群,偏好选用木头、石头、竹子等天然建筑材料,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乡村发展的同质化进程,恢复和保护了乡村建筑文化。

2.乡村旅游发展的旅游景观文化变迁。乡村发展前,三九坞与普通的村庄一样,植被景观顺其自然生长,景观特征不突出,而乡村旅游发展后的景观更多地满足了旅游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适应外国游客及高端游客的需求,突出了强烈的乡村旅游景观特征。三九坞在维持原有的乡村本色基础上,构造小溪、流水、石板桥、石子路、木板凳等乡村特色以及维护莫干山特色的原生态竹林,与“洋家乐”的理念相辅相成。

3.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变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三九坞”洋家乐“乡村旅游的嵌入使得乡土社会的生活圈扩大,村民逐步与外界建立联系,并且他们本身的生活圈子因为游客的加入,尤其外国创业团体的出现而被打破,至于他们本身,也建立起团体、协会之类的社交圈。

4.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文化变迁。“三九坞”在乡村旅游发展前,乡村发展速度缓慢,老一代村民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桃花源生活,年轻人则选择外出。“洋家乐”吸引外地游客入驻与消费的同时,也吸纳着当地村民从事经营活动,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调查,德清西部山区受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限制,产业发展滞后,“洋家乐”发展依赖,“洋家乐”坚持就地取材的理念,水果蔬菜全取自当地应季时蔬,使得当地农产品有了出处也卖出了好价钱,如莫干山里茶园会所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水果用于酿酒,促进了农户水果种植的积极性,三九坞还聘请当地村民从事“洋家乐”各种工作,如管家、家庭厨师等,这为村民人均增收人3万多元;且每年约2万~3万元不等的房租也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5.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文化变迁。三九坞在“洋家乐”席卷而来之前,过的是世外桃源般生活,日出而起,日落而归,偶尔向往城市生活和泛滥的城市加工品。2007年以后,“洋家乐”提倡低碳环保的设计经营理念,对村民原有的房屋进行租赁后对其改造,对自然物如木头、木桩、竹子等进行个性化创新,让其物尽其用。而在此游玩的游客则被建议摒弃大城市中的电器设备和喧嚣,回归原本的生活方式。就村民而言,村民的环保意识、卫生意识也逐步增强,在村民的交往过程中,方言不再是唯一的语言,普通话、甚至简单的英语都很常见。

五、乡村旅游开发的文化保护路径

1.区别对待“显在文化”和“隐在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提出文化是人类环境的人造部分,它包括显露在外的、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所谓“显性文化”和不表现在外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构成的所谓“隐在文化”。乡村旅游的商品化现象和同质化现象破坏了乡村原有的传统和封闭性特征,也造成了游客的乡村旅游的审美疲劳。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应区别对待“显在文化”和“隐在文化”,对“显在文化”进行提炼和加工成旅游商品提供给旅游者,而对“隐在文化”则要好好地保护和继承,以保持乡村旅游的独特性。

2.乡村旅游开发实行差异化战略。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就目前来看,农家乐依赖其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价廉质优的服务而占据了乡村旅游的大多数,但农家乐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可开辟一条“中西”模式,以优势资源为吸引,鼓励国内外创业者、文化创意者投资乡村旅游,融合当地民俗与西方文化、传统理念与现代文明,开发新业态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品牌化、国际化。

3.理性对待乡村文化变迁。乡村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至一定时期的产物,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文化变迁而言,是催化剂的作用,即便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变迁中,文化变迁无法用量化的数据来衡量,因为无法确定文化变迁的基数。不能断言乡村文化变迁是不利的,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进程势必会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乡村文化的变迁,并尽量引导文化变迁往利好的方向。

4.构建有效社区参与体系。旅游社区参与是典型的变迁策略,因为通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的个体、群体、国家三方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协调,从而实现了文化的指导变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是指社区旅游发展事务由居民选举的代表与居民直接参与共同决定。构建有效社区参与体系,利于让社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既能够发展甚至弘扬本地文化,又能够接受、享受外来文化以及其成果,也是保证社区参与文化资源的延续性的必然途径。

六、结语

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乡村文化变迁将是不可阻拦的潮流。如何在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如何将乡村文化的变迁这一无法改变的结局转换成为利好的方面,值得做深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石群.中国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探析[J].旅游论坛,2011,(5):89-92.

[3]王国胜.现代化过程中的乡村文化变迁探微[J].理论探索.2006,(5):12-14.

[4]何玮.社会参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5):94-97.

[5]郭凌,杨启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文化变迁[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文

近年来,乡村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旅游经济的刺激与影响,逐渐发生了消费性转变。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我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近30年的探索发展,国内学者已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乡村旅游产品研究、旅游对乡村的发展影响、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旅游模式探索、利益相关者参与分析以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理论研究成果。

如今,乡村旅游已经进入大众核心视野,旅游者不再受限于“吃住行游购娱”常规化的输出模式,在互联网+的营销刺激下,乡村旅游者更期待异质化空间、个性化体验。因此,乡村旅游正面临一场革新,不应拘泥于运动式、标准化、规范化的乡村环境营造,而更应转变传统以商业输出为导向的粗放模式,转向个性化创新性的业态体验升级。

一、供需驱动乡村旅游

(一)客群需求视角

从需求角度来看,城市快节奏的高压生活方式,规范的工作时间、固定的出行方式、拥挤的街道,熙攘的人群、爆炸的信息,让城市人易感压抑。而相比之下,乡野田园的慢调栖居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另人向往;其次,市场上提供的大众旅游产品如常规化的风景名胜区等,受“假日经济”“门票经济”的客观影响,有限的旅游空间里走马观花式的观光体验已不再满足现代人多样性的需求。旅游者需要以乡野自由环境为基底地进行旅游空间转移。

在快速的城镇建设中,文化传承的轻视、社区生活的疏离使得城市空间场所感缺失。大量的“新城市人”,即在快速城镇化作用下流动到城市中定居的原乡村居民开始怀念乡村生活的闲散舒适,乡村空间的文化和经济价值逐渐显现出来。由此,乡村旅游作为新型城乡互动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

(二)资源供应视角

从资源供应角度来看,尽管在过去30年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传统农业经济贡献逐渐退化,大量农村并入城市,乡村活力丧失,但在广袤的城市圈层里,仍保存相对原始与完整的乡村环境。邹统钎通过观察发现“客源地的城市性(urbanity)与目的地的乡村性级差或梯度是乡村游的动力源泉,乡村旅游生存的基础是乡村性或乡村地格(ruralplaceality)”。原乡的资源禀赋以及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下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再佐以一系列的激活乡村经济的政策导向,大众视野聚焦乡村旅游成为发展必然。

追本溯源,乡村旅游的激发来自于城市人对“乡村生活”的文化探寻和经济消费,其吸引力为乡村空间环境差异化及乡村文化形态多样化,由此,乡村旅游需要提供了有别于城市旅游的多元人文风情与生产生活方式。归根结底,乡村旅游源自供需关系的驱动。因此,大众旅游体验的原始诉求,叠加乡村有别于城市的资源供应,这种供需关系所形成的合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有力的增长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扩展农民增收空间、解决三农问题,更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式。

然而,乡村旅游的热浪正席卷全国,一方面带来了丰富的旅游体验、带动乡村经济大幅增长、农民增收创收,但同时也在这股浪潮之下深藏暗礁,隔日明晰。

其中,最重要的困境是乡村性的消逝。欧洲联盟(EU)、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总结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并提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本文认为与游客需求直接相关的乡村性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自然生态和谐、人工干预小:传统乡村空间人口密度小、居民点规模小、以自然景观风貌为主;经济活动简单,生产活动以农业和林业为主,并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二)社会关系简单、传统文化重:具有传统社会文化特征,人与人关系密切,家庭观念、血缘观念浓厚,社会行为受风俗、习惯及传统道德约束较大,社会变迁及生活节奏相对缓慢。

乡村性的日益丧失主要受到乡村经济发展至上和城市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乡村文化遭受人为破坏,大面积模式化的农房美化工程,商业利益为先的开发模式,导致代表乡村特质的乡村性正遭遇不可逆的破坏。具体体现在乡土景观消减化、农地价值低估化、农民利益边缘化、民俗文脉撕裂化、内容传承变异化、消费形式低俗化、主体空间空心化、文化传承艰难化等困境。

三、新常态背景下的思维重构

大众休闲潮时代已经来到,巨大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井喷,乡村旅游是毋庸置疑的热点。此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充分对称,以传统旅行社的这种生产主导模式已衰落,现在的乡村旅游市场上百分之六七十的客源来自于自驾游,自驾游游客的需求发生很大变化,他们不一定要进景区观光,而是对度假需求更高。过去那种围绕土地为核心、以地产项目弥补旅游投资回报周期长的模式已经过时。传统的旅游资源价值正在发生重构。与之不匹配的是供给跟不上。这种供给的不对称,根本是思维模式的滞后,本文认为,在保护与传承乡村性的前提下,合理引导乡村旅游资源配置,提升乡村旅游价值,在新常态背景下,亟需进行思维重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一)“生态思维”奠基可持续发展本底

乡村景观特色来源于其自然资源禀赋,以自然山水和农田林居为表征的自然生态格局成为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保护尤为重要。乡村旅游中的自然保护意识一方面来自于乡村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宣传,更来自于政府、开发商以及原住民的生态意识培育。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引导中,政府应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主导者”向“协调者”转变。调整以过度强调经济功能的资源配置方式,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监管、协调作用,以规制利益最大化的旅游参与者在开发中对乡村文化、环境所带来的负外部性。为乡村旅游中生态思维的全民构建保驾护航,真正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足保证。

(二)“用户思维”回归需求本质

秉承乡村旅游的原始驱动,以及游客对乡村异质化空间与体验的诉求,切不可盲目照搬既有成功模式,面向市场中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竞争机制,更应切实分析自身发展优劣势,结合发展定为提出具有地缘性、适应性、创新性的旅游发展模式,最重要的是提供人性化的旅游服务体验。比如80、90后主体消费人群崇尚“个性情怀、有机健康、深度体验”,如果目标客群主体如此,就应回应用户需求本质,提供相匹配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三)“产品思维”的持续效益升级

以当下最火的乡村旅游产品――民宿为例,一时间遍地开花,依托一些优质景区资源,中国的民宿仿佛细胞分裂般的规模扩张。然而大多数民宿华而不实,过度追求物质空间的精致化,而忽略了体验内容的开发。诸如莫干山民宿也正出现类似问题,据笔者调研走访,发现大多数民宿消费者对物质空间设计的个性化较为赞赏,在作为一个长时间的驻留空间,缺少闲暇时间的体验内容将成为制约“回头客”的一大瓶颈。内容为王的时代,如何缔造体验内容,吸引人留下来,并产生二次消费,才是效益的来源,因此,将乡村旅游提供的内容以产品开发思维,不断的改良升级,注入内容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四)“品牌思维”成就高识别度的口碑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大众信息不再处于信息不对称的蔽塞时代,而是进入了以自主选择消费为主的新态势中。大多数的乡村旅游投资者受新思维的影响,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如品牌自媒体、LOGO、模式等,这就要求在乡村旅游中,更应注重自我营销和口碑维护。因此,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效应,进行社会化的品牌口碑传播也将成为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新思维。

(五)“合作思维”保障共建共营共生

各种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已不再是传统模式下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就我国现状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在相关政策引导下,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已经扩展到农户本身、企业、政府以及其他资本资源拥有者。如:《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文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镇和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举办住宿、餐厅、停车场的旅游接待服务企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导向了乡村旅游的多元性,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各参与者应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合作思维,输出自有的资本资源,实现乡村旅游的“共建、共营、共生”。

四、小结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3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3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产品设计宣传范例(3篇)

    - 阅0

    产品设计宣传范文【关键词】旅游宣传纪念品开发设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旅游宣传纪念品.....

    创造自己范例(3篇)

    - 阅0

    创造自己范文篇1关键词:幼儿美术创造不可否认,过去的很多年里,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以其特有的优势和魅力,为社会为国家培育了无数英才。然而,在当今知识全球化的时代,以现代.....

    海洋污染调查范例(3篇)

    阅:0

    海洋污染调查范文第一条为了防治和减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例(3篇)

    阅:0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文篇1(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乡村旅游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学理论....

    产品设计宣传范例(3篇)

    阅:0

    产品设计宣传范文【关键词】旅游宣传纪念品开发设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