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修复的方法(整理2篇)
来源: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足踝部;皮肤缺损;修复足踝部软组织较少,外伤或感染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易导致骨和肌腱外露。2011年8月~2013年11月,本科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4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18~49岁,平均33.5岁;左侧28例,右侧18例;车轮碾压伤22例,烧伤或烫伤感染13例,挫伤9例,砸伤2例;患者均骨质或肌腱外露,其中内外踝皮肤缺损20例,足跟部皮肤缺损跟骨外露例13,跟腱外露长期不愈9例,踝前区皮肤缺损4例。
1.2手术方法均给予清创、抗炎治疗,去除炎性肉芽组织,反复冲洗创面,修整创缘,稀释碘伏液湿敷。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取仰卧位。术中根据创面缺损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皮瓣的设计沿腓肠神经走行方向进行,外踝与跟腱水平线连线的中点为A点,窝水平线的中点为B点,AB两点间连线为皮瓣轴线,轴线上外踝上方5cm处为旋转点,皮瓣蒂长度和宽度均较实际缺损点外延约1cm。根据皮瓣设计,在近窝侧切达深筋膜下,寻及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后,纳入皮瓣,结扎小隐静脉,切断腓肠神经,近端止血。在深筋膜下向轴线方向锐性分离皮瓣,缝合皮肤及深筋膜,并保留神经筋膜蒂宽至少3cm以上。确定皮瓣血液循环正常后,缝合皮瓣于受区创面。如果供区创面较小者可以直接缝合,创面较大者可取对侧大腿或骼腹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
2结果
本组46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形、弹性良好,皮肤颜色相符,患肢功能恢复良好。4例发生了皮瓣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愈合;6例局部出现水泡,给予适当剂量脱水剂,并抬高患肢,逐渐消退。术后短期内46例均出现足踝部小范围皮肤感觉障碍,随后不同时间内部分恢复。供区外观恢复良好,受压后无破溃。
3讨论
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关节骨折、合并肌腱、神经外露或者合并骨缺损、骨不连都是临床上足踝部创伤较棘手的常见类型。这些类型的损伤,通常都具有感染性炎症存在,创伤引发病理改变,局部血运较差,血管内膜增厚,破损组织不易愈合。同时关节、肌腱和骨外露,覆盖皮片不易成活。如果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则传统皮瓣转位难以修复。如果多种组织出现缺损,则需要复合组织瓣修复。临床比较常见足踝部及下肢下1/3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修复要求覆盖组织血运好,并且具有一定弹性和厚度,这样才有利于组织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原则是:能用简单的非吻合血管或神经的(肌)皮瓣,就不用吻合血管或神经的皮瓣修复;能用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就不用游离皮瓣修复;能用非主要血管皮瓣修复,就不用主要血管皮瓣修复。
腓肠神经是由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组合而成,腓肠内侧皮神经自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下降,腓肠外侧皮神经位于腓肠肌浅面,腓肠神经在小腿中1/3处穿出深筋膜,支配足外侧皮肤感觉。其伴行的营养动脉与窝中间皮动脉汇合在一起,形成腓肠神经营养动脉。腓浅动脉在小腿下部发出细小分支营养皮肤。腓动脉和窝中间皮动脉穿入神经外膜内,并与其中有关升降支相吻合,构成血管丛,与皮下血管网和深筋膜血管网吻合,营养小腿后部皮肤。这些解剖学基础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提供了理论依据。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时,要注意皮瓣的轴线必须与皮神经走向一致,蒂部周围不能出现撕脱伤或者挫伤,皮瓣符合设计要求即可,不宜切取过大。本组4例发生了皮瓣部分坏死,经清创后创面愈合,但发现坏死皮肤深面静脉明显增粗,分析原因可能是小隐静脉包含在皮瓣内,逆行移位后,不能正常分流皮瓣静脉血,却透过皮瓣蒂部的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进一步加重了皮瓣静脉回流负担。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解剖位置固定,能为创面提供良好覆盖,在足底厚度及耐磨耐压等方面基本符合足跟要求及负重行走及吸收震荡的需要[1]。修复术操作简单,又不牺牲肢体主干动脉,适合修复足踝小面积的软组织缺损[2]。临床主要缺点是足踝外侧缘小范围皮肤感觉障碍[3]。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寻求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卢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皮肤缺损56例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2):102-103.
[2]窦洪磊,于永杰,王国伟.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外踝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分析.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3,8(2):57-58.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
面神经;损伤;修复
创伤造成的面部运动神经断裂直接造成其所支配肌肉的功能丧失,特别是面神经的损伤不仅扭曲患者的容貌,而且扭曲患者的社会心理,必须尽快修复。针对焦作市人民医院10年间所收治的面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临床效果分析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0至2008年共收治面神经损伤患者31例,年龄10~65岁。损伤原因锐器伤18例,交通伤13例。下颌缘支损伤7例,颊支7例,颧支4例,颞支3例,颧颊颞3支损伤3例,颊支及下颌缘支损伤4例,面神经总干损伤3例。男21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2.1∶1,18~35岁25例占80.6%。外伤Ⅰ期修复者12例,外伤后Ⅱ期修复者19例,其中外伤6个月后修复者3例。
1.2手术方法
对外伤性面神经损伤Ⅰ期修复的患者采用面神经两断端在手术显微镜下用11-0无损伤缝线行外膜-束膜-外膜缝合。对外伤性面神经损伤Ⅱ期修复患者,先找出面神经两断端,去除断端的瘢痕及神经瘤,松解神经干,使两断端对位无张力,再用11-0无损伤缝线行外膜-束膜-外膜缝合。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术后随访及神经电生理检测
术后随访2年,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时间,按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H-B系统进行评价。全部病例损伤时面神经所支配相应表情肌的功能评价为Ⅴ级或Ⅵ级,术后随访观察表情肌功能恢复,以达到Ⅱ级为恢复标准。在术后不同时期检测肌电图,动态观察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情况。同时比较临床效果。
2.2表情肌功能恢复时间
外伤性Ⅰ期修复面神经损伤患者,表情肌功能恢复时间最快为17周,最慢为32周,平均21.3周;外伤性Ⅱ期修复面神经损伤患者,表情肌功能恢复最快为27周,最慢为38周,平均31.7周。外伤性Ⅰ期修复、Ⅱ期修复其表情肌功能恢复时间见表1。外伤性Ⅰ期修复与Ⅱ期修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肌电图检测神经传导速度
对外伤性Ⅰ期和外伤性Ⅱ期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患者,在表情肌功能恢复时进行肌电图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均有相同程度的恢复见表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面神经损伤修复效果一直不十分理想。自20世纪70年代Millesi等提出束膜缝合的方法及应用手术显微镜使神经的修复进入了微观的手术境界,也为寻求治疗面神经损伤的患者提供了途径。国外学者[1]认为对面神经损伤均应及早修复。作者从临床病例的统计中发现,外伤性的面神经损伤患者,伤后立即来诊修复的仅占38.7%,大多数患者未能及时就诊治疗。在外伤性Ⅰ期修复的患者中,面神经功能恢复平均仅为21.3周,而Ⅱ期修复的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时间长达31.7周,明显迟于前者。Ⅰ、Ⅱ期修复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面神经损伤的临床修复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神经修复及再生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最新文献表明,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不仅与神经细胞自身密切相关,而且周围非神经细胞也参与了神经组织的再生。近年来神经移植和神经组织工程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对神经生长及再生的分子及细胞学研究。神经损伤及再生机制包括以下途径:损伤后相应的靶源性信号缺失,局部损伤诱导信号上调;非神经细胞如SC及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这些信号沿轴突逆行性传导引发胞体基因生长程序如转录因子表达、再生促进蛋白和生长锥结构蛋白(肌动蛋白,微管等)的合成;与此同时,损伤信号也可能诱导神经元程序性凋亡反应和抗凋亡基因的表达。而在损伤局部也引起不同细胞及分子信号的整合和协调反应来引导生长锥的生长和定位[4]。
参考文献
[1]FerreiraMC,BesteiroJM,TumaJuniorP.Resultsofreconstruc-tionofthefacialnerve.Microsurgery,1994,15(1):5.
[2]刘世勋,邱蔚六,宋伯铮,等.面神经损伤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价.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8,23(4):197.

分子化学与工程(收集3篇)
阅:0分子化学与工程范文篇1关键词:聚合物成型工艺学;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成型加工;教学改革高分子材料作为....

神经修复的方法(整理2篇)
阅:0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足踝部;皮肤缺损;修复足踝部软组织较少,外伤或感染可....

保险公司审计报告(收集5篇)
阅:0保险公司审计报告篇1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三大报告历史上看,英国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研究....

神经内科实习生自我(整理2篇)
阅:0神经内科实习生自我范文篇1[关键词]八年制医学教育;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

分子公司财务管理办法(收集3篇)
阅:0分子公司财务管理办法范文篇1一、加强财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公司依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中国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