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设计方案范例(3篇)
来源:
农耕文化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耕地保护主体;纳什均衡;蛛网理论;成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043-03
一、博弈论及其在耕地保护中的应用
博弈论(GameTheory)又译为对策论,博弈论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相互制约下策略选择时的理及相应结局[1]。博弈论是在1937年由美国数学家约翰•冯•纽受(JohnvonNeumann)提出,运用旨在解释各种博弈的分析方法来解释政治与对手行为。所有的博弈有三点是共同的:局中人、策略与支付(或译为效用)。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的目的是使利润最大化,博弈规则由法律框架决定,策略是每个参与者所有可能的行为,支付是参与者的利润或损失。
博弈论在耕地保护中有着重要应用,政府与农户都是博弈的局中人,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首先讨论直接决策者――农户之间的策略博弈,且讨论是农户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指局中人对自己与其他的局中人的所有的与博弈有关的事前信息(策略空间、支付函数等)有充分的了解的有决策先后次序的博弈。
为了便于分析,农户可以简化为两个即为甲和乙,在初始阶段t0,耕地的机会成本大于耕地收益。对于甲和乙两个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有两种战略:保护耕地或将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由于有两个参与者,每人都有两种战略,所以就有四种可能的结果:(1)都选择保护耕地;(2)都选择将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3)甲选择保护耕地,乙选择将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4)甲选择将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乙选择保护耕地。每个参与者都可以知道在这四种情况中的每一种情况下自己的结局。可以将每个参与者四种可能的结局列成博弈的结局矩阵(PayoffMatrix)。参与者的处境是带有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特性的博弈,也即优势战略均衡[2]。
参与者都知道,无论对方怎样做,自己最好的选择是将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将保护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这样就实现两人的非零和博弈。但是,两人分别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决策时的结果是耕地的大量侵占。
二、农户博弈行为的后果分析
粮食的生产周期较长,我们作如下假设:(1)从开始生产到生产出产品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2)本期的产量决定本期的价格;(3)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在分析时我们还假定土地是均质的,即单位面积耕地产出一定为u。在初始时期t0,甲和乙分别拥有面积为L1和L2的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分别为C1和C2,此时粮食的价格为P0,供需均衡点的粮食童是A。对于任何一个决策者而言,效用最大化要求当单位面积边际收益(ML)大于单位面积耕地收益时,将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随耕地逐渐转化,边际收益递减,当单位面积耕地的边际收益高于单位面积非耕地收益时,达到均衡状态。
(一)农户单次博弈
每个参与者都会认识到,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供给量也随之减少,从而引起粮食价格上升,在时间为t时,效用最大化的实现可用下式表达:
Ut(max)=ptctu+f(L)dL
其中,Pt和Ct是时间为t时粮食的价格和耕地面积;Ml=
f(L);Lt是时间为t时的非耕地的面积;Lt+Ct=Tl,Tl是土地总面积。
参与者的优势战略是在时间为t时将耕地面积减少至Ml等于单位面积耕地的收益,但每一个参与者只能预计出自己的供给发生变动时粮食价格的相应变化。甲考虑到采取优势战略后,耕地面积由C1减少到C3,粮食供给由A0减少到A2,对应的粮食价格上升至PT1,Al=A0-(C1-C3)u;同理,乙考虑到采取优势战略后,耕地面积由C2减少到C4,粮食供给由A0减少到A2,对应的粮食价格上升至Pt2,A2=A0-(C2-C4)u,我们则看到由于双方都减少了耕地面积,粮食供给实际上由A0减少到A3,粮食价格上升至Pt3,A3=A0-(C1+C2-C3-C4)u,此时单位面积非耕地的边际效益小于单位面积耕地的收益,双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二)农户多次博弈及其后果
在前面的分析中,粮食供给的减少导致粮食价格上升,同样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在下轮博弈中,甲考虑采取优势战略,增加耕地面积至C5,粮食供给由A3增加到A4,粮食价格下降至Pt4,A4=A3+(C5-C3)u;同理乙的优势战略中耕地面积增加至C6,粮食供给由A3增中到A5,粮食价格下降至Pt5,A5=A3+(C6-C4)u,这样实际上双方都增加了耕地面积,粮食供给由A3增加到A6,粮食价格下降到Pt4,此时单位面积非耕地的边际效益大于单位面积耕地的收益,双方仍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当这种博弈行为多次进行时,我们会观察到周期性的波动,当粮食价格上升时,耕地增加,耕地增加使下期粮食价格下降,粮食价格下降导致耕地减少,耕地的减少使粮食价格上升,开始新一轮循环。当决策者的数量逐渐增多时,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状况更将趋向无序,周期性的波动更为明显。这就是在自由市场中农户在没有政府参与时对于粮食生产的博弈。经过多次博弈形成了粮食生产的发散蛛网型结构[3~6]。
三、农户与政府在粮食生产的博弈
上述的农户之间在粮食生产的博弈只适用完全的自由市场,没有考虑政府这个局中人,而在现实的市场上政府这个局中人在粮食生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耕地保护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没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而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不明确,政府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影响特别大,政府的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特别大。下面我们来讨论中国的农户与政府在粮食生产的博弈,而且我们讨论的这些博弈都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政府在农户多次博弈的粮食生产的发散蛛网型结构的结果中发现,粮价的不稳定导致社会不稳定,大量耕地非农化,造成耕地资源大量流失,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不适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大量耕地非农化也造成了经济系统的非效率的生产。国家出于经济有效率生产和稳定社会的角度出发,针对农户将耕地在耕地与非耕地之间频繁转化的策略,制定耕地的中部分不能转化的策略,如果转化这部分耕地将受到法律制裁。这部分耕地足以满足国家粮食安全,也即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必须种植农作物。农户在国家强势的策略下,除去种植满足自己需要的粮食外,在粮食生产有利润时就大量生产,在粮食生产没有利润时,就进行休耕和撂荒。由于近几年农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日益升高,农产品收益日益降低,一度陷于亏损的泥潭,一部分的农户将基本农田撂荒,一部分的农户甚至直接非农化,他们的基本农田成为废弃土地,集体经济组织主体缺乏也无法使农户交出撂荒的基本农田,这样仍造成了粮食生产的发散蛛网型结构。
政府在农户再次博弈的粮食生产的发散蛛网型结构的结果中发现,仅靠基本农田的保护策略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必须把大量的农村城市化的居民手中的耕地收回到集体经济组织重新分配,大量的撂荒耕地进行农户之间的流转,最重要的是解决农产品收益亏损的问题。国家在下轮博弈中打出三个方面的策略。第一,继续完善基本农田的用途管制机制。第二,集体经济组织重新分配耕地,允许耕地进行农业用途的流转。第三,减免全部农业税费,按耕地面积多少象征性补贴。农户在这轮博弈中发现减免全部农业税费,按耕地面积多少象征性补贴仍不足满足农户追求社会平均利润的需要,一部分农户采取继续非农化策略,一部分农户采取流转自己耕地的策略,另一部分农户采取扩大种植规模,集约化生产的策略,但是粮食生产的成本与收益仍有巨大的亏损,粮食生产仍在较小规模上呈现发散蛛网型结构。2006―2010年粮食市场的产量就是明显的例证。
四、政府在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的三种方案
分析政府与农户在粮食生产上的多次博弈中,农户追求的耕地最大效用化与政府追求经济系统的最大有效率化生产和粮食安全的目标相悖,如何才能把非合作博弈转化为合作博弈呢?分析政府与农户博弈的核心在于粮食生产的利润与其他耕地和非耕地相比有巨大的亏损,农户不会为经济系统的最大有效率化生产和粮食安全买单。研究政府的策略,政府也不愿为经济系统的最大有效率化生产和粮食安全负主导作用,考虑到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应该是最主要的买单者。
政府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主要的买单者,应该补贴农户在粮食生产中与其他耕地和非耕地的亏损。政府如何补贴农户在粮食生产中与其他耕地和非耕地的亏损,我们认为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补贴方案:政府补贴的金额必须保证粮食生产不亏损,计算公式为:P-C+A=0
公式中P、C和A分别为某种粮食农产品在单位面积上的总产值、总成本和总补贴。
第二种补贴方案:政府补贴的金额必须保证农户在粮食生产中与其他耕地平均收益一致,计算公式为:P-C+A=PA
公式中P、C和A分别为某种粮食农产品在单位面积上的总产值、总成本和总补贴,PA表示其他耕地单位面积的平均收益。
第三种补贴方案:政府补贴的金额必须保证农户在粮食生产中收益与社会平均收益率一致,计算公式为:=RA
公式中P、C和A分别为某种粮食农产品在单位面积上的总产值、总成本和总补贴,RA表示社会平均收益率,在统计上一般取当年的一年期的存款利率。
如果按第一种方案进行补贴,仅能保证农户在粮食生产时做到不赚不赔,农户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作用下,粮食生产积极性仍不会高,粮食生产仍呈现较小规模上呈现发散蛛网型特征,耕地撂荒仍有大面积发生。如果按第二种方案进行补贴,农户在粮食生产中可以获得与其他耕地平均收益一致的利润,加上粮食生产市场风险比其他农作物生产风险小,可以刺激农户发展粮食生产,仍有部分农户追求比农业生产更高的收益率,转移出农村,这部分留下的耕地可以通过集体经济组织的重新分配与流转而参与进粮食生产。这时粮食生产将随市场农产品的波动而波动,市场作用正常发挥,能保证经济系统的有效率化生产和社会的粮食安全。如果按第三种方案进行补贴,大多数农户考虑粮食生产市场风险比其他行业生产风险小,大量发展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其他行业人员同样出于风险考虑,会大量流入粮食生产中,导致其他行业产值降低,社会平均收益率降低,进而导致社会无效率生产。按第三种方案进行补贴,成本极高,也不适用产业转移规律。
比较三种方案,第一方案到第三方案成本依次升高;在适用上第一方案与第二方案比较适用,第三方案不可能适用实际情况;在比较使用结果方面,第二方案最好,能达到经济系统的效率化生产和粮食安全,起到耕地保护的目的。
五、耕地保护成本的案例分析
重庆市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根据黔江区的粮食生产的农经资料[7],我们可以计算出政府要达到经济系统的效率化生产和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的成本。由于在现阶段,政府的补贴水平较低,我们采用第一方案来计算耕地保护的成本,进行相关评价。由于农业补贴在2005年才开始出现,我们采取2005年的粮食生产的农经资料来计算耕地保护的成本(见表1),便可以发现耕地保护的成本并不低。
六、结论
在没有政府参与下的农户与农户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基础上,农户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都选择将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导致耕地的大量侵占。这种博弈行为会随着粮食价格的波动而出现耕地数量的正相关变化,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状况周期性的波动更为明显,在经过多次博弈后形成了粮食生产的发散蛛网型结构。
政府与农户博弈的核心是在于粮食生产的利润与其他耕地和非耕地相比有巨大的亏损,为了避免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无序化,解决粮食生产的发散蛛网型结构,政府承担起耕地保护的最主要的实施主体。政府在对粮食生产进行的补贴有三种方案:粮食生产的收入必须保证与粮食生产成本一致;在粮食生产中耕地与其他耕地平均收益一致;在粮食生产中收益与社会平均收益率一致。在这三种方案中,其中第二方案能达到经济系统的效率化生产和粮食安全,起到耕地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3-6.
[2]徐梦洁.耕地保护的利益驱动机制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2):101-104.
[3]刘星彦.蛛网理论与中国的粮食安全[J].粮食流通技术,2002,(5):6-8.
[4]邵正芝.蛛网理论与弹性理论[J].青岛大学学报,2005,(6):11-12.
[5]王思亮.蛛网理论分析释疑[J].苏州大学学报,2006,(5):77-78.
[6]孟大生.弹性理论和蛛网理论两种数学模型的比较与选择[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19-24.
农耕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篇2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健全完善自然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压实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推行自然资源网格化管理田长制(以下简称田长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到耕地保护全过程、各环节,为真正以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田长制,由县乡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田长”,建立田长+检察长+警长+网格员+监督员”联防联控机制,构建覆盖全部、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耕地保护监管网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切实维护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从严保护。坚守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耕地保护责任意识,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保护利用好永久基本农田。
坚持权责一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乡镇、村两委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健全管控机制。
坚持奖惩并举。以各乡镇为主、县级为补充,建立健全激励奖惩机制,对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各级田长等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耕地保护不力、问题突出、情节严重的单位和个人实行约谈问责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三)总体目标
到2022年2月底前各乡镇要全面落实以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为目标的田长制”,建立每块耕地有田长的管理模式,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坚决遏制乱占耕地违法势头,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质量不降、布局合理。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行田长制,实现耕地网格化监管
建立耕地管理工作一张网,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建立田长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同、责任到人、源头治理”的原则,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分层级设置农田网格,建立以村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以行政村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网格单元,乡镇政府、行政村主要负责人分别为本辖区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将耕地保护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和每个地块,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执法监管网络体系。
1.各级田长设置与职责。县级总田长由县长担任,县级田长由分管自然资源工作的副县长担任。乡级田长由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负责人担任,村级田长由村两委负责人担任。
县级田长:县级田长对县级总田长负责,对全县范围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负总责。承担网格化管理的主体责任,负责推动全县自然资源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的建立和落实,协调解决全县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督促相关部门联合打击违法占地、破坏耕地等违法行为。对下级网格的田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强化激励问责,督促工作落实。
乡级田长:对行政区域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负总责,指导、协调、督促相关工作落实。严格执行宅基地审批、设施农用地备案等规定,强化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确保农村建房行为八不准”落实到位;每月听取田长工作情况汇报,每季度向县政府报告田长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和需要解决的事项;每周至少组织一次行政区域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综合执法检查;对村田长耕地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年度考核。
村级田长:对本村行政区域范围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负总责。负责定期组织巡查辖区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执行管辖区农村建房行为八不准”等规定,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和宅基地用地标准,第一时间发现、制止、报告非法占用破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及损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的行为,第一时间报告上一级田长和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对村内各地块承包人开展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每月向上一级田长报告耕地保护工作情况;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巡查、检查,做好记录;自觉接受上级田长的监督考核。
2.各级网格员设置与职责。县自然资源局班子成员担任二级网格员。各乡镇自然资源所所长和包村干部担任三级网格员。各村监委会主任担任四级网格员。
二级网格员:传达上级关于田长制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对下级网格员履职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配合县级田长做好全域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对划定网格范围内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开展日常巡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预警、上报,依法处置。督导辖区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农村建房行为八不准”等工作;对网格内项目用地、生态修复、土地整治复垦等项目设立提出实施意见,对在建项目审批后进行全方位监管。承担网格化管理的主要责任,确保不发生重特大非法占地等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事件。
三级网格员:做好全域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对划定网格范围内的全域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开展日常巡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预警、上报,依法处置。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田长制工作相关文件、精神,承担网格化管理的直接责任,确保不发生重特大非法占地和破坏耕地等自然资源违法事件。
四级网格员:配合本级田长做好全域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对划定网格范围内的全域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开展日常巡查,对发现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进行预警、上报。宣传上级关于田长制工作相关文件、精神。承担网格化管理的直接责任,确保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发现在初始,制止在萌芽。
3.村网格监督员职责。各行政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负责监督本行政村集体所有耕地的保护工作,监督村民建住宅四议两公开”工作,监督本村建房八不准”执行情况,及时制止并向上级田长、网格员报告乱占耕地建房、挖沙取土、堆放压占等非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违法行为。
4.田长制办公室。设立县田长制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自然资源网格化管理田长制日常工作,研究相关政策,细化完善制度,定期召集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及时上报信息,开展督导考核。办公室设在县自然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县自然资源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审计局、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法院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各乡镇参照县级成立田长制办公室。
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领域的执法监督等职责。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设施农业、村民宅基地的日常监管,强化设施农用地的备案审核管理,指导基层乡镇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和宅基地用地标准,加强农村村民建住宅执法巡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查处。
县生态环境局:负责按规定依法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未经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用地预审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核),做好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县林业局:负责林地保护与利用的日常执法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非法占用林地违法行为。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日常监督管理,指导和规范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程序,加强施工建设管理。
县审计局:负责对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履行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职责情况的审计工作,及时移送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违法问题线索。
县公安局:负责依法受理县自然资源局移送的涉嫌自然资源违法犯罪案件;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依法查处妨碍自然资源执法的违法犯罪行为。
县检察院:负责受理县公安局移送的自然资源犯罪案件;对违反法律法规,造成自然资源破坏的违法案件依法依规提起公益诉讼。
县法院:负责依法受理县自然资源局申请强制执行的自然资源违法案件,依法审理涉嫌自然资源犯罪案件。
(二)立足早发现、早制止,完善网格化管理措施
乡级田长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紧紧围绕田长制工作重点,广泛宣传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政策措施,引导公众积极关注支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和行动自觉,增强营造全民参与耕地保护的法治环境。在各乡镇田长责任区显著位置公布田长和网格员、监督员名单,以及工作职责、联系电话等,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林业、住房建设、城市管理、公安等部门电子监控平台,利用举报电话、无人机巡航、蓝天卫士”农田监控系统、自然资源执法监督指挥系统等科技手段,对乱占耕地违法行为实时监管、自动预警,提高违法占用耕地问题发现的效率和精准度。发挥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执法队伍作用,强化基层乡镇综合执法前沿哨所作用,对各级网格开展常态化执法巡查,第一时间发现、制止和查处乱占耕地建房行为。
将田长制工作与大棚房”清理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专项工作相结合,加强农村建房八不准”等整治政策宣传,及时公开曝光一批新增乱占耕地典型案件,坚持以案释法、以案促改,结合典型违法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农业农村、住房建设等部门加快制定农村宅基地、农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各乡镇组织所有村委与每家每户签订《严禁乱占耕地建房承诺书》,引导和规范农民群众依法用地建房。
(三)严格考核奖惩,压实乡级田长责任
从严处罚乱占耕地违法行为,实行乱占耕地违法有奖举报制度,经核实情况属实的违法线索,给予举报人适当奖励,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对乱占耕地建房、挖沙取土等违法行为,按照法律法规顶格处罚,该拆除的限期拆除到位。对新增乱占耕地违法责任人,从严从重处理到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坚持双处罚、双追究”,既处罚违法当事人,又追究所属乡镇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实行违法占耕地周报告、月考核制度,督促各乡镇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情况、土地卫片执法、耕地保护督察等问题整治整改工作。将各类奖补资金的发放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挂钩,鼓励各乡镇对落实田长制工作较好的田长、网格员给予资金奖励。根据耕地违法总量,实行增违挂钩”制度,一个年度内耕地违法总量居全县第一位的乡镇适当扣减下一年度办公经费,用于奖励违法总量较少的乡镇。
对于群众举报且属实的新增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发生影响恶劣、特别重大的耕地保护违法事件的,由县政府取消年度评先资格。对当月新增违法占用耕地超过2起的乡镇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不到位的或对田长制落实不力、新增违法问题排名全市前20位的乡镇,由县政府约谈提醒主要负责人,连续三次排名全省前20名的乡镇,问责主要负责人。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耕地保护实行党政同责,各乡镇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强烈意识,统筹推进落实田长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源头控制,强化过程监管,调动保护耕地各方积极性,推动自然资源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全面落实。
(二)明确田长职责
各乡镇要制定本地田长制实施方案,科学划分网格,合理配备人员,细化田长措施、明确目标责任,理顺责任体系,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扎实推进田长制管理工作,确保2022年2月底前落实到位。强化对各村网格员考核,对工作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突出的提醒约谈;对严重失职渎职的,依法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
(三)强化部门联动
县田长制办公室要会同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与乡级田长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生态环境、林业、住房和城乡建设及各乡镇等要加强巡查检查协作配合和信息共享,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执法监管落实见效。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建立与田长制衔接工作机制,形成依法打击非法占用、破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的工作合力。
农耕文化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退耕还林;林业;管理
随着各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必须加强应用各种保护措施。比如退耕还林,是森林经营的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退耕还林使得农民的耕地面积减少,恢复了森林面积,恢复了生态环境,但为了发挥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加强发展各项产业。林业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产业发展之前,必须要加强了解林业资源,规划和设计相应的林业资源,从而充分利用林业资源。
一、积极参与,突出重点,搞好规划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正逐渐遭到破坏,人类已经意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是不可取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因此,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基层林业,应率先组织职工学习相关政策方针,并借助广播、电视、横幅以及网络等各种形式做好广泛宣传工作,让广大群共同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去,进而形成领导重视退耕还林、街头巷尾议论退耕护岸林的良好氛围,以利于大规模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
同时,为了加快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的进展,要组织技术干部以及各乡镇、村组等相关人员组成的规划设计组,对其进行紧急强化培训后下派到各乡镇,一个山头一个地块的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并进行现场规划、等级造册,深入群众家中走访,并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与当地实际相适应的治理模式。并能够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尽量确保能够一次性就能够规划到位、同时分步进行组织实施,编制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然后就需要对年度作业设计进行不断完善,完善的依据是总体方案以及年度计划,把行政村作为年度作业设计的基本实施单位,一旦年度设计方案通过审批,应当在退耕还林正式实施之前,要向每个农户家中送达《退耕还林入户通知书》。由于之前干部群众思想已经得到了统一、提高了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识,因而群众将会更加广泛地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之中,大干的热情才会更加长久。
二、狠抓技术培训,完善经营机制,加强现场指导
要落实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还应不断加强技术培训服务,加快推进管理机制完善,努力做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2.1加强技术培训服务
印发退耕还林有关的退耕整地、栽植、检查查收以及林业管护的相关技术资料,并开设以退耕还林为主题的技术培训班,提供技术咨询。同时,深入农村到农户家中进行帮教,并通过现场技术指导加强林业科技带头人的培养,要确保每个村组都配备专职农民技术员,每个农户家中都至少有一人能够掌握退耕还林科技。
2.2加快完善经营机制
继续坚持个体承包原则,并能够确定受益主体,确保每一个退耕还林的支持者,每一个森林管护人员,都能够受益。对于被纳入到退耕还林计划的农户,都应该通知到每个农户家中,并与每户农户签订责任合同,并负责提供后期跟踪服务。
2.3加强现场指导
将每个乡镇作为基本单位,并在每个乡镇都成立技术质量工作组,既负责现场跟班,又做好各环节质量管理工作,一定要做到没有正式设计不批准退耕,没有优质壮苗不准许进行栽植,整地达不到要求不批准造林,造林达不到技术要求不予验收。将每个农户的地块都纳入到了退耕还林设计之中。总得来说,要确保整个工程得以实施,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重视效益,同时还不忘保障农民利益,否则退耕还林的成果就无法保证。
三、退耕还林产业管理策略
2.1进一步强化宣传,提高认识退耕还林产业发展
森林建设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培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效益的重要措施。尤其退耕还林,是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退耕还林过程中,要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必须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趋势,建设林业产业。因此,要广泛(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宣传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林农的思想认识,增强干部群众对退耕还林产业发展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得领导干部群众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保护森林资源,并且积极探索各种产业,使得相应的补贴能够用在相关的项目上。
2.2加强调查当地森林资源
对森林资源调查计的认识不到位是影响退耕还林产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工作中,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林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将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发展林业产业纳入到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等条件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规划,从而落实各种具体的规划。在进行产业发展的前期,应积极建立有效的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的林业生产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有效开展林业生产管理工作以及各种前期工作。同时,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森林资源的调查效率。采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制定指导各区、块的详细调查规划设计及批准调查规划设计,从而使得当地相关部门能够了解到森林资源的概况,并且能够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各种林业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2.3加强落实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补贴
在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补贴是保障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要将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补贴的管理当作一项重要内容,确保各项补贴的使用实现透明化管理,将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在退耕还林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相关领导部门应该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各种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培养技术人员、各种苗木的购买和管理、产业技术投入等方面,从而为提高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总之,森林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应加强退耕还林发展的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但损失的耕地则需要相应的林业产业作为补偿。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调查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而找到更适合当地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退耕还林产业,并且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提高退耕还林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范例(3篇)
- 阅0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我市辖30个乡镇,人口64.5万个,土地总面积234.3万亩,耕地面积56.42万亩,人均耕地0.87亩,是一个人多耕地少的县份。1999年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市认.....

后现代哲学论文范例(3篇)
- 阅0后现代哲学论文范文一、本土资源对于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现代哲学家肩负着双重的任务:一是清除封建主义的尘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扫清思想障碍;一是提炼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汽修营销方案策划范例(3篇)
阅:0汽修营销方案策划范文篇1关键词:汽车营销;教学现状;实战型人才;对策技师学院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大批量复合型人才....

农耕文化设计方案范例(3篇)
阅:0农耕文化设计方案范文关键词:耕地保护主体;纳什均衡;蛛网理论;成本分析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

2024年预备党员年终总结(收集6篇)
阅:02022年预备党员年终总结篇1紧张而有序的一个学期又要过去了,在忙碌的一学期里,我认为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在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