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训总结(整理2篇)

来源:

野外实训总结范文篇1

摘要通过3年对植物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良好。从实验课到野外实习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内容整合、增加和规范,使植物学教学更加感性、系统、有趣。实践教学多元化的改革与实践推动了植物学教学发展,建立有效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植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展望

abstractinrecentthreeyears,botanyteachingqualitywasimprovedevidentlythroughteachingreformsandpractices,andachievedgoodteachingeffect.fromtheexperimentstofelidpractice,allofdetailswereintegrated,increasedandregulated,whichmadetheteachingofbotanymoresensible,systemicaswellasinteresting.thereformandpracticeofdiversificationpracticeteachingpromotedthedevelopmentofbotanyteaching,establishedeffectiveteachingmodel,raisedstudents'learningenthusiasmandcreativity,andwasbeneficialtoculturecomprehensiveandhighqualityskilledtalents.

keywordsbotany;practiceteaching;teachingreform;prospect

植物学是农林牧及生物类等专业入校新生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与植物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www.133229.CoM然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崛起,使学生的兴趣发生了转移[1],因此对植物学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不仅可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对课堂知识的深入认识和延伸。目前,高校现代化信息技术、数码设备使实践教学更加丰富、生动,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教学和学习空间。在野外实习的教学中,立足周边环境,将理论和实践互相渗透在实习过程中,加强专业技能的规范和训练,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让实习内容丰富和完善,加强考核等,以激发学生在野外实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团队合作意识。

1植物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1.1改革目标

通过对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认真完善实践细节、规范和调整内容、搞活教学组织形式、科学合理的考核,真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再实现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植物学知识的魅力,同时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系统锻炼和加强。

1.2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与改革

近年高校植物学课程学时不断压缩,教学难度越来越大[2],植物学教学面临着新问题,即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植物学课程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学时来增强教学效果。实验课学时增加了2~4个学时;野外实践教学由原来的3d增加到7d。实验课学时调整虽然不大,但有助于在内容上作调整;野外实践教学7d则使实践教学有了一定时间保障。

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2.1实验课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增加学生手动实验

实验课内容改革仍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增加一部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内容,改变了以往以永久装片显微观察为主的单调形式。在保证原有实验内容的情况下,增加临时制片的内容。比如完成细胞结构临时装片的观察,学生可用提前准备的辣椒、西红柿等材料,参照不同的实验方法,自主地进行实验,观察细胞后含物等。这样既可保证学生能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又为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2.2增加综合性实验

在增加实验课学时的情况下,实验课增加了1~2个3~4学时的综合性实验,改变了实验课仅有2学时的限制和学生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而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3]。学生可依课本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来展开小实验,自主设计试验内容并进行实验。比如,学生对花的形态学知识感兴趣,可以采集植物花或花序,自己进行花的类型、雌蕊类型、雄蕊类型以及相应科的花和花序特征等内容来综合认识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解剖结构及类型,甚至结合分类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将知识体系整合起来即有一个高层次的认知和理解。综合性试验给学生一个自由、独立的学习和实践空间及条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的实践

野外实践是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近自然、认识植物的第一课,受到教学资源匮乏和实习时间短的限制,塔里木大学多年来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是带领学生现场识别和采集标本,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地记住少许常见植物的科、属、种,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压制、制作和鉴别植物的能力无法得到规范和提高。现在塔里木大学增加并规范了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制作及利用工具书进行标本鉴定等操作程序,通过训练学生使用数码相机和gps获取植物野外信息到规范采集制作、鉴定标本的一整套操作规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获取野生植物各种信息的方法,实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从内容上充实、细节上到位,考核上科学合理,尽量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塔里木大学严格按照植物标本采集规范来要求学生,不但要在野外实践前做规范讲解,而且在实际采集标本时教师必须给学生示范。植物采集规范包括全面的植物标本相关信息收集到最终正确鉴定植物标本的全过程,一改以往忽视或弱化信息收集或压制等细节。实践中学生自由分组、分工,协调合作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3]。

3.1植物标本相关信息收集的训练

实践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4]。专业技能、知识的加强和锻炼在整个实践中作用非常突出,可以为将来科研工作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植物标本信息收集对学生而言比较掌握,但这是标本采集的重要内容,要保证基本功扎实,这一关很重要。因此,实践指导教师要多花工夫指导学生对植物进行观察的作用描述、摄像和采集,训练学生全面准确的收集植物标本相关信息。植物标本信息包括生境调查及采集地信息和植物形态特征信息。

学生用gps测定采集地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及植物标本采集地点,记录要详细准确,明确到所属各级行政区名称。同时,注意记录采集地点的生境信息,而不仅仅是记录经纬度和海拔。生境信息内容包括生境类型、伴生种、影响因子等,这是植物采样点的基本概况,是对植物标本信息的有力补充。

植物标本形态特征信息的收集训练,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茎、叶、花和果实等,用植物学形态学术语来准确描述,还要闻植物的气味、尝植物的味道,甚至亲自触摸一下刺、毛等,全面体会植物特征,然后做好野外记录签。除了收集植物标本形态特征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学生要熟练掌握运用数码相机拍摄植物的技能。要求收集植物标本的单株、花、果实以及大、小生境的图像信息,力求图像清晰,色彩准确,真实呈现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3.2植物标本采集、整理、压制及制作的训练

野外实践前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实践中才能使技能得到充分锻炼,从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中训练学生对木本、草本、藤本植物;水生植物、多汁植物、多刺植物、寄生植物等的规范采集方法,标本整理就是对标本进行整体修剪,即所谓的疏枝、疏花、疏果,既要保留植物标本的形态特征、便于压制,还要使标本具有可观赏性。在标本制作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正确地摆放标本、装订标本、填写并粘贴野外记录签。通过这些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锻炼了其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合格标本有完整的概念和体会。在训练中,指导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采集、修整、压制和制作标本的技能,还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每个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专业素质,激发学生对本学植物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3.3植物标本鉴定的训练

从采集植物标本到最终制作成蜡叶标本都为植物标本鉴定提供前提条件。学生在标本鉴定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完成鉴定工作。在鉴定过程中,首先训练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比如各种植物志、图鉴、图谱甚至是发表的学术文章。其次,训练学生把握工具书上对植物形态特征和实际植物形态特征的描述,进而把文字和实体合二为一,这需要一定的锻炼,而不是一次就可以掌握的。通过鉴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其可以熟练使用检索表,进而使鉴定工作做得更快、更好。

4考核方式改革

塔里木大学以往植物学实习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植物识别,教师随机指定一些植物要求学生说出种名,再写1份实习报告,最后结合二者给出成绩。这样的考核弱化了实习的效果,误导学生认为植物学实践就是认识植物及交出一纸报告。

目前,塔里木大学的考核方式包括专业考核和实践总结报告两部分。专业考核除了保留以往识别植物的考核外,还要求准确说出植物的科名、属名、种名。要求学生至少认识100余种植物,抽样识别20~30种即可,此部分占考核总成绩的10%;考核每个小组制作完成标本的数量和质量,占总成绩的20%;考核每个小组收集植物标本信息(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占20%;考核每个学生鉴定标本的数量和质量,按鉴定的份数和正确性给分,占总成绩的20%。另外写实习报告,占总成绩的30%,其中包括出勤情况、本小组的分工情况和自己所得所失、采集标本到鉴定标本的过程及收获、实习心得体会。考核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认真总结实践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理论结合起来,也是再一次升华学习的过程。此考核覆盖实习的主要内容,相对比较科学合理,能够反映出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5植物学实习今后改革的展望

植物学实习改革方案设计应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迎合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发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利用新科技凸显现代教育的便携与生动,同时了解新研究领域,学会启发学生对植物课程甚至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植物学教学效果,要向广泛收集和信息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方向发展,给学生展现有开放性、前瞻性的植物界,要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和植物,促使其可以自发地、积极主动地观察自然、开发及利用植物,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6参考文献

[1]程焉平,倪福太.植物学课程整体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29-31.

[2]吴桂荣,于秋良.多媒体与植物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3):62-64.

野外实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安全生产管理

根据有关部门的相关统计,2014年全国地勘行业野外工作组中,有接近80%的野外工作组拥有野外临时雇工,在本次研究中野外临时雇工的人次超过了总人次的30%。野外临时雇工由于其与雇工单位是临时雇佣关系,因此具有较强的流动,难以进行系统、稳定的管理,外加其所作业的环境多为艰险地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综合系统的开展难度较大。因此,对于地勘行业而言,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引起雇人单位和野外工作组的高度重视。

一、研究对象

2013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本研究在地勘行业内走访调查了32个野外工作组,电话咨询了64个野外工作组,共计算98个野外工作组,395人次野外临时雇工,对其野外临时雇工安全生产管理情况进行调研。所调研所有工作组人数均超过5人,作业时间均超过30个工作日。

二、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管理现状

1.野外临时雇工的基本情况。第一,野外临时雇工的人员构成。本研究将地勘行业的野外临时雇工人员分为农民雇工、城镇雇工、学生雇工三类进行统计。根据对98个野外工作组、395人次野外临时雇工的统计得出,目前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中农民雇工占雇工总人数的27.3%;城镇雇工占总人数的35.1%;学生雇工占总人数的37.6%。第二,野外临时雇工的雇佣时间概况。在对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的雇佣时间进行统计,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学生雇工通常为野外工作组所在单位聘用的实习学生,因此聘用时间多数会在60天以上。而农民雇工多为短期雇工,聘用时间基本都在10天以内。城镇雇工所占比例情况与农民雇工的情况相反,整体属于被长期雇佣的野外临时雇工群体。

2.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培训情况。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培训主要由野外工作组所属单位统一安全培训和野外工作组单独培训两种情况。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雇工通常会参加野外工作组所属单位的统一安全培训,而有接近10%的学生未参加过相关安全专项培训,主要是因为单位聘用时间未满1年,错过了单位统一组织的培训。

3.野外临时雇工的保险情况。通过调研可知,野外临时雇工被投保的都是工伤保险。由于农民雇工的学历普遍偏低、雇佣时间短,因此他们被投保的比例较低。城镇雇工投保比例为32.3%,主要是因为他们中有部分人具有较强的投保意识。而从整体上看,野外临时雇工人员的被投保情况较差。

4.野外临时雇工劳保用品配备情况。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3年颁布了地勘勘查安全防护与应急用品(用具)配备要求(AQ2049-2013),其中对地勘行业从业者劳动保护用品进行了明确要求。

5.野外临时雇工信息化管理情况。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一直是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所倡导和不断发展的安全管理理念,而目前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在调研中发现,以是否构建起野外雇工信息资料库为例进行统计,仅有13.2%的野外工作组所属单位为野外临时雇工人员构建了信息资料库,将其基础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三、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管理对策

1.保证特殊人群权益。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发办〔2003〕1号)文件,文件中对于农民雇工的教育、保障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强调。由此可见,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特殊群体,应受到更为优越的安全生产管理保障。而目前地勘行业对于野外临时雇工的农民雇工通过调查统计出的结果可以看出,安全生产保障较差,并没有形成较好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2.确保劳动保障用品配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3年颁布了地勘勘查安全防护与应急用品(用具)配备要求(AQ2049-2013),因此在地勘行业单位雇佣野外临时雇工时,要依据工作种类适当发放劳动保护装备。根据短期工作的作业内容进行劳动保护装备的配备,毛巾、手套等易损耗物品可以直接采用发放的形式配备给野外临时雇工人员,劳保服装等不易损耗的劳动保障用品可采取借用的方式配备给野外临时雇工。

3.模式化的培训方式。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的结果可知由于野外临时雇工的自身特性,开展综合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培训不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因此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培训方式可形成模式化培训方式,即每个野外工作组形成上岗安全培训的总结,在上岗前让野外雇佣人员可以简单的进行系统学习。在培训后,严格培训签到备案制度,确保雇佣方和被雇佣方在安全生产培训上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4.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目前,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发展在地勘行业不断得到推广,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多家单位已经实现通过地质安全保障平台管理野外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条件。因此,野外临时雇工的野外工作组所在单位可以以安全管理部门牵头、从业人员参加、雇工单位配合的信息管理体系。做到野外临时雇工的信息化管理,让野外临时雇工的信息做到有库可查,从野外工作组到单位主管安全部门都能实时掌握野外临时雇工的聘用信息和个人信息,即使是野外短期的临时雇工,也需登记在信息库中,明确雇佣时间,以便于单位野外作业人员的安全信息化管理。

5.机动的投保方式。野外临时雇工的保险是对野外工作组所属单位权益最好的保障,它可以较好的让雇工单位规避因人员伤亡所带来的风险。如若不对野外临时雇工进行投保,在不发生野外临时雇工安全事故的情况下,雇工单位将会节省这部分开支。然而,一旦野外临时雇工因为工作发生伤亡事件,雇工单位所对其投保的保险,将会承担一定数额的赔偿。因此,野外临时雇工可以与学生雇工在出野外作业前,通过单位进行投保。对短期在野外临时雇佣的临时雇工通过拨打当地保险公司的电话进行短期投保。因投保产生的费用,可列支于雇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经费中。

四、构建五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

劳动保障用品的配备,确保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在参加野外地勘作业时的劳动安全;模式化的培训方式,确保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安全生产培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确保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可以与正式人员进行统一信息化管理;机动的投保方式,确保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在遭遇伤亡时获得一定的赔偿保证。以上四点在硬件上已经形成了对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的基本保障,再加上野外工作组的兼职安全员严格监督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可以使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得到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保障。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物流配送概述(收集3篇)

    阅:0

    物流配送概述范文篇1[关键词]“二律背反”;仓储配送;企业物流1引言在物流的各项活动中,仓储配送常被认为是相互....

    野外实训总结(整理2篇)

    阅:0

    野外实训总结范文篇1摘要通过3年对植物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良好。从实验课....

    病案管理法(收集5篇)

    阅:0

    病案管理法篇1【关键词】病案质量;PDCA循环管理;基层医院TheApplicationEffectofPDCAinMedicalRecordQualityM....